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精选8篇)

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 篇1

要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崭新道路。

党要领导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要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必须建设一支听党话跟党走、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华夏大地上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人类历史上竖起的一座代代传颂的无畏丰碑。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一)长征,是党和红军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下被迫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党领导红军战胜了征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夺取了长征的胜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可是,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对日实行妥协政策的同时,调集重兵“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被迫率领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的丧失,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格局。在国民党军重兵逼迫下,战斗在大江南北的红25军、红四方面军和红

2、红6军团分别先后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就由局部发展成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在不断加剧的民族危机下,红军的战略转移,已经不是单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而是同时负有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发展,以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伟大历史使命。

党和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可谓步步险关,处处绝境,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然而,党和红军最终经受住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一路闯关夺隘,勇敢前进。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22日长征结束,各路红军在长征中总行程达6.5万余里;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其中师以上规模的有120余次,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共计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俘敌2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军还战胜了自然界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其中包括赣江、湘江、乌江、大渡河、金沙江等激流汹涌的著名大川;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上百平方公里茫茫草地。在此期间,我们党还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尽管付出了兵力损失达3/4的重大代价,但红军最终实现了会师西北的战略目标,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的胜利,不仅使党和红军克服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也为挽救民族危亡,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罪恶企图,向世人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使党中央实现了对全国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红军整体合力的形成,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精华”。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军治国的宝贵人才;更重要的是,在浴火重生的伟大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脱颖而出,并且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这一切,标志着党开始走向成熟。

长征的胜利,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红军以英勇无畏的斗争,将被迫进行的求生存转移,转变为开赴抗日前线的伟大进军,在华北的抗日前哨地区建立起前进的阵地,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促进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的胜利,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赢得了国际上正义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广大人民由此而懂得: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获得解放;只有参加和支持红军,才能翻身当家作主人。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政治觉悟;与广大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求实创新的胆识。这一精神,不仅是党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高度凝结,也是后来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发展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在这些精神的鼓舞下,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红军长征胜利的光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红军将士在万里征途中,用生命和热血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要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思想路线。

红军长征能够夺取胜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集体。正是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彻底扭转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从根本上说,就是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是在这条思想路线指引下,党制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从根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凝聚了全党全军力量,从而引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最新指导理论,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又快又好发展”的时代课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以此统一全党的思想,凝聚全党的意志,集中全党的智慧,激发全党的活力,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要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崭新道路。

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长征,就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照搬书本上的条条和外国经验,无视中国革命实际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惨痛教训使党和红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道路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开创。只有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革命道路,才能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从此,我们党把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推举出值得依赖的领袖,自主决定仗怎么打,路怎么走,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关头,敏锐把握机遇,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打开了中国革命的广阔空间。

今天,我们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充满未知和困难。要取得这场新长征的胜利,关键在于创新。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自己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独立自主,勇于创新,依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努力开创出一条造福全体中国人民和促进世界繁荣发展的崭新道路。

党要领导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红军长征,是在无后方依托、流动作战和非常险恶的环境下进行的,但党和红军也从来没有忘记践行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多次调整和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确定,充分表明我们党始终是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党和红军赢得人民群众支持拥护的根本原因。红军长征,共经过14个省和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所到之处,广泛开展宣传工作,深入说明党和红军的宗旨,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和红军是他们的救星和希望,从而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正是有了沿途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党和红军才能夺取长征的胜利。

长征途中,党和红军的各级领导和指挥员,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很多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战死沙场。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喋血遵义城;红25军政委吴焕先血洒四坡村;红34师师长陈树湘伤重被俘,掏腹断肠,壮烈牺牲。聂荣臻曾说:红军打仗打的是干部,打的是党团员。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正是党员干部这种冲锋在前、吃苦在先的作风,激发了广大战士们的极大斗志和勇气。红军军心之团结和士气之旺盛,为当时国内任何军队所不及。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的稳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中央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体现出来的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新风范,更是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但是,目前党群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不容忽视。一些人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政治生活,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严重侵害了党的肌体,败坏了党的作风,危及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我们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使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坚强的战斗力,领导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

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党和红军在长征中迭克强敌、战胜艰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在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面对严酷无情的自然环境,面对绝地断粮等生死考验时,红军指战员之所以能够以顽强的意志、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情绪坦然面对,靠的就是对党的忠贞,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们也毫无怨言,坚定地跟着党革命到底。

