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的思考

2022-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现代家庭教育的思考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创新教育思考

摘要:当前,时代的发展速度愈加迅猛,各个方面的事物都得到一定的推动和发展。教育理念也不例外。现代的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完善,因此,需要根据其对幼儿创新教学进行相应的思考。本文根据对幼儿创新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以及采取的措施进行相应的阐述,力求其能够推动幼儿创新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 幼儿;创新教育;思考认识;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施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

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则需要开展创新教育。其中幼儿教育属于当前我国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最开始,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虑和认识,使其能够得到稳定的实施。实施创新教育则是落实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对于教育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实施幼儿教育,则需要对创新教育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对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行全方面的把握。

二、充分认识个体的内在需求是实施幼儿创新教育的基础

幼儿属于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着属于自身的人格和需求,在这个阶段幼儿有着无穷的发展潜力。从而在无意识的学习当中,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能力。但是因为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对于学习上拥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等等,这些也对于幼儿创新教育的出发点有着不同的方向。幼儿创新教育需要重视个性化教育,为幼儿创设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使其能够从教学活动当中形成优良的品质和精神,这些都能够让幼儿以后进行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幼儿教师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并将其作为目标,从而更好的进行幼儿创新教育,更好的培养和树立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实施幼儿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育都离不开的教师的作用,因此教师是否能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则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自身的观念对于实施幼儿创新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存在。

(一)教师的角色观

当前,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教师自身的角色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转变,不再单单的是传播文化的工作者,还是创新教育、服务教育以及抉择者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成为幼儿的学习榜样,这样也就导致教师还是拥有多元化角色,成为较为独特的文化形式。

(二)教师的职业观

以往的教师一般单纯的为幼儿进行知识的传授,却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职能。据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需要对自身的职业观进行不断的完善,使自身成为管理者、辅导者以及科研者。同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继续学习,这样的做法才能够更好适应幼儿创新教育。

(三)教师的自我教育观

为了更好的适应幼儿创新教育,则需要教师不断对自身提高要求,在完成以往传统教学基础上,从而进行创新教育的相应内容,让幼儿的心灵能够无意识的接受创新意识和行为,有效的引导他们在不同的活动当中,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大脑,配以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创新的优良习惯。幼儿教师不单单需要在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明确自身的主体性,还需要为幼儿创设出与创新教育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同时依托于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四、当前我国幼儿园实施创新教育采取的相关措施

曾有学者说过,人类在发展的时候,收到的限制不是天生的缺陷,而是不能在后天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条件和选择。据此,对于如何实施幼儿创新教育,则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能有效的让幼儿充分发挥出潜在的创造性和能力。并且,教师应当和幼儿基于平等、尊重以及相互理解的关系,从而更好的进行创新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积极主動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当中。

并且幼儿对外界有着较大的好奇心,想象力丰富,能够从他们的作品和言语之间可以得到一些创造性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幼儿有一定的关注度,从而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当中,能够让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且在表现自己的时候,逐渐锻炼自身的能力。

(二)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特征,引导幼儿参与创新活动

教师在进行幼儿创新教育活动的时候,离不开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引导,而这些行为都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特征的了解。据此,教师在结合幼儿特征后,将其与其他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使用工具,有利于幼儿能够进行创新性的活动。若是幼儿在活动当中出现纠纷或者遇到一定的难题,教师首先应当让幼儿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教师在对其进行相应的纠正或指引,最后再让幼儿自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幼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养成不慌不忙、处事有条不紊的优良习惯,从而选择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优先于“以幼儿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幼儿创新教育需要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更改,但是不能局限于传统,应当将幼儿的生活事件作为教学基础,从而让幼儿能够对其更为贴切,从而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创设教学环境的时候,需要让幼儿主动的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必要时,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动手实践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解决。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让幼儿将学习内化,成为潜在的学习行为。

(四)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幼儿创新教育当中无法脱离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幼儿创造性思维,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而不会在面临较为复杂的问题时,陷入困境,徘徊不止无法解决。据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首先,需要让幼儿不要将自身的思维受到束缚,而是应当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其次,还需要让幼儿逐渐掌握学习的迁移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最后,还需要让幼儿能够充分的利用联想,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曾莉,瞿芙蓉. 创新教育理念在现代幼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2]秦琴琴.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幼儿机器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3]孙佳文,冯夏婷. 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王雪莉. 幼儿园科学探究性游戏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6.

作者:赵玉婷

第2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

【摘要】教育应当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应当关注学员的人文素养教育。学员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现代远程开放教学中存在虚拟性、共鸣性差、人文性弱等特点。在现有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通过一定途径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引导远教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远程 人文 素养 教育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据教育部统计,我国于1998年9月开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试点工作,到目前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院校已由最初的4所大学扩展到67所,学生人数也增加到80多万,试点院校的覆盖范围达31个省区,并逐步扩大到市县。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办学质量,特别对远教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更是给予了高度关注,而如何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落实人文素养教育,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一个技能统治一切的时代,教育的真义往往被遮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完整的人的教育,它至少应该包括:信仰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和公民教育,并且需要我们确立新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而人文素养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 远教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许多崭新的机遇。配合卫星、电视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远程教育代表着现代化教育的方向。远程教育所具备的种种功能优势,使得它正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发展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伴随着它的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学生的“宽进严出”缺乏“严出”的有效措施;个别试点学校缺乏自我约束,招生失控,学生人数恶性膨胀;一些校外学习中心不够规范,网络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同时我们还看到,远程开放教育重视社会的需求,开设急需的一些专业,如管理、财会、英语等专业,取得了一些办学效益。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务实”性,导致办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重视对具体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质的主体。专业素养是人的职业化的品质,人文素养反映了个人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无可厚非,但如果仅是单打一,忽略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小而言之,会直接影响教学对象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将有可能间接影响到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学生整体文化起点参差不齐,年龄跨度较大。由于生源问题,入学的门槛较低。一部分人专业水准和人文修养不容乐观。目前存在的考风、学风等问题,都是难以回避的。

需要我们确立新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在大力推进远程素养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这部分学员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学员处理好这些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在智力、德行、情感、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简言之,人文素养教育就是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学员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实现,是经由不同的途径实现的。

目前各高校普遍逐渐开始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开设通识课程,打通文理,尽可能兼顾到一个人今后的全面发展,如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此外,一些大学依托专业的特点进行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编写相关读本,开设相关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等。如华师大夏中义教授2002年主编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大学人文读本》、2003年主编出版《大学人文教程》,受到好评和关注,并成为不少大学采用的人文素养教本或读本。职教系列也有相关的一些探索,如欧阳林2005年主编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并有高职高专系列人文素养教育的不同读本陆续出版。但针对远教开放学员特点的相关配套教材尚未见到。

远教开放教育学员的人文素养教学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目前还是一块盲区,亟待探索。有必要了解该系列学员个体的人文素养水平,找出他们的某些共性特征,了解其个体与人文素养水平形成之间的关系,由此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文素养教学方案,并尝试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开展课堂和网络的教学,以期提高远教成人学生的人文素养。

