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共11篇)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篇1

幼儿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奠定一生发展的教育。这种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质量与一生发展成功与否的教育,这不仅是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的,而且也是国家发展与兴盛的希望。

教育不是干预儿童的发展,提出各种要求让儿童服从,而是要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通过自我活动教育来促进儿童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要意识到:

1、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帮助儿童发展。

2、教师要引导儿童到生活中去,与他人交往。

3、教师要帮助儿童形成应有的品德。

幼儿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教育强调个性化的教育,尊重儿童的差异。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懂得组织一切教育资源,如社会、自然环境等,并将这些资源组成一个有效的、丰富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快乐环境。

我们必须要树立新型的儿童观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要学会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即让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表现出更好、更和谐的个性。

在现代幼儿教育的指标下,我们作为教师的,充当着以下几个角色:

1、探索知识的探索者。学会帮助儿童解惑与做梦。

2、幼儿潜能的发掘者,学会捕捉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催发儿童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萌芽。

3、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家长形成较强的影响力。

对于如何成为现代幼儿教育需要的教师,我认为,首先要学会尊重幼儿,尊重是认同幼儿的先天属性,不要急于指挥幼儿成长,遵循是指教师要理解儿童,顺应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心智能力的结构张力。

其次,要让幼儿保持良好的天性,天性的葆有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正确引导。互动式强调教师以天性的特点选择教育方式,教育是引发天性的发展与成熟。

第三,要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儿童教育要全面发展,但德育为先,也就是做人的教育,要让幼儿从遵守规则开始学会社会化,成为未来社会有教养的人,品行端正的人。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篇2

1教育改革使职教教师观念发生转变

当前, 作为新一代劳动者必须具有探求知识的欲望和自己学习的能力, 只有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现代教育价值观十分重视能力培养, 把能力培养放在教学中心位置, 但它仍看重知识的基础地位, 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关系。一个人有知识才有能力, 有了能力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正因为如此, 新时期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教会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到更多的能力, 希望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 到明天就会过时, 如果我们停止学习, 就会停滞不前”。

2新时势对职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对职业教育冲击是相当大的, 社会对劳动者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因而必将对职教教师提出能力发展新需求, 这就要求职教教师不仅能教好理论知识, 还有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 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专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明确教材的编写思路, 明确教学目的, 弄清难点、重点, 进而定出合理的规划, 然后再具体落实, 使知识、技能形成锁链, 前后有序, 环环相扣, 这样就能在教学中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达到循序渐进, 步步深入。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 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讲授也不应拘泥与教材内容, 而应将新理论、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专业技术人员。其次, 作为职教教师, 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 对实践练习要有统筹规划, 教师要在把握技能连贯性与整体性的基础上, 将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 因任何一项专业技能都是由若干个单项组成, 练习时应先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如机加专业技能包括外圆、端面、内孔、切槽、切断、螺纹、曲面、锥面等内容, 学生应一项一项练习, 当每个单项技能过关后, 再将其连成一个单元, 进行综合练习。在实际练习中, 教师要体现“身教重于言教”, 对每一项练习内容教师都讲清要领, 做好示范, 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练习, 特别是某些关键性和复杂性的练习, 更应做重点指导, 使每个练习既要有理论知识的传授, 又要有操作技能技巧的训练, 既要有逻辑思维的启发和指导, 又要有良好习惯、作风和科学工作方法的培养。实践证明, 让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指导, 可增强学生的直观性, 使学生易学易懂, 从而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时消化, 操作技能技巧逐步提高。

总之, 作为新时期的职业教师, 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应该掌握所教科目的知识, 而且还应该逐步掌握所教科目的相关知识, 进而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走向综合化, 尤其是现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原有的教学模式发生变化, 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播知识, 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使之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职教教师要具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能力, 以及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 无疑自己首先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 立足改革, 要在实践中敢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探索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规律, 要认真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管理的经验, 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使职业教育在发展中求得生存, 求得质量,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跟上时代的步伐,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 职业教育受到较大冲击, 市场对劳动者进行考核评定, 实施竞争上岗, 同时也对职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以适应职教改革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篇3

关键词:远程教育 高职院校 教师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普及现代远程教育,函授、广播电视大学的出现极大限度的缓解了因传统教育资源稀缺导致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现代远程教育。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更迭换代,引起了教育模式的转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时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一、了解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势和局限

作为教育形式的重大变革,现代远程教育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4G网络技术等为载体,能够利用发达地区的教育师资水平和理论研究成果向教育欠发达地区输送先进的生产科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局面。但是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无法做到让教师现场指导劳动者的动手实践操作,這便是现代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大局限。

二、熟练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只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知识讲解水平是不足以胜任的。教师必须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好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制作技巧。正因上文中所列的现代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具有指导实践的局限,对教师的多媒体制作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远程教育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只有在高职教师能够熟练的运用好各项多媒体技术手段、特效手段的基础上,才能上出一堂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远程教育课。

三、传统的教学研究能力

1.教学基本能力

备好课、上好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高职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授课规划并且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案,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每一个教学内容。

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教”,教学语言的使用和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将备课中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学环节和教学组织方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才能确保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中学生的有效互动和掌握。

