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介绍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介绍(精选7篇)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介绍 篇1

文章来源:深圳市农业和渔业局 发布时间:2011/9/29

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发展现代农业生物育种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0年12月9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成为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一、园区概况

园区建设地点位于深圳市宝安、龙岗、光明和坪山四区,采取“一区多园”的模式建设园区,建设面积为4.15万亩,其中3万亩为基本农田,从2011年到2020年逐步建成。

二、园区规划建设情况

(一)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吸引国内外先进生物育种企业入驻,通过在粮食作物、蔬菜花卉、畜禽等领域建立1-2个生物育种创新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充分合作,将产业化的新品种推向市场。通过科研成果和专利有效转化, 形成生物育种产业支撑体系,以技术创新成果及知识产权为依托,构建深圳在国内外农业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 “育种硅谷”。

(二)发展思路

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思路:整合现有生物育种资源,引进国际生物育种科研团队和龙头企业,引领该领域发展,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能力。建设面向国际的种业技术创新四大平台,以规模化的技术研发创新、产业化推进发展,通过对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让,支撑及催化我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发展,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服务。

(三)规划布局

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基础和生物产业现状,空间上将在深圳市内建设核心区和示范区,在深圳市外设立辐射区。

1、核心区

核心区总面积8500亩,是园区创新、研发、科技、服务和管理的高度聚合区域,通过构建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平台,组建国际顶尖生物育种专业人才智库,探索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在核心区,通过技术链、信息链、产业经营链和宏观管理链等动态链条及科技、品牌和服务对接的耦合机制,促使园区在结构、功能方面更趋合理和完善,使核心区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增长极和农业科技的辐射源。核心区重点发展涵盖粮食作物、蔬菜花卉、畜禽等农业品种在内的生物育种产业体系,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若干创新科技园。

2、示范区

示范区总面积35540亩,主要开展重点技术和项目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利用现有科研机构与生物育种企业,基于核心区的生物育种技术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等,通过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产业化推进、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和专业化布局,实现科技与生产及市场的有效对接。

3、辐射区

辐射区是在核心区和示范区建设基础上,大力发展异地生物育种基地与推广生物育种技术,推进生物育种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内广东、新疆、河南、湖南、广西、海南等省区推广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和成果。

三、园区建设进展情况

(一)引进了九个国际知名的生物育种科学家团队。目前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引进首批九个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分别是邓兴旺博士领衔的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杨焕明院士领衔的华大基因创新团队、张曙光博士领衔的生物太阳能创新团队、朱英国院士领衔的能源植物创新团队、杨雅生博士领衔的创世纪转基因棉创新团队、范云六院士领衔的转基因育种创新团队、黎志康博士领衔的中国农科院生物育种创新团队、李耿光教授领衔的生物能源育种创新团队。

(二)组织编制了方案和规划。制定了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编制了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议书。

(三)采取“院市共建”模式推进园区建设。2010年11月2日深圳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合作共建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框架协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市政府合作共建园区。

(四)制定了园区扶持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了《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若干扶持措施》,着力促进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五)落实了项目用地。核心区重点建设的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转基因育种科技园、超级杂交稻育种科技园、航天育种科技园、生物能源育种科技园、现代农业生物育种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7大项目已落实用地。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介绍 篇2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成为全国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试点) 之一。八年来, 在科技部和重庆市、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重庆市科委的具体指导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园区在规划建设、组织管理、科技研发、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辐射等方面均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 为有效解决重庆“三农”问题,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面旗帜。

2009年11月21日, 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周旬、重庆市科委副主任张文、重庆市渝北区委常委彭光远亲自率领验收汇报组赴京接受科技部会同六部委组织专家对园区的综合评议验收, 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赞许。依据专家综合评议验收现场打分结果, 并经科技部部务会专题研究, 确定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试点) 通过综合评议验收, 名列全国38个园区第八名。2010年1月7日科技部正式批准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试点) 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介绍 篇3

关键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政府职能定位;园区体制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13

现代农业园区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国自1994年开始启动建设第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先后启动建设了4批7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10年12月科技部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国家农业园区。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对于发展广西北部湾海洋水产业,增加农渔民收入,带动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受到了北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其建设和发展仍然处于初创阶段,还面临着政府企业管理职能定位、示范带动机制的建立和融资引资等方面的制约。笔者系统梳理了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初创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内一些学者从组织体系、园区定位、运行模式和园区规划等方面对国家级农业园区进行了研究。蒋和平 [1]对农业科技园区提出了比较完整有代表性的定义。卢凤君等[2]从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政府、企业和协会为园区三大主体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组织模式。蒋和平等[3]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功能定位、经营主体定位、运行机制定位进行了研究。蒋和平等[4]以山东寿光、河南许昌、武汉南湖和四川乐山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案例,对“设施农业+企业化”、“农业技术推广创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4种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模式进行分析。蒋和平等[5]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涵义及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归纳了“专家+农户”、“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专家+龙头企业+农户”和“专家+市场+农户”4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运行的模式。邵华 [6]依据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的案例,探索和研究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问题。