2 远教学员存在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通常人们谈及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多指在校的中小学生或大学生。而远教学员虽然也是教育机构中的学习者,多为在职工作的成人,学习多在业余时间,为高中起点的专科生或专科起点的本科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或学历教育,某种意义上而言属于一种补偿性教育。人们往往认为该部分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定型,无需再进行专门的人文素养引导和教育。在目前的教学设计中,尚未列入教学整体规划中,该部分学员人文知识较为欠缺,人文素养有待提高,现状不容乐观。

(1)起点各异:他们的起点为高中毕业或大专毕业,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职业高中毕业。前些年职高生的综合素养较之普高生存有一定差距。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夯实和培养。而专科起点的本科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近亲升学”,多为原远程开放专科毕业生,正规大专院校毕业的不多,缺少系统正规的训练。入学时间不同,有不少是工作几年之后再来学习。该部分学员,尽管大多有了一定的职业,身心成熟,但他们在自我意识、学习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

(2)彼此差距较大:远教学生较之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是构成成分复杂:包括各阶层人员,在职或不在职人员,已婚和未婚,虽然多在20-30岁之间,但年龄差距较大,跨老中青;由于在职、家庭等因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缺少沟通。二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素质修养也有较大差距,加之传统的集中授课大大减少,学习方式、接受程度不同,少有共处一室进行授课学习的机会,多为异地教学,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很少,难以进行感性的情感沟通。

(3)思想行为问题:笔者从事远程开放教学多年,了解到其中相当一部分学员参加远教学习仅为一纸文凭,学习缺乏动力,行为疏懒,作业敷衍了事,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相关课程内容根本没有钻深吃透。重结果,轻过程;重文凭,轻实学;有的对所从事的职业表现出不自信、厌倦等情绪,人际交往紧张、欠缺是非判断力等等。尽管其中不乏素质良好、积极进取者,但总体素质堪忧。设置适合他们特点的人文素养教程,在为学、做人、做事方面予以积极引导,将有助于以上问题的克服或减少。

(4)网络学习问题: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学习中,一是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觉学习意识,因为网上学习属于个体活动,自主性大,自由度大。二是要有自觉防范意识、时间意识,学习过程中经常接触网络,除了学习内容之外,与网络相关的负面影响无孔不入,病毒传播、网络犯罪、黄色垃圾、暴力渲染、以及网络沉溺引发人们有关网络的道德惶恐等等。显见,网络是把双刃剑。面对这样的学习载体,学习者更需道德行为的自律。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倡导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迫在眉睫。

针对学员的具体特点展开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帮助学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说,还可以将人文素养教育与终身发展教育统一起来。人文素养教育将有利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发展。远程教育的超时空性有利于开展终身教育,应当而且能够逐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统一。

3 远程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和途径

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说,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人格。健康人格的培养应当是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整合。针对在职成人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共性特点,寻找适当的内容,并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教学。在重视工具性,加强技能性的同时,让学生接受一定的人文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相应的平台。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发挥远教资源多、容量大、超时空、能共享的优势,通过教学实践,探寻结合他们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教育内容,寻找合理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以达到全面持久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3.1 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依托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中的有关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鉴于远程教学的特点和学员学习的特点,只能有针对性的择要予以运用,更多地只是作为了解的层面进行介绍。结合当下社会的形势特点,可重点选择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文艺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教育。 受到时间和精力的影响,难以系统全面地向学生实施依托社会科学基础的相关知识,可以结合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实际,择要介绍。此外,结合学员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自身较为普遍存在的困惑,答疑解难,对他们在理财、法律常识、婚姻家庭、身心保健等方面的加以引导。旨在拓展视野,完善人格,更具教养。

3.2 教育途径

远程教学有着独有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教学中存在的虚拟成分较多,影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直接感性的交流和沟通。不少科目必要的实践环节无法正常实施,影响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求实、求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引导上,教师之于学生的言传身教十分有限。技术性、工具性突出,人文性、情感性不够。注意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过程,应当考虑到学员的职业性、成人化、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还应兼顾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一是依托开设的课程,如《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向学生进行时事政治和方面的教育。二是部分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如汉语言文学、文秘等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广告、行政管理等专业开设了《法学概论》《艺术欣赏》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等课程。目前有些远教学校也在尝试将《大学语文》开设成公共课。还有个别学校通过自开课的形式开设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也有尝试建立人文素养教育网页的。

二是编写适合远程教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教材。目前尚无配套的相关教本。可以组织专家进行编写,类似上面提到的华师大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分有三卷本:分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我》)。我们是否可以编写《远程教育人文教程》?针对有职业、成人化、已婚、业余学习、学习时间相对较少等特点,寻找他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最需了解的难点问题,最为需要的人文知识等进行编写。内容尽可能体现短小、实用、速成、有效等特点。可以是一本小册子,可以就当下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热门学科予以编写。不必博大精深、面面俱到,但求有效实用。如从社会学、伦理学角度谈谈《人与家庭》,从经济学角度谈谈《人与经济》,从法学角度谈谈《人与法律》,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谈谈《人与艺术》等等。内容可从案例进入,高深理论少一些,实际道理多一点,务求生动、实用。也可从不同层面加以编写,如分别从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几个层面加以编订。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课堂的教学平台,开展教育。精心制作适用性强、有吸引力的人文知识网站,根据不同学科层次、不同年龄特点、不同职业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系列知识,打造人文思想教育内容精品。根据学生自身要求,自行选择在网上阅读、浏览,对每位学生就某一方面内容的学习时间加以要求,并任选其中一个方面,在网上留言或完成读后感等。

四是尽可能安排学员在自己学习的学校进行短期的住校学习,期间安排参观、学习、文体活动,使他们找到一定的归属感。并利用这段时间,安排主题鲜明的人文素养教育专题讲座。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藉由人文素养教育,为参与远程学习的人们营造精神家园。总之,在规定的知识技能学习之外,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种教育教学虽然尚处起步阶段,但已初露端倪。

参考文献

[1] 丛磊等.媒介形态变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视野.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8期.

[2] 祝军.论成教学员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第7期.

[3] 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10期.

[4] 贺润坤.开放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四卷第1期.

[5] 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三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7月.

[6] 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出版.

[7] 朱晓刚.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解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十八卷第1期.

作者:卢林妮

第3篇: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立法的思考

摘 要: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立法缺失。根据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立法在保障远程教育健康发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和依法治教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现代远程教育立法势在必行,国家应制定现代远程教育的单行法律,地方政府应制定有关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终身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政策、法规,以切实保障现代远程教育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立法;意义;建议

一、远程教育的涵义

所谓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通过先进的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远距离教学的教育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区别于以往通过电视、信函为载体的传统远程教育方式,主要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所以人们也称其为网络教育或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运用因特网技术,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与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不同,是基于网络的教育;与传统电化教育单向传授式的学习不同,是交互式的学习。

“网络教育”强调基于网络进行教育,即包括在局域网上开展的教学,也包括校园以外的经过广域网的远距离网络教育。而“远程教育”主要是指经过广域网的远距离教育。实质上,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远程教育是新生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相对较低。远程教育将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高校在这方面的不足,最大可能地为广大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它与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但是随着远程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足之处也显现出来,远程教育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远程教育定位不明确

由于立法滞后,我国对远程教育的定位,即对远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地位和作用没有权威的明确的法律规定,这给远程教育的管理和健康发展带来了困难。以电大为例,部分地方电大与其他学校合并,一些电大逐渐失去独立办学的地位。因而,严重削弱了远程教育的特有优势,大大影响了合并各方的教学质量,对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冲击。

