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现代散文(推荐11篇)
今年的雪似乎如我一样,有些懒。已进隆冬,才扬扬洒洒的下了几场小得不能再小的雪。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完全没有了往昔的畅快。
小时候,还没上学的我,因为体弱,常常是家里起得最晚的一个。尤其到了冬天,常常是大人们去上班了,哥哥们去上学了,才在奶奶的那句“起来吧,没人捣腾门了,不冷了!”的催促下,懒懒的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出来。有一天,我却起的出奇的早,只因睡梦里听到两个哥哥在高声的喊着号:“一、二、三——再来:一、二、三——”
起来后,才知道哥哥们在用力往外推着通往外面的房门,而那门却好似有人在外面堵住一样,丝毫不动。妈妈和奶奶正忙着做饭,嘴里不时的劝哥哥:“别弄了,一会儿你爸爸下夜班回来就好了。”看见我傻傻的在一旁看热闹,怕我着凉感冒,就又把我赶回了被窝里。
原来,是下了一夜的大雪,把房门给堵死了。好奇的我合衣趴在被窝里却没有再睡,只是伸着小脑袋看看这门怎么能打开。终于,门外有了声响,兴奋的哥哥们高呼着门外邻居大哥哥的名字,门里门外密切配合着,房门终于艰难的一点一点被推开了。当门开到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的时候,哥哥们强挤出了门,和邻居大哥哥一起去清理着门外的雪,终于,房门完全被打开了。一股雪后特有的寒气扑面而来,让人直透到心底的清爽。还没等我看清门外满世界的雪色,哥哥们就“咣当”一下把门重新推严,听到他们在门外一边说笑着,一边清理着雪,只是那声音渐渐远去。
过了很久,哥哥们回来了,爸爸也回来了,一边急忙的吃了几口饭一边说这场有多大。之后,所有的人都拿上能用的清雪工具出去了。下了这么大的雪,奶奶是断不许我去外面的。急着想看看外面是怎样的一个雪的世界的我,只能趴在窗台上往外张望。玻璃窗上结满了各式各样的冰花。那是平日里我最喜看的一张张美丽的画了,每天都不一样,每块玻璃上的也都不一样。往往,那漂亮的冰花能陪我一个上午,看着它们的美,看着它们一点一点的被阳光熔化的过程。但今天,此时,我却顾不上那冰花有多美,哪些是我未曾见过的样子,只是撅着小嘴对着那些漂亮的冰花使劲的吹着气,好半天才化掉一小块冰花,露出不大的玻璃来。用小手擦了擦玻璃上的水,把脸尽量的贴在玻璃上,直到那玻璃压扁了小鼻子,终于,看到了外面的景象。
灰蓝的天空下,雪越发白的刺眼。庭院前的雪早已堆成大大小小的雪山。一些小孩子正在忙着堆雪人,打雪仗。没见他们的雪人堆得怎么样,倒是他们自己一个个弄得浑身上下全是雪,跟个雪人似的。那欢笑声似乎又熔化了雪,只见每个人的额头上如同嘴里一样,都在冒着雾气。有的玩的兴致高了,甚至把帽子脱掉,手套摘下,衣服的扣子也解开了,敞着的怀里一转眼也就全是雪了。远处,大人们和大一点儿的孩子们在忙着清雪。同样,很多人也除去了帽子和手套,有的还脱去了厚重的棉衣。虽然看不清,我却能想象出那些人身上的雾气一定比眼前的顽童们的多。我也在想,如果我能出去,一定能堆出漂亮的雪人,也能跟清雪的人们一样,干得大汗淋漓的……
“傻笑什么呢,快到奶奶这儿来。”回过神来爬到奶奶的怀里,好温暖哦。奶奶的大手热热的,抓着我那冻得冰凉的小手使劲搓着。又用同样热乎乎脸来暖我那同样冻得冰凉的小鼻子。
中午吃饭的时候,从大人的话里得知:好多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家家户户的门差不多都被大雪封死了,路也看不到了,整个世界就能看到高出雪平面的半截房子和大树。而邻居的大哥哥是把自家窗子上的玻璃卸下一块才率先爬出屋的。这场罕见的大雪使得学校停课,工厂停产,所有的人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工具清雪。在那个物质极其贫乏的日子里,几乎是完全靠人力挨家挨户清理门前的积雪,解救被困在屋里的人们;一小段一小段的清理出不能被称为路的“道眼儿”。那“道眼儿”只能容相向的两个人侧身通过。哥哥们则把那“道眼儿”叫作战壕。现在想想,还真就没有比战壕这两个字更能形象的展现那“道眼儿”的样子呢。
哥哥们所谓的战壕,是在地面上平铺着的高约两三尺的雪层里,一点一点的挖出的不到两尺宽的直上直下的雪沟,雪沟的底部要尽量露出地面,以免人走在上面打滑。雪沟的侧壁又要不断的用锹刮齐、拍平,以防止雪层塌方。而雪沟里清出来的雪就分扬在雪沟的两侧。哥哥们总是要比谁的战壕挖的又快又直,而且还能跟对面挖过来的正好对接。期间也在不断的笑着那些挖得不是很成功的战壕:有的越挖越偏,最终挖到了树下、路边的沟里、房子的墙角下;有的相对的两个人挖成了平行的两个战壕,只好停下来再彼此打通;有的越挖越浅,最后变了个山坡,不得不返回去重新再挖……听起来好象是都在犯着低级的错误,其实是雪实在的太大了,整个世界都是那样的白的刺眼,到处都是平平的雪,偶尔高出来的房屋和大树也同样是白的刺眼。后来上中学的时候,学到了参照物,才知道无有参照物的世界是多么的茫然。
也是上中学的时候吧,亲眼看到了一场大雪后的壮观,只是听大人们说,比起那场封门的大雪小得多了。那场雪也使学校停了课,当再次走进校园的时候,满校园都是象小时候哥哥们说的那种四通八达的战壕。走在那样的“道眼儿”里,个子矮一点的就只能远远的`看到一个脑瓜尖在雪面上移动。听着脚下“咯吱咯吱”的踩雪声,眼着满眼的雪,白亮得刺眼。树也是白的,那是美丽的雪挂装点成的。那雪挂象雾松,却是雾松无法能比的美。那是一朵朵雪花一层层极精致、极整齐的贴附在树的枝条上以后的齐声的欢唱。那房顶也是厚厚的雪,只是在地上的雪平面和那雪房顶之间,能看到一小截红色的砖墙。当风起的时候,房顶的雪、树枝上的雪连同地面上的雪,都极力的飞舞起来,形成一卷一卷的雪纱在空中翻转、飘散……
少儿的记忆中,大雪似乎都是下在夜间。
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回家途中转车的时候,被告知雪太大,火车没法正常开出站。正午时分,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那雪扑簌簌的向下倾来。那不是雪花,也不是雪片,那是雪砣——无数的雪花聚在一起,粘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向大地奔来,似乎能眼看着地面上的雪面在一点点的升高。抻出手来接那雪砣,几个雪砣就把手掌盖满。一忽儿,想起小时候奶奶絮的棉被,一片一片雪白的棉花一层层的铺着,很快就铺成厚厚的、平平的一个整体。象,象极了。天空就是想要把整个世界用它精心絮成的巨大的棉被填平、盖严。
世纪交替之际,身在杭州却有幸感受到当地的雪。据说杭州已经好多年没下过雪了,孩子们都没见过真正的雪是怎么的从天空飘落下来的。而那被当地人称之为下雪的情景,在我看来,却没有一丝印迹。只是从当地人的口中来感受那种兴奋。“早上下雪了呢!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楼上的在阳台上抖被子落下的灰尘呢!”而偶有在北方长大的孩子,一听见这个久无人提起的雪字,一个反应就是高呼、跳跃“我要出去堆雪人!”多么可爱的童趣啊——就算把整个杭州的雪都收集来恐怕也堆不起半个雪人来……一忽儿,明白了原来不只是北方人对雪有说不清的情结,也似乎解开了久在心底盘旋的一个疑问“为什么生在台湾的孟庭苇能把一首《你那里下雪了吗》演绎如此深入人心”。
做收款员的时候,一个很晴朗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子照在身上暖暖的。久看电脑后习惯的望向窗外,啊,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美!只见大朵大朵的雪花借着风的吹拂,画出各种美丽的线条,飘飘洒洒的飞舞着。时而直线下降,时而盘旋上升后再向下旋去。那一层层的雪帘象用一朵朵雪花串成,又象是雪花们用最后的生命舞成。金色的阳光映衬下的雪花极尽洁净。我搜遍所有的溢美之词,也只能用“雪舞极美”来表达,那是一种只能静静的用心去感受的美,那是一种清冷而又跃动的生命,那是一种阳光下忘情的宣泄……
