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与组织创新(精选8篇)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07期
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是整个社会工业化的组成部分。当前,我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迫切要求创新现代经营组织制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1.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其衡量标准是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农业经营方式既包括农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包括农业要素的投入方式。确定农业经营方式主要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特点,经营管理水平并考虑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政策法规等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即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和劳动者智能化,决定了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必须符合集约经营的要求,走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2.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顺应世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农业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农业生产正向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和商品化转变,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我省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以及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的状况,恰恰是严重制约。因此,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顺应世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趋势,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经营组织形式必须是: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这要求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必须突破血缘关系、自给性或小商品生产方式及经验式管理的束缚,建立契约性组织结构,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通过实行规模化经营,解决传统农业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实行一体化运作,解决传统农业产业分割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多种组织模式,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当前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1.农户家庭经营所占比重大,但生产社会化程度低,效益差。我省人均耕地0.67亩,只有全国水平的48%,且地块零星分散,缺乏大规模耕作条件,80%以上的农户采用的是单家独户的传统家庭经营方式,生产和再生产能力差,这是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难题。一是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目前仍以传统粗放经营方式为主,2006年全省耕种收机械化率19.4%,比全国水平低17.1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基层农技服务站“网破、线断、人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二是自我消费为主,商品化程度
低。“种粮不如打工,养猪不如卖肉”的农业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现实,极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户生产大多以满足自我消费为主,商品化率只有50%。三是社会分工不细,专业化水平低。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总量近70%,家家种粮、户户养猪,专业化程度相当低,单个农户要承担购种、生产、技术、养护、收割、销售等环节的经营活动,效益低下。
2.专合组织数量不少,但真正具有合作功能的不多,凝聚能力较差。2007年底,全省各类农民专合组织15761个,成员298万户,带动农户898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7.2%。但不少专合组织服务农户、连接企业、联系市场的功能不强。一是自身实力不强。全省平均每个专合组织固定资产净值不到10万元,平均人数不到200人,已经执行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的不到一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不到5%,注册了商标的不到10%,市场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服务功能不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条件的专合组织比重小,相当数量为松散型模式,人数不足10人,无资金、无场地、无设施,运作市场和产业化服务能力较差,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协调工作。三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有的在对社员分红和返利时,成本核算不科学,分配对象、方式、标准、时间均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利益分配未制度化。有的自律能力差,农民与企业、专合组织互不信任。有的带有行政色彩,群众参与意愿不强,名不副实。四是内部运行机制滞后。许多专合组织存在着官办色彩浓、企业参与度较低、缺乏必要调控手段等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决策机制不合理。绝大部分专合组织尚未建立内部资金互助融通机制,难以开展对社员的内部融资服务,不利于合作社及社员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
3.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但自身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我省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但单个企业实力不强、成长缓慢。改革开放30年来本省鲜有希望集团一类超大型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普遍市场拓展能力较差,在全国大宗农产品加工、销售上拥有话语权的不多,与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的龙头企业相比,带动农民闯市场的能力相形见绌。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省龙头企业与山东、河南相比,数量和规模都存在不小差距。如山东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是我省的3倍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是我们的4倍,外向型企业是我们的5倍多。二是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属于初加工,加工率不到35%,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平均不到发达地区的1/3,同业低层次竞争激烈,隐藏较大市场风险。三是助农增收作用不明显。龙头企业大多与农民、专合组织、农产品基地利益联结关系松散,普遍缺乏二次分配。企业与农民互不信任,不少企业得到政策扶持后,并未把优惠分摊到农民头上,甚至与民争利。此外,一些农民即使与龙头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但只要有出更高价格的买主,也往往毁约,致使不少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名存实亡。四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相当一些企业仍是家族式经营管理,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甚至是手工作坊式生产,环境卫生状况堪忧。生产不规范,组织、管理水平低,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农产品质量。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存在向农民转嫁风险的利益驱动。
