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园效益分析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科技园效益分析(精选8篇)

农业科技园效益分析 篇1

一、结论:

项目采用先进技术养殖夏洛莱种羊、小尾寒羊、肉牛、淡水鱼。项目生产 产品具有环保、节能、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律,项目实施后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总占地10万平米,绿化面积5千平米,生态农业种植3000亩。

项目新建标准牛棚3000平米、羊圈2000平米、沼气池80立方、青储池100平米、蓄水池480立方、办公室及宿舍20间。

项目总投资额壹亿贰仟万元,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16750万元,税后净利润1043.04万元,年上缴税金1262.25万元,项目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5.08%,项目投资利润率达34.91%。项目静态收回期3.51年,动态回收期4.39年。(折现率10%,不包含建设期)。

从项目的经济效益方面看,项目的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另外本项目的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项目具有相当良好的投资价值。

从项目的社会效益上来看,项目不仅能新增加就业岗位380个,改善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而且每年能为政府提供1262.25万元的税收收入。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也产生较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投资、消费和出口。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样也会对上游原料有较大的需求,生产出的产品通过市场推广计划,尽快的转化为商品,刺激消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项目的实施将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政府和居民两方面的收益状况来看,该项目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从生产技术和产品工艺来看,项目企业通过工艺引进等掌握了全部生产技术,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成熟、先进,整个生产过程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同时项目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可靠,并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项目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原材料供应来看,项目生产所使用的原料国内供应充足,完全可以满足企

业的生产需要,同时当地交通、电力等基础完善。

综上所诉,由济宁盛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承建的生态农业开发项目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二、建议

1、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2、注重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面对环保治理要求愈来愈严格的生存形势,把环保治污问题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与建设,实现各项指标达标排放的目标。

3、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建设管理工作,积极与项目所在地有关部门联系,确保项目资源配置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4、创新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根本,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技术创新上,要引进国内先进的制造技术,提高产品的工艺质量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品,加大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1、项目对当地政府税收收益的影响

从项目的经济收益分析可以看出,项目达产后每年为政府增加税收1262.25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35.70万元;增值税673.98万元;所得税534.35万元)。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项目对当地就业及居民收入的影响

项目达产后劳动定员380人,可以有效的解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同时该项目的市场前景较好,必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将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收入状况,该生产项目将采取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结构调整

通过本项目建设,可明显扩大当地肉牛、羊养殖规模和提高良种率,形成济宁地区的主导产业。此外,通过本项目建设,有利于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加快

调整步伐,使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战略性转变。

4、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分析

通过本项目建设,在生产组织方面,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形成新的组织模式,与5万户签订养殖合同,带动养殖30万只,实现农业生产组织的制度创新;在生产经营方面,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从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由分散经营到适度规模经营的变革。通过肉牛羊良种繁育基地这个龙头,提高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使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市场紧密衔接,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可明显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制度化程度。

4、辐射带动基地分析

项目可辐射带动肉牛羊基地的发展,每年可为养殖户提供优良的品种种牛羊5000只,每年可为养殖户提供150万份精液,可为周边地区繁育100万只杂交羊,育肥羊30000只。可使当地羊的良种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90%以上。

5、带动农户及农民增收效果分析

该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为养殖户提供150万份精液可为周边地区繁育100万只杂交羊,每只杂交羊比普通羊增重10%(多曾肉5.14公斤),养殖户增加纯收入50元,100万只杂交羊共增收5000万元。项目投产后产出的3000只夏洛莱公羊,按900只符合种用标准的种羊来计算可改良300万只,可使5万养羊户实现每户增收1500元,合计增收7500万元。

农业科技园效益分析 篇2

要使现代农业得到高速发展和显示出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跟世界农业新走向,发展科技农业[1]。科技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农业科技产业化,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使农业科技不断地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产业[2]。

为了更好的分析未来农业发展方向,了解我国华东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耕作模式、生产力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农民收入、农耕成本、农业产出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论证,为促进我国科技农业的推广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对我国华东地区的科技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进行研究,旨在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分别在山东、浙江随机抽取1 900户农户进行科技农业及相关情况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 810份。

1.2 调查内容

调查山东、浙江2省的居民类型、农民家庭总收入、文化程度、农业经营面积、经营种类、购买科技生产资料情况、农业补贴、农业信贷容易度、影响农业生产困难的因素、农业化肥和农药占农业成本的比例、人均纯收入。

1.3 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不同地区的人均纯收入采用μ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状调查

对浙江、山东2省部分地区农民的居民类型、年收入、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3所示。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及农村的城市化过程中,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即小城镇化水平高于山东省;浙江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比例总体上高于山东省,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收入在3 000元以下;浙江省与山东省农村地区农民文化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其中初中(含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比例高于50%,但其中作为中部省份的山东省与东部省份的浙江省仍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浙江省的农村居民文化水平高于山东省(图1)。

对浙江、山东2省农民农业经营面积和种类进行调查,结果如表4、5所示。可以看出,山东省和浙江省2省由于土地限制,农村地区的经营面积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未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浙江、山东2省发展农村经济仍以粮食作物为主,浙江省农民经营种类中,经济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业所占比例显然高于山东省。

2.2 科技农业推广调查

根据此次调查数据,浙江省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服务的比例约为20%,而山东省的比例约为52%,远远高于浙江省(图3)。

对浙江、山东2省农民是否购买科技生产资料进行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浙江省农村居民从农技人员处购买科技生产资料的比例高于山东省,其学习科技农业的热情较高。

