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篇1

摘 要 我国人民银行在“一行三会”分设后,履职重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基层机构普遍在金融协调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投入较多的精力,运用金融监督管理手段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弱化。本文就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如何加强金融管理问题,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人民银行 金融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人民银行在“一行三会”分设后,基层机构在为地方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投入较大精力,而在运用金融监督管理手段履行人民银行职责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弱化。如何发挥金融管理的职能,提升基层央行履职能力和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基层机构在金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业监管分散,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削弱了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履行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方面的能力。尽管提了多年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负责,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但是从当前各级“一行三会”金融业风险状况分析例会实际运行效果看,银监、证监、保监部门真正反映的问题不多,必要的风险提示不够,没有发挥金融风险状况评估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人民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和研究制订货币政策。

2、基层央行对金融管理认识研究不足,没有找准切入点。与银监、证监、保监机构行业监管相比, 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具有宏观性、政策性、社会性、保障性鲜明特点。然而,金融业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以后,一方面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在社会上和金融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使得公众错误地认为“人民银行只做金融服务,没有监督管理权力”、“人民银行再也管不了领导的帽子和经营的盘子”等等,对其开展金融管理不支持、不配合,进而给人民银行的金融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使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陷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基层央行过于强调金融服务创新,而忽视了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核心”作用,没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和法规赋予权力依法加强金融管理,甚至是在金融管理不作为、不敢作为。此外,基层央行在加强金融管理工作中对法律赋予人民银行的职责研究不足,对相关规定缺乏梳理不全面,最终导致有的管理工作偏离人民银行的法定职责,有的管理工作方法和途径单一,力不从心。

3、人民银行金融管理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民银行作为我国“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担负着管理金融机构的使命,其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的影响着管理职能是否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后,人民银行及分支机构监管人才分流,金融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所降低。同时,其知识结构也不够合理,当前金融管理人员中很少是科班出身,缺乏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难进行全方位的掌握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不能够系统的分析金融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金融管理的任务就难以高水平、高效率、高标准的完成。

4、管理体系不健全,尚未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随着近些年来金融体制的改革深化,人民银行的组织体系、法律框架、管理手段和队伍的建设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也不断的得到强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各项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金融管理体系。

二、加强金融管理的措施

1、完善金融管理手段。人民银行的每一项金融服务都包含了管理的内容,而管理又为服务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因此,基层机构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既要一手抓金融服务,又要一手抓监督管理,二者不可偏废,必须齐头推进,努力实现金融服务与金融管理的协调性、互补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强化管理,促进管理有效有力,服务质量真正提高,树立基层央行在金融管理中权威。

2、以“两管理、两综合”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基层央行依法履职的新抓手,充分调动基层央行干部职工加强金融管理工作积极性。除了银监机构延伸到到县(市)以外,保监、证监在地区、县(市)都未设机构,给当地人民银行加强金融管理留下很多空间。因此,基层央行可从“两管理、两综合”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以及从现场和非现场检查两种方式,进一步加强金融管理工作。

3、认真贯彻落实金融管理各项制度办法,提高执行力。按照现有金融管理各项制度办法,定期不定期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责令及时整改。对金融机构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及综合评价要做到言之有据、评之有据。要在做好日常非现场监管台账的基础上,结合现场监管情况准确评分、合理评价。

4、创新管理,完善制度,提升履职效果。努力克服基层央行在金融管理中的畏难情绪,要深入研究如何开展金融管理,积极稳妥开展管理创新,增加工作主动性。

5、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金融管理水平。一是整合基层央行金融管理资源,从多各个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部门中抽调业务骨干,通过以查代训等方式有效地培养了金融管理人才队伍。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岗位练兵的人才培养方式,开展金融管理综合业务与技能培训,如选送人员到金融学院学习,也可以通过到金融机构跟班操作等方式,使监管人员充分掌握现代金融管理知识,从而尽快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素质。

6、完善金融管理体系。金融管理作为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能,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手段、高素质的队伍,还需要形成一套自上而上,较为完整的,相对稳定的金融管理体系。如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制订金融管理发展规划、承办金融管理工作事项,指导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等工作,规范金融管理工作流程,统一工作程序,确保金融管理工作的程序性和严肃性。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篇2

关键词:金融机构,管理工作,思考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对于金融机构日常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了较大的挑战。为了能够在新环境下更好的开展金融工作, 就需要能够做好金融机构的管理。而在现今金融机构管理工作开展中,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积极的把握、以针对性措施的应用解决这部分问题, 则成为了金融机构管理的首要选择。

一、我国金融机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问题

在金融机构管理工作开展中, 人员可以说是重要的主体。而在目前, 我国央行在管理人员建设上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其主要体现在:第一, 年龄结构。工作人员老龄化是现今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金融机构中, 全行的员工平均年龄会达到42 周岁以上, 其中, 45、46 年龄的员工更是在整个机构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 年龄过大、激情较低, 成为了制约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方面;第二, 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方式以及获得的效果。目前, 很多金融机构本科学历以上的员工比重还没有占据50%, 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更少。这种情况的存在, 同员工年龄的老龄化、难以吸取年轻高素质员工也具有较大的关联;第三, 高素质人才匮乏。高素质人才缺乏, 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首先, 我国很多金融机构近年来虽然积极提倡吸取新力量, 大量招入刚毕业的员工。但对于这部分员工来说, 其刚刚走出校园, 在金融从业经验方面还具有较大的缺乏现象, 且很多需要在实际工作当中长期培训。其次,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提升, 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 很多新式金融业务层出不穷。对于很多地、市级的员工来说, 由于在日常工作中忙于自身的基础业务, 就使其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对银行的金融事务进行学习与了解。再加上其普遍缺乏横向流动机会, 就使其操作本领以及感性认知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 并由于实战经验的缺乏使金融机构管理工作开展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2、手段措施问题

在银行管理工作开展中, 金融管理可以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在我国分设银监部门之后, 基层银行往往更多的侧重于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 这就使基层金融机构在工作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监管意识淡薄现象, 且在金融管理方法探索、监管理念方面也因此面临着较大的阻碍。在工作中面临监管相关事务时, 更多的还是以传统较为片面的方式进行监管。目前, 我国基层央行金融机构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时, 往往以“分头出击、各自为政”的方式开展工作, 即首先由职能部门在业务范围中进行单项检查。而对于不同机构来说, 其在检查工作开展中由于程序、对象、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且没有统一对监管资源进行整合, 则会由于在监管工作体系建设方面的缺失很难获得好的监管效果。

3、权限内容问题

在基层人民银行中, 其虽然在工作当中能够根据9项监管职责开展金融管理工作, 但由于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授权, 就使其在工作开展中存在着缺少执法依据以及缺少执法权力的情况, 如金融稳定的维护权力、调查权以及征信管理职能都没有得到明确等。法律方面支持不足以及效力的缺失, 就使其在实际开展金融监管工作时往往无所依据, 存在着“底气不足”的情况。同时, 由于受到权限方面的制约, 在监管工作内容方面, 基层银行对金融稳定重大事件报告、金融信息安全执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方面工作都很难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监管工作更多的是针对很多常规性业务, 而缺少真正刚性管理效果。这种情况的存在, 不仅对人民银行履职的公信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也会对其在金融环境中的影响力以及履职权威遭到较大的损害。

4、履职困境问题

从法律方面看来, 人民银行具有着征信业以及反洗钱等职能。而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中, 这部分职能却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运用。在加上不同机构在地里区域上的差异以及没有对履职层次进行良好的区分, 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都以“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标准对自身的履职模式进行定位, 就会在工作开展中出现方向偏移以及定位不准等情况, 以此在地市区域中的金融管理作用出现了弱化甚至丧失问题。而在央行对自身职能进行调整之后, 由于履职环境配套方面存在问题, 基层央行更多的将工作重心放在了金融服务功能的建设与改进方面, 而在金融监管职能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忽视现象, 并因此对实际金融管理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加强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措施