2.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缺少硬性的规定,国家对远程教育的投入一直不足,使得远程教育办学单位无法购置新的设备,无力聘请高水平师资,从而制约了远程教育作用的发挥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校设置的依据不明确,缺少办学自主权

目前,关于远程教育学校的设置仅有教育部的《广播电视大学设置暂行规定》,对于单独设置远程教育学校、合作办学等问题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致使政府对远程教育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使学校不能够真正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4.办学者、教师和学生的利益缺乏有效保护

办学者的利益保护问题主要体现在投资经济回报和办学自主权上,教师的利益保护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材著作权上,学生的利益保护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质量上。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以上三个主体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重大问题该如何解决均无明确的法律依据。

5.远程教育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没有形成

这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远程教育学校的宏观管理和远程教育学校依法进行的内部管理。政府的管理应主要表现在对教育进行宏观规划、确定发展目标、规定远程教育学校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利用拨款调控远程教育的规模和结构、组织对学校的评估和对学校实行监督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应包括招生工作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考试管理、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管理、校外教学支持服务管理等。在这些方面既没有形成管理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6.没有学位授予权

国际知名高等教育和比较教育专家王一兵教授指出,不少国家在探索开放大学这一新型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在办学层次上都殊途同归,把开放大学办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大学,拥有学位授予权。而中国电大从严格意义上讲,尚没有独立的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即不具备国际上一般被称为“大学”的应有的起码资格。其结果是优良的师资无法共享,人们希望通过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难以实现。

7.面对教育全球化,我国的文化安全保障缺失

远程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已势不可当,远程教育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亦在所难免。如何应对当前的教育全球化趋势,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拥有庞大消费人群的教育市场必然成为WTO成员国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面对外国远程教育分流我国生源的情况,也要适度保护我国远程教育办学者的权益。我们如不提早通过远程教育立法对教育市场的市场准入、市场秩序和市场行为等进行规范管理,有序地与世界接轨,那么,我国的文化安全将无法保障。

上述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缺乏管理造成的,其深层的原因是没有相关的法律予以明确和实行强有力的约束,从而造成远程教育的混乱局面。因此,远程教育存在的众多重大问题不是仅凭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政策手段就能够解决的,必须通过法律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我国教育法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个部门法各自为政,缺乏具体规定和可操作性,长此以往,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堪忧。

三、现代远程教育立法的意义与建议

1.立法的意义

(1)远程教育立法是保障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飞速发展,形成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远程教育的局面。与此同时,许多境外的教育机构也到中国招收学生,开展远程教育。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教育市场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对世贸组织的其他国家全面开放。届时,必将出现一个国立、私立和民营远程教育并存与国内、国外远程教育并存的“远程教育市场”,用什么方法来保证这个“市场”的正常秩序也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2)远程教育立法是完善教育法制体系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可以从纵向结构或横向结构做出分析,纵向结构是指不同层次的教育法规等级有序的纵向关系,横向结构是指教育单行法律应基本覆盖教育的主要类型和教育的主要方面。

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可以依据立法机构的等级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宪法、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我国已经颁布了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教育单行法律方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但是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类型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法律理应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远程教育相关法律就谈不上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备。因此,从教育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来看,制定远程教育法已迫在眉睫。

(3)远程教育立法是依法治教的需要

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但是,要做到依法治教,首先要有法可依。对远程教育中的问题,都应有相应的明确的具体的法律进行规范,以保证远程教育的法治化,促进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2.对立法的建议

笔者对“十一五”期间现代远程教育的立法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制定现代远程教育单行法律

目前,在即将修改的《高等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里,应明确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制定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法》,明确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基本体制、运行机制、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该法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2)制定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终身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性法规

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在职成人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和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网络教育资源。应以此为方向,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引导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现代远程教育适合在职成人的各种继续教育。实践表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享受高等教育的在职人员,十分渴求知识的更新和职业技能的提升,而远程教育正是他们接受良好的继续教育的唯一便捷的途径。教育部应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列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各级、各类网络学院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设置适合远程教育的专业和学科;规范教学大纲和教材,以适应在职成年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使远程教育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特色,确保教学质量。

远程教育的立法,需要远程教育专家、法律工作者、立法机构、从事远程教育的工作者和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体系,保障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02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

[2]丁兴富.论远程教育国家行政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3(3).

[3]丁新,等.欧盟成员国远程教育法规评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03(3).

[4]徐世浩,林辉.美国远程高等教育立法研究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

〔责任编辑:许 佳〕

作者:邓立强

第4篇:家庭教育论文-现代家庭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就每个人的生活时间来看,生命中的三分之二也是在家庭中度过。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提醒您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对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一般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怎样教育孩子,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最初的痕迹,好的家庭儿童教育观就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塑造美好的心灵。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研究中,发现在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严重后果。近几年,有不少熊爸熊妈,采取棍棒教育的典型事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份的溺爱,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如何爱孩子,而一味娇惯、包办代替,造成目前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下降,阻碍了儿童的正常发展。高尔基讲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 ,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每一位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子女,决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人事,而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太切。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 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了孩子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这一问题在学龄前的家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人。有一种定势思维和习惯势力在束缚我们: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即是娘身上的一块肉,就注定是父母的附属品。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孩子采用爱的承包制,几十年

甚至终身不变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教育方法上则采用“包、保、抱”即包办一切,保护过头,不放心、不放手抱着孩子长大。这一切除了使孩子依赖还是依赖,不利于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家长应适应时代要求,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敢说能说;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能动会做;解放孩子的脑,让他们敢想会想;解放孩子的腿;让他们会走、会跳、会跑。

三,正确的鼓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平时,我们常常能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妈妈,让我来试试吧?” 妈妈说:“算了,算了,你不行!”

随着孩子知识经验的增长,身心心智的发育,孩子越来越对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充满信心。他们十分渴望帮助成年人,甚至独自去干这干那,渴望体验那一份成长所带来的喜悦。这时,做父母的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尝试他所想干的事,大胆地去运用那份正在发展成熟中的智力、能力,这样做会保护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应该向孩子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能行!”而不应该怀疑孩子的能力,从而阻止孩子的行动,压抑他们那种跃跃欲试的念头,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四、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吃苦精神

现在大多家庭,是 “

四、

二、一”的家庭模式,往往使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对儿童的保护过度,使儿童产生对父母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有一名学生,考上大学后,不敢自己独立睡觉。还有到大学后,不知道鸡蛋怎样吃?而在美国家长让孩子从小

“自找苦吃”,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在日本,乘火车、轮船旅游时,跟随大人旅游的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旅行包,里面装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日本教育孩子的格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相比之下,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包办太多了。一个人不吃够足够的苦,他的人格就缺少必要的因素,人要全面发展,做对人民有用的人,就必须学会吃苦。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你首先要学会吃苦。”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形象着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是当前重中之重。那么,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如何根据子女的特点,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呢?