党和红军中,有一大批甘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坚定分子,老一代革命家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如朱德、贺龙、刘伯承、叶剑英等人,投身革命前都曾在旧军队中有着高官厚禄,但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他们不惜放弃这一切毅然加入共产党。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为了跟党干革命,告别家人、离开故乡,踏上了迢迢征途,很多人付出了生命和热血。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心甘情愿地舍弃个人一切,投入伟大的革命斗争洪流。历史一再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党我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是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支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更加需要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来凝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要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必须建设一支听党话跟党走、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

长征胜利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为了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胜利发展,党必须牢牢掌握一支忠实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革命武装。长征中,红军之所以能经受住残酷的战争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党内斗争等多重考验,创造出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牢固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政治工作的强有力保证作用;形成了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规律的建军、作战思想、原则和制度。红军遵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作战原则,充分发挥运动战的优长,用“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打”时敌人闻风丧胆,“走”时敌人望尘莫及,真正实现了毛泽东所说的“完全主动作战”。所有这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仍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深化“军魂”教育,确保打得赢、不变质,更好地履行所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 篇2

任何一种精神,都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在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整的红军长征中,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上,它与其它不同阶段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一起构成中国革命的精神长廊,铸成中国革命之魂。伟大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历史变革和物质产生的强大动力,鼓舞和激励千百万群众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中。精神力量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长征精神一直受到全党和全社会及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它“永远不会过时”。

今天追寻解读长征精神、学习发扬长征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征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其内涵是多方面的,革命前辈徐向前、杨尚昆、张震、张爱萍等曾对长征精神作过多方面论述,其文字表述各不相同,提炼出的内涵各有千秋,大致可归纳为: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精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精神;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精神;依靠群众、团结协作精神。

2 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飞梦想的需要,在我们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弘扬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先决条件。只有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引导青少年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此,很有必要利用长征精神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并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牢固的政治信念,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2)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弘扬长征精神,为构筑中国教育梦注入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华儿女自己的事业,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中国梦的未来,依靠广大青少年,青少年是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之一。

3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社会历史的影响,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思想,过去那种奉献型的、无条件服从社会或国家需要的单一化人生追求,正在被一种现实的、具有明确功利倾向的、个人色彩突出的多样化人生追求所取代。在校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对国情民情有所了解,对党的思想路线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逐渐走向政治理智。同时,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使得大学生们能主动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认可伦理道德准则。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但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发展过程中消极观念的侵蚀和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西方伦理与传统东方道德产生冲击,而衍生出部分大学生对一些重大政治性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信心不足、社会责任感淡化、社会功德和传统文化缺失。

4 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4.1 塑造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迫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毅然走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并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可以说,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们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他们坚信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定可以被打败,坚信全中国一定能解放,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定可以实现。正是这种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必胜的信心,给予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使得他们能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虽然战争年代已经远离,但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同样需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是培养他们成才的第一步,而且是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性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坚定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促使他们奋发成才,将来才能投身服务社会的队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归根到底来自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长征精神,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心,帮助大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立稳人生的坐标[9]。

4.2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

长征是在中国革命极为艰险和困难时期做出的战略决定,在长征的途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经历的痛苦磨难,可以说是完全超出了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据统计,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参加长征的共有20多万人,到达陕北后,四支队伍加起来只有33400多人了,十七八万红军牺牲在长征路上。可以说,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是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这种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现代人所罕见的[10]。

弘扬长征精神,就是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21世纪宏伟目标的生力军,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决定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将长征故事、长征精神融入教学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观念[11],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大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奋力拼搏,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今天努力学习,明天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就是最具体的、也是最实际的爱国主义表现。

4.3 在当代大学生中倡导凝聚向心价值观

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充分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境界。长征作为一次全国大范围的战略行动,涉及了全国各支红军队伍,全党全军是否能保持高度团结统一、各支红军队伍完全服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这些与我党、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的成败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尽管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是党中央和红军队伍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格遵守纪律,自觉服从大局,各部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并同闹分裂搞独立的行为作斗争,使红军队伍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只有胸怀全局,严守纪律,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才能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才能发挥团结的力量。正是这种高度凝聚的向心力,使红军一步步走向了胜利。当代大学生要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需要养成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协作、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网络的普及,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引起大学生在观念上的更新;另一方面也造成他们在价值取向方面的一些困惑,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现象的滋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偏离,集体主义观念的弱化等。所以,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用红军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为了集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这种高度凝聚的向心观教育和引导广大大学生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力度和深度。

