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描写的月亮诗歌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描写的月亮诗歌(精选7篇)

现代描写的月亮诗歌 篇1

一、诗歌含蓄之美的承继

中国传统的诗教是“温柔敦厚”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新月诗人将之加以继承,倡导“理性节制情感”,追求完美和谐。月亮意象的选用便实践了这一理论主张。徐志摩在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中便说:“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畴百亩畹兰,干茎的紫琳耿。”[2]月平静的表面掩盖不住内在情感浪潮的翻滚,从而形成一种月与情感相生相克的巨大力量。如在《望月》中,诗人对“我爱”,用今昔的命运对比倾诉满腹柔情,在开篇却先以月亮起首,对之进行详细的描写,如同古诗中的比兴手法,这些完全是用来表现月与人的异质同构(“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以及相似的命运(“挣出强暴的爪牙”)。已不需再度直抒胸臆,情感己洋溢在字里行间。《月下待杜鹃不来》中,诗人与月对话,月儿此时不光是自然物,它被诗人投上了恋人的光影,动态的月显示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将诗中人等而不遇的焦虑急切融入其中,如同《诗经·关雎》中的感受一般。《半夜深巷琵琶》中,“柳梢头有残月挂”,看似化用古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其中的残月喻指“破碎的希望他”,伴以琵琶音、想象以及“等你去吻"的反复,“悲思”与凄楚之情郁积胸口。这些诗都有虚有实,在虚实结合之中,在平静的文字之下,将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稀释,却更见其内在的波动。

经过了清末以来的“西学东渐”,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科技意识已深入人心。徐志摩自觉地吸收当时西方新的科学思想观念,对自然加深了理解,这均在创作中有所体现。“月亮”意象便也反映了现代天文学等科学知识的深刻影响。在《中秋月》中,诗人在传统文化语境的压力之下,写出了“我肥肥的在天空里飞,伟大的星斗没了光辉”,用以体现“月明星稀”的朴素的自然哲学;但同时,全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月”的吻自述,其间充满了反讽,颠覆了月圆象征团圆的传统审美心理,用类似自我暴露的口吻写了月的“污浊”和“糟”。针对于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月宫、玉树、白兔的想象,诗人明确指出“什么是玉兔,什么是树,——/分明是老僵尸的干枯”!对于传统文人对月光的美化,诗人写道:“说什么皎洁,什么团圆,/我有的是丑怪的疤瘢!”并且明确提出“就这光,我哪有这清光,/要不是老阳,他的帮忙?”这里明显突出了现代的科技意识,即月亮作为一个星球自身不会发光,而是借助于太阳光的反射。彻底消解了月亮身上被传统文人所赋予的诗性因素与情感力量,而这是那些习惯于传统思维的诗人所无法能够写出来的。在颠覆的怪异中,在以丑为美的歌颂中,写出了“光明死了的世界”中月的虚伪、丑陋,达到了一种陌生化及审美间离的效果。科学意识与反传统杂糅无间。使得诗人对于月亮的描绘既有传统文学汇总的“宇宙意识”,又反映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

诗人对时间空间的心理感受能力极强,他一方面承继了传统的时空观,同时以一种生命的激情和新科技的意识扩展月亮的内涵,使月亮超越自身的静止的无生命的自然物状态,具有更为深刻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哲理。如徐志摩所翻译的哈代的诗《对月》中:“新鲜的变旧,少壮的亡,/民族的兴衰,人类的疯癫与荒谬。”月亮早已把人生“看透”“看腻",因此上升到一种哲思的高度。同时,诗人用月亮自身的自然状况变化——圆而又缺、缺而既圆——体现时间的流逝之感,赋予静态意象以动态特征。月亮代表的时光流转是与人的年华易逝、生命的哲思、自我超越等联系在一起的。

二、诗人理想人格的高扬

儒学倡导建立理想的人格,亦即“圣贤”,追求一种高而远的人文理想,要在最坏的环境中达到最高的自觉,故而在这种入世思想中便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虽然表面上“反传统”,但实际上承继了儒家的理想性。他们始终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成为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而“遗传”下来。到了徐志摩这里,他将儒学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加以继承,追求理想人格的建立,执着于人格的完美、自我生命的高贵尊严,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体察人生与生命本真的意义,他重视人的价值,“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成为他抒写性灵最突出的特点。”[3]这也其中体现在月亮意象的运用上。

