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职业防范制度

2022-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或从事某一工作的人员起到约束作用,这是他们行动的标准和依据。那么你真的知道如何制定制度吗?以下是小编收藏的《护理人员职业防范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护理人员职业防范制度

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传染性疾病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医院感染科的主要任務就是临床治疗和护理传染病患者。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感染科护理人员存在着多种职业危害,职业危害防护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护理人员工作在感染科的第一线,多种因素也威胁着感染科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感染科护理人员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工作负荷大,存在着多种职业风险,影响了护理人员的正常工作和健康状况。本文主要研究了感染科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职业风险,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感染科;护理;职业;防范措施

1.职业风险因素

(1)生物因素

感染科临床治疗的患者所患疾病都是传染病,传染病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和病毒容易通过口腔、鼻腔传染给护理人员,造成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将介入性导管放置患者的口腔和鼻腔,通过排泄物更会给病原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其中通过血液传播造成职业风险的病原体有三种: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肝病毒。这三种血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针刺伤进行传播和感染,是影响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风险;第二种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传入护理人员的呼吸道,国家法律规定的传染病有39种,其中呼吸道传染病有13中,所以对于呼吸道传染病要充分的进行重视。第三种是通过其他途径传染给护理人员,如戊肝、甲肝、霍乱等通过肠道传染病原体,破伤风和狂犬病等传染病通过接触传播。

(2)物理化学因素

护理人员在感染科工作时很容易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存在职业风险,物理因素中包括烫伤、噪声、辐射、触电等危害,感染科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如对患者进行放化疗护理,需要让护理人员充分了解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掌握相关知识,减少射线辐射危害。感染科护理人员会接触各种有毒化学药物、消毒剂等化学物质,对护理人员的身体造成影响,都是潜在的职业风险,如戊二醛具有挥发性,可通过呼吸进行呼吸道,刺激胃肠粘膜、眼结膜等,还可以刺激皮肤,所以必须做好防护措施。甲苯、乙醇等化学物质具有诱发细胞突变的能力。医疗器械中含有的有毒物质在检测维修中容易发生毒物外泄,如体温计和血压计的汞泄漏。

(3)心理因素

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缺乏,不注意工作和生活细节,在心理上没有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工作中护理人员面临着各种职业危害,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如果出现病原体为血源性的职业风险时,患者往往出现悲伤、失望、害怕等情绪,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使感染科护理人员出现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除此之外,社会各类人群对感染科护理人员都存着心理恐惧和歧视的心态,使得感染科护理人员不能正常的在社会上生活,这也给感染科护理人员增加了感染的职业风险。

2.职业风险防范措施

(1)规范护理行为

感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感染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按照步骤严格执行,特别是患者使用后的输液针头和管线,要及时进行安全处理,严格防范被针头等医疗器械的伤害。同时护理人员要科学规范的使用护理安全保护设备,当收集的医疗锐器的容器放置超过五分之四的时候需要及时的更换收容装置,将锐器收容装置和锐器安全运送到特定地点进行销毁。在对患者进行采血和输液时针头的选择可以使用针头能够自行变钝针头或者带有针头保护套的针头、或者针头可以自行收缩的注射器,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锐器伤害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避免护理人员感染的可能。除此之外,对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要进行严格管理,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防护口罩、防护眼镜也要实时检查其密封性,避免接触病原体。

(2)提高感染科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感染科护理人员存在职业风险的关键还是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医院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定期组织感染科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了解感染科存在的职业风险以及如何避免风险的发生,从而树立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这就需要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充分的重视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护工作,加大财政的投入,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建立完善严格的职业风险自我防护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感染科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建立规范完善的安全护理考核制度,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对于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榜样力量,对安全护理规范、工作认真负责的护理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作为安全护理的榜样进行宣传,从而提高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3)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

感染科护理人员的综合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工作经验等参差不齐,所以在进行排班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每班的人员配置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感染科护理班组,保证每个班组都有安全护理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护理人员,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医院应该专门提供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相应的医疗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改善不合理的规定,给感染科护理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同时,医院可以组织活动增强感染科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缓解工作压力。除此之外,医院需要根据感染科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采用弹性工作的制度,确保感染科护理人员在繁琐的工作中不会感到疲惫,保持充足的精力和工作效率。