1 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背景与现状

1.1 建设背景

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发展和成型过程。北海市政府自1999年开始筹备北海海洋农业园区建设,直至申报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历时10年之久,大致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

1.1.1 筹备建设期(1999—2003年) 1999年北海开始重视并着手海洋农业园区的建设,以地处铁山港湾的“北海南珠科技园”开始建设为标志。2001年“广西沿海现代农业实验区铁山港功能区”开始建设。2003年北海首次申报以海洋农业为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但是由于基础条件较差未获批准。

1.1.2 基础提升期(2006—2009年) 2006年北海以海洋水产的特色产业优势参与“两广国家林产化工和水产星火产业带”建设,成为该水产星火产业带建设的主体地区并纳入建设重点。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建设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1.3 规范发展期(2010年以来) 2010年北海市再次申报以蓝色海洋农业为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该项目被列入“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和2010年市政府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12月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准,成为继百色之后广西的第二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2 发展现状

1.2.1 园区的主要布局及各功能区的定位 北海国家农业园区的总体布局是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

(1)核心区。规划区位于银海区及铁山港区。园区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规划建设,分别建设海洋科研创新园、海洋产品加工物流园和海洋科普观光园3个功能板块。核心区的主要功能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水养殖优势品种的种苗繁育、集约化和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水产品高值化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国际交流、旅游观光等。

(2)示范区。总面积约1.03万hm2,分布于铁山港的营盘镇,银海区福成镇、高德镇,合浦县东海岸的白沙镇、山口镇,合浦县西海岸的党江镇、沙岗镇、西场镇。示范区的主要功能是示范、推广海水养殖名特优新品种、高效安全养殖新技术,推进海水养殖标准化生产,以及出口型水产品养殖基地等。

(3)辐射区。辐射区作为园区技术和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分布在北海、钦州、防城港以及北海至广东雷州半岛西岸沿海。

1.2.2 园区建设战略定位 充分发挥北部湾海洋经济区位和海洋产业基础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为支撑,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水产养殖和加工产业,发展壮大海洋新兴高新产业,积极培育海洋产业的服务业、海洋观光旅游与休闲渔业等新型产业,提升北部湾海洋水产业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带动区域经济水平和农渔民收入快速提高,为我国现代海洋农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产业模式与示范样板。

1.2.3 园区组织结构日趋完善 自2011年园区管理管委会成立以来,园区经历了由各部门领导负责到形成正式机构的飞跃。2013年北海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以北海市委常委、副市长为主任的广西北海国家(海洋)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并增挂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牌子,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两个机构,一套人马”管理,具体负责协调、指导园区总体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工作。管委会下设“一办三科”,即:办公室、招商促进科、规划建设科和科技发展科,分工负责园区建设管理工作。

1.2.4 科研力量不断壮大 2013年9月北海市政府分别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和三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南京大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院等11家海洋研究类科研机构正式签订入园协议,园区核心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北海国家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园区企业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尚不清晰

北海市政府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初创期的园区建设中尤为重要。目前北海市政府对如何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如何对由投资企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组建和运营的具体项目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开、管理科学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园区应实行动态管理,对入园项目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评、验收,对能按合同、项目要求实施完成各项任务指示的给予支持,考核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或企业取消其在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尚处于规划阶段。

2.2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体现着农业科技园区各组成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是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影响园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处理政府、园区、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组成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初创阶段的国家农业园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园区各组成主体的核心利益存在一些冲突,建立各组成主体间的示范带动机制当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3 园区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思路尚不清晰

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园区的成败。农业园区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问题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可供借鉴的经验尚不太多。北海市在缺乏经验和资金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思路创新。目前园区的创业投资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外部环境的创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政策建议

3.1 重新定位政府在园区企业管理中的角色

在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积极介入并大力支持十分必要。但从长远看,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政策支持、协调、服务和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看,一是在园区建设中,政府应加强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强企业入驻前的审查工作,尽量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入驻,必要时可以成立园区审查小组或者聘请专家审查各申请入驻的企业和项目;三是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在企业入驻时,管委会要和企业达成协议,对入驻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如优先租用当地农民土地,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人数占企业员工的比例等;四是政府对入驻的企业在注重提供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企业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

3.2 建立园区各组成主体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北海园区可以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示范带动机制。目前比较成功的主要示范带动机制模式有“公司+园区+农户”,“公司+园区+基地+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政府+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机构+园区+农户”等。应该更加重视通过合作社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园区各组成主体建立起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3.3 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机制

(1)集中各级政府支农资金和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园区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开发与推广、人员生产操作培训、检疫和抗灾、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方面。需要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强化政府投资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2)拓宽融资渠道。园区在融资时,可以选择多种融资渠道,既可以采取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创业基金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兼并与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应适当鼓励园区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加速园区建设进程。鼓励农民成为园区建设和投资的主体之一。加大对农户参与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园区内农户经营的产业化项目,应予以政策扶持,如适当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优先使用贴息贷款等。以股份合作制方式组建农业科技园区的民间投资信托公司,集中社会资金为农业项目提供支持。

(3)发挥创业投资的作用,把“民营官助”的创业投资运行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运行模式。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基本要求,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政府应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型企业,为创业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监管作用,以保证园区创业企业合理利用和规避风险,创造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4.