在诗中神秘主义的介入能够看出徐志摩的诗钟情于神秘性,他往往以一种自觉的象征意识表现现实的荒诞,故而表现出一定的波特莱尔色彩:怪异、雄奇。另外,也许是为了有意造成一种神秘感,诗人赋予月以不同色彩,如《爱的灵感——奉适之》中将秘密“化成月的惨绿”,在艺术效果上一方面对人的视觉进行冲击,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审美心理进行挑战。

徐志摩由于受西方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影响,在诗歌创作中逐渐有了轻灵飘忽、神秘、晦涩的倾向。这种神秘性与朦胧感超越了传统诗歌的含蓄蕴藉,更加难以解读,而有一种类似宗教的情绪在其中。 .

三、诗中比兴传统的接续

徐志摩的诗借助比兴“创造意境,营构意象”,同时,又诉诸想象,极尽创造,使得情思生动,想象丰富华瞻,二者结合运用,使诗具有启发性与感染力,拓展了思维空间,一方面将意象的内涵的多重性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创造了清新、温婉、和谐的意境。月亮拥有明润色泽,被看作“青玉”一般;兴之所至,诗人甚至“想攀附月色”,想象中“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月亮的柔媚特征被看作怀抱贞洁的处女;把月亮的光华比作“披着雀毛的衣裳”,形象而鲜明,把月的银光看作“金银”,月亮的圆盘看成是女子的“迷人的圆脸”;赋予月以灵性与动作,把她看作一个羞怯的新娘。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人的重想象、善比喻,改变了“五四”新诗以现实为主导的状况,诗歌含蓄、流畅、富于浪漫色彩,使得古典诗词传统没有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响。

“中国现代诗人在新诗的建设与发展中,是始终注意把握它在中外古今交合中的现代化转换中的现代化转换的方向的。”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人,一方面发挥了中国古代文化及古典诗词的传统,一方面接受西方科技及文学表达的影响,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诗歌。正像陈梦家所比喻的那样“白色的蔷薇园里,是一色雪白的花,飞鸟偶尔撒下一把异色的种子,看园子的人不明白,第二个春天竞开了多少样奇丽的异色的蔷薇。” 中国传统的“月亮”意象在他们笔下呈现了全新的面目,使这条“月亮”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互渗透中绵延不断地流淌至今。

摘要:月亮,宁谧、优雅,往来古今,频频出现在中外文人墨客的笔端。在现代,“月亮”作为一个主题意象,非但没有消失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反倒由于两种文明的交相共染而呈现新的面目。深受中西两种文化熏陶的徐志摩,他的月亮诗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迎合之间,在古思维中构筑新意境,既保持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思与多重意蕴,又为之注入了全新的生命与活力,真正实现了“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关键词:月亮,传统,现代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徐志摩.徐志摩文集[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3

为何说李白是中国诗歌的月亮? 篇2

前几年去宁夏采风,从贺兰山走到六盘山,在大名鼎鼎的泾水源头,泾源县县长送我一册《诗人笔下的泾源》。开卷第一篇即是《诗经》中的《北风·谷风·之三》:“泾以渭浊,是是其祉。宴尔新昏,不我屑矣……”在水一方读此诗,让人幻觉时光可以倒流:想来历史与现实并不见得真能做到泾渭分明。在西海固,固原市的诗人王怀凌把酒相招,建议我一定去看看郊外的秦长城。估计毛泽东长征时所写《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即指宁夏的秦长城。固原也曾是诗歌的故乡:《诗经》记载了周宣王时期在固原(时称大原)反击戎族的战争。固原秦长城是战国时秦昭襄王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产物。我追寻秦长城而去,沿途看见秦汉时期著名的军事要塞“萧关”。

自从秦始皇修长城,边塞诗便成为西部诗的主旋律。即后人所咏叹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汉乐府中有许多在开疆拓土大背景下诞生的战争诗篇。那册《诗人笔下的泾源》,紧接着《诗经》的便是汉铙歌《上之回》,汉铙歌是汉乐府鼓吹曲辞中的一部,用以激励士气及宴享功臣:“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你猜我读这首汉乐府时怎么想的吗?我觉得自己看见了唐诗的上游,尤其是唐边塞诗的上游。原来唐边塞诗并不是横空出世的,汉乐府早就为它埋下了伏笔。