3.结束语

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护工作任重而道远,由于感染科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对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存在于多方面。医院和感染科护理人员需要充分的重视防护工作,提高自身防护意识,纠正错误的护理行为,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制度的约束,避免职业风险的发生,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保障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9

[2]阮征,刘芳.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8

[3]李冬.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及防护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

[4]杜佩玉;孙兰珍;沙鸭云;李晓琴.感染科临床护理带教状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3(11)

作者:包丽艳

第2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消毒防范措施

摘 要 目的:探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消毒防范措施。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调查95名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危害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本调查问卷中共发生职业危害为228人次,人均2.4次,主要有锐器伤、肌肉损伤、放射损伤、接触消毒物体损伤等。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多样,医院应加强消毒防范,从而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是指在手术室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与紧急工作中接触到某些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的身体、生理与心理健康受到伤害,主要包括硬件危害因素导致的硬损伤和与护理、心理有关的导致的软疾病[1]。同时由于手术室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手术室护理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进行合理的消毒与个人防护,就很容易造成职业危害,给护理人员与医院造成严重的损失[2]。本文为此就本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的现状作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探讨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消毒防范措施。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从本市区的1所三甲医院和5所二甲医院手术室护士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在医院的同意与护士的支持下,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占86.4%。纳入标准:①参加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且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在岗临床护士及临床护理管理人员;②调查期间在岗护士和护理管理人员。排除标准:①护龄<1年;②经医生明确诊断为急、慢性疾病者。调查前说明本次调查意义,消除手术室护士的顾虑,并由调查者给予统一的指导语,采用匿名的方法填写。

调查内容与方法:问卷为半开放式,包括基本情况、健康情况、工作情况、健康相关行为、家庭支持、锐器伤、肌肉损伤情况;长期接触放射线、消毒物体等多个部分。其中本调查所指职业危害为长期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为已经产生了症状或体征的伤害。

统计学方法:用SPSS17.5软件包与Excell20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同时本研究利用Cronbach’s a系数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通过分析调查各值均P>0.05,符合基本的信度要求。

结 果

一般资料:9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其中5例为男性,90例为女性,女性占据绝对大多数;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6.5岁,但是以21~40岁为主;护理工作年限1~5年的有30例,6~10年的有15例,11~20年的32例,>20年的18例。

职业危害情况:在本调查问卷中共发生职业危害为228人次,人均2.4次,主要有锐器伤、肌肉损伤、放射损伤、接触消毒物体损伤等。其构成比,见表1。

表1 本次调查的职业危害主要组成与构成比

讨 论

根据国际职业安全和健康学会报道美国每年大约有200万专业人员有职业危害,其中一些危害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严重的或者潜在的致命感染[3]。例如HBV、HCV、HIV等。我们的调查发现本市区二甲及二甲以上医院95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共发生职业危害为228人次,人均2.4次,主要有锐器伤、肌肉损伤、放射损伤、接触消毒物体损伤等。其中锐器伤是手术室护理人员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能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是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与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是职业危害的主要原因,约占受锐器伤人数的1/3[4],本组占38.6%。肌肉损伤是另一种主要的常见的职业性疾病,主要包括肌肉骨骼系统各个部位的损伤与症状,常见的有下背肌肉损伤和颈肩肌肉损伤,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大,达到了15.8%。这是由于手术室护士一般日常与紧急工作都比较繁忙,节奏紧张,在工作中一般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姿势,从使相关肌肉肌腱疲劳,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形成组织水肿,肌肉损伤[5]。同时医学辐射是也目前辐射污染的主要,手术室护士常常需要接触射线,并且时间长、距离短,导致他们受辐射的强度比传统核工业的工作人员还要高,本组占10.1%。同时医院手术室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常常需要消毒,为此手术室护士接触消毒物体导致损伤比例也比较大,本组占12.3%。

我国于2003年12月已经下发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虽然从制度上做好了准备,但是在各家医院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执行[6]。为此要作好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消毒防范措施,首先医院应教育手术室护士,做好个人消毒防范措施既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也对其他人员的健康产生影响。其次是医院应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鼓励手术室护士应用防护用品,加强消毒消防[7]。同时手术室护士在执行操作时,应注意特别的危险环节,注重消毒防范,规范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 李秋品.锐器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及防范措施[J].中医正骨,2009,17(03):58.

