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提升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化水平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摘要:做好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化工作,对于加快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阐述了该院国际合作交流的现状与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升全院国际化水平,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国际交往中心;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8.07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mprovingtheLevelofInternationalizationintheField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toHelptheConstructionofCenterforInternationalExchanges—TakingBeijingAcadem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asanExample

YANGGuo-hang,SHIKun,JIANGTaoetal

(BeijingAcadem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Beijing100097)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指出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北京“十三五”要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国际城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加快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构建世界级城市群[1-2]。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是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北京国际化发展中农业版块的国际化必不可少。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为北京唯一的市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做好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化工作,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显得十分重要。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际交流合作情况

多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秉持开放办院理念,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科技交流持续深入,因公出国(境)访问人次逐年增多,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层次和水平日渐提升;国际合作伙伴不断拓展,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建有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7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共建了1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农业科技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积极引进海外人才,聘请客座研究员50多名。设立“海外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支持10人左右赴国外知名研究机构研修。

1.1积极谋划,学术融入度不断提高

“十二五”以來,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走出去力度,加强培养国际化视野的科技人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全院因公出访团组约500个,

1200人次,涉及全院在职职工总数的35%左右,2014—2019年,每年派出团组数和出访人次逐年增高,2019年达到100个206人次,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参与面不断扩大。2019年,全院因公出访执行学术交流合作任务104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4人次;执行长期访学任务6人次;参加农业农村部、北京市等境外培训任务8人次,执行科技援助任务1人次,均较以往有所增加,国际学术的参与度不断提升。

1.2深入挖掘,持续拓展合作伙伴

充分调动院所两级能动性,积极建设各类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近几年取得较好进展,如2018—2019年增加了市级国际合作基地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5个。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11个中外联合研究实验室/研究中心。涉及农作物、畜牧兽医、植物病理、信息化与智能装备、林业果树、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多为目前国际合作的热点领域[3]。

充分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是降低对外开放成本,保证信息快捷畅通的有效途径[4]。“十二五”以来,外宾来访数量不断增加,先后来访外宾团组数约570个,2000人次,主要来自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访外宾中,多数专家是基于已经建立的较密切的关系,如落实合作协议、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项目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促进了科研人员的深度交流合作,而人员的深度交流又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平台功能的发挥。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国内外相关机构国际合作工作,如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的深度对接,积极参与FAO“手拉手倡议”,多次参与FAO发起的国际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积极参与中国农科院搭建的国际合作平台,如中国农科院牵头发起,FAO、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共同参与主办的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农业科技“走出去”联盟活动,开阔视野,丰富伙伴关系。

“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签署国际合作协议67项。合作协议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建设国家级和市级国际合作基地,如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农业航空应用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二是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如与挪威生物经济研究院共建“中挪农业科技联合创新中心”,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共建的“葡萄病害研究联合实验室”,与英国共建的“畜禽疫病防控中英联合实验室”;三是共同承担合作项目,如与西班牙马拉加大学等共同承担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四是联合培养研究生,如与泰国皇太后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五是中长期人才培养,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海培计划”或执行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任务;六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如与巴基斯坦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和越南金丰种业小麦、玉米品种技术的合作等。

1.3务实合作,国际合作成效逐渐显现

一是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双方资源,深化国际合作,争取竞争性项目取得一定成效,如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开展近20年的合作,共同进行水环境研究,在依托新西兰中国水资源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国新西兰畜牧养殖系统中硝酸盐淋失减控技术研究”。目前全院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项目1项,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3项。

二是“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培养国外留学生近20名,聘请54名国外专家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客座研究员或顾问。

三是2011—2018年国际合作论文总数411篇,体现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从合作国家上来看,北京市農林科学院与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等大洲的国家学者均有合作发文。其中,美国排名第一,合作发文188篇,其次是泰国,合作发文71篇,再次是英国和意大利,发文量均在40篇及以上。如蔬菜研究中心西瓜课题组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在西瓜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如2011和2019年分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NatureGenetics》上发表文章,巩固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西瓜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与泰国皇太后大学真菌研究中心在2012年签署了合作协议,在真菌病害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来华留学生在学术研究、论文撰写、实验技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指导留学生在真菌学领域的国际专业期刊《FungalDiversity》《PlantDisease》《Mycosphere》发表论文6篇。

2国际交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际合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与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2.1服务“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不是简单的国际化,而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国际化,是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针对北京“大城市小农村、大郊区小城区”的现状存在针对各学科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内容等进行系统谋划不够,对目标合作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科技需求等方面的跟踪研究不充分不系统的问题。国际合作开展的组织化体系化不够,大部分依靠部分专家团队对接的发展阶段,国际交流合作的可持续性有待提升。

2.2适应“中心”建设的专业化人才缺乏

一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技人才缺乏。各学科具有国际学术号召力的领军人才严重缺乏,主动引领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待加强。同时,具有较长时间国外研修经历的人员偏少,科研人员总体缺乏国际视野。二是国际化农业科技管理人才缺乏。相比于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从事科研、人事人才、外事等方面管理的人员国际视野更为缺乏,具有外语和专业双重背景的专业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管理人员不足,管理节奏、经验与“中心”建设要求难以合拍。同时受限于待遇、晋升前景等多因素影响,管理岗位人员队伍不够稳定。

2.3对“中心”建设的内涵政策领悟不够

国际交往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等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相辅相成[4],只有通过高水平的国际交往,北京才能够迅速成长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可以为北京的“中心”建设带来更强的综合性区位优势。“中心”建设同样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新总规明确提出“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同时“中心”要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发展提供核心支撑[2,5-6]。近几年国家和北京市为进一步提升4个“中心”尤其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鼓励科技创新、区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共同发展,推进“放管服”,但对于准确理解政策精神不够,落实有欠缺。

2.4服务于“中心”的工作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层次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全院综合国际合作能力,尤其是自上而下的规范化组织化的国际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浅层次的多,深层次的少,如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增多,但国际学术会议作为参会者列到墙报展示形式的多,做大会报告等高级别参与的少,会议过程中去聆听学习多,主动与国际大专家沟通交流较少。主办或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少,虽然也争取到国际园艺学会等知名国际学术组织的世界草莓大会、世界樱桃大会等会议,但总体层级和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合作研究上,尤其在国际合作课题项目上,主持承担的国际组织课题少,且层次不高,更多的是参与其中某一小项任务。与世界范围内知名的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尚不够深入;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人数少,参与度较低。对国外智力资源使用上,客座研究员等岗位虽然个别所中心也先后设立,但缺乏组织化规范化,多停留于短期,随意性强,存在局限性,发挥作用不充分。

3积极谋划,精准施策,服务“中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工作要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篇为坐标,通盘考虑,梯次推进,既整体布局又突出重点,既多点开花又精准发力。新时代,要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聚资源、搭平台、拓渠道,推动全院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合作,以国际化促进高端化,切实需要全面谋划推动,提升整体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3.1深刻理解“中心”建设的功能定位,强化顶层设计

“中心”建设是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下提出和开展的,其功能定位主要是5个方面:一是国家外交和国际交往活动的核心承载地;二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三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四是国际高端资源和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五是国际化服务环境的示范城市。这5点既体现了“中心”的共性特征,又充分考虑了北京的个性特点,既包括了政治、文化和科技等交往的重要内容,又涵盖了对外交往的基础条件[2]。

作为市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紧紧围绕“中心”五大功能定位,结合自身实际,从资源、平台、人才等各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在农业科技上做文章,多方面开展有层次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工作[3-4,7-8];二是多培养符合“中心”建设要求的具有较好国际交往能力的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类人才,积极创造良好的国际交往的氛围和环境。