5 结论

长征精神一直受到全党和全社会及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它具有永恒价值与永久魅力,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启示。弘扬长征精神,高校是主阵地,大学生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是载体。弘扬长征精神,就要让大学生了解历史,继往开来,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本文将对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怎样理解长征精神、在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等问题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焦建明.长征精神永不过时[N].兰州日报,2005-01-19.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

[3]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0-23.

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 篇3

七十四年前,1936年10月10日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锻造了举世闻名、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的完美体现,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我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的精神财富。江泽民同志指出,长征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用一双双穿着草鞋的脚走出来的,用一条条前赴后继的生命换回来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进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长征路上,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不断赋予其生动的时代内涵,体现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和精神魅力。在这种新形势下,面临经济全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冲击,研究长征中的宣传方法、弘扬长征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过程

“古田会议”后,红军在连续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均取得了巨大的胜利,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失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1934年10月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开始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开始于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长征的胜利与否将决定党和红军、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和前途问题。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和战士克服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疲累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英雄业绩。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树根、嚼树皮、四度赤水河、强渡金沙江,最终奇迹般地跨越了千山万水,实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最终胜利。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兹索尔兹伯里在其书中——《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里热情称赞“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本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刻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他还高度评价长征精神“过去时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很热激情”。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献给全世界文明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人类。

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意义。正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所说:“长征时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的胜利顺利实现了革命大本营的伟大战略转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征的胜利,是红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红军的生命线”发挥作用和优势的结果,证明了中国工农红军高度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的胜利,也标志着我当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和革命的问题,在遵义会议上开创性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长征精神的内涵

伟大的长征熔铸了名垂千古的长征精神。在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时,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对长征精神作出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提炼出长征精神的内涵和要义。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忠于理想、坚定信仰的理想和信念;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革命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军民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的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忠于理想、坚定信仰为核心的理想和信念是支撑红军战士迎接各种考验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的战略转移、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这一切艰难险阻都没有击垮红军,反而使红军成为了一直击不垮、打不烂的队伍。使长征成为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红军呢?正是由于长征精神中所孕育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这种崇高的理想作为毅力的源泉支撑着红军在一切困难危险面前表现出了大公无私的英雄气慨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长征中,红军将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气慨和意志。长征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红军将士血与汗的代价,红军战士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长征的艰难历程熔铸出了红军战士之间高度的阶级友爱,在红军战士个人身上则体现为无私奉献的革命品格。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长征的思想指南。长征开始的原因以及初期的失利均归结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错误领导,其实质是“本本主义”的盛行脱离了中国革命和前途的实际,违背了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根本原则。遵义会议实现了红军长征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利到踏上胜利道路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知道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实际上也是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地位。长征的胜利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长征胜利的根本

保证。红军长征不仅以民族大义为重,同国民党的“围剿”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又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建工作。同时,红军长征还顾及党内团结。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尽力争取团结共同抗日。长征过程中,面临自然环境的残酷无情和敌人的凶残,广大红军指战员和全体战士团结一致,坚信革命一定胜利,互相帮助,共度难关,与天斗,与地斗,最终实现了长征的胜利。