2 刘爱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分析及预防[J].职业与健康,2003,19(5):32.

3 周惠,宫玉花,郭莉.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与亚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4):53-55.

4 葛建文,郑玲.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12):897-899.

5 Judkins S.Stress among nurse managers,Can anything help?[J].NurseResearcher,2010,12(2):58-70.

6 徐尚兰,邓小燕.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0):1290.

7 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218.

作者:雷岩凤 周朝晖

第3篇:静脉配置中心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

【摘 要】自十八世纪欧洲学者提出职业危险因素这一概念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危险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而医护人员长期与患各种疾病的患者接触,因此感染职业病的可能性非常大。为更好的保护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将对静脉配置中心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升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关键字】静脉中心;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引言

自我院成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以来,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在药物治疗和用药上相比过去更加方便快捷。药物配送的过程连续性很强,需要全天候连续不间断的配置和送达药物,通常是急救用药、加急医嘱、临时医嘱等要求同时产生,这给负责药物配送的护理人员施加了繁重的压力,他们时刻都受职业危险因素危害的潜在威胁。近年来,通过观察和实验,笔者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护理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措施,并在我院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静脉配置中心中可能出现的职业危害

(一)物理危害

1.紫外线危害

医院一般会用紫外线灯照射对环境进行消毒,这种紫外线会对人的皮肤造成特别大的危害,譬如,可能会导致皮肤产生过敏反应、起红斑或者被灼伤。此外,紫外线会产生臭氧,而臭氧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头疼、胸口闷以及晕眩的症状。

2.噪声危害

静脉配置中心的噪音危害主要有三種,分别是语音提示噪音、风机和空调噪音以及打印机噪音。信息技术已经慢慢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我院也开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的日常工作中,语音提示系统就是典型的信息化系统。在语音系统的条形码进入出仓和仓计费扫描时,如果扫描内容正确,便会发出“好”字的声音,当扫描内容错误时,则系统会发出老虎的叫声;为使静脉配置中心保持绝对的无菌、绝对的干净,平时就要使用风机和空调设备进行空气的净化,每天二十四小时抽出空气中的灰尘,杂质,而这两种机器运行的噪声也是不可避免的;平时护理人员还需打印随性单,而我院常用的针式打印机发出的噪声特别大,容易导致护理人员产生耳聋、精神错乱等机体伤害。

3.电磁辐射伤害

由于我院越来越多设备运用了高信息化技术,且信息系统遍布静脉配置中心内外,这些设备和仪器的电磁辐射性特别大,护理人员长期与电脑、医学仪器接触,容易受X射线辐射。

4.锐气刺伤

护理人员不仅要负责配送药物,还要对配药的器皿进行清洗,清洗时一不注意就会被刺伤。在配药时,如果器皿有微小的缺口,也很容易刺伤医护人员,这种刺伤可能会导致器皿上的药物粉末进入伤者的伤口中,严重的会造成伤口感染。

(二)生理和心理危害

1.工作环境湿度大、温度低

我院静脉配置中心内部湿度一般在50到6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15到27摄氏度之间,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这种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容易产生关节僵硬,肌肉僵硬等症状。

2.工作节奏快、压力大

静脉配置中心是医院中工作频率最快的科室,平时除了每隔一小时配送一批药物以外,还要接受许多加急医嘱、临时性医嘱,这些医嘱都是紧急性医嘱,因此时间非常有限,护理人员需高效率、高速度的完成药物配备,工作量很大。护理人员还要适应两班倒的生活,值夜班时也要进行每小时一批次的药物配送,不仅会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上的压力,也带来了身体上的损害。在配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精神高度集中,思想高度统一,因为配错一个药物可能会摧毁一个无辜的生命。人脑在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就会使身体出现易疲劳、失眠、抑郁等亚健康症状,严重者肯能会出现脑淤血。

