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全文(推荐9篇)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9月24日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 王安顺 2013年11月7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下文物的义务。
本市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规划、国土、建设、水务、交通、财政、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第四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进行地下文物保护宣传,营造保护地下文物的良好氛围。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对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及其相关人员的地下文物保护教育和宣传工作。第五条 市和区、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在地下文物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 本市依法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史料、普查资料等对地下文物埋藏区之外可能埋藏文物的地区划定重点监测区域。符合条件的,应当依法纳入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管理。
第七条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实际考古调查、勘探情况建立本市地下文物埋藏情况数据库,标明地下文物埋藏区、重点监测区域等内容,并对实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结果进行记录。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地下文物埋藏情况数据库,并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实现共享。
第八条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积极探索有效方式,鼓励有资质的考古发掘单位参与本市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具体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对于已经做过考古调查、勘探的,进行建设工程时,不再重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第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一)位于地下文物埋藏区;
(二)旧城之内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三)旧城之外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第十条 本办法第九条规定之外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可以在施工前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建设单位的报请后,应当予以及时安排。
未做考古调查、勘探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制定地下文物保护预案,位于重点监测区域内的建设工程的地下文物保护预案应当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备案的具体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对于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土地储备开发项目,承担土地储备任务的单位(以下简称土储单位)应当按照本市规定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完成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当出具是否具备入市交易条件的意见,相关意见作为土地入市交易的依据之一。第十二条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向建设单位提出规划条件或者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书面提示建设单位在施工前按照本办法规定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或者制定文物保护预案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告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书面提示的情况同时告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交通、水利等专业建设工程的监管部门。
第十三条 对于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建设工程,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交通、水利等专业建设工程的监管部门在建设工程施工前,应当书面提示建设单位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并告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第十四条 对于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并督促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对考古调查、勘探事项进行安排,相关安排应当与施工部署、施工总进度计划相衔接。
第十五条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土储单位或者建设单位申请后,在施工现场具备考古调查、勘探条件下,应当按照规定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结束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当将相关意见书面通知土储单位和建设单位。
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时限按照每一万平方米七个工作日计算,除雨雪、冰冻等特殊情况外,最长不得超过两个月。
第十六条 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土储单位或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考古发掘单位确定文物保护方案,采取保护措施。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需要实施原址保护的,应当实施原址保护。实施原址保护的,由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研究调整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或者另行选址。
第十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采取地下文物保护措施或者配合政府进行地下文物保护的,政府对其损失予以合理补偿,具体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规划、市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文物的,应当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监理单位在监理过程中,发现施工单位未依法保护地下文物继续施工的,应当及时制止并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组织考古发掘单位到达现场。