一、读, 发现美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设定, 每单元文本需精讲两篇, 略讲一篇, 学生自读一篇。不管学生对文本是如何体验, 教师只要把自己准备教的东西讲给学生就行, 学生只需要配合老师记下一些“重要”的知识就行。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就这样让老师揉碎了喂给了每一位学生, 散文的美感大概只有老师才知道, 至于学生, 学了半天散文, 只记住了一句话:“形散神不散。”其他大概毫无印象。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学生收获却少之又少。开放的教学模式则应该是让学生亲自读, 让学生自己从教科书设定的篇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段落。
散文教学第一步是选择阅读。选择阅读是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 在泛读整个单元文本的基础上选择某一点进行“精读”, 是一种由“面”到“点”的阅读。这种高度个性化的阅读以心理学中知觉的选择为依据, 可以刺激阅读的兴奋点,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自主研究所选文章好在哪里, 美在何处, 并能准确说明理由。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当然会认真阅读, 并积极思考, 当然就会发现美, 因为散文的美无处不在。
第二步是取样阅读。 (1) 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 选取出部分文章指导学生精读。 (2) 利用多媒体等相关教学用具, 从声音色彩情感等方面全面展示散文的魅力, 让学生充分感知美在何处, 然后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文章的美。教师选取这种由“点”到“面”的阅读,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显得很有必要。一方面它能保证学生在记忆库中存储足够的有价值的材料, 另一方面它可以训练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撷取最美丽的知识浪花, 通过对“点”上知识的掌握, 了解“面”上的知识状况。
选择阅读与取样阅读的过程, 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能够发现美, 并学会欣赏美。
二、议, 品味美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让文章的美在交流过程中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将选择相同文本的同学进行合理的分组,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学习, 要让组内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互相评改, 互相补充, 以达到能够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先, 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的美, 并由组长执笔将组内学生的见解系统地总结在一起, 从综合美的内容, 到讨论文章的手法, 以及由此感受到的审美情趣。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资源共享、疑难内化。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以一名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 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注意引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整个预习环节, 各小组在组长组织下, 组内学生互相沟通, 互相讲解, 互相补充, 互相纠错, 来完成资源共享。对有争议或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 得出小组结论或提出小组疑难问题。
其次, 由一名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到前面展示讨论的成果, 然后由组内学生补充, 接下来由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异议, 展开二次讨论, 分别发表对文章内容、散文中的手法及作者的情感发表看法, 进行补充与弥补, 在相互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争取达成共识,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后, 教师进行重点点评, 将学生的结论总结概括, 并就学生没有探讨的重要内容作必要的补充,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写, 创造美
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美, 明白为什么美, 还没有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 更重要的是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 进行自己的创造。
首先, 在模仿中创作。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两者有机结合, 从而推进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教师若能提高阅读兴趣, 并将兴趣寓于写作之中, 那么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学完了《故都的秋》, 学生感受了北国的秋的特点, 品味了作者展示秋景的方法, 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秋。学生觉得故都的秋景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但在作者的笔下却透露出无穷的魅力, 因此也都有了创作的冲动, 这时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眼中的秋, 学生可轻松地展现出一幅幅别致精美的秋景图。
其次, 在创作中求趣。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及时的评价,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同样能创造美, 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班上让更多的同学展示其作品, 并让学生评出最优秀的文章, 然后出版在班级板报上,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 教学的目标很轻松地就会完成, 学生会渴望学习下一篇散文。
总之, 散文阅读的开放式教学, 尊重并鼓励学生在阅读探索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民主、宽松、开放的阅读氛围, 将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摘要:教学改革要求阅读教学走出繁琐分析的误区, 实行开放式阅读, 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个性, 丰富个体精神的最广阔的天地。本文就散文这一文体, 提出了一些的有关开放式教学的见解。
关键词:现代散文,开放式阅读,美
参考文献
[1]汉语言文学网.