1、对儿童的要求符合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过高期望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父母对儿童的过高期望,不切实际,往往会适得其反,成为儿童沉重的精神包袱。因此,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才能达到动力作用,鼓励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

2、要鼓励孩子,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自己的选择。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

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3、培养独立性,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特别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可以模仿学习各种社会交际的能力,在同龄伙伴中,他们才能体会到平等与公正,才能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如父母过于阻止儿童的正常交往,对儿童的社会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形成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的性格,如同情、互助、真诚、豁达、友爱、温和、爽朗、幽默等。还要教育孩子划清正常的人际关系与“拉关系” 的界限,防止他们受“拉关系”“走后门”的等不正之风的影响。

4、提供锻炼意志的机会,对子女不要过度保护。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发展各种能力。

总之,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二十一世纪需要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应具有自觉进取的精神、扎实渊博的学识、创新应变的能力、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强壮扎实的体魄。作为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来办。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

循循善诱的导师,而且还是真诚的朋友,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国际拓展官网

第5篇: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4年3月10日

访问量:610

梁 幸 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摘要: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何谓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其试点,针对此问题将从现代学徒制定义与内涵,现代学徒制体制与机制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策略,以及结论与讨论等方面展开,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职业院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探索 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1 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确定了具体的任务措施,其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1]本文认为,试点是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等提出的重要课题。当今在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政行企校学(生)对如何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还没有形成共识,由此引发的政府与行业、行业与企业、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生间的失调,特别是行业、企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难,基于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提出,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总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育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与内涵,结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新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为主体、学生积极参加的现代学徒制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明确各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与服务域基础上,以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为突破口,以建立稳定的“双师”(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为关键,以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为基础,以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重点,以提高专业与行业契合度,以及学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相适应为核心,推进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产教结合、校企融合、双师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学徒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评价等改革与创新,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不断深入。 ·2 何谓现代学徒制 2.1 现代学徒制定义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 2.2现代学徒制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我国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就是通过试点旨在解决校企共同育人,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建立现代学徒制制度,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与双重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时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工,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2]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学生毕业(学徒结束)时,实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着力解决合作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失问题。

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与就业选择空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不同,选择育人企业不同岗位学习。通过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建立联合培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等,共同制订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籍管理办法、各项制度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 现代学徒制体制及机制构建 3.1 现代学徒制体制构建

(1)构建校企双元育人体制。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下,职业院校与大型企业、成长型企业或用人需求量大的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双元育人领导小组与专项工作组,在行业指导下进行人才需求调查研究,把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3]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校企通过工学结合、工作过程教学、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等方式,共同推进双元育人体制。校企共同制订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建成一批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门课程,编写相应教材;打造“双师”团队计划,制定和完善师傅聘用和管理办法,职业院校在合作企业中聘用技术骨干、管理精英、高技能人才担任行业企业专门课程教学或岗位技能指导;制订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按市场运作的规律,建立需求—培养—供给的人力资源平台,为合作企业及行业输送所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为其生产经营服务。

(2)加强校企双元育人的组织制度建设。校企双元育人领导小组,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确定试点专业与岗位,对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进行决策、规划、统筹、协调等。校企双元育人专项工作组,针对试点专业与岗位,联合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做好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满足学生、企业员工学习深造、终身学习的需要,形成现代学徒制的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制度。 3.2现代学徒制机制构建

(1)建立行业、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的机制。现代学徒制试点涉及的行业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与相关的职业院校联合组建二级学院(系),由行业、企业、院校管理人员组成领导机构,做好二级学院、系的行政管理,针对行业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设置相应的专业;由行业、企业、院校技术人员(师傅)、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学团队,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其二级学院(系)将经常开展行业企业的调查与研究,与行业企业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上积极开展工作,校企共享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服务行业等方面的现代学徒制红利。

(2)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徒机制。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或“厂中校”,合作双方按照合作办学者资产所有权与职业院校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原则,将企业用于教育教学的资产有偿提供给职业院校,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学徒培训基地,由企业负责管理,并承担学徒指导、顶岗实训全面管理责任,职业院校将支付一定的管理费、耗材费、设备维护费等。[4]学生利用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通过教室与岗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种螺旋式学习实训实岗育人机制,让学生经过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进入与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

(3)信息反馈机制。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校企合作双方要时刻注意市场的变化,做好招生招工计划与安排。在联合培养中及时掌握校企内部的管理现状,及时识别、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使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课程设置教学的针对性、学徒顶岗实训的有效性能够充分的落实。校企合作的信息反馈机制包括校企双方的资源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各种信息的及时反馈。信息反馈机制要高效,一旦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有非预期的情况发生,能及时处理相关信息,做出相关的反应。[5] ·4 现代学徒制试点策略

现代学徒制试点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在明确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采取校企双元育人,建立三个主体,实现四个融合,做好四个落实,开展六共同育人等策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岗育人。 4.1校企双元育人策略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其中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 4.2建立三个主体策略

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签署相应的培养协议,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三方主体的参与都基于自愿原则,三方主体的利益追求是一致的,即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希望能培养出,而学生则希望能成长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合格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利益的一致性使得三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动力来履行各自在协议中确定的义务,从而推动现代学徒制在试点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顺利开展。 4.3实现四个融合策略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探索新的学时、学制与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室与岗位的合二为一(实岗育人),部分课程的完成和学分的取得必须在企业岗位上通过师傅指导与传授获得,同时,职业院校师资与企业师傅的分工与合作是现代学徒制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保障(“双师”传授)。现代学徒制更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没有企业师傅的考核,学生即使毕业了,最终也不能直接上岗,同样,现代学徒制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作为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毕业时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是学生取得职业院校学历的前提,这里的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不一定是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但一定是行业内各同类企业所认可的,因而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 4.4做好四个落实策略

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企业学徒工身份,企业将落实其工龄计算、学徒工资、社保费用、奖学金(创业)基金。现代学徒制的这种学生在校学习即到企业入职模式,对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中高职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一方面学生如果参与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来就解决了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学徒工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因此做好四个落实是实现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证。 4.5建立六共同的校企联合培养策略

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做好六共同是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成功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措施,在六共同中要特别注意企业文化的体现,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评价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三方的利益。 ·5 结论与讨论

相对传统学徒培训,现代学徒制在注重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了知识的学习与素质的培养,从形式上的岗位与师傅传授到岗位与教室、师傅与教师联合传授,从传统的就业培训到系统的、规范的职业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终身教育。本文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若干思考,从探索的角度指出了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与内涵,提出了现代学徒制体制与机制构建的初步设想,以及现代学徒制的五种策略,这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思考,有利于各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时,有个基本概念与思路,能更好地发挥各职业院校的优势和作用。成功的试点将推动职业教育由简单的校企合作办学向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展。但是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现代学徒制定义与内涵是基于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这句话进行界定的,这很可能会使其定义与内涵存在一定局限性,能否科学、准确、全面对我国现代学徒制定义与内涵进行界定,还需要在今后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不断总结完善。

参 考 文 献

[1][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OL]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14-02-26发布。

[3]邓志辉 王兆奇 赵明威 “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OL]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10-01-15发布。

[4][5]梁幸平 “建立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的思考” [J] 《职教论坛》2011年第4期 25-27页

科研项目:教育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ZJGG 13010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B-b/2013/03/061)。

作者简介:梁幸平(1956- ),男,山东邹城人,教授,分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高职教育,E-mail: liangxingping@wxic.edu.cn