第十九条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配合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地下文物埋藏区和重点监测区域的日常巡查,并对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建设工程及重点监测区域内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进行其他生产生活活动时发现地下文物的,应当立即对地下文物实施有效保护并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在组织实施本村的建设规划,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指导村民进行自建住宅、挖渠、掘井等活动时,应当注重对地下文物的保护;发现地下文物的,应当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破坏地下文物的,应当立即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市和区、县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举报属实,为查处破坏地下文物行为提供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将位于重点监测区域内的建设工程的地下文物保护预案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一万元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建设单位未在施工前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的,施工单位未按照规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安排考古调查、勘探事
项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发现地下文物不采取保护措施,不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监理单位未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违反本办法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应当依法记入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未采取保护措施,造成文物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二十八条 负有地下文物保护职责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 工程概况
7号楼总建筑面积578.84 m2, 高8.48 m, 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的砖木结构, 竖向承重构件砖柱和砖墙由青砖 (或普通黏土砖) 和白灰混合浆砌筑, 砂浆强度较低, 砖墙风化严重, 房屋裂缝较多。
1.1 7号楼平移线路
平移时先向北平移24.27 m, 再向西平移5.6 m。向北平移时设置6条下滑梁, 其中下滑梁2为单肢下滑梁, 其余均为双肢下滑梁;向西平移时设置6条滑梁 (见图1) 。
1.2 平移工程特点和难点
(1) 房屋年代久远, 原始资料不全, 考证困难; (2) 房屋砖墙局部风化破损严重, 平移前需进行加固; (3) 房屋整体稳定性差, 采用何种措施不破坏房屋保护立面是工程难点; (4) 老建筑平移时要合理选用滑移装置, 从而减少平移过程中的振动, 确保结构安全; (5) 由于各滑道间的轴线荷载和轴线顶推力差异均较大, 要解决因此产生的位移同步差异对设备要求很高。
2 平移方案确定
7号楼平移工程是北京市文物系统的第一个文物建筑平移项目, 为确保平移施工万无一失, 各参建单位对7号楼平移项目进行大量调查和研究。
2.1 房屋加固方式选择
加固难点: (1) 房屋外立面不能破坏, 必须保持原有建筑风貌; (2) 房屋整体结构破损情况严重。
在做平移施工方案前, 施工单位铲除所有内部装修, 对房屋整体结构进行重新鉴定。由于碎砖补砌, 贯通裂缝很多, 房屋整体性比前期预想的要差, 经多次模拟实验和专家论证, 最终确定了“外箍、内撑、局部补强”的加固方案。
(1) 外部加固方式:采用16A槽钢顺外墙垂直放置, 首层与二层必须贯通, 水平间距1.8 m, 每层上下0.5 m处采用φ18 mm的螺纹钢筋和φ20 mm的高强螺栓与原结构联成一体, 从而形成“外箍”。
(2) 内部加固方式:对于存在碎砖补砌、贯通裂缝等的墙体, 首先铺设φ6 mm@300 mm的钢筋网片, 再用40 mm厚1∶2.5水泥砂浆分层抹平, 以加强局部墙体的承载力和整体性。
(3) 门窗洞口加固方式:宽度大于2 m的门窗洞口采用80 mm×80 mm×6 mm角钢顶撑加固方式。
(4) 大空间加固方式:采用增设钢桁架支撑和圈梁位置增设对拉钢筋的加固方法。
实践证明, 加固方案大大提高了房屋的整体性, 房屋平移过程中没有出现局部开裂的现象。
2.2 地基加固方式选择
轨道平整是平移行走的关键, 为保证轨道平整, 除需严格控制滑梁混凝土浇筑、砂浆找平、钢板铺设阶段标高和平整度外, 还需严格控制旧基础、新基础、新旧基础间的地基承载力和均匀度, 避免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轨道不平整。
7号楼整体性较差, 经与设计、施工单位多次沟通研究, 做出严格控制滑道面标高和平整度、滑道相对水平误差不得大于3 mm的规定。7号楼新、旧基础之间为杂填土, 且新基础旁还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 地基承载力较差且极不均匀, 如何提高地基承载力且与新、旧基础的地基软硬度一致成为此次地基加固方式选择的重点。由于工程工期紧, 且又在冬季施工, 经比选最终选择向回填地基上高压注水泥浆的施工方案。加固原理:利用压力, 通过注浆管把水泥浆液均匀压入土层中, 以填充、渗透和挤压方式挤走土层中颗粒间的部分空气和水分, 使土体密实。同时, 水泥浆具有固化作用, 浆液与土颗粒形成一个整体, 改变土颗粒间的结构关系, 大大提高土体强度、刚度和压缩模量等性能参数, 从而达到加固土体的目的。
向回填地基上高压注水泥浆的施工方案优点: (1) 提高地基承载力; (2) 通过对注浆量的控制, 可改善土体均匀性, 使其地基软硬度接近新、旧基础的地基软硬度; (3) 施工工艺简单, 工期短, 且可以满足冬季施工的要求。
设计参数: (1) 注浆孔直径为100 mm, 孔深约为基础梁底以下5.4 m, 间距1.5 m, 平面呈正方形, 均匀布控; (2) 注浆压力0.3~0.7 MPa; (3) 水泥浆水灰比为0.8~1.0, 为提高水泥浆的固化效果并适宜冬季施工, 可掺入一定比例的外加剂; (4) 经计算, 注浆流量宜为10~15 L/min, 回填土的水泥用量应大于186 kg/m3。
2.3 平移托换方案选择
目前, 平移托换主要有墙下施工托盘梁 (单肢梁) 和墙两侧施工托盘梁 (双肢梁) 2种方式。
单肢梁托换方案见图2。方案优点: (1) 梁体设计简单, 托盘梁受力明确, 可看成墙下圈梁进行设计计算; (2) 单梁托换混凝土用量相对较少。缺点: (1) 因墙体下施工梁体, 需分段在墙体下凿洞, 分段距离约为2 m, 导致梁体施工缝较多, 整体性不好; (2) 分段施工, 工期相对较长, 总体造价将会增高; (3) 在墙体下施工, 下滑梁顶面平整度很难保证, 而轨道平整度是房屋安全平移的关键。
双肢梁托换方案见图3。方案优点: (1) 在墙体两侧施工, 掏洞仅在横纵交叉点处进行, 尽可能减少对墙体的凿除; (2) 施工简便, 可多条滑梁对称施工, 工期相对较短; (3) 施工滑梁顶面平整度容易控制, 确保房屋安全; (4) 技术成熟可靠, 托换可靠性高; (5) 滑道梁可一次性施工完毕, 避免一条滑道梁分成若干段引起施工误差。缺点:工程量相对较多, 受力计算相对复杂。
两种托换方式经比选确定采用双肢梁托换方案。
2.4 移位装置比选
移位装置是指上下滑梁体系之间的接触方式, 也可看作上下滑梁体系间的行走装置。目前, 采用较广泛的有滚动式平移装置和高分子材料支座式滑移装置。
滚动式平移装置即在上下滑梁之间摆放滚轴 (见图4) , 下滑梁上设置钢板, 上滑梁设置槽钢, 滚轴采用实心铸钢材料或钢管混凝土。优点: (1) 磨擦系数较小, 实际磨擦系数为0.05~0.1, 所需移动动力较小, 对动力系统要求低; (2) 造价低。缺点: (1) 滚动产生竖向振动, 对建筑物安全不利; (2) 易产生平移偏位, 移动过程中经常需人工调整钢管位置, 增加辅助工作时间, 延缓移位进度, 且精度不易控制; (3) 部分钢管由于受力不均可能变形或损坏, 结构变形外加推力急剧增加; (4) 对施工时下滑梁的标高、平整度要求很高。
高分子材料支座式滑移装置即在上下滑梁之间摆放支座 (支座采用钢构件) , 下滑梁上设置钢板 (见图5) , 平移时在滑动面上涂抹黄油等润滑介质。优点: (1) 平移时较平稳; (2) 偏位时易调整, 便于纠偏, 适用于高精度同步控制系统; (3) 平移过程中辅助工作少, 平移速度快, 可缩短总体工期; (4) 较适用于旋转或转向平移。缺点: (1) 磨擦系数相对较大, 平移需提供很大动力; (2) 对施工时下滑梁的标高、平整度要求很高; (3) 共需布置99个固定支座。
2.5 顶推施工工艺选择
采用传统顶推工艺时, 往往由于荷载差异和设备局限, 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油缸不同步对顶推房屋造成的附加应力, 从而引起结构变形和开裂, 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工程采用PLC液压同步顶推技术, 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取得良好效果。工作原理:PLC控制液压同步顶推是一种力和位移综合控制的顶推方法, 这种力和位移综合控制方法建立在力和位移双闭环的控制基础上。由液压千斤顶精确地按照房屋实际荷重水平阻力, 平稳顶推建筑物, 使顶推过程中建筑物受到的附加应力下降至最低, 同时液压千斤顶根据分布位置分组, 与相应位移传感器 (光栅尺) 组成位置闭环, 以便控制建筑物的位移和姿态, 同步精度为±2.0 mm, 可以很好保证顶推过程的同步性, 确保结构安全。