[2] 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4):23-27.

[3] 蒋和平,张春敏.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30-32.

[4] 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6):21-24.

[5] 蒋和平,张春敏,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2):52-56.

[6] 邵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以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4):73-78.

1.2.4 科研力量不断壮大 2013年9月北海市政府分别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和三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南京大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院等11家海洋研究类科研机构正式签订入园协议,园区核心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北海国家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园区企业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尚不清晰

北海市政府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初创期的园区建设中尤为重要。目前北海市政府对如何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如何对由投资企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组建和运营的具体项目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开、管理科学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园区应实行动态管理,对入园项目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评、验收,对能按合同、项目要求实施完成各项任务指示的给予支持,考核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或企业取消其在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尚处于规划阶段。

2.2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体现着农业科技园区各组成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是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影响园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处理政府、园区、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组成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初创阶段的国家农业园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园区各组成主体的核心利益存在一些冲突,建立各组成主体间的示范带动机制当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3 园区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思路尚不清晰

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园区的成败。农业园区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问题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可供借鉴的经验尚不太多。北海市在缺乏经验和资金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思路创新。目前园区的创业投资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外部环境的创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政策建议

3.1 重新定位政府在园区企业管理中的角色

在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积极介入并大力支持十分必要。但从长远看,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政策支持、协调、服务和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看,一是在园区建设中,政府应加强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强企业入驻前的审查工作,尽量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入驻,必要时可以成立园区审查小组或者聘请专家审查各申请入驻的企业和项目;三是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在企业入驻时,管委会要和企业达成协议,对入驻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如优先租用当地农民土地,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人数占企业员工的比例等;四是政府对入驻的企业在注重提供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企业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

3.2 建立园区各组成主体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北海园区可以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示范带动机制。目前比较成功的主要示范带动机制模式有“公司+园区+农户”,“公司+园区+基地+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政府+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机构+园区+农户”等。应该更加重视通过合作社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园区各组成主体建立起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3.3 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机制

(1)集中各级政府支农资金和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园区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开发与推广、人员生产操作培训、检疫和抗灾、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方面。需要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强化政府投资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2)拓宽融资渠道。园区在融资时,可以选择多种融资渠道,既可以采取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创业基金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兼并与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应适当鼓励园区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加速园区建设进程。鼓励农民成为园区建设和投资的主体之一。加大对农户参与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园区内农户经营的产业化项目,应予以政策扶持,如适当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优先使用贴息贷款等。以股份合作制方式组建农业科技园区的民间投资信托公司,集中社会资金为农业项目提供支持。

(3)发挥创业投资的作用,把“民营官助”的创业投资运行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运行模式。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基本要求,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政府应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型企业,为创业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监管作用,以保证园区创业企业合理利用和规避风险,创造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4.

[2] 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4):23-27.

[3] 蒋和平,张春敏.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30-32.

[4] 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6):21-24.

[5] 蒋和平,张春敏,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2):52-56.

[6] 邵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以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4):73-78.

1.2.4 科研力量不断壮大 2013年9月北海市政府分别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和三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南京大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所、广西水产研究院等11家海洋研究类科研机构正式签订入园协议,园区核心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北海国家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园区企业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尚不清晰

北海市政府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初创期的园区建设中尤为重要。目前北海市政府对如何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如何对由投资企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组建和运营的具体项目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开、管理科学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园区应实行动态管理,对入园项目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评、验收,对能按合同、项目要求实施完成各项任务指示的给予支持,考核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或企业取消其在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尚处于规划阶段。

2.2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园区的示范带动机制体现着农业科技园区各组成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是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影响园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处理政府、园区、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组成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初创阶段的国家农业园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园区各组成主体的核心利益存在一些冲突,建立各组成主体间的示范带动机制当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3 园区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思路尚不清晰

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园区的成败。农业园区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问题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可供借鉴的经验尚不太多。北海市在缺乏经验和资金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思路创新。目前园区的创业投资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外部环境的创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政策建议

3.1 重新定位政府在园区企业管理中的角色

在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积极介入并大力支持十分必要。但从长远看,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政策支持、协调、服务和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看,一是在园区建设中,政府应加强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强企业入驻前的审查工作,尽量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入驻,必要时可以成立园区审查小组或者聘请专家审查各申请入驻的企业和项目;三是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在企业入驻时,管委会要和企业达成协议,对入驻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如优先租用当地农民土地,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人数占企业员工的比例等;四是政府对入驻的企业在注重提供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企业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

3.2 建立园区各组成主体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北海园区可以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示范带动机制。目前比较成功的主要示范带动机制模式有“公司+园区+农户”,“公司+园区+基地+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政府+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机构+园区+农户”等。应该更加重视通过合作社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园区各组成主体建立起共赢的示范带动机制。