4.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政策支持落实难。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专合组织发展、推进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的政策,但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一是对专合组织多头管理弊端明显。工商、科协、民政等部门都有管理权力,处于都在管专合而又都不管的尴尬境地,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二是金融支持落实困难。广大农民收入增量较小,融资机构对农民贷款的条件比较苛刻;多数合作组织法人地位不明确、没有抵押资产。农村土地不能抵押,许多龙头企业流动资金困难,转向房地产等其它行业筹集资金,尝到甜头后,往往只保留部分农业项目以享受政策,部分甚至将主要精力财力用在非农项目上。三是财税支持严重缺位。一些地方缺乏纳入财政预算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金额、方式以及办法也有待加强和完善。一些地方担心影响地方收入,龙头企业减免税优惠落实难,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四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工农业比较效益差距悬殊,近10年来,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跳出“农门”,“389961”部队成为农业主力军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状况就是维持传统的精耕细作都困难,更不用说推广农业新技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专合组织骨干成员严重缺乏。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与农地不可以抵押、工农业“剪刀差”过大并列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因素。
三、因地制宜推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完善创新
1.完善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实践中的核心作用。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和“分类扶持”的原则,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选择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品牌响的龙头企业,鼓励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营,力争在我省有一定优势的大宗、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尽快组成市场拓展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带动力。二要不断提升专合组织的服务层次。要积极探索,着力于完善功能、增强实力,逐步引导规范。支持有条件的专合组织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因地制宜发展跨区域的专合组织,鼓励建立省级行业协会,增强凝聚力。三是完善多方合作模式。通过教育增强契约意识,加强法制维护信用秩序,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托管、寄养、二次返利等形式,提倡农民和专合组织采用土地经营权、资金入股产业化项目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合组织+农户”、“专业批发市场+中间商+农户”等组织形式,密切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鼓励进行多种生产经营模式的探索,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增添路径。一要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入股组建合作社,合作社自主经营或流转给专业化生产企业、业主集中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比如,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发展聚集度高的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等。政府应对此类集中的土地进行投入,主要用于田间道路、灌溉渠道等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值率。二要探索民营农场的经营制度。现阶段可采取股份制方式,鼓励城乡各类投资者出资整合农村土地,农民以资金、技术、机械、土地等入股,建立企业、专合、个体等多种形式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经济实体。三要支持村自治组织发展。生产地点与生活社区高度重合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一大特点。当前,在将农民的生产组织与生活社区分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村组织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提取集体土地所有权益、缴纳有关费用增强村自治组织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四要在养殖业中不断完善和推广“六方合作+保险”机制。积极探索创新信贷资金票据化、咨询交易电子化、合作经营一体化模式,力争以“三化”助推“六方合作+保险”机制提质扩面。五是积极推行种养互动新模式。推行“畜牧业建小区、种植业建园区”的做法,探索建立“内循环、零排放”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努力推进农业生态化。
3.强化科技推广,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提供科技支撑。一要积极构建农业标准化建设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农业成果转化,实行农业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规格化和产品认证标识化的“五化”模式。二要加
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投入保障和人员编制,鼓励支持各类农业科技部门采取技术承包、防疫承包、小分队服务、派驻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推广和运用。三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发展适合不同类区耕作特点的农业机具,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引导农户使用农业机械。四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各类信息。
4.着力培育涉农人才,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奠定人才基础。一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结合专合组织的多种业务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合作组织骨干队伍,形成核心推动力量。二要加大基层干部的培养力度。完善培训机制,培养大批既懂市场经营管理,又愿意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村社干部。积极探索城市各类人员参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鼓励人才下乡。三要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支持地方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允许在基础教育中相对强化学生的技能技术教育,为农村造就一批现代农业经营者,逐步达到把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的目的。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提供政策保障。参照国际经验,制定支持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建议将现有农业补贴合并为基本性农村补贴和生产性农业补贴两个部分,按实际生产规模提供生产性农业补贴,补贴对象包括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业主。省上和有条件的市(州)县,要由财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发展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导向效应和放大效应,激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配套政策,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形式,明晰农村耕地、林地、宅基地、住房等资源的财产权利和贷款途径,化解农村因无资产抵押而造成的“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矛盾。积极推进资金互助组织的建设,探索建立合作社信贷互助金制度,成立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村镇银行,把农户闲散资金聚集起来,有偿调剂给需要的农户或业主发展农业生产,建立规模经营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助,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尽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
负责人:萧少秋 任丁
成员:左志强 刘军
