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共8篇)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 篇1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实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对如何开展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索.

作 者:李桂陵 彭斯超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430068 刊 名:信息系统工程 英文刊名:CHINA CIO NEW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新   工商管理类专业   人才培养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 篇2

国外很早就开展了创业教育。自1947年哈佛商学院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以来,美国的创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有些学校甚至以专注创业领域的研究教学作为学校的策略中心及竞争优势,它们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个性化教育,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新型创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在1966年,日本从1998年起,提出或开展了创业教育。同国外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2年,国家教育部确定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至此各高校一方面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和成功先例,另一方面结合本国自身的国情努力探索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与理论框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如,中出现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课堂式创业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等。

1. 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于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素质,已成为衡量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重大的影响。

首先,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我国高校近年来连续的扩招,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同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纷纷紧缩规模,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和缩减招聘人数。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的现状。如今的大学生就业较往年更难。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就业过程中经常碰壁,要想找到与自己的专业及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宜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让他们尽早地接触了社会和企业,开阔视野,增强实际操作和工作的能力,加快他们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工作过程的转变。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容易实现顺利就业。另外,拥有创业的条件,自身又具备较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通过创业不仅仅是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实施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服务的主体首先并且最直接的是学生群体,高校教育应当把满足他们的诉求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知识经济时代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教育体制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偏重于应试,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修正和补充,应运而生。社会对新型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适应了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最后,开展创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要求。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推动国家GDP增长的主要力量。有资料表明,美国经济几十年来持续而强劲增长,得益于其整个社会旺盛不衰的创业精神和千百万家小型企业生生不息的创业活动。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创业教育,强调创业精神的国家。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2.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高校正式开展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条件下,高校创业教育蓬勃兴起和发展。但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短、国情特殊等原因,发展中存在诸多弊端。笔者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情况为例,谈谈在创业教育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1)、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主体是整个学科的学生群体,而不仅仅是部分专业的学生甚至极少部分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只是通过增设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或是在其它方面作部分的改变,忽略了创业教育中最本质的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甚至将参加创业大赛能否取得好成绩作为衡量创业教育的标准。事实上,这类活动演变成工商管理类专业极少数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个人工作和努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我们的创业教育变得流于表面。

(2)、课程和师资体系有待完善。创业教育需要发挥充分课堂教学的作用,使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合进日常教学之中。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创业课程,偏重于理论与知识,难以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各项素质的系统培养。有时,创业教育课程甚至与专业课程之间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有效的渗透和融合,不利于发挥出“1+1>2”的整体作用。创业教育由于囊括的内容丰富,涉及到多学科、多种能力和较强的技术性等多种因素,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中缺乏拥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能满足创业教育教学的要求,反过来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3)、缺乏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关的实践环节。资料表明,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与他们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高校和有关机构成立创业基金,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使他们的创业理念付诸实施,虽然结果可能并不一定成功,但通过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了在未来创业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多是“纸上谈兵”,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工商管理类学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学科同时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不像其他工科专业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缺乏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4)、缺乏完备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要明确来定义和衡量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工商管理类创业教育各方面价值的实现程度需通过完整的评价体系做出判断。如何使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工商管理类学科成绩有效结合,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不影响本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规范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特别是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发展意义重大。

3.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探索

针对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类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探索阶段,可以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以切合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重要使命。

3.1 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招生模式

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特殊,对学生的其它知识背景和相关经验提出了要求。传统的招生模式下的新生知识背景单一,缺乏其它专业相关知识背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不能达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的。美国高校培养MBA时,鼓励其它学科特别是工程科技类背景的学生攻读取得良好的效果,启发我们可以改变原有的招生模式,根据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具体需要,与工科和其它专业合作联合招生和培养人才,本科前两年先在其它专业就读,通过一定的考核方法,筛选出部分学生转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继续学习。这样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就拥有了不同的知识背景。教学活动中,不同专业背景和经历的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加强创业师资和教学课程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应当通过配备雄厚的师资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创业教师应当是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不缺乏在企业中工作的经验甚至是自己创业的经历。例如可以用重金聘请有成功企业经验并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具备较好教学经验的人士担任创业老师。同时可以每年派遣教师外出进修甚至派往企业参与企业的日常活动,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针对创业教育的培养目的,合理设计创业课程,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除逐步开设社管理学、高级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公司理财、企业战略管理、等涵盖涉及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外,同时还应开设一定的通识课程,注重对创业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上述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创业目标的差异。达到能增强学生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或通过专题报告、知识讲座、创业论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和分析案例的形式,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讨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或通过设定某种具体情景,要求学生扮演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角色,模拟实际情形,提高他们人际交往和沟通应变的能力。将这些活动与学生的课程成绩直接挂钩,既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另外在隐形课程方面要突出与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要把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如成立各种形式不同的创业计划小组,开展具有创新意识的生活文娱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创业精神,增强他们创业的信心。

