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深圳建设科技促进中心(推荐8篇)

深圳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篇1

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协同办公软件

采购项目招标需求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协同办公软件(以下简称办公软件)采购项目。

(二)工期要求:合同签订后一年内完成软件安装、平台搭建、二次开发系统调试及上线试运行。

(三)项目预算:人民币40万元(上限)。

二、项目背景

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受市住房和建设局委托,主要承担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技术服务、建设科技推广等业务。近年,促进中心又相继承担了绿色物业管理项目评价、建设科技创新园筹建、建筑废弃物管理等工作,业务量大大增加。此外,住房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加挂到促进中心,中心员工和业务量大大增加。业务数据繁多,中间环节复杂,管理和业务上常常面临沟通不畅、信息无法及时获得等困难。因此,中心需要建立健全的协同办公系统,1 有效解决中心内部各种业务流程间的关联交叉,实现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

建设目标

根据本中心业务需求,构建起一个弹性、灵活、高效、安全的信息化协同平台。通过协同办公系统,实现远程办公、移动办公、无纸化办公;提高本单位各部门及员工的办公效率、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业务协同和数据整合的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建立一个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和易于集成的大型组织办公协同平台。

建立一个多平台、多终端、适应性强的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的平台,实现管理、业务一体化。

建设内容

根据协同办公业务的需求,协同办公系统应包括: 协同工作平台

办公门户:实现门户信息共同展示,支持门户分类,支持个性化配置;门户空间可按业务、职能等进行标准实现及自定义设定,支持换肤;提供车辆管理、通讯录、工作代办、个人事务等业务协同。

信息门户

2(1)信息门户可基于应用支撑平台的门户引擎,提供有针对性的虚拟门户,为系统提供可配置的多级门户,具有权限的用户可以定义门户布局、样式和显示内容。

(2)可建立不同层级的门户,如职能部门门户、主题门户(如规章制度专栏、安全生产专栏、政策法规专栏)等。门户集中发布最新的公告通知、规范制度、工作动态、人事任命、会议日程等动态信息。让所有员工都快速了解到中心动态。

(3)在具体的门户上,具有权限的用户,能够选择门户样式、布局并能够可视化配置不同的门户模块和布局。门户需要支持层次结构,分级授权,以满足集中部署的要求。

(4)通过元素的设置将系统内的协同工作、流程、计划、公文等信息都通过信息门户的方式发布到信息门户中,每一个信息的元素可以对应到不同的文档目录中。

(5)个人桌面:用户可以按照个人的工作习惯,自定义个人的业务系统模块、常用的应用系统的入口图标、个人门户的布局及皮肤,形成个性化的个人工作台。

(6)系统应自动把员工日常工作内容推送到个人门户平台,进行汇总、跟踪、查询,包括有自动把上级或其他同事所提出的申请请求推送到办公桌面上、有最新的知识提醒阅读、外部的门户信息,每天安排的计划日程、所需查看的邮件等等。工作流

(1)用户可以发起建立工作流程。

(2)流程环节在处理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多改变,增加、减少节点;提供支持退回上一节点、流程转发、节点汇合签署意见等功能。

(3)流程意见支持流程环节内所有人员的回复、消息直连和流程处理即时讨论、留档、同时触发提醒。

(4)提供流程监督、管理功能,流程中各节点处理状态和收阅情况一目了然。

(5)可提供流程与其他流程之间的关联。

(6)系统提供高效的电子表格工作流程审批机制,同时要求表格制作及流程绑定维护简单、灵活,支持辅助表格编辑软件的集成应用。

(7)支持提供流程内容的在线编辑,修改,并支持上传附件、以及关联其他的流程。

业务管理

(1)可自定义业务的单据、表格,单据的权限控制到数据字段。

(2)搭建业务工作流程,如绿色建筑设计、运营标识评价,建筑领域新技术、新产品认证,装配式建筑项目技术认定等。

4(3)支持业务数据的统计查询,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相应统计图表,如某一业务月度、季度、统计数据表。

(4)能够支持业务模块的菜单生成,无需进行代码开发。

(5)自动生成业务展示桌面型,实现业务的信息展示、统计图表和图形展现。

日程计划

(1)建立日程计划功能模块,建立以工作计划和日程管理为核心的工作任务模式,实现计划、执行、结果一体化。

(2)建立周日程汇总模板,可汇总单个员工、项目的周/月/年工作计划表。

(3)具备生成、打印周日程安排的功能。

(4)提供日程短信或即时消息提醒功能,支持提醒规则设置,如日程提醒可关闭、可设定重复提醒、可设定提醒日期、时间等。

合同管理

(1)建立合同管理模块,实现合同的签订、合同款支付、验收、结算全过程管理。

(2)提供合同的签订流程,包括申请、审批、签订、备案存档等流程。重点项目合同可自动生成项目库基础数据。(3)提供合同款支付流程,包括支付申请、审批、付款、登记备案等流程,可跟进和统计合同款项的支付进度。

(4)提供合同验收流程,包括验收资料的上传、审核、验收结果、归档等。

(5)支持合同的分类管理和统计,并可生成统计相应图表。

项目库管理

(1)建立项目库管理模块,实现中心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归档全过程管理。

(2)可实现项目进度查询、跟踪管理。(3)可实现项目收支明细管理。请休假管理

(1)建立请休假管理模块,可实现员工请假单、休假单的填报、申请、审批,请休假的撤销和确认,并可关联到个人日程表单中。

(2)建立请休假汇总模板,可生成部门及全单位的月/季度/年请休假汇总表。

用品管理

(1)建立用品管理功能模块,实现单位办公用品需求计划上报、计划汇总、购买入库、领用申请、发放、库存情况等全过程管理。

6(2)提供需求计划上报审批流程,办公用品使用部门在系统内填报需求计划并审核,综合部门对各部门审核过的需求计划进行汇总,经批准后进行采购。

(3)提供办公用品领用审批流程,办公室根据申请进行发放处理,对发放情况进行记录,支持根据需求计划自动创建领用申请。

(4)提供多种维度的查询统计功能,能汇总统计单位、部门的办公用品费用发生情况,提供相应报表打印功能。

工作协同

(1)在日常工作中,对于一些临时性、没有固定流程的工作和任务,通过内部协同功能临时建立一个工作处理流程,通过临时设置工作流程步骤,选择相关处理人去办理。根据协同业务需要,设定具体流程,使各种协同事宜在系统中流转完成,真正实现无纸办公。