多元化经营是由美国著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家Ansoff于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Wrigley于1970年第一次提出了划分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标准。Constantine C Markides1995年通过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证实, 任何企业都存在—个最优的多元化水平。Gordon R Conrad同Constantine C Markides和Peter J Williamson一样, 他们都主张成功多元化的基础并非产品和市场的相似性, 真正起作用的是从现有业务向新业务转移的潜能。这种潜能才真正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 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其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内学者对于多元化研究的角度很多, 有的学者分析了其成因, 有的学者考察了其对农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等等。季正韵 (2009) 采用Herfindahl指数反映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现状。徐雪高 (2008) 和彭熠 (2008) 和任曙明 (2010) 等学者分别从比较利益理论中农业的弱质性、外部性理论以及资本市场羊群行为理论等方面探索了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的成因。刘竹林 (2008)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出农业上市公司在与政府部门的短期博弈中选择偏离主业走多元化道路。熊风华 (2011) 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 分析了产业环境、公司治理与多元化绩效之间的关系, 认为产业环境、公司治理对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有显著影响, 并通过Hausman检验, 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具有内生性, 其对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或影响为正。徐洲红 (2003) 认为农业企业在做强主业的情况下, 可实行适度的多元化经营。王金凤 (2011) 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多元化指数数据的分析, 运用四个相关生产函数的测算, 选择了最优的生产模型, 并根据多元化指数进行分组, 利用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以比较不同多元化程度公司的生产效率, 从而分析多元化与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关系。林乐芬 (2004) 从跨行业经营风险的角度探讨了多元化经营对农业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刘骥 (2008) 认为, 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背农”多元化经营的绩效与其多元化经营程度的关系, 从内部财务指标资产回报率 (ROA) 来看, 并没有太大的相关关系, 而从外部市场估值指标市净率 (P/B) 来看, 具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即多元化程度越高, 市净率越低。夏显力 (2011) 和赵景芬 (2011) 以赫芬达指数HDI作为衡量标准, 建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经营业绩成反比。孟令杰 (2005) 采用DEA方法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的综合技术效率作出了评价, 认为“背农”经营风险损失是农业上市公司业绩较差的重要原因。高加宽 (2007) 运用因子分析2005年截面数据显示“背农”类农业上市公司总体经营业绩低于“非背农”类, 而经营风险却高于“非背农”类。余国新 (2009) 认为从事横向多元化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 而保持适度的纵向多元化会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梁毕明、王德勇 (2008) 从多元化经营角度考虑了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问题, 并对有关成长性变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何凤平等 (2008) 提出了农业上市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风险。王莹 (2006) 用LRUH模型分析得到多元化经营不能降低农业上市公司的风险, 多元化程度越高农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越弱的结论。
学者们特别注重对多元化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二者关系的研究。一般来讲, 中国证券市场的弱有效性使上市公司利用多元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内部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效益, 农业上市公司也不应当例外, 即以往观念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对公司起到减少收益波动性, 降低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价值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考察, 学者们普遍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一些“特殊”业绩表现。一些学者认为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背农”多元化经营, 主要是借“农业”这个“壳” (即可以获得一些相关优惠政策) 进行上市后的“蜕壳”行为, 而且这类多元化经营行为大多是涉及与农业类不相关的业务。现实当中很多情形是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的农业上市公司, 其农业主营业务的年收入增长率越低, 反而越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国内涉及农业上市公司“背农”问题的研究很多, 其观点也众说纷纭。有的赞成多元化, 有的认为多元化经营并没有为企业带来业绩上的提升, 甚至反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和发展潜力。本文认为这些研究仅停留在“农”与“非农”表面的比较和考虑适合或不适合多元化发展, 并没有真正考虑和衡量农业上市公司这类企业自身的内在特质和发展潜力的需要。同时, 这些研究对农业上市公司到底该怎样发展多元化经营并没有十分明确和量化的认识。尤其是评价和考查时, 对多元化经营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影响因素的挖掘还不
摘要:寻找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行为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规律, 可以发挥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的优势, 这会为中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还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到该领域, 壮大中国农业产业的力量。近年来, 农业上市公司“背农”现象较严重, 发展很不稳定。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方面的有关研究进行分析, 并提出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多元化经营发展行为。
【关键词】 R&D 竞争 合作
一、竞争行为对R&D活动的影响
在R&D早期研究阶段,经济学者们最初把目光主要放在R&D的竞争行为方面。Dasgupta(1986)把R&D的竞争分为两种类型:竞赛型和非竞赛型,这种划分主要是基于创新收益的结构不同。竞赛型的R&D竞争是指竞赛的赢者和输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收益差别,其所实现的回报可以严格地进行排序,具有跳跃性;而非竞赛型的R&D竞争是则指专利竞赛的赢者和输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如果一家企业的技术发生轻微的改变话,这家企业所获得创新的净收益也会随之发生轻微的改变,因而,当存在一个可获得的、连续的专利证书时,企业的创新收益函数也是连续的。根据Dasgupta(1986)对两种类型的R&D竞争方式的定义可知,R&D的竞争是竞赛型的,还是非竞赛型的,关键在于创新的收益函数是跳跃性的,还是连续性的。
在R&D的竞赛型竞争方面,Stewart(1983)考察了最终的R&D溢出效应对激励创新活动的影响。在她的模型中,有n家对称的企业为一项发明价值为V的创新活动进行竞争,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最初创新成功的那家企业将获得的价值为?啄V(1/n
在R&D的非竞赛型竞争方面,Beath等人(1995)考察了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R&D活动的效率以及市场份额对均衡状态时各变量值的影响。他们的模型显示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是均衡状态时,产品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越多,R&D的投入与销售额之间的比率也就越低,这是由于产品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越多,产品的数量也就越多,每家企业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也就越低。二是当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相对要高于成本降低型R&D活动的效率时,即?琢