3.3 重视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

学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参观、座谈、请创业者作报告等,把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结合进去;布置小课题,组织学生参与基层单位、工矿企业、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形式围绕科技难点和社会热点等进行调查研究,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生产的实际;与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实习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将学生派往企业的生产、财务、营销等部门实习,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使企业成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学院在每学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的活动,在教师指导下,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制定出创业计划,参与竞赛,获得优胜的团队将获得学院提供的各方面资源,展开创业活动。成立创业基金并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并为其提供细节辅导,并在资金、项目、场所等条件给予支持与保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的同时,还应将实践环节纳入到学生的考核范围之类,使实践的效果直接与学生的成绩挂钩,激励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和投入。

3.4 制定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来,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企业必须的大众化专业,虽然具有较大的需求,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却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归根到底,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是最重要的原因。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短期能不可能培养出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但是对与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树立职业规划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校为不同年级的本科生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创业教育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具体的课程安排和创业实践活动。针对具有不同创业潜质和能力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创业教育项目和培养路径,由于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优势等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的人才既满足了自身的内在需求,又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还避免了人才千篇一律的现象。

结语

创业教育对于培育民众的创新意识,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创业教育的开展不是单个高校通过短期努力在小范围内就能取得成功的,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家庭和学校应从小就加强对孩子创新意识和个性的培养,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加大作为,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等。另外,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当稳打稳扎,循序渐进,不能因为追赶潮流而好大喜功,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白宇.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新长征,2009(2).

[2]徐滨,罗向阳.大学创业教育新论[J].教育评论,2009(1).

[3]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2).

[4]梅伟惠.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哲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9(2).

[5]应可福,石兴国,宗蕴璋.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

[6]王春花,施敏锋.“美国模式”对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模式的启示[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 篇3

关键词: 工商管理类 大学生就业能力 素质模型 研究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研究

能力是人们都非常熟悉的,想要科学、准确地给能力下一个定义,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就业能力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在不同时期,就业能力包含的意义和研究的视角也是不同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是能力研究中非常独特的领域。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也是不同的。专家认为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和特征: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意愿、自我管理的技能、团队工作、沟通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加。劳动市场所需的人才发生着快速的变化。我国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学习知识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取的就业理想,既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又可以在社会工作中发挥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面对应聘者时把应聘者的综合素质高低作为是否招聘的依据。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是比较强的,此专业的学生面对的就业问题相对来讲比较广,因为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综合英语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一份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从学生就业角度认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人际的交往能力、自我调节和敬业精神对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是必不可少的。

三、问题的提出

当今大学教育存在两个非常普遍问题,第一个是空洞,第二个是功利。空洞具体表现为:教学中没有设立具体的就业能力培训的目标,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性进行发挥,没有能够明确能力点和训练系统。功利具体表现为:为了完成参与和各级技能大赛或者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教学,虽然在此教学过程中有能力点和训练体系,但是对于学生的就业素质、就业精神不重视大大限制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的提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空洞是因为教育目的性不清楚,功利则是因为教育的短期行为比较强。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弱,又因为大学实行的是放养式教育,更加会让那些学习自律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方向及动力。因为大多数教学都是和各种就业技能相连接,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参赛学生身上,结果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掌握相应的就业能力。当真正的毕业来临时,只有少数学生具备相应的就业能力。因此,大学应该找到通用人才的标准,结合工商管理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努力打造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强的大学毕业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构建就业能力模型,就业能力模型是工具,大学教育中,能力模型可以清楚地表明就业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认知条件,才可以更好地胜任工作。就业能力模型同时可以作为标准使用,根据模型设定人才就业的框架,建立培养体系,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四、研究过程和方向