PLC控制液压同步顶推系统由液压系统 (油泵、油缸等) 、检测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组成。液压系统由计算机控制, 可以全自动完成同步位移, 实现力和位移控制、操作闭锁、过程显示、故障报警等多种功能, 系统原理见图6。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和特点: (1) 具有友好的Windows用户界面; (2) 整体安全可靠, 功能齐全; (3) 软件具有位移误差控制、行程控制、紧急停止、误操作自动保护等功能; (4) 油缸液控单向阀可防止任何形式的系统及管路失压, 从而保证负载有效支撑; (5) 所有油缸既可同时操作, 也可单独操作。
3 结束语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整合和利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资源,确保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增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建设于城市地下的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有线电视及其他用途的管线(含附属设施)、管线共同沟及其相关的地下空间设施。
第三条本市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滨江区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适用本条例。
企事业单位自用的地下管线的建设管理,不适用本条例。
军事专用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四条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应当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协调管理、资源共享。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建立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和管理。
城市地下管线产权单位(以下简称管线产权单位)应当对其所有的城市地下管线安全负责,建立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应急预案,保证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
第六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范围内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和本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市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社会抚养费的具体征收工作。
财政、价格、审计、监察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的相关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三条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第四条本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分别以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前一年市统计部门公布的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基数确定。
对非本市的公民征收社会抚养费,按照本市居民的征收标准执行。
对一次生育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应当征收社会抚养费的,以生育一个子女计算。
第五条根据不同情节,社会抚养费按照下列标准征收:
(一)对违反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夫妻或者非婚生育子女的公民(以下统称当事人),按照市统计部门公布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至10倍征收;
(二)对违反规定生育第三个子女及三个以上子女的当事人,按照本条第(一)项规定的征收标准加倍征收;
(三)对非婚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当事人,按照市统计部门公布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倍征收;
(四)对符合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当事人,女方生育时不满28周岁或者距生育第一个子女的间隔不满4年的,按照市统计部门公布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五分之一征收。
对违反规定生育子女的当事人,其前一年实际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人均纯收入或者前三年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以下简称实际收入)高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以其实际收入为基数,按照本条前三项规定的征收标准征收。
第六条对违反规定收养子女的当事人征收社会抚养费,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征收标准执行。
第七条对违反规定生育子女的当事人,有弄虚作假、妨碍执行公务、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严重情形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征收标准加倍征收社会抚养费。
第八条社会抚养费由女方户籍所在地的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征收。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征收。
第九条当事人一方为本市户籍、另一方为非本市户籍的,由具有本市户籍一方当事人的户籍所在地的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征收社会抚养费。
双方均为非本市户籍的当事人,生育行为发生在本市或者生育行为未发生在本市但由本市现居住地首先发现的,由其现居住地的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征收社会抚养费。
第十条社会抚养费的征收部门发现有违法生育行为嫌疑的,应当立案调查,并于违法生育事实确认之日起30日内作出征收决定,下达《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
第十一条当事人应当自收到《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
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困难的,应当自收到《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征收决定的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分期缴纳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分期缴纳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第一次缴纳的金额不得低于应征收社会抚养费总金额的50%。
第十二条当事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2‰的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第十三条征收社会抚养费,征收人员应当向当事人出示价格主管部门的收费许可证,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
第十四条社会抚养费以及滞纳金全部上缴国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私分。