对浙江、山东2省农民科技农业补贴进行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浙江省农村居民每年获得的科技农业补贴远高于山东省。除了直接给予农业补贴之外,在科技农业贷款上,浙江省也表现出更强的优惠性。

对浙江、山东2省农民科技农业信贷容易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村居民获得农业信贷的可能性远低于浙江省,可见浙江省政府更加注重科技农业的推广和发展,在经济上予以支持的力度更强,科技农业在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浙江省的推广程度比山东省高。

2.3 农业科技需求调查

对浙江、山东2省导致农业生产困难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农业技术缺乏、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农产品销售困难以及劳动力缺乏对浙江省农业生产影响较大,而新技术闭塞、新产品推广困难则对山东省的农业生产有较大阻碍。

2.4 农业成本调查

通过对浙江、山东2省农民化肥投入占农业投入成本的比例调查,结果如表10所示。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村居民购买化肥占农业投入成本的比例最高的30%,占调查总人数的36%;浙江省农村居民购买化肥占农业投入成本的比例最高的5%,占调查总人数的22%,浙江省农村化肥支出占农业支出的比例低于山东省。

通过浙江、山东2省农民化学农药投入占农业投入成本比例的调查,结果如表11所示。可以看出,浙江省化学农药投入占全部农药投入5%的比例为23%,化学农药投入占全部投入50%的比例为4%,而山东省化学农药投入占全部投入5%的比例为9%,化学农药投入占全部投入50%的比例为13%,可见,浙江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友好度高于山东省的。

2.5 农业收入调查

科技创新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课题组对2008年浙江、山东2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抽样调查,将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μ检验。

由表12可知,P<0.005,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确实高于山东省,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1)农业科技对我国传统农业的影响和渗透是局部、个别的[3],在地域分布上虽然以华东地区较广,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体系,没有明确的科技发展政策和技术发展方向。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科技研发较为分散,华东地区各城镇没有规划整体的科技农业发展战略,各地政府没有发挥主导作用。科研经费的获取、科研目标的确定、科技成果的推广都没有形成规范的途径。一些高新的农业技术往往由于当地经济、人员上的不足而不能有效的得以开发和利用,既阻碍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又减缓了科技农业发展的步伐。

(2)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大约只相当于国内科技投入平均强度的1/3左右,不到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的50%,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2]。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几乎都来自于政府,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尚未形成。政府尽管在政策上重视科技农业的发展,但却没有调动社会积极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开发与应用的具体措施,也没有发挥其作用以拓宽筹资渠道。

(3)在项目的推广和选择过程中,科研部门缺乏主动了解农民及市场对技术需求的积极性,大量资金投入到目前不能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或农民不需要的技术研究中,而真正能为农业作出贡献的适用技术却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造成农民所需技术与其推广的技术不相适应。加上农户对技术需求的不重视,容易造成技术供求的脱节以及科研资金的浪费。农业科研综合实力弱,整合能力较差,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速度缓慢[4],农业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是目前科技与农业发展不能很好契合的主要因素。

(4)我国目前农业科技队伍不稳,高技术人才奇缺。尽管国家已在部分高校设立科技农业相关课程,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机制。即使是在华东地区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科技普及率高的地方,也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高端的教育资源,缺乏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政策,培养、引进、留住高技术人才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整体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都较低,尤其是我国西部和偏远地区教育水平更为低下。

(5)据资料显示,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l9.4%[5]。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我国政府发展科技农业必须面对的难题,毕竟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差,以及自身思想观念陈旧、难以接受新兴科技的劣根性都会严重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阻碍科技农业的发展。

(6)设施农业能够吸纳众多的科技成果,克服植物生活要素的限制,持续增进有限资源的生产潜力,并将有限资源的潜在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能够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我国农业高产高效的重要选择。但如何让设施农业在实现高效节能目标的同时,做到原料投入的节能化、作物生长的环境友好化以及农业产出的无毒无害化,即让整个农业生产链都处在一个绿色、无害、环境友好的流程中,则是未来农业发展最需要重视的内容。

(7)基因育种是国际上较为先进也较为热门的农业课题之一。这项技术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作物及牲畜的性状,改良其生长特性。通过基因筛选、基因剪切、基因导入等各项生物技术,增强植物抗旱、抗寒、抗病的特性,提高牲畜生长、生产的能力,培育出高产高质的动植物,在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上均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基因育种在我国尤其是华东地区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如转基因棉花、杂交水稻、转基因玉米等。

(8)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基础上[6]。而我国即使是在信息较为通达的华东地区,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也尚属起步阶段,缺乏宏观的规划和布局,信息网络的管理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薄弱,亟需专业化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如农业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作物模拟系统、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以期在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控制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帮助。

4 结论

截至2008年底,浙江省科技农业水平高于山东省,其农业生产方式较科学,农民收入水平、文化水平均高于山东省,农业投入成本则低于山东省。从定性角度得出科技农业水平较高的浙江省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好于山东省,综合2省情况,论证我国华东地区科技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双平,姚立生.农业科研单位服务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以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04-206.

[2]余茂辉,傅前瞻.我国发展科技农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86-89.

[3]张霞,吕永成,黄莉萍.Internet对广西传统农业经营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04(8):71-72.

[4]刘文敏.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措施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09(6):2-4.

[5]邵喜武,付文,周国福,等.新农村建设中吉林省农村科普的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2008(4):69-70.