关键词散文教学;朗读;体悟感情
中国分类号:I26
散文本身都很美,生动的描景,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肺府的情怀等等,无不让人感念深深。作为老师在上课时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感悟到散文中的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现将自己的一些散文朗读教学感悟总结如下:
1.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
1.1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
在朗读的技巧上,要注意吐字要清晰,发音要正确,这是朗读的起码要求。朗读还必须确定朗读的重音,重音一般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感情及作品的精神实质来确定的。处理好朗读重音与停顿,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同时品味如何将作者在课文中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尤其要求学生朗读时,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2.朗读多种多样的形式变化
其次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充分发分调动情绪,所以有时全班读,自由读;有时让几个学生先读,相互比较;有时学生读,然后老师来读等等多种形式的参与,一比较就知道谁读的更有情,使学生很容易的被调动情感了,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理念了。再次读要读文本中重要的关键的语句,老师要适时的帮助学生找到这些句子,针对性的朗读,研读、点读,而且一定要放到语境中磨这些句子和关键性的词语,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才能发现文章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寓意之类。我想每个老师肯定有自己的方法方式的。
2.注重教师的范读作用
在朗读训练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录音的范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首先从教师或录音的范读中获得对课文朗读的第一印象,他们会模仿老师或录音中对课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因此,教师对朗读的把握就要准确、规范、有感情,力求达到能丢开书本准确无误的朗读出来的效果。这样既能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又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加一把劲儿力争朗读和背诵。
3.从朗读中体悟感情
3.1自读自悟,感受美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特别适合朗读的美文,文章表现“爱子亲如天”的真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在朗读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讨论朗读方法,然后再分析课文。如:这里应怀着怎样的心情读?为什么?怎样才能读出懊悔之意来?在反复的揣摩作者写作本意的前提下修改完善自己的朗读方法,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声音来再现文中情境,感悟作者情感。再由调动激情的朗读转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
3.2指导赏读,悟情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去赏读,去体会,从这些细致入微、富有特色的描写中,了解到作者对景物细致的观察以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读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得到自己的情感体念。
譬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形象动人,它既不同于朔风中北平的“寒”,也不同于迷雾中伦敦的“暗”,又不同于烈日下热带地区的“热”,它温暖明亮,真得算个宝地。而冬天的济南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你看:老城、山水都“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如同一个婴儿躺在摇篮里,“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多么甜美的睡态!多么恰当的修辞!多么优美的语言!作者把雪后的济南描绘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蕴意深刻,耐人寻味,整个冬天的济南就像是块“空灵的蓝水晶”,“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一切无不细致、恰当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美好。
3.3反复朗读,获真切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用读去代替繁琐的课堂分析。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引导学生忘情地读,让学生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切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深层渗透,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任何分析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用心去诵读,品味那如诗如乐的语言,头脑中才会出现那曲曲折折的荷塘,出水很高的田田的叶子,零星点缀着的白花……进而领略荷塘优美如画的意境。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诵美文
读能加深理解,读一遍理解就深一层;同时,理解得准,理解得深,也就诵得更好,背得更快。这一环节其实是前两环的一个提高,是朗读的更高境界,即做到“心中有文,胸中有文”。倘若教师把前两个环节都落实了,那么有感情的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一环节中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来死记硬背之后记忆保持的时间短,有的学生两三天之后就忘得差不多了。二来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背诵而背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忽略了,结果能背下来的文章他们却连中心意思,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都不知。这种背诵只能说是肤浅的,没有实际意义。