3.3 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机制

(1)集中各级政府支农资金和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园区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开发与推广、人员生产操作培训、检疫和抗灾、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方面。需要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强化政府投资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2)拓宽融资渠道。园区在融资时,可以选择多种融资渠道,既可以采取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创业基金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兼并与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应适当鼓励园区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加速园区建设进程。鼓励农民成为园区建设和投资的主体之一。加大对农户参与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园区内农户经营的产业化项目,应予以政策扶持,如适当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优先使用贴息贷款等。以股份合作制方式组建农业科技园区的民间投资信托公司,集中社会资金为农业项目提供支持。

(3)发挥创业投资的作用,把“民营官助”的创业投资运行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运行模式。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基本要求,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政府应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型企业,为创业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监管作用,以保证园区创业企业合理利用和规避风险,创造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4.

[2] 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2(4):23-27.

[3] 蒋和平,张春敏.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30-32.

[4] 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6):21-24.

[5] 蒋和平,张春敏,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2):52-56.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介绍 篇4

定西市科学技术局

为了准确掌握全市农业科技园区生产经营情况,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今后园区发展和运行的有效模式,根据国家科技部专项要求,近日,我们组织专项调查组,深入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临洮新美花卉科技园、陇西高效农业示范园、岷县中药材示范园,通过与园区负责人座谈,走访企业,现场察看,对园区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研。现将园区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报告如下:

一、充分肯定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效应,坚定办好农业科技园区的决心和信心

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截止目前,园区总面积达8829亩,落实到位资金2.5亿元,年产值达1亿多元。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占地4200亩,完成投资1.5亿元,入园经营户108户,实现产值3014万元。已建成西班牙智能温室1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500座,水窖1183眼,修建科研办公设施32048平方米,养殖圈舍34497平方米,中心花坛6座,大型集流场、彩色音乐喷泉、雕塑、标志门、纪念碑、宣传门、农业科技博览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已建成。目前园区核心企业正承担着“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安全限量及控制技术标准研究”、“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国家级项目,各项实施工作进展良好。临洮新美花卉科技园。占地1500亩,完成总投资8898万元,实现产值5320万元。建成现代化智能温室40亩,高效节能日光温室387座,1000吨花卉储藏保鲜气调中心2座和1200亩种球生产基地以及园林式绿化为主的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日均生产5万枝鲜切花、年均生产种球1000万头的规模生产能力,基本实现鲜切花的周年供应。园内核心企业新美花卉公司承担的“球根花卉种球国产化”项目已通过成果鉴定,填补了我国球根类花卉种球国产化繁育研究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陇西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40亩,完成总投资1043万元,实现产值3000万元。建成连栋智能温室1栋,“四位一体”日光温室4座,高效节能日光温室6座,普通日光温室1130座,新建主道路1.05公里,主灌溉渠道1.05公里,支流干系2公里,蔬菜批发交易市场1个。岷县中药材示范园。占地面积1589亩,建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5座,种苗贮藏窖300平方米,药材凉晒场1000平方米,硬化道路813米,建围栏1324米,修建绿化带1428米,修建园区综合大楼1栋。

2、园区支柱产业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园区重点开展了马铃薯、中药材、畜牧、花卉、食用菌的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成立了马铃薯、食用菌、花卉三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即将落户园区,这些产业基地和工程中心的建立,必将推动全市支柱产业的发展。

优质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引进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等专用型品种,重点进行了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马铃薯脱毒种薯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示范、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技术标准及检测体系研究等专项的研究与开发。建成260 m2的组培室,800 m2的科研、病毒检测和品质分析测试实验楼,1000 m2的自然光照培养室,700 m2的无基质雾培生产线,30000 m2高效节能温室,10000 m2 的钢架网棚。现已具备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微型薯3000万粒,原种5000吨的能力。

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以新品种选育为重点,大力推行和实施规范化种植技术,建立中药材GAP示范基地7.25万亩。重点进行了中药材新品种优选及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中药材GAP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监测,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及无公害农药品种筛选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栽培技术研究,中药材储藏与加工技术标准,中药材规范化操作规程(SOP)的制订等专项的研究与开发。

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与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以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为重点,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和草产业、草产品开发,走草畜一体化的路子。重点进行了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选育及种子扩繁技术开发示范、优质肉羊新品种引进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开发示范、优质肉奶牛品种引进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开发示范、节粮型草食畜牧业产业技术开发示范、饲料型草食畜牧业产业技术开发示范、饲料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研究等专项的研究与开发。已建成优质牧草示范基地50万亩,发展优质肉牛10万头、肉羊50万只,规模养殖户达到6.5万户。

球根花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引进开发示范基地:以名优品种引进为重点,以低温反季节生产为突破口,走“公司十基地+农户”的路子,已发展食用菌龙头企业9户,建成反季节栽培示范基地4个,发展种植户1151户,建造高效节能温室1465座,种植面积达925亩,生产各类菌棒1000万袋,年产各类鲜菇3893吨,实现产值2500多万元。培育花卉龙头企业15户,建立种球繁育基地14个,种植面积达1.5万亩,向社会提供鲜切花3360多万枝,盆花673万盆,种球2350万头,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