农业科技园效益分析 篇3

[关键词]集体化;基层社队;农业经济效益;东邵疃村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163-07

一、东邵疃村的地理位置、行政关系与集体化时期的生产规模

东邵疃村是山东省的一个基层村庄。它位于日照市区以西15公里外,村子规划齐整,面南背北,北依丘陵,南临河溪。村前一条水泥铺成的公路横贯东西,向东行15公里可抵达日照市区,向西行2.5公里可到达镇政府驻地。村周围大约两公里半径之内有5天一次、轮流开市的5个集市群,形成乡村百姓的商品交易网络。

东邵疃的前身是邵疃,又称“大邵疃”。据村碑载,这里先有邵姓的人居住,称为“邵家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邵姓他迁,郑姓人迁居此地并建村,改称“邵疃”。“邵疃”村的建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据明万历十八年(1590)《日照县志》载,全县分4乡、8隅、92里,邵疃村属于观兰乡义一隅邵疃村里。清柬,实行乡、社、村制,全县分5个乡,辖81个社、838个村,邵疃村隶属西乡(旧名观兰乡)邵疃村社,“邵疃村社领15个村”。民国以来邵疃村的行政建制不断变化。1947年邵疃村包括1个大自然村和4个小自然村,这四个小自然村分别是南岭、西北岭、北岭和东岭,全村总人口1322人,隶属望海区邵疃乡。1949年2月17日,日照县委拟定县内区乡行政建制草案,邵疃村隶属太平区邵疃乡,全村250户,总人口1326人。1950年邵疃村根据原来村中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把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主干道以西部分和南岭自然村组成西邵疃村,以东部分与西北岭、北岭、东岭组成东邵疃村。至此,东邵疃村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单位。

东邵疃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规模有限,主要体现在土地经营的规模小、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少、农作物种植的结构单一等方面。

村民靠种地为生,耕地数量基本维持在千余亩左右,人均经营面积不超过两亩。集体化时期土地经营呈现日益收缩的趋势。1957年耕地面积1207亩,总播种面积1742亩,1977年耕地面积979亩,总播种面积1006亩。前后比较,耕地面积递减了228亩,总播种面积减少736亩。

农业劳动力数量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如果以1957年末的劳动力230人作为原始基数,那么至1965年,一共增加43人,平均每年只增加5个劳动力。1958年到1960年的劳动力骤然猛增,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邻村有部分农户迁入所致。

农产品结构呈现单一化的特点,粮食作物占绝对优势,主要有地瓜、小麦、稻子、玉米、高粱等作物。地瓜投入成本低、产量较大,而且人畜皆可以食用,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该村主要的粮食作物。棉花和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大。见表3。

二、集体化时期的分配方法及其经济水平

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分配方法,要分农业初级社、农业高级社以及人民公社时期三个阶段来看。

农村初级社阶段采取“土劳分配”的方法。1955年春,东邵疃村成立了两个初级社,一个是光明十一号社,又称“西社”;另一个是灯塔十号社,又称“东社”。参加初级社的农民变成了“社员”,他们的土地实行评产入社,耕牛和农具等生产资料折价归社,土地在年底可以参加分红,称为“土地报酬”。社员参加集体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称为“劳动报酬”,主要通过“工分”这种形式来体现。全村总收入扣除交纳国家农副业税,及提留集体公积金、公益金和各种项目开支的费用后,剩余部分按照“土劳比例”分益的办法分给社员。1955年东社全体社员共分3392.82元,土地报酬为1077.2元,约占社员分配报酬总数的32%,劳动报酬为2315.62元,占68%,可知,东社的土地报酬与劳动报酬的大致比例是3:7,即“地三,劳七”的分益方法。西社全体社员共分得4256.93元,其中从土地获得的报酬为1528.45元,占社员分配总数的36%,劳动报酬2748.48元,占64%,可知西社是“地三六,劳六四”的分益方法。

高级社阶段分配主要采取按人定量为主,按劳分配为辅的方法。1957年山东省委下发《关于1957年农业合作社全年收益分配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余粮社采取“完成国家征购任务,扣除口粮、种子、饲料后,余粮部分按多劳多得,由超过基本口粮所余的劳动日参加余粮分配”的方式。为使得口粮的分配更加合理,省委提倡实行“按人分等定量”的办法。日照县委根据省委的指示,1957年农业社的收益分配采取“按劳取酬,照顾实需,保证基本口粮的办法”,东邵疃村于1956年把东社、西社合并成“灯塔四号农业高级社”,分配方法执行了上级的指示。1957年全社581人,按人定量的粮食总量定为217910斤。对余粮的分配,计划拿出4584.62斤给每户增加口粮,拿出1973.4斤由超过基本口粮所余的劳动日参加分配。灯塔四号社实际分给社员粮208734.4斤,平均每人分粮将近360斤。这个人均口粮体现了临沂地委1957年颁布的《关于1957年秋季粮食征、购、销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口粮标准全年不到360斤者,提高到360斤,已经超过此数者不再变动。”

大跃进时期,实行以供给制为基础的分配,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后,生产队在分配方面获得主动权,社员口粮采取按人口、劳动工日、投肥三者比例分配。据时任会计者回忆,20世纪60年代前期人口、劳动工日和投肥的比例每年都会变化,60年代末至人民公社解体前,三者比例基本保持70:25:5,即:按人口分配的口粮占70%,称“基本口粮”;按劳动工日分配的粮食占25%,称“工分粮”;按社员向生产队投肥所分配的粮食占5%,称“投肥粮”。当地老百姓将这种长期稳固的分配方法习惯简称作“人七劳三”的分配方法(投肥粮包括在劳动工日里面)。