一个优秀的就业能力模型应该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之上,具备教学可操作性,通过培养过程进行观察,还应该具备开放性,让就业学生进行自我进化。为了搭建更合理、更具有教育实践的就业能力模型,让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真正落到实处,建模方法和过程是:利用文献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整理,通过教学实践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从理论教学和用人单位三方面提炼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对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就业阶段的培养任务,构建动态的就业能力模型。

五、模型的研究视角

1.理论视角

当前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非常多,从教育学、教育行为、教育行政管理、企业人力资源角度来讲定义存在不同。综合学者的论述,就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具备的综合能力,以就业能力的综合属性为基准,框定工商管理类大学就业的能力范围,提炼就业能力的关键要素。从理论来讲,就业能力的属性和结构如图1表示:

2.教育实践视角

当前大学就业能力培养分为校内工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两个方面。校内工学主要以理论知识为实训,教师授课的重点是知识点和技能点,就业素养、责任感则通过思政和礼仪课程来获取。校外顶岗实习是通过企业实习进行专业技能强化。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把就业精神、就业素质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技能进行整体培训,其中最主要的就业能力要素,如图2表示。

3.企业用人视角

通过对有关企业进行走访和调查表明,企业比较重视就业职工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基础技能。职业精神包括吃苦耐劳和坚持执著,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礼仪和谦虚好学,基础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和文字数据的处理。企业用人的关键要素,如图2表示。普遍来讲,大学生普遍都是吃苦耐劳和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差。

六、模型重视的内涵

一般的就业能力模型更多地注重就业职场人的外在表现,希望大学生的行为更加贴近行业中的专业人士。通过架设职业精神的要素,希望可以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一个求职的目标,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职场内有一个信念,可以依靠信念勇敢坚持下去。

七、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 篇4

教育的本质在于为社会实践服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专业知识培育,还要注重社会实践处理能力的培育,要使经济管理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支点之上,在协同、紧密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得以完美地融合和设计,从而培育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育的教学实践思路

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要遵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育要求,以“平台+模块”为设计思路,以培育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主要能力为导向,进行如下思考:

1、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设计专门的经济管理综合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对基础专业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

2、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经济管理类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统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合作式的思考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经济管理类教学实践中,要考虑到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和整理能力,教师要充分整合资源,开设专业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1、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框架设计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相融合为依托,注重教学的实践性特征,从而增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用能力。经济管理类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分层、合理的设计,依照学生的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要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落实和合理配置,诸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都要形成一个相互链接、密切相关的体系,在这个思路之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总体设计:1)经济管理类基础专业知识的储备阶段。在实践课程教学的初期阶段,是学生积累经济管理基础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的某一特定创业导向的知识较为分散,如:可以开设商务洽谈、管理与沟通、经贸应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重点提升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同能力的培育。2)模拟企业实践的综合培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仅要有专业课程,还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实战内容,诸如:金融企业会计、模拟证券交易等,在这个实践中心环节中,可以将学生积累的知识融入到初步实践教学中,用于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观点。3)毕业实践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实验中心课程已经初步实现,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毕业实践设计的实习过程,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综合素质,形成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

2、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的具体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设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层次化、特色化、立体化的实践课程教学特征,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策略,进行实践教学。在管理沟通实验、市场营销实验、企业资源计划实验教学课程之中,就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同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在专门的实景实战怀课程中,进行仿真实训教学,使学生熟悉经济管理类相关业务内容,诸如:企业管理实践中心可以仿真企业某部门的日常内部运作教学;金融交易实践教学可以仿真模拟银行的业务教学;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可以仿真模拟海关业务教学等。2)课外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建构导师制和课题立项制度,结合专业的特色需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之中,可以具体设计“实验室实践环节”、“创新实验计划”、“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的设计、立项、调研等,可以开展课外活动或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并在学生实训、实习的阶段,了解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工作流程和内容,从而符合社会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目标定位,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具体规划,注重培养和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教学形式,实现经济管理类人才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启国.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现代商业.2010(09)

[2]范杰.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市场.2010(40)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 篇5

摘要:文章针对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运筹学的班级进行跟踪研究,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分析,从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而得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运筹学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

运筹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这门课程该如何教学,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针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模式。笔者针对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的切身感受与体会,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与汇总,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得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分析