近百年来中国新诗里的西部诗,在总体风格上继承了唐宋边塞诗的传统,以豪放派为主流,大气象、大意境、大情怀。这是因为它有大背景。以唐诗宋词为文化背景来观照当代西部诗,使之获得先天性的优势:这是一个有根的流派。不管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来说,它都是有根的。根是它深深的扎进大地同时也扎进文学史的一只手,紧紧地抓着什么。唐宋边塞诗是它的上游。但我们不要忘记:汉乐府是它上游的上游。不要忘记:《诗经》是它最古老的源头。

我一直觉得,西部是中国诗歌的故乡。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这么想呢?估计还是因为唐朝,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巅峰,而唐朝的首都是长安,留下过无数诗人的足迹。我至今仍下意识地把遥远的长安视为中国诗歌的首都。即使几次去现实中的西安参加文学活动,无一例外都怀着朝圣的心情,抑或还乡的心情。后来去新疆采风,我又改变了看法。仅仅因为一个人。他就是李白。

有一天夜晚,我们的旅游车与逶迤的天山并肩而行,恰巧看见皓月当空,我脑海时顿时浮现出五个字:“明月出天山……”这是李白的月亮。而李白本人,就是中国诗歌惟一的月亮,他是从天山冉冉升起的。李白虽曾客居长安,并走遍全国,但他出生在西域,新疆該算作他的故乡,天山则是他故乡的标志性建筑。李白的故乡,就是我的故乡,就是诗人的故乡。唐诗是唐朝的骨头,而李白是唐诗的骨头。如果少一个李白,唐诗的份量将大打折扣,而唐朝亦将在后人眼中失去诸多浪漫与狂放。李白的性格与风格,与他的故乡,与西域的雄浑豪迈,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李白正是西部诗歌的形象代言人。当然,凭藉着西域血统里遗传的狂傲不羁,他也成为整个中国诗歌的形象代言人:浪漫的象征,自由的象征,重精神轻物质的象征。唐诗的首都,不在长安,在西域,因为那里是唐朝第一诗人的故乡。长安对于李白,一直是异乡。他在那里得宠、失宠。在那里借酒浇愁,耍酒疯。在那里受挫、受伤。在那里流浪,又不得不离开……他的天性不适合长安的。长安的性格与李白的性格相冲突。长安不可能成为李白的故乡,也就不可能成为诗歌的故乡。诗歌的故乡在新疆。正如月亮的故乡在天山。我指的是中国的月亮,诗歌的月亮。

我身在北京,心在西部。我把西部当成精神上的藉贯。我不是西部人,却写过西部诗,我把自己当作宽泛意义上的西部诗人。西部,我经常梦游的地方。在我诗歌的灵感几近枯竭、长期改写散文之后,2005年10月,参加中国诗歌学会的“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新疆,看见深邃的天空、漫长的地平线,以及与我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雪山、草原、沙漠、戈壁、冰川、内陆河……简直像做梦一样。这是一个令我们的现实变得渺小的最大的美梦,让人不能自拔。从新疆归来,一年多的时间,我写出由四百首短诗联缀而成、长达八千行的长诗(或称大型组诗)《西域》。西部人文化了的自然以及与自然肌肤相亲的人文,深深地影响着我并改变了我,如同创作生涯中一次刻骨铭心的艳遇,使我重新成为一个诗人。

我之所以说诗的故乡是西域,而不说新疆,在于西域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比新疆有更大的范围、更丰富的外延。西域是新疆的古称(意即中国西部的疆域),公元前1世纪已经流行,《汉书·西域传》卷首即云:“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此后直至《明史》,正史中皆以西域之名立传。这个古色古香的地名,是汉代给起的,经历唐宋元明清一路叫下来,直到18世纪中叶才出现“新疆”这个称谓——本身就富有历史感,甚至可以兼而作为新疆及其周边地区的某种时间概念。同样,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指古代中亚,狭义的西域指历史上的新疆。也有人觉得古丝绸之路的西段,包括新疆以及甘肃、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都可宽泛地叫作西域。我和我的诗,是从广义上来理解西域的,理解西域的历史与地理。它的涵义甚至更为广博,还包括人文,譬如文学、艺术、民族、风俗……