按人、劳、肥三者比例分配的方法,是通过预分与决分两个环节完成的。每年农历十月底进行当年最后一次分配,称为“决分”,决分之前的历次分配都称作“预分”。决分只有一次,而预分则由于一年里多次收获农作物,因此要随收随分。预分中出现的家庭之间多分、少分或者人口变动的情况,则留待秋后决分时找平。为了分配时工分计算的准确,要确定一个日期,统一核定各户所做的劳动工日,称为“截工”。一年截工两次,农历四月三十日截一次工,用于夏季预分;农历十月底再截一次,用来进行

决分。

农历四月三十日截工后,会计要将上年决分后至此次截工前各家各户的人口、工日数额和投肥数量统计起来,制成分配表,作为本年历次预分的依据。农历十月底截工,开始进行决分。决分后的工日、投肥转人下年预分。每年经过多次预分,各户间工日、投肥会留下一些没有结清的尾数。在秋收完成之前,全年的总收入也没有见底。所以,各个生产队都要留出一万多斤的瓜干用于决分时给各户找补。

下文以1965年第二生产队的粮食分配情况举例说明。该队于农历四月三十日截工。全队人口为219人;从上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起算,全队总工日为9643.49个;全队社员共投肥1053.12元。当年人口、劳动工日和投肥的分配比例是60:35:5。假定用1000斤粮食来分,那么人口应分600斤,按全队人口均分,一口人分2.7斤粮食;工日分350斤粮食,按全队工日数均分,每个工日分粮0.036斤;肥料分50斤,每元肥款分粮0.047斤。以社员郑培贤一家有6口人为例,乘以2.7得出人口应分粮16.2斤,干了218.51个工,乘以0.036得出工日分粮7.87斤,投肥款49.38元乘以0.047得出投肥分粮2.32斤。将人口、工日和投肥三项相加得26.39,除以1000得到千分比例数,即26.39‰就是郑培贤历次预分参与分粮的千分比数。

这次预分,第二生产队豌豆收了749.6斤,小麦11302.1斤,大麦3736.1斤,扣除种子、征购粮、饲料、储备粮和生产用粮,用于社员分配的豌豆、小麦和大麦分别是429.6斤、7348.1斤和2361.1斤。用26.39‰分别乘以这三个数,即得出郑培贤社员可以分到的豌豆、小麦和大麦的斤数。以后不同时节收获的玉米、高粱、稻子、黄豆都按以上比例分配,等到收瓜干的时候,收了62907.4斤,先拿出47563.1斤预分,留出15344.3斤做决分。郑培贤家预分得的每一种粮食数量。

农历十月十日,生产队开始进行决算。这一年第二生产队总共收获粮食121997斤。留种子10908斤,征购粮17942斤,饲料粮3000斤,储备粮2754.5斤,生产用粮3017.5斤,以上共扣除37622斤。社员分配总数为84375斤,按人、劳、肥比例计算,人口分粮50587斤,按219口人均分,每人均分231斤,全队参加分配的总工日为19802.64个,工日分粮29531斤,每个工日可分1.49斤,全队社员投肥款1898.84元,肥料分粮4219斤,每元可分粮2.2斤。然后用每户人口、全年挣的工日和投肥款分别乘以231、1.49、2.2,三项相加即可得出该社员这一年应该分得的粮食,再减去前面预分的粮食,剩余数就是该户决分应该分得的粮食。如郑培贤家6口人,全年工日460.71个,投肥款104.17元,分别乘以231、1.49、2.2,得出:人口分粮1386厅,工日分粮686斤,肥料分粮229斤。郑培贤一年应该从队里分得粮食一共2301斤,其中预分的粮食共1821.5斤,因此,决分时,生产队还要分给他家479.5斤瓜干。

除了粮食等农产品作为生活资料的分配外,还有现金的分配。生产队计算现金报酬的时候,先要统计生产队全年现金收入总额,扣除生产管理费、有关税款、公积金、公益金、投肥款支出等项开支,余下的钱才能用于社员的现金分配。同时,要计算出当年劳动工日的单价,又称为劳动日工值(或通常所说工分单价)。一般来说,一个劳动日为工分10分。社员每天出工都要按不同等级记工分,作为结算的依据。结算的时候,必须把全生产队金年所有社员出工所得工分的总数统计出来,除以10,就得出全年全生产队总计有多少劳动日。再以当年用于分配的现金总额,除以全队的劳动日总数,就得出当年的劳动单价。然后,把每个家庭的劳动日总数计算出来,乘以劳动单价,就得出该户农民当年应得的工分报酬的总额。加上该户农民向集体投肥应得到的钱,就得出该户农民全年的现金收入总额。在上述总额中,必须扣除历次从集体分配的粮食等生活资料折价的总额,剩余的钱就是该户农民当年的现金报酬,也是农民当年的纯收入。