企业从事R&D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信息知识的溢出又导致企业只能获得部分创新收益,但如果溢出程度较小,并且竞争效应足够强烈的话,R&D的竞争效应可能会超过溢出效应,这样一来,R&D的竞争方式可能带来较多的R&D活动,对R&D活动有正面的影响,但与社会所期望的R&D活动相比,仍然是不足的;而如果溢出程度较大,在R&D活动阶段,不进行R&D投资的企业可以获得进行R&D投资企业的大部分信息知识,而在产品市场进行模仿,如果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的话,不进行R&D投资的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与进行R&D投资的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区别不大,显然竞争效应消减了企业从事R&D活动的热情,这是因为在溢出程度较大的情形下,任何一家企业可以获得对手的大部分R&D活动的信息知识,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企业的最佳行为是尽可能让对手去进行R&D活动,而坐待这种溢出效应带来的好处,企业之间的共同行为将会导致企业会投资较少的R&D活动,R&D的竞争方式反而给R&D活动带来的负面效应。总之,在溢出程度较低时,R&D的竞争安排对R&D活动有正的效应;而在溢出程度较高时,R&D的竞争安排对R&D活动有负的效应。
二、合作行为对R&D活动的影响
在R&D问题的早期研究阶段,有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关于R&D的竞争问题的研究,而这些文献的大量研究结果几乎都表明,在溢出水平较高的情形下,R&D的竞争带来的市场绩效较差;但即使是在溢出水平较低的情形下,与社会所期望的R&D投资水平相比,R&D的竞争所带来的R&D投资水平,常常也是不足的。由于R&D的竞争导致创新支出的不足,许多学者转向研究合作性的R&D,其中d’Aspremont和Jacquemin(1988)[以及Kamien等人(1992)为R&D合作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个理论性的框架。d’Aspremont和Jacquemin(1988)在一个两阶段的同质产品的双头垄断市场上,分别考察了企业在产出阶段和R&D投资阶段的三种不同战略方式:一是企业在R&D投资阶段和产出阶段独立地进行古诺竞争;二是企业在R&D阶段进行合作,但在产出阶段进行古诺竞争;三是企业在R&D投资阶段和产出阶段都进行合作。在这三种不同的战略方式下,他们发现:一是在溢出参数超过0.5这个临界值水平时,R&D的合作要比R&D的竞争带来更多的产出和R&D投资水平,而溢出参数在低于0.5这个临界值水平,R&D的竞争却要比R&D的合作带来更高的产出和R&D投资水平;二是企业在R&D投资阶段和产出阶段都进行合作要比企业仅仅在R&D投资阶段进行合作带来更高的R&D支出,但这以更低的产出为代价的。
在d’Aspremont和Jacquemin(1988)的研究之后,Kamien等人(1992)继续把R&D的合作方式进一步地推广了,他们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仅仅协调R&D活动到不仅共同协调它们之间的R&D投资水平,还共同承担R&D活动的成本以及研究合资企业这几种方式下的R&D合作,而且还把这几种合作方式下的R&D投资水平与R&D的竞争方式下的R&D投资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把第一种形式的R&D合作称作“R&D卡特尔”,第二种形式的R&D合作称作“RJV竞争”,最后一种形式的R&D合作称作“RJV卡特尔”的基础上,均衡状态时有如下结论:在“RJV卡特尔”方式下的有效R&D投入不仅要高于R&D的竞争方式的有效R&D投入,而且还要高于“R&D卡特尔”以及“RJV竞争”方式的有效R&D投入。这是因为企业在进行R&D的竞争时,会充分考虑到溢出效应所产生的“搭便车”现象,结果企业之间的共同行为减少了R&D投资,而在“RJV卡特尔”方式下,溢出完全被内生化了,搭便车现象也就不存在了,企业会最大化它们之间的R&D投资(RJV的竞争并没有完全内生化它们之间的溢出)。而Choi(1993)则进一步分析了一个包括协调R&D投资战略和信息共享但不包含成本分摊情形下的R&D合作方式,与Kamien等人(1992)的模型显示的结论大致相同,他也得出如果溢出水平较高的话,R&D的合作要比R&D的竞争带来更高的R&D支出水平的结论。
与理论研究相类似,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在溢出水平较高的情形,R&D的合作的确可以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绩效,如Cassiman和Veugelers(2002)运用比利时制造业行业的数据分析了R&D合作和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他把R&D活动的溢出分为“流进”效应(incoming)和“流出”效应(outgoing),R&D活动的流进效应是指从竞争对手那里获得的信息,而流出效应则是竞争对手从自身企业的R&D活动中获得的信息,R&D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信息的流进,对信息流出则是不确定的。信息的流进对企业的R&D合作有显著性正的影响,而且在更正了联立性偏误之后,这种正的显著性变得更加明显;而信息的流出则对企业的R&D合作有显著性负的影响,并且专有性程度越高(更加完善的专利保护),信息的流出就越少,企业进行R&D合作的概率就越高。在Cassiman和Veugelers的模型中,除了溢出效应之外,企业的大小、R&D活动的成本、风险以及技术的互补性都被发现对R&D合作有显著的驱动力。而Lambertini等人(2003)则运用CIS提供四个欧盟国家(比利时、丹麦、德国、意大利)的制造业的微观数据考察了该行业的R&D合作的市场绩效,他们的研究结论如下:一是经验性的研究表明企业在内生地控制信息流出的程度相对较低;二是在某些行业,R&D合作能够促进更多的R&D投资;三是在某些技术比较先进的行业(如化工行业),R&D合作可能会提高企业的信息交流,进而扩大了信息的溢出水平。
从这些分析R&D合作方面的文献可知,在溢出水平非常高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威胁相对就比较低,而且创新成功和创新失败的企业之间的收益相差不大,这样一来,在竞争性的R&D市场,企业会尽可能较少投资R&D活动,而让对手较多投资R&D活动,结果企业之间的共同行为将会导致市场体系内的R&D投资水平十分低下,而如果企业进行R&D的合作话,它们之间的溢出就被内生化了,彼此之间可以享受这种溢出的好处;但即使在溢出水平较高的情形下,R&D的合作并不能完全控制信息的流出,只可以尽可能分享信息的流进,R&D的合作也不能带来社会所期望的R&D活动;而在溢出程度比较低时,R&D的合作对创新活动的效果还低于R&D的竞争效果,这是由于溢出程度较低导致R&D合作带来的收益是很小的(只能分享到少量的信息流进,但有可能要付出大量的信息流出),R&D的合作刺激的R&D活动就会较少。总之,在溢出程度较高时,R&D的合作安排对R&D活动有正的效应;而在溢出程度比较低时,R&D的合作安排对R&D活动只有负的效应。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溢出程度较高时,R&D的合作安排对R&D活动有正的效应;而在溢出程度比较低时,R&D的合作安排对R&D活动只有负的效应,但无论是R&D的竞争还是R&D的合作,依然无法完全消除创新活动在市场体制下的失灵,它们自不过是解决这种失灵的次优方案,其他的专利制度、补贴,以及各种R&D优惠措施安排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创新活动在市场机制下的失灵,因而,如何设计完美的R&D激励安排仍然还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注: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编号:07JA790042和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D200719002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Beath,J.,Y.Katsoulacos、D.Ulph:Game-TheoreticApproaches to the Modelling of Technological Change[D].In P. Stoneman(ed.),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change,Oxford,Blackwell,Chapter 5,1995.
[2] Cassiman、Bruno、Reinhilde Veugelers.R&D Cooperation and Spillovers:Some Empirical Evidence[D].Working Paper,2002.
[3] Choi, J.P:Cooperative R&D with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3(11).
[4] Damiano,B.S:The Economic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 Survey[D].Working paper, 2003.
[5] De Bondt,R.,P.Slaets and B.Cassiman:The Degree of Spillovers and the Number of Rivals for Maximum Effective R&D [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2.
[6] Katz,M.L、J.A Ordover:R&D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R].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Microeconomics, 1990.