1、强化监管意识

要想积极改善金融机构管理工作效果, 首先要树立起良好的金融监管意识:第一, 要提升认识, 通过学习、培训的方式, 使银行各级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金融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在对其重要职责、重要使命产生正确认识的同时在新形势下能够树立起信心, 为未来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层面的保障;第二, 在工作中, 要将服务同管理这两项工作引起同等的重视, 以服务带管理, 以管理带动服务, 在对两项工作进行积极平衡的同时, 同时当好金融工作的服务者与管理者, 以此不断提升履职水平;第三, 同上级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 在对金融监管这项工作引起高度重视的同时联系我国金融环境的新形式、新特点, 在对金融管理工作新定位积极把握的基础上更好的对监管责任进行落实, 在对央行工作职责以及监管权限进行明确的同时不断丰富监管内涵, 最终实现监管工作同其他工作的有机结合;第四, 要做好权威的树立。通过对央行处罚权、检察权的充分应用, 在提升自身监管工作威信力的同时树立起央行履职权威。

2、推进制度建设

科学、完善的制度是工作的重要基础与保障:首先, 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根据地市级金融管理工作要求, 金融管理机构需要加强组织领导, 通过对金融管理平台进行建立、对金融管理工作单独设立部门的方式对管辖范围内金融管理工作进行积极地统筹。对于县一级支行, 需要对金融管理部门进行设立, 以该部门作为辖区内金融管理资源整合的重要渠道与平台;其次, 要深化制度建设, 通过制度的完善对金融管理业务进行理顺与规范。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办法》、《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制度的积极完善, 在以现有金融制度为框架的基础上对金融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落实, 使金融管理工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再次, 要加强队伍建设。金融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都非常强的工作, 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及储备情况将直接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产生影响。对此, 基层央行就需要通过检查、调研以及管理方式的应用对金融管理人才库进行建立, 以此为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人才的储备。而在该人才库建立的同时, 也需要对管理办法进行积极的完善, 通过对人才选拔程度的规范, 保证能够筛选出综合素质强、业务素质好以及责任意识高的人才进入到该人才库之中。此外, 也需要继续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 通过对人员应用方式的改革, 将证券、保险以及银行中优秀的金融管理人员吸纳到金融管理部门之中, 通过人力资源的丰富与保障提升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

3、协调管理机制

在管理机制方面,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 要定期开展金融工作协调会议, 通过该会议的开展, 在以多种方式对金融机构管理层人员进行谈话、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协调与沟通, 以此使辖区范围内的金融机构能够认识到金融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其次, 要建立起学习机制。定期组织辖区内金融机构的领导、负责人员对最新的金融机构管理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学习, 共同对当地金融稳定的维护方式研究应对的措施以及具体的方法, 并以集中的方式对金融管理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与解决;再次, 要积极组织相关人们进入到金融机构中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 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机构存在问题, 则需要及时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 并帮助金融机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更好的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最后, 要加强银监部门同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 以定期、不定期的方式对辖区范围内金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交流、互动, 在联系辖区实际的基础上对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以及金融稳定评估机制进行健全、完善, 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性以及预见性进行主动的增强。

4、加强管理实践

第一, 规范开业管理。根据“集中受理、分项承办、集中核验、统一反馈”的原则对新设机构的接受、办理操作流程以及相关指引进行制定, 在对内部操作流程积极完善的同时使部门职责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加强归口管理;第二, 规划营业管理。根据精简高效、依法合规的原则, 对金融机构的服务以及管理指引进行制定, 以此对金融管理工作的条件、操作程序以及相关项目进行积极的明确;第三, 综合执法检查。通过近年来金融机构执法经验的总结, 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综合执法工作开展的规划进行制定, 以此保证未来能够以有步骤、有计划的方式继续推动综合执法检查工作的开展;第四, 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机构评价方式, 在评价标准出台的同时做好奖惩机制的建设, 以此更好的提升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以及开展效果, 积极促进金融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依规履责。

在我国新的经济形势下, 金融机构管理工作也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上文中, 我们对我国金融机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需要央行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能够把握重点, 以科学方式的应用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花象清, 李容德.央行加强金融管理的现实考量与路径选择[J].金融与经济, 2011 (11) :55-56.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篇3

一、案件的基本特点

1.涉案人员以中年为主。35~50岁的有12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单位、部门的中坚人物、骨干力量。他们都是手中握有一部分权力,也比较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这部分人,一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就会陷入职务犯罪的泥潭。

2.涉案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文化的3人,高中文化的6人,中专文化的3人,大专以上文化的仅2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法律观念极其淡薄,甚至根本不懂法。

3.党员干部占有相当比重。涉案的中共党员12人,占80%。基层领导干部7人,占47%。这些党员干部,大多数受党组织的教育多年,知道党纪国法。但是,他们在私利面前,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身试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党员干部,居于领导岗位或关键岗位,手中有权,一旦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职务犯罪,作案容易且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发现。

4.共同犯罪和窝案、串案占有一定比例。13件案件中,有11件发生在农业银行系统的基层单位:汤原镇营业所4件4人,鹤立镇营业所2件2人,香兰镇营业所3件3人,汤旺乡营业所2件3人,其中,夫妻共同犯罪1件。同行同业,互相效仿,产生一定的传播性和传染性。

5.挪用扶贫专项贷款居多。13件案件当中挪用公款案件就有10件。因为此类犯罪具有相当的隐蔽性,犯罪分子便毫无顾忌,长期作案。 在10件挪用公款案件中,有9件是挪用扶贫专项贷款,涉案金额达410万余元。严重破坏了党和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落实,直接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6.涉案金额较大,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06年以来,我县发生金融机构基层单位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就有13件,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700余万元。仅农业银行系统这11件挪用公款案件,就给国家造成信贷资金流失452万余元。此外,我县近年发生的金融机构基层单位携款外逃案件有2起,案值均超过百万元。

7.作案手段多样化。当前,金融机构基层单位涉农职务犯罪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出现了智能化作案的新动向。主要作案手段有:假名贷款,采用编造贷款人的姓名,伪造贷款人身份进行骗贷;冒名贷款,在他人(单位)不知道的情况下,盗用、冒用他人的身份骗取贷款;借名贷款,与具备办理贷款条件的人协商,借其名义申请贷款;搭车贷款,有的信贷工作人员因自己或亲友无法正常贷款,就要求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款者多申请一部分贷款供自己或亲友使用;收取储户存款不入账,行为人利用农户对自己的信任,以非正式储蓄存单加盖储蓄专用章后出具给农户,将资金挪作己用;收取备用金、周转金不入账;收取农户归还贷款不入账,在收到农户归还贷款时,开具便条或收条给农户,将收回的贷款不上缴信用社入账,而是私下截留,归个人使用;利用职务便利、偷支储户存款,冒用储户姓名将储户存单(折)挂失补办或直接从储户存款中,将存款随意支取;监守自盗、携款外逃,除了上述这些传统的犯罪手法外,犯罪分子还利用新业务拓展、管理不到位等可乘之机,违规大额透支,非法截留、拆借资金,以及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专业化犯罪。

二、案件的主要成因

1.存在着众多业务素质较高、政治思想素质较低的涉案人员。 一些人只考虑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只顾钻研业务,忽视了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学习。因而,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动摇了理想信念,不懂法,不畏法。他们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念带入工作之中,以权谋私,铤而走险。