(2)协同工作流程既能够在同一单位内进行,也能够在上下级单位之间进行。各事项能够按需进行文件表单的定制、流程的定制,定制简单灵活、易于使用、易于修改。协同工作支持简捷的文字编辑、信息流转、回复、意见加载,以及附件加载。

会议管理

7(1)对会议室资源进行维护和管理,包括会议室地点、时间、会议状态等信息的设置,会议申请者受控选择会议举办的地点,进行图形化显示会议资源。

(2)系统消息、邮件、短信等形式通知参会人员,并对参会人员对通知信息的查看、反馈进行跟踪。

即时通讯

(1)具有即时沟通功能模块,可实现点对点的即时沟通,实现建立多人群组会议,可上传附件、断点续传、聊天记录查询。

(2)即时通讯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需要与协同平台组织架构和人员完全一致。

移动办公

(1)系统平台应具备独立的客户端应用特性,应充分尊重手持终端的硬件特性

(2)需具备会议管理、微信整合、公文管理功能。(3)具备来电识别功能和智能保存提示功能。新闻公告

(1)可提供发布各种信息的功能,如各种通知、通告、新闻等信息。

(2)按照发布的内容自行设置不同栏目,员工按职责分别赋予查看、发布和管理的权限。

知识文档管理(1)知识文档管理机模块实现文档在中心范围内的共享和传递。“层次化”管理各种文档,将各种文档分门别类进行层次化的目录管理,以及使用关键字或全文搜索,方便员工检索和查阅文档。实现对文档处理周期的管理,包括文档的撰写、审阅、批准、发布、存档等各个环节。

(2)建立统一的知识文档库,提供知识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知识及流程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分类、知识热点、知识发布、知识积分等。

(3)知识文档来源包括用户主动提交、专题征集、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流程信息、会议材料、规章制度、经验总结、项目文档。

(4)知识管理需要提供丰富的在线查询功能,包括按目录索引查询、按类型查询、按关键字查询、全文搜索等。

(5)主要包括如下功能:文档维护、为新文档创建主分类、类和子分类、创建新文档类型格式、使用主分类-类-子分类和文档类型格式创建新文档、文档首页按分类/类型进行分组显示、文档版本控制、选择和删除/存档/起草所有文档、移动文档、文档归档档案、文档预览、文档打印、文档进行权限设计。

设计原则

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对信息安全的需求以及以往安全工作的实施和实践,提出协同办公平台的建设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安全性

该协同办公系统应从应用场景、技术方案、产品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系统性分析安全风险,基于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和最小授权原则,充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可靠性

针对系统设计、项目实施、运维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技术管理,从端、管、云的整体视角,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3)可扩展性

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整个网络或终端架构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特别是对新的应用场景、终端和业务系统的扩充等要求具有良好的支持。(4)开放兼容性

该系统必须要求采用开放式的平台化架构,适配不同类型的智能终端和异构的后台业务系统,提供可集成的安全接口,可以与第三方的业务系统进行对接集成,实现用户使用体验的一致性。(5)可管理性 该系统基于端、管、设计完整的可管理方案,所有安全系统都具备在线式的安全监控和管理模式,并进行丰富的呈现。

(6)可追溯性

系统的需求设计及平台的操作都遵循可追溯性原则:  确认该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已确定的软件需求,软件每一成份是否可追溯到某一项需求;

 针对用户在系统平台的关键操作进行记录,存留操作日志,以便后续满足日志审计要求。(7)易用易维护性

该系统应易学易用,界面简洁美观,便于操作,易维护管理。

三、部署要求

本系统的开发用户数暂定为100个,投标人应针对本项目建设和运行所需的软硬件产品给出合理可行的配置建议方案。

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系统需支持市面上主流软件。

四、总体要求

 支持二次开发新的功能模块,以扩充系统功能  系统应用和管理都完全采用B/S结构,无需安装客户端或下载插件,遵循通用WEB浏览器规范实现,支持HTML、DHTML等通用的浏览器标准。客户端通过IE浏览器即可完成查询、填写、审核、报送等一系列相关业务操作

 系统应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和应用服务接口,应采用XML作为统一的数据接口格式

 所提供产品应具有可复用性和扩展性,能适应用户业务需求变化,通过配置满足新的需求  满足用户对系统的性能、界面等要求  满足系统安全的总体要求

 总体架构设计应有强有力的成熟技术与产品做支撑,不能流于形式

 系统所需的虚拟化部署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给出详细的建议方案

五、其他要求

(一)项目实施进度要求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方便项目管理和监控,项目承建方必须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跟踪和改进。

其整体项目试运行周期为1个月,试运行通过后1个月内完成项目整体验收工作。

(二)项目服务要求

1.中标人提供1年免费维护服务,自项目验收之日起开始计算。

2.在免费维护服务期内,中标人应向用户提供以下技术支持与服务:

a.提供7*24小时热线电话支持。b.提供5*8邮件等远程支持。

c.当系统出现故障时,中标人在接到用户反映后1小时内做出技术支持反应,4小时赶到现场,重大问题2小时内赶到现场。

d.提供系统免费升级服务。

(三)培训要求

中标人必须提供相关的培训服务。

中标人必须提供高水平的现场培训,培训内容列入投标文件。

中标人应根据系统运行、维护、升级的要求,对培训内容、效果、时间、地点、人数提出详细培训计划。

(四)付款方式

根据项目实施进度要求,本项目具体付款方式如下: 1.合同签订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合同总价30%作为预付款;

2.完成所有功能开发和上线投入正式使用后15工作日,甲方向乙方支付合同总价30%的款项;

3.完成项目整体验收后,甲方向乙方支付合同总价30%的款项;

4.维护期满一年后支付合同总价10%的款项。

(五)服务人员要求

1.投标人必须成立独立的项目组。要求技术团队至少4人,至少一名专职的项目经理。2.项目组需设专职的测试人员。

3.投标人中标后,从项目开始实施到项目验收通过为止,如无甲方许可投标人不得更换投标文件中约定的项目经理和主要技术人员。

4.项目组所有技术人员必须在甲方驻场完成运维管理平台项目的功能开发及上线工作。

(六)知识产权及保密要求

投标人拥有该项目知识产权,采购人拥有项目软件的使用权。

投标和采购双方应遵守国家的有关保密规定,妥善保管对方提供的资料,保守对方的各项秘密,并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