3.2深入分析现有资源,全面梳理巩固我院与现有合作伙伴的科技合作交流

一是探索建立已开展合作关系的外国优秀科研人才专家库、涉外科技人才库等,及时掌握外国专家和我院涉外人才的情况及动态;二是深入推进已建立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大新合作平台建设,形成多层次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合作关系;三是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多渠道积极推动科研人员赴相关国际组织任职,持续深化与FAO、CGIAR等国际组织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响应FAO的“手拉手倡议”。

3.3加强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中心”建设

强化优秀科技人才的外引内培[9],提升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国际视野和创新水平。一是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从院级层面设立专项基金引导各所中心吸引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外知名专家来院工作或担任顾问、特聘研究员;二是继续加强遴选具有潜力的中青年科研人才到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和国际学术组织进行中长期培训学习,提升科技创新国际视野和合作渠道;三是积极组织国际合作管理人员境外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优秀管理人才,提升农业科技管理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打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梯队。

3.4加大力度请进来、走出去

多方吸引国际平台、人才资源来院合作,继续增加一批有质量有水平的国际合作实验室、研究中心,加快成果走出去步伐,推进创新成果全球共享,提升农业科技行业影响力[10]。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环境中,尤其是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环境,积极争取合作项目,搭建国际合作的软硬平台。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项目经费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持续地支持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海外人才引进和培养、国际专家“請进来”等重点任务;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能力强的科研机构申报各类政府间联合研究项目、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工作;三是积极争取主办或者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术影响力。积极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争取更高层次的参与。

3.5加强政策宣贯,切实将各类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在当前“放管服”的大环境下,及时了解最新政策,多形式多层次积极加强政策宣贯。发挥院所两级积极性,既让广大科研人员充分享受“放管服”带来的便利,又要在制度政策的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执行因公出国科研合作与交流任务,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项工作高效、规范、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波.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前线,2017(9):69-71.

[2]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与干部素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37-44.

[3]杨易,于敏,姜明伦.从农业国际合作视角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9):75-79.

[4]蔡素星,张伟利.农业科研单位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思考——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2):9-12.

[5]李军凯,张红,孙艳艳.加快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N].经济日报,2019-11-22(012).

[6]周鑫宇.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新内涵[J].前线,2018(9):74-75.

[7]蔡素星.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助力高水平农业科研院所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4):264-266.

[8]陈沧桑,李跃建,蒋馨,等.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抓手促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4):36-40.

[9]庄丽娜,孙加祥,祁琳琳.农业科研单位国际化能力建设的对策浅析: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4):17-20,51.

[10]杨旖旎.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路径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4):27-30.

作者:杨国航 石琨 蒋韬 吴琼

第2篇:临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科技示范户开展“户外课堂”

近日,临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秋收前的时间,在四道沟镇三合城村和坡口村举办了两期科技示范户培训班。此次培训打破了以往室内理论授课模式,采用田间地头边参观边授课的新颖方式,将课堂搬到了户外,带领来自8个乡(镇、街)7个行政村的220户科技示范户,参观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植的“3414”大豆、玉米肥料效应试验田,“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生物肥料”试验田,大豆、玉米新品种试验田,地膜玉米“一比空”种植技术和玉米“一次性免追肥”试验田等农业科技成果展示。

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让示范户们正真地、很容易地理解和学习到一些平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增长见识的同时,还可以将农业科技转化为自己的生产力,实现增产增收。此次培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还免费向示范户发放了大豆、玉米和蔬菜种植以及技术管理手册500余份。

作者:葛连军 迟龙

第3篇:清末农业思想的近代转型:以农业发展为中心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农业被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农业经济不仅面临增长问题,而且存在发展问题。清末思想家在探索农业的近代转型中形成了系列农业发展思想,包括农业经营论、农业管理体制论、农业劳动力转移论、科技兴农论等等,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农业经济思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清末;农业思想;近代转型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农耕文明大国,是世界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高度繁荣相适应,中国古代创造过辉煌的农业思想成就,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经营农业的经济思想,如薄税敛论、农业丰歉循环论、平粜平籴论、均输平准论、屯田论、尽地利论、农战论等等。但是,这些农业经济思想都只是维持小农经济的正常运行或推动农业生产的缓慢增长,而不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只有缓慢的增长,而没有实质性的发展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农业经济开始脱离原来封闭、自我循环的状态,开始纳入全球体系,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农业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越来越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这一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历史命运,农业经济不仅面临增长问题,而且存在发展问题。清末一批开风气之先的早期思想家开始摆脱传统的农业经济思想思路,对早期农业近代化的发展问题作了初步探索,形成了农业发展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一、农业经营论

中国古代亦存在丰富的农业经营思想,如北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对农业经营的对象、管理规律和管理方法等作了全面论述,但该书论述的只是地主阶级的家庭经济管理思想。清末农业经营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农业经营方式论

清末较早认识到必须改变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建议采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经营方式的思想家是陈炽。他介绍了西欧农业中两种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一种是英国采用较多的方式,即资本主义大农场。他说:“多田之翁,拥膏腴动数百顷,乃讲求农学,耕耘培壅收获,均参新法,用新机,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亩之收足抵五十亩之获。又广开水利,教民广植桑棉、葡萄、咖啡、烟叶等树,于是农民亦大富足,以与工商相敌,而农具之精良甲于天下矣。由其田主皆富人,故于农业之中,亦能推陈出新,收长袖善舞之效也。”② 陈炽这里介绍了英国资本主义大农场采用机器生产为市场提供工业原料进行经济作物生产的情况。

另一种是法国农业中较多采用的方式,即在小块的土地上进行集约化的经营。陈炽写到:“多田者不过六百亩,少或数亩,无力购置机器,君臣上下专以兴水利、广种树为功,葡萄酿酒为国之大利……人有葡萄三亩已足小康,五亩则中人以上之产矣,田少功勤,国亦大富。”③ 这里,农业生产没有采用机器,而是以商品化为特征的农业集约化经营。

在介绍西欧农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陈炽主张,中国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必须借鉴欧洲经验,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用大机器生产或采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他说:“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如南北各省,乡里之富人有拥田数千亩、数万亩者,宜劝令考求培壅收获新法,购买机器,俾用力少而见功多”。至于“只有数亩、数十亩之田”者,“则宜仿法国之法,因地制宜,令各种有利之树或畜牧之类,而又为之广开水道,多辟利源,则贫者亦富矣”。④陈炽的上述主张实质上是鼓励地主向农业资本家转化,把封建的小农经济纳入近代资本主义轨道。

清朝末年正是在思想家的大力提倡下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经营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企业家鉴于欧美各国分别通过机械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进入农业近代化阶段,他们开始学习西方农业经营方式,探求以农业大规模经营——农垦公司来实现中国的农业近代化。如1901年张謇在通海地区创设通海垦牧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国内许多官僚、绅士、商人纷纷集股购地,成立公司,从事农业经营。截止到1912年,各省申报注册的农垦公司达到171家,已缴资本635.2万元。⑤

2. 农产品商品化论

除了探讨农业经营方式变革外,清末许多思想家还从农产品商品化的角度论述农业发展问题。清朝末年,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日益纳入西方殖民经济体系,农产品成为西方近代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本国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部门的发展和铁路、航运等近代运输业的兴起,农产品的商品化大大提高,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卷入商品市场,一些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逐步出现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清末思想家认识到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与流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他们希望通过商品竞争,扩大对外贸易,来拓展国内外市场。