军民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是长征胜利的伟大支撑。红军长征中坚持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传统,所到之处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仅建立了革命的地方政权,而且与少数民族人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消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的反面宣传所造成的少数民族人民对共产党的敌对情绪,创建了“军民鱼水情”的良好局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新时期要继承和发扬的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三、长征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长征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铸就的长征精神意蕴丰富,不仅是党的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饱含着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胡建涛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路上,长征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对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首先,长征精神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内容,即体现了关于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问题,对受教育者具有教育塑造价值。长征过程中面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错误领导及危害,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际,顺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举措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扭转了党、红军和革命的被动挨打局面,而且在理论上开创了我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先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加强如何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提高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长征精神的这一内涵体现在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价值根基的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长征精神中忠于理想、坚定信仰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对受教育者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具有鲜明的规范导向作用。长征过程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与战士正是坚持了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在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信仰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动力的鼓舞下,一鼓作气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为什么过去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是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是否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不仅是关系到当时长征和革命事业能否胜利并继续向前推进的核心问题,而且是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加强的精神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要切实加强的核心理念。当前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就是要始终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教育人民更好的理解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再次,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军民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道德教育中以为人民服务、以社会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理应作为基点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宣传和深化。长征中红军将领和普通战士身上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在高度紧密的阶级友爱之情和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方面。同人民群众一道艰苦奋斗形成了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是保证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我党紧密联系群众的法宝。当前面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法制体系尚不健全带来的个别道德失范现象的严峻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集体主义为导向,不断鼓励人们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并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努力抵制资产阶级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民观,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艰苦奋斗精神为基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革命年代带需要艰苦奋斗,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靠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尤其必要。艰苦奋斗精神是政治信仰、政治信念、政治抱负的充分体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最后,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心理教育的内容来提高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就是靠着这种不怕吃苦,敢于打硬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人类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由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受到竞争机制强化和变化节奏加快带来的巨大压力的影响,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是自杀现象。因此,要发挥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激励价值,积极引导受教育者缓解压力,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学习红军那种压倒一切、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时刻以健康向上的心态、饱满充沛的毅力、战无不胜的勇气、无所畏惧的信心。把个人的奋斗和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长征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党的传家宝。将长征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发扬和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红军老战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10月18日

[2]哈里森?兹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2日.

[5]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1939年3月19日.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杜超.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8]雷国珍.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湖湘论坛,2007(1).

弘扬长征精神对现代的重要意义 篇4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你对长征了解多少,本文为你讲讲长征精神的内涵,一起来学习啦。

79年前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伟大的长征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强大动力,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继承红军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弘扬长征精神,就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间奇迹,战胜艰难险阻,就是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将人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铸成一种摧不垮、压不倒的巨大力量。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样需要树立这一坚强信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学习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既无后方依托,又无物质保障的条件下,红军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克服了困难,扭转了危局。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出现挫折。比如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企业的改制问题、“三农”问题、反腐败等问题仍然困绕着我们,犹如一道道无形的封锁线,考验着每一个党员、每一个人。克服这些困难要有一种精神,要像当年红军那样,满怀信心,勇于拼搏,去夺取胜利。

弘扬长征精神,夺取新长征的胜利,不但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政策,还必须有一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长征的胜利是一个历史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红军队伍中,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全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把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 篇5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也试着学会坚强。

昔日中国的女排姑娘们是何等的神勇,“五连冠”不知使多少中国人为之振奋。然而在一次次的胜利之后,在郎平等一些老队员相继退役后,中国的女排是何处境?或许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畅及则衰”在饱尝了胜利和辉煌之后,中国女排开始了它从未有过的失败。昔日的世界霸主竟在一瞬间败下阵来。顷刻间,举国上下焦虑万分,人们不禁怀疑起那支曾令他们无比自豪的强队,究竟能走多远?然而就在2004年,沉寂了13年的中国女排,在议论和怀疑声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终于又一次拿回了她们期待已久的“世界冠军”。当五星红旗在雅典的奥运会馆开起时,中国的女排姑娘们含泪唱完了国歌。

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长征精神将伴随着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

在感动中,我们听到了桑兰,这位正值年青的美丽女孩,这位曾被国人和体操界认可的明日之星却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正当国人对她的未来倍感担忧之时,她却用笑容感动了周遭的所有人,坚持着、努力着,顽强地生活着。

红军长征的启示(范文模版) 篇6

——信仰的征程

你能否想象这样的境况——

敌人的飞机在上方盘旋,不时送来迎着死神威胁的狂轰滥炸,寒冷绵延的雪山卷起呼啸的寒风,冰冷凛冽的激流上颤动着攀行铁链,戴着红色五星帽的战士们身处这濒临绝境的险恶道路,却坚忍着走下去,直至忘记了停留,直至抵达两万五千余里的终点。

在距离今天的八十年前,一场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令人惊叹的征程成为了现实,三十多万红军历经艰难的两年,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最终仅幸存三万余人,为这场名为“长征”的奇迹画上了句号。从1934年到1936年,整整两年,七百三十个日日夜夜,鲜血和热忱浇灌了革命的旗帜,带来了一个国家新的光明和未来。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走下去?巴金先生曾说过:“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或许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寄宿于我们灵魂之中,赋予我们坚忍、顽强,给予我们希望、力量的信仰就是答案。而寄宿于红军身体里的,是怎样的信仰呢?又能带给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启程