1.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现状。

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共48学时,由于课时比较紧,这48学时基本上是以授课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上机练习,没有案例的讲解。教学内容随着制定教学大纲的教师的情况不同,每年都有微小的变化。教学手段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数学专业背景,基本上是重理论的讲解,而轻实践的应用。学生一直认为运筹学同高等数学一样,是一门数学课。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和作业),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试是一份试卷,在100分钟内完成。我校所有开设运筹学的专业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而轻实际案例的应用讲解。

2.对我校经管类专业开设运筹学课程的学生的问卷调查。[1]

针对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现状,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70份,收回255份,回收率94.4%。结果如下:

(1)你认为运筹学课与其它学科有联系吗?

回答有的207份,占81.2%,回答没有的48份,占18.8%,其中回答出具体与何学科有联系的有63份,占24.7%。

18.8%的学生不知运筹学课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解释清楚,或教学目的不清楚,教学效果不明显。81.2%的学生回答有,并不代表学生都非常清楚,大部分学生惯性地认为只要是学校开设的课就有用。真正回答出具体联系的只有24.7%。

(2)你认为运筹学教学模式可以如何改进?(可多选)

A增加多媒体教学B增加上机练习

C加强案例教学D加强集体讨论,大作业练习

E其它

加强案例教学与增加多媒体教学及增加上机练习所占的比例都超过50%,说明学生对这些方面都很期望或很认同。

(3)你对运筹学课有何要求?(自主发挥题)

有的学生要求考试形式以作业、案例,并与最后的考试成绩相结合来综合评定成绩;有的学生要求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弱化理论的讲解;有的学生要求使用和实际贴切的教材,即教学内容与后继课程能衔接上等。学生的要求其实就提出在教学目的上要明确、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考核方式上要多方面综合,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3.对我校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教学目的不明确

运筹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后继课程作铺垫的,目前,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实际应用的倾向。有的教师把运筹学当作数学来讲解,偏重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运筹学的应用本质;有的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流于书面,没有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思考,忽视运筹学多学科的横向交叉联系和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所学知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际中又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之,教师把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当作数学课程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只会算题,而不善于处理面临的大量实际问题。

(2)教学手段落后

运筹学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容量大。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必须借助于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有些需要演示的内容(例如图解法)就显得直观,理解得透彻。有些需要借助于软件的问题(例如单纯型法),省去了繁琐的计算过程。但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不能有了多媒体就不用黑板,有些问题还要借助黑板将细节和过程讲清楚,演示清楚。怎样将黑板与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门艺术。这对任课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对教学效果就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力求以课件将所讲问题整理得清晰、条理、直观的基础上,还要求要有艺术性,要有美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主要对理论讲解,对例题讲解,有时间就讲解作业,与其它科目没有什么区别。怎样增强运筹学的实用性,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将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要将知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即将背景知识介绍清楚,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解决,同种问题如何解决,还能解决哪些问题等都介绍清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再迷茫。追根求源,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我校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1.明确教学目的。

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运筹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运筹学的思想、原理、方法等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大量的最优化问题。[2]

运筹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若我们目前不清楚其与哪门后继课程有关系,就无法确定讲哪些内容,无法确定选哪本教材。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学习运筹学有何作用,与哪些课程有关系并不非常清楚。明确教学目的,再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就能提高教学效果。

2.在教学手段上增加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手段是黑板加粉笔,虽有其优点:书写步骤清楚,学生看起来清楚,但也有其弱点。例如课堂知识容量小,有些书写过程浪费时间,需要演示的立体空间或图形难以形象表示出来,不直观。而所有这些弱点,多媒体教学都可避免,但多媒体要和黑板相结合使用,各自的优势互补,效果才能更加明显。要使教学效果明显,对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多媒体课件上功夫。

3.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和专业与现实相贴切。

运筹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与后继许多课程都有联系。而与哪些课程有联系,有哪些联系,这些联系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这些教师都要清楚,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与之相适用的教材。只有在内容与教材上都与专业相贴切,才能真正将这门学科建设好。比如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选择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陈立等主编的《物流运筹学》,此教材既将运筹学的理论讲清楚了,又和物流管理的专业结合起来;既有具体的运用研究,又有优化软件的应用介绍,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本非常合适的教材。

