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现代化重要途径探讨的论文(精选8篇)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品牌要靠文化来宣传,企业信誉要靠文化来传播,企业的形像要靠文化来塑造。
关键词:企业文化;发展;凝聚力;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题,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详细的阐述,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不仅为全社会今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的文化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因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品牌要靠文化来宣传,企业信誉要靠文化来传播,企业的形像要靠文化来塑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呢?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增强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
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人,以人为本是企业的最终落脚点。在企业的所有资源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不具备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就不会产生高质量、高效益的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都会通过企业中的人表现出来,因此,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否体现了人的价值已成为衡量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企业不仅要打品牌,更要出人才,要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企业要经常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和读书学习活动、大讨论活动等,以此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大家的团队精神,激活人为核心的人本文化氛围,培育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建设,企业决策层必须负起责任
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决策者是企业的核心,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建设者。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领导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令,对员工起着示范作用,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领导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很难推进。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强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断增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企业领导在企业组织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中,应主动协调提供场所、提供人、财、物等全方位的服务,切实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坚强后盾。
1.1 家长缺乏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 我国很多家长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很多家长认为考上重点中学就等于迈出了踏进了重点大学的第一步, 因此很多家长想尽一切办法、动用各种关系让孩子能够读更好的学校, 获得更好的教育。然而, 在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 部分家长以为学校的管理与自己毫无关系, 尤其是很多中学里学生住校,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便把问题交给学校和孩子自己, 对学校的管理并不关注。这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与考试名次等, 根本不去关心与呵护孩子们的内心成长与真实想法。很少有家长可以做到经常跟学校询问孩子的情况, 并且最终做到可以耐心与孩子们沟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淡薄, 甚至没有。
1.2 校方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一, 学校虽然在规章制度上体现出了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但是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好地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与学生家长的日常沟通。第二, 就算学校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 而且家长们也确确实实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但校方未必如实汇报给上级, 甚至采取不管不顾的轻视态度, 最终导致家长丧失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 有些家长对学校学生的管理建议得到了学校领导等的重视, 但是, 由于现代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 使得一些合理的意见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以上这些情况都会打击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积极性,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管理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
1.3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效性难以保证
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问题方面, 参与途径的单调、参与内容的死板以及提出意见得不到切实落实等一系列问题, 让我们开始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效性有了质疑与思考。一方面, 在我国现在的学校管理方面, 家长参与管理的途径是相当单调的, 大部分学校为家长参与活动只提供一到两次的时间, 参与的内容死板老套, 甚至是流于形式。主要是每学期为数不多的家长会, 家长可以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校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限于参与范围和规模的狭隘, 家长的意见未必能传到学校管理层那里;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家长委员会, 但在现实中只是部分代表家长能在这个团体中, 而且疏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这种形式显得流于形式, 很难起到实效。另外, 很多学校在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都喜欢采取向学生家长讲述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 没有为家长提供很好的发言或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 不仅不利于学校与家长真正意义上的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交流, 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家长产生厌烦的情绪, 极大地削弱了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 对于每次与老师交流的内容也是多年不变的。家长大多数只会关心或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表现等问题,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里心理敏感的孩子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关注少之又少。
2 改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现状的策略
2.1 营造和谐、轻松的家长参与氛围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 同时也是家长的责任。为更好地使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必须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现代管理学认为, 学校内良好的人际氛围, 不仅影响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 也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效率。由于家长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都具有在群体中获得尊重和关爱等情感需求, 这些需求的满足状况深刻地影响着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因此,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在规范化的同时, 也要注重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人际氛围。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家校交流活动, 如定期开展一些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座谈会, 举办教师和家长间的球类比赛等形式的联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室和家长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2.2 建立健全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
在西方的很多国家,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通过立法的形式以确保其正常实施。比如, 建立向家长报告制度, 通过向家长介绍学生的表现, 参与对学生的管理。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明确的关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 这给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或对已有的法律法规条文进行修订和说明, 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在法律层的约束下确保家长能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并保证家长参与管理的实效性。