第十五条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如实提供当事人实际收入状况。职工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农村居民由其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供;城镇无固定职业者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提供;个体工商户由其经营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税务部门提供。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社会抚养费:
(一)社会抚养费征收部门未下达《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的;
(二)社会抚养费征收人员未出示价格主管部门的收费许可证或者未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的。
第一条 为加强文物保护工程事中管理,规范文物保护工程检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检查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省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护性设施建设、迁移等文物保护工程的检查(以下简称工程检查)。
第三条 工程检查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由审批方案的文物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工程检查部门)负责实施。
第四条 工程检查部门应自行组织专家或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检查工作。检查组人员不得少于三人,包括专家一人。参与工程检查的专业机构和专家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并遵守回避制度。
第五条 工程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程序管理情况、工程质量和效果、工程资料、工地安全等。
(一)工程程序管理情况包括:工程项目申报审批、招标投标与合同、技术交底、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地业主代表、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安全员及资料员等配备及到岗到位情况、工程技术交底、图纸会审、工程洽商及变更手续,抽查检查结论、隐蔽工程验收和阶段性验收等。
(二)工程质量和实施效果包括:技术方案落实情况,文物保护原则遵守情况,传统工艺使用和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情况;施工技术、工艺、做法符合质量要求情况,施工材料和构件检验、检测情况,工程各分部分项及重点工序的实体质量评定情况,隐蔽工程质量情况,外部观感效果和工程效果评价等。
(三)工程资料包括:与工程相关的勘察设计(如技术方案、施工图、概预算)、施工(如施工日志、工序记录、质量检查记录等)、监理(如监理日记、月报、旁站签证、材料见证取样记录等)、以及工程审批和管理等方面技术类和经济类文件。
施工前的文物保存状况,拆除、更换的构件,重要施工做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试验过程,隐蔽工程等,应保留影像档案资料。
(四)工地安全包括:工程安全规范执行、安全防护设备配置、文物和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措施,以及工地现场文明施工等。
第六条 工程检查应兼顾文物保护工程的工作特点,根据工程规模、投资、工期等应合理确定时间节点,适当增加检查频次。
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应根据工程进度,适时开展工程检查,按季度汇总上报辖区内工程进展情况。
市级文物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国、省保单位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原则上在每项工程施工进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时,应组织现场检查一次。并将施工人员到岗到位、工程审批手续、工程设计变更和洽商、工地安全、工程进度及施工质量等情况作为检查重点。
省古建筑质量监督站受省文物局委托,根据工程进度、规模,对基础、隐蔽、建筑构架安装工程以及屋面瓦瓦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抽查、检查。对备案注册的国、省保单位的文物保护工程,在竣工验收前每一项目至少抽查、检查两次。跨年度工程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工程检查。
第七条 省文物局根据省古建筑质量监督站及市级文物部门的检查情况报告,对国、省保单位的文物保护工程,在竣工验收前组织开展随机抽查、检查。
第八条 检查程序
(一)工程检查部门根据工程性质和内容,组建检查组。
(二)制订检查计划,发出检查通知。
(三)组织现场查验。查看工程现场,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关负责人提供相关工程资料并接受质询。
(四)召开检查工作会议。检查组听取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工程情况汇报;检查工程档案资料,开展工程技术、程序的合规性核查。
(五)评议并反馈意见。检查组根据现场检查情况,填写《文物保护工程检查表》、《文物保护工程资料核查表》,并由检查组成员签名,做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的检查结论,现场反馈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六)委托专业部门开展的工程检查,检查工作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检查组应向工程检查部门提交检查报告。检查报告应说明检查时间、组成人员、检查过程,工程情况等内容,重点说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建议等,并附相关检查表格。
(七)工程检查部门应根据检查报告,在检查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向被检查工程的业主单位和当地文物行政部门书面反馈检查结果和整改要求。
第九条 检查组在工程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见附件),并由业主单位及时组织整改。由市级文物行政部门督导整改并查验整改落实情况。
第十条 检查组成员应在规定权限范围内进行检查,如实填写检查表,做到客观、全面、准确,并对检查结论负责。检查报告、整改情况等文件资料应纳入工程档案,并作为竣工验收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 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应按季度核实、汇总辖区内国、省保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的进展情况,上报省、市文物行政部门。
市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本辖区内的工程检查工作情况,认真编写年度检查工作报告,并于下一年度1月底前上报省文物局。
省古建筑质量监督站按月汇总上报抽查、检查简报,编写年度检查工作报告,并于下一年度1月底前上报省文物局。
第十二条 未按规定开展检查、未及时提交年度检查报告的,省文物局视情况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
检查组成员存在违反检查程序、弄虚作假行为的,由工程检查部门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三条 检查工作所需经费应列入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年度部门预算,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改善生态环境,落实相关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陕西省森林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制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资源,是指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本办法所称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是指相关责任主体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森林采伐利用和林地林权管理,以及林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责任。