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2008年7月修订)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内容要求
1.封面:由学校统一设计,普通A4纸打印即可。
2.正文
综述正文部分需要阐述所选课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本课题的意义。文中的用语、图纸、表格、插图应规范、准确,量和单位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使用已废弃的单位,如:高斯(G和Gg)、亩、克、分子浓度(M)、当量能度(N)等。量和单位用法定符号表示。引用他人资料要有标注。文献综述字数在3000字以上。
正文前须附300字左右中文摘要,末尾须附参考文献。
列出的参考文献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一般要求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期刊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不超过3人,多者用等或etal表示).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起止页次.图书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论文集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学位论文类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单位名称,年份.电子文献类书写方法:[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
(二)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与装订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封面
1.封面:由学校统一设计。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题
1.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标题(五号,宋体,顶格,加粗)
摘要内容(五号,宋体)
关键词标题(五号,宋体,顶格,加粗)
关健词内容(五号,宋体,词间用分号隔开)
2.正文标题
标题最多分四级。
一级标题,三号字,宋体,居中,加粗;
二级标题,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三级标题,小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3.正文
小四号字,宋体。
4.引文注释
引文后注释标示示例:“激光平地技术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土地平整的精度,激光感应系统的灵敏度至少比人工肉眼判断和操作人员手动控制的准确度提高10-50倍,是常规平地技术所不及的[1]”。这里“[1]”是右上标,其中[1]表示正文后面的“参考文献”中的第1个文献。
5.图表
正文中图、表均需编排序号,有图、表题目及说明(五号、宋体、加粗)。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插图宽度一般不超过10cm。标目中物理量的符号用斜体,单位符号用正体,坐标标值线朝里。标值的数字尽量不超过3位数,或小数点以后不多于1个“0”。如用30km代替30 000m,用5μg代替0.005mg等,并与正文一致。中英文、罗马字符应统一,一般采用Time New Roman斜体(单位符号、缩写等除外)。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标题(五号,宋体,加粗,居中)
参考文献内容(五号、宋体;英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
第三部分:版面要求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版芯要求:左边距:25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字符间距:标准
行距:1.25倍
页眉页角:页眉的奇数页书写—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页眉的偶数页书写—文献综述题目。在每页底部居中加页码。(宋体、五号、居中)
二、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
(一)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的内容要求
外文翻译内容必须与所选课题相关,外文原文不少于6000个印刷符号。译文末尾要注明外文原文出处,并上交外文原文复印件。
原文出处:期刊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不超过3人,多者用等或etal表示).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起止页次.原文出处:图书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原文出处:论文集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原文出处:学位论文类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单位名称,年份.原文出处:电子文献类书写方法:[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二)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的撰写与装订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封面
1.封面格式:由学校统一设计,普通A4纸打印即可。
第二部分:外文翻译主题
1.标题
一级标题,三号字,宋体,居中,加粗
二级标题,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三级标题,小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2.正文
小四号字,宋体。
第三部分:版面要求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版芯要求:左边距:25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
脚边距:18mm
字符间距:标准
行距:1.25倍
页眉页角:页眉的奇数页书写—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外文翻译。页眉的偶数页书写—外文翻译题目。在每页底部居中加页码。(宋体、五号、居中)
装订顺序是:封皮、文献综述封皮(普通A4纸打印)、文献综述正文、外文翻译封皮(普通A4纸打印)、外文翻译中文译文、外文原文复印件。
姓名:赵勇 班级:铁运1404
摘 要:铁路运输作为我国传统运输工具,以其运量大、安全可靠、覆盖面广等优势在物流 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快递行业的发展,传统铁路货物组织方式面临新的挑战。铁路货运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变、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赢取市场份额将是铁路货运发展的重点。本综述阐释了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的重要性和铁路货运要打破现状需采取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铁路货运 现代物流 营销策略 引言(概述)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传统运输企业都纷纷探索发展现代物流的模式和对策。铁路货运运输作为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肩负着大动脉的重要作用。面对公路、航空等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货运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铁路车站的货运业务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因此,向现代物流发展将是今后我国铁路货运发展必须面临的选择。
[1](殷秀军《通化车站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2009)
1.1 铁路货运现状
我国铁路货运现状:货物运输收入始终占据着我国铁路总收入的50%以上,然而,铁路运能不足、供需失衡的局面始终存在,且所运送多是低附加值、批量大的货物,且铁路在送达速度、便利程度、灵活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部分货源流向其他的运输方式;市场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使货物运输的趋势已逐步向高附加值、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同时,传统的货运物流逐步被系列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取代。
[2](吴璇《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营销策略研究》2015)1.2物流概念的起源。
物流概念的起源,据查,关于物流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英国的 20 世纪初1918 年英国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及用户手中。现代物流,已经不单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它涵盖了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产成品及商品等诸多要素,包括了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全过程,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先进理念和技术,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服务。
[3](孙宇红《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的利弊分析》2013)1.3铁路货运现代物流
铁路物流(Railway Logistics)是依托铁路的点、线集合,发挥基础设施和生产运营两个层面的网络经济特征,联结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根据铁路资源配置和优化条件,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4](孙亮《论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
2015)铁路货运营销策略现状、措施
2.1 铁路货运营销策略现状
长久以来,我国铁路货运市场一直都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处于卖方市场,同时,其它货物运输方式也飞速发展,近些年,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争奇斗艳。铁路货运如何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革新之路,己成为我国铁路货运急待解决的问题。[5](彭均清《铁路货运营销策略探讨》2015)2.2铁路货运营销策略措施
2.2.1
对于目前铁路营销策略,提到4点措施:
(1)建立完整的营销机构,明确营销职能,建立三级货运服务中心体系,交通部、铁路局、车站,专门负责货运营销;
(2)重视货运大户,争取小户和散户,首先,根据社会需求,开行运距1600km左右的重载列车,满足联合运输,其次,针对大客户需求,提供特殊运输服务;(3)改变运输组织作业形式,开行低重量快速货物列车;
(4)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建立人才培训机制。
[6](沈庆业《铁路货运营销策略的探讨》2002)
2.2.2 铁路货运价格体系改革策略
(1)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运营,运费收入弥补运营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政府对价格水平与运输成本之间差额给予适当补贴。
