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的现代儿童诗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忧伤的现代儿童诗(精选10篇)

忧伤的现代儿童诗 篇1

这些重新诠释的故事都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番乐趣。首先, 从在纽约的白雪公主到戴小红帽的小老鼠等故事中, 我们可感到迎面而来的熟悉感, 幡然醒悟后辨识出早已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的模型。而在我们认出后, 又可感受到在故事的模型基础之上, 又生发出很大的不同, 茂密的森林已为现代街市所更换, 公主与王子已落入凡间, 做起了普通市民;而机智多谋的露比已不是等待狼来吃掉的小红帽。

在当代儿童文学的视野里, 对童话故事的重写改编这一流行趋势, 洋溢着颠覆传统、开放式创作与阅读等新特征, 建立起色彩缤纷的后现代景观。这是伴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变和科技、媒体力量的强势介入, 儿童文学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

一、《真正的丑小鸭》:对传统认知的颠覆

《真正的丑小鸭》是席斯卡与史密斯参照安徒生童话故事《丑小鸭》创造出的戏仿之作, 将原本接近四千字的作品改写为一百来字的作品, 外加两幅全页的插画。

《丑小鸭》中有一只相貌丑陋的小鸭子, 因为长相丑陋受尽了折磨。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终于成为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而《真正的丑小鸭》放弃了丑小鸭的浪漫幻想, 回到了现实人间的故事本身。主人公还是那只丑陋的小鸭子, 但是它已是由自卑变成了自信的鸭子, 叙述的风格由平实的讲述故事, 到对高雅天鹅理想的破灭, 语言风格的夸张、滑稽都为作品注入了现代人的思想情绪特色, 乃至故事结局的落差———从理想的高空坠落至残酷的现实, 都是对原有文本的颠覆与戏仿。

后现代版本的《真正的丑小鸭》潜在的悲剧主题、结局, 经由两幅怪诞滑稽和搞笑的插画, 给读者以不同阅读体验与感受。长着锯齿的丑小鸭相貌奇怪, 而围绕在页面四周的, 则是以现实主义画风来描绘的其他野鸭, 他们盯着中间这只丑陋奇怪的小鸭子。而丑小鸭还以不以为然的自豪眼光给他们以反击———我也看着你们。

二、《白雪公主》:经典故事的现代叙述

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是对家喻户晓的德国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他用后现代主义手法, 即用松散的片断拼贴的手法再现了这个童话。

小说中现代的白雪公主是个高个的黑发美人, 与7个侏儒男人生活在一起。白雪公主为他们做饭、洗衣, 当起了家庭主妇。但他们的头儿比尔却开始厌倦白雪公主。而白雪公主也厌倦“当家庭主妇”了, 盼望有一个王子来救她。于是王子保罗粉墨登场了。虽然保罗身上还流淌着王族的血液, 但他已是一个十足的俗人。而简是一个年轻的巫婆, 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 编织了她的恶毒之网。最后, 保罗自己吃了“毒苹果”—简准备给白雪公主喝的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故事以白雪公主在保罗墓前为爱而死结束。

尽管故事也试图沿用经典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公主”模式, 但这已是来到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作品的情景放置到了现代背景之中。通过王子—记者, 公主—家庭主妇的形象转变, 以及他们的行为及活动领域的画面, 来界定这些角色所处的现代生活情境, 从而将故事的意旨转向现代社会中现实的道德判断, 挑战和质疑了经典童话故事所建立的传统认知范畴。

三、Wait!NoPaint!:文本运作的呈现与开放

经典童话故事《三只小猪》, 近些年来已成为欧美儿童文学作家时常选用的创作蓝本。其中, David Wiesner于2001年创作的《三只小猪》是最新最有特色的后现代文本。故事架设在我们熟悉的那个英国民间故事的结构之中, 但是作者又别具匠心地通过画面的跳跃和变幻, 使三只小猪的既有文本穿梭于其他的童话故事如《鹅妈妈童谣》和《乔治和龙》之间, 并把各自的童话角色拉提琴的小猫和保护金玫瑰的龙带回到《三只小猪》的现场, 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童话故事。

这一改写的图画故事体现了童话文类的后现代反思, 它对传统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质疑, 故事中奇怪的声音不断呈现、紧张的故事结局却指向了另外的故事。最后的画面尽管充溢着温暖的黄色主调, 但那平静背后是否仍然隐藏着紧张和不安?故事等待读者的继续想象与编织。