2.权力过于集中、缺少监督和制约。过大的权力膨胀了他们的个人意志。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作保障,权力行为的规范也往往流于形式,丧失应有的权威和严肃性,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正因为制约监督不力,才使得某些人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一些人居于领导岗位或关键岗位,手中有权,无人监督制约,作案容易,且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发现。比如,前述农业银行系统9件是挪用扶贫专项贷款案件,都是1人办理发放贷款,给其利用制作假的贷款手续套取扶贫专项贷款开了方便之门。而且,连贷后检查,都是其1人所为。

3.发案单位财务管理不善。在调查中发现,的确有部分单位财务制度不完善;但是,更多的是财务制度虽然齐全,但不认真落实,形同虚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收支手续不完备,账目处理不及时,账目不公开,私设账外账、“小金库”。

4.对基层单位的财务审计、检查力度不够。一是常规财务审计缺位。由于负责财务审计的人员,过多考虑人际关系、业务素质等因素,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二是专项审计不够及时。专项审计往往不能及时跟踪,不能及早发现问题。比如,扶贫专项贷款大量发放之后,没有跟踪审计,导致大量贷款不能真正为农民所用,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5.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一些上级领导对干部,对基层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往往只顾压任务定指标,忽视讲纪律、提要求;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因此,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对违纪违法干部姑息迁就,缺乏严肃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尤其是不能有效地启动预防机制,处理上又失之于宽。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

三、基本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前些年,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曾一度出现“精神滑坡”现象,尤其是腐败现象滋生并逐渐呈现迅速蔓延的势头。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观念,真正形成人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氛围,才能使人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要经常、广泛地开展普及法律知识,法制宣传工作。并且,真正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尤其是应对易发案单位管钱、管物、有权的工作人员,要适当地增加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以进一步强化其法制观念。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打预防针”、“敲警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2.完善相关制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财务监督制约机制。事实上,职务犯罪,那么轻易地作案得手,往往与发案单位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混乱密切相关。因此,要做到各个基层单位及其各个岗位都有章可循;要抓好落实,防止“说在嘴儿上,写在纸儿上”,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此外,还应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要注意认真落实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群众监督以及互相制约等制度和措施。比如,可以尝试对扶贫贷款实行部分资料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使贷款人、担保人和本单位相关人员都知情,便能有效地防止利用假的贷款手续套取信贷资金案件的发生。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对于职务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3.要加强对基层单位、部门主管财经的领导和财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执行国家财经政策的水平和业务素质,真正做到严格遵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还要加强经常性的内部财务检查和审计。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防微杜渐,甚至可以及早地发现犯罪的线索。发现职务犯罪的犯罪线索,要及时地向司法机关举报和报案,并注意保密。以防止犯罪嫌疑人串供,伪造、隐匿和毁灭证据,或者携款潜逃。从而,能够保证司法机关及时立案侦查,尽早侦破案件。

4.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要加大打击力度。应当说,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加大打击力度,对于震慑和预防职务犯罪,从而真正使那些有犯罪可能的人员“不想为之”“不敢为之”“不能为之”,明确地认识到“为之,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有效地遏制其上升的势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汤原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刘雁君 nina_lyj@yahoo.com.cn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篇4

关于基层人民法院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作者:徐岩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0期

【摘要】2009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就2010年的全国政法工作做出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由此,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主题之

一。在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将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概括为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这七个方面都与基层人民法院的工作密切相关。作为基层法院,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这既是新形势下对人民法院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的新挑战,也是就深入践行司法为民而提出的一项新命题。本文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入手,探讨不断优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基层法院;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随着我国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等关系会继续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过程中,社会管理理念、主体、方式、方法等也会随之变化。调整好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人民法院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人民法院应当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正确认识职能定位,并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基层法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

作为政法系统中的基层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这个全社会性的系统体系中,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社会管理秩序和稳定的捍卫者。这需要基层法院牢牢把握司法审判工作这个着眼点,立足于矛盾纠纷解决,通过立案、审判、执行等审判活动全过程来完善社会法则,规范社会行为,引导各种社会活动朝着正常、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基层法院,要立足自身职能特点和优势,以执法办案为重点,提高司法水平,通过对司法事务的不断创新管理,通过民商事审判、刑事审判、行政审判及执行工作来调整和规范影响社会管理的行为。

(一)用刑事打击依法惩处影响社会管理的犯罪行为

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方针,维护法律权威,依法打击涉黑涉恶性质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管理秩序。对惯犯、累犯、主犯以及主观恶性大,危害性大,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犯罪分子依法给予严厉打击;对于偶犯、过失犯等则以教育、挽救为主,减少社会对立面;对有自首、立功、积极赔偿、退赔、退赃等悔罪实际表现的,依法予以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创造性地适用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和刑事和解工作,减少此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通过民商事案件的案结事了来调解社会关系

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民事审判原则,用精调、快审、速判、强制执行的审判方法,纠正民商事活动和行政管理活动中违法、违规、过错行为,平息和化解各种利益纠纷和冲突,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基层法院的各项审判职能中,商事审判直接处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与经济社会建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联系最为紧密,也是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因此,需要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充分地考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各利益主体平衡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不断加强司法审查力度来监督社会管理

坚持抓好矛盾纠纷的协调化解工作,积极探索把行政案件纳入“三调联动”工作格局和多元化解行政争议的方式方法,努力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针对行政争议成因复杂的特点,努力创新行政审判协调机制,实现诉前引导、诉中指导、诉后疏导的全程协调。通过采取主动向上级汇报案情、与各部门有效协调、针对性司法建议等方法,宣传相关法律规定,把审判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来,引导国家行政机关、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进行不断纠错、整改、完善,从而推进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管理方式的优化创新。

二、基层法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

王胜俊院长曾指出,“人民法院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可见,司法为民是法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法院在积极应对辖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举措,建立建全诉求表达、矛盾调解、应急处置等机制,以优质的司法保障,为辖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依法审判执行,化解矛盾纠纷,来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完善司法便民和司法救助机制,依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深化“人民法官为人民”活动理念,在落实司法为民中提高加强社会管理的能力。

(一)以服务大局为使命,增强群众意识

主动能动司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组织开展法官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屯活动,通过释法宣传,达到审理一件案、教育一大片的效果。助力县域经济发展,规范经济建设秩序,不断总结经验,妥善审理涉政涉企案件,保证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进一步密切基层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想群众之

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立案、审判、执行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对身有残疾、行动不便的当事人,采取上门立案、上门谈话、上门开庭、上门回访的法律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司法救助专题调研和维权宣传教育,对进入执行程序的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成立专门执行小组优先执行。

(二)以司法便民为核心,完善惠民措施

深入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始终把热情服务与严格执法结合起来。实行立案、导诉、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建立网上立案、预约立案、电话立案等便民立案方式。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司法需求,推行巡回法庭制度,做到审判服务的“三个延伸”,即诉讼案件发生在哪里,巡回法庭就延伸到哪里;法律热点集中在哪里,普法宣传就延伸到哪里;矛盾纠纷出现在哪里,联动调解就延伸到哪里。通过送法下乡、普法进村屯,加强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坚持院领导接访制度,院长定期接访,主管副院长全天接访,建立健全带案下访、领导约访、相关部门共同接访机制,畅通信访渠道,积极争取各级行政机关的支持,妥善解决群众合法诉求。

(三)以执行联动为统领,攻克执行难题

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攻克执行难题,发挥“三调联动”在矛盾纠纷处理中的有效作用,加强与公安、工商、银行、税务、房地产、出入境管理及车辆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被执行人主体经营活动的限制,定期对拒不履行生效判决法律文书的被执行人予以曝光,增强执行威慑机制实效,同时利用网络媒体加大对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件的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清理执行积案。严厉打击拒执罪,审慎运用反规避执行措施,扭转被执行人规避执行、严重影响执行秩序的现状,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三、基层法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