2.教学研究能力

作为职业教育师资的先锋梯队,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潮流和趋势上起到的旗帜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能力。教学和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两个重要部分,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高职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中出现问题时,要积极的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做好理论和时间的创新。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劳动素质和技能,提升所培养学生的竞争实力,进而透过自己的研究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体现出自己高职教师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3.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帮助社会培养一批能够从事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的综合时间能力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涉及到职业教育师资发展梯队时,国际社会一直在呼吁发展“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仅仅具备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换到实践中区,引导学生和学科的相关劳动实践。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只有高职教师对具体操作熟练掌握,才能够身体力行的去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困难所在,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教学方式。

四、树立远程教育服务意识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效补充,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在职业教育授课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教师不可能亲赴现场指导学生的动手时间操作。这时,除了生动的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技术分解演示以外,教师也应该能够在课下与学生积极联系,以帮助学生吸收和掌握课堂所学,更好的进行实践。这便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树立好为学生、为课程受众者服务的意识。在课下利用远程沟通的方式,如邮件、即时通讯聊天软件等方式,在课下进行答疑。

总之,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教育资源来说提升了优质资源的辐射广度和通达性。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调,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发展和推断职业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篇4

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养成,更是影响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规范的职业道德、开放的育人观念、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执教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一、规范的职业道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爱国、爱家、爱人的学生;一个忠诚慈祥的教师,才能培美出诚实善良的学生。学生素质的提高,道德观念、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熏陶他的教师的素质形象。规范的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更是推动素质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二、开放的育人观念。素质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更新。为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适应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形势,每位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育人观念。(一)新人才观。即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只有促进人人成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二)大教育观。即与大生产、大科学相适应的教育观。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三)人本观。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求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

三、广博的知识储备。大学之大,在大师也;大师之大,在大识也。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先得装满自己一桶水。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如下三方面:1.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2.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成为一位好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和知识。3.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四、扎实的执教能力。为适应未来新技术和新形势的发展,教师应具备多方面能力。(一)表达能力。教师的表达能力由多种因素构成,主要有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形体表达和符号图表表达能力。(二)动手能力。包括实验、测绘、制图以及专业的操作技能等等,是指教师对研究专业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数据采集、修理和分析,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三)动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实验实、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使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的能力,未来的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教书时刻不忘育人,调动学生内在动力,并通过学生个体内化,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和行动。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篇5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价值回归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人与社会之间许多新的不协调因素也由此产生,而高效率的生产和快节奏的生活,必然要求人们具备更强的心理应变能力、耐负荷能力和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为此,教育部将心理素质教育列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与此同时,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应具备科学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从事心理素质教育教师的层次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经过严格培养或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行政人员或班主任等兼职人员,教师的文化素质(尤其是专业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多数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水平,还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的认识,他们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专业知识水平)成为提高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成效的迫切需要。具体而言,一个合格的心理素质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文化知识:

(一)掌握正确的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但一些调查发现,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常将遵守纪律、不损人利己、热心学校和班集体的活动、学习用功等道德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由此可见,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观还是不科学、不完整的,而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观将决定他们所采取的策略,并影响其教育效果。所以,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必须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应考虑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在看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避免将学生截然分成健康和不健康两种,避免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清楚地区分哪些问题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避免将状态性心理问题诊断为特质性问题;在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考虑其年龄发展特点,避免将该年龄阶段的普遍性问题(如青春期逆反心理)视为异常心理问题。

(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作为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掌握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基本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实施心理测评的技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技能、设计和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课的技能、实施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进行学生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技能等。

(三)具备广泛的背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博览群书,对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都应有所了解。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它们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认知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教师深入理解各种具有丰富知识和复杂生活背景的学生的必要条件。

二、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上。任何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但对学校心理素质教师而言,这种要求显得尤为必要。

(一)热爱心理素质教育事业。首先,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善性,都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能,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为己任。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探索心理素质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甘愿为心理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

(二)尊重和保护学生利益。首先,心理素质教育应以满足学生的最大利益为原则,避免将学校的利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和利益。例如,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时,教师不应该以提高学校升学率为目的,而应该以学生的职业兴趣、长远发展等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所有有关学生的资料(如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测验的结果、心理日记、谈话记录、咨询信件等),除特殊需要外教师不能以任何形式泄露,即使在研究时需要使用某些个人资料,也必须征求个人同意,隐去可以辨认出学生真实身份的信息,自觉承担起为学生保密的责任。第三,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不应因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性别、态度等的不同而讥笑、讽刺、歧视他,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发展的潜能。

(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仅有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例如不滥做诊断,不随意给实际并无心理问题的学生“贴标签”,也不轻易地用“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根本算不上病”之类的话对实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以虚假的安慰,而应该在大量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指标加以诊断;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和咨询;不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等。

三、应具备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般的心理素质,如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适应力、稳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自我调适性。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与平常人一样,也有可能面临挫折、烦恼和压力,而且他们还要自觉担负保密的职责,这就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善于控制和疏泄不良情绪,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促进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认知敏感性。心理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敏锐观察、准确认知基础之上的,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反应,其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学生的有些心理特征会外显于行为,更多的则具内隐性。有些即使表现于外,也往往是渗透于言行之中,不易察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肌肉抽动等细微之处来察觉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否则不仅无法因材施教,还有可能失去教育的关键期,不能有效阻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三)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而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就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移情能力:即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善于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如目光、姿势、表情、动作变化等)来表达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二是尊重学生:即能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不仅包括学生的长处,而且能容忍其缺点、不同的观念、习惯和态度等等。三是积极关注:即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注意强调其长处,有选择地突出学生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四是真诚:即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真实地展现自己,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学生。