深圳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篇2

与现代物流相关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物流信息化定义及规划理论的研究

董千里(2008)[1]、王小建(2009)[2]分别指出物流信息化是实现由物流实务经济转向物流信息经济活动的综合性过程,并从物流产业层面设计出物流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1.2 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谢如鹤(2008)[3],袁敏(2009)[4]两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评价研究,建立了多个评价体系指标。

1.3 城市港口物流的发展研究

阳明明等(2010)[5]对广东港口基础设施、多式联运发展、港口吞吐量以及港口交通模式等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进行衡量。傅远佳(2011)[6]对现代港口物流业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基础性、带动性作用进行分析。

2 深圳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在深圳步入快速、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对深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提升深圳国际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1 深圳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2.1.1 深圳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

2011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年稳定增长,已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4大集装箱港口,今年上半年深圳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国港口第二,深圳港总体货量的稳步增长主要受益于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占全国外贸市场份额1/3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为深圳港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目前深圳市登记注册物流企业有3000多家,其中综合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有50多家,第三方物流服务初具规模,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圳盐田、机场、笋岗—清水河、龙华、平湖、前海湾6大物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深圳港承担了广东省外贸集装箱35%左右的运输份额,形成了原材料、设备、半成品、成品的巨大产业链。

2.1.2 深圳产业基础日渐雄厚,国际特色明显,物流业投资成新热点

深圳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际物流是深圳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深圳的投资热点逐渐向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转移。深圳活跃的经济使厂商对现代物流配送及快递服务的需求迅猛增加,物流业已成深圳又一“富矿”。诸多国际物流巨头争相抢滩深圳,例如丹麦的马士基、三九株式会社、MSC、FESCO等。它们多扎营在盐田港、福田保税区、机场物流园区、前海物流园区等地,以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合资企业等方式参与竞争。

2.2 深圳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现代物流的理念尚未得到普及,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观念有待加强

现代物流市场观念尚未在企业中得到普及。一些生产或商业企业对发展现代物流尤其是发展第三方物流信心不足,不太愿意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认为如果外包,自己的利润将会受到损失。但是却没有从物流供应链的角度整体考虑外包可以降低本企业营运的总体成本水平。

2.2.2 物流服务水平不高,物流市场发育不够完善

深圳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工作质量不高,服务内容有限,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散的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比如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布局散这些物流企业基本上都是处于自我发展状态,管理不到位,未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只能做一些仓储、货运代理、配载、配送等单项的低端服务。

2.2.3 深圳港口环境不容忽视,深圳港口面临周边大城市的激烈竞争

深圳港口通关程序复杂,收费繁多,目前国际海运集装箱班轮进出深圳港属下的不同港区,均需重复缴纳港务费,增加了船公司的资金,进一步加剧了整个深圳港箱量下跌的趋势,深圳港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及区域枢纽港的地位正在被不断削弱。

3 建立深圳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的规划及发展策略

3.1 深圳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划

作为全国现代物流业的领跑者,深圳物流业在今后5年内将率先向高端物流业迈进,2011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与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编制的《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炉,计划在未来五年投资284.7亿元人民币,致力于把深圳建设成具有国际资源配置功能和国际商务营运功能的全球物流枢纽城和供应链管理中心,以及与香港共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3.2 深圳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政策措施

3.2.1 充分发挥港口在深圳物流业中的核心作用,加快港口及航运发展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港口能力,特别是集装箱能力适度超前港口吞吐量的发展,进一步开放港口投资和经营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建设港口的限制,拓宽资金筹借渠道,加快港口建设速度。

3.2.2 全面展开深圳七大重点物流工程建设

深圳在推动产业联运发展方面,应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以及民生事业联动的高效发展,全面建设七大物流工程,分别是:高端物流工程、物流创新工程(包括实施物流信息平台、产业联动、科技创新、低碳物流等四大创新工程)、都市物流工程、物流枢纽工程、物流设施工程、应急物流工程、物流培育工程(培养专业化物流人才)。

3.2.3 改善深圳口岸通关环境,保证物流高效、便捷通关

简化通关手续,简化海关单证,实行深港陆路口岸载货清单通用,取消合并交叉重复检查。改善口岸环境,加快货物通关速度。提高口岸综合管理水平,实现深圳陆、海、空口岸报关、报检无纸化,将查验单位业务监管与外贸进出口企业、货代、船代、港口、机场、银行等部门计算机联网,实现通关业务和关后业务处理无纸化,建立海空两港报检、报验中心查验单位实行一条龙服务。

3.2.4 加快现代物流基地建设,促进第三方物流业加速发展

要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当前第三方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我们要推进工商领域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真正形成以产业形态出现的第三方物流。有重点的选择若干个素质好、有发展前景的物流企业在政策、用地、资金等各方面予以倾斜,把它们培育成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骨干企业,使它们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提倡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业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深圳市对现代物流业的强烈要求首先源于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外向性的特点,其直接表现为政府的宏观政策的制定,其潜在的表现就是市场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因此将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城市是深圳物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董千里,路春涛,张凯.陕西省区域物流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J].长安大学学报,2008,(3):8-1116.

[2]王小建,王建伟.物流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2009,(10):70-73.

[3]谢如鹤,邱祝强,陈宝星.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工业工程,2008,(11):109.