5.提倡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每个学生的语感是不一样的,同一位位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的状况也会参差不齐。对语言的感知力强,语文功底深的学生在学习时会领悟、体会得更快一些,反之则亦然。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朗读,教会他们如何潜心去体会朗读技巧的运用。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予以大力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在班级中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以带动全班朗读水平的提高。
在散文教学中采用朗读教学法,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较为扎实的朗读感受和良好的朗读技巧。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参考文献
1.《我怎么样教散文》,马中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前些年羁旅苏州,气候温和,深冬树叶也还不肯褪下绿意的。前年回家乡继续求学,也下了场雪,不深,地都没盖住。我这个从南国忽归北方的浪子猝不及防得了场病,卧床好几天不起。病愈后对家乡的寒冬生了几分忌惮,知道不比在南方的暖冬。
人这种生物大多数时候为了生存而奔波,我想那些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人是无心欣赏甚么风花雪月。所幸我生在了一个好国家,一个好家庭,今年早早做好了防寒工作,自己暖和了,终于有心思来欣赏故国的冬日景致。今日我们不谈生与死,不谈全人类的福祉,也不求什么立意高深,姑且说些无用的闲话。
雪是从昨晚就下起的。早上的时候,我已忘了这回事。一推门看到外面白莹莹一片光,吓了一跳,才想起下雪了,转身回屋拿伞。
风夹着密密的雪扑在脸上,没有北风呼啸,却也凛冽。棉靴踩在雪地上嘎吱嘎吱,已有了些厚度,带起雪沙,留下属于自己的脚印。
我很喜欢踩雪,当然是那种洁白的雪,若是和着泥水半融不化的,则唯恐避之不及了。
天未亮,但有雪已经足够了。这个时候不得不想起集萤映雪的那位古人,名字是什么我记不得了,只知道他好学得很,而且他也发现了雪地的明亮。
但凡后来事业有成的学子总要有个贫寒的起点才好,以便鼓励后生。这位家境贫困的古人夏天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冬天就捧着书到外面学习。他的精神可嘉,但我想我是学不来的。处在我这个时代,人已经到了不努力也饿不死的地步。我的思想觉悟不够高,离我很远的痛苦我就看不到,并且会带有“这也无可厚非”的无耻想法,给自己的懒惰找无数个借口。
明明只是下了场雪,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等小贩做卷饼时,我看橙黄路灯光下飞舞的雪花看得入迷,同时也想着身后的小贩夫妇忙于生计,恐怕不会留意大自然的美丽,不由心生怜悯。
有些人因为物质条件束缚,可能穷其一生都感受不到我那时的快乐心情。我不强求,但未免遗憾。我知道我这样的说法会招来非议,很多人说过我圣母和玻璃心。但要知道,没有这些我就什么都不是。如果我因为别人的话不断改变自己,那变到最后我还是我吗?因此我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即便知道字典里有“固步自封”和“闭目塞听”这两个成语,我保留自己的个性,只有这点是殊死不能退让的。
上课很平时没有太大不同,课间大家就在走廊上打雪仗玩。难得今天班主任不在,故大家更加肆无忌惮。墙上的摄像头威力有限,纵使它是老师的第三只眼,也看不见教室外面。
去年的雪可没有今年大,听说是特大暴雪。雪精灵在空中开了一整天的舞会,不知疲倦。我也是好动的人,和同学嬉笑。时而用雪打趣,讲几个低俗的笑话,时而假装手里攥了雪团,扔个空的,吓唬人罢了。我不会扔真的,不仅怕伤到人,还担心惹人不高兴,莫名其妙就结下梁子。我向来不懂同学间的人情世故,浮于表面的我只负责快乐就好,我是这么企望的。
化学老师是个矮个子女人,平易近人,脾气温和,怂恿我们去打雪仗,说“不打雪仗不算过了冬”云云。于是大课间时候班里几乎空了,过一会都一身白簌簌的上来,帽子里、围巾上、脖颈里,全是雪,都在往外倒。
语文课上老师提起一篇老课文,里面有提到“狗一样喜欢弄雪的孩童”,我觉得很恰当。玩雪很有趣,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件事不有趣,问题全出在人身上。每个人偏好不同,不一定要逼着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各自沉浸一方的天地未尝不可。但总有起冲突、非要分个青红皂白的时候,这是我最讨厌的事。因为我讨厌,我不想细讲它,以免毁坏了我这难得的愉悦心境。姑且让我逃避吧,能逃避多久逃避多久,等到实在无路可逃,我再去面对。今天我念了一整天的“浮生常恨欢娱少”,我不要无时无刻不在奋斗的人生,太累了。
下雪很好,尤其对学生来说如此:无忧无虑,不愁吃穿,自有辛勤的父母供养。啊,原来我这个年纪才是最适合看雪的年纪。不过弄湿了鞋袜,这就让人很不高兴了。但人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好事?总要付出代价的罢!
得知别的高中因雪放假的消息,我们都忿忿不平。真爱学习并能乐在其中的学生毕竟少有,我们这样的高中生对学习都深恶痛绝,对考试厌烦到极点。谣言不知什么时候就传起来:
“张xx说放假hei(第二声,方言,拟声词,无实义)。”
“年级主任说走读生可以晚上可以不用来。”
“家住得远的才不用来。”
“要班主任在才行。”
“那hai(第三声,方言,意思等同于“完”)了。”
虽然明知不可能,我们还是抱怨说班主任躲着我们,不想给我们放假。学生就擅长用恶意揣度老师,把什么不好都归咎到老师身上。
到下午最后一节课,又有人说班主任在群里说走读生家长说一声就不用来上晚自习了。大家又都兴奋躁动起来,班长又说了一大堆不确定的消息,总而言之我似乎可以不用熬晚上那三个半小时。
走出校门,道路比白日更加泥泞。内心忐忑不安,不知道这难得的假期到底能否到手。最终我还是决定:就算要上,也让父亲和老师请个假。我是真的不想受束缚,我注定深陷泥淖的同时伸手向天空索求难得的自由。
于是这个夜晚,我的手冷得像雪一样,按捺心中炽热如火的狂喜,在键盘上敲下,记录雪的故事。我不知道多年后的我看到这篇文章会作何感想,总之现在我很快乐。
我是也喜雪的,下雪了,都往家赶,家里温暖,立于明净的窗前。看那雪慢慢飘落,很好很好。这些年雪少也小,”大于席“的形状更是难见,于是有兴奋者着意跑下楼去看,还有好心者边赏雪边大声呼叫”喂!别扫啊,当心不下了。“尤其孩子们高兴,跑着跳着叫着……
我是喜欢往山里走,因那山就在住处的院墙外,那么大的山,那么多的雪,细听,四野静俏俏唯落雪的声音,此时,就好似,这雪,全是我的!
喜欢,往往不需要理由,或一个小小理由已够,是怎样爱上雪的?