第6篇: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及当代思考

摘要: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浓彩重抹的一笔,主要以洋务学堂、留学教育和翻译西书三个方面,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新型人才,派遣了国内最早的官费留学生,较为系统地翻译西书、传播西学。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有传统向现代迈出的第一步,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它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对腐朽的封建教育的否定。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给僵化的封建教育打开了缺口,“中国近代化教育正是由此产生,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进程也正是从这里起步”。【1】 关键词:洋务教育 现代化 影响 当代思考

一、洋务教育的概述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轰开了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2】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再也无法沿着老路走下去了。可以说洋务教育是在外力逼迫下,清朝统治者自强御辱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洋务运动的需要而兴起的。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一书中认为洋务教育是指在19世纪60年代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洋务派推行的旨在拯救清朝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时期由洋务派推行的一些教育措施。洋务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并未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戛然而止,其影响依然存在,如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校管理上都明显带着洋务教育的特色,可以看成是洋务教育的产物;清末新政中颁布的新式学制、教育方针等,都明显体现了洋务教育的基本精神。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开办到1903年癸卯学制的建立,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萌芽、发展和初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时期。这个时期包括洋务教育、戊戌维新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和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三个阶段。洋务教育阶段是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是清末三个阶段的教育改革中延续时间最长、最艰难、也是有重大意义的改革。洋务教育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思潮的核心,主要内容体现在三大领域:洋务学堂、留学教育和翻译西书。本论文主要以此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及印发当代思考。

二、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具体影响

(一)洋务学堂的主要办学特征及其影响 洋务教育的开始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为标志,它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始。洋务官僚把兴办洋务教育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从1862年至1898年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为了“欲悉各国情形”在交涉中“不受人蒙骗”【3】而创办的外国语学堂,如同文馆和方言学堂;一种是因为军事工业的发展,设有军事学堂,如武备、水师、陆师学堂;一种是因为引进机器设备,解决所存在“本原无有洞彻,曲折无以自明”【4】的弊端,为“久远计”和“无求于西人”,而设置一批科学技术学堂,如船政、机械、电讯学堂。其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外语类的京师同文馆、军事类的福建船政学堂、科技类的福州电报学堂。“中体西用 ”宗旨下的洋务学堂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课程设置、教师任用、教学管理等多方面都贯彻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中学 ”,即孔孟之道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 是不可变的。“西学 ”, 即西方的生产技艺,可以用来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中体西用 ”论就是以“ 中学”中传统的文化制度为根本,以“西学”中的技术为辅助,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内部的政治伦理和体制的前提下,引用西方科技文明强大自己。

与传统教育培育封建士大夫和进行人文教化不同,洋务学堂主要是根据洋务运动的要求,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工艺知识的技艺性人才。由此形成洋务学堂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许多特征:

1、 “中道西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传统教育以培养儒学知识分子为主。“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是传统教育对人才的基本要求。【5】技艺教育在传统教育中是被鄙视的,没有地位的。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是洋务派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有了充分的领教。现实是他们认识到,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已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中”,而传统教育所培养的士大夫又根本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形势。要摆脱西方的威胁,就只有老老实实地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方今万国盟聘,事变多日,洋务最为当今之急”。【6】由此,洋务学堂确立了迥然不同与传统教育的技艺人才培养目标。如外国语学堂培养的是懂得西语、熟悉国际公法和各国政情的人才;技术学堂则培养工程制造、矿冶、交通、电讯等方面的人才。

尽管在西方强大的压力下洋务派的人才观有所改变,但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文物制度是西方不能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道西器”、“变器不变道”,是洋务学堂对于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

2 、短期应急的教育价值追求

洋务学堂是以巩固传统为办学的基本出发点,以求强御侮为现实价值目标的。因此,它在办学的具体举措上是短期应急的。

其一,学堂种类主要集中在解决紧迫问题的语言学堂和军事学堂。洋务学堂就仅被当做一种临时性的举措,对外交往的急迫需要,催生了一批语言学堂;保卫国防的需要,促成了福建船政学堂和一批水师学堂。学堂的开办全依据各地洋务运动的需求和办学者的主观意志,缺乏全局的安排和长远的计划。

其二,从学堂的管理看,在洋务学堂办学的30多年间,清政府始终没有设置全国性的教育管理机构。学堂实际上总理衙门等新设的洋务机构或举办洋务的地方督抚管辖。

其三,从学习内容看,对西学的学习仅限于器物的表层。由于强调短期效应,强调实用,重视操作,所以洋务学堂不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3 、办学的基本要素向现代教育转换

布新不除旧,新旧并存是洋务学堂的又一办学特点。正是这种新旧并存使洋务学堂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的同时又具有了现代教育的某些特征。如德行与技艺的双重培养目标;儒学士大夫与洋教习并存;传统的官学管理与西方现代学校管理方法同时实行等。正是这种新旧并存使洋务学堂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的同时又具有了现代教育的某些特征。随着西学引进的深入,洋务学堂办学的基本要素逐步由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转换。

洋务学堂无疑应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位。正是洋务学堂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最初的领地,为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逐步解体创造了条件,从而也为中国教育正式启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和中国近代首次教育价值与道路选择,洋务学堂以缩影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国人在中西文化冲突的初级阶段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它的办学得失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乃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来说,洋务学堂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并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促进传统书院进行改造;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避免了殖民化的前途,代表着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等。洋务学堂尽管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变器不变道”办学思想的支配下,洋务学堂仅仅是引进了西方的工艺技术,却失掉了作为技术根本的科学精神;试图保持传统的人文教育,但事实上却僵化和削弱了人文教育,这些都引导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走进了狭窄之路。

(二)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制度之先河。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经费制度、录用和奖励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此制度的封建属性不可避免,但它在客观上冲击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和腐朽落后的顽固守旧势力,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学生派遣教育之先河,沟通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培养了中国近代工业大批实业和海军人才,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李鸿章在1872年一份关于《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中认为,设立学校和派出留学生两项措施可以收“远大之效也”,同时,李鸿章还认为:“此率为造就人才,渡图自强之至计,关系甚大。”所以,他建议选派幼童出国之留学。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一批海军人才和一批文教人才和外交大臣。

(三)翻译西书及其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洋务企业的兴办和外交活动的展开,迫切需要西方的科学技术资料和国际法律知识。洋务派从1862年起开办的三十多所新式学堂,又急切需要从国外引进教科书。于是,翻译西书便成了洋务运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少洋务企业、新式学堂都设置了翻译机构,像北京同文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学堂、开平矿务局、金陵机器局、北京海关税务司等都集中人力,设法译书。但成效最大的是北京同文馆和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时期究竟翻译了多少种图书,现已无法精确统计。但从有关资料分析,不会超过一千种,数量虽然不多,但引进了不少新型学科,尤其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7】

三、洋务教育“中体西用”的当代思考

从洋务派“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确立及其指导下的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些深入的思考:

( 1 )新时期如何更加卓有成效地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留学教育发展留学教育既可以 利用外国教育资源,真正体验并领悟外国先进的教育念,又可以在输出与输入的过程中,加 深中外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 ,有助于我们从世界教育的大潮中看到差距、明确定位,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8】