深圳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篇3

[关键词]植物学 实验 教学改革 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生物实验示范中心的建成运行,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有了根本性改善,实验室其它硬件也有了极大的好转,实验室宣传、结构和布局等逐步体现出示范中心的特点。但是,我校实验教学体系、内容等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适应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精神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注重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适应21世纪实验教学和生物实验示范中心的特点、要求。

(一)建新教学体系,整合与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我校植物学理论教学体系完善,内容丰富完整,能够反应该学科目前发展的前沿动态,特别是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获得了“精品课件”的称号,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具有直观明了、易于接受、趣味性强等特点。实验课(26学时)共计13个实验,依次是显微境的结构和使用、植物细胞(一)、植物细胞(二)、植物组织(一)、植物组织(二)、根、茎、叶与营养器官的变态、花、果实和种子、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和被子植物分科;其中最后一个是录像教学;前12个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显微结构,因几乎所有实验要在显微镜下操作,重复操作次数过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除第一个实验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为操作性实验外,其它11个实验全为验证性实验,可见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实验属性结构的比例不合理;学生实验时缺乏自主性,对实验课兴趣不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针对上述弊端,我们对实验教材进行了改编,调整了大部分实验课的性质和内容,将第八、十一、十二和第十三个实验改为综合性的,并且将第十三个实验改为解剖实验,同学们利用体视显微镜等仪器对植物学常见科的代表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解剖,发现同学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初步达到了新时代实验教学目的。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以前上实验课时,一名教师同时在两个实验室指导两个班的同学进行实验,这样势必造成指导教师忙于在两个教室间奔波,劳动强度大,但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却得不到及时解答,久之将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对实验课失去兴趣。因此我们改变了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级,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可增加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因材施教和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三)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1.采用多媒体技术。实验课演示实验内容时,由于电视显微镜的视野范围较小,每次辅导的学生人数有限。另外它的成像质量相对较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弥补了电视显微镜的缺陷。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的热情,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手段。如在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的实验中,我们既准备了各种根、茎、叶等宏观标本,还有相应的显微玻片标本,二者相结合显得直观、形象、生动,培养了同学们对实验课的兴趣,使同学们不但对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对其显微构造也有了掌握,提高了教学质量。

3.运用“比对性”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区别形态相近的植物,如同属的植物,实验准备了形态特征具有细微差别的植物器官,让学生逐个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准确区分各种类。

4.让学生完成实验指导书的部分内容。在编写实验指导书时,每个实验所涉及的部分仪器、玻璃器皿、药品、实验材料、结果等内容让学生本人在课后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完成,学生对实验的看法写在该实验指导书的实验点评处,这样既巩固了实验效果,又整理了有用的学习资料。

(四)开放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建设

每次的实验课结束后,通知学生下次实验课的内容,这样便于同学们预习实验课内容,实验时做到心中有数;课后教师及时批阅实验报告,并将成绩和不足之处及时反馈给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建设,这样有利于改进实验课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开放实验教学前后的比较,同学们的理论成绩和实验能力得到了整体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

(五)改革实验课成绩评定,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实验课成绩评定上,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多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成绩、能力和素质做出综合评价,避免了只依据实验报告打分的弊端,杜绝了以往抄袭实验报告或依书画图、甚至实验时人不到而有实验报告的现象。另外,还增加了实验课程期末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指导书的完成情况、实验操作技能、自行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成果等多个方面,重点考核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以多种形式对实验教学总体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重点突出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

近年来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按照生物实验示范中心的要求,有意识地通过上述多条途径进行综合改革,已初见成效。认识到实验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功能,更好地体现生物实验示范中心的主要特点与宗旨,使我校生物实验示范中心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方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润鹤,方建安.建立综合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141-144.

[2]姜会飞,农业气象开放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6): 664-666.

[3]王秀红,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7): 835-837.

[4]陈林姣.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 963-965.

深圳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篇4

陈喜乐、李伟、邓承果、陈成锴

思明区作为厦门市政治、经济、商贸、金融、文化和教育中心,如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于厦门特区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科技部《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促进思明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竞争力提升,发挥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作用,特提出若干建议,以推动全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强

三、优二”的发展原则,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集聚,提升经济素质,增强质量效益。力争培植一批年纳税额超5000万元的企业,年产值超5亿元的工业企业,年营业额超10亿元的商贸企业,引进和培植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营运中心,拥有一大批市级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1、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和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多元化投资体系,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区域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研发体系,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研发活动更多地向企业转移;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技术中心、检测中心,以及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等。建立健全成果推广、技术交易和专利保护等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技术、管理和设备资源四大服务平台,为吸引外资、科技合作项目和技术交流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形成知名品牌,营造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推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继续发挥政府对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本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投入不低于财政决算2%的比例。采取入股、贴息、有偿使用、风险投资和无偿资助等多种形式,引导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2、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光电和软件产业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和壮大产业集群,加快1221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软件园二期建设的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培育壮大软件产业,形成新兴支柱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提升区域内工业现代化水平。

实施高科技产业工程,大力扶持以科技产业园、软件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光电子、软件、生物与新医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国家863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引进国家863科技成果和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加快同安工业集中区思明园等区域外工业“飞地”建设,引进相关产业配套企业,引导外迁企业有序转移,迅速形成园区生产能力。

大力强化各类科技孵化器的功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孵化成功率,促进中心城区科技骨干企业群体的形成;进一步通过典型示范,增强企业的科技意识,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相互联动的创新网络及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途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培育核心竞争力。

3、大力实施科技兴商,发展完善商贸业

坚持内涵集约式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引导等方式,鼓励企业在商品结构、经营特色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发展多种业态,提高商业档次,形成个性鲜明的品牌服务特色,扩大服务层面和服务对象,进一步完善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和专业店的建设,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传统百货与现代百货、综合百货与主题百货、单体经营与专业连锁经营相结合的多元互补的商业经营模式。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培育网络营销顾客群,推动大型商场建立网上交易的现代营销方式。

通过政策引导,合理优化配置商业布局,推进商贸业业态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推动中山、富山和会展三大商圈的形成,根据各商圈的市场定位和不同的消费群,发展各具特色的商业业态。不断完善中山路旅游休闲购物步行街、禾祥西路特色商业街、文灶—SM商业城的大型百货和大卖场聚集的街路、明发商业广场步行街、厦大旅游文教一条街、(滨南)厦门电子数码街、(滨北)文化体育用品一条街、龙头路旅游商业街等专业特色街(路)的建设,提高商贸业现代化水平。

4、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增强对发展科技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把思明区的科技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快发展管理咨询、信息中介、风险投资、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商务会展和物流运输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创意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对科技服务业的投入。争取在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业务中,为科技服务业开辟资金渠道。鼓励个人集资,吸收海外资金等多种方式集资兴办科技服务业,同时大胆尝试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改革措施,多方面筹措资金。形成全社会认识、尊重科技服务价值的氛围,按质付费,逐步建立科技服务业合理的市场规则。