记得儿时有两种情况不用去上学:一种是生病,然,虽不用上学,但那是寂寥的,加之病疼,又简直是一种煎熬。这,是不喜欢的。但另一种状况却大不一样,那是雪下到封门状况,也不用上学,或者,学校干脆放假,已成规矩。于是,天天盼雪,盼大雪,越大越好:”老天爷爷,使劲下,下到明早。有膝盖那么深。“入睡前想着外面那纷纷而落的雪花,常这样祈祷。不独是我,此时,想其他小朋友们定也这样祈祷罢?
不能上学,不等于不能出去玩耍。相反,反到偏都出去。拉开门,那雪真是大,一脚踏下去,”喳“的一声,雪埋到膝盖,紧着就奔村头老石桥而去。
早围了不少人,在桥头认真地堆雪人,各堆各的,堆成后有点评。什么点评?贬人褒己而已,永远都是自家的好,然而,争吵中总有啤气大些的.:”你这好,你这好。“边说边点着对方那雪人的胖脸,点着点着,”嘣“的一下,胖脑袋就跌落地上。接着,便是接二连三所有的雪人全遭了怏。一场雪战随即爆发……
后来,雪仗是慢慢的不怎么打了,因打雪仗好象只是孩子们的专利,即使忍不住,也只是偷偷的扔过去,紧着脸调向另一边,没事人似的。况,就算想豁出去闹一场,又哪来的雪?雪下的真是越来越金贵了。即使身在北方,一年,也很难见一两场像样的雪。然而,越是这样,反越是盼着下雪。冬腊月,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拉开窗帘看窗外有没有下雪,对雪,简直到了像对待恋人一般,思念又依恋。
依恋?那需有雪方可,没有雪依恋个啥?说来可怜,无奈时可怜的只好想象,在思念中想象,在想象中依恋:老家桥上的该是乡雪吧?羁居驿站的是客雪;峰巅覆盖的是冰雪,古渡飘落的是江雪;禅雪通常是在山寺的周围罢?而瑞雪大约则是除夕夜晚,庄户老汉斟酒下肚时才能看到;倘是英雄,站在崖上张臂揽来的那是豪雪;若是美人,在水一方细步踏来的该是幽雪;怦然心动的雪是牵手连心时下的。这时,两颗清纯而又年轻的心,于甜蜜中,那入目而来的,无论何时,也无论何地,映入眼帘的一律都是浪漫的玫瑰色的雪……
雪是胆小的,你信吗?雪也最爱干净,你知道吗?她怕掘煤采油的响声;也怕机器车辆喷着的气浪;更怕矗于空中的烟囱,雪:只去落澄明的山川,云边的古渡以及古渡上游小镇的老宅、井架跟石板路。
曾走在校园的路上,看着地上缱绻的金黄的梧桐落叶,心中不禁顿生一股诗意:这梧桐叶纷纷洒洒的落下,是不是为了腾出地方儿让雪栖息呢?然而,枝头的雪终是还未等到 便放假了。
在家听闻了下雪的日子,便不紧不慢的等待起来。
今年的雪终于如期而至。我迫不及待的跑进雪中,展开双臂,看雪落在我的手臂、落在我的肩膀、落在我目所能及和目所不及的一切地方,穿透进每一个即将空灵的微小世界。我满心欢喜的看着手掌上接来的几片雪花,看着它们化作极小的水珠、宛若笑脸。我好奇的看着天空,我不知道这灰暗暗的天空为何能诞下这样白生生的`雪。我想认真地多看看雪,这样就能在没有雪的日子里,闭上眼让自己置身其中。也如此刻,我想写点什么,将雪像枫叶一样“夹”在书中,来年初雪未到的时候尚能翻开书看看。
我说,何处有雪何处便是我心中的圣地;我想,有雪的地方一定是天国。或许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着一点儿雪的情结。我们期待,我们盼望,我们欣喜若狂。然而,这是一种怎样的雪的情节?对我个人而言,我想并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杰作的赞叹,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一些人文的注解:雪有温度。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晚上睡觉时想到唐诗人当年苍山脚下的诗句,一幅画面不自觉的浮现眼前,或许和诗的主旨无关,但我却隐约中感受到了风雪中家作为一种皈依的温暖,风雪中有“家”的温度;记得宋词中也有一句与雪有关的诗句让我至今难忘,叫做“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多么美的比喻,多么富有意境,又是多么的恰到好处。记得是高中读来,时过几年却依然对这一句记忆犹新,雪中渗透着文学的温度;而记忆中,小时候的雪总是下的很大,我们会滚雪球,放鞭炮,在雪中可谓是不亦乐乎。
小时候又有什么情感呢,踩在白花花的雪上、还总喜欢饶有兴趣地去踩别人没踩过的新鲜的雪,也不怕把雪踩得生疼。而那高高低低的小脚印中却多少藏匿着我们深深浅浅的童年,雪中有记忆的温度;影视剧中,雪景多是浪漫的镜头,男女主角会相约在初雪时见面,而我也憧憬着雪中的浪漫爱情,在我看来雪中还有爱情的温度。
雪不大,也最终会融化,或许只会留下雪泥鸿爪,又或许什么也留不下。雪会化作冰水顺势滑下,滴答滴答的节奏好似佛家摇转的佛经。或许,雪化作水的时候,也恰是它完成了一世的修行。
为什么喜欢雪,因为它带来一个晶莹空灵的世界,因为雪有温度。
主观方面, 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作家在生活中独立思考人生问题, 逐渐形成一种社会认识。鲁迅写《朝花夕拾》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所以, 回忆百草园的花花草草、长妈妈给他讲故事……1926年, 鲁迅已经人到中年, “三一八”和“四一二”惨案的发生, 使鲁迅悲哀痛苦, 此时回忆便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 在那里他找寻着人性的爱与美所给予的温暖。他回忆童年天真烂漫的时光, 掏出心底那些珍藏许久的往事, 慢慢咀嚼, 从而有了对生命的追问。
客观方面, 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鲁迅留学日本而思念儿时的故乡, 而作《朝花夕拾》。巴金经历了文革, 从而有了那本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社会外部环境是促发作者心灵思考的助推器, 也是形成文学审美的资料库。外部环境可以给作家心灵的启示, 成为作者写作的动机。一个场景, 一个人, 一段话, 一件事都可以给作家带来或喜或悲的内心体验, 尤其是过去的人和事, 遗失的美好总会带给人淡淡的忧伤, 或怀念或感动, 留在记忆中的肯定是当时触动人心的东西。
二、回忆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四类 :1. 追忆童年。如鲁迅《朝花夕拾》、茅盾《我的小学时代》。2. 思念故乡。如茅盾《可爱的故乡》.3. 难忘旧事。如《记一辆纺车》。4. 怀念亲朋。朱自清《背影》、《儿女》, 艾青《忆白石老人》。在学术界对于散文的分类比较驳杂, 人们对于散文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散文就是作家对于自我生命形态的叩问和咏叹 , 在美学层面形成一种对话方式, 诉诸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形态, 无须写人却又不可避免的反映着人。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和文体属性。记叙散文主要侧重于人的经历, 然后把经历和感受通过作者思想表达出来。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可以作为散文来表达, 散文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沉淀, 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独特感悟。精神建构只有和社会发生关系, 形成价值观念后才能从思想上反映在文字上。散文的叙事是拔高式的叙事, 区别于小说。而且, 散文是片段式的, 不连贯的, 不追求完整性, 但这些片段的背后有统一的思想主宰。