3、加强了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结合退耕还林(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与示范,为把定西建成生态经济的试验示范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示范样板,建立了以“工程集雨+设施贮存+微灌补充供水”为特征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实现了粮食作物的持续稳定高产;通过引进小尾寒羊、荷斯坦奶牛等优良品种,优质紫花苜蓿、丹麦444燕麦等优良牧草品种,建立牧草基地,初步形成了“基地+农户”草畜产业化发展雏形;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脱毒原原种,隔离环境生产原种,基地标准化生产商品薯,初步形成了马铃薯高效种植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推广地道品种、规范化种植和无公害栽培等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优质中药材高效种植模式;从菌种培养、工厂化栽培和大田示范三个层次进行了食用菌高效节水试验研究,解决了利用雨水生产食用菌的节水高效技术问题;以示范推广高效设施栽培技术和种球国产化技术为主体,实现了以东方百合为主的鲜切花生产。

4、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以产业为主线,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创建了一批“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企业集团。这些企业是甘肃定西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定西爱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定西明珠生物有限责任公司、临洮新美花卉有限责任公司、定西扶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定西金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临洮三江淀粉集团、临洮兴达淀粉公司、定西金大地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让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和企业组成股份合作的形式,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在实施中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引资和土地“反租倒包”形式,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吸纳科技能人,科研院所、企业集团进入园区,参与园区建设开发。

二、深刻总结园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园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项目支持力度相对比较薄弱。园区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持,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后,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经费支持外,在农业产业化项目方面,科技、计划、扶贫、农业等部门扶持的资金非常有限,投融资渠道窄,严重影响园区的快速发展。

2、管理体制不畅。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虽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但现属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管委会直接管理,与省市职能部门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在经费争取、项目安排、管理协调等工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经费支持逐年减少,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3、园区运行模式不健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不紧密,企业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大多数进驻的企业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也没有牵头的协会,未形成合力,直接影响园区的整体发展。

4、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还未形成,投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显,园区的创新能力、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还不够强。

三、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今后园区总的方向是围绕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发挥更大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建议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理顺关系,上下协调。一是按照《科技部园区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已经成立安定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的基础上,市一级应成立园区办公室,挂靠农业部门,科技部门配合,以便统筹全市的农业科技园区,保证上下贯通,更好地为园区企业项目申报和其它工作提供服务。二是积极上报,将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纳入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范围,以便协调省上有关部门和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园区的协调和支持力度。

2、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将国家园区作为农业产业开发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省、市科技发展计划,每年拿出园区专项经费,以专项支持园区内企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园区内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

3、完善建园思路,创建办园机制。园区建设要走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路子,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要求,通过政府启动、企业带动、群众主动、科技推动和市场驱动的“五动”方式建设园区,真正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技术服务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4、加大园区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解决好我市“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投入引导经费的同时,省市要加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今年由科技部组织,省科技厅主管,定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的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实施,争取年底有突破性的进展。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介绍 篇5

2007年3月开始,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以下简称热农大)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分离,海南大学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合并,热科院归属农业部,热农大与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海南大学后归属海南省。随着“院校分离”和“两校合并”,原依托热农院校的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采取何种管理体制,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辐射和带动全省农业发展,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为此,省政府研究室专门组织人员,实地考察了园区核心区,走访了科技厅、热科院、海南大学的有关领导,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形成本调研报告。现汇报如下:

一、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情况

(一)建园背景。199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视察海南时提出“要依托热作两院,建立一个热带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1999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视察海南时提出“热带农业在海南得天独厚,下决心以海南热作两院为基础,建立一流的、现代化的热带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以此带动整个海南农业的发展”。2001年4月,国务院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提出:“十五”期间,要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立50个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5月,经省政府和热农院校共同努力,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四部委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同意启动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国科发农社字〔2002〕163号),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36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单位之一。

(二)基本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园区的基本功能定位是:农业科技资源优化组织运作的平台,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十一五”发展目标是:从2005年起,经过五年时间,把园区建设成为立足海南、面向热区,集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推广,生产、加工、流通和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网络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平台,建设成为海南省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样板与模式,辐射、带动全省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三)建设与发展概况。2002年园区筹建时,由于对农业科技园区认识不足,几经反复,到2003年才明确了发展思路、运营模式、功能和产业定位,完成了规划编制。2002年,园区成立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园区开发公司),开始引入企业化运营。之后,园区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陆续引入或成立了一批企业,至今仍有入园企业11家。2003年5月,海南省政府批复《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琼府函[2003]20

号),将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分设13个功能区,总面积2万亩;示范区10万亩,分布在各市县;辐射区40万亩。2004年之后,随着部分建设资金和项目资金的到位、核心区部分土地的落实,园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07年6月,园区共投入各项建设资金3881.95万元,完成农业科技项目投资2369.6万元,建成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实现100余项热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集中展示,初步具备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和培训的条件。目前,园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即良种良苗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前期论证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已经完成;儋州黄泥沟和澄迈金江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四)园区经营管理的现状