积极协商各有关部门,力争减化审批、登记、注册手续,在严格把握经营范围和人员素质的条件下,合理降低兴办科技服务机构的最低开办资金和人员数量标准。严格实行政企分开的原则,减少行政干预。鼓励科技服务业机构实行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筹资金和自负盈亏的原则,交易价格随行就市,实行市场调节。

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兴办科技服务业。基础性研究机构和技术开发型机构中富余和闲散科技人员可以转入科技服务业;对大部分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社会公益型的服务型科研机构,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其逐步转化为科技服务业经营实体,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对少数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分析、论证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和以获取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型科研机构,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从政府机构精减下来的以及分流出来的科技人员兴办科技服务业。积极鼓励离退休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服务业,对接近退休年龄进入科技服务业的人员,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

5、依靠科技发展旅游业,做大做长产业链

依靠科技做好旅游规划,利用显山露水、植被茂盛的资源优势,挖掘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开展“绿色生态休闲游”和“近海旅游”等。建设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加强与商贸、旅馆业和会展业的协作,做大做长产业链。提高以旅游业为主体的服务业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推行旅店业信息化管理,建成旅游局域网,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和介绍区域内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对旅游等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技术含量,运用高新技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综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旅游项目。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传统旅游商品档次,开发档次高、创意新的旅游纪念品,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科技旅游,针对目前科技旅游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旅游科技基础薄弱、旅游科技投入少、高新技术介入旅游业的程度低、旅游决策科学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旅游景点产品设计的高科技应用水平低、缺乏集高品位、高质量、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等,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和潜在的科技旅游资源,使科技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在科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按照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和科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明确和品牌鲜明的科技旅游产品。高度重视产品品牌的塑造,在内涵上突出科技旅游产品的高科技文化底蕴,如文化观光、科技会议、科技工业、科技农业、科技商务和科普旅游等。

推动信息化建设,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信息化促进城区发展,围绕移动化、微型化、多媒体及融合型的发展趋势,开发信息技术和产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效率,满足人们居住、交通、教育、工作、医疗和娱乐等方面需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社会事业的技术进步

强化对各项社会事业的科技投入,在城区建设、环境治理、城市管理、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科技水平,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促进各种减轻自然灾害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以青少年为重点,以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和教育形式开展科普工作,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搞好流行性疾病防治技术的推广工作,依靠科技提高公众的卫生与健康保障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2、建设数字思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通过建设各类信息化示范工程,如城区和社区信息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示范工程,逐步推进区域、产业、家庭和公共管理信息化,基本形成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和数字化、网络化环境。重点围绕“智能港建设1个应用方向,开发2项战略产品和功能,攻克3项关键技术”,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构建相关产业链,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基地,使思明区从信息港走向智能港。

依托传感芯片、传感网络等多种数字技术,建立面向普通疾病治疗的社区化智能医疗服务系统和面向防火防盗及监护服务的家庭安全系统,实现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和住户三方在社区环境中的实时信息交互,营造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通过通信、控制和互联网等高技术的应用,建立交通网络平台和决策系统,全面实现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提高道路交通网络有效通行能力。建立城市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使厦门成为世界信息枢纽和物流产业中心,为厦门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奠定基础。

3、立足与公众的交互性,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

整合已有信息资源,利用已建设的软硬件资源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构建面向社区管理者、企业和全体居民的信息化社区“六个一”服务体系,即建成一个多媒体自助终端网络,一个多功能社区动态网站、一个社区服务基础支撑平台、一个社区信息资源库、一套社区基础业务服务系统(包括社区行政办事、物业服务、电子商务等)和一套完善的社区市场

化运作体系。

构建“社区服务信息亭”数字化社区服务模式,在项目的推广实施过程中,为思明社区信息化的市场化运作,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方法。建设社区基础数据库信息,统一省市各垂直部门基础数据格式,力争实现省市各垂直部门间能共享基础数据。推进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新版应用,实现区、街、社区三级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相互共享和数据高速传输。

4、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公共管理体制

加强软科学研究,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通过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起“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政府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便捷的审批制度,更好地方便服务群众。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增强行政管理行为的透明度,强化权力监控、效能监察和经济审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公众享用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积极提倡和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努力提高公众享用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

树立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理念,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通过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试验点的项目建设,逐步丰富生态城区的内涵,推动生态城区的建设步伐,打造产业生态链。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城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积极探索中心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率,保护并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重点推进鼓浪屿循环经济试验点项目的实施,因地制宜建设企业、社区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形成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循环。指导各单位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加大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力度,强化节水管理,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05年下降16%左右。

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环保产业

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全面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建立“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的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对传统产业进行“绿化”,改进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建立“清洁生产”的完整体系,从始端至终端控制污染产生,从源头上进行改善,使产品符合绿色产品的大气、土地和水质标准等。建立生产、营销和消费的完整体系,使真正的绿色产品造福于人类。

加强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改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单一模式,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有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技术,提高污水再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城区。建立污水处理设施与收集管网相配套的城区污水处理系统,2010年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0%左右,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80%以上,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将达到95%以上。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环保产业的科研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运用科技手段,建设生态城区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人居体系为基础,保留与改造古建筑景观,建立融“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和“经济与科技”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与循环社会体系,形成和谐的生态空间体系、绿色行政与生态保障体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和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依法制定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良好区以及重点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继续推进辖区内公共绿地建设及裸露山体整治复绿工作,不断增加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2010年思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15平方米。推进城市绿化从单一的观赏型向生态功能复合型的转化。保护山体和环岛路海岸线生态环境。结合裸露山体复绿、景点开发建设等工程进行林地改造,突出发展生态公益林。

深圳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篇5

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现就促进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推进多元化信贷服务体系创新

(一)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方式创新。争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从事股权投资的全资子公司,与银行形成投贷利益共同体,建立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机制,开展“股权+银行贷款”和“银行贷款+认股权证”等融资方式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向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提供短期过桥贷款,加强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协同筛选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二)推进科技金融机构体系创新。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支持实力雄厚且有长期投资意向的民营企业在沪发起设立股权分散的张江科技银行等民营银行,建立适应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模式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沪试点设立科技信贷专营事业部,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研究单列科技信贷专营事业部和科技支行的信贷奖励与信贷风险补偿政策。