二、护理人员的保护措施

(一)降低噪声污染

医院应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及时对产生噪声危害的设备进行维修,对于不能避免的噪声,可以通过护理人员自身来避免危险的发生,譬如可以让护理人员在配药过程中佩戴防噪音的耳机,减少噪音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许多护理人员没有预防噪音危害的意识,因此医院应该在会议中或者培训中给护理人员普及一些噪音防护知识。

(二)对锐气刺伤做好防护工作

在使用锐气配药时,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规则进行,且工作时要始终秉持兢兢业业、认真的态度,动作不要太夸张,应该尽量轻和柔,操作之前应当戴上无菌的手套,从前辈的经验中学习锐器容易划伤哪些部位,并在这些部位贴上胶布。一些锐器比较硬,很难折断,在折断之前,应该提前用两毫升的无菌针筒套住锐器的两端,将其用乙醇(75%)消毒后裹上一层纱布,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手被划伤。当然在不小心划伤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将伤口中 的淤血挤出来,然后涂上碘等消毒药品。

(三)防止紫外线损害的产生

在紫外线检测和照射消毒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穿上防护衣,佩戴专门的防护眼镜,保证紫外线不会直接射到周边的人。在使用紫外线灯时,也不能够让灯直接射人护理人员的眼睛里,否则容易使护理人员患上皮肤病和结膜炎。对于仪器和电脑等设备,应该在它们周围安放一些防辐射的植物,且室内环境应该保持干净整洁。

(四)合理调节生活,适当释放工作压力

护理人员平时的生活应该保持规律性,不仅饮食要规律,作息也要规律。此外,要多补充营养,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在工作中与同事保持和谐默契的关系,良好的配合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医院也应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使护理人员缓解紧张的工作情绪,放松身体和内心,驱除疲劳状态。针对心理压力过大的护理人员,医院应该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医生,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此外,医院还应该对护理人员展开调节压力的培训,培养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在自我抗压能力提升的情况下,他们在面对压力时才能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轻松克服压力。

结语

静脉配置中心能否正常运行关系到医院护理质量的高低,而护理人员是静脉配置中心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保护,从环境、心理等方面进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医院工作更加稳健有序的发展,患者才能享受及时正确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田永洁,王玲.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我防护[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5,11(1):49-50.

[2] 姚继梅.临床护士自身发生青霉素过敏现象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 ): 50-52.

[3] 孙宁,王爽,陈友凤.静脉用药配置中心2 4 h运行模式的优势和不足[J].护理研究,2011,

25(33): 729.

作者:周庆琼

第4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与防范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制度

1、医务人员发生传染病职业暴露及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或用洗必泰、碘伏消毒伤口。

2、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明确病原以确立需要接受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确保在第六周、第三个月、第六个月、第十二个月接受跟踪检测。应常规对毒性的症状和表现进行监测,采取预防措施,保护他人,直到跟踪检测全部完成。

3、以文件的形式对事故进行详细记录,其内容包括锐器刺伤的名称、型号、事故发生的地点,并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进程,跟踪调查结果,详实记载。存档保存。

4、若病原不明确或病原已确诊为HIV、HBV、HCV均依据卫生部制定的条例采取预防措施,若病原是HIV,被刺伤者应在2小时内采取措施,若病原是丙肝咨询专家采取有效措施。

5、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10毫克、5毫克、5毫克(0、

1、6间隔)。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制度

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版)》及《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如下:

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衣、专用防护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2、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严格禁止针头回套操作,以防刺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4、凡新来医院的医、护、技人员,必须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化验结果全部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5、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沐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防止其健康受到损害。

6、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7、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体液无论是否被污染或接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

二、医院感染应按照标准防护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报告及处理制度

医务, 职业, 制度, 暴露

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发生不明原因肺炎、HIV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应给予随访和咨询。

2、紧急局部处理

(1)用肥皂水和清水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清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75%酒精、0.2——0.5%的过氧乙酸、0.5%碘伏等)

3、对暴露者的处理

(1)不明原因肺炎,HIV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2)对所有暴露者均应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下一步预防或治疗方案。

(3)HIV暴露者如需药物预防应于24小时内开始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暴露者应于暴露后0周、6周、12周、6月、12月进行血液检查。

(4)HBV暴露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记物检查,阴性者按0月、1月、6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