第四条 本市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度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网格化管理制度。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制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制工作负总责。
开发区管委会应当配合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做好开发区范围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
市和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制工作所需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制的具体实施工作。
监察、财政、环保、国土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制工作。
第二章 责任主体
第七条 相关区、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分管的负责人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主要责任人。
第八条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下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
(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编制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发展规划,确定培育和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总体目标;
(二)组织和指导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三)组织森林资源的调查、监测;
(四)指导、监督所属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
(五)组织全市林业系统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指导、督办、检查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重大案件的侦破、查处工作;
(六)监督、检查、考核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制度的落实工作。
第九条 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下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
(一)负责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二)负责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等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属地化管理责任,按照职责指导、监督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人的相关工作;
(四)具体组织并监督落实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植物检疫、资源林政管理、木材运输监督工作;
(五)具体组织并督促检查涉林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工作;
(六)具体组织并监督检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制的落实工作。
第十条 市和相关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相关责任。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国有林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林权权利人,对其经营管理或者所有的森林资源承担保护发展责任。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国有林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定的森林资源直接管护人员,对依法划定的管护责任区域承担巡护责任。
第三章 责任落实
第十二条 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体系,明确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集体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职责,并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林业工作。
第十三条 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森林资源的所有权性质、地域分布、功能划分、保护管理状况等情况,划分责任区域,确定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并组织实施。
市属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网格化管理工作,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十四条 本市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书制度。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主体应当根据网格化管理的要求,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
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书的主要内容及示范文本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与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区、县人民政府与所属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国有林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与所属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签订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书。
林地所有权人与其他林权的权利人不一致时,林地所有权人与其他林权权利人应当签订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书。
第十六条 国有林场应当根据所经营管理的森林资源的实际状况,合理划分管护责任区域,设立管护站并配备相应的管护人员。
国有林场与管护站,管护站与管护人员应当签订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
第十七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资源的实际状况,划分保护管理区域,确定保护管理人员并与其签订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
第十八条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建立本市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保护管理信息共享。
相关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确定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责任区域面积、责任书编号等信息,系统、完整、准确、及时的纳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
第十九条 国有森林资源的管护人员、集体所有森林资源的护林人员,应当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如实记载巡护巡查和护林情况,作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监督、检查、考核的直接依据。
第四章 保障监督