基层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不是盲目的跟从者,而是其中的“领头羊”。这个过程中要找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能动司法正是基层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高级形态,是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良性延伸。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基层法院要切实增强能动司法意识,了解辖区的社会民情,通过源头防治、诉调对接、司法建议等途径,有效规范新形势下各类社会活动、排查重大社会矛盾,使审判执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在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同时兼顾人民群众利益,使司法审判的过程与效果更加符合社会情理和人们群众的意愿。

(一)加强源头防治,完善社会帮扶教育机制建设

通过在村镇建立人民法庭,法官深入田间地头等方式,参与社会帮扶教育,了解辖区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状况,加强对社会矛盾的预警能力和化解力度。通过回访、帮教等方式,努力使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等非监刑犯改过自新;通过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对少年犯定

期回访等方式,协助做好监禁教育工作,促使其早日改过自新、回归社会;通过加强网络媒体宣传力度、开设法制教育讲座、发放联系卡等方式,帮助未成年人增强法制意识。

(二)加强诉调对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防机制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与县委政府、企业、各类民间组织加强联系,针对群发事件、易发矛盾,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决策出台前的风险预测等问题,定期分析排查通报情况。加强诉前引导,将各种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分流,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遏制在萌芽状态。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探索新型调解机制,在立案阶段严把立案关,加强与上级院行政庭、立案庭及政府信访办、法制办的有效沟通、相互配合,把不应立案的争议转化到其他行政部门解决,从根源上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带动相关部门提高化解矛盾纠纷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管理水平。

(三)重视司法建议,促进审判职能延伸

基层法院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工作,注重总结审判经验,将切实优质的司法建议作为服务县政府决策部署、经济建设的有力措施。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人大对司法建议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为党委、政府作决策、出政策、上项目提供法律依据,在推进涉及社会稳定的重点项目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同时建立司法建议回访制度,与政府法制部门建立司法建议监督落实制度,对建议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司法建议发挥最大的效果,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

(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司法队伍质量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篇5

人民币收付业务是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金融机构”)的一项日常基础工作,包括现金收付与整点、残损人民币挑剔和兑换、人民币券别调剂、假币收缴与鉴定等业务,其业务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民币的正常流通秩序和广大群众利益以及金融行业的形象。从对丽水市辖内金融机构检查与调查中发现,当前金融机构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中尚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待研究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多数金融机构除执行本系统上级行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外,未结合实际制定与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内部考核、学习培训及奖惩制度,对临柜人员人民币收付业务学习培训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二)营业场所公示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网点未在营业场所公示《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和《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以及无偿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提供券别调剂等人民币收付业务的服务承诺和投诉监督电话。各金融机构除按照当地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外,一般未能积极、主动开展爱护人民币及反假货币业务宣传活动,未在营业场所设置反假货币宣传橱窗或常年摆放反假货币宣传资料。

(三)临柜现金收付不规范。一是办理残损人民币兑换服务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对残损人民币兑换标准掌握不够准确,个别机构还存在推诿现象,特别是对火烧、虫蛀、鼠咬、霉烂等特殊残损人民币,往往推至其他商业银行和当地人民银行办理鉴定兑换,给群众造成不便。二是回笼款整点挑剔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对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掌握不严,未及时对回笼款进行整点挑剔,流通券与残损券互相夹带现象较为普遍,抽样调查显示,辖内完整券与残损券相互夹带平均比例为4%-7%。个别金融机构当日收入的现金未经复点整理即对外支付,甚至对外支付不宜流通人民币,使得残缺污损人民币再次流入市场。三是未根据合理需要原则为公众办理券别调剂业务。检查中发现部分金融机构网点临柜钱款尾箱券别搭配不合理,一般为100元、50元大面额券别充足,20元券以下小面额券别则配备较少或缺少若干券种。从暗访和群众投诉情况看,个别金融机构存在拒绝为公众办理券别调剂业务,特别是20元券以下小面额券别(包括硬币)的调剂兑换。

(四)假币收缴业务不严格。一是未坚持双人收缴和当面收缴,个别柜员未经培训获取《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书》即办理假币收缴业务,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二是在假币收缴过程中,将假币从柜台窗口违规退还持有人查看,造成近年来各地屡屡发生已盖章的假币再次流入社会现象,甚至发现假币不予依法收缴;三是未向假币持有人告知有关权利事项,未要求持有人在假币收缴凭证上签字,假币收缴凭证要素填写及印章不齐全;四是收缴的假币实物未建立符合要求的“假币收缴代保管登记簿”,未做到账实分管,未于每季末按时解缴当地人民银行;五是“假币”印章使用不规范,加盖的“假币”印章未按有关规定采用蓝色油墨,未盖在假币正面水印窗和背面中间,个别假币印章模糊。

(五)缴存钱捆质量不达标。抽查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发行库的人民币钱捆(含完整券、残损券),部分未达到“五好钱捆”质量标准。主要是钱把未墩齐、钱捆未捆紧、封签式样不统一及要素填写不全、完整券与残损券相互夹杂以及券别、版别混杂,尤其是完整券与残损券相互夹杂问题较为突出,反映出金融机构人民币整点、挑剔工作不到位。

二、原因分析

(一)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目前涉及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的政策法规较多,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和《全国银行出纳基本制度(试行)》《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不宜流通人

民币挑剔标准》和《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以及人民银行有关政策性文件,但缺少一部专门的《金融机构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办法》,现有的政策法规对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诸如对人民币收付业务概念尚无清晰界定、要求不够细化明确、监督管理措施不强等。尤其是制订于1987年的《全国银行出纳基本制度(试行)》,作为金融机构现金出纳工作的基础性规章已试行20年,随着时间推移和金融业务发展,已不能适应当前实际需要。

(二)金融机构服务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挑剔残损人民币、为公众调剂人民币券别、兑换残损人民币和反假货币工作,金融机构需增加经营成本,而不能带来直接效益,还可能面临一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正是由于人民币收付业务的政策性、公共性与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目标的不一致,个别金融机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对提高人民币收付业务质量重视不足,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往往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而不履行法定职责和社会责任。此外,目前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大都为聘用合同工,缺少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人民币收付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不一,对残损人民币的挑剔及兑换标准掌握不严。

(三)人民币收付自动化机具配置率较低。从检查情况看,各金融机构出纳机具设备参差不齐,一般只配备点钞机、扎把机、捆钞机等,大部分金融机构未配置人民币(包括纸币、硬币)自动清分等先进的现代化出纳机具,人民币收付业务基本上还处于手工或半手工操作阶段,科技化、自动化应用程度还比较低。在当前金融机构一线业务较为繁忙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柜员往往忙于处理日间业务,无暇认真挑剔残损人民币,对客户要求兑换残损人民币也以种种借口推脱,造成金融机构对外支付的人民币夹带残损券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的改善提高。

(四)社会大众爱护人民币意识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损害人民币和妨碍人民币流通”。但由于目前公众对人民币知识缺乏了解,爱护人民币法律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人民币使用不当、保管不善现象较为普遍,如随意折叠、涂写、乱存放人民币,造成人民币票面污染和损坏。如2006-2007年,丽水辖内各级人民银行受理群众因火烧、虫蛀、鼠咬、霉烂等特殊残损人民币兑换鉴定8400多张(枚)、金额18余万元。此外,形形色色的故意毁损人民币现象也屡有发生,妨碍了人民币正常流通秩序。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制度保障。建议出台《金融机构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办法》,并尽快修订《全国银行出纳基本制度(试行)》,对金融机构有关人民币收付业务的内控制度建设、机构岗位设置、营业场所公示、临柜业务操作、人员学习培训及违规处罚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收付业务监管法规制度保障。同时建议制定《金融机构人民币收付业务现场检查操作规程》,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加强各地工作交流,提高各级人民银行监管水平。