第5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与防范

一、预防感染的紧急处理措施

1、医护人员在手术、注射等治疗过程中接触到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血清后应立即采取抗感染措施:

①局部消毒处理: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止血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浓度为5%/L(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干净。

②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蛋白1支(400U),3─4周后在加强注射1支(400U)。

③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由科室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经批准后在6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2、医院员工在工作中不慎外伤,应立即转相关科室进行伤口处理,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支(1500U)。

3、医院员工如在医院公共食堂就餐后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转肠道门诊诊治;如群体发生消化道症状,应查明原因,切断传播途径。

4、医院员工如出现发热(T38℃以上)、疼痛、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应检查血常规、胸片或透视,如不能确诊,需转呼吸科或感染性疾病科进一步明确诊断。

如群体发病应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及时分离病原体以明确诊断,有利治疗。

5、诊断为传染病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上报。

二、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报告和登记

1、报告: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应于2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填写《医疗锐器伤报告记录单》

2、登记内容:

医务人员职业损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损伤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损伤源种类和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详细通信地址,包括亲属的姓名及详细通信地址;损伤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监测及随访情况。

3、医院感染管理科除对刺伤职工进行血样监测外,并追踪随访3个月。

第6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服务制度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或为隔离患者治疗护理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六)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七)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八)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三)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护士医疗保健服务相关规定

1、护士享有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医院无条件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卫生防护措施。

2、医院在防范护士职业健康危害的同时,还为护士提供医疗保健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的程度。如:在易感染传染病的工作岗位或者传染病高发期,给予必要的免疫接种或者采取提高免疫力的其他措施。

3、医院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按照法律、法规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补助。

4、医院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每季度进行一次个人剂量监测,每年体检一次。

5、护士工作中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6、职业病患者享有的权利

(1)职业病患者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2)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患者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3)职业病患者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有权向医院提出赔偿要求;

(4)职业病的确立应按照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执行。

7、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确保一旦发生职业危害,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用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程度。

第7篇:第四章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九)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及时将用过的针头与注射器分离;若针头带有血液或体液连同注射器一并弃入锐器盒中。

2、针头、安瓿等锐器应放在固定的坚硬的锐器盒内,禁止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

3、禁止将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

三、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一)护理人员如不慎被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或刺破皮肤时,按照以下步骤立即进行处理:

1、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

3、污染眼部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

4、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到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二)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当暴露源为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时,参考以下建议进行访视:

1、乙肝病毒(HB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丙肝病毒(HC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丙肝病毒(HCV)抗体,丙肝病毒(HCV)阳性者需要检测丙肝病毒(HCV)-RNA证实。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病毒(HCV)混合暴露者,延长访视至暴露后12个月。

(四)以上暴露也可根据感染科专家建议,制定个体访视计划和暴露后免疫防护方案。

四、艾滋病(AIDS)防护管理

1、加强护理人员有关预防知识的学习,掌握有效防护措施。

2、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和治疗工作时必须戴手套。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器具或物体表面时也必须戴手套。接触每一个患者后要更换手套。

3、脱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4、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应先采取措施保护破损伤口,再戴双层手套。

5、在进行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的操作时要带口罩、眼罩或面罩,避免口、鼻、眼粘膜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当可能有大面积飞溅时,还应穿具有防渗功能的隔离衣。

6、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

7、使用后的空针、针头、输液器等单独存放在密闭、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外套黄色垃圾袋。

8、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禁止用手接触使用过的针头等锐器。

9、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渍,须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将血渍全部覆盖,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进行清洁处理,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擦拭。

10、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化验标本应放在带盖试管内,再放入密闭容器内送化验室,防止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溅洒。标本运送遵循有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11、在运送阳性标本途中应携带消毒剂,以备意外。

12、如果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应按照医疗锐器伤处理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13、请感染科专家对伤口进行评估、处理及预防用药。

五、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一)总体要求:

1、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2、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或使用一次性围裙,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二)化疗药液的配置及临床应用:

1、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

2、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

3、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药液外溅。

4、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

5、不要将抽吸化疗药空针内的空气直接排到空气中。

6、在配制化疗药、输入化疗药物时,如药液接触皮肤或溅到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为患者更换输液时戴手套。