回忆性的记叙散文主要是回忆主体生命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主情性和写实性。回忆部分采用叙事的写作手法, 并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如“大概是三十年以前吧”“九年前的这些日子”。一个作家有几篇作品有连续性或互补性。如茅盾的《疯子》、《阿四的故事》、《小三》, 都是对作者儿时的邻居阿四, 小三的真实回忆。回忆的内容必须是在回忆主体人生留下深刻印象的, 人或事件本身涵盖的韵味能够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经常回扣回忆主体的心灵。直接影响着回忆主体对生活的判断。回忆性散文中的人或往事具有失真的特点, 随着时光的流逝, 作者的经历会附加在原来的经历至上, 从而构建新的审美架构。失真是带有时间性覆盖和遗忘。文学作品不是纪实的, 是作者在想象空间经过典型化处理而达到美学效果的加工品。无论是描写还是抒情都具有合成效果。
三、回忆性散文的价值
对文学的价值。现代回忆性散文非常朴素, 大多是不加雕琢, 返璞归真的情感流露, 比如萧红的《商市街》、《桥》等散文作品, 表达了命运的坎坷和早年的不幸, 成为了作家用生命演绎的一部血泪史。童年的不幸给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越是伤怀越具有感染力。回忆性散文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对逝去的忧伤。从文本形式上, 参悟人生的优美语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给文学无穷的力量, 从文本内容上, 感染读者与作者涕泪交流, 心灵相映, 祭奠历史的悲哀, 呈现不同时空的审美交错艺术。
对社会的价值。如《记一辆纺车》和解放区的革命人民反围剿联结起来, 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延安的革命精神。巴金“讲出了真话, 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 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茅盾《可爱的故乡》“我回忆这些往事, 想念这些故人, 是为了寄语故乡的亲人 :浙江是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踏着前辈的足迹, 高举四个现代化的旗帜前进再前进!”
对人生的价值。首先, 回忆性散文对人有激励作用。茅盾回想三十年前的武昌革命, 以及三十年中发生的几次大变革而发出感慨“回忆是辛酸的罢, 然而只有激起我们的奋发之心!”。其次, 回忆性散文启发人对生命的思考。如叶圣陶的《春联儿》回忆推鸡公车的老俞原本想在过年时把两头猪卖掉, 做点小买卖, 小儿子却死了, 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 卖猪的钱只能给儿子做丧葬费。他叹道“唉, 说不得了, 孩子死了, 猪也卖了, 先前想的只是个梦, 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 推到老, 推到死!”对人生的无奈, 作者给予乐观的态度, 拟了一副春联“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摘要: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追忆童年、思念故乡、难忘旧事、怀念亲朋四类。现代回忆性散文对文学、社会、人生都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原因,特点,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文.“乡间风景”的发现——周作人早年文学观念与散文文体的生成[J].鲁迅研究月刊.2014 (05)
【关键词】高中;散文阅读;内容;思想情感
散文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最多的一种文体,散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但是散文由于文体的自由多样、取材广泛等特点,使得相当长时间以来,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模糊,缺乏有效地策略指导,加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的信息迅速快捷,更使得散文阅读教学处于低效之中。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改变现实教学中的种种诟病,提高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很多一线教师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事实上,教材知识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为教学提供素材,教师的教学则需要在教学理念下,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对内容进行重构。一方面,要根据散文的特点确定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散文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更自由自主,重在表现自我叙写真情,展现作者的精神世界。因此,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要以作者为核心,强调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在散文作品中,作者一般有两种方式进行描述,一是直抒胸臆,直接向读者呈现他的思想感情,此时的教学重点理应放在细读文本上,细细品味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方式、写作手法。二是隐藏呈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此时则应将教学重点用来剖析对作者的复杂情感的认识和体验上。另一方面,要根据散文的审美特征来确定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散文是一种文学创作,具有审美特质,或讲求意境、或抒发真情、或自由灵活、或构思巧妙,现代散文都能为读者提供审美的触发点。因此,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其一,要认识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作者将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细细欣赏,这与高中生的情感经验有较大距离,此时就需要借助对作品中关于秋的种种悲凉景象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另一种美的体验,将此作为该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其二,对于大多数抒情性散文而言,要把对散文描述意境的分析鉴赏作为教学内容。其三,品读体味散文语言之美,领略作者独到的思想和作品优美的意境。其四,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体味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