(二)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收付行为。一是各金融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根据合理需要的原则为公众办理人民币券别调剂业务,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二是各金融机构要重视回笼人民币的整点工作,认真执行和准确掌握《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制定切实有效的内控机制,严把残损人民币挑剔关,避免流通券与残损券互相夹带,防止将不宜流通的人民币对外支付;要严格按照“五好钱捆”(点准、挑净、墩齐、捆紧、名章齐全清楚)的要求,切实提高交存人民银行发行库钱捆质量。三是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法、合规办理假币收缴、鉴定业务,切实防止已收缴假币再次流入社会。四是各金融机构要健全业务内控制度,优化综合柜员业务操作流程,加强临柜人员人民币收付业务的学习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临柜人员业务技能,引导柜员牢固服务意识,树立金融机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建立内部激励约

束机制,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认真受理顾客的投诉,切实改进和规范人民币收付业务操作。五是加大现金出纳机具、反假货币设备的配备,提高人民币收付业务科技化、自动化水平,减轻一线柜员劳动强度,改进人民币收付业务质量与效率。

(三)加大监管力度,维护流通秩序。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大对人民币流通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对辖内金融机构柜面人民币收付业务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加强业务指导:同时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畅通社会监督机制,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按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人民银行发行库对金融机构交存的人民币钱捆要严格质量把关,对不符合“五好钱捆”标准的不予入库,并结合残损人民币复点、清分业务中掌握的情况,对差错率较高的金融机构进行通报,督促各金融机构健全相关内控制度,落实人民币收付各项法规、制度,维护人民币正常流通秩序。此外,各级人民银行要适当加大小面额券别人民币的投放,加大残损人民币回笼力度,持续提高市场流通人民币质量。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篇6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也是金融监管的核心。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商业银行必须在在加快经营转型和业务创新的基础,充分认清严峻的风险管理压力,增强风险管理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推动业务经营健康持续发展。

一、倡导科学理念,增强全员风险意识。

一要积极引导员工要明确一个观点,即“风险管理就是效益管理”的观点,走出目前在认识上存在风险就是损失,风险管理等于损失管理、风险是信贷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的误区。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经营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一位员工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应积极引导员工不断增强对现阶段农行打造“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商业银行”,构筑全面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树立起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二要引导员工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处理好执行政策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既不能因执行国家政策而放松了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的监控,也不能因业务拓展而忽视了资产质量的提高,要紧紧抓住资产质量是农行发展的重要

格及实力,防止出现新的信用风险;健全信用法规制度,适时调整完善与农行业务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信用评级、统一授信等制度,依靠法律手段清收已经出现信用风险的贷款,努力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加强利率、汇率管理,切实防范市场风险。要转变过去重信用风险而轻利率、汇率风险的观念,学习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重定价模型计量和管理利率、汇率风险的先进经验,加强对利率、汇率市场的分析,依据对利率、汇率走势的预测,通过选择债券种类和改变投资策略来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努力规避利率、汇率风险;目前商业性贷款利率上下浮动的空间已开始放开,应根据企业状况实施合理的定价机制,将市场筹资成本传递到商业性贷款价格中去,做到新放贷款能够根据市场利率变动进行调整,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利差空间。要加大存款组织力度,不断增加低成本资金,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增加经营效益。三是强化内控执行力,努力规避操作风险。俗话说“十案十违章”,操作风险事件大部分是由于“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造成的,因此必须把提高制度执行力和合规文化的灌输作为风险防范的关键措施。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不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的同时,大力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操守、法律法规、风险意识教育,消除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上的各种误区,使遵纪守法、按章办事成为各级行领导和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切实防范“不道德”风险的发生。要

整改和企业法人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经营能力、诚信守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时进行风险提示,提出有效、具体的风险控制和化解措施;完善信贷退出机制,对有退出意向的企业,列入预警类,对明确退出的,列入实施类,以实现信贷退出的动态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风险防范“谁主管、谁负责,一把手负总责”的办法,明确各个环节、不同岗位和人员的责任,全面实施风险管理问责制,切实加大对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把经济、行政、法律手段有机结合,增强处罚效果。同时,将风险管理与各级行经营绩效考核挂钩,促进全行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四、规范处理程序,加强问题整改落实。

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风险信息流转机制和共享渠道,把非现场手段监控的风险疑点进行收集,并向业务部门进行信息传递,业务部门的风险判断、风险性质判断后的各级核实要求、网点和业务检查组的现场核查、核查后的处理,以及处理后的整改落实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统一规范,并建立各个传递环节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风险信息传递高效畅通。二是在统一规范基层行风险问题性质认定、惩处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问题整改联动机制设:一方面,根据需要整改问题的具体情况,分别将整改工作内容列入网点风险经理、会计主管、负责人、上级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风险、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人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篇7

人民银行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 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是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全面有效履行分支行职责的重要组织保证。近年来, 随着基层人民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对基层行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来辖区党建工作实际, 对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调研, 并就如何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工作理念、机制和方法, 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谈谈个人粗浅认识, 以供探讨和交流。

一、当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人民银行体制机制的原因, 人民银行职能转换后, 县支行呈现“边缘化”趋向, 加之长期不进人, 人员不流动, 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严重, 职能调整后, 县支行微观行政干预管理职能减少, 员工失落感增强, 以正向利益驱动的各种教育失去应有效力。在此形势下, 党建工作也同样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

(一) 抓党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普遍的一个惯性思维是认为基层央行是抓具体业务工作的, 业务工作做好了, 党的建设自然也就搞好了, 抓党建工作是务虚, 抓业务工作才是务实, 抓不抓党建工作无所谓;有的则认为党建工作是支部书记、委员的事, 与其他人员无关;有的领导对党建工作不是抓在手上, 而是停留在一般的宣传上, 口头上强调多, 实际关心少, 关注业务工作多, 思考党建工作少, 在实际工作中, 对党建工作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到位, 在研究安排工作上, 没有把党建工作摆上应有位置;有的领导同志参与党组织活动不到位, 不积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有的把党支部安排的党建活动当作一种负担, 消极被动应付;有的甚至寻找各种借口逃避了事。

(二) 党建工作内容贫乏、方式方法传统单一, 缺乏吸引力

目前多数基层党组织在对党员教育的内容上, 主要集中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达学习等政治方面的内容, 忽视了干部职工成长进步的多方面和多层次需要, 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党内组织生活缺少创新意识和手段, 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民主评议党员和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 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和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党建活动只注重过程, 忽视效果。在工作方式方法上, 主要依赖支部书记抓, 业务部门参与较少, 业务工作与党务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 就党建抓党建, 党务工作服务于中心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多;学习教育主要是学文件、听报告、看录像、搞讨论, 方法简单陈旧。

(三)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现行一些制度难以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

当前党建工作中, 有些制度制定得不够合理, 缺乏可操作性, 有些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使之形同虚设;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链接不够, 相互配合、支持、互为促进与协作不够;中支及各县支行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协作配合, 形不成党建工作合力。

(四) 党务工作者业务素质不适应

目前中支及各县支行党务工作者全部都是兼职, 绝大多数长期从事业务工作, 在部分支委中体现出思想上对党务工作不重视, 存在重业务、轻党务的倾向;有的对从事党建工作缺乏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有的党务干部在党员群众中树不起威望, 导致任务难安排、制度难落实、教育难收效的尴尬局面;有的对党建工作不够熟悉, 对党的知识不了解, 加之年龄老化, 知识结构更新慢, 缺乏创新意识, 对如何贴近业务抓党建工作的方法不多、思路不清晰, 茫然无序。