1965年第二队农业收入11755.9元,林业收入212.29元,副业收入1621.34元,其他收入35.4元,总收入合计为13624.93元。农业、副业、管理费等支出共4850.4元,农业税金433.22,公积金942.57元,公益金408.75元,总收入扣除以上款项,余下部分是全队总劳动报酬6989.99元。总劳动报酬除以全队总劳动工日19802.64个,得出每工日值0.353元。如郑培贤家庭全年劳动工日是460.71个,乘以每个工日值,得到的工日报酬为162.63元,投肥款104.17元,所以,集体应分配给他266.8元。在一年里,他从生产队借现金7.86元,从集体领得粮食、油、柴草等生活资料的折款为203.87元,共计211.73元。集体从郑培贤家庭全年现金总报酬266.8元中扣除211.73元后的剩余报酬是55.07元,这是他家庭一年的纯收入。社员中,全年各项报酬收入总金额大于集体所分配的粮油柴等折价款总额而应得找回款的农户,叫“节余户”,生产队要付给现金;反之为“倒欠户”,则须向集体交纳现金。郑培贤属于前者,集体原本应该找他现金55.07元,但因其上年决分倒欠生产队33.86元,所以,分配兑现时,生产队扣除33.86元,最后找给他现金21.21元。

整个集体化时期,东邵疃村的经济水平发展程度如何?农民的生活水平到底有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下文将从粮食作物的产量、农民人均占有粮食量,以及分配水平等方面分析。

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与否与农民水平改善与否有直接关系。根据记录,从1958年到1977年,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从396708斤增至4~970斤,一共增加了101262斤,单产从235斤增加到495斤,20年间一共只增加了260斤。

1958年东邵疃村人均占有粮食为530斤,1977年为630斤,确切地说,每人只增加了100斤粮食。不难看出,在整整20年里,东邵疃村农民的可支配粮食水平增长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合作化时期,1955年参加初级社的农民一共241人,全年收入8897.6元,人均现金36.92元。粮食分配总数107755斤,人均粮食447斤。升高级社后,入社人数增加到594人,人均收入与人均占有粮食量呈现下降趋势,1956、年人均口粮为397斤,减少50斤,比1955年下降11个百分点。1957年人均口粮继续降到358斤,比1955年减少89斤,近乎下降了20个百分点;人均收入为32元,比1955年减少4.92元,下降了13个百分点。可见东邵疃村农民收入逐年下降。

人民公社时期东邵疃村的工分值变化幅度不大,一般在3毛钱到6毛钱之间。1966-1968年、1970年、1972—

1977年的10个年份,东邵疃村平均工日值大约为5毛钱。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下,1973-1977年间农民户均年纯收入66元。

三、集体化期间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

集体化时期,东邵疃村经济水平非常低下,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多大起色,基本处于一种勉强维持生活的水平。导致其经济效益低下的因素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没有城市拉力。东邵疃村地处鲁东南地区,基本以农为本,商业经济原本就不够发达,更没有大型产业传统。它又不靠近城郊,且日照市本身的城市经济辐射能力也很有限,所以东邵疃村基本上接受不到外力的拉动,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受到限制。80年代初,当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时;东邵疃的村民外出打工现象迟至1987年才涌现。1986年当地非农用工23人,外出务工一个都没有。1987年非农用工49人,外出务工13人。1988年非农用178人,外出务工增加到29人。

第二,农业技术水平低下。该村农业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体现在:

(一)水利规模不大。东邵疃村共修建了4座水库,每个水库容水量都不超过1万立方水。水浇地面积大约占总耕地面积20%,仍然有将近80%的耕地无水灌溉。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农业科技的引进有限。东邵疃村使用化肥始于50年代中后期,人民公社时期是化肥输入的高峰期,尽管如此,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化肥的使用数量极为有限。从1971年施用化肥23352斤到1977年增至48280斤,平均亩施化肥从22斤增加到51斤。选种育种、耕种方法等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虽有一些进展,但限于经济水平低下,不可能取得普遍实效。

(三)农具革新速度慢。东邵疃村的耕地器具主要有犁、镢、锨、镐等,从50年代末期起,采用双铧犁、单铧犁等耕地机械;整地器具仍沿用旧式的耙、铁耙;农作物的播种用耢和耧(也称耩);植保器具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排灌器具主要用水车;耕地和收获器具用锄、镰刀;脱粒场用的器具仍然采用传统器具,如碌碡、木权、木耙、木锨、扫帚等。60年代末到70年代,随着农具的改革以及新式农具的推广,农用动力机械开始得以使用,有拖拉机、排灌用的柴油机、汽油机、农用水泵等,但数量不多。拖拉机之类的大型农工机械,更是凤毛麟角,1977年只拥有2台拖拉机,柴油机2部。这些机械多半不是真正用于农业,从1970年到1977年7年间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从9%增加到13%,仅增加了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中,少量的机械动力根本无法改变东邵疃村的生产条件,大约还有80%左右的土地使用传统农具耕作。

第三,缺少现代工业企业。东邵疃村的经济依然是一种传统小农经济,农业在其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手工业与副业规模都不大,有粮食加工工业、打铁、拉脚等。这些副业的收入只是大队经营性收入的一部分,总额不到总收入的20%。

第四,教育文化水平不高。东邵疃村及邻近村庄设有一所曙光小学,该小学成立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建国前后东邵疃村读书的人很少,据该村老会计说,因为家庭贫穷,很多人没有机会上学。他1951年上学时,全村只有七八个人读小学。直到1953年以后,村里正式上学的人才逐渐多起来。但是,东邵疃村的教育文化水平一直都非常低下,文化程度高的人才寥寥无几,在1993年以前,该村从来没有出过一名大学生。1993年老会计的儿子考上了山东某农业大学,成为该村有史以来第一位大学生。当时全村人都引以为豪,送礼送钱前去祝贺。但此后村民遇到农业技术方面的困难,也只能假期里上门向他儿子请教。截至2006年,全村出了6名大学生,其中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3名本科生。但是,这些人读了书再也不回去务农,对当地文化水平的提高没有直接贡献。