对现代教师的教育良心思考论文 篇6

摘要: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是教师在精神上抵制错误的道德动机,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育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有其自身内涵与特点,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其特殊意义。教育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取决于教师将一定社会对从教者的道德要求,由“他律”变为“自律”。

关键词:教育良心 恪尽职守 道德修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而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道德素养、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本次课程改革的成败。可以说,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个教师都将在这场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须在这场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应,在改革中促进自己的发展,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因此,新时期不仅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关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关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是“人师”。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是教师对自己是否履行了道德责任和对自己的教育言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和监督,是教师在精神上抵制错误道德动机,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师的`良心,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存在于教师内心的自我道德信念和要求。具有了职业良心,就能够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犯职业道德的任何邪念。

一、教育良心的内涵与特点

1.教育良心内涵。教育良心可以表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其主要内涵,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首先“恪尽职守”实际上就是一种工作责任和纪律的要求。教育工作中的“恪尽职守”表现为两条,第一条要求教师应当遵守工作纪律,按照社会和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尽职尽责。如,认真备课、上课,遵守工作时间及其他工作规范等等。第二条是要求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则,就会受到职业良心的谴责。其次“,自觉工作”的要求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个体和自由的特性。“慎独”的美德十分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多数情况下都是无人监督的。虽然有教育对象的面对,但学生往往没有全面监督教师工作及其质量的能力。二是教师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没有边界和限度。

如教师不仅要完成校内的工作,还应当与家长、社区等方面建立教育联系。这一联系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上的投入,怎样才算践行了使命,我们无法有明确的界定。再次,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而且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由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赞扬、褒奖包含着爱;批评、处分也体现着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专一形式多样,他渗透于学校工作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教师良心的上述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教师与社会、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关系。这三个方面的联系是,它们共同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意识、情感等等。教师的良心与教育事业有必然的联系。

2.教师良心的特点。首先、层次性高,所谓层次性高指由于教师劳动的崇高性质,以及教师本人往往对这一崇高职业及其要求有较高的自觉,所以教师良心在境界上高于一般的职业良心。一是现代教师经过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有较高的对于教育道德义务的自觉性。二是教育良心的调整范围广泛,要求较高。如,教师的言谈举止,必须力求反映较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否则就不是足以垂范于学生。其次,教育性强。所谓教育性强指教师良心的榜样作用和判断教育良心的最终标准是看良心是否真正符合教育事业的要求。检验教师良心的最终标准当然只能看良心之外所做的判断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二、教育良心的意义

1.良心对教育工作质量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职业良心对教育行为的调空作用表现在教育过程的全部环节中。在教育工作开始之前,教师的良心会行使对准备采取的教育行为的“预审权”。教师的良心会问教师自己“:这样的行为合适吗?”“这样的行为有益于学生吗?”“他会受到伤害吗?”等等。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良心则会努力行使“监察权”,它会提问“:预期的行为有应有的效果吗?”如果没有,良心会引导教师采取措施上的调整。教育活动结束,良心会行使“鉴定权”。教育良心对特定教育性或褒或贬,教师也就或者自豪,或者忏悔。教育良心因此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最好的导师或学校。

2.教育良心对于职业生活的精神意义。教师的职业良心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自我评价机制的存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常常会遇到社会、学校、同事甚至学生的不公正的对待,会面临许多矛盾。教师的职业良心一方面抚慰自己,对自己职业生活作出公正的评判;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即使是遇到较大的委屈时依然能够按照职业良心的指示行事,做到所谓的“事业为重”。所以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精神人格的保护神,是教师鞠躬尽瘁,积极耕耘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三、教育良心的形成与修养

1.社会状况对良心形成的作用。一个正义较多、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会自然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提供涵养上的环境和舆论上的保证,从而有利于职业良心的形成。一个对教师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给予恰当的尊重,一个人人恪尽职守的社会氛围,显然也是有利于教师形成较高水平的职业良心。

2.教师的同济群体对个体教育良心的形成作用更为直接。实际上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俗的传承。教师对教育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的认知大量是通过工作环境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去获得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教师同济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道德传统的质量较低,当然不利于教师的职业良心的形成与提高。

3.教育对象以舆论的形式对教师良心形成的影响。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教师劳动的价值必须在教育对象上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赞扬或蔑视、批评对教师的道德行为会起非常大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最终会影响教师职业良心的形成。一个善于修养的教师肯定会以“学生”为鉴。

现代日本对教师资质能力的新要求 篇7

一日本教师资质能力面临的问题

日本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是巨大的, 但是现实中对教师的批判也是强烈的。特别是从1970年中期开始, 以中学为中心, 学校中的“校园暴力”“少年非法行动”等所谓“教育病理”现象的出现, 甚至“荒暴学校”的现象越来越显著, 社会对教师的批判也日益增多。自199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富裕、少子老龄化的所谓“成熟社会”, 学校也出现了学生心理问题、欺负他人、拒绝上学等与以往不同的“荒废”现象, 教师更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从众多的批判声中可以折射出现代日本社会所要求的教师资质能力, 应该说, 在当今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的境况中, 虽然有教师资格证书、竞争激烈的任用考试, 规范化的新任教师研修, 但也确实存在教师水平下降, 资质能力欠缺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 来自外界的批判

