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推荐8篇)
栾旭东孙玉萍
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玉皇中学
摘要: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
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教师素质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哪些条件呢?我有几点认识: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现代创新之父”美籍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创新论。他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过程”称为创新。他不仅创造、重新组合、再次发现视为创新,而且强调“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创新过程。这恰好与我国目前教育要解决的两 在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该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
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学校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有的要素
1、教师更新观念很重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学校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 意识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它是一个响应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响应,同时予以反馈。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每次都有所不同,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同时,教师的素质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像学生一样不断的去学习,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断去充实自己,俗话说艺不压身,你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4、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三、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学校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各类知识的拥有量。因为知识是创新活动的阶梯,知识贫乏、头脑中只有零星的低级的自然状态的信息堆积,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储存,就不可能站在人类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于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的洞察力、预感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学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它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师生互动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责任,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2、相互合作积极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由的灌输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过程,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把学生的思维自然的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我一定能学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学习使课堂更具有生气。
教师角色改变了,教师不在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中的主角。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比直接灌输知识更加重要。
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在实践中不断理解,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贯彻,在给予整体优化的同时,真正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为更全面地实施新课程标准而努力。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呢?因为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早在20世纪30年代, 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而孩子的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只要我们积极扶持、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 孩子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压抑、打击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使他们这方面的意识、能力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联想孩子的成长过程: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 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 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的回答。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下一代教育的民族, 为了孩子的教育, 父母花多大的代价都是舍得的。问题是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应该掌握的, 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 知识教学的倾向, “去问题”教育的倾向更是有增无减。学生有什么问题, 几乎都得到了老师的解答, 都有标准答案。并且好多问题都是老师提出, 老师解答。有时学生回答问题错了, 再得到老师不正确的评价。长期以来, 学生的问题意识渐弱。殊不知, 去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就去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才会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现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 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但有些人可能会说:“创新是很重要, 但那是大学的事情, 中小学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 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如果孩子的创新能力从小没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这样的学生, 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多了。这里我举一个画圆想象的实验例子来说明问题:一位教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问:“小朋友们, 你们想象一下, 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之内, 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有的说, 这是一个苹果;有的说, 这是一个烧饼;有一个小朋友说, 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教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 没有一个学生发言。老师没办法, 只好点名让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的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
这个实验非常简单, 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朋友在两分钟内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 经过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优秀学生, 面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两分钟过去了, 却没人回答。被迫回答的班长还说大概是个零吧。大学生真的都失去了想象力吗?不是的, 经过多年教育, 他们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 他们揣摩不出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所以不敢贸然回答, 不愿当众出丑。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 我怎么想问题, 而是教师怎么看问题,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 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答案, 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
发明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小发明从而产生成功感,激发创造潜能,对于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科技人才是十分有益的。下面谈谈我们的见解,供同仁商榷。
一、激发创造的欲望
提到创造发明,人们必然与张衡、瓦特等联系起来,认为发明创造是发明家、科学家的事,普通人是搞不出发明创造的;同样,学生对创造发明怀着神秘感、神圣感,也充满着自卑,不相信自己也能搞发明创造。因此,要搞好小发明创造活动,首先要打破创造发明的神秘感和自卑感,激发学生对发明创造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在一次活动上,笔者拿了一个普通窗户插销去上课。问:这是一个普通的家用插销,如果在它上面挖一些小孔,这个捕销能用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能!”
问:这改变的插销是否影响它的牢固性呢?