7、化疗药物应专人、专柜保管。药瓶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三)废弃物处理:

1、废弃化疗安瓿、小瓶。用完后立即放入带盖密闭的桶内,并及时处理。

2、安瓿中如有剩余药液,不可直接丢弃,应放入密闭容器后丢弃。

3、配制化疗药物后的垃圾应按有毒垃圾处理,装入黄色垃圾袋,盛垃圾容器要加盖并及时处理,防止化疗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四)环境保护:

1、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次数。

2、对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工作台面、治疗车(盘)等用后及时用清水擦拭,防止残留药物挥发到空气中。

3、加强宣教,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要置于带盖容器中,如有遗洒应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反复擦洗。

4、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

第8篇:医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 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 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或为隔离患者治疗护理时,应当穿隔离衣、戴面罩、眼罩、穿鞋套等防护措施。

(五) 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六) 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七) 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八) 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2、正确处理锐器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6、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三)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一)总体要求

1、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2、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二)化疗药物配置及临床应用

1、配置化疗药须穿一次性防渗透防护衣 ,戴双层手套、口罩,在生物安全柜中配置。

2、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

3、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药液外溅。

4、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

5、不要将抽吸化疗药空针内的空气直接排到空气中。

6、在配制化疗药、输入化疗药物时,如药液接触皮肤或溅到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为患者更换液体时戴手套。

7、化疗药物应专人、专柜保管。药瓶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三)废弃物处理

1、废弃化疗安瓿、小瓶。用完后立即放入带盖密闭的桶内,并及时处理。

2、安瓿中如有剩余药液不可直接丢弃,应放入密闭容器后丢弃。

3、配制化疗药物后的垃圾应按有毒垃圾处理装入黄色垃圾袋,盛垃圾容器要加盖并及时处理,防止化疗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四)环境保护

1、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次数。

2、对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工作台面、治疗车,盘等用后及时用清水擦拭,防止残留药物挥发到空气中。

3、加强宣教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要置于带盖容器中,如有遗洒应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反复擦洗。

4、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

四、护士医疗保健服务相关规定

1、护士享有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医院无条件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卫生防护措施。

2、医院在防范护士职业健康危害的同时,还为护士提供医疗保健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的程度。如:在易感染传染病的工作岗位或者传染病高发期,给予必要的免疫接种或者采取提高免疫力的其他措施。

3、医院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按照法律、法规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补助。

4、医院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每季度进行一次个人剂量监测,每年体检一次。

5、护士工作中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6、职业病患者享有的权利

(1)职业病患者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2)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患者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3)职业病患者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有权向医院提出赔偿要求;

(4)职业病的确立应按照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执行。

7、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确保一旦发生职业危害,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用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程度。

第9篇:试论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及其防范

近年来,随着审计工作的加强,审计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所触及的社会既得利益集团越来越多,广大审计人员常年奔波于审计一线,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来自审计环境方面的各种阻力,无时不在对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由此引发的审计人员职业风险问题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概念、种类及其特征

风险一词的含义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审计人员职业风险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从事审计职业的人员发生与职业相关的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可能性。

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从不同角度考虑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审计主体上可分为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和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从构成内容上可分为人身伤害风险、精神损害风险和责任追究风险;从产生原因上可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从责任范围上可分为审计人员自身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等等。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客观存在性。由于审计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审计工作性质的得罪人性,审计人员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缺乏职业谨慎等等,由此引友的审计人员职业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潜在危害性。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无时不在受到威胁;在特定情况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潜在危害往往表现为现实危害,职业风险就会发生。(3)因素复杂性。影响职业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审计人员自身因素,又有外部环境因素。某种职业风险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可以预防性。尽管审计人员职业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危害也是严重的,但只要认真研究分析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因势利导,这些风险就可以被控制、被规避、被化解,把它降到最低和可以接受的程度,使审计人员免受其害。

二、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内容

审计人员职业风险涉及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职业风险仍然可以概括为三大要素:人身伤害风险、精神损害风险和责任追究风险。对这三大要素不能孤立地分析,它们既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