(五) 党员自我意识不强, 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目前辖区部分党员竞争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基本上是安于现状。另一方面, 对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三会一课”制度仅限于“讲课、自学、讨论”三段式, 缺乏互动的思想交流平台, 加之上级行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检查指导不够, 从而使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不够明显。

二、对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上述问题的存在,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 也有管理机制及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 对此, 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实际, 以发展的观念、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加以完善。

(一) 强化各级对党建工作的认识

一是坚决消除党建工作可抓可不抓的错误认识, 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 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作为基层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 为基层行全面有效履行职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端正思想, 提高认识, 摆正位置, 这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前提。基层党的建设是全部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党的建设全部任务的重要一环,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不仅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行职责的需要, 也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而且对于形成优良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都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领导干部要当好表率, 自觉参加党的生活, 不断研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提高分支机构工作水平和成效, 不断创造和积累新的经验, 才能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推动党建工作达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二) 完善党建工作各项制度

一是制度建设要到位。各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党建工作制度, 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党建框架制度体系, 使党建工作的开展有规章作保证, 有制度作约束。二是责任落实要到位。把党建工作贯穿于业务工作始终, 任务明确, 内容具体, 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确保党建工作的具体事情有人抓, 具体事务有人管, 具体工作有人做。三是基础工作要到位。对党委 (党组) 中心组学习, 党员大会学习、支部会议的学习应指定专人记录、专人保管、统一归档;对各项党建工作开展要做到年初有计划, 年中有检查, 年末有总结、有考核。

(三) 健全党建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责任机制, 明确领导责任,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可以探索建立以党委 (组) 书记为组长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 由机关党委与各党支部签订《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 划分职责, 明确责任。在具体工作中, 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督查、一起考核、一起总结, 形成党委 (组)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其他领导协同抓的局面。各支部书记由机关科长、支行副行长担任, 在此基础上建立党建工作追究责任制, 使“一岗双责”落到实处。二是建立目标机制。根据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 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 合理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目标、任务、措施相互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将党建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措施, 渗透到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贴近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双赢”目标。三是创新运行机制。首先要创新工作思路。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确定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实现目标, 把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作为检验和衡量基层党建工作的标准, 抓住履行基层央行职责这一主题, 为落实党委 (组) 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要创新工作载体。要以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 帮助党员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高基层行党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载体, 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党员要成为业务中坚力量”, “党员学习标兵”, “党员示范岗”等活动, 为树立党员新形象,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提供展示平台;第三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找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切合点, 彻底改变党建与业务相脱节的单一活动形式, 结合当前在辖区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充分利用最近中央组织部联合有关单位开办的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和共产党员手机报这三个平台开展党员教育, 不断提高党员教育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实现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丰富党员教育形式及内容。

(四) 完善党务干部队伍培训机制

一要落实培训制度。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党支部书记、委员、党小组长定期进行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 一年不少于一次, 帮助他们增长才干, 练好党务工作基本功。二要改进培训手段, 既继承传统教育形式, 又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信息量大、教育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 加大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运用内联网开辟“党建工作”信息窗口, 搭建辖区党建工作宣传、交流信息平台。三要丰富培训内容。以着力提高党务干部的执行能力、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既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 也要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安排形势教育, 既要学习党建工作方法, 也要学习业务技能。四要完善培训措施。做到党务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专题培训与主题实践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党员交流相结合等形式, 不断拓展培训渠道,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要加强培训成果的评估和运用。采取书面测试、民主测评、查阅笔记、训后跟踪调查等方式, 对党务干部学习培训情况进行量化定性考核评估, 建立党务干部参学参训档案, 合理运用考核评估结果, 把党务干部参学参训成果作为对党务干部测评的重要依据, 与党务工作先进评比挂钩, 促使党务干部强化学习深度, 提高党建工作业务能力。

(五) 健全党员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当前, 人民银行基层行的党建工作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等方面具有一定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的复杂性上:如由于分配多元化带来利益冲突增多;社会阶层层面演变使基层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复杂化;市场经济不完善和民主、法制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 对基层党员干部带来负面影响等等。面对新的形势, 应健全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建立组织管理长效目标机制。以《党章》赋予党员的义务和权利为前提, 以党员先进性基本要求为准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党员监督管理目标, 并体现央行特点, 岗位特点和党员先进性要求, 紧密结合基层行岗位整合后的实际, 增强目标的针对性, 使党员监督管理目标与基层传导实施货币政策、优化金融服务的工作实践相适应, 充分体现时代赋予基层央行的特色。二是建立民主监督长效评议机制。围绕“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反映好”三个方面的重点评议标准, 把是否有先进的思想, 是否有先进的行动, 是否有先锋模范作用, 是否有过硬的本领作为具体标准, 定期开展党员述职述廉述学, 建立群众评价机制, 把考核评价党员干部工作成效的最终发言权交给广大群众, 由群众进行监督和评判, 充分体现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三是建立考核评估长效激励机制。建立党员先进性考核制度, 形成党员监督管理激励制度体系, 把工作绩效与落实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相结合, 结合每年党员民主评议工作进行考核评比, 选出真正优秀的党员, 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严格组织生活制度, 把“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交心、党性分析、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制度的落实作为考核评估内容;建立不合格党员的认定标准, 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 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三、对改进机关党建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 按科室属性设立党支部

以大理中支为例, 目前中支机关有四个在职党员支部, 原则上按2~4个科室划分为一个支部, 四个支部书记均由科长兼任, 支委多数是业务骨干。由于科室业务性质不同、任务完成时限不一致, 支部组织开展活动时间难统一, 活动效果得不到充分保证。如改为按1~2个业务性质相近的科室设置党支部, 有利于统筹安排业务和党建工作, 也有利于科室自身建设, 确保党的组织生活正常运转。

(二) 将机关党委办公室作为一个独立机构设置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篇8

(一)金融资产、负债重分类带来的影响

资产负债分类的不同及分类的变更直接影响损益的计算。比如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以摊余成本计算,一旦该分类资产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结转,剩余部分的摊余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需计入资本公积,直至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或发生减值时转出才能计入当期损益。

(二)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价带来的影响

在利率和汇率波动日益加大的形势下,金融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波动对当期损益影响也增大。比如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减计至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金额,由于近期债券市场利率的下降,银行可出售类债券价值也相应下降。

(三)金融资产风险确认带来的影响

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般将所有信贷资产分为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测算减值:单项金额重大的运用现金流折现模型单项评估,非重大的贷款运用迁徙模型,根据风险特征划分不同资产组合进行评估。在新准则下比较优质的资产采用折现法在报表中会表现得较为有利,而质量差的资产则必须提取更高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将对当年损益产生影响。

(四)金融资产减值确认带来的影响

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项目从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扩大到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如固定资产除按规定计提折旧外还应以预计可收回金额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对固定资产的装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五)衍生金融工具表内核算带来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可能给报表数据带来较大的波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较小,但可以预期,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对损益的影响将不容忽视。

(六)会计信息披露程度加大带来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强调信息的全面性,特别注重对风险的披露,包括对金融工具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披露,规定要对金融资产、负债做期限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明确银行应当披露所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的风险价值或敏感性分析及其选用的主要参数与假设,分析其对当期损益产生的影响,从而反映对损益的潜在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难点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波动性增大

新会计准则要求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及时确认金融工具市场价值的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权益,并且要求除交易性资产外其他各类金融资产均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从而使财务报告波动性增大,为分析财务运行趋势带来难度。