第二十条 市和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制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落实责任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将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
第二十一条 市和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对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综合检查,以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所属国有林场等本系统基层单位的综合检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检查每半年不少于一次。
第二十二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主体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单位和个人发现责任主体未履职尽责的,有权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第二十三条 对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中积极履行责任,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和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可以进行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责任主体,未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需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处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前款规定之外的其他责任主体未履行相关责任的,按照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书、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的约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南水北调工程的保护,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南水北调工程,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等及其配套附属设备设施。
第三条 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保护工作,指导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组织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统筹协调南水北调工程保护的重大问题。
省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单位(以下简称运行单位)具体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
水利、公安、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保护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跨区域和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完善水利调度、防洪、工程保护执法、水质污染影响和渔业捕捞等工作的通报和会商制度,研究协调解决南水北调工程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级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职责,开展工程保护的宣传教育,做好工程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 农村村民委员会、社区等基层组织应当协助当地政府各有关部门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宣传、保护等相关工作。
第二章 工程运行
第六条 运行单位应当遵守南水北调工程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国家和本省技术规范、工程设计运行技术条件要求,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宣传工程安全与保护知识,保障工程安全运行。
第七条 运行单位应当建立南水北调工程巡查养护制度,配备专门人员对工程进行日常巡查养护,如实记录巡查养护情况。
运行单位发现危害工程安全的隐患,应当及时处理;对工程存在的外部安全隐患自身排除确有困难的,应当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和工程所在地政府报告。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和工程所在地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处理。
第八条 运行单位应当定期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检测、维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对工程安全风险较大的区段和场所,应当进行重点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当及时改造、更新或者停止使用。
第九条 运行单位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巡查养护、检测、维修等作业时,工程沿线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条 运行单位应当制定工程安全应急预案,按照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并配备抢险救援人员和设备,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
第三章 工程保护
第十一条 从南水北调工程取用水资源的,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申请。
禁止擅自从南水北调工程取用水资源。
第十二条 工程所在地市、县(市、区)政府应当按照依法征收的工程用地范围组织划定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并公告。
第十三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行为:(一)取土、采石、采砂、采矿、爆破、打井、钻探、开沟、挖塘、挖洞、建窑、考古、修坟、拦汊等危害工程安全的行为;(二)排水,排污入渠,弃置固体废弃物、生产和生活垃圾等影响水环境质量安全的行为;(三)修建桥梁、码头、厂房、仓库、道路、渡口、涵闸、泵站、管道、暗涵、缆线等与工程无关的建筑物及设施;(四)游泳、捕捞、垂钓、洗涤、打场晒谷、在非社会通道上通行车辆等影响工程运行的行为;(五)其他危害工程安全、影响水环境质量安全和工程运行的行为。
第十四条 工程所在地市、县(市、区)政府应当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划定保护范围并公告。
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按照下列标准划定:(一)兴隆水利枢纽、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的保护范围为自管理范围边线向左右岸各延伸一百米,办公、生产、生活区保护范围为自管理范围边线向四周延伸一百米,大坝保护范围以大坝中轴线向上下游各延伸五百米;(二)引江济汉干渠工程的保护范围为自管理范围边线向外延伸二百米,引江济汉东荆河节制工程橡胶坝的保护范围为自管理范围边线向上下游各延伸一百米。
第十五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第十三条第一、二项所列的危害工程安全、影响水环境质量安全的行为。
第十六条 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新建建筑物及设施的,应当符合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工程运行安全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审批、核准时,审批、核准单位应当征求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对拟建工程设施建设方案的意见。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在施工、维护、检修前,应当通报运行单位,施工、维护、检修过程中不得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行。