让我们从不得不进行长征的原因说起,1934年10月,由于党的“左”倾错误导致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这是个在当时几近覆灭时不得不做的决定,对于任何参与长征的人来说,都是十分残酷的选择,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与之共处18个月的工农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

这位传教士的回忆让我们对当时的红军们感到惊异以及愈发的敬佩,遭遇厄境之时非但不颓然,反而愈加振奋。红军中的许多人,是与我们同龄,甚至是比我们年龄更小的孩子,这条漫漫征途,他们踏上的那一刻就知道再没有回头的可能,他们将随时与死亡为伴,即使明知可能是去赴死。

今天的我们似乎感受不到那么多的戾气和硝烟,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和的时代,大炮、子弹、战火、革命,这些字眼离我们是那么遥远,有许多人的棱角渐渐被磨平,丢失了“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更别说拥有那群比我们还小的红军战士的勇气和精神。然而这个世界暗流涌动,并没有永久的和平,叙利亚的战火还在燃烧,甚至在我们国家周围都频有**发生,如果真的到了民族存亡的关头,我们能否像红军踏上征程那样的义无反顾?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红军长征是在党的“左”倾错误导致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背景下进行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国革命性质、阶级关系、革命形势和中国革命道路等一系列问题上犯了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王明“左”倾错误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损失,直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共产党的历史证明,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既要注意反右,也要注意反“左”,但特别要注意反“左”。红军长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都是在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之后,才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征途

这两万五千里中的艰辛,用路程的长度是不能度量的。

茫茫的草地里,沼泽、敌人的突袭,食物的短缺;寒冷的雪山上,刺骨的寒风,单薄的衣裳,战友冰冷的尸体;湍急的大渡河,对岸是熊熊的大火,寒冷的铁链上是永不倒下的战士的奔赴,纵横11个省份,600里人迹罕至的草地,渡过24条河流,历经大小战斗千百次。物不经锻炼,终难成器,长征是一场震惊世界的行军,英国学者李爱德和另一位英国朋友沿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走完全程,感慨道:“一路上的痛苦,只要我活着,就不想再体验。”

长征中,红军将士怀着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和为工农大众谋解放的崇高理想,艰苦奋斗,勇于牺牲,英勇作战,使红军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胜利,这种精神动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首先,红军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有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毛泽东谈到红军长征时说:“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其次,红军有共同的目标--抗日。红军长征初期,无疑是战略撤退。但是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战略方针逐步明确,向抗日前线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由于抗日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的主流,是全民族的愿望,因此,抗日也就成为红军长征的重要信念。有革命必胜的信心,有抗日的共同目标,所以才能团结一致,为理想、信念去奋斗。

邓小平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高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对于自身命运及其全人类历史进程的把握。“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类自身努力斗争去争取权力才能够显示人类生存的价值。

八十年过去了,万水千山间的征战痕迹已经风化,但那条晚蜿蜒的长路仍在吸引着不同国家的人们。如同要打开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各种各样的人在长征路上为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找答案。他们走近了这段历史的同时,也将这段历史融入了世界。

(三)终点

红军的西北长征终于结束,那些苦难的日子终于迎来了光明和明媚的 一天。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一位评论家说:“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80年前,一位来自资本主义国家名为埃德加斯诺的记者,带着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了形形色色的人,从他们的口中,他第一次知道长征这件事情。凭借他对中国地理的了解,他认为这件事近乎不可能。随着采访的深入,长征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深深震撼了他。在冒着炮火回到北京后,他把他的采访整理,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在延安,他理清了思路,写下了以下的文字:

“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长征精神没有过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铁的纪律,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是我们党的好传统,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蕴含的历史启示,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有一个探索过程,其间经历了曲折和挫折,党犯过右的和“左”的错误。“左”的错误走向极端,物极必反,革命发生历史性转变。转变是通过党的重要会议,自觉实现的。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党开始成熟。党的成熟,一要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要对正反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形成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长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长征中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焕发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成为推动革命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长征中的牺牲是巨大的,是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这让我想到新中国成立后,背井离乡,背负着谁也不能告知的秘密奔赴沙漠研究导弹和原子弹的老一辈们,他们的青春交织着时光,于他们而言,这何尝不是另一场长征。红军的长征带来了崭新的国家,而他们的长征给了国家挺直脊梁骨的底气。

