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

首先,民办高校有很强的地域性,贴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论是学校所处位置还是学校所属管理权都在地方,决定了民办高校和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有着能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优势,这也是民办高校应有的定位和使命。正因如此,民办高校可以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方案上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提前和抓手,培养地方所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从而提高人才供需的契合度,缓解我国人才市场的主要矛盾。

其次,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制造业一直都被称为一国国民经济的主体,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依然保持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粗放式增长,但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正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过渡。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中,涉及生产制造领域的多种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必然离不开大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支撑,所以国家于同年相应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家明确提倡和鼓励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给予了民办高校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定位,使得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一致,这将会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再次,民办高校具备较高的办学自主权和灵活的办学机制。民办高校的办学主体一般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大多采用企业管理模式来运营,遵循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及时调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可以“自主确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因此,民办高校较公立高校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这有利于学校按照所处的地方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和新变化作出快速调整。

二、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

民办高校不论是生源还是就业大多以地方为主,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具备很强的地域依附性特点。与此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将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办学环境、发展规模及速度。因此,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办学,服务地方是民办高校最重要的任务。

但现实中,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服务地方的意识较弱,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民办高校由于精力有限,往往无暇顾及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更无从推进深层次的产教融合。诸如应对每五年一次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工作及各种专项检查工作、招生宣传及录取工作、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如此等等往往全员出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分散了学校的精力,影响高校主动开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对服务地方的制度安排和统一管理,造成学校上下对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奖励制度及资金支持,从管理人员到教师都没有主动开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工作动力,甚至将其视为一种额外的负担和可有可无的工作。

(二)专业设置缺乏地方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环境和资源差异较大,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形成了具备当地特色的地方性产业和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民办高校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培养专业技术型应用人才,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然而,由于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由母体学校脱胎而来或与母体学校共同办学,造成在管理上依然一定程度受制于母体学校。除此之外,部分管理人员及教师直接来源于母体学校,造成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往往效仿母体学校,使得专业设置仍然随大流,特色及优势专业与母体学校相似,没能随地方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需求做出改变和调整,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

(三)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足

由于民办高校起步较晚、获取的经费、资源支持有限,造成科研条件较差,科研能力不高,科研成果较少。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课题研究与实际生产及市场需求脱节问题,同时民办高校虽然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但服务意识不强,未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教学过程没能与生产过程及产业链需要匹配,致使科研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低的问题一直存在。正是由于科研转化率低、人才培养不符合企业需要,也导致企业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能力抱怀疑态度,与之合作意愿也较低,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学生实习实践活动。

三、民办高校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强化服务地方意识

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民办高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自身定位,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根据地方产业特色的需要,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在社会上树立自身的良好口碑和形象。要做到这一点,民办高校一方面需要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及时与政府沟通了解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和经济发展规划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而调整专业及人才培养方向,做到与政府的规划同步,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应该将服务地方的理念和精神贯穿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等各个方面。根据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发掘出各工作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和专业核心素养,进而进行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结合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加强技能训练和岗位适应能力。最后,民办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安排,从经费、职称评审条件及考核标准上支持教学科研活动与生产活动的结合,激发广大教师服务地方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度推进产教融合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表明了国家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新型制造业发展的目标,民办高校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降低姿态主动谋求与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企业的合作,打开办学思路,及时调整,将社会所需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引入教材,带进课堂。要做到这些,民办高校需要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比如,建立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方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要求,也有利于利用企业已有的设备和条件加强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师生及时掌握相关领域的新变化新需求,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民办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培养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聘请企业或行业内的技术技能专家为兼职教师,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技术专家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加之后续的实习实践环节,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三)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民办高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途径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最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而民办高普遍存在的教师年龄低、学历低、职称低,教育质量较难保障,也使得社会认可度不高,服务地方的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学校应加强和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工作,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缩短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过程,也方便广大教师快速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摘要:当前,我国虽然是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存,但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校竞争的加剧,民办高校的发展处境愈发尴尬和困难,面临着生源下降、毕业生供需矛盾、社会认可度低等多种问题。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要想突破上述困境,必须依托自身贴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做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根据地方的产业和行业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来详.关于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8):128-131.

[2] 刘莹英.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6):1-4.

[3] 高会静,袁俊.地方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析——以河南省信阳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9):233-234.

上一篇:萨特酷刑题材文学作品中的本我和超我观点——以《墙》和《死无葬身之地》为例下一篇:智能配电系统架构分析及技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