(2)必须理清运营成本,使定价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数据基础之上,使运输价格能真实体现运输价值。还要建立健全铁路运输成本内部约束机制,控制成本过快上涨。
(3)必须提高铁路运价灵活性。定位应充分考虑运输成本、竞争对手的价格水平等要素,还要给予铁路运输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7](金石《中国铁路货运物流化发展策略研究》2011)3 铁路货运现代物流营销策略 3.1 优化运营模式
首先要明确铁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迈进的发展方向,利用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机,制定符合国情、路情的发展规划;其次,要自觉进行企业规模重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筑物流运作的制度基础。
[8](李宗平,刘海燕,杜文《基于物流大系统的铁路货运发展对策》2001)3.2 建立现代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可以促进供应链的形成,优化供应链的结构。物流信息平台也能加强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当企业提出物流请求时,对应企业可通过信息平台迅速建立供应链接,提供相关物流服务。
[9](杨梅《供应链下铁路货运站开展物流服务的研究》2012)3.3 更新服务理念
注重满足客户物流需求 没有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就无法真正了解顾客的需求,同时也无法提供适合顾客需求的物流服务。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的转变过程中,在重视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服务理念的更新。
[10](魏宇《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转变的分析》2012)3.4 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现代化物流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管理人员融入现代物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自觉的学习现代物流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1](施丽容《铁路货运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分析与对策》2006)
结束语
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实现货运组织的优化,不仅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管理水平,提高铁路货运物流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提高铁路运输整体效率,全面提升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现代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铁路运输要实现向现代物流的成功转变。必须深刻理解物流内涵,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认真研究铁路发展战略,全面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改进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创新服务,最大限度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尽快创造条件,实现从传统的运输服务商到现代物流服务商的转变。
[12](郭玉华《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研究》2010)
文献[1]分析了国内外铁路货运发展现状,从物流角度分析通化车站铁路货运现状,找出不足之处,论证通化车站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宏观上对通化车站货运发展现代物流进行了内外部环境分析和发展现代物流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的SWOT 分析。得出了通化车站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战略是向综合性物流企业发展。
文献[2]分析了我国铁路货运市场的变化,指出货物运输收入始终占据着我国铁路总收入的50%以上,但我国铁路运能不足、供需失衡的局面始终存在,并提出了“现代物流的概念”,依托信息技术突出完善大客户管理体系,树立现代服务理念核心竞争力。
文献[3]分析了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劣势路网资源。优势:①配备完善的存储、装卸搬运设施设备;②具有提供仓储、装卸、转运的物流服务能力;③具备转化为城市物流中心的潜力;大宗稳定货源优势; 劣势:①铁路运距长、运量大,覆盖面广、受地域限制大;②管理体制落后;③长期以来垄断经营、政企不分的状态。
文献[4]分析了铁路货运面临的形势,指出我国货运总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突破40万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货运总发送量、周转量、显著提升。但也指出在市场格局下,货物运输的方式和途径明显变化,铁路货物运输增长量较公路、水路、航空,增长最低,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的转变给铁路货运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提出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的对策:①发展新时代“门到门”服务,实现铁路货运线路像公路货运一样实现货物的“门到门”对接;② 通过“多式联运”,与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③发展“私人定制”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④ 发展“仓储管理”,拓展“门到门”业务,接取、送达、配送服务,满足客户的“门到门”需求;⑤ 利用“电子商务”,提高信息化服务标准;⑥实施信息化战略,引入大数据概念;⑦ 推进铁路大客户管理,要为大客户提供便利条件,尽力满足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文献[5]作者分析了铁路货运市场的现状,指出铁路相关部门缺乏货运营销意识,虽然铁路运输企业在改革的路上,但还是未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仍然具有“生产服从型和以生产为中心”的计划经济性质,没有放开手脚地去研究货运市场并以市场为主体制定合适的货运营销策略,更没有积极主动的市场竞争意识。
提出积极主动的4条铁路货运营销策略:①建立营销机构,明确营销职能;②以市场决定生产,加强货源组织;③完善价格机制,治理价外收费;④建立人才培训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文献[6]分析铁路货运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铁路货运营销观念淡薄,货运组织与市场营销理论脱节,缺乏营销工作的机制保障等问题,结合我国铁路货运发展实际,提出科学规划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策略,建立营销生产统一管理机制,确立以利润为主导的经营考核体系,科学制定营销策略和完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功能建设等发展对策。
文献[7]分析铁路货运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铁路货运营销观念淡薄,货运组织与市场营销理论脱节,缺乏营销工作的机制保障等问题,结合我国铁路货运发展实际,提出科学规划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策略,建立营销生产统一管理机制,确立以利润为主导的经营考核体系,科学制定营销策略和完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功能建设等发展对策。
文献[8]论证了基于物流大系统的铁路货运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现代物流发展趋势,阐述了适合我国国情和路情的综合物流代理模式,提出了发展战略和几点具体时策。基于我国目前铁路货运业发展现状及国际化物流发展的趋势,铁路货运业要适应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需 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迅速进军物流服务业。文献[9]主要研究包括:(1)分析铁路货运站物流服务的现状,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货运站物流管理,指出铁路货运站在供应链下开展物流服务的必然性。
(2)提出在现有生产组织和设备情况下货运站开展物流服务的策略。战略层上,按照供应链对现代物流企业的要求对货运站运作过程进行重构;操作层上,依照现代物流服务的标准和要求,将业务和运营模式重新定位。
(3)探讨货运站设计、管理、数据信息三方面资源的整合方法,思考货运代理的发展,讨论发展现代物流所要注意的方面。(4)分析货运站物流系统的信息,提出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和面向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构想并用案例说明。
文献[10] 本文首先从功能的完整性、生产的集约性、企业服务理念等方面厘清铁路货运和铁路物流的差异,然后分析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转变的宏观环境,其中的有利因素包括铁路运输方式本身的优势、网络优势和规模优势、货源优势、发展铁路物流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不利因素包括铁路运输方式本身的劣势、管理体制的劣势、观念和服务的落后等。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转变的对策: 新建或改建铁路物流中心,向物流服务延伸;更新服务理念,注重满足客户物流需求;开发多种业务。
文献[11]本文首先对我国铁路货运业发展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我国铁路货运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并对我国铁路货运业发展现代物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铁路货运企业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成功经验,运用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对我国铁路货运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经营战略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和设计,并提出了包括转换经营模式,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现代物流中心、改革铁路运价、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对策,为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铁路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
