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理论为基础,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 使学生在牢固的、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 能够依据社会需求开展创新实践。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实施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中, 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化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创新规律及其在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应用。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虽然通过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大多数管理类大学生也能够掌握一些传统的创新方法进行创新实践, 例如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法、综摄法等, 但这些方法本身是随机的、无明确导向的, 而学习过程也是分散的、零碎的。因此, 应该引入系统化、规范化的创新理论和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其贯穿于高等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 构建多层次创新理论教学体系

不能够将创新教育简单的局限在某一个年级的课程教学中, 而应该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 即“前期基础理论教学—中期方法论实践—后期哲学思想提升”。

对于大一的学生, 适合开设创新理论基础课程, 作为通识教育, 要求学生对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法则、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工具等进行规范化的学习, 对创新学习和实践有一个系统直观的了解, 并运用创新理论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辩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并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分析和解释简单的创新问题。

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 结合管理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 以具体的项目或案例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 通过创新方法论的学习和运用, 分析、讨论、解决专业领域内的创新问题, 学会搜集相关信息, 评估解决方案, 做出最终决策。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在于推动学生的创新实践,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新方法论相结合, 训练和提高在专业领域的实践创新能力。

对于大四的学生, 可以开设创新哲学课程, 要求学生从更高的哲学层面来认识创新体系中的客观规律和法则, 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可以促进人文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在于, 从哲学角度上建立创新系统, 使学生能够自主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相对独立的创新问题, 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

2 采用多样化创新型教学方式

除了进行创新理论教学之外, 还应该将创新理念贯穿于一般的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 使创新思维的启迪和创新理论的运用渗透到大学培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在这一要求下,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 需要教师积极采用项目式、启发式、研讨式等多样化的创新型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对于管理类中市场营销、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课程, 可以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针对具体的专业教学项目或案例, 引导和组织学生建立小型的项目组,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信息, 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理论, 激发群体协作的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

对于管理类中现代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学等专业课程, 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设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收集科学事实—探求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的教学过程。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并激发他们进行创新性探索的动机。

对于管理类中管理心理学、项目融资等专业课程, 可以采用探讨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应用于课程后期, 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之后, 自主的提出这些专业理论在实践中的一些应用问题, 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收集、梳理和提炼, 总结出有代表性和较高价值的几个问题,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规范化的课堂讨论和实验。

3 建立规范化网络实践平台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最大限度的提升实践创新教育的效果。

首先, 可以通过在教学网站上开办创新理论学习专栏, 上传各种创新理论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应用案例。同时, 设计网上创新互动讨论区, 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互动讨论区中, 教师和围观学生可以对学生上传的创新设计进行讨论和评价, 并提出修改意见, 开放式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其次, 在网站上发布各种允许学生参与的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以及“挑战杯”“开拓杯”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 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应用。对参与学生进行创新理论教育、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应用创新理论, 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科交叉型教师队伍

现在许多教师只负责自己本学科的知识教学工作, 同时又比较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养成了思维惰性和消极的心理定势。为了使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就需要教师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多方面的交叉融合, 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

一方面, 要注重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创新理论的交叉融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理论的自学和培训, 让其掌握创新理论的精髓。依据创新理论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并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 将创新理论中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引入到专业教学中, 进行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案例和实践教学。

另一方面, 要注重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教师不仅需要熟悉本学科的知识, 也要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在讲授自己本学科知识给学生的时候, 兼顾到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 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重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 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但这套评价标准针对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下,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强调知识的传授、突出理论结构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学生创新动机、批判性思维以及各方面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因此, 实施创新教育, 就需要重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获得自上而下的教育环境支持。评价体系的调整关系着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 高校及其教师可以在目前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 创造性的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以创新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形成促进创新教育的合力。

摘要: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与理工科专业相比, 由于学科性质、成果转化、实验建设等方面原因, 管理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难点。本文从构建多层次创新理论教学体系、采用多样化创新型教学方式、建立规范化网络实践平台、培养学科交叉型教师队伍、重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管理类大学生,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 蒋涛, 孙毓韬.创新教育的培养策略[J].科技信息, 2011 (36) :315-316.

[2] 张跃庭, 刘奎颖.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途径探析:基于TRIZ理论的指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 :34-37.

[3] 张雪峰.TRIZ进入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1, 12 (2) :32-35.

[4] 曹瑞.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子技术, 2012, 39 (6) :74-75.

[5] 肖侠, 吴价宝.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4 (7) :134-135.

上一篇:舞台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及应用下一篇:试述轻量化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