一个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从诸如考古学、人种学之类的某一个角度单独楔入“西域”这个概念。诗人则不同了,必须面对多元化的“西域”——使其构成多元化的世界的一个缩影。新疆诗人沈苇认为“西域”一词已成为一种象征、一个隐喻:“人们至今仍以西域来指称新疆,更多地带有一种书面色彩,一种对异域的梦想,以及触抚历史、追忆时光的情怀。在这个地球上,你恐怕难以找出第二个像西域这样多元文明共存的区域。这里曾使用过的语言文字多达数十种。由于丝绸之路这一伟大的纽带,它成为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四大文明独一无二的融合区……”

中国的新诗里也有西域的影子。艾青曾“流放”新疆,石河子有艾青纪念馆。当代文学史提到的诗人闻捷,以歌颂新疆而出名,出有诗集《天山情歌》。上世纪八十年代,周涛、杨牧、章德益在新疆祭起“新边塞诗”大旗。热潮扩展到大西北乃至整个西部,出现了西部诗,及其代表人物昌耀。昌耀肯定了“西部詩”作为在新时期诗坛曾与“朦胧诗”双峰并峙的诗歌潮流,认为“西部”不只是一种文学主题,更是一种文学气质、文学风格:“西部对于当代诗人的意义是煅炉与开刃的硎石。是心灵在祭坛前的净化……西部其所以是诗的宝库,或许在于西部是这样的听任人尽情倾吐衷肠的土地吧!”

若想写西部,就要面对由古至今博大且庞杂的诗歌传统,继承当然是一方面,其实同样重要的,是如何背叛这一传统!否则,如何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西部诗呢?传统太容易对一个人的写作造成惯性了。必须克服惰性,来抗衡惯性。

读《中国西部诗选》,我经常想起李白。西域是李白的故乡。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惟一出生在中亚的一个。他的性格、诗风,跟西域的粗犷豪放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唐诗的造山运动中,顶峰属于一个有胡人血统的诗人。岑参、高适之类旅居西域的所谓边塞诗人,又怎能跟李白比呢?

李白很少写大唐王朝的边塞诗,他的精神指向一个更为博大的自由王国的边塞、超现实的边塞:“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难怪有谪仙之称。他被发配到仙境的塞外。仙境才是他真正的祖国。写诗、饮酒之际,李白飘飘欲仙,仿佛走上了自己的还乡之旅。也许很多时代都有一个李白,只不过生于唐朝的那一个,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时代。所以他活了下来!其余的时代没准也有类似的人物,因为身不逢时,而夭折了,或被埋没了。说到底,中国诗歌,有一个李白就足够了。他并不需要更多的替身。即使你可以模仿他,你所置身的时代,却无法模仿唐朝。

用诗歌表现西域,并不见得就能续接上唐朝的文化传统,却使当代诗人多多少少跟李白攀上点远亲;毕竟,是在歌颂他的故乡嘛。李白的伟大在于他超越了万有引力。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体现了万有引力。前者的飘逸,后者的稳重,盖源于此。我所谓的万有引力并非仅指地心引力,还包括道德、传统、体制等社会性的价值观。李白跟嫦娥一样,偷吃了灵药,灵魂无法自控地向着月亮私奔——这两性的奔月者,后人难以仿效。看见月亮我就想起李白。月亮是李白的遗孀。李白生前还说过:天山是月亮的故乡(大意如此)。这么看来李白和月亮又是同乡了。诗人和月亮又是同乡了。

描写月亮的现代诗句 篇3

(一)

白天,头也不回的走了

只剩下月光

温暖而驯服

不会在音乐里哭泣

不会在屏前发呆

成为唯一可以占为已有的秘密

她安静的守着一池的清辉

守着属于我们的`幸福

从忧伤的旋律中

打捞正在下沉的影子

让灵魂沿着

蓝色的期待行走

她引领着阅读的声音

微尘一样,蹑手蹑脚

向着月光里

尽情的曼舞者靠近

(二)