学生:“孔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前不会有影响”。
问:“那么这好好的插销挖一定数量的孔有什么益处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了:
学生1:可以减轻份量;学生2:可以增加美观;学生3:可以节省材料。
教师把学生的发言写在了黑板上,然后总结:其实大家讲的正是创造发明所要达到的目的——节约、创新、发展。因此,不要认为创造发明很难,只要我们把现有的东西进行改进,使它比改进之前具有更多的优点:功能更多、使用更方便、色彩更鲜艳、能够节省材料等,这就是一种创造发明。
这个挖了孔的插销,曾获得上海市创造发明一等奖,在全国参展也获得了大奖。完成这个发明的,不是大发明家,而是一位普通中学生。学生们由此豁然开朗,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介绍,使学生明白发明创造并不神秘,并不是高不可攀,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创造发明的兴趣,产生了急于发明创造的欲望。
二、注重思维的训练
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创造力,必须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作为辅导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转换思维等。
例如,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讲出钢笔的作用,一开始同学们只讲钢笔能写字、可以划画。这时,教师就启发引导学生:“把钢笔改一改有什么新的用途?”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说出很多钢笔的作用:能照明、能打火、能防身……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就有很大提高。
再比如,经常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有争议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把他们的兴趣延伸到课后去进行探索研究。这是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可渗透于各学科。布置一定量的具有创造思维的作业,电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如:玩具的设计、漫画的设计、小报板面的设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些小玩具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三、教会发明的方法
培养创造型人才,尤其是要培养从事发现或发明活动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要培养他们娴熟地掌握和应用发现、发明的方法。在活动中,适当地开展发现方法与发明方法的训练,通过案例教学,结合实例向学生传授发明创造的方法。
水龙头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但有人在水龙头上大做文章,搞出了大发明——他就是昆明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姜立人先生,发明了“向上喷水的水龙头”。
他的发明就是突发奇想的结果:在一次淋浴时,他拿着淋浴喷头为自己冲澡,淋浴器喷出的水直接喷在了他的脸上,好舒服呀!唉,平时洗脸时也这样喷一喷多好。于是他开始研究,终于发明出了“向上喷水的水龙头”。经过试验,洗脸时的用水量是普通龙头用水量的五分之一,能够节约大量的水,这就是偶然发现法,而他的这一产品已经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常见的发明方法还有:联想发明法、挖掘潜力法、移植发明法、列举发明法、适应需要发明法、思维风暴式、检核表法等。
四、开展发明小活动
小发明是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比赛项目之一,其内容广泛、趣味性强,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小发明活动,营造小发明的氛围活动,包括交流小发明方法,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展示活动,表演科技小发明作品和科学幻想节目,小发明作者介绍发明的引发思路和设计过程等;发明的课题来源于社会,发明的成果为社会服务,学生也可以走出校园到街道社区开展小发明活动,让学生关心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依托社会使学校、社会、家庭结合起来,支持小发明活动。
当然,教育学生在开展小发明活动中努力做到:勤积累、多观察、巧动手、善交流、精制作、巧命名。
五、凸显合作的智慧
学生是创造发明的主体,教师是创造发明活动的指导者。作为辅导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活动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老师小是课题的批发商,学生的创造性和洞察力是课题的真正源泉。
课题的发现本身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与学生在创造发明中的位置关系:教师是探索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示范者、导航者,当你和学生一起而对课题时,着重帮助解决研究所需要的资源问题,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平台,引领学生创造奇迹。
当然,教师也是学生作品的欣赏者,对于学生的作品,无论好与坏,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高度的评价,并且对学生作品进行面对面的讲评,指出作品的优劣,启发改进思路;教师应是情感的激励者,要善于运用评价技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时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发明创造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请爱护我们的学生,鼓励我们的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存在永远不变的事物,发明创造的东西还很多。一生中有无尽的机会。
水上娱乐新项目——“喷水飞行背包”
德国近日上市了一款名为“喷射悬浮飞行器”的喷水飞行背包,它能以向下喷射两道高压水柱的方式,把使用者推离地面9米。
推出这款产品的企业说,借助喷射悬浮公司发明的这款喷水背包,使用者能在飞行过程中急转弯或盘旋,最快时速为100公里,可以续航1个小时。背包慢速飞行时,可续航2个小时。
这款背包造型奇特,连有一根10米长黄色输水软管,软管另一头连接发动机组。发动机组安装在一个类似于船的装置上,可漂浮于水面。
起飞时,使用者背好背包,坐在发动机组上。启动开关,背包底部喷射两道高压水柱,把人推向空中。发动机组由输水软管拖动,随使用者在水面滑行。
喷射悬浮飞行器由加拿大华裔人士雷蒙德·李创制。这位发明者2000年就产生喷水飞行背包这一灵感。不过,2003年起。他以及由他创立的喷射悬浮公司才开始着手对这款背包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及对原型机的开发。
重庆市万州龙驹中学谭仕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素质教育日益丰满起来,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插上讨论、合作、探究的翅膀,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必要条件。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身的重大意义而产生创新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创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创新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大纲,善于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不断获得新知识,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如在预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于是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大家很感兴趣,一致推选此问题为本次预习的最佳问题。老师则查阅了不少资料,即由此导入新课。告诉大家 1
据清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的时代,妇女尚不缠足,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二、创设教学疑问,是创新的起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解答—问题—再解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有所创新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一种宝贵品质,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三是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启发。
如讲解《我与地坛》,在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的理解?一句诗呢?一首歌呢?一篇文章呢?你能不能写一些你的亲身感受?‛
在提出问题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结果答案十分精彩:
从一句话的角度:有的概括为儿行千里母担忧,有的概括为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日日夜夜为我们操心......从一首诗的角度:有的概括为《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一首歌的角度,有的想到了《妈妈的吻》,有的想到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还有的想到了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歌......从一篇文章的角度,有的同学想到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还有的联想到了《背影》,还有的干脆写出了读后感......课后,同学们都说这堂课特别生动,激发起了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教学讨论,是创新的载体。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允许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存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伙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观点,可以无拘束地思考发言,构建师生、生生情感相融的场景。学生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认可,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小组交流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大胆发问、激情陈述、明辨是非、各抒己见,依靠自己的智慧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以往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偶尔由学生提问,教师捕捉合口味、能够纳入既定正确答案的问题。这种讨论,是‚注入式‛教学的变种。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耐心,当一时冷场或出现新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做出‚贡献‛,给出统一答案而鸣金收兵。这种讨论,不是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而与‚创造无缘‛。而那种华而不实的讨论,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点缀‛,就更与‚创造‛相悖了。