1教师偏向现象严重。家长抱怨教师不关注自己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教师会对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教师也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学生区别对待, 以至于有学生就会被轻视乃至无视。

2教师言行态度粗暴。学生总是有不服管教的时候, 就会对教师命令不服从, 虽然现在严禁对学生进行体罚, 但教师在说服无效时, 会有大声斥责甚至推搡的行为出现。

3教育实践力严重不足。1970年代初, 受战后婴儿潮影响, 中小学录用了大量教师来应对入学高峰, 这批教师现进入退休年龄, 日本迎来教师大量采用时期, 这意味着中小学正在迎来大批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新教师, 意味着学校中年教师数量不足, 意味着缺乏对大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的能力。表现为教师不能用儿童的语言阐释问题, 授业过程中无效行为增多。

4色情行为。教师职业的伦理标准与其他职业不同, 在个人涉及性的言行上要尤为自律。2004年日本对47都道府县以及13指定都市教育委员会的教职员进行了关于色情行为等惩戒处分的调查, 接受惩戒处分的教职员有139人 (负有监督责任受处分的34人) , 受到警告、通报免职处分的有166人 (负有监督责任受处分的156人) 。其中, 惩戒免职的95人, 通报免职的11人。在媒体报道中也屡见此类事件。

(二) 教师职业一般性的问题

1社会关系隔绝。教师的日常世界就是学生+教科书, 与现实的社会接触很少, 结果使得教师孑然于世, 与社会脱节。

2知识权威受阻。以往的教育体制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 也获得了师道尊严。现今教育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索性, 强调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这显然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在削弱了知识权威的同时, 学生和家长却质疑教师的知识素养, 这与教师的教育信念构成了突出的矛盾。

3自主权利受限。教师虽是“教室的司令”, 但在教育活动中通常是课程的执行者, 听命于校长和教务主任的指挥。而校长和教务主任又是上级行政部门教育委员会的听令人。现如今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倡导, 也意味着教师自主权的加大, 从对教科的解释到对教材进行整合的能力、基于学生的课程设计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都给教师提出了资质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

4人文教养匮乏。现今的教师阅读习惯很差, 对自己任教学科的知识能够深入学习, 但是一般的人文知识掌握的很少, 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等了解不够深入。而当今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家长不断增加, 他们对社会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 因而教师想获得家长的尊敬就成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三) 社会变化带来的问题

1学生问题呈多样化趋势。几乎每个班级都有2~3名不同问题的学生, 如学习障碍、多动症、重度自闭症、哮喘、食物过敏等。也由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媒体器材和IT的普及, 失去学习欲望的学生增加, 热衷于电视和电子游戏, 学业和体力下降, 社会沟通能力低下, 导致LD (学习障碍) 的孩子和ADHD (注意力欠缺/多动性障碍) 的孩子等学习困难的孩子也在增加。

2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愿望增加。家长对教师的监督越发细微, 教师应对稍有不当, 家长就会通过教育委员会给教师施加压力。同时家长学历不断提升, 他们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 看不起教师, 经常批评教师, 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教师。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 学习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方法。

以上问题使教育活动越来越困难, 社会对教师的批判也越来越多。面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和社会变化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资质能力”的讨论也一再被提及, 那么, 这里所说的“教师的资质能力”指的是什么呢?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资质能力呢?

二现代日本教师资质能力的新要求

资质能力的概念于1987年教员养成审议会的第一次咨询报告《教员资质能力提高方案》中首次提出。关于当今教师应具备哪些资质和能力, 最早是在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 (简称“教养审”) 于1997年7月28日发表的第一次咨询报告《面向新时代的改善教师培养的方针策略》中提到, 其中将资质能力概括为:由对教师这一专业性职业的热爱、自豪和认同感所组成的知识技能的总体。

在该报告中认为“教师资质能力的标准”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任何时代都要求教师应具有的资质能力”, 二是“今后特别要求教师应具有的具体的资质能力”。

下面从日本近年来两次咨询报告中对“教师资质能力要求”分别进行论述。

(一) 1997年的教职员养成审议会咨询

1997年7月的教职员养成审议会 (从2001年2月改为中央教育审议会初等中等教育分科会教师养成部会) 的报告关于“新时代教师养成的改善方案” (第一次咨询) 中, 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教师资质能力要求”“任何时代都要求教师应具有的资质能力”“今后特别要求教师应具有的具体的资质能力”, 下面分别进行列举。

1任何时代的教师都应具备的资质能力 (1987年12月教职员养成审议会《关于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的方针政策》报告中列举的要求) : (1) 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 (2) 对于人类成长、发展的深刻理解; (3) 对幼儿、儿童、学生的教育爱; (4) 与教科相关的专门知识; (5) 广泛丰富的教养; (6) 以上述各点为基础的实践指导力。

2今后特别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资质能力 (1997年7月教养审的报告中认为) : (1) 立足于全球视野的行动力: (1) 对地球、国家、人类的恰当理解; (2) 丰富的人性; (3) 在国际社会中所必要的基本资质能力。 (2) 作为生活在变化时代的社会人所应有的资质能力: (1) 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人际关系能力; (3) 适应社会变化所需的知识及技能。 (3) 教师职务必需的资质能力: (1) 幼儿、儿童、学生与教育应有方式之间的适切理解; (2) 对教师职业的执着感、自豪感、归属感; (3) 学科指导、学生指导的知识、技能及态度。