4.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3]。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选哪些案例,这个案例和教材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有联系,如何分析,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也使学生加强了运筹学的应用意识,明白了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上机练习。

运筹学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计算量大且复杂,有些可以通过手工计算,有些手工计算很复杂。对于运筹学问题,只要构造出数学模型,通过上机练习,利用数学软件,就可以很快计算出结果。同时,通过上机练习,通过数学软件的使用,我们也可以检验所构造的模型是否规范。

6.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集体讨论和大作业练习。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很短,有的学生对有些问题可能还没有完全搞懂,即使懂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分组和布置大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集体讨论。问题不辨不明,通过集体讨论,首先将知识点搞懂,然后就具体案例来建立模型来求解。整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讨论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而且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也非常有好处。为了真正达到好的效果,分组可以以宿舍为单位,或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最后以作业形式打印一份上交。为了避免有的学生不参加讨论,教师可要求对于所做案例随机抽取小组成员来讲解案例,根据回答情况定平时成绩等次。

7.加强应用环节,将运筹学与数学建模竞赛结合。

运筹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是通过知识背景的介绍,引出问题,以问题的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即讲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具体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检验,这一过程与数学建模竞赛是完全相吻合的。数学建模竞赛与运筹学的知识体系联系紧密,在运筹学教学过程中或运筹学课程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建模竞赛,以检验学生的所学知识,加强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锻炼学生的耐心和韧性。近年来我校在苏北、江苏省、全国、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8.改革考核形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对学生如何考核更能客观地评价其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真实情况,靠在100分钟内一套试卷的最后成绩来评价显然不客观。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通过对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情况的分析,通过对相关兄弟院校的调查,我们采取了由出勤、作业、课程设计、试验报告、闭卷考试相结合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的方式。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其它几项占40%。这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三、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我校近三年来的运筹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具体有:

1.形成了优秀的教学团队。

我校运筹学的教师能经常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统一教案,教学过程中钻研教学和科研,在辅导学生建模竞赛的过程中,通力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几年来在教研和科研上有多项课题已结题,而运筹学课程是校精品课程。多年来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数学建模竞赛,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个一等奖,多个二等奖;在江苏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多个一、二等奖;在苏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多个一、二等奖。这些都说明我校运筹学教学效果显著,同时有一个团结、肯干的优秀教学团队。

2.学生学习热情大增,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得特别明显。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利用所学的内容解决问题,并写一篇相关的论文。在培养了学生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如有的学生的论文已在相关的杂志上发表,对毕业班的学生针对运筹学中的有关知识,确定选题。实践证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校有两支队伍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

参考文献:

[1]Carl McDaniel,Jr.当代市场调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

[2]刑光军.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

[3]张兵.案例教学在运筹学教学中的运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3).

相关阅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与管理控制

新经济时代的知识经济管理

工商管理类求职方向 篇6

专业概述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相关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专业等。

就业前景与方向

1.就业方向

一是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

二是以大中型工商企业为主的内资企业;

三是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 业,以及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

四是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五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外高校 深造学习。

2.就业行业或部门的百分率

国有企业 30.92%录取研究生 7.77%出国 0.62%民营及私营企业 12.10%其它 2.66%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

0.95%部队 0.62%其他事业单位 2.73%高等学校 1.83%机关

3.54%医疗卫生单位 0.07%科研设计单位 2.36%金融单位 4.59%下面在详细介绍工商管理类各个专业的情况

学科门类

(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情况:随着企业以人为本的意识增强,注重内部企业文化建设意识的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近年开设的专业一直就是就业亮点。一位人事经理的待遇高达每月7000元左右,而一位人事总监的年薪高者可达50多万元。

点评:从目前的竞争热度来看,虽然竞争最为激烈的是人力资源职位,但他又是最好的就业专业之一,这主要源于企业的巨大需求。可以预测,未来的管理职位中,人力资源管理以就业是黄金职业。

(二)专业:财务管理

人才需要:财务管理对于整个企业而言,就相当与链条对与自行车,一旦链条失灵,整个自行车也就无法行动了。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迫切需要同时兼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

就业前景:主要到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三)专业:市场营销

就业方向:关于该专业的发展前途回答是肯定的。、企业的销售部门的业务员或主管岗位;毕业后工作岗位主要有:零售企业或批发企业的促销员、推销员等岗位;企业营销部门的市场调查、信息统计、售后服务等岗位;企业的营销策划、市场预测人员;各类咨询公司的相关岗位。