东邵疃村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基层村庄中的一个,研究集体化时期这个村子的农业经济效益,对于我们认识集体化体制对中国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东邵疃村的农民和中国亿万农民一样,曾经相信集体化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带给他们幸福。结果在集体化时期的几十年中,他们照样出力流汗,也只是在温饱线上挣扎而已。由此看来,想依靠集体化体制改变多数农民的命运仅是一个童话而已。站在这样的角度上看80年代以来的农村经济改革,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农业科技110工作建设分析设想 篇4

农业科技110工作建设分析设想2010-06-29 19:04: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自身分管的工作情况,4月1日在局党组理论中心组调研课题研讨会上,我确定的调研课题为“如何做好**农业科技110工作”,并于4月2日至7日分别深入**、**、**等7个乡镇对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进行调研。在和各服务站站长、技术人员,广大农民朋友的深入交谈和实地察看后,我对我县农业科技110的建设有了新的启发,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科技110工作的启示

**县位于海南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自2003年10月在**镇建立第一个农业科技110服务站以来,我们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创新技术服务和农资经营结合模式,开创出了一条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技术支撑的“三农”服务新思路。到2008年底我县已建立了1个县级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8个农业科技服务站、5个农业科技110服务点,服务范围覆盖全县70℅以上的农村。我们坚持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统一规范、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广告标徽,实行规范化管理。目前,**、**、**、桥头、美亭、白莲、瑞溪等7个农业科技110服务站已拥有农业科技110服务专用汽车6辆、摩托车12部、测土配方仪器8台,技术人员46人,职称最高位高级农艺师。据统计2008年**县农业科技110系统共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99期,培训农民万人次,接受农民咨询服务万人次,实地技术咨询指导服务3000人次。

2008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834元。这充分说明了,农业科技110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树立了政府品牌,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技术服务和农资保障;另一方面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走农资和农技相结合(技物结合)道路,既节省了财政支出,又调动了企业创业积极性,同时也让农民从中得到了更多无偿优质服务。从**县农业科技110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能够维持和吸引基层农技部门和农资供应企业积极参与到科技服务工作,不仅是靠政策引导和他们的“觉悟”,更重要的是他们无偿的农业科技服务可以促进农资销售,从而获得丰厚回报,这种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无偿服务”的资金维持问题。同时也为地方管理部门规范农资销售,有效监管市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对**农业科技110工作的设想

农业科技110服务的做法,深受农民欢迎。2008年4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了海南农业科

技110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村服务点,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将其服务到农村千家万户。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及服务点。《省委省政府2009年为民办好事实事九大工程》也要求今年基本实现农业科技110全省覆盖,这就是为农业科技110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县农业科技110力争2009年6月底,增设仁兴、中兴、文儒、加乐、大丰等五个服务站。实现全县100℅覆盖。并不断朝着“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连锁化经营”的五大方向做大做强、做精做专我县农业科技110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切实措施来保证。

第一,加强领导。县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要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整合各种资源真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科技部门具体抓、成员单位合力抓的工作格局,确保农业科技

110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二、要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结合起来。农业科技110要为我县文明生态村建设注入科技内涵,文明生态村建到哪里,就把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建到哪里,农业科技110要为文明生态村的经济发展,要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县政府要将农业科技110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项目立项和资金安排上给予支持。因为,加快建设农业科技110服务站,构筑农业科技服务共享平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农业科技文明程度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农科教学研产结合的重要实践。因此县政府应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第四、把农业科技110引入信息化服务。信息化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途径,使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手段。实现把农业科技110服务到千家万户的目标,也需要信息化来支撑。目前,**农村电话、手机、电视普及率较高,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民已用上了电脑。下一步,我们要把农业科技110大造成一个集电话、手机、电视、电脑于一体化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农业科技园效益分析 篇5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传播效果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目前传播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理论传播学,还是应用传播学以及各分支学科,都应该重视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应该注意对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运用,这是传播学发展面临的一种新课题。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好,传播学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新的应用传播学及其分支学科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否则,只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理论分析在传播学效果研究中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上述方法的应用急需补充大量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途径与理论支持。

农业科技园效益分析 篇6

摘 要:该文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结合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特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现状,从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存在的内容“小散浅”、重复严重、标准化和简约化程度低、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入手,总结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五化”概念,即“完熟化、标准化、集约化、简约化、智能化”,为将来农业科技成果的凝练与创新提供了参考目标,对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9-05-03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ao Jihan et al.(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Tai′an 271000,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low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in china,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combined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From its inherent problems,such as the contents of achievements were small,scattered and superficial,some achievements were repeated seriously,low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 and simplification,and some achievements were separated from actual production,we summarized and proposed five concepts of Maturation,Standardization,Intensification,Simplification,Intellectualiz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its transformation.The five concept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ncise,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Transformation;Countermeasure

农业科技成果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每年大约产生6 000~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1]。究其原因,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原因,也有农业生产者素质不高、接受成果能力不足的原因。但归根结底,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迅速推广转化最根本的原因是成果本身是否对农业生产者具有吸引力,就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完熟化、标准化、集约化、简约化、智能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自然更易受到农业生产者的青睐,更容易被接受和推广利用,是决定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五化”同步,将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复杂的生产过程,它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因此,与其他行业的科技成果相比,农业科技成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1 区域适应性 农业生产易受气候环境、立地条件以及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不同,光、热、水、土等自然环境条件差异甚大,形成了不同区域的生态类型和农耕习俗,因此,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研制出的农业科技成果,只能在相同或相近的生态区域推广使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适应性。