(二) 2005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

2005年10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报告中指出, “为实现国民要求的学校教育, 学生和家长自不必说, 要从广大的社会获得尊敬, 养成值得信赖的高素质的教师是不可欠缺的。”作为“优秀教师”的条件, 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热爱教育工作的敬业精神。 (1) 对教师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2) 对孩子的热爱和责任感; (3) 对变化显著的社会和学校、学生的恰当应对。

2作为教育专家的确实力量。 (1) 理解学生的能力; (2) 指导儿童、学生的能力; (3) 团体指导的能力; (4) 形成班集体的能力; (5) 学习指导、授业能力 (6) 教材解释的能力等。

3综合的人间力。 (1) 指导学生“做人”, 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常识和教养、礼仪做法等人际关系能力、媒体读写能力等的人格特质; (2) 与其他教师、行政人员、保育员等, 作为教职员工全体和同事的协作能力。

以上是对现在日本所要求的“教师力”的概要介绍。日本实行教师资格许可证制度, 教师的成长要经过培养、选拔录用、在职研修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 教师资质能力的提高不仅在培养阶段, 而且要通过选拔录用、在职研修以及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日本教养审在《新时代教师养成的改善方案》报告中, 对培养、录用、在职进修各阶段的任务分担做了规定。培养阶段就是保证教师“最低限度的必要资质”, 是指能够从录用一开始, 一面从事教学和担任班主任, 一面进行教科指导和学生指导, 而不发生明显事故的基本资质。为能够拥有实现好的教育活动资质能力的教师, 以及成为教师以后也能通过整个生涯来提高教师力, 日本采取了多种策略提高教师资质和能力。通过对大学的教师教育的革新, 培养教师的新制度就是“2年课程的教职大学院的创设”以及“每10年一次教师证书更新制度的实施”。同时, 在教师研修方案及培养教师制度上也有所改变, 并开始了转向教育制度革新的旅程。

参考文献

[1]教育職員養成審議会第一次答申『新たな時代に向けた教員養成の改善方策について』1997年7月28日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3/siryo/04112401/001/002.htm, 2010-10-12.

[2]中央教育審議会答申『今後の教員養成·免許制度の在り方について (答申) 』2006年7月11日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06071910.htm, 2010-11-06.

[3]谷峪.日本对教师资质的新要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 (10) .

[4]沈晓敏.聚焦高水准专业实践力的教师教育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 2011 (3) .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师德师风;尊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58-01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指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教育活动,是全体、全面、全程性的,这种新形势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的要求,教师应在以下方面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一、教师要树立再教育的观念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往往仅是以分数定优劣,这种陈旧的观念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结果是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甚至是对教师的抵触和埋怨。而素质教育则是要求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确保教学活动在“必要和够用”的前提下,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的实效性与操作性的比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教学形式和方法符合学生的阶段心理,激活课堂。而从高校里走出来的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一般是与当时受教育时的大环境和知识体系所吻合的,其知识结构和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其与现阶段素质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和不适应性,并且,素质教育下,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因此,教师要树立再教育的观念,跟上时代的要求,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缩短知识更新的周期,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的组织课堂,满足学生素质提高的需求。

二、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有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和诲人不倦的园丁精神,不甘人后和敢为人先的追求精神,以规范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及行为感染学生。教师在工作中还要勇于创新,要与学生平等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绝对不能滋生自由主义的思潮,低调地应对工作,敷衍塞责地了却工作量。

三、教师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充分尊重学生

应试教育下,有些教师仅仅把分数高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认为分数是人才的评判标准,这严重地伤害了部分学生的心理。而素质教育则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的人才观,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可塑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打动学生,充分肯定学生,不仅教育学生成才,更要教育学生成人,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教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性格

众所周知,教师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面对的对象是生机勃勃、思想不断变化、人格正在健全完善中的中小学生以及青少年,他们极易受到引导者的影响,因此,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的制造并传输“垃圾信息”,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对学生以及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具有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性格的教师,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是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并能够用这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生动有效的方法去鼓励学生,将爱洒向学生。他们会以信任、关怀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寻找出学生身上的潜能,挖掘出学生身上奇迹般的潜力,这样的教师最能理解学生、体谅学生,也最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欢。

五、教师要有爱

在素质教育中,爱是宽宏、博大、和谐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真心播撒爱的种子,唤起学生的善良本能;爱是充分的理解,需要教师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和困惑,支持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抵达成功的彼岸;爱是完全的信任,需要教师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身上有无限的潜力,在任何时候都要不失时机地挖掘学生的可塑性,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提高并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力做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资料

[1] 简洁.高校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2] 张忍发.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定位.中国成人教育,2007.