2.3 学校管理层应正确对待家长的管理意见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并不是学校管理的制胜法宝, 同时我们也不能指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后, 学校中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问题, 也就是说不但要看到其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变化, 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弊端。比如说, 很多家长想参与学校管理, 但是不肯承担责任;另外,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后, 虽然在管理和决策中注重了民主, 但家长的很多看法是站在自己的立场, 往往没有考虑和结合学校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制约, 学校的运作成本在无形中造成了决策的滞后性, 影响了管理的效率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 对于家长参与管理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要辩证地看待, 好的要尽力实施, 不合理的则要和家长及时沟通, 共同商量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问题;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61-02
伴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作的难度、规模都在不断加大,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满足人们的要求,而且还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的成功。下面本文就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研究建筑工程管理实施的途径,希望可以发挥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即建筑工程管理实施的重要性和建筑工程管理内容的重要性,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建筑工程管理实施的重要性
实施建筑工程管理具有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管理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而关系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使建筑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获得更好的发展。②实施建筑工程管理可以保证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使用水平的提高,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③实施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各个施工环节的良好衔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加快施工的进度,节约工程建设的成本。
1.2 建筑工程管理内容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可以说是建筑企业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加强成本管理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质量管理贯穿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其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满意度,进而对建筑企业的社会声誉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安全管理逐渐得到重视,打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标语,有效的实施安全管理有利于防止出现安全事故,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可以降低建筑企业的安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以上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管理具有重要性,在建筑工程当中一定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管理[1]。
2 建筑工程管理实施的有效途径
2.1 提高重视程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意识决定了行动,指导着行动,因此建筑企业要想顺利实施建筑工程管理就需要提高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切实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建筑工程管理的意识。另外,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很到程度上是由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的,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首先,建筑企业在招聘管理人员时就要分析各个岗位工作对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从而制定具体的标准,选择合适的人才,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其次,建筑企业还应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技能水平,同时还应该培养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最后,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使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奖励措施来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2]。
2.2 加强安全和质量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安全和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加强安全管理。首先,建筑企业一定要切实树立安全管理的意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其次,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内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最后,建筑企业一定要适当增加安全投入,保证所有的安全设施全部到位,并按照工程量的大小设置合适数量的安全员,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加强质量管理。首先,建筑企业一定要对设计图纸进行严格的会审工作,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施工中设计变更的情况,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其次,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要求所有的施工材料都要具有合格证。最后,实行监理制度,加强对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保证施工的质量符合建设方的要求[3]。
2.3 加强施工现场监管,保证施工质量,节约成本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是建筑工程管路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提高施工的质量,降低施工的成本。建筑企业要聘请专门的监督人员去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检查,查看施工的具体情况,对建设完成的工程进行质量验收,特别注意一些隐蔽工程,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工程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返工,直到合格为止。另外,提高施工的质量可以降低质量成本,提高质量效益,因此,一定要加强质量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工程建设的成本降到最低。
2.4 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施工的质量符合要求
施工人员是工程建设的实施者,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首先,由于施工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因此,在上岗之前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其次,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施工的规范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质量。最后,加强对施工人员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行有效的激励奖惩制度,将施工的情况和薪酬相挂钩,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
2.5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理念
首先,实行项目经理制度,组建专门的管理部分,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其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还要注意制定管理的细则,保证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提高管理的质量。最后,可以考虑实行管理责任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进行细化,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以及各个人员的管理责任,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从而端正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
3 结 语
总而言之,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使建筑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创新工程管理的理念,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并加强现场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建筑工程管理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管理的积极作用,促进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家树.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与实施途径[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5).