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大家深思:留学早期化浪潮。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一部分家对国内教育现状和教育质量不满,宁愿花高昂的学费送孩子出国学习。如果说能学有所成,这钱花得值问题是到了国外以后,真的就学到了“ 真经 ”?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出国学习实 在是为时过早。它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语言障碍、民族心理弱化、亲情淡漠 、管理失等 。而且,就去美国而言,多数中国孩子就读的为公立学校,这样的学校教育质量差,校园暴力、酗酒、吸毒事件时有发生。所以,还是大学毕业至少是高中毕业后出国较好. (2)如何继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留学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外流,并使留学归国人员归国后能够真正有其“英雄用武”之地? 还有,如何建立起一种能够吸引外国优秀人才的开放的教育机制,使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在晚清,由于中国缺乏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教育非常落后,派出去的学生学成归来却在 国内派不上用场或不能得到重用,有很多人只能到外国在中国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直接为 外国人服务,浪费了国家的人力物力。现阶段,我国人才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这是一个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处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才的国际流动已是大势所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今天,我们的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人才。 ( 3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把握本土化与国际化、传统与现代、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对此,我们再也不能犯简单化的错误。历经15年的艰难历程,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我们要树立持恒的民族自信心和耐心,勇敢地迎接这一深 层次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痛苦与震荡。我们既不能把优良的传统抛弃,走“ 全盘 西化 ” 之路,也不能把国外的东西拿来加以装饰,走“中体西用”之路,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以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把文化教育真正引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正确发展道路。 注释

【1】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p108 【2】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同上p37 【4】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p154 【5】同上p291 【6】同上p3241 【7】李喜所.《洋务运动时期的翻译》.《史学月刊》1987年03期

【8】杨军红.《对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热”的几点思考》.《上海教育》2001年03期

第7篇: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给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1]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跨越式发展。然而,这项“民心工程”在初期应用过程中,农村中小学在教师观念、设备使用、经费保障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提升远程教育应用服务意识、建立有效考核激励机制、完善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等一些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远程教育 资源应用 工程管理

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缩小了穷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穷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县经过4年的实施,已搭建起了覆盖全县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平台,使14万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也使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推动了全县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促进了城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然而,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初始阶段,受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束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应用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效解决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设备真正用起来,真正出效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思考。笔者曾多次参加“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年会”和各种“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培训,同时也担负着学校的信息技术管理工作,下面我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和思考,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作些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个人对现阶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学校应用与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一、 现状与问题

(一)观念认识方面

我县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四年来,一些城区和交通沿线的项目学校领导认识明确、思想统一,项目设备的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制度的建设、技术管理人员配备、运转资金筹措及检查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安排具体、部署到位、

1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督查及时,显示出了高度的责任感。但仍有部分项目学校,特别是村级学校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态度欠端正、工作方法欠妥当、工作安排不具体、工作要求不严格、检查督促不扎实。这主要是部分项目学校校长年龄偏大,又未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存在着“怕花钱、怕麻烦”的思想,存在着“重设备配发轻管理制度建设、重保管轻使用”的现象,只是等上面来检查时象征性地用用。部分项目学校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更没有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2]手段进行教学的必要性,不能正确把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

(二)设备使用方面

大多数项目学校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都能注意把好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关,机房整修、线路布置、防盗设施安装、桌凳配备等把关严格;把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的开设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的开展关;把好卫星星号测试、教学资源接收关,学校技术人员配备齐全,坚持每天开机下载教学资源,及时进行整理刻录;把好教师校本培训和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关,能够按照项目实施的要求,结合课改的实际,制定以新课改、新技能、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课件制作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计划,并能按计划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但仍有部分项目学校设备使用率偏低,远程教育设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教师技术水平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农村走向农村的,在其学生时代就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电脑等现代教育设备;参加工作后,由于身处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很多教师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师从未见过电脑,更何况是现代教育设备。在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后,绝大多数教师的技术水平都没有达到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要求,尽管有部分教师通过自学、培训,了解了部分设备的使用方法,但由于不经常使用,各项技术的应用仍不够熟练。

2、教师整合能力差

一方面,“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县实施以后,绝大多数项目学校、教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是这些应用,还仅限于学科课堂教学,却不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还可用于教师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等。另一方面,教师应用水平较低,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或简单借助远程

2 教育资源补充课堂讲授内容,缺乏主动挖掘资源的优势来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意识。在资源的应用方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不能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3],为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教师应用积极性低

尽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县已实施4年多,但毕竟我县是一个经济落后的贫穷县,又是工程实施的初级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设备欠缺或存在故障不能及时维修,学校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各种教育资源欠缺,教学网络不健全等等,教师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时费时费力,特别多媒体网络等手段,需要事先寻找适合于教学内容的软件、素材,并且还要对所用设备进行试行。同时,学校对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媒体进行教学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影响了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媒体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三)资源建设方面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力度的加大,各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很短时间就实现了“从无到有”,配套的教学光盘,卫星上下载的资源也开始用于教学和教研了,但是,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明显感觉到资源不够丰富。

1、资源开发力度匮乏

企业针对中小学教育所开发的资源不适应教学需要。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大多是基于某一主题或基于教学单元的,通常需要教师花费较大的力气修改、整合,以整门课程为单位开发的资源很少,教师们觉得不好用。而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学校,尤其是教学点小的教师,教师任务重,教学素质往往不高,急需一批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从而能够游刃有余的精力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优质的资源。

2、资源应用难度增加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教学的开展应以教材为主线。远程教育资源充当的是教学的辅助角色,只有与教材相匹配,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需求。因为在我国教学信息化[4]开始的同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同时起步。又因为基础教育改革力度较大,出现了很多新教材、新版本,使得远程教育资源与教材完全匹配或基本匹配的不多。很多教师反映能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的优秀资源很少,许多资源必须经过较大的修改后才能使用,增加了资源应用的难度。

3、资源整合深度不够

远程教育资源数据量大、覆盖面广,但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其中以素材类资源居多,结合课程改革进行过精心组织、设计、开发的资源不多。此外,可以用于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的资源很少,不利于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四)经费保障方面

工程持续资金不足。虽然政府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种投入主要集中在工程的建设期,而对项目运行、管理、应用和维护等后期工作的资金来源并未有明确的刚性政策规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目前农村中小学完全免除学杂费的政策,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后续资金来源更难保障,设备的更新及维护更不能保证。农村中小学校的资金来源已成为制约“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五)管理维护方面

各项目学校能够执行县教育局及电教中心制定的各项规定,成立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并将各种制度规范上墙。不少学校又根据本地实际,细化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设备管理、各功能室管理、资源接受与应用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员职责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但有部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现状令人担忧,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问题不容乐观。

1、信息技术力量薄弱,不能满足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需求

部分项目学校对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用于办公多,教学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管理者怕用坏设备,而学校的设备维护力量不行,要送到外面维护既费时又费力,又给学校带来经济负担。其实不仅校长有怕设备出故障,造成经济负担,同时影响正常教学的顾虑。学校技术管理人员和教师同样也担心自己在使用设备时出现什么故障而难以交代。上述原因折射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农村学校维护远程教育设备的力量薄弱。

自农村远程项目工程实施以来,各级电教主管部门及乡镇、校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培训,但依然不能保证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的正常运行及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不能将懂技术、会管理、热爱远程教育工作的教师选派到管理岗位上,或者现有教师中懂得设备使用或维护的人很少,对远程教育的维护存在先天不足;二是目前针对远程教育的培训多数以应用为主,很少涉及常见故障的处理和排除,造成农村学校远程教育设备维护出现“营养不良”;三是