同时,为了顺应中国农业发展的这种趋势,清末不少思想家还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陈炽比较了江西、台湾两地樟脑生产成本,认为江西应大力发展樟脑生产:台湾的樟脑“每百斤为一石,值洋五十元”,“每石抽隘勇费八元,落地税八元,子口出口税六元,工食杂费约十二元,每石实赢洋十六七元不等”。而江西则“既无生番,不须隘勇,税收不重,工食又廉,售价五十元,当净得三十余元之利”。⑥此外陈炽还建议广泛种植咖啡、葡萄、棉花、茶叶、烟草、甘蔗、竹子及橡胶等经济作物,以增加农业效益。洋务大臣张之洞和刘坤一也高度重视农业经济作物的生产,他们在1901年向朝廷所作的会奏中,要求地方官绅劝导、奖励经济作物的生产:“每县设一劝农局,邀集各乡绅董来局讲求,凡谷、果、桑、棉、林木、畜牧等事,择其与本地相宜者,种之养之,向来不得法者改易之,贫民无力者助之资本,种养得法者赏以酒肉花红。数年之后,行之有效,绅董得奖”。⑦

另外,为了推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清末地方官员还注意举办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商品博览会展览、推销农副产品。早在1898年张之洞就在汉口成立商务公所,建“宽敞明洁之屋”,将湖北全省各州县的名产、土特产运来“分别陈列,标明出产地方,价值成本”,招徕中外商人参观订货。当时参展的商品有湖北各地的许多农产品如牛皮、麻、菜油、棉花、木耳、桐油、蓝靛、药材等。同时还邀请有阅历的行商坐商开展座谈、研究,比较物产之精细,考究生产方法,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售,占领市场。⑧ 1902年张之洞又在武昌饬令设立规模宏大的两湖劝业场,内设3个主体展厅,其中之一为“天产内品场”,陈列湖南、湖北两省天然土产。1909年湖广总督陈夔龙又在武昌组织了“武汉劝业奖进会”,以更大的规模组织农产品和其他工业品的展览和销售。

二、农业管理体制论

一个封闭、停滞、规模庞大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体向纳入全球体系的、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的转型,除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外,还应发挥国家的有效干预作用。与此相适应,必须进行政府职能的转换与政府机构的重塑。中国古代虽然是一个以农业为绝对主要产业的国家,但由于古代农业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清代国家并没有专门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只有礼、户、吏、兵、刑、工六部,农业事宜由户部派员兼理。

针对上述状况,清末思想家们主张仿效西方,建立专门的近代农业管理机构,推动各项农业政策的贯彻执行。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郑观应在1893年刊行的《盛世危言》一书中指出“泰西农政皆设农部总揽大纲”,他认为中国应从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上“参仿西法”,“专派户部侍郎一员综理农事”。⑨ 这里,郑观应鉴于当时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时机未完全成熟及他当时的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仅仅提出了过渡性的改良建议。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会奏中明确提出“专设一农政大臣”,“掌考求督课农务之事宜,立衙门,颁印信,作额缺,不宜令他官兼之”。⑩ 次年,山西巡抚岑春煊、直隶总督袁世凯也强调注意农务以“专部统之”。{11}

在朝野人士的大力呼吁下,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性的产业行政管理机构——商部,下设保惠、平均、通艺、会计四司,其中“平均司”专门管理与农业有关的开垦、农务、蚕桑、水利、树艺、畜牧等事务,地方各省设立商务局。从此中国开始产生了筹划近代农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机构,为农业近代化提供了制度保证。1906年清政府进一步“厘定官制”,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平均司”改为“农务司”,专司农政。各省的商务局更名为农工商务局。

与此同时,清末思想家还认识到了介于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中间组织——农会的重要性,大力鼓吹在中国设立农会。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把设立农会作为改良农业的措施之一:“鼓励农民,如泰西兴农之会,为之先导。”{12} 1896-1898年间张謇撰写了《农会议》、《请兴农会折》等文献,建议政府学习英美等国,在各省设立农会。1896年罗振玉等人还在上海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研究农业问题的民间组织——农学社。正是在各方面力量的推动下,1907年清政府农工商部颁布了《农务会试办章程》,规定各省省垣设总会,府州县设分会,乡镇村落市集酌设分所。1910年,还设立了全国农务联合会。清末农务会与当时管理农业方面的政府机构共同构成近代农务行政和准行政系统,在开办农业学堂和农事试验场,调查农业状况,规划、劝导农业改良,与官府统筹抗灾救灾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三、农业劳动力转移论

在世界历史上,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实际上是农村人口转向城市人口的过程,也是农业领域劳动力不断向工商业领域转移的过程。在西方社会,这一结构的转换是经历了几百年完成的自然发展的过程,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但代价相对较小。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结构的上述转型不是经济内部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外力的压迫下被迫开始的,缺少必要的适应期,社会转型对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造成巨大冲击。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机器生产方式在中国的推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口,如西方机器纺织品的大量输入和中国棉纺织业的兴起,造成中国吸纳巨量劳动力(主要是妇女)的棉纺手工业的瓦解,成千上万的妇女失去工作;近代航运和铁路的兴起使许多赖以为生的传统运输领域的劳动力失去生计。对此,许多顽固派人士以“机器夺民生计”为立论依据反对在中国推广机器生产,以缓解劳动力的过剩。而清末富有远见的人士则立足工商文明社会,以开阔的视野探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他们提出了许多有思想价值的观点。

一是通过推广机器生产方式吸纳劳动力。19世纪70年代末,薛福成先后写作《创开中国铁路议》和《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指出铁路不仅不会夺人生计,而且还会扩民生计。他说:“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当不下数十万人。况煤铁等矿由此大开,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数计。此皆扩民生计之明证也”。{13} 19世纪90年代薛福成出使欧洲以后,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矿业部门转移的认识更加明确。他认为欧洲人口密度高于中国,而土地不如中国肥沃,但人民生活富裕,关键在于讲究科学,用机器生产:“西洋以善用机器为养民之法,中国以屏除机器为养民之法……自是中国之民非但不能自食其力,且知用力之无益,亦遂不自食其力”。{14} 另一改良思想家陈炽则从西方国家工人对机器由激烈反对到积极拥护的事实中,感受到机器生产对促进劳动力就业的良好前景。他说:“彼国(西方国家)机器初兴,其手工之人,亦欲竭手足之劳与之争利,心尽气绝,无可为生,乃改而入厂工作。其始也,用得工资三四元或五六元耳。入厂以后,技艺之高者,月得数十元数百元,即至愚极钝者,亦可得七八元或十数元。向以数十数百作工者,加至数千数万人而止”。他正是从西方机器生产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历史中得出中国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促进就业的结论:“使中国各行省工厂大开,则千万穷民立可饱食暖衣,安室家而养妻子。向日之手工糊口者,亦各免艰难困苦,忧冻啼饥,咸得享豫大丰亨之福也”。{15}

二是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吸纳劳动力。如清末洋务思想家钟天纬认为,中国开放程度越高,开放的通商口岸越多,人民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他说:“增设子口愈多,需人亦愈众。如广东一口易而为五口通商,各省佣工舟子骤增数百万。及长江开埠,凡在上海食力者未见其减,而各埠雇募者反见其多”。鉴此,他认为若在“内地骤开数十埠”,则“食力者必增数万人”。{16}张之洞也认为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和从事贸易活动能吸纳中国劳动力,扩大中国的就业市场。如在谈到在华外资企业时,他指出,“洋厂所在,其一切物料必取之中国,工匠必取之中国,转移闲民必资之中国”。{17}为此,张之洞主张“开门通商”,扩大对外开发的程度,他在其主政的两湖地区主动开放武昌和岳阳为通商口岸。