在纷繁的后现代社会中, 儿童文学作家并未受后现代的种种特征所支配、局限, 而且还利用了这些后现代条件, 打破读者对传统故事模式的期待, 承认儿童是天生的解构者, 邀请他们和文本建立起强有力的关联。Wait!No Paint!正是借助儿童文学新形式的创建, 引领读者以充满趣味的方式理解儿童文本创作的方式。

四、结语:后现代之于儿童文学的意义

关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许多争论, 有些人也认为儿童文学不必如此复杂。然而跟随时代的步伐, 社会已进入后现代的趋势不容逆转。于是将儿童文学与文化变迁至后现代之间建立联系, 这种强有力的关系在写作中延续, 这不正是为儿童写作的本质。将儿童文学纳入到文学史版图, 才有可能在艺术和文学上看见后现代趋势以回归, 确认儿童文学在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后现代主义是以一种反叛现代社会文明的面貌出现, 反对一元论、二元论, 并对基础主义、理想主义等进行了解构与反叛, 造成了一个纷繁的景观。于是人们不免产生这样的质疑, 后现代主义之于儿童文学又能意味着什么呢?《真正的丑小鸭》中丑小鸭不会再变成美丽的天鹅, 告诉我们理想不一定都会实现;《白雪公主》中主人公们离开了神秘的大森林, 来到了现代都市社会, 告诉我们英雄时代已悄然远去;《三只小猪》改编的高级之作Wait!No Paint!, 我们甚至看不到结局, 没有结局的故事, 也许就是故事的最高境界, 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儿童文学这一为儿童写作的文学, 历来以美和真, 感化教育儿童, 陪伴儿童一起走向成长的文学, 看似与这纷繁复杂的后现代景观显示出不和谐的步调。因为后现代叙述似乎将推翻浪漫主义所建构的童年本质论, 童心主义所建立的美好童年, 使他们一直努力保护、不断寻找的纯真童年受到威胁。确实有些作品的一些反英雄主义情节的出现, 对于培养儿童的高尚情操有一定阻滞, 但是从相反的方面说, 退去虚幻的现实外衣迎回真实的现实, 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现实体验的真切之感, 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也说不定。

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当代儿童文学并未受制于科技发展以及文学意义、叙述结构的瓦解与重建。相反, 在某些方面来说, 它积极地拥抱了后现代艺术的活力, 并不断的创造挖掘新的表现可能。儿童文学故事结局的颠覆造就了阅读的多重可能性;内容对崇高伟大的消解更走向了写实文学, 真正走进了生活;叙述的开放性……这些现象都是在力求尊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追寻社会进步之下的创造性成果与现实主义关怀。

另外, 后现代的儿童文学从读者那里形成了新的诠释能力, 使经典的作品拥有了一种适合读者阅读的开放, 同时可以让它们在各时代不断焕发自身的新活力。这种开放式、多元化的后现代解读方式, 更为我们重新审视并重建儿童文学的经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对于儿童文学来说, 多元并置、适时常新, 是适合儿童文学时代性品格的。这会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 适合儿童的需要, 这是时代发展下儿童文学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M].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2002.285-286.

[2]席斯卡, 史密斯.真正的丑小鸭, [M].台北:三之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3]BruceWhatley.Wait!No Paint!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1.

[4]David Wiesner.The Three Pigs.New York:Hought on Mifflin Company, 2001.

[5]Deborah Cogan Thacker, Jean Webb.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2005.

现代绘画中的儿童绘画因素 篇2

关键词:儿童绘画 现代绘画 返璞归真

现代许多大师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儿童绘画的痕迹。比如毕加索、马蒂斯、克利等,他们的许多作品甚至跟儿童的涂鸦差不多,他们绘画中稚趣的形象、热烈的色彩、颤动的笔触都让人联想到儿童绘画中那种纯真的天性。为什么这些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中会出现儿童绘画的因素呢?不论哪种现象的出现都是有根源的,本文就从外在印象、内在表现和精神世界三个方面阐述其生成的原因:

一、现代绘画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现代绘画的发展进程与时代的进程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社会从渔猎时代到农业时代而后到工业时代再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形态与艺术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到了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观念、工业技术、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裂变的大环境下,西方艺术也逐步挣脱了传统艺术观念的束缚,开始寻找新的方向,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的新天地。现代绘画完全打破了古典写实传统,“人们不须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塞尚)“画家不用从事琐细的单体的描写……我们对绘画有更高的要求,它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象。”(马蒂斯)这些观点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绘画的新趋势,这就是现代主义的兴起。当代绘画中,反叛传统和常规,抛弃传统的绘画法则,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想达到真正的裂变,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原点,从根源处重新“洗牌”,而神秘古朴的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是最纯净、最不含杂质的。经历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和典雅和谐的古典艺术,我们终于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艺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艺术不再有任何限制,可以任意的挥洒,这正像是儿童投入、忘我的绘画的状态。当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儿童艺术,而且给子儿童艺术以高度的评价,甚至对儿童的艺术状态和儿童的艺术作品崇拜不己。综上所见,现代的艺术家对儿童绘画感兴趣并不是“空虚来风”,而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二、对“原始”的向往和对现代社会的逃离

人类被社会机器高速运转的节奏紧张到无法喘息,不少人因为饱享物质文明的快乐而产生空虚和厌倦。此时人们的不满情绪到达饱和,于是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一种怀旧情绪,希望回到儿童时期、回到原始状态、甚至回到母亲的身体内。

这种怀旧情绪同样也波及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艺术家开始寻找人类最原始,最初对艺术的表达方式,而儿童绘画以其最天性的表达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马蒂斯曾在临终前一年写下了《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一文。在文章中,马蒂斯指出,创造是以观看开始的,而观看本身就是创造活动。在马蒂斯的法则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一位艺术家要像初次看到事物时那样来看每一件事物,好像他是个孩子。因为没有这种能力,想以个人的的独创方式表现自我是不可能。他指出在如今的生活中,电影、广告、报纸、杂志等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现成的形象,所以“希望能够不带偏见的观看事物的这种努力,需要勇气这类东西,这种勇气对于要像头一次看东西时那样看每一件事物的美术家来说是根本的。马蒂斯这种回归“原始”的态度,使他有了别人没有的眼睛,正因为他发自内

心的观察,才有了他创造性的作品。而这些哲理性的思索也是在他临终前对艺术真理的感悟。

三、艺术家性格的凸显与精神的追求

现代绘画中的童趣特征为什么只是出现在部分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不是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中呢?为什么这些画家不是一开始就运用儿童绘画因素,而是在经历了一段改变,画风才中才出现了儿童绘画的因素?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应该说,一件事情的产生,除了要具有客观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因素。听说毕加索小时候是扶着饼干箱学走路的,他还不会说话就已经会用符号画出饼干的样子,也许正是儿时记忆中这些饼干的抽象符号影响他走向立体派的道路。童年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成年人的性格养成与童年经历息息相关,然而多数人在长大以后只记得童年的“事件”而淡忘感受,而这些细节如果被提醒而再现于大脑,对于充满压力的成年人来说实在是一种单纯而美好的记忆。

拥有细节记忆特质的人自然会对小时候长成的地方充满感情,不难发现,夏加尔、米罗、康定斯基都表现过故乡,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童年时期的记忆,结合内心的愿望,作为日后艺术创作中取之不绝的素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居住法国许多年后的夏加尔在画面中还是反复出现母牛、村落,而画面中也往往一派俄罗斯乡村的景象的缘故吧。这些画家,他们都有着儿童般的天性,有的甚至对社会标准茫然无知或并不在意。他们借用儿童绘画和原始艺术的某种趣味性进行创新,或者以儿童视角来观察世界,以此探寻大自然的本质,并借此找出一条独具个性的艺术之路,说明这部分艺术家独特的性格特征更易贴近儿童心理,所以我们会在他们的绘画中找到儿童绘画因素。

参考文献:

1翟墨.《创时代——当代艺术手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260页

2邵大简.《西方现代美术思潮》(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经典忧伤的现代爱情诗 篇3

潮湿的回忆在阳光下干裂作响

数不清到底填满了多少个你的旁若无人

算不出究竟流尽了多少滴我的隐隐作痛

你不会知道

你笑时露出了多少颗牙齿

你羞怯时脸红的程度

你说话时的口头禅

你吃饭时的悄无声息

我只能寻着记忆的线将你我牵起

你又何曾给过那对别人所没有的唯一

你又何曾回顾我那一眼望你的深情

辗转反复,午夜梦回

灵魂挣扎得昏天暗地

发现了吗?我成为了你晨跑队伍中一员,我是你台下的忠实观众

打饭时的莽撞,上课时的偶遇,还有那成心的对不起

我的蓄意策划石沉大海

你是真的浑然不觉还是故意躲避

我的痴缠欲罢不能

那些潇湘岁月里的倾心暗许

那些红楼一梦中的疯狂举动

伤痛串联成锁链

大雨瓢泼,忧伤无处遁形现代散文 篇4

弹指韶光过,流年易偷走。

一切犹如白驹过隙,荏苒不再。太多思念,太多离愁,在原本就显得渺小短暂的生命中翻江倒海。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将年少时的誓言一次次翻阅,又一次次抛弃,留下点点残星过往,陪衬余生,尽管以后的路还很长。