就业率:市场营销专业是需求较大的专业,各类企业均需要,就业前景很广阔,历年平均就业率达97%左右。市场营销专业近几年就业率:2002年 97% 2003年 96.5%2004年97.8%。

点评: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不仅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都在讲市场营销。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将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并且,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商品化发展和商品房信贷业务的日益红火,购买商品房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首选投资,房产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最有效的促销手段就是聘用房产推销员压力:因为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做市场营销需要各种能力,不是学市场营销的人就适合做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反而变得不是很重要,很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获得更多的回报,形成了营销专业学生的强劲的对手,给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专业:会计专业

专业介绍:会计专业是专为向学生提供通过金融会计(或税务管理会计)考试所必需的技术技能而设计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借助深厚的文理科造诣,来提高运用这些技能的能力。会计和审计职业主要是审核和诠释数据记载,以便提出建议或做汇报总结。更进一步说,会计员可能会涉足设计财会系统,对开支汇报及其他金融预算领域提出建议。因此,他们必须做好应付各种人,各项数据及各类琐事的准备。会计职位上常会孕育出运营的规划和管理的人才,这将是向更高级管理层次迈进的极好机会。会计专业是专为向学生提供通过金融会计(或税务管理会计)考试所必需的技术技能而设计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借助深厚的文理科造诣,来提高运用这些技能的能力。会计和审计职业主要是审核和诠释数据记载,以便提出建议或做汇报总结。更进一步说,会计员可能会涉足设计财会系统,对开支汇报及其他金融预算领域提出建议。因此,他们必须做好应付各种人,各项数据及各类琐事的准备。会计职位上常会孕育出运营的规划和管理的人才,这将是向更高级管理层次迈进的极好机会。

典型的工作:

-设计收集金融及相关信息的系统

-积累和摘要信息

-分析和诠释数据

-主持金融检查

-金融信息的编纂和校阅

-退税及其文件准备

-设计更好的监管和决策报告系统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 篇7

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永恒话题, 在教育的不同历史时期, 在高等院校不同的发展阶段, 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提高的观念和手段都有所不同。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能已经逐步完善,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这四个方面内容对于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高校有必要针对学科特点和专业建设等问题, 根据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 结合学校及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上下功夫, 从而完成高教职能的基础性环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迅猛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教高[2012]9号文件, 对于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重新修订, 文件包括两个主要内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高校专业设置已经由审批制修改为备案制。这一文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议和专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相关数据, 学科门类12个, 专业类92个, 专业数量506个。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之中的“专业申报公示”数据, 2013年全国高校共有申请备案专业3162个, 平均每个专业类有34.37个院校申请, 而工商管理类有247个院校申请, 可见工商管理类的备案数量远大于平均水平;与506个专业相对应, 平均每个专业有6.25所高校申请备案, 而工商管理类所属专业平均每个有24.70所高校申请, 相关数据见表1。尤为重要的是, 从工商管理类所属的10个专业来看, 任何一个专业的申请备案高校数量都大于平均值6.25;10个专业中备案数量最少的是“物业管理”备案数为7所, 最多的是财务管理70所已经达到平均值6.25的11.20倍, 相关数据见表2。

通过统计高校申请备案的专业类别可以明显看出, 工商管理类是目前高校备案的热门方向, 也是大多数高校优先发展的项目。高校专业设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对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都将带来巨大推动, 一是增加了高校专业建设的主动性, 二是加强了就业与办学的联系。工商管理类专业因投资少、师资多、资源共享性强、就业岗位广泛等原因, 已经成为各类高校发展的重要领域;与此相对应, 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 也就成为地方院校尤其是高师和新升本高校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三、师资教研能力是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衡量师资层次的两个重要指标,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教学和科研看成一条船的“桨”和“舵”, 桨决定前进的动力, 舵决定运行的方向;只有这两个方面和谐统一才能确保船只及时达到目的地。从高校的四个职能来看, “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是师资的教学水平, “科学研究”的发展动力是师资的科研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是前两项职能的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教学水平是维持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功能的基本条件, 决定师资水平的现状;科研能力是决定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科研水平的逐步提高, 那么教学能力就会逐步弱化。师资水平提高的方法, 既有教师自身素质的主动提升, 也有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于整体教师教研能力的要求, 一般认为, 师资教研能力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完成。