三是通过向外移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清朝末年,美国正在推进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劳工。经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独立战争取得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等国因经济发展也缺乏劳动力。针对中国劳动力严重剩余而国际上有些地方劳动力需求旺盛的情况,清末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士适应当时初步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自由流动的趋势,抛弃传统小农经济视野的限制,开始从整个世界,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角度观察问题,提出了向外移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建议。如薛福成主张“今欲为吾民广浚利源,莫如准赴异域佣工”。他还通过对当时国际上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提出了向巴西、墨西哥移民的主张。他说,非洲“鸿荒未尽辟,瘴气未尽除,华人愿往者尚寡”,而美国、秘鲁、澳洲、荷兰、西班牙所属诸岛皆有驱逐或虐待华工之政,惟“方今美洲初辟,地广人稀招徕远氓,不遗余力……且无苛待远人之政”,故向巴西、墨西哥移民最合适。{18}

向国外输出劳工,需要与世界各国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发生关系,因此必须签订有关国际条约来保护本国劳工的权益。薛福成鉴于当时因中国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不高而导致美国等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招募华工,一旦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又驱逐劳工的教训,他建议乘巴西、墨西哥两国使者来华请求招工之际,与这两个国家签订有关协定,“或佣工、或贸易、或艺植、或开矿,设立领事馆,以保护而约束之。并与之订立专条,彼既招我华民,力垦荒土,功成之后,当始终优待,毋许如美国设谋驱逐”,使“华民适彼国者,苟获赡身家,蒙乐利,往返自如,出入无禁”,“务使人人有自主之权,去留久暂,悉从其便”。{19}

此外,清末不少思想家还主张通过向东北的吉林、黑龙江,北部的热河、河套,西北的科布多、新疆,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东南的台湾、琼州等地移民,这样既巩固了边疆,又缓解了内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科技兴农论

近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使欧洲农业由手工向机械过渡,由经验向理论过渡。中国传统农业也有许多傲视全球的技术发明,对农业文明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发明是民间的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且技术演进的步伐缓慢,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且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很少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提出推进农业生产发展问题。中国人认识、引进和传播西方近代农业科学技术,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清末思想家关于科技兴农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主张采用农机耕作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王韬认为“有铁以制造机器,可推之于耕织两事。或以为足以病农工,不知事半功倍,地利得尽,而人工得广,富国之机权舆于此。”{20}康有为也道:“农务机器,虽小技奇器,而皆与民生国计相关”,{21}因此,为国者断不能缺失。

(2)注重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薛福成认为,科学技术的使用能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土地潜能,他说:“西人于艺植之法,畜牧之方,农田水利之益,讲求至精,厥产已颇胜于膏腴之地。”{22} 谭嗣同认识到西方农业之所以发达,主要在于广泛运用科学技术,他说,西方农业,“贵有学也,地学审形势,水学御旱潦,动植学辨物性,化学察品质,汽机学济人力,光学论光色,电学助光热,有农之学,获十倍于无学之农。”他预言将来“地球之治必视农学为进退”。{23} 陈炽对近代农业科技问题的探讨更加全面,他针对中国农民“安常习故,不愿变通,又恐舍旧图新,利未形而害已见”的保守落后心理,主张大力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他要求“翻译各国农学,取其宜于中国凿凿可行者”,“汇为一篇”,以用作农学教育。{24}

(3)加强农业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科技兴农必须依赖具有近代农学知识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因此,近代农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非常重要,也受到当时诸多人士的重视,其中张之洞既是农业教育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又是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实践的早期开拓者。张之洞认为农民的愚比惰更可怕:“昔之农患惰,今之农患拙,惰则人有遗力,所遗者一二,拙则地有遗利,所遗者七八。”要补拙,就必须使农民掌握近代农业科技,而这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因为“化学非农夫所能解,机器非农家所能办;宜设农务学堂,以劝农学。”{25}1898年,张之洞在武昌延请美国人布里尔,购西式农具佳种,创办湖北农务学堂,讲授种植、畜牧、茶务、蚕务等内容,开中国近代农学教育之先河。学堂开学时举行隆重典礼,张之洞亲自参加,他在训词中勉励师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他还亲自为学堂写一幅对联刊制于学堂大门口:“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力必归农”。继湖北农务学堂之后,全国各地农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统计,迄1909年,全国已有高等农业学堂5所,中等农业学堂31所,初等农业学堂59所,招生人数6028人。至辛亥革命前夕农业学堂总数进一步增加到250所。农学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几千年农业与教育绝缘的状况,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化。农务学堂培养的现代农业人才,在开启民智、传播新知、沟通乡村社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清末农业近代化思想对清末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清朝末年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业开始了近代化的嬗变,开始了蹒跚的近代化历程:现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农业领域推广;农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专门人才;农业的机械化开始起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开始提高;农会组织带来的乡村社会分化和自治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方式开始出现。这一切都加速了近代因素向乡村社会的浸润,改变着乡土中国的社会面貌。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古国,中国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结构,对农业近代化构成巨大的制约力量,使农业近代化举步维艰。农业近代化不可能单兵独进,有赖于中国政治近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科学技术及教育近代化的同步推进,从整体上看,清末农业近代化仅开端绪,为继起的中华民国留下了艰巨的历史任务。

注释:

①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解释,“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经济发展不仅指更多的产出,还指和以前相比产出的种类有所不同以及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增长意味着以更多的投入或更高的效率去获得更多的产出。发展的含义则不只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量分布的变化。”参见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③④⑥ 陈炽:《续富国策》卷1《讲求农学说》,光绪丁酉慎记书庄石印本。

⑤ 许涤新、吴承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页。

⑦⑩{17}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54《奏议》,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⑧ 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⑨ 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35-738页。

{11} 廖一中、罗其容编《袁世凯奏议》中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2页。

{12}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13}{14}{18}{22}{19} 薛福成:《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420-421、366、472-473、367页。

{15}{16} 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239页。

{20}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10《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8页。

{21}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7页。

{23} 周振甫:《谭嗣同文选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页。

{24} 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2-443页。

{25} 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1页。

(责任编辑 张卫东)

作者:张 霞

第4篇:琼海市农技中心农技中心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效

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方式转变。改变了过去由技术人员单独操作的形式,加强了与企业、农户的联系实施,使其对农民群众的培训指导更加直接。真正做到了由老百姓他们自己去传播先进得农业技术成果,避免了过去空头理论说教,数字推广,从而使之更具直观性,让农民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

二、小面积试验转变为小面积试验示范与大面积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模式,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步伐。如实施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和蔬菜标准园创建连片1000亩活动,并组织大规模现场观摩和技术咨询指导。

三、改变单一的理论传授技术措施,实行与技术结合的物化补贴技术推广模式。提升农民理解接受程度。如在实施农业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采取了实施生物有机肥料补贴推广的方式,使农民在使用新技术中加深认识。

四、转变过去传统栽培模式为现代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新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了技术推广的科技含量。如我们在开展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中,从育秧到插秧等环节开始引进先进的工厂化标准化育苗技术和标准化插秧技术;从育苗营养基的高技术抓起,配套以优良农艺手段使得水稻生产从苗期就能达到标准化营养基、标准化水肥管理、标准化育苗库的多项标准化水平,以确保生产出标准化秧苗的目标,为优质、高效、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阜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搭起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发布时间:2007-2-3 16:25:00