时光如浅唱,江火似流萤。

我们是多愁善感的,却又如此倔强地将内心的浓烈忧伤轻描淡写。敏感又及其脆弱,轻轻触碰,指尖滑落,一缕芬芳,缱绻了一个花季的孤单。

沉思往事立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流过的泪、受过的伤,回忆千疮百孔。也许我们还能咬着嘴唇,咽泪装欢,在别人面前假装坚强。但是当我们孤身一人,独立于清冷杳杳的月光之中,是否还有当时的.那股勇气。害怕孤单,也习惯孤单。

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我还依稀记得当初最单纯的梦想。幻想着明月夜、短松冈,花前月下几度明朗;幻想着烟雨江南,墨色山光,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幻想着放任不羁,潇洒豪放,红尘做伴乐逍遥。。。。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知己难逢几人留,无人能懂、无人可说。唯有夜静阑珊、独自焚香,顾影自怜。

或喜或悲、不喜不悲。熙熙攘攘中几人知晓?

喜欢许嵩,亦是因为喜欢他的淡泊,与世无争。他有一袭隔世的忧伤,不予人说,自己懂得,也只有自己懂得。塞上耳麦,吟唱他的歌,内心充裕无比的平静,一如漫步云端,俯瞰人间喜悲,自如其外。抛却辛酸,抛却忧愁,瑶台月明,堪与君共享。

我也钟情于纳兰容若,相信许嵩如是。如鱼饮水,自知冷暖。残阳秋雨深山寂,纳兰公子长太息。心字成灰,袖口香寒。寂寞画鸳鸯相望,你我都是多情种。思量,思量,何事又添心伤?冷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想来黛玉的心境应与容若相当。当日葬花,那片青冢,今复何在?怜花葬花,倒不如说是怜己葬过往。

泪洒潇湘,荡起心湖涟漪翠。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夜愁。

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少游啊少游,你长眠地下数百年,又曾知否?如今物是人非,人间无数早已越过那从未相逢的金风玉露。记忆还停留在山抹微云处。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黄花满地堆积,不见伊人柔情。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莫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折枝,晓风泪干,残月不复。向名花、美酒拼沉醉,空对当时月,不见当时人。

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往事如风絮,一笑而过。记取相思,环佩归来月上时。

也许,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不复,寻觅万千,浮花浪蕊,亦只是梧桐细雨,红尘一梦。梦醒枕湿,流淌了一夏繁华。花落、燕归、人去、楼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当时确已惘然,然若此情可待成追忆,又何故雨落花台两不知?

你是我一路烟霞、繁花潋滟、毕生未醒的南柯一梦……

优秀的现代儿童诗欣赏 篇5

躲在东风的后面

似乎害怕她那娇嫩的脸庞

被擦上风的印记

春,珊珊来迟

藏在淅淅沥沥的小雨后面

似乎要保护她那柔软的身躯

不被雨水淋湿

春,终于还是来了

带来暖暖的阳光

照耀着大地

唤醒了花儿小草

和那睡了一个冬天的小动物

春,终于还是来了

带来了一年的新希望

孕育万物

一路洒满孩子们成长的笑语

和那田间地里勤劳的身影

拥抱春天

放飞梦想

前行的路途

披荆斩棘

插画在现代儿童科普读物中的作用 篇6

1 插画是儿童认知的窗户和阶梯

儿童科普插画主要由图形、文字、色彩三大元素构成。图形是视觉信息传达的主要载体, 主体信息通常都由图形传达;文字是对图形视觉信息不能表述部分的补充及丰富;色彩主要用于渲染效果和气氛, 他更多的是起到烘托视觉氛围、增强视觉感染力的作用。这三个构成元素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信息的传达。现代儿童科普插画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较传统的写实风格, 直接而理性地用写实画面把文字内容表现出来。二是近些年兴起的漫画卡通类绘画风格, 通过大胆的夸张和变形来达到写形于外, 写意与内, 来传达科学的内涵。