[2] 冯永春.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与实施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
关注的是生态、安全问题,并作为市场的首选目标。同时,国际贸易已把食品安全及其生态环境作为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的根本条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农业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吸收传统的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使其具有生态合理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特点
生态农业是在农业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产生的生产转型模式,目的是推进和维护农业生产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生态农业是保障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本质,强调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强调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持续性。因此,要求在结构上,体现多层次、多产业复合;在效益上,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在资源利用上,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
(二)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生态农业既吸收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又吸取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技术和新方法,如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等,通过现代管理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及其保护关系,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农业是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农业。生态农业从源头开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备、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都是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根据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制定各类标准,包括土地、水、投入品、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产品及其包装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并从田间、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建立了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层层把关。
(四)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手段,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种养加、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挥生态农业多样性、层次性、区域性的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践证明,粗放型、掠夺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
农业资源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还在以每年500万亩的速度减少。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15%,1/3的国土受到风沙威胁。全国平均每年旱涝灾害造成1000万吨粮食损失和3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污染正向整体蔓延。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弃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8000万亩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染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10年前增加了1.6倍。由于大量工业污水排放入海、入江,每年造成渔业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
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全国农药年使用量已达120万吨以上,农药的50%左右进入土壤、水体,污染农田面积已达1.36亿亩。地膜、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呈加剧趋势,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
农业生态恶化对农产品的污染加剧。据农业部对工矿企业区、污灌区
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典型调查表明,其污染超标率达18.5%。许多城市郊区和公路沿线的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造成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每年出口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退货的达500多起。
农业生态恶化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每年以200万顷的速度增加。
由于生态恶化造成自然灾害频繁,由上世纪50年代每年1000万至2000万公顷发展到90年代的每年3000万至5000万公顷。90年代中期以来,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新的趋势,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温饱阶段,人们追求的是“吃得饱”,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只追求农产品产量;二是总体小康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开始追求“吃得好”,表现在饮食结构上,肉、蛋、奶消费比例明显增加;三是全面建设小康阶段,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不仅要求“吃得饱”、“吃得好”,更加追求“吃得科学”,特别关注食物对人健康、营养、安全和生态的要求,关注生产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特别是对农产品生态、安全问题需求,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迫在眉睫。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能够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对于适应气候变化有着明显优势;能够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能够降低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治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污染;能够改善广大农民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循环发展,使农业融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
(四)实施生态农业是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可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收入大幅度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常规小麦、绿色小麦、有机小麦亩均净收益比为1∶1.29∶3.38,玉米为1∶1.14∶1.39,茶叶为1∶1.5∶4.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必然选择。
(五)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性绿色食品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同时兴起,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门槛越来越高,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趋势表明:以绿色食品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走生态农业发展路子,是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共同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与整个国民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伴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可以归纳为“四个制约”。
(一)发展阶段制约。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生态农业观念淡薄,要彻底转变农民千百年来重产出、轻生态生产行为的惯性,必将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各地实践看,一些地方发展生态农业仅局限于小规模试点,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还较少。
(二)潜在风险制约。在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面对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多种污染物的危害,有的源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的源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有的人为非法添加,消除风险隐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技术支撑制约。一是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不够。广大农村缺乏农业污染防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二是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够。目前,我国登记使用的农药有600多种,列入国家药典的兽药有1500多种,每种都有严格的使用技术规范。有关调查显示,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指导,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掌握程度更为有限。三是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检验检测设备。当前,我国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四)管理保障制约。农业生态环境工作基础薄弱,行政监管力量、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缺人员、缺手段、缺经费等问题。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础差,工作水平低,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表现更为突出,常常出现“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情况屡见不鲜,缺乏市场动力机制。生态农业建设初期,普遍缺乏资金投入。
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效发展机制,使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真正发挥作用。
(一)积极宣传生态理念,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200美元,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态安全已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使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
(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梯次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要根据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一要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二要着眼于优化农产品质量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三要着眼于消除潜在危害因素。东部发达地区,要重点防治城市和工业污染,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防止农业环境恶化和农产品污染。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主要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应用综合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