------------------

阜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后,使我市农业研发领域形成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中心,触及林业、实用菌、胚胎移植等10个研发中心的现代农业研发网络。通过两个月来的运行,拉近了研发成果的持有者与接受者的距离,加快了研发成果的生成,促进了研发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转化平台作用日益显现。它的成功运行,对提升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使园区的科技支撑体系再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阜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科技部、省科技厅支持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项目。该中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专家工作区和专家公寓、成果展示、教学培训及信息发布、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多项功能设置,它承担着吸引和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孵化等任务。目前,中国农大、中国林大、辽工大及中国农科院、辽宁省农科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已先期入驻中心,并同我市相关企业在旱作节水栽培技术开发、设施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与开发、动物胚胎工程及畜禽新品种选育与扩殖、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牧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领域展开了合作。在不久前举办的沈阳工业大学科技成果发布洽谈会上,有18项科技成果成功与我市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到目前,中心已经完成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合作项目80余项。

培训与服务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心已举办培训班30次,无偿培训农业技术骨干和下岗职工创业带头人2000余人;编辑印发了含有800余项现代农业项目和实用型农业技术信息的图书无偿发给企业和农民;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中心开设了农业信息声讯台,全天候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第6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述职述廉报告

农科中心主任个人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任农科中心主任,主要负责农业科技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化验室及其它相关工作。

不平凡的2011年已经过去,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由此我们得到的也很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面对新的一年需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和找出不足,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现将一年的工作、学习情况向各位领导同志们做以述职:

一、学习方面:我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处处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能够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专业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应用,要求我们必须去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本人能够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认真探索,总结方法,增强业务知识,把握业务技能,是自己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通过一年的学习提高了工作能力;使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水平得到了更新和提高。

二、工作能力:本人一直从事农业田间试验工作,对田间试验,管理,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高,积累了一定的领导和组织经验。在工作期间,我刻苦勤奋,阅读大量专业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了农业生产试验及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全部内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项目实施要求,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三、工作作风: 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别人作到的事情,自己首先作到,在春播试验工作中我始终和同志们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和他们同甘共苦,在一定程度上,对职工的工作进行了监督。保证了试验和化验工作质量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早出晚归、兢兢业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工作管理上认真负责、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年初试验方案各项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实的工作作风,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四 、工作情况:

2011年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在分公司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本站全体人员团结合,工作实施进展顺利,很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2011年根据集团总公司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农科中心共承担了内蒙古自治区种子管理站、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呼伦贝尔市种子管理站、海拉尔集团农牧业管理部、海农植保公司、试验项目共64项试验。其中涉及小麦品种62个、油菜品种22个、大麦品种4个、玉米品种9个、马铃薯品种2个;拌种剂7种;微肥、叶面肥、生物菌肥及土壤调理剂共13种;大麦、小麦、油菜除草剂11种。“3414”肥效试验2个、肥料利用率试验5个。各项试验都做到了认真观察、详细记载、科学分析,以鉴定其真实性、可靠性。为大田生产提供科学数据,为我场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增加农业效益上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年末完成了试验总结报告,为2012年各项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中,我带头加班加点的工作,在我的带动下本站全体人员工作积极主动。累计加班达60多个工作日,克服人手少、工作量大、专业队伍不强等原因,完成了大量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及肥料田间试验工作。共完成测试分析土样三万九千多个项次。通过调查,查阅有关统计、档案材料、有关农业历史资料等,认真审核、校正数据,去伪存真,保证数据科学合理完成测土项目总计调查数据量达到约19.5万个。很好地完成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五、廉洁自律和团结方面:我能够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廉洁自律等各项规定,始终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严格遵守分公司的《劳动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做到知法依法、知章偱章。在一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关于党政机关力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若干规定》来约束自己,在对外接待、工作中都严格按照管理局和场制定的规定标准严格执行。自己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本人无论是出去学习、还是出去办事,回来不会多报一张票据,做到无私无畏。坚持廉洁自率,不贪不占,始终将单位和群众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从严要求自己。

在团结方面:同本单位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能够相

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形成团结战斗的集体,从而使各项工作都能较好的完成。

六、缺点和不足:

反思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我感到自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尽管一年来忙忙碌碌,但未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加强对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系统学习;二是把握农科中心整体工作的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工作计划性不强,工作抓的不够全面;四是对实习的学生关心和帮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剖析产生上述不足的原因,我感到主要还是自己平时注意加强学习不够,工作上或多或少的仍然存在畏难情绪。

在今后的工作中缺点和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克服和改正。我会查找不足,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继续发扬成绩,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我将尽全力成为领导们的得力助手,当好领导的参谋,努力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上是本人一年来述职,感谢各位领导同事耐心地听取我的述职报告,敬请各位领导、同志们评议,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斧正。

述职人:小麦 二 0一二 年二月二十八日 2013年劳动就业办副主任述职述廉报告集锦

2012年12月,因工作需要,市人社局党委安排我到市劳动就业办公室任副主任,一年来,在局党委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顾全大局,当好助手,履行职责,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从政理念,自觉维护“温暖人社”工作品牌,在市就业办各位主任关心帮助和全体同志大力支持下,会同分管处室的同志,团结一致、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个人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紧密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听取了几次十八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了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特别是通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有关专家辅导报告,使自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三十五年的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党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结合自身从事的工作,深感《决定》中有专门条款列出就业创业工作,足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更进一步加深

了对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自己做好当前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自身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二、围绕中心,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根据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我分管综合处、工会和信用担保中心工作。一年来,坚持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主动维护班子团结,自觉执行局党委和就业办领导班子作出的各项决议;坚持站在全局工作大局的高度谋划工作,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团结协作,扎实完成工作任务。

(一)统筹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深入组织开展学习活动。认真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正面典型引导学、反面人物警示教育学、深入讨论交流学、以考促学等形式,深入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是组织进行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发函、座谈、走访、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共发放征求意见函30余份,组织召开座谈会6个,征求意见建议35条,梳理出具体问题15个并协调各处(室)提出办理意见,列入重点督办事项。配合市委督导组、局党委督导组对领导班子成员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一进行了反馈,对就业办领导班子征求意见情况进行了公示。

三是认真查摆剖析。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和深入开展谈心活动的基础上,采取自己找、上级提、互相帮、对照典型找等几种方式深入查找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和不足,重点找出在“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和具体事例。坚持紧密联系自己实际,对照《党章》、《廉政准则》、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实施办

法,对照群众提出的意见、上级反馈的问题和互相谈心提醒的不足,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四是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严格按照民主生活会的规定和要求,深刻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接受班子成员的批评,使自己受到教育,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以后的工作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五是积极进行整改。对查摆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逐一提出整改措施办法,逐一做出承诺,推进建章立制,切实体现整改提高的效果。

(二)积极推进主动服务年活动。按照局党委要求,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中心任务,积极开展“主动服务年”活动,参与组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创业论坛和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积极参与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协助搞好开业揭牌启用工作。特别是为迎接总书记对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的视察,加班加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为视察活动的顺利圆满做出了一份贡献。

(三)抓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一个单位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人,在于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此,在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推进队伍自身建设,在全办开展了“怎样当好处长”大讨论活动,发挥处级干部的带头作用,激发年轻干部积极性向上的热情,发挥能力提升的培养功效。举办业务培训班,邀请水平高有经验的领导就公文写作、信息宣传等方面进行授课讲座,提升干部职工文字写作能力。抓干部职工的日常考核工作,强化完成工作任务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组织53名在编干部职工参加2013年“慈心一日捐”活动,共募捐善款16800元。组织22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开展对平阴县玫瑰镇的两个村的困难群众进行一