4 近三年远程教育设备尚处于保修期内,厂商维修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减少了教师自己动手维护设备的机会,也是造成农村学校技术力量的维护能力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四是乡镇、校技术管理人员缺乏技术水平,又不勤于学习,无探索与创新精神,难以发挥作用

2、教育行政部门管而不理,造成了远程教育设备闲置乃至挪作他用 据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项目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主要由学校领导或管理人员直接管理,虽然减少了设备及系统意外损坏的机会,但是学校领导还有其它的行政或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员也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或兼任学校的其它工作,这样难免会管得太“死”,反而给教师学习及使用设备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3、运行管理、检查评估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可操作的标准

目前,远程教育工程的重点在建设,培训和应用虽然已同时启动,但由于缺乏规范,推进力度不大,效果并不明显。全体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校本培训虽已全面开展,但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研究还未起步,保障远程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管理、检查评估机制还不完善,落实不够,缺乏可操作的标准。

二、 思考与对策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全力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国家实施的惠及千千万万学生的希望工程,如何发挥其作用,关键是教师对此项工程要有充分的认识。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中,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学是重点,用是目的。按照省教育厅提出的“学出效果,用出效益”的要求,“三种模式”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效益成为了教育评价最重要的指标。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提高远程教育应用水平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迅速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水平。

1、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是农村经济信息化的起点和基础。对农村教育与发达地区的教育更快接轨,更好地吸收先进的教学与管理信息、经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远程教育应用水平关系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

2、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抓手。我们要保持“两基”的质量,并要基本实现“两基”高水平、高中段教育普及化的

5 目标,不能仅仅靠简单的外延扩张,只有更多地引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辐射,丰富内涵,提高效益,才能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在资源相对短缺条件下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是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提高远程教育应用水平,不仅能促进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将有效的提高人才的信息素养,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因此,只有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4、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现代远程教育以及它所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大大地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为边远地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也面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信息,这对于普遍提高广大农村劳动的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立足应用,注重实效,开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新局面

1、以应用为硬道理,抓好现代远程教育的纵深工作

现代远程教育的纵深工作就在应用。设备配备的奠基工作做的再好,设备安装的完美无缺,但是不应用,就会前功尽弃,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应用工作的责任主要在于各乡镇、校技术管理员。因此,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使技术人员要达到“四会”“三能”。“四会”—第一“会原理”,要懂得各个模式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二“会操作”,要会下载信息、会演示;第三“会整合”,要把学到的和接收到的信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第四“会管理”,一般的管理知识、维护知识要懂。从担负培训任务的意义上讲,还要做到“三能”—“能讲课”“能示范”“能辅导”。这里提出的“四会”“三能”对信息技术员来说是基础性的,必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要狠抓“三进”。一是进教学理念:不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其教学就是一个残缺的教学。面对新世纪要

6 求,就会殆害下一代,使他们跟不上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二要进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有条件的学校一定要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在学科整合上,三种模式都要进。还要开展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活动,以竞赛促应用;第三要进教学成果:教师教学成绩评价中,要体现信息技术应用内容,学生的学习成果里面,要包含着信息技术成绩。我们要以这“三进”为指标,抓好教学应用。

2、已达标为硬任务,抓好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建设

2007年国家教育部,特别是师范司和中央电教馆,连续发文提出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问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一件大事情,不仅仅是“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教师要进行全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根据教师的现状,应进行“分级分层”培训,并要积极探索培训工作的有效方式。以实践应用性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开展集中讲座式的基础性培训,任务驱动式的应用性培训和问题解答式的针对性培训,可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以实用为目标,抓好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要突出课堂教学实用资源库建设,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教案、课堂实录、网络资源链接、课件、试题、学习成果、教学后记等针对性强的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资源;二是要突出一线教师和学校的主体地位,树立资源使用者同时是资源建设者的观念,骨干带头,全员参与资源创建、搜集、整理、加工、上传工作;三是要加强资源应用研讨,加大优质、特色资源推广应用力度。彻底解决“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和应用工作中存在教学资源匮乏、已有教学资源与现行教材不匹配、项目配发设备进不了课堂教学等问题。

4、以学生为主体,做好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切实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充分认识学生在教育工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体验、享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此,学校要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教师每周针对教学需要,认真查阅和分析远程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教学过程,选择资源用于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结合教学资源,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进一步

7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以服务为宗旨,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培训工作

农村中小学要依托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积极承担起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公平考核,有效激励,调动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三种模式的应用常规化,让广大教师充分使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各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应确立远程教育人员的工作地位、工作量。其次是要将教师的培训和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的考核、职称评定等体系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各级电教部门和学校还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研究活动,以研促用,以研促教,强化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

(四)积极筹措,保障资金,确保远程教育的正常运行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后期资金的投入。政府要明确责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的体制,积极争取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对中小学远程教育的支持。同时,学校经费预算首当其冲要考虑远程教育,解决远程教育技术的硬、软件不足。

(五)规范管理,完善制度,保证远程教育项目设备正常运转

项目学校要把实施远程教育纳入学校的发展计划中去。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应用;要完善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及数字资源接受、使用、存贮和共享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设备和资源的保管及维护,合理安排设备和资源使用的时间表,作好使用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努力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应用初期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是暂时的,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会被逐渐解决。现在,我们的中心工作是结合当地的实际,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把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剖析和思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现代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让广大农村学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大程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均衡跨越式发展。

8 注释:

[1] [4]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学信息化是特指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张豪峰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8.P5 [2]1998年我国学者南国农先生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蒋家傅、董必绍.现代教育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8 [3]整合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事物与物质,使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交互,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也叫集成在一起,让他们通过结合发挥最大的价值。张豪峰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8.P123 参考文献:

[1]郭治虎、杨晓宏.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5期

[2]杨山青.远程教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彭惠群.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5 [4]张万兴、金明.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信息素养[ M].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周明星.学校电化教育创新[M]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6]孙锦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7]何树贵.试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和实施途径 [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致谢:

本自考毕业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教育学院包琼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我致意崇高的问候和感谢。

感谢教育学院办公室的各位老师对我的关心与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县电教中心各位老师和我县部分学校信息技术员给予我的莫大支持与帮助。

第8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谷玉

云南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数学教学与学习带来了巨大变革。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秉持问题意识,厘清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转换思想,把握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潜力,实施高质量、搞效率教学,极大地推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要综合利用网络、多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等各种资源,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跨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亦使传统教育受到猛烈冲击。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因此,从实践和理论上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而高等数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地位则呈弱化状态。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际,结合多方面情况,认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教学课时有限,而高等数学是公共必修课,目的在于思维和能力的锻炼,不能给学生带来短期实效,因此受到学生普遍的轻视,即使学习也是为了学分的需要,是一种强制性的被动学习。

其二,教材不符合教学的实际要求,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超常规快速发展,使得教材配套工作未能有效跟进,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数学教材。另外,因为高职院校大量扩招,学生素质不一,整体基础,学习兴趣不浓,故而不能很好理解教学内容,以致教学效果不佳。