当然,根据散文教学内容的侧重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抽丝剥茧,逐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步,要区分文章是对作者哪一类型情感历程的记录,如《荷塘月色》主要是记录朱自清自己夜游荷塘时的情感变化历程。第二步,要找到文章的线索,对文章进行梳理,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动踪迹,进而分析他在各个阶段所见景物的特点,追寻其情绪情感变化的轨迹。第三步,探讨文章描述手法之间的内在关联。第四步,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述所写进行解读,强化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领悟,此阶段要注意多元化解读,鼓励大家畅谈自己的观点。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剖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的给予学生以引导和鼓励。一是,在教学中引入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处时代背景、甚至是文中有关人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要善于揭示矛盾,激发学生探究体味的兴趣。如《荷塘月色》中后面喧闹的蝉声和蛙声,而前面的描述确实那么宁静幽僻。让学生去揭示这种矛盾,逐步走入作者所描述的独处的自由自在。三是,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逆向推进,赏析散文的语言表现方式
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其次,讨论为达到目的,一般会怎么写,效果如何,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将大众平庸的表现手法与作者不一样的表述相对比,找到作者的与众不同。然后,重点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的?他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巧妙构思。最后,进一步讨论“作者的写作手法究竟好在哪里?”在整个逆向推进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诵读。既可以大声朗读,也可小声轻读;既可教师范读,也可学生齐读;既可自由朗读也可比赛阅读。目的就是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美,进而对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2)比较阅读。这种方法符合高中生的探究心理,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思考。比较又可分为类比和对比,此教学方法可以用于相近题材不同内容的文章的教学上,比如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的教学上,既可以类比同是悼词的特点和修辞方法,也可以对比其不同。(3)仿写对比。阅读是一个信息获取过程,通过散文阅读的教学,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因此,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写作训练,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某些手法进行写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其对作者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评价,引导学生评点自己的作文,共同分享写作经验。
结语
为了使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应该遵循一般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结合散文文体的基本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将诵读、资料引入、感悟体验、探究讨论、类比对比等教学方法有机组合。
【参考文献】
[1]吴忌.散文的阅读深度——略谈高中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M].语文学习,2012, (4).
[2]闫峪铭,董正夫.散文鉴赏方法之我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10, 26,(12).
江南少见下雪,记忆里十几年才难得几次。江南下的最长、最大的应属08年那场,大雪纷飞,白雪皑皑。
那会正巧赶上放了寒假,随着母亲去挨个拜访亲戚。傍晚归家,天边的地平线变得“混浊”,似乎里面酝酿着什么,我怀着好奇进了梦香。
清晨我被一丝寒气给冻醒了,披好大衣起床用食。坐在客厅觉得耳边异常的宁静,往日里孩子的喧闹一下子消失殆尽。我像是察觉到了什么,起身打开窗户。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绽开朵朵白莲花,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景与其十分契合。
我将手伸出窗外,托住一片雪花,它的脚尖刚触碰到我的掌心便化成水。我欲看个真切,已顾不得身子不适,急忙跑下楼抬头仰望天空。
大雪飘飘悠悠的飘荡,雪仙子在空中尽情地挥舞着衣袖;在飘飘洒洒的弹奏中,天、地、山、河,清纯洁净,没有泥潭。几只白蝴蝶怀着“好奇”,跌跌撞撞的拍向人们的窗户,惊的谁家孩儿推开窗大喊“下雪了!”“下雪了!”它们也瞧见了我,飞到我周围与我亲近。它们先小心试探的吻了我的脸颊,体会到炽热的感觉,接着又大胆尝试,甚至几片钻进我的大衣,为自己暖暖身子。
我记得儿时的也是这个时候,许多孩子穿着母亲为他们买来的新衣三五成群的聚一块,跑、跳,堆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常玩的不亦乐乎,等到各自母亲喊上几声才恋恋不舍的回到家。
现在想起童年的雪天虽是寒冷刺骨的,却温暖了我们整个冬天。随着沉重而深邃的天空,漫天飞舞的雪,温婉而宁静,若有所思,若有所悟,而千年不变的娇容给我带来了一缕冬的柔情。
★ 写雪的散文
★ 八月雪散文
★ 关于雪的散文
★ 思雪散文
★ 腊月雪散文
★ 圣雪散文
★ 雪的散文
★ 雪念散文
★ 雪来了优美散文
雪中黄山,有着惊世的美,但毕竟是短暂的,冰雪消融之后,漫山的杜鹃那又是另一番景致了。可是年年冬雪留给我的记忆却是永恒的。儿时的欢乐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显出了极致。瑞雪兆丰年,大人们已放下了户外的活计,高高兴兴地开始准备过年的糖酒食品。放了寒假的孩子们带着快要过年的喜气,在雪地里简直玩疯了,雪人已不知堆了多少,大的小的,形态各异;打雪仗,三五成群,随意组合。屋檐下的冰溜子和雪球,都成了美食,脆生生地咬起来很是爽口。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滑雪。削两根三尺长的竹片,四分之一处放在火上一烤,朝里一折,弯成120度,再把一个小木凳的四条腿分别固定在竹片上面,便是雪橇了,这一般都是哥哥帮我做好,还拴上一根绳子,上坡时他拉着我跑,下坡时轻轻一推,我便有了飞一样的感觉,全然忘记掉了门牙的羞涩,呲着个嘴一直笑到了梦里。