(三)大力强化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从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的实际出发,培养和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科技队伍,长期跟踪研究制约发展的技术难题。要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要编著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手册,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合理使用方法,强化生产指导与服务。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在此基础上,随着后人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其思想中包括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譬如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倡导的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以及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以及诚实守信、忠恕等思想,均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对现代企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已经日益显示出对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意义
一、儒家思想中的主要管理理念
(一)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的问题。儒家非常强调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是,在义与利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标准,作为君子应深明大义。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义与利说到底并无必然对立,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应该把整体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反之,若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制造伪劣商品,做虚假广告,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这种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必会使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落千丈,到头来只能被消费者冷落,被市场淘汰,或受到法律的严惩。
(二)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传统思想是以维护社会安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儒家并非完全忽视人的个性,只是比较强调整体,要求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
现代管理中,既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又要注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员工
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企业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同时,还应宏扬群体意识和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义务感,培
养员工和企业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将使企业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也使
企业的维系和发展有了更坚定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还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人心向背看作是统治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家才能群策群力,保证
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孔子倡导“和为贵”,但他也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见,“和”是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而”同"不讲差别,盲
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这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企业中,盲目服从,追求一致是很危险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每天都有这种
担心。他说,因为他在海尔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企业其他人就产生了迷信,认为反正张总的决策总是对的,他们也不必深想了,也不认真论证了,即使面前有个坑让他们跳,他们也会
跳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我国大多成功企业者遇到过或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处
理得好,企业就会不断的发展、壮大,否则,企业可能出现决策危机。
二、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
个体总是生活在群体中,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群体生活的特征,强调人伦和谐。其主
要人伦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讲求以和为贵,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二是讲
求“仁者爱人”,三是强调“五伦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要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就要明确每人在不同伦理关系中的位置,及相应的权利
和义务,将其以适当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确立下来;四是要求“知礼以立”“克己复礼”。
“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制度化体现,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社会
要安定团结,个人要发展完善,没有礼的约束熏陶是不行的。日本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在分
析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时说,日本企业的组织原则为“集体主义”“终生雇
佣”和“年功序列制”;组织伦理强调忠诚,孝顺、智慧,否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其中
“集体主义”体现了“礼”“和”,“终生雇佣”体现了“仁”“孝”,“年功序列制”体
现了“礼”“五伦十义”。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兼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弗兰克·吉布尼则
认为,日本将中国古老的儒家文化与战后的美国企业引入的现代经济观念糅合在一起并加以
巧妙运用,形成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思想”,“和谐高
于一切”的人际关系,这才是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二)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重视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特征。儒家思想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著名论述说明了儒家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
通过对事物、人心的了解(格物、至知)做到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不为各种私欲邪念所动摇
(诚意、正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修身)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
人都积极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齐家)为国家的安定繁荣作出贡献(治国平天下)这是教
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中,教育培训是基础的、根本的环节,培训如何做事、教育如
何做人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到的,但却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依靠各领域的人才而跻身与尖端企业中,也没有一个企业
能够不通过学习—探索—创新就长久不衰的,并且企业中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教育培训人才应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
(三)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主张。《大学》开篇中就提到“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要求先
做人后做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仁是
儒家思想的最高思想境界,认为“能行五者(恭、宽、敬、敏、惠)于天下,仁矣”,而“仁
者能好人能恶人”,“末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等观点也是要求人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才
能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仁学”管理思想虽然产生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并且服务于其
时的当政者,但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理论具有珍贵的普世价值,尤其在如今物欲化的现代社会中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可能割裂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
活动也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仁学”管理思想虽然产生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并且服务于其时的当政者,但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理论具有珍贵的普世价值,尤其在如今物欲化的现代社会中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于是,有人预言儒学即将
成为21世纪的管理主流。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儒家哲学与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刘军,黄少军.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杨仲山.美日企业文化比较.企业经济,1993,(8).[5]吴朝玉.论企业营销战略发展与营销观念创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6]孟丽.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讨[J].安徽科技,2006,(04).[7]巨天中,李放.孟子智慧今说.北京I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9.62—63.
[摘要] 文化是文化和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管理的客观要求,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管理科学思想的一次革命。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是最持久的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价值理念企业经营业绩
一、企业文化的兴起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里程
20世纪上中期,美国企业先后经历了“泰勒式”管理模式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创新涌现,企业规模增大,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头号经济强国。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削弱,而东方岛国日本的经济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日本企业飞速崛起随之与美国企业展开了一系列竞争,在汽车、钢铁、电子等行业美国受到很大挫折。在1980年,日本生产总值占了世界生产总值的8.6%,跃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美国人纷纷惊呼:“桃太郎”生吞了“山姆大叔”!