(三)引导科技信贷服务机制创新。支持商业银行加强科技金融专业队伍建设,改善银行内部运作机制和流程,制定专门的科技创新企业信贷政策,在贷款准入标准、信贷审查审批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风险容忍度政策等方面,建立特别的制度安排,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符合科技创新企业特征的可变利率定价模式。改善知识产权质押和流转体系,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许可收益权证券化。推动融资租赁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提供设备租赁业务。

(四)发挥货币政策、外汇政策支持作用。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准备金、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出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再贴现绿色通道,强化信贷政策导向和评估督导的作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政策,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科技创新企业运用更加宽松的外债管理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对其办理外保内贷和内保外贷业务提供便利。

二、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

(五)支持推进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内,支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作为独立市场板块,设置区别于主板、不以盈利为要求、差异化的发行上市标准,与其他市场板块错位发展,建立符合新兴产业企业与创新型企业发展特征的制度安排,并支持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在战略新兴板发行上市。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加快建设,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区内和境外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跨境融资服务。

(六)推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支持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业务、产品、运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服务于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板,设置和引入符合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挂牌条件、审核机制、交易方式、融资工具等制度安排,推动建立与战略新兴板等其他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对接机制,加强政策配套和市场服务,重点服务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区域的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建立工商登记部门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股权登记对接机制,支持股权质押融资。

(七)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多渠道开展直接融资。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债务融资工具,推动开展可交换债、并购债券试点,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并购交易。

(八)推动证券经营机构组织形式创新。支持证券公司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资本市场金融服务。探索设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现代科技投资银行,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夹层融资、并购融资、过桥贷款、结构化融资、股权质押贷款以及上市挂牌等工具,支持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争取试点成立区域性小微证券公司,专门服务于区域性股权市场,并通过加强与众创空间、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的合作,为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增强保险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

(九)支持保险资金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推进保险资金与本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合作,鼓励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创业投资基金、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与国内外成熟的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等方式,服务于成长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筛选具有较好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开展长期股权、债权投资。

(十)鼓励推出符合科技创新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研发设备的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专利保险等产品,为科技创新企业、上海重点支持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对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专利保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等,实施补贴、补偿等奖励和风险分担政策。探索开发科技创新企业创业保险产品,运用保险机制支持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推动保险机构发展科技创新企业核心人员在职保证保险。推动国际商业医疗保险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涉外保险结算网络,为国际人才就医提供便利服务。发展专业科技保险经纪机构,促进科技保险产品的开发与运用。

四、推动股权投资创新试点

(十一)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持续加大对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力度,缓解科技创新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来源问题。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对引导基金参股天使投资形成的股权,5年内可原值向天使投资其他股东转让。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创业投资发展的投资、内部考核和国有资产评估机制。鼓励组建天使投资联盟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创新成果与天使投资的对接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将上海建设成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及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主要集聚地。

(十二)加快股权投资基金份额报价转让市场建设。加快建设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份额报价转让系统,建立和完善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人基金份额报价转让信息发布平台,提升转让服务功能,丰富资本市场股权投资退出渠道。

(十三)推动股权投资企业开展境内外双向投资。扩大本市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QFLP)范围,吸引具有丰富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经验的海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参与试点,拓宽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积极研究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发挥股权投资企业在配合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支持本市优质股权投资企业到境外设立基金开展投资,引进新技术、新业态,促进产融结合。

五、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

(十四)设立大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基金)。优化整合财政支持资金投入方式,完善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体系,设立一家注册资本金50亿元的大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基金),创新考核等运作机制,提升市场活力,通过融资担保、再担保和股权投资等形式,与本市现有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着力打造覆盖全市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六、强化互联网金融创新支持功能

(十五)鼓励融合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鼓励持牌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本市发起设立以互联网为主要业务载体或以互联网业务为主要服务领域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支持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企业在本市设立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新型金融企业。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多样、灵活的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通过互联网按规定开展非公开股权融资。允许符合规定的科技金融创新企业接入相关支付清算系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十六)推动开展股权众筹融资业务试点。引导、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证券公司、私募股权投资等相关机构依法合规在沪开展股权众筹业务,支持各类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创新业务模式、拓展业务领域,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募集资金。支持相关交易市场开展股权众筹投资企业股权挂牌及股权众筹投资份额登记、转让等相关业务,健全行业生态系统。提高工商登记便利化,方便股权众筹投资主体注册登记。引导、支持广大投资人通过股权众筹渠道对本市创新、创业企业进行投资。

(十七)规范市场秩序,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组建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信息披露工作,建设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交换与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互联网金融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征信机构面向互联网金融领域加强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加强部门联动,完善上海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协调与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依法查处、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领域涉嫌非法集资、高利放贷、虚假广告、非法经营、资金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互联网金融安全保障环境,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

七、鼓励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

(十八)发挥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桥梁作用。支持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开展合作,创新投融资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和科技园区利用熟悉区域内科技创新企业的优势,建立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协助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不断拓展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新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区县设立、完善专门为众创空间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

(十九)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协作构建科技金融服务链。依托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交易市场、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知识产权评估、信用评级机构等加强业务合作,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助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加强科技创新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征信、信用评级工作,着力解决科技创新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企业有效对接。

八、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协调机制

(二十)建立由市金融办、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知识产权局、张江高新区管委会、相关区县、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外汇局上海市分局、上海银监局、上海证监局、上海保监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市金融办作为召集单位。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共同对科技金融服务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成效进行评估,研究科技金融服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监测金融运行风险,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共同促进金融更好地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

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 篇6

(2013年7月19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53号公布 自2013年8月20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等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评价标识以及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建筑。

第三条 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

(二)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推行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绿色建筑发展的重大问题,监督考核各相关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全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绿色建筑等级比例要求;组织编制绿色建筑技术规范;发布绿色建筑造价标准和相关价格信息;负责对全市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财政、科技创新、人居环境、城管、水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绿色建筑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区人民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下同)按照市人民政府提出的绿色建筑发展任务和要求,制定本辖区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管理权限,负责辖区范围内绿色建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遵守国家和我市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至少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国家一星级或者深圳市铜级的要求。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国家二星级以上或者深圳市金级以上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

鼓励其他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情况列为综合考核评价指标,纳入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和绩效评估与管理指标体系,按对相关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进行考核与评估。

第二章 立项、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 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编制绿色建筑专篇,对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投入和节能减排效果等进行分析,并报发展改革部门审核。