第十七条 在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边线外三百米内、水库大坝保护范围外一千米内实施爆破、开采地下资源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安全。
第十八条 运行单位应当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边界和地下工程所在区域设立界桩、界碑、标识等保护标志,在工程经过的主要路口和村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泵站、水库的重要部位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在禁渔区、限行区设置相应的禁止性标识标牌。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南水北调工程的行为:(一)侵占、损毁输水河道(渠道、管道)、堤防、护岸等工程设施;(二)侵占、迁移、损毁、妨碍观测、通信、照明、输变电、交通及防护等工程配套设施;(三)在输水隧洞、渠道、管线、倒虹吸等上方种植深根植物、堆放超重物品;(四)移动、覆盖、涂改、损毁标志物;(五)在工程设施上超限行驶或者通行履带车辆等;(六)其他损害南水北调工程的行为。
第二十条 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跨河(渠)交通桥、生产桥和输变电线路等非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主体及管理责任,国家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由所在地市、县(市、区)政府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
第二十一条 位于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农用地维持既有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方式,非农用地可依法调整规划改变土地规划用途。规划调整应当符合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保障工程运行安全。
第四章 监督保障
第二十二条 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南水北调工程执法工作的监督与协调,工程所在地市、县(市、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日常执法工作,运行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南水北调工程执法工作涉及跨行政区域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
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相关保护工作。
第二十三条 运行单位是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设置与治安保卫任务相适应的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保障工程安全,对重点部位定期开展巡查。工程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当定期对运行单位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正。
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治安保卫工作实际,在南水北调工程重要部位设置警务室,维护管理秩序,保护工程和水体安全。
第二十四条 运行单位履行日常管理职责时,对于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采取下列保护措施:(一)进入现场调查取证,了解有关情况;(二)检查有关文件、证照等资料,并有权复制;(三)及时制止违法行为,要求限期改正;(四)依法采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南水北调工程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引导公众自觉保护工程安全。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南水北调工程保护的公益性宣传,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危害南水北调工程安全的行为进行检举,有关部门或者机构收到检举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造成南水北调工程损坏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内从事游泳、捕捞、垂钓、洗涤、打场晒谷或者在非社会通道上通行车辆等影响工程运行的行为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运行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巡查养护、检测和维修、应急演练等职责的,由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不良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乱用职权、徇私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我局对《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办法》进行了修改。现将修改后的《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办法》(见附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我局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
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景区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八条 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纳入市人民政府、南川区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九条 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是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基本依据。
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查阅。
第十条 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由遗产管理机构组织编制,经市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务院世界自然遗产主管部门,并按要求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编制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公众及专家的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与遗产保护范围内公众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应当进行听证。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全文】推荐阅读:
北京市学籍管理办法06-24
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办法06-19
北京市土地管理规定06-25
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09-11
北京市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办法05-26
北京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06-27
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办法07-05
北京市防火安全工作管理规定10-23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11-01
北京市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管理办法(暂行)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