[3] 汪俊仙.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篇9

王巧玉

幼儿园管理是以组织幼儿园保教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它是幼儿园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按照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客观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准则,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对幼儿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调动园内外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优质高效地完成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所进行的职能活动。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幼儿园管理与其他物质生产领域的管理不同 ,是以“育人”为目的的特殊的管理活动。②幼儿园管理是对幼儿园总体工作所进行的活动。③幼儿园管理是整个管理范畴的一部分。④幼儿园管。理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行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可见,幼儿园管理属于管理学的一部分,必须遵循管理学的一般规律。按照管理过程理论流派(又称管理职能流派)代表人物孔茨教授的观点:“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处身其间的人们能够在集体内一同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即管理可以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五项职能,而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之中。

基于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现代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根据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及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做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一、管理应当预见未来——根据现代管理的计划职能来确立幼儿园的目标定位

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情况的变化使计划工作成为必需,尽管所有的管理职能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形成一个运行的系统,但是,计划工作在为全部的集合活动确立必要的目标方面,仍有其特殊的地位。因为,在主管人员知道为完成集体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和人选,按照什么方针来指导和领导下级,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控制方法之前,必须把实现目标的计划制定出来。所以说“计划”是对未来的各种行为做出抉择的职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关键即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如何来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呢?有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1.目标和计划的政策性与延续性。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未来五年内,国家将继续坚持“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地方各级政府要合理布局,有计划地推动示范性幼儿园的建设。要在城乡各类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中扶持一批办学方向端正、管理严格、教育质量好并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基于此,从战略的高度看,我们将幼儿园的目标定位为: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南,坚持以全面推进幼儿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示范性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和衷共济,卧薪尝胆,将幼儿园建设成环境优美、设施优良、管理先进、队伍整齐、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新型托幼园所。

“志当存高远”,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教育局幼儿园优良的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使教育系统举办的幼儿园在行业中始终处于示范和领先的地位。

2.目标与计划的前瞻性与预见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园不仅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要求,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3.目标与计划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

为保证计划的切实可行,根据管理理论中有关论述,我们将幼儿园的总目标分解具体到目标和学期目标,再结合和学期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保证了目标达成过程中的步步为营。同时,为使目标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适当的调整,使工作始终围绕目标而进行,保证了幼儿园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

4.目标与计划的普遍性与适用性。

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在目标和学期目标之下,我们还要求各部门、各班组配套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严密的控制之下,防止了工作的随意和松散。

二、以工作为中心进行组织设计——根据现代管理的组织职能来建构幼儿园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指在一个有正式组织的集体中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他明确谁要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且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还要提供反映和支持组织目标的决策和沟通网络等。因此,在幼儿园组织机构的建设方面,要尽量做到:

1.明确领导职能 ,建立一元化的管理体制。

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幼儿园实行的是园长负责制,凡有关幼儿园规划、发展、决策的大事,由园长负责,经幼儿园园务委员会讨论后定夺。相对集中的权利,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幼儿园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领导的责任心和决策意识。

2.构建管理网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

根据事业单位党政齐抓共管的特点,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园领导班子的力量,幼儿园经园务会讨论,建立健全的幼儿园组织机构,正确处理好了党务与政务的关系,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做到党政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真正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齐心协力做好幼儿园各项工作。同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设立由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园务委员会,建立由教研室—教职工代表大会—园务委员会—办公室—班组—岗位—后勤组的层次管理体系,形成上通下达,合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即:

3.合理分工授权,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使幼儿园的组织机构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对各部门分管的工作进行了合理分工。如:人事、财务和事业发展由园长负责、行政后勤和党务由书记负责、教育教学和家长工作由业务副园长负责,每个部门之下又相应地设立办公室、教研室、托儿部等中层机构,机构的负责人都享有一定的财务开支权和人事调度权等。合理的分工与授权极大地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幼儿园管理体系渐趋完善。

4.加强沟通联络,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为加强幼儿园管理层面的沟通与联络,我们坚持每周一次行政例会,每月一次工作总结会,每学期一次民主生活会,遇到重大问题临时召集行政碰头会等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络,使幼儿园真正做到信息畅通,民主宽松。

三、人的因素是至为关键的——根据现代管理的人事职能来优化幼儿园的人力资源配置

人事职能包括对员工的选择、雇佣、考评、储备、培养和其他一些有关员工的工作等。具体到幼儿园,人事职能指对幼儿教师、保育员、工勤人员的选拔、聘用,对各部门人员的优化组合,对教师保育员及管理人员的考评、培养及对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的内容日趋综合化,课程领域的整合要求教师和保育员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幼儿师范教育课程门类设置的局限性不能顺应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毕业生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就是在教育观念方面也难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全方位的岗位培训。

四、管理方法和手段要适合管理对象——根据现代管理的指挥职能来保障幼儿园工作的简洁高效

指挥与领导就是引导下级人员有效地领会和出色地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因此,为使指挥工作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从马斯洛需要理论出发对员工的需要层次做认真的分析,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如:对工作的认可、对成绩的肯定、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属于高层次的需要;对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追求、对生活的享受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等。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或与之以名,或与之以利,才能使不同的群体发挥出各自的潜力。

2.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要求管理者与员工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于亲近的关系会影响管理者的判断,使管理工作陷入主观臆断的泥潭。而过于疏远的关系则会使员工对管理者产生敬而远之的神秘感,使管理者的指令难以得到确切的贯彻和实施。因此,保持恰当的心理距离有助于管理权威的发挥。

⒊从人本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同事和下级,适当地予以授权。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群体的智慧能弥补个体的不足,所以将“用钱之权”“用人之权”“做事之权”等适度地授予同事或下级能使对方产生被尊重、被信赖的感觉,有助于工作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⒋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强调信息交流的畅通。使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园务委员会、班组长会等形式及时传达下去,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通过职业和岗位分析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目的是使员工对自己岗位的职责、要求更加明确,杜绝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等。