日本经济的崛起,引起了美国人对文化的反思:是什么力量促日本经济崛起。美国为了研究日本成功的奥秘,在20世纪80年代初,派出了由几十位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日本进行考察研究。研究揭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日本的原因是美国的企业管理没有日本好,美国倾向于战略计划、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硬件管理,缺乏对人的重视,因而管理僵化,阻碍了企业活力的发挥,而日本则强调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美国终于认识到要重振经济雄风,必须对其传统的经济文化和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深刻认真的调整,建立起真正具有美国精神的企业文化。于是,美国企业纷纷以日本企业文化为基础,结合自身文化背景、经济体制等因素来致力于调整本国的企业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罗杰·史密斯在加利福尼亚州花15亿美元,与日本丰田公司合资兴办丁“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在合作中,史密斯认识到:日本企业文化由于历史和民族的原因,使员工们志同道合;而美国员工们富于创新、勇于竞争、倾向个性自由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企业内部由于意见不易趋于一致而导致了浪费,员工和管理层之间隔阂很深,合作不力。美国企业在实践中意识到了要应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最关键的是要将日本人的合作精神与美国人富于想象、富于创新的能力结合起来,形成最佳的公司文化,在学习和掌握日本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同时,学习“注重人性和需要”,形成自己的新型管理方式。美国学者和企业家对日本企业文化研究、总结,并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使之成为可以指导美国企业管理改革的管理理论。其后,日本学者又从美国学者的研究出发,致力于企业文化研究,试图从本国的企业文化实践中提取理论。以后欧洲各国也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研究,使现代企业管理在全球开始了一个新的里程。
二、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科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但许多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较模糊,把企业文化狭隘地理解为企业的精神文化,认为企业文化不过是企业内部的文化娱乐活动。事实上,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又称公司文化、组织行为、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
对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一是“五因素”说。美国的迪尔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是其四个必要的因素,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另一最大的影响因素。二是两种文化总和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三是群体意识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及行为方式。四是精神现象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企业的“意识形态”。五是“同心说”。“同心说”将企业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企业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企业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我国学者魏杰总结指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即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从形式上看是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是人的价值理念。管理企业首先依靠企业制度,制度失效了要靠文化约束。
企业文化从内容上看是反映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是对企业的现实运行过程的反映。具体讲,就是企业的制度安排,以及企业的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
企业文化从性质上看是属于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既属于企业信奉和倡导的价值理念,又属于必须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从属性上看是属于企业性质的价值理念。文化可以说是与物质相对应的范畴,因而文化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企业文化则是属于企业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从作用上看是属于规范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价值理念,是对企业真正发挥作用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行为以及员工行为起到非常好的规范作用。
概而言之,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理论,它是在经验主义管理、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最新的管理理论。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具体可以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包括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强调对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塑造,在企业内部塑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注重集体凝聚力的培育和增强,发挥整体的文化优势。
三、企业文化的强大力量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是最持久的因素,是企业精神和灵魂,成功的企业归功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失败的企业首先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失败。因此,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本本田美国分公司靠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取胜的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案例。在该公司只有高层管理者来自日本,其余职工都是美国人,但公司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却都超过了美国的同行。它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美国《华尔街杂志》于1983年对该公司的经验进行了报道:“本田公司美国分公司突出的做法是缩小工人和管理人员在地位上的差别,把工人当作群体的一分子。每个人,不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同样都在公田的餐厅就餐,公司也没有
为高级职员专设的停车场。职工被称作„合伙人‟。这就是说,本田公司美国分公司的成功,应归功于高层管理者“重视人、尊重人、团结和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日本本田汽车美国分公司是靠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致胜。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说:“日本公司的成功之道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日本经理的最重要任务是发展与员工之间的健全关系,在公司内建立一种人员亲如一家的感情,一种员工与经理共命运的感情。在日本,最有成就的公司是那些设法在全体员工(美国人称之为工人、经理和股东)之间建立命运与共意识的公司。”
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研究发现,具有重视所有关键管理要素(消费者要素、股东要素、企业员工要素),重视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较长的考察期中,前者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则仅达166%;企业员工增长前者为282%,后者为36%;公司股票价格增长901%,而后者为74%;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后者仅为1%。