1.2 综合相关性 农业科技成果往往是集成多个单项技术措施配套组装而成的综合技术,各项技术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表现出复杂的相关性和互作效应,其综合效果一般高于各单项技术效果的简单累加。农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只有良种配良法,科学运用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科学的耕作制度、肥水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等新成果,良种内在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1.3 自然开放性 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应用多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且必须在田间条件下示范,这就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一般难以保密,一些技术和方法很容易被效仿和复制,因此,农业科技成果具有自然开放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当前农业科技成果的现状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在农业基础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真正运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却很少。这固然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有着密切关系,但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影响转化的根本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质量比较高,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低水平或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成果内容“小、散、浅”,熟化程度不够 每年我国通过验收、鉴定以及评价的农业科技成果很多,但这些成果大多数比较小或由小成果简单拼凑而成,内容形式比较散乱,研究内容比较浅显,有的只是理论推测,没有物化支持,有的只有技术方法而缺乏理论支撑。研究成果仅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获得,没有经过区域性的试验与示范,研究成果熟化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一些科技人员急功近利,科学研究以评奖为目的、以追求数量为目标,不考虑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3]。

2.2 成果内容重复性严重,推广转化效率不高 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缺乏统一规划,造成科技项目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等问题,从而导致科技成果的复制和重复现象严重。这与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和主管部门的导向性有很大关系,有些科技人员为了晋升职称而组装、拼凑、复制成果,这些简单重复、缺乏创新的科技成果自然没有高的推广利用价值,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3 成果技术内容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 年复一年、季复一季,农业是个技术重复性很强的产业。根据农业区域性特征,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农业,虽然针对这些传统和特色农业的科技成果很多,但这些科技成果技术内容缺乏规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讲的好像都很有道理,但很难达到技术统一,标准化程度低,结果导致农业生产者不知如何选择。

2.4 成果片面追求“高大上”,脱离生产和产业发展实际 国情决定了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同样农情决定了我国现行的农耕制度。一些学者、专家不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片面追求“高大上”,全盘引进西化的农耕技术,不计投入、不计成本地高标准、高规格进行试验与示范,一些好看不实用的科技成果不乏有之,严重脱离了生产和产业发展实际,也违背了农业科技成果区域适宜性的特点。

2.5 成果程序复杂、赘述繁琐,简约化程度不够 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通过农户来转化,从而提高农业产出的效益。不经农户使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是没有使用价值的[4]。我国的农业主要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农村人口中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所占的比例仅有1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居民比例不超过5%[5],对于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严格的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就不易掌握。而我国目前的一些农业科技成果程序复杂、赘述繁琐,简约化程度不够,一些技术和方法甚至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才能进行,农户根本难以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转化和推广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五化”同步,推动成果快速转化

3.1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完熟化 完熟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经过多年多次重复观察、试验,并通过不同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下的验证,形成的具有重演性和应用价值的理论或技术,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物化的成果支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完熟化,不仅可以减少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失败对农业产业造成的损失,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者对科技成果的信任与认可,有利于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示范与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带动周边农业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3.2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标准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是检测科技成果熟化程度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标准化的科技成果必须是完熟化的,既要符合农业行业标准与规范,又要与其他技术和地方政策配套。现代农业生产强调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配套、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协调、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等等,这些都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应用由模糊转变为精确化、数量化,因而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就成为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手段[6]。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通过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标准组织生产,不仅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的步伐,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而且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大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3.3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集约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集约化不是将科技成果的简单累加,而是将完熟化、标准化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机集成和系统融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例如,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中心任务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研究的科技成果汇集到以首席专家为首的体系中,通过区域试验,进行成果的集成与融合,最后形成适合区域农业发展的集约化的科技成果,再由国家进行导向性的示范与推广,自然易被农业生产者所接受,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下转13页)

(上接6页)3.4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简约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简约化程度是指成果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难易程度,是影响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对那些一看就懂、一学即会,操作简便,便于使用的“傻瓜型”科技成果,极易完成转化。而对一些原理深奥、投资水平很高、操作环节复杂,实施条件要求十分刻薄,甚至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创新成果,很难被农业生产者所接受。例如,甜樱桃产业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我国栽培面积由2005年的1万hm2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万hm2,产量达60万t[7],面积增长了10倍,这得益于我国甜樱桃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和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等科技成果由繁到简的转变,以前苗木繁育和栽培技术是看不懂、摸不透,但现在通过参观与示范指导,农户很容易就能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并且很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樱桃好吃树难栽”已经成为历史。

3.5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智能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主要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的出现和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而省力高效的机械化生产和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8]。要建设以机械化为主的智慧农业,就要依托现代的栽培模式和物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多功能、智能化、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科技,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智能化,满足现代农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完熟化、标准化、集约化、简约化、智能化”发展,根本目的就是将深奥的科学研究转变成为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将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标准规范、操作简单、适应生产需要和经济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农业生产力。“五化”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凝练与创新、自身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园效益分析 篇7