1、管理机构与人员。园区筹建伊始,省政府成立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由热农院校、科技厅、农业厅、发改厅、财政厅、地税局、儋州市、农业银行等有关单位组成,由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负责园区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热农院校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负责园区日常工作。2003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园区管理和实施运作,经协调领导小组同意,成立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区管委会),由热农院校和儋州市有关领导组成,热农院校主要领导担任主任,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人员分别由热农院校和儋州市选派。目前,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与园区开发公司实际上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共有职工15名,其中有正式编制的7人,分别隶属热农大、热科院、儋州市,长期聘用工作人员8名,另有120名务工属于征地后解决就业的农民。

2、园区开发公司股权结构。2002年,园区开发公司成立时注册资金3000万元,由南辰农场和热农大分别以土地入股。2006年进行重组时,南辰农场退出,注册资金减为2000万元,热农大继续以880.73亩入股,占注册资金的79.5%;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货币出资380万元,占注册资金的19%;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种苗组培中心货币出资30万元,占注册资金的1.5%。但是,在土地使用上,实际用地与注册用地并不一致,园区850亩实际用地属热科院名下,已建成核心区一期工程;而880.73亩注册用地属热农大名下,位于核心区之外,由于无法解决地上农民再就业等问题,热农大一直没有使用。

3.费用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截止2007年6月,累计投资3881.95万元,其中,海南省政府投入1775万元(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尚有1225万没有到位),主要用于核心区道路工程、多功能楼及设施大棚建设;国债和地债资金1400万,主要用于核心区铺仔路和云植路照明工程、博览园道路工程建设;自筹资金706.95元(全部为科学院投入),主要用于核心区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基地、热带作物及热带花卉良种良苗产业化基地建设。在项目资金投入方面,主要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省发改厅、省科技厅以项目资金的形式给予支持,累计拨款2480万元,主要用于热带珍稀林木繁育基地、天然橡胶产业化示范工

程、天然橡胶丰产栽培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基地或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在日常工作经费方面,没有固定的投入渠道,主要由园区从项目经费中支出,热农院校也在经费紧张时以不同方式给予支持。人员工资和福利也采取多种方式,7名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分别由热农大、热科院、儋州市政府发放,8名外聘人员从公司科技项目费用中支出。

4.科技成果支撑。目前,园区共有研发和服务机构41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热科院下属的科研机构。主要在橡胶、香蕉、甘蔗、木瓜等热带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给园区以支持,是园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和服务的主要支撑。二是园区专家大院。2003年1月,园区依托热农院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以各类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成立了橡胶、香蕉、热带牧草与黑山羊、南药、香草兰等5个专家分院。实质上,所提供的科技成果也以热科院为主要支撑。三是热农大种苗组培中心、儋州市南辰农场等5家入园企业的研发与服务机构。主要对香蕉、橡胶、甘蔗等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成果研发机构。据统计,2002年园区筹建以来,6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由热科院各科研机构支持,而通过其它途径进行转化和推广的几乎没有。

二、“院校分离”后园区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院校分离”后,园区管理责任主体将一分为二,分别隶属“部(院)省”两家,园区采取何种管理体制将接关系到园区的长远发展。一方面,按照国家对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办园宗旨,政府引导是园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园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支撑是园区生存的保障。因而,园区的发展,既不能没有政府的引导,也不能忽视热科院的科技成果支撑。园区的管理体制必须在“省部共建”的前提下实现“共赢”。目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以省为主”还是“以院为主”。在以往的管理管理体制下,“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代表省政府,通过“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园区进行宏观指导,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侧重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热农院校则以土地入股园区开发公司,并在人才、科研成果和日常管理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侧重对园区开发公司的经营性管理。“院校”分离后,省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园区开发公司的权属,即属院(农业部热农院)、属校(新海南大学)还是属厅(省科技厅)的问题。省科技厅是政府直属部门,不可能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性管理,必须通过其下属单位参与运作,显然有点“节外生枝”;新海南大学的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弱于热科院,缺乏土地依托(指实际使用地),而且主要教学机构已迁到远离园区的海口,显然有点“鞭长莫及”;热科院既有科技成果支撑、又有土地资源依托,还能保持规划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所以,最理想的管理体制是“园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省为主、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的“省部共

建”模式。但是,目前园区11家公司中只有园区公司一家能正常运转,而园区公司又与园区管委会“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人员相互交叉,职能混淆。如何使行政管理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让园区管委会与园区开发公司各司其职,是实现“园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省为主、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管理体制的关键。

(二)如何保障园区规划的延续性。“院校分离”后,对园区规划的主要影响集中在核心区。目前,核心区规划中的2万亩土地,大多土地属于热农院校,各功能区的运作方式和现状各异。有的功能区是以园区开发公司作为项目业主,如热带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区、中心服务区、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区;有的是以园区公司和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为项目业主,如天然橡胶优质种苗标准化生产及丰产栽培示范区、热带园林花卉种苗产业区;有的由功能区产权拥有单位投资建设,早已存在,只是给个说法在名义上纳入功能区,如热带植物园区、高新技术创新区等功能区;有的还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启动建设,如南药GAP种植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研发中试区、淡水养殖试验示范区。“院校分离”后,13个功能区采取何种模式运作,才能保证园区规划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将直接影响到园区存在的可能性。