(二)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较差

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般方法有:市价法、估价技术法等。市价法要求具备成熟的市场,存在活跃、公平的交易市场。但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还不完善,其价格信息也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法需要在选择和运用估值技术的过程中使用相当比例的人为判断,而使用不同的假设会产生不同的公允价值估计结果,从而降低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不同企业间会计信息数据的可比性。

(三)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难度加大

在贷款、债券资产等业务核算中要频繁使用实际利率法。对于固定利率的贷款和债券资产,确定实际利率相对容易,但对于浮动利率的贷款和债券资产,频繁进行实际利率的计算和调整,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由于实际利率的计算要基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如何确保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也是一个难点。

(四)商业银行的职业道德风险增加

新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在准备金计提、公允价值的使用等方面都赋予了商业银行较大的判断空间和自主权。损益波动的真实性或合理性上可能存在人为判断因素,增加了职业道德风险。

三、建议

(一)加强人员培训

要组织全方位、各层次的培训工作,强化对新准则的学习,保证财会部门及相关部门员工熟悉新准则,理解新准则与旧准则的差异以及对业务的实质影响,掌握新准则对业务操作的要求,提高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建立风险控制

要加强对银行的金融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核算,及时监测利率、汇率、价格等指标的影响因素,合理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真实反映经营风险。

(三)调整信息系统

要按照新准则要求调整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管理决策支持信息与会计报告信息之间的可比性,在对自身业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新准则的核算要求分别从确认、计量和披露环节结合具体业务内容加以明确界定,制定具体指引;建立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和系统,对于活跃市场的报价进行信息收集,如有必要,建立相关计量模型;收集列报和披露方面的信息。

(四)完善协调机制

实施新准则需要采集的信息量多,信息涉及的业务面也非常广,大部分信息需要业务部门提供,因此,需要将新准则的要求融入日常业务管理中,明确部门分工,加强部门协调。同时要坚持审慎的会计原则,按照财政部出台的新准则应用指南的要求,规范会计核算,从制度上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迎接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 篇9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商业银行总行针对银行信贷运行和风险特点制定了统一的信贷准入标准,相继出台了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一系列贷款管理办法,通过改进信贷业务流程,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强化授权授信管理等措施,对防范信贷风险,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不考虑地区差异和地区自然资源特性“一刀切”式的信贷管理模式,以及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实行信贷退出的做法,使欠发达地区的银行机构信贷业务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银行机构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期XX银监局组织人力对XX、XX、XX三市(州)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剖析信贷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信贷管理模式对欠发达地区银行机构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寻找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地方经济与银行机构的协调发展。

一、大型银行基层分支机构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然而,从XX、XX、XX三市(州)信贷资金的投放来看,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存在着六个不适应,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大了银行自身发展壮大的难度。突出表现在:

1、信贷市场营销定位偏高与地方经济发展特征不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 “三农”经济、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具有高度的资金依赖性。目前,已实施股改的工行、中行、建行将自己的信贷市场营销定位在发达地区、高收益行业、大型企业和个人住房消费市场,造成其分支机构在经营思想上形成重大企业轻小企业、重发达地区轻落后地区、重大城市轻县域的倾向,忽视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在信贷营销上将重心主要集中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客户上,不愿意开展对县域经济及中小企业的营销活动。以XX市为例,自2005年以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对辖区贷款投放不增反减,贷款总额净减少0.84亿元,新发放贷款的80%投放到能源开发、基础建设等行业,其中投放到东南温福公路、华亭煤业、酒钢公司等区外大型企业的贷款就达1.84亿元,而对当地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则不断减少,贷款客户由2005年初的近2000户减少为900多户,且90%以上还是农行支持的客户,中行支持的中小企业仅剩1户、工行仅剩9户。

2、信贷授信准入条件严刻与企业实际运行状况不适应。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压缩成本费用是这些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积累发展资本的主要手段,为此,普遍存在企业资本构成简单、租用生产场所、会计报表不经中介机构审计、财务管理不完整等情况。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准入上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刀切”式的信用评级办法,没有顾及到各地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些评级办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标准明显过高,很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行业与企业,形成政策上的“歧视”;在授权授信管理上,过分强调风险控制,对规定信用等级以下的企业不介入或实施信贷退出政策,对风险偏高的区域也不给予贷款授信。过高的信贷门槛让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如建行系统要求只有信用评级达到AA级的企业等客户才能予以准入和授信,对500万元以下贷款需求基本不予考虑,2008年XX市能够达到这些条件的客户仅仅只有3户企业。而自2005年以来,XX市全辖七县一区,仅有西峰、庆城等3县区的企业得到过建行的少量信贷支持,对其余5个县已全部实施了信贷退出。

3、贷款审批权限高度集中与企业资金需求特点不适应。目前,在贷款审批授权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仅有一定的个人贷款审批权;对公司类贷款,除农行有800万元全额抵押的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外,工、中、建行无任何审批权,在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的审批权全部集中在省级分行。这种高度集中的贷款审批制,造成审批环节层级过多、审批周期过长、缺乏营销主动性等弊病,与企业、客户对贷款资金需求短、急、快的特点完全脱节。调查表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要经过评级授信审批、贷款发放审批两个流程,每个流程要通过支行等经营行的审查审批、二级分行的审查审批、省分行的审查审批,正常情况下走完这一审批流程需1-3个月,如有需补充的事项则审批环节的时间会更长。尤其是XX市工商银行,其二级分行及以下机构对公司客户无论贷款金额大小均无审批权,每笔贷款都要上报平凉审贷部审批,对超过权限的贷款亦按程序上报省分行审批,不仅拉长了贷款审批时限,同时也增加了贷款费用。从已发放贷款的实际来看,从贷前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时抵押担保手续的完善,企业拿到贷款的时间在3-6个月,最长的达到11个月。如此冗长的流程,当企业得到贷款时,贷款企业尤其是季节性经营特征明显的企业黄金期已过,往往使企业错失良机。

4、区域流动性严重外流与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适应。基层分支机构存款资金大量上存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独有特点,其“抽水机”效应比较明显。以XX市为例,截至2008年6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达123.8亿元,较2005年初增加42.1亿元,增长51.9%,而贷款仅为37.4亿元,减少0.8亿元,存贷比例由2005年初的47.2%下降为30.2%,其中工行、中行存贷比更低为9.6%和9.3%;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贷款略有增加外,工行、中行、建行的贷款呈逐年萎缩趋势,贷款增幅最高的2008年也仅增长了3.7%,2005年-2007年均呈下降态势。全辖可用信贷资金剔除缴存法定准备金21.7亿元、其他被动投资占用项目资金约10多亿元、贷款37.4亿元外,剩余闲臵而上存的资金高达50多亿元,较2005年初增加近40亿元。而自2005年以来,XX市GDP以不低于10%的速度在增长,对资金的需求每年大约在20-50亿元,剔除农村信用社每年提供的3-6亿元贷款外,辖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绝大部分依赖招商引资和民间借贷,政府责难、社会怨恨、企业赖债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XX的经营环境愈来愈艰难。

5、新贷款产品开发滞后与区域客户的实际需要不适应。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品种按其发放对象和用途来看,主要为传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基础建设固定资产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住房和汽车消费贷款。从近年贷款投放实际来看,固定资产贷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房地产开发贷款属于限制发放行列,只有流动资金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住房和汽车等消费贷款尚能处于活动状态。从XX市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产品的运行情况来看,工行、建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分别于2004年、2005年停牌,建行不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也与2007年停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在工行、中行、建行自始自终未曾开办;适合中小企业的“成长之路”、“速贷通”等新的贷款产品在XX从未获得过授权,账户质押、存货抵押、贸易融资等也未得到辖内任何一家银行推广应用。而不论是停牌的贷款产品,还是尚未开办和推广的贷款产品,恰恰是居民个人和中小企业最需要的。