5.从组织文化的角度看,对于幼儿园这样一个以女性群体为工作主体的集体来说,管理机构指挥职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务实创新与率先垂范。领导微小的行动有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当领导准时出勤时,谁也不好意思迟到;当领导废寝忘食工作时,职工们也会努力地效仿。当领导对挑拨离间,打小报告等行为予以批评时,幼儿园自然正气上升,歪风邪气难以滋长。

五、有效的控制能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现代管理的控制职能来调整幼儿园的发展方向

控制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控制职能可导致确立新的目标、提出新的计划、改变政治机构、改变人员配备、或在指挥和领导方法上做出重大变革等。可以说,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使管理工作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即:

目标——计划——执行—— 控制—— 调整

↑—————————————————↓

在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控制意味着评价、控制意味着调整、控制意味着制定新的计划。所以,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照目标,通过形成性检测和终结性评价及时调整组织的实施计划,使计划始终指向目标,使工作始终围绕着目标的实现。

六、协调是管理的本质——根据现代管理的协调职能来调和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作为管理的本质,协调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协调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

1.从协调的内容看。

有管理职能的协调、组织内部的协调、组织外部的协调、领导关系的协调、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比如在幼儿园目前人事管理存在两条腿走路的现状下,针对同工不同酬的客观存在,对于职工和外聘员工中出现的心理不平衡现象就需要协调;对于家长的期望与幼儿园特色教学管理方面的矛盾也需要协调;对于同事之间关于工作量、学习进修机会均等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协调等。

2.从协调的实质看。

有权利的协调、利益的协调、心理的协调、时间的协调、空间的协调等。在权利方面如职称晋升的排队、评先评优的打分资格等问题;在利益方面有奖金的分配、后备干部的选拔、学习进修的机会等;在心理方面有同事朋友间的相处、与领导关系的亲疏等。

3.从协调的过程看。

有事前协调、事中协调、事后协调等。幼儿园是女同志相对集中的单位,由于性别的原因,有些同志在很多细小的问题上喜欢较真。作为管理者就要尽可能在工作上做细致些,特别是涉及到个人和部门利益的时候,一定要将思想工作做到实处,防微杜渐,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篇10

对物流实训的教学要求

一、物流专业教学存在的现状

现代物流业是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国际贸易、货代、报关、保税业务、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港口、堆场码头等传统业务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业态。

在国际贸易和互联网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流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很高的要求。优秀的物流人才的稀缺与对物流人才的渴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同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匮乏与企业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需求一样。正因为如此,物流教育和培训成为近几年各种教学层面的教育和培训的重点内容。

物流专业教学,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内容还停留在以书本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上。由于实践机会少,学生对实际业务的认识程度相当低,缺乏感性认识。

正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给学生毕业求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代物流业实践性很强,涉及的门类众多,且操作程序十分琐碎,单证种类繁杂,各类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也不少。这些单单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让学员充分地领会和掌握而应该强调与实际操作密切吻合的技能训练,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辅助以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让学员不仅能熟练操作,还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内容上不仅能涵盖企业当前的需求,更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运作理念。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目前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研究型向实际能力型转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希望“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利益,以最快速度求最大发展”,因此企业希望招聘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能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

为了获得工作岗位,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实训教学就成为解决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培训模式,实训正在日益引起物流业和教育培训业的重视。学生通过实训基地教学培训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可在中短期内提高职业技能,将理论教育与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解决了教材陈旧,知识遗忘率高,毕业实习机会少等诸多问题。

二、开展物流实训的必要性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2001年起,全国部分学校开始试办“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为企业培养和输送物流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知识和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的确培养了一些物流人才。他们在相关的物流岗位上发挥了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物流运作的变革和进步。但是,其中反映出的问题也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注重理论培训,缺少实践环节

目前在各种认证体系中,基本上以知识性学习为主,只有少量的实际操作环节,如上海紧缺办的现代物流培训体系的物流软件操作、劳动局的单证操作,只能反映物流运作的部分操作内容。

现代物流业很注重实际操作经验,仅有理论知识难以解决企业的实际业务问题,物流培训也必须以此为重要原则,加强实训功能,注重对实际业务的理解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⑵教学手段单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能有机结合

目前无论是高校的物流学历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学主要以教师分散授课为主,辅以少量甚至没有参观。学员们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除少量悟性较高的学员外,大多数学员的物流知识结构比较凌乱。

⑶能力鉴定手段欠丰富,难以做出准确全面的鉴定

目前的认证鉴定的形式主要是两种:试卷考试和考官面试。前者容易使得鉴定培训成为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职业认证培训的本来意图;后者人为因素较多,对考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这方面目前还没有建立评价制度。因此目前取得相应证书的人士水平差距很大,有些的确富有经验,经过理论学习,很快领会了物流科学的方法,其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有的则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概念,却不能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时间久了,所学的知识也忘记了。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且操作程序十分复杂,各类单证种类繁杂,各类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这些内容单单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让学员充分地领会和掌握。根据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经验总结,对于这样一类技能的实训和技能鉴定,有必要通过场景模拟和动手操作来强化学员对一些关键技能的掌握。为此,我们建议建设现代物流开放实训室。