今天的人们,或者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但是对于八十年前这场伟大的征途来说,真正去了解、认知它的人,都会对它从心里感到惊叹和敬佩,一支装备简陋的军队穿着草鞋,硬是靠着高于生命的信仰坚持走完了这二万五千里充满艰难的道路。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我想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在怀揣着“中国梦”,渴望大国复兴的今天,时代无疑赋予了我们更加重大的责任,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将会一直鼓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寻找通往大国崛起的道路。

最后用被埃德加斯诺称为“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者”的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诗结尾:

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 篇7

关键词:恐怖小说,精神世界,文学创作

爱伦·坡的小说看似情节怪诞, 气氛恐怖, 但其中却包含了他对人生、对死亡的独特感悟与理解。通过一系列手法对作品中情节、任务的细致描写, 其美学思想也得以表达和体现。古典美学家主张形式是从属于内容的, 艺术的形式是否有意义, 取决于其内容能否传授知识, 是否具有道德教化作用。而坡却颠覆了传统, 认为作品的艺术效果是第一位的。因此, 坡的小说更加注重对于人们恐怖内心的探索和描写, 能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坡的恐怖小说的独特艺术特色, 让读者感受到了恐怖文学的魅力, 并且从中获得了心灵上的冲击和精神上的快感。

一、研究意义

坡的小说通过阴森黑暗的生活场景的描写, 认真安排情节, 搭建场景, 渲染气氛, 达到特殊的恐怖效果。对残酷的生命消亡、肉体伤害的描述和诡异的无形力量的铺陈, 让他的小说与之前传统的哥特小说由环境的变换所带来的外在恐怖效果转为内在心灵的恐惧和战栗。坡的小说, 在创作上颠覆了以往的说教形式, 颠覆了古典主义把善和道德紧密相连的伦理道德美学。因此它具有以下研究意义:

第一, 恐怖文学、恐怖电影, 恐怖美学在当今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但是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认识, 研究还相对匮乏, 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第二, 坡在恐怖文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坡在小说创作中, 所用的不同手法表现我们可以用纯粹的、无关道德教育的审美鉴赏态度挖掘其恐怖小说中人类内心共存的困惑与冲突, 发现坡狂放不羁的想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含意, 这对于了解当下人们内心的思想困惑和冲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 不同于传统作家, 坡在进行文学创作时, 将艺术效果放在第一位, 再考虑作品的思想深度、价值倾向、道德规范等因素, 而这一独特方法也有助于其美学思想的表达和构建, 这值得后代作家在创作时进行借鉴。第四, 坡的哥特小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它们集中体现了在当下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的改变:孤独、恐惧、焦虑、烦恼、绝望, 等等, 各种焦虑感使人们可以享受阴森、黑暗、谋杀、血腥、恐惧带来的感官和精神的快感。文学作品就成为人们寻求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媒介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 坡的小说虽然因为其颓废黑暗的文风在面世初期并未受到重视, 但是为后人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社会状态留下了一扇窗口, 并且因为坡的作品所体现的对深层社会问题的思考, 对荒诞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理性的构建, 昭示着在现实社会中, 怪异、恐怖与荒诞也悄然成为人们渐渐接受的艺术形式。因此, 研究坡恐怖美学思想的构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对人类精神世界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坡在作品中深入剖析人们的内心世界, 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致入微。坡在文章《乖戾之魔》中道出了写魔性的动机:“骨相学家在研究智能和冲动———人类灵魂之原动力时, 忽略了一种倾向, 尽管这种倾向明显表现为极端的、原始的、无法压制的情感冲动, 却同样被先前的伦理学家们所忽视了。”这种描写证明一个历来被我们所忽视的现象, 那就是非理性的因素占据了我们心灵的大半, 我们在这种不合理的无动机的罪感和欲望的支配下, 做出不可思议的反常举动, 可是这个反常举动却似乎反映了更本质的人类本性。