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完善, 中间环节较多, 严重影响了物流的效率,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间物流环节的规范难度, 使得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低、损耗大。不仅如此, 从种植、流通到销售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尚不规范, 各环节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 无法真正保障供给的稳定性。而农产品产销脱节以及部分地区“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的出现, 也直接导致了农民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

按照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路径, 农产品物流经过生产者、运销商、产地市场、销地市场、零售商5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里, 所以, 农产品消费增加了成本、增加了时空障碍。

流通环节的增加导致了一个怪现象, 一方面, 大量的农产品烂在地里无人收购, 而另一方面, 城市居民又必须忍受不断上升的农产品价格。

事实上, 农产品流通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在启动内需和拉动市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推动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与此同时, 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还是实现农民收入更快增长的重要突破口。

加快农产品流通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

农产品作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当前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情况下, 市场控制权已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 流通在引导消费、实现和提高产品价值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也因此,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 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 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 引导建设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实质上, 现代农业要健康快速发展, 只有建立起高效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才能支撑农业生产基地化、深加工农产品销售品牌化, 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

在河南省的农产品贸易体系中, 除了粮食产业、生鲜食品加工等领域同时在供应链的两端具有优势之外, 在蔬菜加工和流通领域, 河南的弱势十分明显。

而河南省也在努力地补上这一课, 在2012年1月5日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开业以后, 由上海华一联合集团与河南省供销社共同投资的农商新天地也在2012年最后一天开业。

河南的努力也获得来自国家的支持, 在2011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推进郑州等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巩固河南省郑州市在中原经济区的龙头地位, 促进河南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按照规划, 郑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总投资302.6亿元, 项目建成后, 年交易量将达1 500万吨, 成为集农产品交易、加工、仓储物流及金融服务、生活配套的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依托河南省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 建设成为全国性的农产品展示交易、信息发布、质量检测、仓储加工、进出口贸易和物流配送中心。

农产品流通提效靠科技

当前, 如何走活农产品流通这盘棋, 保证农产品供给?

一方面要减少制度性流通成本和其他非正常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对于难以降低的流通成本, 应当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 使正常的成本下降, 最终把价廉物美的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不可忽视的是, 由于科技水平有限, 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仍然非常大。数据显示, 中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 比如因为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 中国果蔬流通腐损率达20—30%, 比欧美发达国家高出5倍。另外, 肉类、水产品的流通腐损率也分别达到12%、15%。

流通成本的下降需要依靠技术创新, 比如通过冷藏技术、物联网技术、肉禽蛋奶可追溯体系等建设, 才能使流通成本最终降下去。

农业科技园效益分析 篇8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业科技;问题;作用;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首要问题,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也是党和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进步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着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并将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中,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广大的农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所以国家要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的技术支持,包括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的投入、设备的引进等,真正帮助农民解决收入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借鉴和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帮助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

1 农业科技中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推广不到位

在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国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求。在很多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没有专门的农技推广人员,即使有的地方有农技推广员,由于从事工作时间较短在技术方面还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农民运用新技术、新品种,也不能带领农民进行科技致富。其次,由于推广、服务等机构之间的协调不够灵敏,导致农技推广技术不到位,农民不能真正受益。再次,资金投入不到位,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效率。由于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实验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新品种的应用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速度,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形同虚设。最后,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基层的农技研究所中,高素质的人员偏少,且这些人员由于编制问题往往分布不均,造成了高技术人才分配不合理的局面,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1.2 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大部分的农民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导致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总体接受能力较慢,农民综合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科技意识淡薄,他们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对于一些新的观念和技术不能接受,也不敢将一些新的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无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降低了农民生产力的效率,也就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其次,由于农民自身的因素和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对整个市场的判断能力不够。近些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市场出现了一度低迷的状态,这种不良因素也波及了农业市场,导致很多农作物出现了滞留现象,这就要求农业种植者要具备一定判断市场供求的能力,能够针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尽量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2 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

2.1 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业科技的使用能够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性。由于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非常有限,在某些方面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弥补劣势资源的不足,变劣势为优势,实现各资源之间的有效更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 提高投资报酬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要降低农业投入的成本。通过科学技术的引进,有效地降低了农业投入的成本,实现了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 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3.1 拓宽农业科技投入的渠道

拓宽农业科技投入渠道的途径有四个方面:第一,创办农业科技示范田,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让农民参与到农业科技投入中来,使农民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决心。第二,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行政区划推广农技的方法,要将龙头企业、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基地产业等新型的机构包含进来。第三,为科技人员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承包等方式参与到农业技术中来,让他们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第四,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本”。

3.2 开拓和培育农村技术市场

开拓和培育农村技术市场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积极鼓励城市科技人员向农村转移,鼓励具备农业专业知识的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投入到农村科研的大潮中来。此外,还要鼓励科研人员不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试验,推动农村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进步法》的要求,认真落实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农村科技的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以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有偿转让,也可以签订技术合同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保证技术市场机制在农村的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村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可以通过财政拨款获得支持,为农业技术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3 突出重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健技术的创新

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创新技术。首先要抓住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重点解决阻碍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其次,对本地区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保证农产品和安全检测设备的质量。再次,要支持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形成一股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另外,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在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时要因地制宜,加强农业技术的本土化研究,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范围。

4 小结

总之,农民收入的增长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要拓宽农业科技投入的渠道,开拓和培育农村技术市场,突出重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健技术的创新,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张震,颜俊学,龚慧超.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子分析——以科技支撑为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48-53.

[2]张春玲.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2.

上一篇:幼儿大班社会教案《我是中国娃》下一篇:机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