(一) 以人才引进促进师资教研能力

人才引进, 既包括引入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的研究型师资, 也包括引入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用型师资。研究型和应用型师资的引进, 将有效提高教师整体的科研能力和应用水平。伴随近年来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 博士、硕士的培养数量有明显提高, 毕业之后, 他们大多数补入高校师资, 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与此同时, 大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骨干也逐步扩充到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之中。科研能力和工作经验两个方面的引进, 对于提高师资的教研水平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 以校内教研活动促进师资教研能力

日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提高师资能力的重要步骤, 通过日常的备课、听课、评课等环节, 不但可以提高授课者的业务水平, 而且对于其他评课人员也会有强有力的推动。地方高师院校和新升本高校在师资结构上的特点是原有的传统学科师资老化, 新增的经管学科在师资力量上一般人数少、职称低、学历低, 或者说有一些讲授工商管理类课程的老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 这种情况之下, 日常的教研活动对于师资水平的提高就会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通过评比教学效果、共同申报课题等活动将有利促进整体教研能力的提升。

(三) 以校外交流和讲学促进师资教研能力

校外学术交流和讲学能够有力推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机构或各个出版社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 可以加强各个高校和部门的沟通;以学术交流为纽带, 能够开拓参与者的视野, 促进校际合作。在支持教师参加本专业学术会议的同时, 对于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教研管理人员, 还应鼓励参加专业外的学术活动, 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活动更容易触发研究灵感, 更容易出研究成果。与此同时, 通过聘请校外教师讲课和到校外讲学, 教师可以有机会了解社会对于员工素质的需求, 从而促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把握正确的教学和科研方向, 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 以考取专业资格促进师资教研能力

行业准入制度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前学生只要有毕业证、学位证就可以就业了, 现在如果仅有这两个证显然有点儿力量单薄。针对工商管理类来说, 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理财规划师、营销师、会计师、审计师、会计从业资格等各类证书, 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如果获得相应资格, 那么对于推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资格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 各项证书的获得要求教师对于相关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有良好掌握, 这又反过来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提高。

四、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课程设置对于高等教育来说, 就相当于工业企业的加工工序和流程。同样的原材料, 因为工序和流程的不同, 加工出来的产品也就不同;或者说, 要想加工出不同的产品, 就需要有不同的工序和流程与其相对应。课程设置的内容组合和先后顺序,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四年修订一次, 高职院校因为学制短、管理活等原因也有一年修订一次的情况。

(一) 优化主干课师资结构

主干课是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针对特定专业指定开设的课程, 也就相当于产品加工中的必备工序, 缺少其中任何一道工序, 都不能加工出合格产品。对于主干课, 不但应该由教育经验丰富和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授课, 而且应该强化集体备课、以老带新等教研活动, 提高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授课能力;与此同时, 还需强化课程之间的融合和衔接, 使同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以及前后学期开设的课程在整合和衔接上自然和谐, 从而保证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课程之间紧密联系。

(二) 充分利用师资特长

利用优势师资, 不是因人设课, 而是充分发挥师资力量的特殊优势, 强化专业知识的某个方面, 增加学生就业优势。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规模大、备案高校多, 原因就在于这类专业办学开支少、成本效益高;与之相对应, 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造成了学生多、就业难等现实问题, 对于就业门槛相对较低的专业来说, 这一问题更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 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的特长, 对于研究能力强的师资提高其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教学;对于业务水平高的, 尤其是“双师型”老师, 提高其操作能力, 以教学促科研。

(三) 注重专业基础训练

努力培养业务基础扎实, 具备实际操作技能, 让用人单位满意的学生。在“用”字上下功夫, 让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用得上、留得住”。以工商管理类之中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工商管理等专业为例, 通过设置“财会基本技能”课程, 让学生练习手工点钞、机器点钞、小键盘输入、手工捆钞、会计数字书写、会计汉字书写、珠算、手工票据翻打、微机票据翻打、会计凭证填制、财会实务操作、岗位模拟演练、凭证装订、账册装订等项目, 能够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可以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是做好实际工作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职业道德水平是衡量主观工作态度的重要指标。良好的教学质量, 一是让学生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 (课堂教学) , 二是培养实用的工作技能 (实验、实习、见习) , 三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育管理观念在学生心中的内化) ;这三者之中, 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考试来验证, 工作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操作来实现, 但价值观念的形成则不是一朝一夕的, 更不是一劳永逸的。从促使学生遵守财经法纪方面来看, 组织学生参观监狱, 以及引入与之有关的案例进行日常教学,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影响不失为有效的办法。