坡的恐怖小说里的人物大多性格阴郁, 具有双重人格, 而且他们也做出了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疯狂举动。但经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这些行为的发生和存在具有其合理性。坡描写的这些人物, 大多都人格分裂, 做出了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人类的精神世界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有时受到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潜意识里的邪恶因素会被激发, 从而做出种种疯狂的举动。在坡的恐怖小说里, 同样有一些神秘的灵异事件, 但是这些灵异事件的存在, 不是某种超自然因素的主导, 而是因为人类潜意识行为作用的结果。小说中的人物在极端的环境下, 做出了一些疯狂可怕的举动, 但这些举动正是人类精神世界无限可能的结果。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的生物, 与生俱来便有一种占有欲和控制欲。当这种占有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人类便会采取一系列行为使其欲望得到满足。很多情况下, 人类内心的欲望会因为所得而变得更加膨胀。在欲望的驱使下, 人类甚至会不惜采取一系列极端的行为使其欲望得到满足。一些人会因为欲望而变得疯狂, 不择手段。坡的恐怖小说中, 导致人物疯狂行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坡在小说《一桶白葡萄酒》和《泄密的心》里,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人物内心存在的原始邪恶欲望, 正是这种欲望导致人物内心的扭曲, 这种邪恶的本质会在一些偶然事件的激发下暴露出来。在《一桶白葡萄酒》中, 主人公只因为出于对别人的侮辱的报复, 就精心设计, 将对方杀死。主人公通过杀人, 获得报复的快感, 这种畸形的快感是人物扭曲欲望得到满足的反映。在《泄密的心》中, 主人公出于对老人的厌恶, 在无理由的情况下, 将其杀死, 但是主人公最终却因恐惧而死, 内心的恐惧, 究其根源, 是内心的一种负罪感。在坡看来, 人类的恐惧感最终来自内心, 而这种内心的恐惧感会使人最终走向崩溃。

小说《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也是坡探索人类黑暗精神世界的范例, 讲的也是报复的故事。没落贵族蒙特利瑟因为被狂妄的弗图纳多侮辱, 决心对其进行报复。他处心积虑地将其骗到自己公馆的墓窖深处, 将其杀害。小说详尽地描述了主人公的犯罪心理过程, 对其谋杀的变态心理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恐怖变态心理的分析, 使读者的心灵得到震撼, 从而达到恐怖的效果。由此可见, 坡的恐怖小说更注重对人物恐怖心理的揭露, 并通过这种分析展开故事情节, 最终得到对人物的成功塑造, 从而使人物形象深入读者内心, 也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扭曲黑暗心理。坡的恐怖小说只注重对人物恐怖心理的刻画, 与道德训诫主题无关, 也与爱情无关。

坡的恐怖小说的主题是对人类精神世界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表现出人物在极端的精神状态下可能会采取的种种行为, 并将其合理化, 使读者认为这种种行为是精神世界无限可能性的结果。小说中, 主人公们种种离奇恐怖的行为是因为内心种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物最终走向内心的崩溃, 也是因为被内心的恐怖感所折磨, 所以精神世界会错乱崩溃。坡通过对人类精神世界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展示了人性的复杂。

坡将其作品中人物行为的错乱归因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错乱,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将其合理化, 从而说明精神世界的伟大。这也是与其他作家不同的地方。其恐怖作品恐怖的来源最终是心灵的恐怖。坡注重将恐怖行为进行心理层面的分析, 通过恐怖心理的分析, 给读者带来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怖感, 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状态。

三、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坡的恐怖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传统, 作品中不只是描述恐怖的场景和奇幻的世界, 而是深入人的内心世界, 深层次地探索人性的复杂。这既是对哥特式文学创作的创新, 又是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只是致力于用文学技巧达到文学艺术效果和用传统道德进行说教, 而是应该深入人类的内心世界, 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体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坡就做到了这一点, 其恐怖作品之所以能深入人心, 并不是因为其恐怖场景的描绘和恐怖情节的描写, 更是因为其作品深入分析人类的内心世界。坡作品的恐怖情节看似怪诞, 却经得起仔细推敲, 作品中主人公的行为是特定环境的结果, 无可厚非。在读过其恐怖小说之后, 读者仿佛会从主人公身上看到真实的自己, 这也是坡作品的伟大之处。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 现代人面对更大的生存竞争和压力。因此, 很多人可能不堪重负, 采取了一些看似极端荒谬的行为, 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 但这些行为是人类在特定环境下异化的结果。特定的环境激发了潜伏在人类心底的黑暗潜质, 才导致其极端行为的发生。这种人性的黑暗面不是心理异化下的个体经验, 而是具有普适性的群体揭露。人类在以伦理道德的规范约束自身行为的同时, 也会和内心的欲望作斗争。有时, 人类的理性和道德感会被突如其来的激进情感所淹没, 因此便会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作品创作的意义在于揭开传统道德的外衣, 揭露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坡的恐怖作品正是通过揭示现实社会人格的多面性, 表现出人与社会不和谐、矛盾的一面, 使读者得到心灵的震撼, 释放心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这也是坡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坡的恐怖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对于现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Poe, E.A.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EB/OL].http://www.eapoe.org/works/essays/philcomp.htm, 2009-04-18.