四、优化教学示范,是创新的动力。大家知道,创造源于模仿,示范是促成学生创新的动力。教师本身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因此,学生学习上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教学创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无言的创造性劳动必然深深地激励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意识和品质。教师还要舍得把课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见解,得出创造性的结论,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放飞学生想像,是创新的翅膀。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内涵。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勇于想象,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想象
力的增长;要注意扩大知识面和科学性,一个人知识领域广阔,表象储备丰富,他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要合情合理,不能随心所欲。如在《新型玻璃》对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用途与特点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胆想像:‚这些新型玻璃都是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如果同学们现在就是科学家,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来造福人类呢?‛一语刚完,学生的表现并不是老师在教案设计是可以想得到的:各式各样的新型玻璃都有,防盗更利害的,不但可以报警还可以直接的拉住小偷还有能够救人的玻璃;还可以让这种玻璃放出七彩的彩色,让人住在里面如同在神境中一般……
六、发展学生个性,是创新的核心。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鲜明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尤其应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发展学生特长的主渠道。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整齐划一,对学生的要求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既要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社会活动,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让生动的现实生活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内容摘要:根据我个人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发现大多数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而缺少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广大数学老师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培养数学课堂创新意识
一个人从出生他就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感知。在幼儿园,有幼儿老师的娱乐教育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在小学,有小学老师的系统教育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从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1、建立全新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和蔼的口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如:“谁能说说„”“谁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等。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后,可以说“我真高兴,我和你的意见是一样的,”话虽简单,但会让学生感觉老是和他是平等的,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是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2、重视情感的使用和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中,老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教学方法要多样性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特有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我在进行“正方形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到了第4小题时,大部分学生避而不答,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时,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
我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这样的情景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新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问应有梯度,让学生有学习后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的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三、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方法
1、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的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探索的能力。
例如,我在参加宿城区教研室组织的全区数学课送课下乡课堂展示上,一位老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4-8,4-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4得4,再用10-4得6,因此14-8=6,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惊。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学习空间。
例如,我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对学习方法(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讨论,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2)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做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所以,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很好方法。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例如,我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摆出了好几种。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相同的一个长方形可以是不同的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4、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例如,我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3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本人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二种不同的方法。
解法一:以女生为单位“1”,则男生为65%,女生比男生多:35%÷65%=54% 解法二:先算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100%÷65%=154%,再算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154%-100%=54%
5、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我曾经听了一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老师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画面上还有一辆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90人那两个班学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
一、两种搭配方法,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讨论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评出比较好搭配的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
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
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
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一、鼓励质疑问难, 诱发创新意识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 “问”是追求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 许多发明创造是从质疑问难的开始, 从解疑入手的。因此教学时, 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所设计的问题应能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和所教知识的重点, 富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开放性, 有适当的问题探索空间。其次, 要鼓励学生大胆生疑, 勇于解疑, 勇于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把质疑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和质疑的能力, 诱发出创新意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当我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后, 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疑问:“如果不用圆规, 有没有办法画圆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讨论, 他们终于发现了用“绳子画圆”, “木条画圆”的操作方法。可见, 学生质疑, 激发了自己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又如教学“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后, 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S= (a+b) h÷2, 三角形的面积S=ah÷2, 那么平行四边行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涉及到这些图形间的转化关系, 含有创新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 可以将这些公式统一归纳为梯形面积公式。