其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法一直被反对,但却仍然广泛存在,高职院校的数学课堂上亦是“一言堂”,“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1.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单一,在“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底下,教学效果不明显。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佳的选择就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具有声、光、色、形、动等优势,而且体现着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念,因而,它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介入,既可以为老师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更丰富、更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信息,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全脑开发、智力培养、素质提高等提供广阔的天地和有效的途径。可以预见,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高等数学科教学必然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2.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为了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互联 优势,我们可以采取“课上+线上”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课上”即为精心准备课件,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 方式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在课堂的应用都离不开课件。计算机的优势在于对文字、图形的处理与传输以及数值计算,而高等数学的特点是抽象的思维与论证。故而课件中的图形制作对教学效果举足轻重。经验表明,选择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电子教案,用MatLab软件来制作函数的精确图形是最佳的搭配。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数学教学情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们在重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同时,并不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根据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式在抽象思维和逻辑表述方面的特殊作用,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定理、公式推导中的关键环节上,我们用粉笔在黑板上推导,既方便又灵活。

“线上”即为充分发挥教学网站作用,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建 立教师辅导、答疑制度。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校、各院系都建立的自己的网站(包括网络学习平台),部分老师还有自己的个人教学网站,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教学网站上,定期发布课堂教学的电子教案、单元自测练习、典型习题解答和知识重难点解析,以及往年的考试卷、教学大纲等资源,能够有力地支持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再者,一些与数学教学相关的特色专栏,也为学生主动探究数学奥秘和培养数学兴趣,发挥了重要作用。师生之间的即时沟通,对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钻研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并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对于这种网络平台的互动交流,我们可以以固定的形式制度化,类似于“政府回应机制”,以此来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密切师生联系。 3.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高等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分析教学需求,确定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已明确,提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也要求基础课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和“实用”两大功能。因此,对于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总体上可以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 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突出高职院校的特 色。一方面理论教学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按照“必需、够用”的要求设计教学策略,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以及发挥工具作用,亦能根据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应用范围进行取舍。另一方面,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是通过数学学习锻炼思维,提高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等;二是锻炼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学会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数学素质。

最后就是丰富完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高数期末考核的唯 一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是纯粹的数学题。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但计算不严谨的学生往往在这种规范的试题中失分较多。长此以往,恶性循环,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后果,这明显是与数学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为了适应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的要求,配合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对高职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进行多元划分,可由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包括开卷和闭卷)等组成,具体操作可由各老师按照实际情况拟定。

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关于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课件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和时间投入。如何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开发,加强课件制作的交流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工作。 3.学校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有赖于先进的教学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此背景下的教育质量好坏亦有赖于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东升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1. [2]刘丽,何志伟.浅谈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J].价值工程,2011. [3]郝艳莉.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4]占德胜.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 [5]王爱云,张燕.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数学 教育学报,2002. [6]崔琼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J].中国教育技术 装备,2010. [7]吴昊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9篇: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的现代价值的思考综述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现代设计也不例外地要融入国际现代设计中。发达国家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那种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模仿、简单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性。我们应该意识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是当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现在时[1]。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他蕴含着合理的、可延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容,与现代化发展有着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和出发点[9]。在此,我将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城市环境设计、本土服装设计现代室内设计等设计领域说明,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主题]

艺术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品位、 文化内涵,因此,对现代设计的深层次内涵有了更多的要求。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具有传统特色的审美追求同现代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个性的设计风格[2]。当今设计领域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要在“众多”中凸现“唯一”,在“雷同”中彰显“个性”,就要选择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血脉中。从传统文化中提炼更多的精神元素为己所用,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才可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化市场格局

[4]。

一、 传统文化在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

二位作者在《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一文中如此表达:“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传统老庄美学思想 ‘恬静淡泊’的影响。对竹、梅、兰等的特殊喜爱,也是受到古代文人思想和作品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文化情结。”中国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设计有更多营养、选择、依托、发展取向。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可表现神秘的东方色彩,也可弘扬我国文化[3]。在《浅谈现代艺术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中,宋晓建议,对传统文化,要“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传统文化的精粹,以现代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艺术设计的主流[2]。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

二、 传统文化与现代标志设计

标志不仅是产品的识别符号,更是表达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的载体。作为一个企业或团体最直观的视觉认知和识别符号,对企业形象的确立和传播有深远意义。作者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标志艺术设计》一文中用汉字、篆刻、纹样在标志中的应用表明,只有充分挖掘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才能设计出一流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和民族风格的现代标志,才可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化市场格局。此外还通过传统哲学思想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阐明,要“以形写意、形神兼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著拙”为中国的造型

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创造空间。现代标志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设计中将二者结合,设计出既具中国特色,同时又不失时代性的设计作品,赋予它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才能让古老的艺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断的延续下去[5]。

三、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中国现代的城市建筑和城市发展一样迅速,但这种轰轰烈烈欣欣向荣的迅速发展带来——中国的城市与建筑正在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与品格——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张春秘,洪京在文中列出了城市环境设计的矛盾:1.建筑与环境设计的矛盾:忽略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综合设计。2.现代与传统之间的额矛盾:为体现“现代”精神,为了跟国际接轨,雇来的具有民族传统的建筑正在消失。而克隆千篇一律的建筑,盲目西化,缺少民族特色。他们提出建议:要根据各种因素定位城市文化,保护民族特色:建筑要考虑建筑文化与民族精神;审美与道德观念结合。

四、 传统文化与本土服装创新设计

作者指出,我国本土服装起步晚,不成熟不完善,一直处在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再现状态而没有突破创新的现状。提出服装设计师们要“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积累、消化、吸收,将这种精神文化内涵化为一种自然的情感,巧妙的体现在现代设计中”。“在服装创新设计上体现出世界性、传统型和现代性的平衡与融合”[8]。

五、 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作者在文中指出,“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风格相融,孺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合理运用和借鉴传统空间分以获得独特的装饰效果,并使室内界面及组成室的家具、陈设 、灯具等要紊带有传统色彩或具有传统韵味;最后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摇要借鉴运用传统的象征的表现手法,创造具有深层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饰形式 ,最终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融”。并举出在空间的隔断、空间的装饰、中式家具陈设中融合传统的屏风、碧纱橱博古架、和带有寓意气节情操品行等的装饰。

[总结]

设计大师们若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挖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韵致,就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即共同的民族心理认知。“传统文化是共同语言,是让设计与人走到一起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向前发展的语言。[6]”所以我们应该去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扬长避短,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古老的艺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断的延续下去[5]。”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艺术设计的主流[4]。”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元素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艺术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开[4]。” 参考文献

【1】 肖慧芬。当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现在时[A]。Writer Magazin(作家杂

志)2009 08期227-228

【2】 宋晓。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Arts Circle 2009

01期

【3】 岳伟 夏祺。浅谈现代艺术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成功(教育)2009

03期 262

【4】 张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标志艺术设计[A]。WriterMagazine 2009 08

期 217-218

【5】 刘斯。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体现。New West(新西部) 2009 02

期 140-142

【6】 陈超。从传统文化的继承看现代设计与人的关系[A]。科教文汇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2009 01期 263

【7】张春秘 洪京。从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2010 02期 163

【8】 李晓鲁 张媛媛。论本土服装创新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Art and

Design(艺术与设计)2010 02期224-225

【9】 李振化 齐霞。浅议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美的契合。文教资料 2009 02

期 71-72

【10】姚彬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A]。Charming China(魅力

中国) 2009 01 058

上一篇:办公室防火须知下一篇:pmc部工作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