从儿童成长发育的生理角度讲, 3岁~12岁正处于智力与生理的快速成长期, 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理性认识还是模糊、短暂、破碎和不完整的, 这是由于儿童逻辑语言的发育晚于形象语言的发育。所以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从图形影像开始的, 由于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不同, 影像和图形对右脑的功能起主要刺激, 声音和文字对左脑有较深的关系, 因此影像、图形和色彩能够给儿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说儿童的阅读是以读图开始, 在儿童识字之前和识字量很少时这种方式是儿童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 而科普插画的阅读在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插画是现代儿童科普读物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在一本儿童科普读物插画占总幅面的一半甚至2/3以上都是常见的事。纵览近些年来国内外儿童科普读物的发展, 不难发现, 科普读物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体现科普内容的插画了。较比以往, 插画不仅数量大, 且无论是绘画的方法、还是表现形式的展现, 都因科普读物特殊的教育目标和功能有了蓬勃的发展。儿童科普插画发展到今天, 插画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已经不仅是内容简单的图解了, 而是很多内容和知识都通过图形元素进行传递, 日本大师松居直认为, “图画书不是图画上加文字, 而是图画乘以文字。儿童不仅仅是对儿童内容的图形再现, 而是对文字内在意义的升华”。

2 儿童科普插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

2.1 充满的童稚与趣味性

现代的儿童科普读物越来越强调科学知识的故事化, 把一般人视为抽象的、深奥的、枯涩的科学知识, 用形象直观浅显地表达出来, 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阅读, 这种以故事形式展开的科普读物, 除了体现必要的的科学知识外也注重模仿儿童稚拙简洁的表现方法, 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总是善于以儿童的目光及心理去传达科学知识, 并根据儿童的审美心理和认知能力做适当的艺术渲染, 所以说童稚和趣味是儿童科普插画创作的钥匙。

如英国著名科普作家凯特﹒帕蒂编绘的《我以前不知道》儿童科普丛书通过一个个奇妙的科学故事, 通过孩子的眼光和精美的写真插画让读者时而飞上太空, 时而潜入海底, 走进雨林, 返回远古……你会发现宇宙万物有如此神奇的魅力。

在这套书中, 你会感到惊奇, 我们熟悉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原来也有那么多新鲜有意思的故事。自己动手做做书中简简单单的实验, 玩玩书中有趣的智力游戏, 你就会明白, 科学知识其实是我们身边许多好玩有趣的事情。

现在儿童科普读物中的童稚与趣味性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儿童情趣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儿童科普插画的作者也必须以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童稚与趣味性要渗透在整个的创作中, 根据儿童的心理倾向、目光去构造画面, 并在造型、构图、色彩、材质和技法上表现出来。

2.2 恰当的夸张与变形

夸张和变形是现代儿童读物插画创作的独特艺术表现方法。恰当的夸张和变形是让儿童读物插画产生童趣的主要途径。所谓夸张和变形是指画家在创作中适当运用夸大、奇特的手法描绘对象的特征, 使画中的形象更加鲜明, 更具特色。

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 其有意的注意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 所以儿童还不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他们的视觉感受往往带有偶然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容易被新颖、奇特、夸张的刺激所吸引, 所以图形简练、单纯、概括有利于视觉形象的识辨与记忆, 因此用适度夸张和概括的图形来表达视觉对象, 更加近似于儿童熟悉的单纯视觉感觉样式。这种表现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 增强插画的趣味性, 更能促使儿童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 加强插画的知识和表达的效果。同时, 成功的夸张和变形对于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提高, 启迪想像, 开发智力, 培养美的情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 幼儿很难分清外形相似、色彩相近的事物, 如马与驴、狼与狗、老虎和豹子, 但是经过适当夸张和变形后突出表现这些动物的不同特点, 幼儿就能较轻易的分辨清楚。所以, 夸张和变形就是对所描绘对象的在真实形态的基础上, 对其主要的形象特征、特点经过抽象概括并加以强化, 使其更具感性, 达到启迪儿童对客观世界基本特征的认识。