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业绩不佳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财经管理存在着负面作用。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文化会对企业采用必要的新型经营策略或经营战术的行为产生抵触。对企业丰润的长期经济业绩存在负面作用的企业文化容易滋生蔓延,即便在那些汇集了许多通情达理、知识程度高的人才的公司中也是如此。那些鼓励不良经营行为,阻碍企业进行合理经营策略转变的企业文化容易在相当长的岁月里缓慢地、不知不觉地产生,常常是当企业正处于获得较好经营业绩的时候。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存在,就极难改变,但并不易为人所觉察,同时还因为它们表现在对现存企业内权力结构的维护。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关乎企业的兴亡。一方面,它能激发人们自觉地创造性地从事经营活动,丰富企业物质财富。这是世界级绩优公司首肯和一致的认识。他们可以以一种个性的组织文化去影响社会公众,从而稳固和发展其顾客阵营;另外一方面,如果没有优秀的组织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企业,没有文化滋润的企业组织水远长不成参天大树,没有文化基础的企业大厦结构难以楔合稳固,终会经不住震动而一夜崩塌。
一、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体制
统计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能够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核算, 尤其企业并不重视统计工作, 因而在此方面缺少完善的统计制度, 很多统计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人员, 对统计工作缺少专业上的认识和实践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做的统计报表不能将企业的真实情况以及市场实情反应出来, 因此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了较大的误导性作用, 所呈报上来的数据缺少价值体现, 更不能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现代化管理制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不同的企业中统计管理工作也不同。一般来讲, 企业的统计业务特点比较分散, 无论是经营部门还是财务部或者是市场部都有涉及到统计工作, 也就是统计数据会分散个各个部门当中, 每一个部门分别向着上级汇报, 这样企业的负责人手中就会有很多数据, 这些数据都是各个点, 并不是综合性的, 简单地反映了除了一部分市场情况或者是企业情况, 根本无法观测到市场的全局。此种统计管理体制呈现出了非常多的弊端, 因此在这种问题的解决上需要设立出专业的统计部门, 专业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 将市场以及企业中分散的统计数据集合在一起, 让信息得到共享和交换, 以此形成有效的市场建议, 让统计工作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在企业中设立专业的统计部门
统计工作要有专业化的业务, 因此在统计部门中需要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 发挥出统计工作的作用, 以此给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企业能够为了划小核算, 简化机构, 提升工作效率, 没有建立起专业的统计机构, 这样也可以在一些在综合化部门中设立起专业的统计岗位。
2. 明确部门统计智能
在现代化管理当中, 很多直线性的职能还有事业部门两种管理方式, 但是管理方式不同, 也可以进行统一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统计工作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 还是需要各个部门进行协调性的工作, 在相互配合的背景下, 才能收集更多不同的信息, 劳资部门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人员数据、基建部门要掌握投资方面的数据, 市场部门掌握好一定的销售数据, 这样统计中的各个要素就能够更加完整, 更加系统和完善, 以此形成一个责任明确的以及范围统一的统计整体, 这种形成性的报告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运营。
二、强化统计信息网络的建设, 提升企业统计管理工作
在当前的工作当中, 我国的网络发展速度非常快, 统计部门中的信息网络建设非常完善, 也存在两条互不交叉的问题。很多统计的交叉知识在报表上进行单项的交流。在政府的统计网站中, 很多工作的重点都是在宏观的决策上, 对企业进行服务的基本职能没有有效的发挥。企业需要和政府之间进行科学化的完善的对接, 使用政府统计网进行数据的分享, 让政府和企业之间能够做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及时的发布信息和查询信息, 构建出一种全方位的万能模式, 每一个部门都要关注企业的统计工作, 关注统计工作的开发和研究, 让企业和政府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 强化政府网络在统计工作方面的能力, 争取企业也能够从政府中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让企业的统计功能得到强化, 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 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对接服务, 可以从现代化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当中进行广泛的收集, 强化统计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能力, 以此实现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 实现决策性功能。
三、强化统计工作的建设
要想让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完善就需要对统计工作进行关注, 填制好上级所布置的报表, 以此完成企业的一些简单性任务。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 要想提升企业的统计工作质量就不能简单的从事这些工作, 还需要强化工作的其他方面力度, 有些企业为了能够减少人员的开支就设立了兼职统计人员, 这些兼职人员不仅仅专业素质不高, 并且面对市场的基本情况不是非常了解, 不能分析出市场中信息的有效价值。一些统计人员尽管自己出身比较专业, 但是每天在繁琐的工作中没有条理性, 对市场情况也不是非常了解, 除了报表和绘图之外, 只能做一些简单地工作, 根本没有创新和亮点所在。不能完成基本统计任务和目标。从这样的问题中就能够看到, 阻碍企业发展的统计因素非常多, 因此要建立起专业的统计队伍, 由专门人员从事统计工作, 保障队伍的稳定性, 深入到市场当中, 了解市场的基本情况, 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 关心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 为了能够让企业的决策更加准确就需要强化统计人员的责任心, 尤其是对一些上进心也不是非常充足的工作人员, 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这些人员的业务素质, 并且减少工作中失误情况的出现, 以免影响企业的决策, 失去良好的市场机遇。
四、强化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监督, 做好法制建设工作
统计工作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监督, 还需要对内部信息进行反应和强化, 这样信息和咨询工作才能对称, 才能有较好的判断水平, 以此发挥出统计工作的良好效应。统计工作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才能让隐藏在统计工作中的问题被发现, 才能通过合理化的措施及时的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矫正, 并且做好偏差的处理, 解决存在的基本问题, 保障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完善。