对一帮扶,为困难群众提供援助服务。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干部职工素质的提高。

(四)抓好信息宣传后勤保障,为就业办整体工作提供服务。

一是注重就业工作各项政策的宣传,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联合《xx日报》,就春风行动、就业培训、主动服务年等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整版宣传报道,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不断拓宽宣传载体,加强与新闻单位的沟通联系,在巩固原有宣传媒体的基础上,又争取到了多家电台、报纸及网站的支持,提高了信息宣传的受众面。

二是完善宣传考评机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信息宣传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各县(市)区和机关各处(室)的工作指标,从稿件宣传内容、刊发媒体级别、采用量、稿件字数等多方面细化考核标准,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年整体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工作的实施意见》,分解信息任务、加强信息考评,对处(室)和区县采取“季度通报,年底考核评优”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积极性。

三是推进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和功能建设。实现了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版本升级,对各县(市)区进行新版的演示培训,及时妥善地处理了升级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完成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网站和就业培训网站的开发建设工作;完善了就业服务触摸查询系统的各项功能并投入使用,并将触摸屏使用情况纳入对县(市)区工作考核中;组织人力资源市场工作人员到大众人才网学习,编写《关于应用外网网站进行公共求职招聘的意见》,着手筹备网上职介工作;积极配合省厅信息化调研工作,编写xx市就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配置并安装了视频会议系统;及时维护单位网络设备、网站专栏建设及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就业信息系统中的权限分配使用。

四是认真组织好涉及就业办参加或参与人社局全局性会议会务工作,做好就业办自身会议会务安排、文秘保密、档案管理、信访热线、精神文明单位建设、工资福利、报刊征订、公务接待、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综合事务和行政管理服务工作,确保了全办上下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转。

(六)扎实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落实积极的创业促进就业政策。一是深入长清、平阴、济阳、商河等区县调研,听取意见建议,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工作流程,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打下基础。二是推进降低担保人门槛,将担保人门槛,由原来要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做担保人扩大至具有稳定职业的大中型企业员工做担保人,让更多的创业者享受到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三是及时调整经办银行的布局,合理布局经办银行网点,增加经办银行,与xx市邮储银行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存入担保基金,启动参与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贷款发放速度明显提高。四是推进优化小额贷款信息化系统,针对 “劳动99”三版升级造成的小额担保贷款模块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合作的软件开发公司(地纬公司)沟通研究,对小额贷款工作流篇三:2013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领导述职述廉报告

2013述职述廉报告

申庆龙

2013年,本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关心支持下,紧密围绕地区中心工作,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素养,带好干部队伍,务实履职干事,自律清廉为民。现述职述廉汇报如下。

一、牢固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一是加强自身学习。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研究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讲话论述,特别是坚信只有埋头实干、务求实效才能扎实做好每一项安全生产工作,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才能全力保障农民增产增收。一年来,利用党支部集体学习和平时的自学,促进知识更新,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不断提高了科学谋划、驾驭推动工作的能力。

二是抓好干部队伍学习。坚持把党性锻炼、政德教育放在干部队伍学习的首位,定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各项决策文件和业务知识,以最新的理论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并抽时间为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专题讲课,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把握和遵循新时期干部为人处事和从政所需具备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强化党性意识。自觉遵守党章和党的组织原则,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稳定的思想,在大是大非问题

上始终保持清醒,自觉维护团结,始终做到了旗帜鲜明、态度明确、立场坚定、行动坚决。

二、竭力培养团结奋进的优良作风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创造和谐氛围。严格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营造团结和谐氛围,主动与班子成员加强思想交流,增进理解信任,增强了班子的整体合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公道正派,关心爱护每一名同志,凝聚人心,团结队伍,增强了全局干部职工的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形成了团结(转载于: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述职述廉报告)协作、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忠于事业,勤奋工作。对工作敢于担当、敢抓敢管,对不负责任、作风飘浮的干部敢于正面批评,坚决抵制各种不良作风。进一步明确工作标准、要求,提高工作执行力。努力改进机关文风、会风,倡导说实话、开短会,倡行求真实干之风。

三、积极开拓创新工作局面

一是锻造“一支队伍”,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推广队伍建设,重点做到农业专家组组建、技术指导员选聘、农民示范户培育“三个到位”,组建了9人的专家指导小组。全市选聘了100名技术指导员,遴选了900户科技示范户,市、镇、村三级推广网络完整,反应迅速。目前,我市农技队伍中专业人员比例,中高级职称比例,农民整体科技素质,应用科技水平均居全省前列。推行推广责任、包村联户、素质提高 “三项制度”,明确了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每个农技人员联系10个农户,服务农民,接受农民的监督,农技人员参

加省、市和我们自己定期组织的培训,涌现出万振家、黄君臣、张明秀、刘晓波等一大批农民信赖、公信力极强的省市农业科技拨尖人才和全省农技推广学科带头人。规范服务体制。强化农业中心科技服务的主导地位,与省农科院所属八家院所结成科技共建联盟;让民营企业、加工企业等参与农技推广 ,指导全市321个种植合作社成为农业科技应用的“中介”,全面形成“一主三辅”的农业科技应用格局。

二是推进“三个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发挥专家大院的功能,建设服务平台,实现土壤肥料检测、植物病虫害检测、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农药残留速测、农民培训“六位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利用网络、电视栏目、手机短信等,实现农业科技信息应用的全面覆盖。围绕标准化农田建设,重点打造了高标准示范园区26个,建立万亩展示区30个,示范田300多块,把新技术摆在了农民门口,实现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到农民家”。在农民素质提升方面,强化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阳光工程和农技体系建设,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普及什么,力争使每个农民都成为种田明白人。

三是实现“三个到位”,保证服务质量。一引进到位:引进优质、高效的水旱田新品种300多个,建立了质量评价体系,与全省同步,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新品种17个;开展了水稻毯式钵育机摆、玉米110cm大垄双行密植栽培等7项新技术示范;承担国家、省、市试验51项。二应用到位:围绕“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和玉米的高产稳产,确定主推品种22个,主推技术15项,推广面积超过了3500万亩次;

实施了“超级稻双增一百”、玉米“双增二百”等项目,开展了以香菇栽培为主的大棚综合利用,全市农民科技增收部分超过11%。三指导服务到位:今年农业气候条件诸多不利,我们利用“三农指南”、专家热线等途径进行全面指导;科技人员进村、进户、进田间,第一时间,尽最大可能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减少损失。

四、致力维护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我始终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一直将廉洁、勤奋、正直作为工作和生活准则。在思想上,坚决构筑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防线,牢固树立廉洁从政、服务群众的思想。在工作中,我始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廉洁行政,从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自觉用好权、服好务,以实际行动维护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生活上,我始终保持严谨作风,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各项规定,不拿原则作交易,不用职权谋私利。在加强队伍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认真分析查找易发生问题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提出防范措施。强化警示教育,使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廉洁自律的必要性和违法违纪的危害性,增强防腐的能力。

第7篇:农业科技领军人物——黑龙江省绥滨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殿军

农业科技的领军人物——王殿军

当你走在绥滨这片广袤无垠的田野上,无论是在早春时节那一栋栋白色的塑料大棚里,还是在一片片正在插秧的稻田里;无论是在农家的炕头上,还是在旱田的垄台上;无论是在农业专家大院里,还是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里,到处都会感受到浓浓的科技氛围。昔日耕作粗放的农民,如今变成了科学种田的明白人,农业科技使他们走上了富裕道路, 绥滨县“三农”的面貌因此而改变。