比如英国儿童科普作家尼克·阿诺德创作的《可怕的科学》把经典科学、数学、自然、地理等百科知识编成了数百个不同的真实而新奇的故事, 这里孩子们可以去星际、大自然、人体去旅行, 与动物、植物、昆虫可以直接对话, 再加上生动、幽默令人捧腹大笑的插画, 孩子们发现科普读物原来也很亲切刺激, 也可以像惊险小说一样让人着迷。当然, 儿童读物插画的夸张和变形应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出发, 在了解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满足儿童的需求, 使科普知识通过插画的形式让儿童喜欢看、看得懂、有童趣并能打动儿童、启迪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就决定了科普插画不能脱离客观世界的科学性进行离奇的夸张和变形。

2.3 大胆的想象与拟人化

想像也是儿童科普插画基本的主要表现特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以联想为主, 他们依赖视觉图形展开想像。这就要求儿童科普插画作者必须拥有高度的想象力, 让孩子透过视觉形象充分地感受到作者生动和丰富的想像, 从而惊喜地进入绮丽奇妙的科学世界。想象力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同样是弥足珍贵的,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 幻想的世界是不能存在的, 他们只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爱因斯坦说, “对科学而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却能畅游整个世界”。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所以激发想象是儿童科普插画的重要功能, 想象在儿童知识面拓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珍贵的价值, 想象的价值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 还能使他们保持一份心灵的调皮和新鲜感, 这是必须要保护的心灵世界。

在很多优秀的科普插画中, 陌生、冷冰的物理世界通过作者的奇妙创作转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拟人化世界, 为儿童的幻想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中架起一道桥梁, 让孩子们在幻想与现实世界中自由往来。鲁迅先生在评价《看图识字》中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下的情况,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得书就必须十分慎重, 做起来也十分烦难。”可以说, 一个成功的科普读物描绘的科学世界如同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一样令人神往, 孩童们在阅读这些读物的过程中获得了想象的翅膀和发现知识与美丽的眼睛。

《红蚂蚁自然丛书》通过塑造了拟人化的中国卡通新形象——“红蚂蚁”, 连串了许多科学上的故事和动物、人体、自然、生活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可谓形象直观、别出心裁, 是一部知识与情趣兼容的科普读物, 充分照顾了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 用几百幅精美而充满想象的图画来展示和解答科学知识, 既满足了那些有强烈求知欲的孩子的知识需求, 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想象是满足孩子求知欲、寻求知识的绝佳捷径, 它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吸收到更丰富、更有用、更重要的知识。好奇心是发现和创新的动力。当孩子们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个个“为什么”之后, 他们会惊喜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奥妙与神奇, 并会努力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中留下快乐的足迹!

3 结论

忧伤的现代儿童诗 篇7

儿童空间作为现代城市户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的设计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儿童户外空间的重要意义,以儿童行为心理的特有特征为基础探讨儿童户外空间设计原则和具体设计手法。以期能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中能够提供给儿童户外活动的场所却越来越少,而普遍存在的室内儿童活动场所空间狭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空气流通差,这样的空间环境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儿童们的心理健康,更影响其性格发展。因此,关注儿童身心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环境,是现今社会各界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城市户外儿童空间设计意义

在各类活动空间中,儿童活动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各界逐步重视儿童成长教育问题,这使得人们对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关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需求,保护儿童的利益,促进户外游戏空间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性,为儿童设计提供一个良好的游戏和学习的户外空间环境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1.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

户外儿童空间是提供给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户外儿童空间设计的研究对城市儿童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儿童成长教育中,户外游戏是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中游戏能够积极促进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像儿童的语言、认知、心理情感、行为以及学习能力等等都能通过游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正如弗洛伊德所提到的:“游戏是建立积极情感,调整消极情感的途径”。因此,更好地设计创造出适宜城市儿童活动玩耍的户外空间环境,能够让儿童们娱乐的同时让他们的各个方面——身体素质、语言、合作意识、交际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满足现代城市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2.有益于亲子教育

在现代城市中,一处环境良好的户外儿童空间对家长们来说无疑是一处呵护陪伴儿童成长的乐园,同时也是儿童最早的“校园”。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正如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家长们参与到儿童户外游戏活动中,与儿童共同分享参与户外游戏的乐趣,有利于家长与儿童的情感培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从而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塑造出孩子们积极、乐观的性格,为其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户外儿童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在户外儿童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并根据儿童成长的切身需求进行合理化设计,以满足儿童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需要。