文献[12]从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以及铁路货运业的发展现状着手,对我国铁路货运融入现代物流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发达国家铁路物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的思路、对策与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殷秀军.通化车站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大连交通大学.2009.[2]吴璇.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营销策略研究.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5 [3]孙宇红.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的利弊分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 [4]孙亮.论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大连交通大学.2015 [5]彭均清.铁路货运营销策略探讨.上海铁道科技.2015 [6]沈庆业.铁路货运营销策略的探讨.兰州铁道学院.2002 [7]金石.中国铁路货运物流化发展策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1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中学阶段学习诗歌,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诗歌教学能够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人文精神,顺应教育改革,解决教学问题。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比,总体看来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诗歌教学方法也存在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中学诗歌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学生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新课标确定后,语文教科书作了全面修订,诗歌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被大量的安排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读本上。可见,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然而与语文新课标要求不相协调的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诗歌的现象,在现代诗歌教学上也存在一些误区。
周兆燕在《走出误区,走出一片天——初中现代诗歌教学读的研究》中提出诗歌教学存在四个误区:
一、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缺乏个性体验。长期以来,初中诗歌教学就一直局限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模式,根本谈不上对诗歌美的语言的赏析。长此以往,诗歌教学也就裹足不前,走进了死胡同。
二、学生朗读,教师点评,缺乏特色新意。诗歌教学重视读,重要的是教师能指导好学生的读,还要注重学生读后的点评,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三、机械操作,肢解诗歌,缺乏整体感悟。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的现代手段,肢解了诗歌的各个部件,表妹上色彩斑斓,实则抹杀了诗歌的精髓。
四、重视含义,营造意境,缺乏联想想象。在感悟诗歌的意境时,教师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只是通过推敲语言、琢磨构思、研究修辞手法等来认识诗中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及审美价值。这些误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到位同时也阻碍了诗歌教学的发展。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方法
李丽文在《高中诗歌教学初探》中根据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归纳出三点诗歌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必要的背景介绍。诗歌大多短小精悍,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要准确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就必须对写作背景有详细了解。
二、加强诵读。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诗人的情绪;要读懂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
三、仔细揣摩诗歌意境,通过欣赏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运用语言描述诗的内容,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郝海荣在《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四法》中就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总结了四种方法:
一、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为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承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精心体验诗歌的音韵美。朗读的节奏包含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为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
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甚至会出现教师一言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出现,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品读和理解。
三、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诗歌教学不能一直由教师主导,还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宋兰今在《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提出教师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如探索“互动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悟性和想象力,使学生学习到“诗化”的语言,才能提高交际技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郑先东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研究》中提出了以生为本,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巧引学习方法,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并提出可能的初步解释或假设,然后学生自行设计出简单可行的调查探究方案,亲身实践,收集调查研究的信息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在全班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二是教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进行促进性互动学习,指导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可以促进他们学业的发展和提高。
舒浩珍在《合作学习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高中诗歌教学浅探》中提出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2-6人为一组。分好组之后,教师开对各个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小组的每个成员负责总任务的一部分,并把自己所学教给其他的组员,并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总结。合作学习主要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知识交流,促进他们的学业的发展。而组员之间的接纳、关怀、鼓励和欣赏,会提高他们的自我观,建立对学习的信心。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缺失教师的引导。所以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教师和学生的价值。
1.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第一,综合性。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的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派别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派别和观点。
第二,描述性。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派别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别的重要观点;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第三,评价性。文献综述不能囿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由于评价的倾向性,通过文献综述,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2.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3.文献综述范例(以下范例实际为一综述性论文,故仅供参照)
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
高 奋,崔新燕
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中国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视与关注也持续升温,福克纳研究成为英美文学研究园地中关注度、集中度最高的显学之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在三个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1)福克纳的作品及其研究作品的译介出版日趋全面;(2)福克纳创作思想与生平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3)福克纳作品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向。然而,全面而客观地审视和反思近二十年来福克纳研究的得失,我们发现其中也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与其国际“显学”的应有水准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以下分三个方面加以评述。