第九条 市规划国土部门应当将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用电标准等绿色建筑相关指标要求纳入《深圳市城市 2 规划标准与准则》,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及建设项目规划管理中予以落实。

规划国土部门在办理土地出让或者划拨时,应当在出让用地的规划条件或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根据用地功能和全市绿色建筑实施计划,明确该用地上建筑物的绿色建筑等级和相关指标要求。

第十条 市主管部门和市规划国土部门共同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审查要点,作为规划国土部门进行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核查、主管部门对建筑设计文件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遵守设计方案审查要点的要求。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在进行建设项目设计招标或者委托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以及绿色建筑相关指标要求。

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应当编制相应深度的绿色建筑专篇。

第十二条 规划国土部门在对方案设计进行核查时,应当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核查。方案设计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不予通过方案设计核查,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规划国土部门应当将方案设计以及核查意见抄送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审查,未经审查或者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意见。

主管部门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抽查时,发现施工图设计文件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不予颁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

监理单位应当根据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结合绿色施工方案,编制绿色建筑监理方案,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当对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主管部门进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时,对未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进行建设的项目,不予通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第三章 运营和改造

第十七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公示和建筑碳排放核查制度,为建筑用能管理、节能改造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依据。

建筑物所有权人、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为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建筑碳排放量核查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第十八条 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建筑应当安装用电等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和建筑能耗实时监测设备,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深圳市建筑能耗数据中心。

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建筑的所有权人和使用人应当加强用能管理,执行大型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

第十九条 用能水平在市主管部门发布能耗限额标准以上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建筑,应当进行节能改造。鼓励优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

鼓励对既有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的同时进行绿色改造。

第二十条 新建民用建筑建成后应当实行绿色物业管理。

鼓励既有建筑实行绿色物业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改造,降低运行能耗,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第二十一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以及各区人民政府制定并实施旧住宅区的绿色改造计划。

鼓励对旧城区进行综合整治的同时进行绿色改造。

第四章 技术措施

第二十二条 绿色建筑应当选用适宜于本市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包括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外遮阳、太阳能、雨水渗透与收集、中水处理回用及规模化利用、透水地面、建筑工业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隔音、智能控制等技术,选用本土植物、普及高能效设备及节水型产品。

第二十三条 鼓励具备太阳能系统安装和使用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按照技术经济合理原则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

鼓励公共区域采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

鼓励在既有建筑的外立面和屋面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或者光伏系统。

第二十四条 绿色建筑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新型墙材,推广使用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鼓励开发利用本地建材资源。

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围墙、管井、管沟、挡土坡以及市政道路的路基垫层等指定工程部位,应当使用绿色再生建材。新建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地面停车场等应当铺设透水性绿色再生建材。

第二十五条 鼓励绿色建筑按照建筑工业化模式建设,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推广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

新建保障性住房应当一次性装修,鼓励新建住宅一次性装修或者菜单式装修。

第二十六条 绿色建筑应当选用节水型器具,采用雨污分流技术。

绿色建筑应当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应当采用雨水、中水、市政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使用非传统水源应当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

第二十七条 鼓励在绿色建筑的外立面、结构层、屋面和地下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和美化,改善局部气候和生态服务功能。

鼓励建筑物设置架空层,拓展公共开放空间。

第二十八条 绿色建筑的居住和办公空间应当符合采光、通风、隔音降噪、隔热保温及污染防治的要求。

绿色建筑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对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在房屋买卖合同、房屋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第二十九条 鼓励采用绿色建筑创新技术,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预测绿色建筑节能效益和节水效益。

鼓励绿色建筑设计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数字化模拟施工全过程,建立全过程可追溯的信息记录。

第五章 技术规范和评价标识

第三十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并发布以下符合深圳地区特点的绿色建筑技术规范:

(一)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物业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

(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筑工业化、智慧建筑等各专项领域的技术规范;

(三)绿色建筑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测算评价规范。

第三十一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发布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和造价标准,发布绿色建材价格信息。

第三十二条 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由申请单位依据相关规定向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其他等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由申请单位依据相关规定向市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对于国家一星级或者深圳市铜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市主管部门应当简化评价流程,减轻申请单位负担。

通过评价的绿色建筑,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相应等级的绿色建筑标识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鼓励获得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将评价标识通过建筑物外挂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展示。

第三十三条 市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绿色园区、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装修、绿色物业管理、建筑工业化和智慧建筑等专项评价标识的评价规范。

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依照专项评价规范,自主开展上述专项评价标识的评价活动。

第三十四条 绿色建筑应当进行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评估。

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建筑碳排放纳入全市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第六章 激励措施

第三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每年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安排相应资金用于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支持措施依照本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申请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获得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其按规定支出的评价标识费用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予以全额资助。

其他由市主管部门组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不向申请单位收取费用。

第三十七条 通过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依照国家和本市的相关规定,可以获得国家和本市的财政补贴。同时通过国家二星级以上、深圳市金级以上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可以同时申请国家和本市的财政补贴。

第三十八条 市规划国土部门应当探索制订高星级绿色建筑在土地供应、容积率奖励方面的政策,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九条 对绿色改造成效显著的旧住宅区予以适当补贴,补贴经费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列支。

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条 节能服务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本市建筑物提供节能改造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向市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申请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支持。

第四十一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目录。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应当将上述目录中的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推荐目录。

第四十二条 市科技创新部门应当设立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促进绿色建筑共性、关键和重点技术的开发,支持绿色建筑技术平台建设,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示范。

已申请并列入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的建设项目,不得在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中重复申请。

第四十三条 设立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建设科技创新奖,支持本市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建筑科技创新。

市主管部门每三年组织评选一次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建设科技创新奖,奖金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列支。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相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绿色建筑促进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法进行行政审批或者行政处罚的;

(二)不依法编制绿色建筑技术规范的;

(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工程未能达到绿色建筑相应标准和等级要求,属于建设单位责任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0万元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工程竣工后未对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或者未将检测结果在相关文书中载明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万元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相关单位未履行绿色建筑促进责任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设计单位未按照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的,处20万元罚款;

(二)施工图审查机构未对建设项目有关绿色建筑部分进行审查,或者经审查不符合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仍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意见的,处10万元罚款;

(三)施工单位未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要求施工的,处20万元罚款;

(四)监理单位未根据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处5万元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建筑物所有权人、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为建筑能耗统计、能效审计和建筑碳排放核查工作提供条件,或者未执行大型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万元罚款。