1.整体性设计原则

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是属于整个城市户外空间设计中的特别空间,是整体环境设计中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设计和谐与否的关键要素。要使其在整体环境中发挥好的作用就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儿童活动空间的气氛要符合整体设计的氛围。在形式设计上应遵从与周边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做到不彰显突兀,使之融入到周边的整体环境中。(2)儿童活动空间要从整体上考虑其所处位置。结合所设计场地整体的通达性、安全性的需要,同时可以考虑为陪护家长提供休闲休憩区,可结合场地活动休息区来进行综合设计。总之,户外儿童空间的设计需考虑整体,协调周边交通、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

2.安全性设计原则

在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将游戏场地危险率降到最低,确保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安全无忧是设计师的责任。在设计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安全性原则:(1)选址安全性原则(表1)。户外儿童空间的场地设置选址时要避开高危区域,如靠近流动密集的交通干线,出入口,以及河岸、湖岸等场地。对并不理想的场地可以在其周边运用低矮灌木植物或公共设施进行分隔、围合再创造,营造出隔而不离的视线通透空间,家长们可以随时观察活动空间周边的情况,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另外,儿童活动空间的选址还必须确保通达性,让其使用者有最佳到达距离,这样才会吸引和鼓励人们使用这个活动空间。(2)材料安全性原则。在场地设计中的活动设施、铺装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材质用途。首先,儿童活动空间的重点区域是儿经常游戏活动的地方,在其材质上的选择应采用软质塑胶、彩色铺装等。铺地形式应以体现童趣的色块铺地为主,鲜亮的色彩、奇异的造型能带给孩子们视觉上的刺激,易让儿童产生玩乐兴趣。再者,儿童活动空间中的游戏设施应该尽可能选用良性材料,如工程塑料类、木质类或者沙质类材料。尽可能少选用金属类材料,在设施的焊接处,五金配件,支撑柱及脚盘上等要注意做到圆化处理,从而提高儿童娱乐设施的安全性。(3)植物种植选择。儿童活动空间中植物配置应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设计。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及配置能够激发儿童对自然的兴趣,提高儿童对自然环境的认知能力。如选择生命力强且分枝点低的植物,满足儿童的好动行为;选择比较奇特的,色彩丰富艳丽,含有益香味的植物种类,从视觉和嗅觉来吸引儿童,可舒缓放松儿童情绪,亦可满足儿童探索需要。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活动中易接触植物,因此要注意避免栽种有异味、有毒性、有刺激性的敏感植物种类,如月季、龟背竹、玉簪花、紫藤花、玉丁香、五色梅、夹竹桃等植物,以防儿童过敏、被刺伤。

表1 安全性与通达性的相关定额规定

年龄0-3岁4-6岁7-12岁

距住宅的最大步行距离(m)50100400

入口环境不可直接对车行道开口不可直接对车行道开口尽可能不穿越车行交通道

注:表1引自杨焰文、肖毅强《儿童游戏场地系统规划探析》

3.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在设计过程中应做到以使用者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儿童活动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是儿童,次要使用者是陪伴儿童的家长,在进行场地设计时需充分考虑两种人群的使用需求。首先,设计以儿童为主的几个要素:(1)尺度,儿童活动空间的游戏设施、植物配置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尺度,如,秋千的座板高度就应该要比成人的座板高度要低,儿童秋千的座板高度一般设置为30厘米左右;沙坑的深度以30cm为宜,位置不宜长期处于背阳处,定期更换沙土,以保持其清洁。(2)心理,儿童游戏设施的设计要满足儿童新奇、好探索的心理。如,设计挑战性的小型攀岩设施,能让儿童体验冒险的游戏乐趣,增强儿童意志力和自信心,提高儿童心理素质。另外,亲水是孩子的天性,场地中可安排戏水区。如,设置尺度适宜的水池、水流、压力出水等器材设施。(3)年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游戏设施的要求不同。根据相关研究指出,0-5岁的儿童倾向使用固定的游戏设施,6-12岁的儿童倾向使用能让其发挥想象力的可活动游戏设施。因此,应设置多种游戏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要。其次,在设计中也要考虑家长们的不同需求,设计成人、老人休息区。如廊架、亭子、花坛座椅等,方便家长看护及家长们之间交流。

户外儿童空间设计手法

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包括空间的形式构成、活动结构以及色彩等方面的设计,这些都是在设计中应该考虑的手法要点,只有综合的处理好各个手法要点才能设计出优秀的空间。