6、信用风险管控过严与基层银行市场营销激励不适应。目前,各行对信贷营销普遍建立了激励考核机制,年初有营销任务,年末有考核兑现,实行奖优惩劣。如建行实行业务计价买单制,对信贷营销的激励似乎更为显著。然而,信贷管理和运行的结果与营销激励的初衷完全背离,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高管年薪制不能激发基层高管放贷的积极性,信贷客户经理为了避免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原有贷款的维护上,在新的贷款营销上缺乏积极性。调查发现,由于授权授信范围过小、担保方式选择余地小、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力度大等原因造成客户经理不愿去开展新的贷款营销;同时,由于省分行在对二级分行上报贷款项目的审查审批上,为规避信用风险,否决项目多,影响基层银行放贷积极性。2008年1-6月,XX市国有商业银行累计发放贷款5.3亿元,其中新发放贷款仅为2.8亿元,47%以上贷款为对原有贷款客户维护而办理的还旧借新。

二、改善大型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在欠发达地区实施信贷与机构的双重退出,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的矛盾愈加突出,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因此,改善信贷管理模式,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已刻不容缓,而这种改善,需要信贷政策与信贷管理的密切配合,需要贷款产品、营销投放与风险管控的密切配合。

1、尽快调整信贷战略定位,积极开展目标市场培育。国有商业银行要更新经营理念,正确把握防范信贷风险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调整信贷战略定位,改变追求“做大不做小”、“做强不做弱”的信贷投放思路,认真履行银行的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把信贷战略定位调整到“保证大企业资金需求、兼顾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有效需求”上来,不论经济发达与否、经营规模大小,都应纳入到支持的行列。尤其对于基层分支机构,应将其信贷支持重点定位在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上来,开展目标市场细分,大力支持市场适应性强、经营活跃、效益较好的混合型经济成份的企业和项目,使之成为银行稳固的、最具有效益的优质客户群体;做好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改变银行傍大款、垒大户、过独木桥的经营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适当分散贷款风险,大力发展多元化信贷服务,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其在当地政府及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和地位。鉴于当前欠发达地区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客户较少的现实,银行要彻底改变“坐等”客户上门为主动“登”客户之门,开展市场培育工作,通过深入中小企业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目标市场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及其法人代表、主要股东的全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分类建立中小企业等培育客户信息库;根据不同的培育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育规划,坚持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先治内后治外的原则,分期分批开展目标市场培育工作,为银行培育一批批黄金客户。

2、实施灵活信贷准入标准,施行有区别的信贷政策。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要制定有区别的、灵活的信贷政策,让更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一是建立有区别的信贷管理制度。针对基层银行机构当前信贷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研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灵活掌握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准入标准,减少环节,简化手续,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金融服务薄弱问题,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和谐发展。二是制定存贷比下限信贷政策。目前,75%的存贷比上限是为了确保银行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对于存贷比下限确未做出任何规定,这使基层银行机构的盈利性和社会资金需求缺乏必要保证,监管当局应从宏观和中观经济出发,确定45—50%的存贷比下限,各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必须在达到其存贷比下限的前提下,才能将资金上存、拆出,以促使商业银行增加对辖区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增强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动性。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及时研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合理控制信贷投放总量,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在贷款投放结构上,防止搞“一刀切”,要区别对待,按照“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支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特别是农行要逐步严格控制和压缩非农贷款投放,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腾出规模、资金,向农业主产区和粮油大县倾斜,完善农业信贷准入和评级标准,确保“三农”信贷的投放。

3、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不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一要改革信贷审批方式。将区域化集中审批制改为省分行集中审批和二级分行自主审批相结合的方式,对于50万元以下的个人贷款和500万元的公司贷款审批权限授予二级分行,让二级分行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自主审批发放,以减少贷款审批环节,降低贷款经营成本和企业筹资费用。二要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可采用客户评价取代受理审查、贷前调查、项目评估、风险审查等多道工序环节,将分产品的业务流程改为一揽子业务流程,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业务流程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不同的流程图,采用不同的灵活流程来服务多样化的消费者。三要改善贷款流程。在贷款受理流程上,设计出高、中、低三个风险类别流程小组,客户经理针对风险初分,经过初步审核后,分别转给不同的风险小组来处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减少贷款审批的中间环节,加快贷款审批速度。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笔数多、需求急、周转快”的特点,要积极发挥信贷经营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把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同加强企业效能建设结合起来,按照限时办结制,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可实行“受理、调查、审查、审批”一条龙、一站式服务,随时申请随时受理。

4、加快贷款产品创新推广,适度降低企业筹资成本。一要创新贷款品种。努力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产品,推出符合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收益特点的贷款新产品。根据企业发展现状,推出创业型、成长型贷款品种,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额。二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期限匹配方面,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根据企业项目情况区别对待,发放短期、中期、长期贷款,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三要扩大担保方式。要由政府主导创新担保体系,建立健全非国有经济融资担保体系,成立由地方财政、政府主导的公司所组成的信用担保基金会,对需要支持并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小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所需贷款提供担保;成立由中小企业组建成联合担保共同体,共同筹资,实行股份制,按担保比例和额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由担保机构来分担银行贷款风险,并起监督保护作用;设立非国有经济发展基金,在实行财政预算分级管理的体制下,国家安排财政支出时,可按一定比例提取非国有经济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为非国有经济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可扩大担保物范围,增加担保形式,采用存货、仓单、应收账款、账户托管、房产、家庭财产等抵押、质押、个人保证和企业联保等多种担保方式,尽量满足小企业的合理贷款需求。四要灵活掌握还款方式。可根据企业资金回流特点,采取“一次贷款、分期还款”、“一次性还本付息”等多种灵活方式相结合,降低贷款风险和企业还贷压力,以有效推动贷款业务发展。对已停牌的贷款业务要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化解和处臵风险,积极向上级管理行争取早日复牌。五要改进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规范贷款抵押物评估、登记行为,统一程序,减少评估、登记上的繁琐环节,缩短办理时间,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严禁乱收费避免重复评估、登记,要降低办理抵押的费用,对已经评估的抵押物,要有合理的适用期,避免在短期内多次重复评估的现象;建立抵押物的拍卖市场或建立相应的处理制度,简化手续环节,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负担。

5、建立正向营销激励机制,切实增强贷款投放效能。要建立和完善责、权、利对等的激励机制,促进分配体制由单纯的保障型向保障与激励兼顾型转变,降低基数工资占比,提高与业绩挂钩工资的占比,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首先,要改革高管人员年薪制度,使高管人员的薪酬与本级行的经营情况挂钩,贷款营销与高管人员绩效挂钩,消除贷款高低、盈利多少与高管人员的薪酬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其次,要解决信贷人员惧贷的问题,实现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与信贷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建立贷款风险约束与激励机制,实行贷款绩效考核和尽职免责制度,调整客户经理绩效工资考核体系,将信贷人员的收入与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按贷款营销的质量、数量等综合指标测算收益,并按一定比例给予营销人员以适当奖励。同时,对业绩差的贷款营销人员给予适当的处罚,从而调动从业人员的贷款营销积极性和主动性。风险合规部门应负责开展贷款工作的尽职调查,查清风险形成原因,根据实际情况追究或免除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对人为造成,一定要严惩不怠,对非人为因素形成的风险,对信贷人员应实行相应免责,以激励信贷人员做好贷款营销工作。

上一篇:机关单位消防演练总结下一篇:学籍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