(三)如何对园区开发公司进行重组,才能既尊重历史又有利于园区开发公司的长远发展。由于“院校”一家时许多资产的产权没有严格区分,导致“院校分离”后园区开发公司的资产归属难以界定。对股权结构进行重组,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要保证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就必须由热科院控股,承担主要的经营管理权。二是园区开发公司要实现“滚动”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土地和项目做保证,必须在实现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的基础上,具备发展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的条件。三是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以项目形式支持(含由省财政支持的国债资金)的资金形成的资产,以省政府的名义在股权结构中予以体现。四是热科院所属的科研机构对园区支持所形成的地面附着的农作物等资产,在股权结构中予以体现。五是要尽快明确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种苗组培中心两个小股东的归属问题。另外,院校分离”后,必须明确园区开发公司经费投入的主体,建立相应的投入机制。否则,在园区体制转换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园区开发公司将“门难开、人难留”,甚至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如何保障科技成果来源渠道畅通无阻。“两院分离”前,园区的科技成果主要来自热农院校,而且以热科院的科研机构为主要支撑,其它科研教学机构几乎没有科技成果流入,如热农大、海南大学等教学机构和省农科所等科研机构。而且,市场化的科技成果流转机制一直没有形成,热科院的科技成果投入大多以行政方式,动员下属各科研机构在园区内,就自身研究成果建设示范点。实际上,科技成果并没有真正流转到园区,或者说园区并没有获得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两院分离”后,园区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

流转机制,保证热科院、新海南大学以及有关农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成果向园区流转。

(五)如何实现园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勤劳致富。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海南唯一的“国字头”农业科技园区。但由于园区优惠政策覆盖面窄、扶持力度小,企业“孵化器”功能缺失,核心区建设一拖再拖,对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吸引力不大,入驻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很少。示范区也只启动了儋州黄泥沟和澄迈金江两个开始启动,辐射区基本没有建立,辐射作用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效果十分有限。如何发挥园区应有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三、对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园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省为主” 的管理体制。继续保持园区原有行政管理体制,保留“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不变。调整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建议由科技厅的一名领导兼任主任,成员由省科技厅、热科院、海南大学、儋州市的有关人员组成,代表政府对包括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所有功能区和包括园区开发公司在内的所有公司,行使行政管理权和提供公共服务。园区管委会办公室按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置,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与企业管理人员交叉。

(二)根据核心区各功能区的不同情况,建立起相互统一、又独立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保证园区规划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园区核心区的各个功能区,最终将按照园区的总体规划,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模式进行经营。建议:一是调整园区核心区规划,剔除由于“两院分离”无法实现原规划意图的功能区。二是通过园区开发公司重组,将刚刚建成的热带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区和中心服务区两个功能区,以及完成了前期论证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园区良种良苗产业化基地,重组成新的园区开发公司,打造成核心区的“核心”,逐步实现“滚动发展”。三是对以园区公司和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共同投资的功能区,按照出资比例组成股份公司,进行企业化经营。四是对产权相对独立的功能区,由园区管委会与产权所有单位签定协议,确定权利义务,建立“松散型”的合作关系。五是对还未能启动建设的功能区,由园区管委会对外招商,采取政府投入一定的基础设施经费、热科院投入土地和提供科技支持、企业投入运营资金的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三)明晰产权,优化园区开发公司股权结构,建立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重组园区开发公司,以热科院、海南省政府为主要股东,由热科院控股,并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建议调整园区开发公司的股权结构如下:一是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基地实际土地仍归园区公司使用,同时将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区规划用地也归园区开发公司使用,为园区开发公司长远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热科院以这两宗土地以及其所属科研机构对园区科技成果支持所形成的地面附着农作物等资产入股,作为第一股东对公司进行控股。二是海南省政府以已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所形成的资产、以项目形式支持的资金形成的资产入股。三是热农大以园区开发公司注册用地入股,或者热科院用其它资产将注册用地置换到名下(由热科院负责安排该土地原使用人的工作生活),归园区公司使用,在股权结构中予以体现。三是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种苗组培中心所占股份在归属确定后,从有利于园区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做相应调整。另外,在经费投入方面,建议省政府尽快下拨已明确支持的款项,确保核心区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区建设顺利完成;热科院按、按项目从科研经费中拨付给园区开发公司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并从热科院试验、示范基地预算费用中按定额拨付一定的日常管理费用。

(四)建立合理的科技成果流转机制,保障科技成果来源渠道畅通无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流转机制,充分调动热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海南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建议:属于热科院的技术和成果,由热科院制定相应的流转机制进入园区;属于海南大学等教育机构、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和成果,采用市场化模式引进园区。在具体实践中,园区开发公司探索的在科技成果转化之后(实现产业化),从销售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给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个人以分成的做法,值得推广。