法制建设是维护统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途径和策略, 企业的统计人员在对日常报表以及统计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要全方面的参与到市场调查过程中, 以市场为基本导向, 研究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发挥好统计平台以及数据的优势, 所收集到的信息还有企业的一些原始数据资料要做好分类和分工, 将信息提供给各级决策性部门, 这样才能满足部门的需要。每一个企业都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因此法制制度的存在能够让企业的发展更加完善, 能够让企业有更多的约束, 依法办事、依法统治依法运行。在实践工作过程中, 强化法制制度的建设, 用非常科学合理的办法保障企业的运营, 保障统计秩序的有效, 以此给企业提供良好的统计工作范围。在规范化的基础上, 通过统计的规范能够让统计的虚报、瞒报现象得到有效的处理和解决, 这样才能够让统计数据去反应市场的真实情况。统计工作需要统计人员去完成, 在日常性的工作过程中, 需要强化对企业统计人员的教育, 用现代化理念武装自己, 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了解业务知识的更新以及市场的变化, 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 对统计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完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现代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途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企业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地位越来越突出, 因此需要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在部门的设置上、体系的健全上以及人员的提升和法制的完善上都需要做好安排, 这样才能够让统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起到积极的辅助性作用, 让企业的决策也更加准确, 在市场基本情况的了解下, 对市场做出正确的反应。
摘要: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各项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统计工作。在现代化市场激烈竞争过程中, 要想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就需要在管理过程中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 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进而创建出一套高效的合理的统计工作管理模式, 不断的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让企业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基于此, 本文对现代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企业,统计管理,工作,途径,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惠.浅析机械加工企业的统计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中旬刊) , 2015, 14 (9) :158-159.
[2]李建红.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2 (14) :62-62.
[3]王红影.对石化工程设计成品归档统计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J].化工管理, 2015, 14 (18) :27-28.
[4]刘刚.施工企业计划统计管理浅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6, 14 (3) .
[5]高跃文.浅析提升企业的物资统计水平的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2 (24) :127-127.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重要性;途径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充足的财务经济状态,为自身发展提供良好、可靠的基础保障。也只有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不被市场所淘汰。
一、现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合法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之中,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市场管理越来越严格,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出现了触及法律底线的行为,就会被追究法律责任,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打击,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使企业陷入生存危机。而在内部控制的作用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活动,便都能够做到合法合规,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合法化,这是现代企业想要实现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2.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资金状态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产、经营及所有的市场活动都需要财务资金的成本投入,但这容易出现一定的财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资金受损,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而在内部控制的作用下,企业的所有财务经济活动都可以受到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既可以帮助企业意识性地规避财务风险,还能够提高企业对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资金状态,避免资金浪费、损失,为企业的运营、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保障。
3.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内部控制在提高企业财务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因为现代企业的整体运营都会涉及到财务资金,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对财务资金的干预影响,渗透进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如实现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时间资源的合理调配,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各项资源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促进企业更加快速地实现发展目标。
4.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企业财务信息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运营现状,为制定企业的市场策略与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因此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内部控制的作用下,企业生产运营以及财务活动过程当中的一切违规违法行为、舞弊行为都可以被有效的隔绝,从而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使财务信息客观、全面的反映出企业运营现状。
二、现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推进。为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生产运营特点和结构特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使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实际的作用。例如,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内控执行监督制度,采用计划与统计的办法,设置与控制内容相对应的表格,然后通过数据收集、分析、预测等手段,对内控管理的实施进行动态监督,达到科学、全面的内控效果,促进内控管理落实。同时要建立责任人制度,详细划分内部控制管理的责权,将责权明确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以便于追责,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要依照公司规章和法律法规进行严格处理、整顿。
2.强化内控监督