这一刻

世界需要安静

我们需要安静

关机,掩门

夜和火,与月光一起寂静着

发出你听不到的呼喊

一抹月光

代替了一只小小的木耳

悄无声息

描写春雨的现代诗歌 篇4

《春雨是个赶不走的小情人》

小雨总是和我纠结不够

象个怎么赶都赶不走的小情人

无论我走到哪里

她的清宁

都会注入给我一份

春天的清眸

今晚

她的身影又沙一样

投射在我的窗棂下

敲我窗的声音

还是那么细小

怕把我

心底那些人间烟火的梦呓打扰

《有雨从胸中穿过》

一种声音

嘀嘀哒哒地从

极高处奔泄而下

如长发姑娘披肩黑瀑

将时间紧紧攥住

我因此成为

苍茫雨幕中

一头头晕目眩的精灵

辨不清到底谁是

那股真正的不可抑止的

欲望

那滴雨在空中跳舞

舒缓地在高空飘浮着

积蓄力量从

不加修饰的云层

悄悄渗透进

我的宽阔的胸膛

于是我的胸中波涛汹涌

激起涟漪

拍击着感情的岸礁

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吸

与一滴雨

交相滋润

一滴雨就这样毫无遮拦地

深入我的内心

与我的思念混为一潭

然后穿过我心的窄地

将一切洗涮

而一缕阳光

乘机穿越时光的邃道

抵达我明净的天空

《细雨》

朱自清

细雨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春天的文章

咦?是谁叫醒了小草?

原来是春姑娘在挠小草的痒痒呢!

是谁在和鱼儿玩耍?

原来是春姑娘在和鱼儿嘻戏打闹.

每当到了春天,春姑娘就和我们一起 玩耍,一起成长……

每当到了春天,是我们最最快乐的时刻.

春姑娘,请你留下来好吗?

和我们一起度过金色童年!

《雨说》

郑愁予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著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描写童趣的诗歌现代诗 篇5

回忆的画面历历在目

感伤时光的咄咄逼人

梦里

老乡们弯着腰插着秧

稻田里农民们忙碌着

夜幕下一家人说说笑笑的身影

门口前小孩玩着永远玩不腻的游戏

爷爷奶奶带着乳臭未干的幼儿在树荫下乘凉

大人扇着竹扇子

孩子扒在大人怀里睡觉

……

梦里

金灿灿的稻谷满载而归

小孩高兴的用自己的小小手在后面帮忙推着车

大人割稻

小孩在田里也掺和

十多摄氏度的天气都给大人孩子涂上红彤彤的脸庞

老人在晨光下取暖

小孩在旁边你追我赶

……

熟悉的画面组成了已经离我而去的童年

时光的流逝带走了单纯幼稚的童趣

不再拥有童趣

……

一首首童歌在耳畔絮绕

童年的记忆如诗如画

那一首首童歌

传唱的是美好的童趣

童趣,童年

描写夏天的现代诗歌 篇6

《盛夏》

天空的雨下在眼里

河畔的雾缭绕在眉间

波涛奔跑着追逐往昔

脚步踏着往年的足迹

穿过快乐和孤寂

这盛夏的柳烟浓似云朵

这不散的`云朵是解不开的忧悒

雨水在枝叶上滑落

是你看不见的泪滴

因为相见时总是满怀欢喜

你在桥栏留下的手印依然清晰

每次抚摸暖流就直涌进心里

像闪电一样击穿身体

岁月降低不了你灼人的温度

我哪怕受伤 也愿意

满塘的青荷波光碧绿

耀眼的荷花芬芳馥郁

含笑如你

月光淡淡的夜微风徐徐的晨

总会走进梦里装满眼里

《夏夜》

明月的清辉泉水般悠凉

缕缕的清风似含露带霜

夏夜的小桥承载着多大重量

涛声漫过笑语也漫过忧伤

繁星闪烁着一个个梦想

云朵总把心事收藏

小船在朦胧的月色里起航

驶向彼岸的方向

荷塘飘来阵阵芬芳

萤火虫在河面上飞翔

夜越来越深,光芒越来越亮

时光静静地滑过握不住的手掌

浓浓的柳烟缭绕在河畔

笼罩着你沉醉的梦香

河流的清泉可否趟过你的心间

描写除夕的现代诗歌 篇7

【除夕】

除夕

窗外的爆竹与烟火

嚣张的吐着火舌

漫天弥漫着灰的烟

不敢睁眼

纷纷扬扬的纸片铺了满地

一片灿烂一片火焰

欢声与笑语穿透不了那堵厚厚的墙

纵天地滚烫它依旧冰凉

笑,不在路上

泪,还在成长

喧哗的街,只剩拥挤和游荡

过了今晚,是又一年的`忧伤

孤独,是病,也是耻辱

生命,是痛,也是幸福

天色不阴,烟尘散去

月,还在地的那头流淌

【除夕的简介】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上一篇:关于珍惜时间演讲稿优秀下一篇:外国著名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