在我心里有个暖冬牵动着一段永不凋谢的友情。中学时最要好的朋友是惠琴,我们性情相投,整天形影不离。记得1990年的冬季,一天惠琴的亲戚来太平看她,住在一家旅馆,带信让她过去,我自然也陪着过去了。那是一个傍晚,出门时天空飘起了雪花,大朵大朵地落下,惠琴戴着一顶红色的八角帽,我一袭长发,雪花儿很快染白了我们,我们不舍得拂去一点点,一任晶莹在我们身上堆积,双手呵着热气,相视而笑。拍雪进屋是在旅馆工作人员诧异的眼光中,走过时,听见其中有人在说,“真是两个傻姑娘”。记得从旅馆再出来时我们惊呆了,整个街道、行道树和两旁的楼房全都披上了银装,亮如白昼,无人的街道上纯洁的让我们久久不敢举步,那是一种怎样令人震撼的美啊!我们手牵着手小心翼翼地走在雪地上,彼此都不再说话,静静聆听着“沙沙”的节奏,心里觉得特别宁静和温暖,快到学校时,几棵被雪压弯的毛竹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惠琴瘦小的身材不善攀越,而我从小就男孩似的淘气,跨过几根毛竹不算什么难事,我把惠琴连拖带拽了过去,一不小心,我们翻在了雪地里。倒在雪地里原来是那样的舒服,我们就势打起了滚,忘情地笑着闹着,把整个学校都吵醒了。一排排灯光亮了起来,照在雪地上,泛出五彩缤纷的瑰丽。
【关键词】《白杨礼赞》;现代抒情散文;转折
《白杨礼赞》是现代散文史中的名篇,其中应用的借物言志、象征等表达手法受到了大家的推崇,同时,《白杨礼赞》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是现代散文的转折点,并开辟了新的写作范式。
一、《白杨礼赞》的创作历程
在1938年,矛盾开始了自己的新疆之行,这一旅程历时两年,在这两年内,矛盾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在事后编辑为《白杨礼赞》、《时间的记录》、《见闻杂记》等集子,西北之行给予了矛盾非常深刻的创作启发。在当时的社会,抗日战争爆发,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的优越阶层,虽然会免遭屠杀,但是往往不得已必须要迁徙到他乡。矛盾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开始他的西北之行,在迁徙的途中,他发生了高亢的声调。
二、《白杨礼赞》的创作姿态
《白杨礼赞》并非是作者一时的感慨,而是对于自己西北之行的总结,可以说,矛盾将自己对于西北最为深刻的情感都融入到了《白杨礼赞》中。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对西北黄土高原风景进行了描绘,塑造出了白杨树挺拔、傲然的形象:“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句话中既包含肯定,又有否定,之所以用这样的表达形式,就是为了塑造白杨树不折不饶、力争上游的形象。接下来,作者又对白杨树的品格进行了新一轮的论证,重新审视白杨树的审美趣味,他用铿锵的词句赞美白杨树,也是赞扬西北高原的抗日军民。读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感情的荡漾,作者反复使用准确、有力的形容词释放自己胸中的情感,因此,《白杨礼赞》并不是简单的礼赞,更是作者对于情感的宣泄。
三、《白杨礼赞》中新的意象与抒情方式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救亡精神高涨,知识分子开始走出禁锢,深入到民众的现实生活中,重新审视我国以及整个世界体系,知识分子开始分析中国的未来。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大众化运动发展起来,这给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应用了大量的新的意象与抒情方式,在以往,很少有作家描写白杨树,矛盾当然也了解这一问题,因此,在文章中提出,白杨树并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是却以退为进表现出白杨树中蕴含的新美学。除此之外,矛盾还清算了旧的美学与意象,借此表达出了白杨树的灵魂。《白杨礼赞》中虽然蕴含着矛盾的情思,但是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在这一时代下,大量新意象诞生,白杨树开始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彻底摆脱了五四后乡土文学的卑劣形象。同时,农民也开始翻身做主,作家们纷纷改变了自己以往对于农民的态度,积极从他们身上攫取时代的精神,《白杨礼赞》正是这种典型新美学的佼佼者。
四、《白杨礼赞》中散而不乱的结构美
《白杨礼赞》尽管内容广泛,联想与想象丰富深刻,并且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但是“散”而不乱。 全文以白杨为线索贯穿, 形成一个严谨美妙的整体。开篇点出白杨树“不平凡”,暗含了“礼赞”的强烈之情。 继而撇开白杨,笔锋一转而写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及“单调”之感的“潜滋暗长”。 表面上似乎不再写白杨了,线索像是断了,其实不然,写西北高原恰恰是在写白杨,在为后文的盛赞作铺垫、设伏笔,暗中仍在写白杨。以至紧接着写“猛抬眼”见到白杨的一刹那的惊呼,感情为之一振,再次礼赞。然后又正面写开了白杨的“极普通”,于“极普通”和“不平凡”的矛盾之中,突出白杨的“不平凡”:“力争上游”,“向上发展”,“不折不挠”。 在描写白杨外貌的基础上,又由白杨展开联想——联想到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哨兵,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意志,点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表达了白杨,对白杨所象征的伟大人民及其美好的精神的强烈赞颂之情。全文无一处不在写白杨,无一处不体现白杨的光辉形象。
五、结语
《白杨礼赞》从抒情开始到抒情结束,运用了很多惟妙惟肖的写作手法来形象自然地说理。抒情与说理结合后,可以直达主题,很直观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情绪,也可以运用诗歌、对偶、比喻等修辞方式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同时,还要让文章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蕴涵哲理并给人一种启示。议论和抒情,常常以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并不是在一段叙述后加上一段议论,而是在特定的主题之下,将议论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郑江义.横看成岭侧成峰——作家笔下的白杨树形象浅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刘娜.情景交融 如诗如画——简析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的艺术美[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08)
【雪的现代散文】推荐阅读:
奶奶现代散文09-11
怀念父亲现代散文06-08
现代散文:心事随笔09-27
现代散文诗怎么写05-31
对现代散文教学认识范文06-04
故乡的雪现代散文06-16
《光阴》现代文散文阅读题12-06
阳光的味道经典现代散文12-09
怀念我的母亲现代散文06-25
人教版初中现代诗歌散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