1、人身伤害风险。它是指因从事审计职业而引发的造成审计人员人身伤害的可能性。

2、精神损害风险。它是指因从事审计职业而引发的造成审计人员精神损害的可能性。

3、责任追究风险。它是指从事审计职业行为不当而引发的审计人员职业行为责任被追究,导致审计人员权能被限制或剥夺,利益受到损害的可能性。

三、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产生原因

产生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审计人员自身原因,又有外部环境原因;同时这些原因的产生又是多层面的。这里以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为例,来分析探讨五个层面的产生根源。

1、法律法规层面。(1)《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尽管明文规定了对审计人员报复陷害行为和审计人员自身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所应追究的法律责任,但其条款过于空泛,执法主体含糊,对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保护和对审计人员职业行为约束缺乏可操作性规定。(2)对向审计人员实施威胁、恐吓、侮辱、诋毁的最常见精神损害行为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措施,无法进行调整和约束。[!--empirenews.page--]

2、审计管理体制层面。(1)现行的双重领导审计管理体制,使得地方审计机关出现严重的“政府内审化倾向”,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往往受到来自地方政府及权力机关行政领导的不正确干预、威逼和诱导,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审计质量难以保证。一旦审计责任风险发生,审计人员往往缺乏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有力证据。(2)双重管理体制使得审计机关工作经费完全依赖地方政府,受经费、时效性等因素影响,审计人员往往力不从心而出现“不作为”现象,审计人员责任难以澄清,风险难以规避。

3、审计机关内部运行机制层面。(1)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如审计日记制度的全面推行、审计复核制度的严格执行、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和审计公告制度的规范运作等等。相关内部管理制度的缺位和执行不力,势必造成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增大。(2)审计机关内部缺乏对审计人员的激励导学机制。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缺乏对审计业务人员的激励导向机制,影响“人、法、技”建设水平,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审计技术手段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使得审计人员职业风险增大。(3)审计机关内部普遍缺乏对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预警、防范和反应机制。如对审计人员遭遇外来的报复陷害、意外人身伤害、精神损害等情况缺少风险处置预案;对审计人员违规操作而产生的责任追究风险缺乏预警和疏导;对各类风险缺乏系统认识和应对思考。

4、审计人员自身层面。(1)审计人员自身缺乏职业风险意识和职业风险防范意识。(2)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审计准则和业务程序的理解、执行欠规范。临机处置突发风险的能力不高。(3)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甚至不惜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5、外部环境层面。(1)审计利害关系相对人违反法律规定,拒绝阻碍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对审计人员实施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2)意外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对审计人员的伤害。

四、审计人员职业风险的防范

审计人员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潜在危害是较大的,产生原因又是多方面多层面的,但通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预防、规避和消化的。这里仍以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为例来加以探讨。

1、要经常性预防风险。(1)教育审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风险要有一个清醒而系统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2)要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职业风险预警、防范和反应机制。(3)完善机关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审计人员定期轮岗,建立对审计人员的激励导学机制,促进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4)体现对审计人员的人文关怀,关注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实行审计人员带薪休假制度,大幅度提高审计人员的外勤补贴标准,切实解决好审计人员学习、工作、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要合理规避风险。(1)对一些重大违规、违法问题,审计人员一时难以查清查透的,可整理出线索及时移交纪检或司法部门进一步审查,以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2)全面推行审计日记制度和审计程序缺位备案制度,当风险发生时以便澄清审计人员“不作为”的风险责任,更好地保护审计人员。(3)对某些特定项目和某些专业性较强项目的审计,可采取与其他部门联合或向社会聘请专门人才的方式进行审计,以更好地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规避审计人员职业风险。[!--empirenews.page--]

3、要积极化解风险。(1)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注意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审计人员的积极性。(2)当审计利害关系相对人与审计人员出现工作不协调,甚至激烈对抗,审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精神健康受到损害时,要及时做好协调和疏导工作。同时查清情况,坚定支持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行为,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必要时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切实维护审计人员的正当权益,打击阻碍审计的违法行为。(3)推进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方法的现代化。加快“金审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把审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审计中解放出来,提高审计效率,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保护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4)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通过媒体和公众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自信,从而实现从根本上化解审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上一篇:城乡道路燃油补贴系统下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