对于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必须加强监督,促进内控制度的落实,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实际的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方面,首先要建立起财会人员的自我监督制度,提高其自身工作的自觉性,其次要实施严格的专人监督,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监督和考核内部控制的推进情况,最后是要有客观的外部审计监督,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专业化的监督指导。所监督的内容,应当包括企业所有的财务会计信息,要确保各项原始凭证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对于会计账薄,必须要严防和制止故意损毁、编造、伪造情况的出现;在实物和款项的监督方面,必须要严格执行实施财产清查制度,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相符的时候,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超出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职责范围的,则要立即向本单位领导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3.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增强执行力度
在现代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当中,对于预算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因为这与企业的财务资金状况紧紧相关。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发展规划、市场部署,结合历年来的财务信息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开销。同时,要增强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对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监督,如果实际支出与预算出现了差距,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针对原因作出迅速的整改、调整,并做好全面的记录,为下一次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超出预算过多的支出,须对超出的支出部分进行严格审批,如果是个人工作失职、渎职所造成的,必须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使预算编制能够真正的在企业中得到贯彻执行。
4.重视风险管理
在内部控制工作当中,企业必须要重视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当中始终保持稳步的发展态势。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企业首先是要做到对风险的规避,在做出一切决策之前,根据风险规避原则,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续影响进行预测,将自己承担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做一套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备选方案,实施的方案如果出现不利的情况,应及时终止或调整;其次要注意对风险的预防,有些风险客观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无法规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例如,企业赊销产品形成的应收账款余额较高时,为了降低坏账发生率,应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并评定信用等级,决定是否向其提供赊销,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再次要注意对风险的分散处理,以多元化经营为例,即一家企业同时参与多个没有关联的行业、产品经营,以相互独立的行业和产品,抵消影响盈利的相关因素,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分散;最后要注意对风险的转移,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签订合同、转包等形式把财务风险部分或者全部转嫁给其他单位,但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企业需要付出保险费、履约保证金、手续费、收益分成等一定代价,所以企业必须做出合理的权衡与选择。
5.加强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
内部审计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内部审计,主要是注意发现并纠正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资料、财务收支乃至于济活动中的一些不合法、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和问题,以保证企业核算资料的真实完整,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事前监督是对会计内部控制有关制度、措施和实施情况的督查,推动会计内部控制的正常开展;事中控制则是对会计业务中的问题,通过审计而有效遏止,尽量避免或减少企业违规所导致的损失;事后处理是针对发现问题的一个补救方案,其基本原则是要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要深入的追究责任与原因,完善对应的管控措施,避免再次发生。
6.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财务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作用发挥的有效程度,因此要把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作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是要招聘录用专业技能可靠、法律意识完善、信息化技术能力强的年轻财务人员,为企业财务人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其次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培训并评估培训效果;在预算管理、税收、会计准则等财务管理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出现变化的时候,要及时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最后要通过绩效奖励等办法奖优罚劣,引导财务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勤奋工作,从而有效发挥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作用。
三、结语
财务内部控制对于现代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合法化、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资金状态、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保障和促进企业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自身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尹建超.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财会学习,2016,01:195-196.
[2]谢海娟,刘晓臻,王新闪. 内部控制影响企业融资决策有效性的研究[J]. 财会月刊,2016,03:13-17.
[2]覃雪梅. 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 财经界(学术版),2016,09:59-61.
【学校管理现代化重要途径探讨的论文】推荐阅读:
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赏识教育探讨论文07-13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途径论文10-25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09-28
企业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07-18
学校管理的现代化07-28
旅游管理专业下的会展管理教学探讨论文07-02
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探讨论文11-26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及方法探讨论文09-30
工程管理的范畴重要性论文12-20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探讨论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