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文物的管理和利用

2023-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现代文物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近现代历史研究的佐证和补充, 管理并利用好现存的近现代文物, 无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 还是进行宣传教育, 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近现代文物管理和利用回顾

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的近现代文物得到了较好的管理和利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近现代文物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在1987年和199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对近现代文物的保护价值、历史功能做出了肯定, 将近现代文物管理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2) 近现代文物的保护从无到有。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文物系统共收藏有近现代可移动文物达到四十余万件。

(3) 确定了一批各级近现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在《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中做出对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分级保护的规定, 将一批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分别确定为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 (地区、自治州) 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相关文物场所进行有效管理。

2 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党和政府为管理和利用好近现代文物, 采取了不少措施, 但是在执行操作中仍然面临有许多问题:一些地上文物年久失修, 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都较严重;而馆藏文物由于征集和管理方面的原因, 大都存在内容性质较为单一、参观和教育意义不够多元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可以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原因

中国的近现代时期的近现代文物遭到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文物数量相对不足。建国后, 近现代文物的管理和利用工作迎来了新的社会环境, 其征集和保护工作处于历史的黄金时期。但是当文物管理刚有起色时, 各种政治运动便接踵而来, 使得制定完成的文物管理利用计划不得不处于停滞, 并为政治宣传服务。受当时的极“左”思潮影响, 在文物的管理工作中, 只注重和中共党史、革命斗争史和相关人物、事件方面文物的征集和利用, 而其他反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程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文物, 几乎全被忽视。尤其是在“文革”期间, 许多文物工作者相继被“打倒”, 与他们工作相关的文物遗迹也相继成为人们“破四旧”的斗争对象, 使得许许多多近现代的珍贵文物失去了被开发、利用的有利时机。我们虽然可以重新对这些文物开展管理和利用, 但是许多历史见证者的辞世、许多珍贵文物被销毁破坏, 给我国近现代文物管理及利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2) 概念偏颇的原因

由于我们在过去制定政策、开展宣传教育时, 都将近现代文物称为“革命文物”, 使得在实际工作中, 对近现代文物的管理和利用存在偏颇, 局限在“革命”的狭小圈子里。大多数人一提到“革命”二字, 便理解为“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各类文物, 从而忽视了对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旧民主主义革命文物的管理利用。即使是对“五四”运动之后文物的管理, 往往也只注重建国之前, 对共产党党史、军史、革命斗争史等方面的文物管理, 而其他阶层、其他领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也被忽视。由于难以把握“革命”的范畴及性质, 造成了建国后几十年来近现代文物管理的不足, 许多具有珍贵价值的近现代文物由于文物工作者的忽视, 而被遗忘和流失。

(3) 思想认识的原因

人们对近现代文物的管理及利用意识, 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态度上, 都远不如古代文物。这种认为近现代文物可有可无的社会观念, 严重挫伤了文物工作者管理利用近现代文物的积极性, 或多或少影响到他们的具体工作, 这也是造成近现代文物管理利用不善的重要原因。

(4) 专业人才缺乏的原因

人们对古代文物的偏爱, 造成了对近现代文物的重视不足。建国后, 我国开展的许多文物专业人才培训, 也大都将考古发掘、古代文物的鉴定及保护作为重点, 使得开展近现代文物管理和利用的文物工作者在专业知识、人员配备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失调, 导致近现代文物管理和利用工作越趋薄弱、日益被动。

3 加强有效管理和利用

近现代文物管理和利用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能够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倡导下得到有效解决, 使近现代文物的教育功能、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得到有效发挥。

(1) 全面客观评价各时期文物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历史文化遗存是作为每一时期历史的见证, 具有同等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要克服以往对近现代文物认识的片面、偏颇, 明确近现代文物的具体内容, 不搞单纯的功利主义;另一方面要调动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加强宣传和管理, 更好地发挥价值。

(2) 确保文物的完整性的真实性。相关的博物馆及文物保护单位必须设立保管部, 专门负责文物的管理, 定期巡查, 确保文物不被遭到破损和破坏。对于博物馆内的文物, 要确保展品的温度、湿度符合文物保护需要。对各类文物的保存现状, 应当记档在案, 妥为保存。此外, 还应当邀请专家、学者对文物的陈列情况、文字说明的规范性进行论证, 确保当中不出现错误, 同时也加强文物场所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 逐步培养一批开展近现代文物管理、保护、利用、研究的专业人才。

(3) 发挥文物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效益。近现代文物具有重要的文化、观光及教育功能, 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科学合理的文物管理及利用措施, 能够更好地帮助文物管理者实现这些功能和价值。各文物场所之间多联合开展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促进文物实现有效流通等, 对于提升文物场所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都具有重要作用。

(4) 加强制度建设。现行的法律条令中, 虽然已有《文物保护法》, 但这远远不够, 不能满足文物管理的需要。尤其是近现代文物由于长期以来被忽视和保护不善, 问题更为突出。因而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条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召集专家、学者等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召开论证会, 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

总之, 近现代文物的管理和利用工作, 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有清醒、正确的认识, 本着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 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摘要:本文对近现代文物的管理和利用进行了回顾, 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和加强管理的措施。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场所应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使其得到解决, 更大程度发挥近现代文物的功能效益。

关键词:近现代文物,管理利用,法制,思想认识,功能效益

参考文献

[1] 乔玲梅浅谈近现代文物在利用中的保护问题[C].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 2004

[2] 李晓东关于近现代文物的法律规定问题[N].中国文物报, 2011-08-05

[3]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家博物馆近现代文物的征集与捐赠[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2 (10)

上一篇:会计专业技能单项化实训的探讨下一篇: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对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研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