建设现代物流开放实训室的目的就在于提供学员一个真实的物流操作环境,将理论教育与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培训与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物流人才培训与物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现代物流的教学和职业培训提供优良的实践场所。

三、实训室建设的要求

现代物流实训室总体设计将遵循如下的要求(指导思想):

1、实践性

物流实训内容的设计是为了给社会上希望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提供实训的场所和实训和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具有很高的实践性要求。“实训” 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实际操作操能力,使受训者通过实地体验、实际操作、实战演练从而习得技术技能的过程。“实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实训的目的是以提升实训者的技术技能为主,实训的内容是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实训的手段是以实物操作和仿真模拟为主,实训的功能是以是否促进就业来体现。

2、综合性

现代物流业实训项目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也就是说,要设计涵盖全部现代物流业务的实训项目将存在很大困难。必须对物流活动进行高度抽象和综合分析,充分反映社会的需求和物流的本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3、先进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活动和物流技术在高速进步,物流产业也在发生着结构性变化。物流实训基地的设计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结合时代的要求,反映现代物流的发展。

4、实用性

实训室的建设总体考虑实用性,不论是专项实训室还是综合协同实训室,均从企业实际操作业务出发,从企业实际物流岗位设置出发,从企业实际的业务案例出发而展开。同时,实训室使用的物流实训软件均从企业实际运用的软件基础上改造而成,学生学会了操作实训软件,也就相当于会使用企业软件了。实训硬件设备也根据物流实际业务的应用而设计的,使学生的实训操作在业务流程、操作规范、业务单证等方面均与企业实际业务保持一致。

5、模拟现实,但又不完全是真实

实训室通过软件、硬件设备、场景等模拟仿真现实业务,但又不是把企业实际完全照搬过来。比如软件实训,企业实际业务讲究的是效率,因而软件单证中能带过去的字段系统都自动显示出来,而在教学实训中,为了让学生多一点实际操作,软件就不能自动把字段带过去,要让学生动脑筋自己填写。

6、虚实结合 “把实的做虚,把虚的做实”,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和新技术的应用,才能既让学生了解表象背后的真相,又不用浪费太大的财力、物力和空间。比如,国际物流业务中的许多工作流隐藏在背后,这就要想办法把它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掌握来龙去脉;而对于港口码头、桥吊等,则采取先进的视频、影像手段,而不用把真实的码头、装卸设备搬进教室。

7、前瞻性

时代在不断进步,物流业在飞速发展。实训室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前瞻性,不仅要包括目前的物流行业技能操作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到物流业的发展,把一些先进的技术、软件、理念等应用进来,这样才能保证实训室建成后仍然能保持很好的先进性。

8、多元性

物流活动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国际物流、仓储配送物流、第三方物流等。物流实训室要围绕这些展开。这就要求物流实训项目总体上是柔性的、结构化的,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要求和不同行业的要求,能够与相关业务的职业实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能够适应物流产业的结构性变化。

9、可扩展性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育 育人功能 数学教师

近年来,在中学校园中普遍流行着“一步到位”的说法,主张“课堂教学应该力求到位的观点,在初、高中阶段各年级所教的各节知识,在新授课时应一步到位,全力准备高中升学考试和高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步到位”的说法,正在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越来越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一大部分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成绩大面积下降,给从事教学的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事实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每一个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从开始接触到透彻理解,从正确掌握到熟练应用,决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急于求成的数学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规律,而且会给数学教育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数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重视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好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这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一、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的教育。作為文化的数学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具备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功能。而所谓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就是通过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熏陶式的德育功能,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丰富的辩证法素材,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二是训练式的智育功能,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三是陶冶式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激发学生创造美、塑造美的能力发展;四是塑造式的心育功能,学生们通过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成功心理,使其各种心理功能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最后达到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获得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教师在育人功能中的主要作用

数学教育是庞大的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质量关乎着整个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桥梁,更是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促进者。

1.教师的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要减少来自教师的影响,首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也是发挥数学教育育人功能的主导,所谓的“导”是引导、指导的意思,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更要教给学生运用本领的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要求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转化,成为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产生想法的“助产士”,思想主要靠启迪,而不是传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教学的情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而且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教师是数学教育与育人功能之间的纽带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要减少来自教师的影响,还要发挥教师的纽带作用。教师作为“数学教育”与“育人”功能之间的纽带,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尽快学会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全方位地改革传统的数学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教会学生求知,并不断地强化结论和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学会生存。这样才能将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教师的要求

数学教师从多个方面影响和教化着学生,“一步到位”让更多的学生心浮气躁,不能脚踏实地。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就是要教会学生“求真”、“求实”,富有创新精神,这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数学以其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奇异性等特征表现出了它的美,而将数学的美展示给学生的教师们,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等展示数学的美,所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求教师具有对美的崇高追求。

2.教人“求真”、“求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数学教育育人功能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备“求真”“求实”的能力。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诚实、正直、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习惯,以及凡事尽善尽美的工作作风都会成为学生们效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要做到育人,必须要保证身正。

4.数学教师们要紧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拓宽专业知识,丰富专业结构,要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给予学生最多的养分。

5.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教会学生不断进取,突破自我,敢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创新,并不断教会学生创新进取,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无毒青春健康人生征文下一篇:作文:祖国,永存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