第四十九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给予单位罚款处罚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单位罚款额10%的罚款。

第五十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受到处罚的单位和个人,主管部门应当将其处罚情况作为不良行为予以记录,并向社会公示。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商业、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等公共建筑。

本办法所称新建民用建筑,是指本办法施行后新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民用建筑。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包含本级在内。

深圳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篇7

六安林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在以发展保护森林资源为基础, 以林业工程建设推动城乡绿化为重点, 以强化林业自身建设为突破口, 各项林业工作都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要把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更好的融合。种苗品种发展多样化, 引进科学技术, 培育出大量优质优良的种苗, 为造林、城乡绿化发挥引领作用。种苗科技推广中心作为林业种苗生产基地达到优良的发展。

1.1 科学定位

综观种苗科技推广中心的发展现状, 根据实际, 我们的定位必须抓好一个基础, 突出两个优势。一个基础是生产。生产是苗圃发展和生存的基础, 我们作为林业育苗基地, 专门从事苗木生产, 保证提供城乡绿化所需求的苗木是我们天职。因此, 我们必须在实现质量第一的前提下, 始终抓好生产的高效完成。两个优势:一是有充足的科技力量抓新品种的研发, 努力生产适合当地土质、气候生长的城乡绿化、美化的苗木和花卉。二是在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在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中谋发展。

1.2 突出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主题, 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我们作为林业生产基地的种苗科技推广中心要兴旺, 就必须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为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体系和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中做好服务, 只有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定位。

2 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也是一项全面协调的系统工程。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辨证的认识和处理好与发展相联系的各种问题。

2.1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发展是稳定的目标。在种苗科技推广中心发展过程中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 一切禁锢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打破, 一切有利发展的思路和策略都要张扬, 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三丈跨越, 三个翻番”的战略目标, 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每一位员工的愿景。但是, 发展中必然涉及到一些员工的切身利益, 内部矛盾必然会出现, 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 就可能影响发展, 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产秩序。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群众的观点, 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种苗科技推广中心事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要善于统观全局, 精心谋划;要善于把上级的精神和单位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使单位的发展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

2.2 正确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种苗科技推广中心发展应该定位在一个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需要生产的发展、核心力的构建、员工的发展、社会责任的增强等因素的协同。对社会不仅因为我们是国有事业单位要承担社会责任, 而且构建绿色生态单位, 对社会和周围的人民负责也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员工负责就是对单位未来的发展负责。党明确指出“激发各行业人们的创造活力, 坚持破除各种障碍, 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干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员工是单位的主人, 种苗科技推广中心要兴旺必须紧紧依靠全体员工。种苗科技推广中心要发展, 必须使员工的生活水平、福利水平、工作水平、知识水平同步得到发展, 使员工的愿景得到实现。因此, 我们必须创造一种使员工充分发挥潜能和实现共同愿景的氛围, 必须创造一种使员工平等、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 使员工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 使单位得到蓬勃发展。同时, 单位要注意建立独有的行业文化, 以文化凝聚员工。

深圳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篇8

一个月前,来自台湾21所大学的25名大学生在台北生产力促进协会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开始了他们在中关村科技园一个月的实习之旅。一个月的时间里,25名台湾大学生分别进入了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合作密切的北京国创科视科技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知呱呱、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坚持创新学院、塔米机器人、飞天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公社、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等单位进行实习。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来自于科研服务、信息电子、生物技术和互联网等不同行业,都是相关领域的佼佼者。25名台湾大学生在中关村科技园实习当中,展示了两岸友好的合作形象,各科技企业为台湾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同时台湾大学生为所实习的企业带来一股清风。经过一个月的了解与考察,企业在学生心中获得了加深自身品牌形象宣传的效果,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对台湾这批大学生评价都非常高,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大学生性格开朗、学习认真、谦虚谨慎、工作态度积极、热情奔放的思维模式深深感染了实习企业的员工,让每个同事从他们身上了解了不一样的台湾、不一样的台湾学子。

据主办方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介绍,作为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活动的执行机构,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具备促进海峡两岸科技教育繁荣发展的综合能力,这也是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为了保障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积累了较为完善的服务模式,从前期与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之间的沟通到台湾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障再到对他们的生活照顾等方面,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都做到了事无巨细。协会为台湾学子提供的实习企业都是各领域的佼佼者,可以让台湾学子近距离接触大陆近年来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前沿的技术应用情况,为他们后期进入职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能力。针对25名大学生实习地点不同,协会制定了签到制度,上午出门和晚上回到住宿地都要实行签到,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此外,在工作之余,协会还组织这批大学生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品尝北京的特色美食,让他们领略祖国的山清水秀、壮丽美景。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服务受到了来大陆实习的台湾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表示,在大陆企业的实习经历,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技能,获得了友谊,他们希望后期两岸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多多举办此类活动,让更多的台湾学生有机会来大陆参观学习,促进两岸科技文化交流。

据悉,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是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部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台北生产力促进协会共同举办的两岸青年学子科技文化交流的活动。目前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共有80多人参加了这项活动。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表示,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是两岸开展科技文化交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台湾学生对大陆科技实力认知的一个重要内容。“连续三年的时间,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台北生产力促进协会的推动下,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逐渐形成了两岸交流互动的精品品牌,为开展两岸科技交流与实践,促进两岸科技教育繁荣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的重要意义,刘玉兰深有感触,“让台湾大学生实地了解大陆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感受大陆经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融合。”

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的另一主办方台北生产力促进协会理事长郑海鉴对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在见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良好执行力表示了高度的赞扬。他表示,正是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组织下,台湾学子才有机会来大陆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台湾学生不仅可以深入到发展迅猛的大陆企业中工作学习,还能感受大陆的科技文化发展,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他希望后期继续加强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合作,继续为两岸青年学子科技文化交流工作奉献绵薄之力。

本着服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的初衷,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将继续前行。后期,协会将引导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在现有的基础上朝着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方向发展,力争接纳更多台湾大学生来大陆见习交流。同时协会愿与更多企业家和社会组织一道加强沟通、做出成果,巩固深化合作共赢的关系,携手开创两岸青年交流的美好未来。

上一篇:风筝的英语怎么写下一篇:新课标1卷高考优秀作文:进步与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