(五)完善扶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园区发展不能局限于核心区,还要不断加强对示范区和辐射区的建设力度。建议:一是将现有的省政府、儋州市政府制定的有关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人才引进、奖励等优惠政策的执行区域扩大到示范区和辐射区,以方便招商引资,扩大辐射面。二是园区管委会要创新思路,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更具操作性的优惠政策,完善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引进和健全中介服务机构,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园区。三是要将园区建设与各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联系起来,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建设园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共同推动园区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介绍 篇6

研究报告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定制报告,我们将根据客户不同类型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企业项目立 项、贷 款、融 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用于:

1、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申请进口设备免税。

5、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程序框图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根据项目的不同会略有调整)第一章 总 论

1.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 1.1.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名称

1.1.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性质 1.1.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地点 1.1.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单位 1.1.5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法人代表 1.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规模 1.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内容 1.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 1.5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资金筹措 1.6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期限 1.7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效益 1.8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9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10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背景

2.1.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提出的主要依据 2.1.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提出的理由 2.1.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发展背景 2.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需要

2.2.2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增效、增收的需要 2.2.3是提升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市场分析与市场定位

3.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市场分析 3.1.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市场近况 3.1.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市场划分 3.1.3板块特征分析及小结

3.1.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 市场总结 3.1.5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机会分析 3.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市场定位 3.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的SWOT分析 3.3.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优势(STRENGTH)3.3.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劣势(WEAKNESS)3.3.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机会(OPPORTUNIES)3.3.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威胁(THREATS)3.4营销策略 3.4.1营销主题 3.4.2广告创意 3.4.3营销策略 3.4.4宣传推广策略

3.4.5促销策略

第四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区建设条件 4.1选址原则与要求

4.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选址方案 4.3建设地点地理位置

4.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区概况 4.4.1自然环境 4.4.2资源条件

4.5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4.5.1政策环境 4.5.2资源优势 4.5.3科技开发能力 4.6与当地环境的互适性分析

第五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方案

5.1总体规划 5.1.1设计依据 5.1.2规划设计构思 5.1.3指导原则 5.1.4规划目标

5.2总平面布置及道路景观设计 5.2.1总平面布置 5.2.2道路及景观设计 5.2.3竖向设计 5.2.4技术指标 5.3建筑单体设计 5.3.1平面设计 5.3.2立面设计 5.4结构设计 5.4.1工程概况 5.4.2设计依据 5.4.3基础设计 5.4.4结构选型

5.4.5主要荷载(作用)取值5.4.6主要结构材料 5.5公用辅助工程 5.5.1给排水工程 5.5.2暖通工程 5.5.3电气工程 5.5.4燃气工程 5.5.5人防设计 5.5.6无障碍设计

第六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6.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6.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2.1施工期污染源 6.2.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3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 6.3.1大气污染源分析 6.3.2水污染源分析 6.3.3环境保护措施 6.4公众参与

第七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7.1卫生防疫 7.2消防

7.2.1消防给水系统 7.2.2防排烟系统 7.2.3电气消防

第八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节能节水措施

8.1节能 8.1.1设计依据

8.1.2能源配置与能耗分析 8.1.3节能技术措施 8.2节水 8.2.1水环境

8.2.2绿化景观用水节水 8.2.3节水器具应用 8.3太阳能利用

第九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

9.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组织管理 9.1.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组织机构与管理 9.1.2人力资源配置 9.2物业管理 9.2.1物业服务内容 9.2.2物业服务标准

9.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实施安排

第十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1投资估算 10.1.1估算依据

10.1.2投资构成及估算参数 10.1.3投资估算 10.2资金筹措 10.3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一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工程招标方案.1 总则.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1.3 招标内容

第十二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效益分析

12.1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12.2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12.2.1 成本费用估算 12.2.2收入及税金估算 12.3 财务效益分析

12.3.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损益分析 12.3.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2.4盈亏平衡分析

12.5敏感性分析 12.6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第十三章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结论与建议

13.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结论 13.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建议

附表: 表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财务评价指标汇总表 表

2、建设投资估算表(概算法)表

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表

4、流动资金估算表

5、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6、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表

7、总成本费用估算表(生产要素法)表

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表

9、工资及福利费估算表

10、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表

1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表

1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13、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资产负债表 表

1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关联报告: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PPP模式-物有所值及财政承受能力评价报告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介绍 篇7

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为资中县, 核心区规划面积10万亩, 示范区50万亩, 辐射区100万亩。内江园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具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2个, 培育了内江雨润、四川福元等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 初步形成了畜牧、水果、水产、蔬菜、优质粮食等特色产业。

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为西充县, 核心区面积22 170亩, 示范区50万亩, 辐射区400万亩。核心区是全国有机食品认证示范基地十强县之一, 拥有西凤脐橙、充国香桃等知名品牌和张飞牛肉、汇源果汁等国家百强农业龙头企业, 形成了水果、蔬菜、蚕桑、畜牧产业等特色产业。

上一篇:成熟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下一篇: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