这些与绥滨县农业专家王殿军的突出贡献分不开的。一提起王殿君的名字,绥滨县的农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绥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更离不开农业科技领军人物王殿君的突出贡献。他把农业科技推广放在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使科技成了农业增效的“助推器”,农民增收的“催化剂”。

王殿君,男,汉族,53周岁,中共党员,农业推广研究员。现任绥滨县农业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兼任县农技推广协会会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长期奋斗在农技推广战线上,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王殿君说:“1982年,我从佳木斯农校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原本我可以拥有一份安逸、舒适的工作;然而,我却选择了日里晒、风里走、雨里淋的农技推广生活。因为我深知,农村、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毕业后工作34年,我已连续20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为从有限的黑土地里获取最大限度的增产增收,我活跃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我的足迹踏遍了全县土地的每个沟沟坎坎,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责。”

三十多年如一日,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先后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县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协助县委县政府实施水田开发战略,使绥滨县一举成为全省百万亩水稻专业县,水田占旱田的比例列全省之首。水田面积由2010年62万亩,亩产360公斤,发展到2015年125万亩,亩产567公斤。亩纯增收453元,125万亩纯增收5.7亿元,被省农委领导和全省各市县惊讶地称为“绥滨奇迹”。 绥滨县的科技工作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农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在全省水稻生产会议上省农委领导多次对绥滨的经验做法提出表扬,并要求在全省重点推广。

特别是在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中,更是开辟了绥滨县及鹤岗市的先河。王殿君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上下尽了功夫。他重点扶持的绥滨县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全程指导,扶持绥滨县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无污染的黑龙江水灌溉、肥沃黑土地滋养、北纬47度充足日照等自然优势,选用优质香稻品种,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帮助合作社建立了绿色富硒、有机水稻种植基地。

他对合作社认真实施科技引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合作社技术指导单位,为合作社提出技术应用、生产管理、农作物收获标准。负责对合作社社员进行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大力扶持,指派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选派10名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对合作社签约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合作社建立了7个绿色水稻基地和1个有机食品基地。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一是设立田间课堂对示范户进行培训,并将培训老师的联系方式公示于众,随时解答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二是邀请群众身边熟悉的高产典型户开展示范户现身说法,进村演讲,大力宣传高产典型示范户的经验;三是通过现代互联网络、网上授课、在线课程和论坛学习等途径,为农户了解和学习新技术提供便利;四是利用当地的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农业栽培新技术的宣传。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合作社不仅加入了县农技推广协会,而且还吸收了全县40个村级农技推广核心户为社员。通过采取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引进优良品种,开展试验、示范等手段,提高了社员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几年来,共组织召开各种技术培训会18余次,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使社员对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及其标准等认知度加深,提高了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户成员整体素质,增强了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后劲。为准确掌握水稻生育进程,科学判断水稻的长势,全程实行科学管理,并进行定期技术培训,指导种植户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做好记录。对水稻各个生长时期科学合理地进行肥水管理,适时做好防虫、防病等各项工作,防止病虫害发生,使水稻生产发挥最大的潜能稳产、高产,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实现生产过程可监控、可追溯,使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健康。广大社员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单位成本降低,平均亩节约成本120元。

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帮助合作社申请了产品商标,“绥望”牌有机香米和“绥滨大米”富硒香米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并通过国家质量认证中心检验,获得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农业部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 合作社种植的水稻生长在黑土地的富硒带上,经国家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验,绥望、绥滨大米的硒含量达到每公斤80-267微克,硒含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被评为中国富硒行业金奖产品,中国十大富硒品牌大米,黑龙江大米十大区域品牌、第二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百种绿特色食品评选活动获奖产品,获得“龙江特产食品”标识,使合作社产品迈进了全国领先行列。5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合作社,如今发展成为一个蜚声全国、令人瞩目的黑龙江省省级示范社、市级龙头企业、集水稻种植、大米加工、销售于一体具有进出口贸易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几年来,王殿君带着合作社是优质农产品,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参加了国内外十多次绿色有机食品展销会、农业科技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一致获得国内外客商的好评,称绥望、绥滨大米是中国最好的大米。

在2011年,在全县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时候,王殿君就敏锐地认识到“互联网+”是未来销售的总趋势。随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全市率先打造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帮助申办官网、建立淘宝网、1号店、微商城等多种网络销售渠道,拉动了“互联网+农业”在绥滨县的发展,他们遵循“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理念,做优势大米,创名优品牌,变“种得好”为“卖得好”。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线上在淘宝网1号店、邮乐网、中燃惠生活、绿色龙江网、佳天国际农商网等14个网站销售;线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哈尔滨等33处大中型城市发展代理商、加盟商,建立旗舰店、体验店,绥滨大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使合作社向外年销售有机大米500余吨,绿色富硒大米10800余吨。有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县推开,为绥滨这块黑土地增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优质农产品使农民快速增收,2015年合作社社员水稻销售价格比周边地区每公斤高出0.6元,社员增收864万元,带动全县稻农增收5000万元以上。

他带领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把绥滨农产品推向全国、全世界的战略目标以打造中国最优质大米为目标,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成为绥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拉动了全县农业经济向优质高效发展。他们即将开发五谷杂粮、山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新产品推向市场,进一步把合作社做强做大。

王殿君致力于优质、轻简农业等科技的发展,重视绥滨县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持的《黑龙江流域有机水稻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提出了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为全省有机水稻发展奠定科技基础,荣获鹤岗市科技进一步1等奖。主持的《水稻旱种水管节水增效配套栽培研究与示范》项目,提出的旱播种、间歇灌溉的栽培技术,省工、节水、节约土地。2015年该项技术已经在我省绥滨县、虎林、建三江等地种植面积45万亩,项目每亩节约人工、育苗等费用共341.44元,45万亩共节约1.53648亿元,纯增效益1.17108亿元,为黑龙江省开辟了增收新通道,达到了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目的。

为了把新技术很好地推广到实际生产中,王殿君把完善推广网络,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2008年,他提出“县建科技示范园、乡建科技示范区、村建高产攻关田“的三级平台共建思路,提出了“提升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健全村一级,培育户一级”的四级推广网络,在全省得到推广。2012年牵头成立了绥滨县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有效地解决了村级农技推广队伍断层的问题。他领导协会围绕县政府重点工作,积极开展了“两化”技术服务,水田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科技园区建设、土地规模经营等多项工作,每名会员至少建设一块科技示范田,引导本村农业发展,切实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了新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被省农委称为“绥滨模式”,国务院农业调研组称赞绥滨县为“小县大科技”,其经验作法可以在全国推广。

1996-1999年,推广应用ABT生根粉,使作物的根部病害明显减轻,生长明显改善,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1996-2009年,累计应用面积993万亩,增产粮豆7,425万公斤,增收7,202.25万元,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从1999年开始主持大豆高产攻关,在总结大豆大垅密、平播密、暗垅密、深窄密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大豆区采用45cm双条播栽培技术,对大豆窄行密植播法、品种、密度、肥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四方面的创新,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99-2007年,绥滨县累计推广112.07万亩,增产大豆3,328.48万公斤,增收7,988.35万元。 2004年被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誉为“绥滨栽培模式”,2005年在全省重点推广。全省累计增产大豆37,107.48万公斤,增收85,680.05万元。对我省今后大豆增产增收及指导大豆超高产攻关提供了可操作的栽培模式。