五、优先考虑就业需求

教学质量提升最终的评价标准要落实到学生就业这一环节。教育工作不但是按培养计划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过程, 而且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 教育的出发点就必须与实践相联系, 必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配合。对于高校来说, 能够迅速反映就业需求的信息源有两个, 一个是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反馈, 另一个是家长需求。

(一) 收集实习和就业反馈

学生是学校重要的教研资源, 教学质量的优劣、研究水平的高低, 最终都会反映在学生的就业能力之上。通过收集学生实习和就业期间的相关信息, 能够了解日常教学与工作实际的差距, 便于更新教学工作和管理观念。通过与实习、就业单位领导的沟通, 可以了解学生与员工在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差异, 能够发现学校教育之中存在的不足。在此情况下, 通过上下届学生之间的沟通, 经过“同伴教育”, 能够使在校学生增加就业的危机意识, 从而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急迫性。

(二) 重视家长需求、强化学生自我培养

如果把大学教育看成是一个生产车间, 那么教育工作就是一种“来料加工”式的贸易形式。家长提供原材料 (学生) 和加工费用 (学费) , 学校提供加工场所 (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 , 教师按特定工序和流程 (专业、课程设置) 进行加工, 尤为重要的是加工过程完成之后, 产成品 (学生) 归材料提供者 (家长) 所有, 不必由加工者出售。如此看来, 我们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活动都应该以家长的意愿为中心, 即这个“来料加工”式的贸易形式必须以原材料提供者的需求为核心, 否则就会因原材料提供者的丧失而失去下一个加工过程及合作机会。与此相对应的是, 高校的培养模式是统一的, 而家长的需求是个性化的,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柔性的对立统一的培养机制, 比如通过学分制、二学位、选修课等形式,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约束, 从而既增加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六、结语

教学质量的提升, 既与存量相关, 也与增量相关, 还需考虑高校本身的层次和特点。作为地方院校, 一般会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所以在探讨教学质量时, 就需要充分考虑路径选择与目标定位。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优劣, 主要体现在与培养目标的契合以及促进学生就业。让学生上岗两个月就需独挡一面, 即培养目标注重“上手快”, 当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但专业根基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 工作岗位的轮换既是强化管理的要求也是减少错弊的手段, 单纯对某一个岗位“上手快”, 不一定能够适应其他工作岗位。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学校不可能传授学生未来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 所以鼓励学生养成自我发展意识, 让学生注重自我提高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 在探讨提高教育质量时, 还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特别是要强调“低成本与差异化”, 以低成本提高学校经济效益, 以差异化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摘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因其资金投入少、社会需求多, 以及师资数量大、资源共享强等特点, 越来越受到地方院校的重视, 从开设数量、发展规模等方面看, 这一学科已经成为大部分地方院校, 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和新升本高校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强调这一类专业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从而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对于增加师资的教研能力, 提高学生就业水平, 实现高校职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华, 罗玲, 彭旭.高校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监督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 2013 (09) .

[2]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13 (02) .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 职业胜任力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F123.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39—0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低下,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四)发挥企业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让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获得经济或社会利益是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关键,从政府及学校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宣传、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设立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大力表彰、宣传为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及企业。让企业家意识到,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之一,而且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美誉度和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一种互惠型的共生关系。因为教学科研层次低的高校很难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形成共生体,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尽力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合作,要加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互桂.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0,(3).

[2] 李宇红,苏艳芳.工商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07,(11).

[3] 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与借鉴[J].管理评论,2003,(4).

[4] 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提升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5] 曾红权.就业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6] 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3).

[7] 吴言忠,刘华海.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8] 陈根.大学生就业力问题探讨[J].开发研究,2010,(4).

Dela Harpe B,Radloff A,Wyber J.Quality and Generic(Professiona1) Skills[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0,6(3):231—243.

上一篇: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工作总结下一篇:七言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