由此可见, 由有疑到敢问, 由敢问到联想, 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学生发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受到启示, 触发联想, 产生迁移和连结, 形成新的观点, 也就萌发了创新意识。
二、发展直觉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直觉思维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敏锐观察, 凭借已有知识跳越逻辑法则, 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它以集思广益的方式, 在一定时间内采取极为迅速的联想作用。引出新颖的有创造性的观点。直觉思维在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 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教学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如“食堂有煤240吨, 原计划烧12天, 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1/5, 实际可以烧几天?多数学生列式为240÷[240÷12× (1-1/5) ], 也有的学生却列式为12+4/5或12×5/4, 这两种方法通过验证既简单又正确, 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又如计算1+2+3+4+5+……97+98+99+100= () , 学生通过分析, 发现这个式子首尾相应顺序的两个自然数之和都是101, 从而使学生作出解题猜想:即101×50=5050, 这种方法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习惯, 发展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三、训练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是衡量创造力的标志之一, 在教学中要置于引导学生摆脱思维的保守状态,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使他们的思维创造性的品质得到充分的锻炼。如:在讲完百以内的加法后, 出了这样一道题:16+37=17+ () , 学生很快说:“括号里填36”。师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因为16+37=53, 53-17=36, 所以括号里应填36”。老师说:“对, 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时大家都积极动脑想方法。有一个同学说:“我把16和37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调换一下, 算式就变成36+17=17+ () , 要使和不变, 括号里应该填36。”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 又一个同学说:“我把16和37的个位上的数字对调一下, 也可以得出括号里填36。”又有一位同学说:“还以这样做, 因为17比16多1, 要使和不变, 等号右边括号里就应比等号左边37少1, 所以括号里应填36。”老师对他们这种积极动脑, 仔细观察。并根据和不变的规律求出括号里应填的数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并表扬了他们。在他们的带动下, 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 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四、丰富想象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造, 善于创造, 就必须善于想象。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增强创新意识。如教学加工一个加料斗需要用多少铁皮这个问题, 由于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贫乏, 这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通过看、做、想, 明白了这个加料斗是由四块相等的梯形组成的, 这四块相等的梯形的面积之和就是整个加料斗的面积。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既巩固了旧知, 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又如教学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上课时教师就挑战性宣布:“教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103乘以任意一个两位数是多少?不信, 试试看。”话音刚落, 学生们纷纷举手, 报出数字, 老师对答如流, 学生们惊奇了, 这到底有什么“诀窍”呢?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同学们都在深思, 期望找出答案, 想象思维的热情达到了高潮, 表现了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创新意识。
关键词:大胆质疑 营造氛围 动手实践 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75-01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呢?
1 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 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萌发提供可能。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浓厚的生活情趣,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而且这样在解答问题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2 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必需建立组织平等,友爱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育和鼓励发明性思维的氛围。教师要确认所有的每个学生都有发明力。如学生想出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了一个新疑问和问题等都是学生创新本领的体现。应当有意识的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发明性的条件水平、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发明激情,促进学生发明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布独立见解的机会机遇,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的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和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思维
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探求知识,寻找规律,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或创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两个大小相等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计算公式,学生基本上能用两个全等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学,而是加以引导:“你能用其它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立即展开讨论,动手实践:有的用一个梯形沿中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個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推导……通过这些操作,打破了学生定势思维,消除其的惰性心理,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究,学会创新,发展创新思维。
4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船收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德得到的。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在多方面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片面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失之偏颇。在思维向某一方面发散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集中思维的配合,需要严谨的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在发散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中,也需要通过比较判断,获得一种最简捷、最科学的方案与结果。所以,思维的发散与集中犹如鸟之双翼,需要和谐配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新的水平。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能从自身做起,在教学观念上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日益提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同时把所学的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参考文献
[1]季素月.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秋丽.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J].小学数学设计,2007,9.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推荐阅读: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07-07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07-12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07-04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06-06
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10-28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06-27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06-23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10-21
安检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研究06-01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