2003年,在水稻旱育稀植插秧栽培的基础上,主持研究和推广水稻钵育垅作摆栽技术,取得了七方面的创新。该技术在全省累计推广超过99.8万亩,亩增产103.5公斤,总增产10,329.3万公斤,累计增收14,461.02万元,该成果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鹤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主持并实施了水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其中钵育摆栽、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取得了重大效益。近3年来,仅稻瘟病的防治就做出重要贡献。几年来,该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07.1万亩,增产水稻4,000万公斤,增收5,600万元,减少农药使用量67.2吨,增收节支5,653.76万元。

2005年以来,强力推进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传统小棚育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该项技术向商品化方向转化,提高了全县水稻的育苗水平。2005-2009年,推广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栽培技术1,392万亩,亩增产52公斤,总增效益115.8万元。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提出了理论施肥和经验施肥相结合的一整套施肥体系。提高了全县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达到了以肥防病的效果,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全县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效益3,600万元。

2001-2009年,主持实施了省农业开发科技项目5项。一是绥滨县优质水稻品种繁育及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创造经济效益105万元。二是寒地高淀粉玉米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创造经济效益91.2万元。三是绥滨县2003年高油大豆原种扩繁及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项目,创造经济效益210万元。四是绥滨县绥滨镇中低产田改造示范(水稻基地),创造经济效益98万元。五是绥滨县寒地水稻叶龄指数诊断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创造经济效益58.3万元。

另外,主持的A级绿色食品大豆高蛋白高脂肪品种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鹤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2003两年共计完成101,559亩,增产大豆756.7万公斤,增收2,717.2万元。大豆“暗垅密”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高蛋白高脂肪大豆品种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2000-2002年共计完成33471.1亩,增产191.93万公斤,增收435.63万元,上述两项目均获鹤岗市科技进步贰等奖。作为水稻新基质旱育苗技术的主持人,2003-2005年累计推广3.2万亩,平均亩增产46.7公斤,亩增收70.05元。此项技术在绥滨和全省推广,仅在绥滨县累计增产稻谷140.1万公斤,增收210.15万元。推广飞机航化防治病虫害,叶面肥喷施增产技术,解决了作物后期机车不能进地连片防治病虫,喷施叶面肥,实现提质增产增收。此项技术增收300万元。

此外,积极创新推广手段,完善为农服务方式。2001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110”服务热线、开办《农事半月谈》电视专栏、编发《绥滨农业信息》、发放农技连心卡、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专家大院、制作电视专题片、编写《绥滨县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绥滨县新型农民培训教材》等农技推广服务新方式,这些新方式的实施得到了全县广大农民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和肯定。提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绥滨人都知道,什么“农业

110、一拔就灵”,农业专家QQ群,老百姓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黑龙江日报在头版头条以“绥滨农技推广直通农家”为题,对农技推广协会取得的成绩给予报道。

20年来,他先后主持或参加的2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或推广,多次荣获国家、部(省)、市、县科技进步奖和推广奖。其中,国家级2项、部级成果奖励4项、省级成果奖励5项、市级成果奖励4项,解决了绥滨县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促进绥滨县乃至全省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年来,王殿君同志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系统地掌握了农学、植保、土化等方面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在这几个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熟悉和了解农业前沿理论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对农业理论进行过创造性的研究,在省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连续多年被鹤岗市委、市政府,绥滨县委、县政府授予模范工作者、为农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4年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授予“中国农技推广联通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6年获农业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个人,同年,被鹤岗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7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自主创新先进个人。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省长特别奖、鹤岗市劳动模范、全省首届“三农”工作突出贡献人物、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自主创新先进个人、鹤岗市农业领军人物、绥滨县农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梯队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农民的认可、农业的连年丰收,使绥滨的农技推广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他一年到头忙碌的身影,时时在全县农村父老乡亲的眼前闪现。当他面对着脱贫致富农民的笑脸,面对着堆积如山的粮食,面对着满载希望生机无限的田野,他那被日光灼黑的脸上露出了无比欣慰的笑容。很多人这么评价他:“专业水平是一流,与农民的感情是一流,工作业绩是一流,严格要求自己是一流,干起工作来是最拼命的”。十年前一头黑发的他,由于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工作,长年累月奔波在田间地头和水稻育秧大棚里,风吹雨淋日晒,如今已两鬓斑白,头发也掉得没剩多少。熟悉他的人都说他这是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尽心竭力支撑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殚精竭力累的。他的老伴经常劝他:“都年过半百的人了,快退休了,何必还这样拼命工作。”他回答说:“这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也是我的梦想,无论多么操心费力,我也一定要实现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那种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鼓舞着全县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全体员工们继续顽强拼搏,向着更高的目标勇敢攀登。

第8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需做好结合文章

农业科技创新需做好结合文章

本报2月20日刊发《科技兴农业强》一文,系统报道了

近年来我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读来令人振奋。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楚认识到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的空间仍然存在,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做好这项工作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农业是我市传统优势。如何利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机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关键在于做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的结合文章,做到重点突出,统筹协调。

我市现代农业提升的核心是粮食生产。而实现全年粮食稳产增产的战略性措施就是要不断提高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的档次。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这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全面开展,并且要让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项目投入要向高产创建地块倾斜,不断提升示范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展示平台作用,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进一步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开来。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在高产创建地块集成推广丰产增产配套技术措

施。近年来,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的“双晚”技术快速推广,据专家分析,玉米生长后期,每晚收一天玉米将

增产8-10公斤。将这种类似丰产增产技术更多的应用于高产创建,将对我市粮食稳产增产发挥巨大作用。

其次,围绕粮食高产创建,着力做好良种培育开发。现代农作物种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我市良种培育拥有较好基础,应充分利用高产创建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育繁推一体化” 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加大本地良种培育应用,通过万亩方对比试验,选择最适合我市种植的“德字号”农作物新品种。

最后要着力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利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重点放在高产创建区域。另一方面按照中央、省的相关部署,加快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重点加强高产创建区域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在编制、待遇方面解决基层科技人员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第9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_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内容摘要:技术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本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因此,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资源生产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加,但增幅并不大。畜牧业、加工业及新兴的生物能源产业对粮食的需求却逐年增加,国际粮食价格有可能因为能源农业的需求而提高,粮食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耕地不能增加且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只有靠提高单产,因此粮食作物育种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大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小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增强生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一步节约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生产效益上下工夫。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工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5倍。因此,我国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产品精

深加工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农业部提出,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节水农业技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变化,水资源缺乏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灌溉总用水量4000亿立方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加上其他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缺水,农业受旱面积越来越大,常年在3亿亩以上。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又是非常巨大的,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平均不足50%,年损失约2000亿立方,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因此,如何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安全,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既是紧迫的要求,又是重大的长远的战略任务。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负起责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秆、肥料利用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7.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新技术已经全面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基因工程、遥感农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抢占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目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稳定支持。依托已有的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不同农业综合区划内优势单位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以各区内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研试验站,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思路提出后,受到了全国上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各省市相继增加投入提升竞争力。但是客观地讲,全国整体上推进速度不快,必须进一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思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农产品加工增值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大型农业科技企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应与农产品加工大

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协作,共同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科技创新水平。

2.加快改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改造。所谓加强,就是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真正建立健全机构,充实真正的农业科技人才,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保证人员和工作经费,改善条件设施,提高人员素质。所谓改造,就是要针对科技成果的来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掌握者,目前的关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广泛参与、如何分工、如何结合、如何协作、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下决心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任务职责、经费分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大胆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3.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气息,提升创新活力,让成绩突出的人员真正有地位、有发言权。试想在一个单位如果老老实实搞科研的同志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职称提得快,一个高级的研究人员在学术上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有发言权,这个单位的激励机制就是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的,是不会有良好实效的。

上一篇:学校食堂管理调整方案下一篇:校长开学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