一、福克纳作品及其研究著作的译介出版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对美国文化及美国文学艺术的翻译引进与研究利用,波澜起伏,绵延不绝,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未曾有过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像福克纳这样具有历史定评和丰厚底蕴的作家自然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对象。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赵家璧,凌昌言等已经开始介绍福克纳,但对其作品的系统翻译和研究则主要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展起来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已经出版的福克纳主要作品的中译本有:《喧哗与骚动》(李文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斯通贝克选,世界文学编辑部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我弥留之际》(李文俊译,漓江出版社,1990;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熊》(李文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福克纳作品精粹》(陶洁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去吧,摩西》(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圣殿》(陶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八月之光》(蓝仁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掠夺者》(王颖,2 杨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押沙龙!押沙龙!》(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坟墓的闯入者》(陶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村子》(张月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陶洁编,译林出版社,2001)。与福克纳作品目录相对照,可以说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福克纳的二十部长篇小说,八十多部短篇小说中最主要的一半作品已经译成中文。
在以翻译出版为手段向国内读者与学人“普及”福克纳作品的同时,国内图书报刊等媒体也做了许多国际福克纳研究成果的介绍引进工作,以广学界视野,以增学术利器。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文俊先生选编的《福克纳评论集》,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向国内读者介绍了这位在美国被评论,研究得最多的作家。该评论集收入了美国著名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罗伯特•潘•沃伦等撰写的关于福克纳创作研究的重要论文,也收入了对福克纳几部重要作品的分析性论文,介绍福克纳评论情况的论文以及福克纳本人谈生活,艺术和创作的第一手资料。毫无疑问,该论文集为外国文学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福克纳研究资料。
„„
二、福克纳生平、思想和创作的总体研究
学术界对福克纳的生平、创作、思想的总体研究主要围绕着福克纳其人其作,福克纳与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福克纳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福克纳的妇女观,福克纳的创作技巧等几个方面展开。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对福克纳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作简要介绍,主要论文有:„„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福克纳的思想与创作,研究重点大都集中在福克纳与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的关系上。主要的论文有:„„
国内学者还深入探讨了福克纳在人物塑造、创作技巧上取得的成就。„„ 此外,学术界认真探讨了福克纳作品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的关系。„„
国内学者对福克纳生平、思想、创作的系统研究专著大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些著作大致可分为传记、评传和专题研究几种:„„
三、福克纳主要作品的分析解读
对福克纳的主要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一个领域,二十年来有数十篇论文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喧哗与骚动》研究。„„ 关于其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它揭示了南方大家族和南方社会秩序的崩溃。„„ 关于其创作,国内学者最为关注的是它的意识流技巧,叙事策略和结构模式。„„ „„
《押沙龙!押沙龙!》研究。„„ 《圣殿》研究。„„ 《中短篇小说研究》。„„ „„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者在福克纳研究上所作的不懈努力有目共睹。迄今为止,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在国内都得到翻译和出版,对福克纳的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研究也日趋全面和系统,使其无论在成果数量上还是研究力度上都不愧为国内英美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之一。
但是,与国外福克纳研究成果相比较,我们发现国内研究也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认为,今后我国的福克纳研究应该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
首先,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范围。综观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视野比较多地集中在主题分析、创作技巧与结构分析、人物塑造、历史和社会道德研究等方面,受形式主义批评和新批评的影响较深,在大胆将语言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和思想史等等跨学科视野引入福克纳研究方面我们做得不多;我们也较少尝试着从我们自己的文化视角或者从翻译的视角理解和阐释福克纳的作品,较少探讨福克纳对国内文学创作的影响。另外,我们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从已有的成果来看,我们对福克纳的研究相对集中在福克纳几部主要作品上,而对其他重要作品的研究尚待开拓,而这些作品在欧美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了。
其次,我们需要确立批评的主体意识。综观二十年来的研究,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存在于外国文学研究背后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批评模式,比如将作品研究分解为主题研究、人物塑造、技巧探讨、语言特色等几部分,或者运用某种理论对作品进行解剖,却忽略了研究对象的主体性,忽视了蕴藏在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这种固定的批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批评者的思维模式,使我们的批评出现了某种单
一、趋同的倾向,致使一些学者不自觉地在阅读了有限的研究文章之后,就匆匆地在前人的大房子下面盖出自己的小房子。另外,我们的研究对研究对象基本持认同和赞赏的态度,缺乏批判和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发挥了被动介绍外国文化的作用。如果我们能明确地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批判地吸收前人 的成果;如果我们不再束缚于固定的方法论,给研究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用丰富的观念支撑自己的批评,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
最后,我们需要更多地翻译和引进国外福克纳研究成果。这一点可能是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瓶颈。综观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一些学者的参考资料仅局限于国内翻译的仅有的几本福克纳评论集、传记、中译本前言等资料,他们的研究的局限性可想而知。而能够对福克纳作深入研究的学者大都有过出国学习的经历,而狭窄的资料途径对我们推进外国文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剑桥文学指南丛书”在引进英文版外国文学研究资料方面开了先河,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资料和作品的翻译和引进,以推动我们的研究,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刘建华,北京福克纳国际研讨会综述,国外文学,1998,(3):126-128。[3]潘小松,福克纳:南方文学巨匠,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4]李文俊,福克纳评传,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5]刘荐波,南方失落的世界:福克纳小说研究,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已经卸下了帷幕,结束了这门课程。虽然只是短短的八次课,可是对我却是至关重要。因为在这课程里,我受益匪浅。
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第一,我懂得了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文献检索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取别人的资源,为己所用,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与他人分享,交流;第二,我知道了很多中文查找文献数据库,从那里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中文文献资源,比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读秀等,同时也懂得了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如逻辑符号、位置符号、截词符、精确词组检索等;第三,我也掌握了查找文献的一般步骤:A、选择数据库,B、熟悉检索界面,C、利用检索技术检索文件,D、输入检索结果,可以全文获取,也可以定题跟踪;第四,我也懂得了了解概念的方式,可以通过百度,可以通过google,可以通过bing,可以通过读秀知识库,也可以通过中国知网;第五,从中我还学会了如何获取自己所在地方拥有的数据库没有的资料的方法,可以通过原文传递获得;第六,当查找外文文献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数据库查找,比如:Elsevier全文数据库、Wiley—Blackwell、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同时也学会了快速检索;第七,我懂得了专利检索的意义,了解了专利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学会了检索专利;第八,我还懂得了科技论文的撰写目的,了解了科技论文的特点与分类,并且也掌握了科技论文的格式以及写作技巧注意事项等。总之,通过学习《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实在又好用,不是一定文字能表达的,需要的是讲学到的东西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学以致用的效果。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远没有止境。所以在这门课程中虽然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仍然还会有想要学习的东西。我还想学习如何将获得外文文献很快的准确的翻译成中文的文献,便于英语基础比较弱的同学阅读。想学的东西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文献综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与组织创新】推荐阅读:
与物流有关的文献综述06-06
毕业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文献综述09-13
水文文献综述10-22
文献综述作业10-30
中外文化文献综述06-21
红色旅游文献综述06-23
跨境电商文献综述07-12
西方节日文献综述07-20
电商物流文献综述09-07
高管薪酬文献综述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