[2]Poe’s Women:A Feminist Poe Poe Studies Vol.26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93.

[3]李慧明.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J].学术论坛, 2006 (5) .

[4]朱光潜.变态心理学派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5]李慧明.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J].学术论坛, 2006 (5) .

[6]聂方冲.爱伦·坡创作中的“美女之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 .

纪念长征胜利传承长征精神 篇8

活动一:“唱嘹亮国歌 敬标准队礼”学习展示活动

活动时间:2016年3月—2016年6月

活动形式:1.录制微课,在少先队活动课上播放学习。2.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中随机抽取年级进行展示。3.日常观察队员的队礼姿势,作为学校“礼仪示范班”的评比条件。

活动纪实:3月14日下午少先队活动课上,大明宫小学全体队员共同观看了微课“唱嘹亮国歌 敬标准队礼”。微课内容是由曾光荣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李校长和大队辅导员雷老师协同两名少先队员共同录制的。微课,将队礼的意义、正确姿势、国歌的创作背景、演唱技巧融入其中。虽然微课只有短短的八分钟,但是对每位少先队员而言,这样的指导和引领让他们倍感新奇,学得又快又好。接下来每一周升旗仪式上,大队部随机抽取年级,进行唱国歌和敬队礼的展示,用良好的队风队纪,向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

活动二:“讲长征故事 做有志少年”讲故事比赛

活动时间:2016年3月中旬——2016年4月18日

活动形式:1.大队部制作长征主题课件,组织队员在少先队活动课上进行学习。2.各中队组织队员讲长征故事,并推选一名代表参加校级比赛。3.举行全校讲故事比赛,每位选手的时间为4分钟。

活动纪实:4月11日下午,大明宫小学开展“讲长征故事 做有志少年”讲故事决赛。队员和家长代表齐聚阶梯教室,共同聆听长征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感受心灵深处迸发的爱国情感。从3月份开始,学校大队部就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各中队学习了解“什么是长征”“什么是长征精神”“为什么要纪念长征”,引导每位隊员了解长征并讲述一个长征小故事,以此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活动三:“重走长征路 我是小红军”主题研学

活动时间:2016年4月12日

活动形式:1.学校五、六年级全体队员赴陕西省青少年拓展基地开展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研学活动。2.各中队分为两小队,根据长征主要编队称号起队名、队呼、选择队歌。3.体验五个模拟长征的活动模块:4.将感悟写在《研学手册》中,在少先队活动课时交流,选取佳作在“幸福娃小喇叭”中播放。

活动纪实:4月12日,少先队员入驻西安雅森青少年拓展体验基地。每个中队在教官的带领下起了响亮的团队名称、绘制团旗,高呼团队口号,展开主题研学旅行。密密的丛林中,战狼队、红一方面军等一支支队伍步伐整齐、健步如飞、口号嘹亮、斗志昂扬。爬雪山不畏艰险、过草地匍匐前行、穿越封锁线时手脚并用、飞夺泸定桥时互帮互助,运送物资行动敏捷,队员们在真实体验中感受着长征的艰辛与不易,在拼搏进取中体会着长征胜利的喜悦与激动。一个个“研学小问号”通过学习、体验、实践得以解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你知道它的起止时间、行走路线、行程长度吗?”“结合你的研学旅行体会,说说你感受、理解的长征精神。”一天的研学旅行结束了,信仰的种子已在每位队员的心中萌芽。

上一篇:解放后历届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下一篇:十八大心得体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