1.构成形式设计

儿童活动空间是各类活动空间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该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在空间结构形式上也应创新,如子母空间,交错穿插空间的运用等,使儿童空间形态更加丰富多样,营造出趣味性的儿童空间;在形式元素的运用上也应多样化,如星形、动物轮廓以及多重图形组合等,有趣奇特的图案都可以成为儿童户外空间构成的形式元素。从而刺激儿童的活动愿望。

2.活动分区设计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分区设计应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心理特征的儿童需求,以及不同年龄对不同游戏的需求。按照儿童年龄大小可分为幼儿活动场地,学前儿童活动场地,学龄儿童活动场地,让儿童们都可以自由的享受各种游戏;按游戏方式可大致分为球类活动空间、攀爬空间、沙坑活动空间、综合游乐设施活动空间、休息区等,让儿童有机会去体验攀爬、跑、跳的乐趣;按形态分区又可分为动态游戏活动区:如秋千、球类、攀爬、游戏赛跑等活动场地。相对静态的游戏活动空间:玩沙、积木等场地。不同的功能构成不同的活动空间,有效的功能分区能为儿童提供更为合理的户外活动场地。

3.场地色彩设计

儿童游戏空间设计中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色彩的设计,运用色彩来塑造和强调环境氛围。色彩能够刺激儿童的感官和提高儿童创造能力,对儿童的心理有极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儿童看到丰富艳丽的色彩会激发他们的兴奋感和愉快感;面对单调暗淡的色彩儿童往往变得忧郁甚至会产生恐惧感。在设计时选择明快鲜亮的色彩或是动画游戏场景中的主题色系、主题图案等,并与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搭配,达到协调统一,这能很好的吸引儿童产生乐趣,也能避免纷乱错杂的搭配给儿童带来烦躁不安、焦虑的影响。尤其是在五彩缤纷的游戏环境中,儿童感官上通过对色彩的认知和感受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在心理上能够引发儿童的乐趣,并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和成长,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儿童是现代城市户外儿童空间的活动主体,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娱乐游戏空间,满足城市儿童的户外锻炼娱乐需求,同时提高儿童们的体质、认知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以及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设计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林崇华(1971-),男,籍贯:辽宁省抚顺市,副教授,就职于河北工业大学 ,硕士,研究方向:环境与艺术设计;

明媚的忧伤 篇8

苍白的记忆

两年来的流光,全埋在尘嚣里奔走,往日澄明的心境似乎也沉浊了许多。心中的那一簇火焰在狂风中摇摆,时明时灭。

经常痛恨自己大部分时光都在毫无意义的琐事中,磨磨蹭蹭的踌躇中和碌碌无为的哀叹中蹉跎掉。我的生命在不断的磨合中渐渐地损伤,有时感觉自己像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海洋里一个贫困的孤岛上。

或许生命总是要通过这样一个阶段:渴望进取而却怯于进取,追求乐观却得到苦闷,神圣的偶像骤然坍塌,精神在无边的荒原上流浪。消沉颓废而不甘堕落,企望解脱却又陷入重重束缚。

生活击碎了我们太多的梦;一派呓语找不到听众,灵魂的独白带来寂寞和更多的不安,而时间仍在飞快地奔跑着,生命仍在一部分一部分地消失。在这种焦灼和困窘面前,语言是无力和苍白的,内心有永远无法弥补的黑洞……

于是平庸的生活腐蚀了一颗曾经火热的心,足够的失望让仅存的一丝信心丧失。

粉红的无奈

寂寞枯燥让人发疯 ,像不可使人稍瞬停息的恶魔。

似水流年企图寻找一种寄托,来滋润曾经干涸的心。于是情感成了灵魂的化学反应;浪漫幻化成爱情的艺术;温度溶解冰冻的灵魂。

一份笑映在两个人的眼眸。

一份泪有两颗心来体会。

多少人追逐的浪漫:我们是各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彼此拥抱在一起时才能飞翔 。

当感情的航船触礁时,轰轰烈烈的诺言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瞬间留下的残美——幸福并疼痛着。在这个不安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斥着凌乱和不堪……

生命里泛起矛盾:梦和现实相纠结、知与情相冲撞,如同双脚深陷沼泽,抬头呆望深蓝的天空,祈盼满天的繁星……

一腔乱麻似的思绪,葛藤似的情感,“剪不断,理还乱”。

习惯了一个人的孤寂,翻腾的心情平静后,一种灾难的预感,蝙蝠似的在尘封的心境中回翔,那是妙龄绮年般灿烂光谱中的一道如血的红光。风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

蔚蓝的天空

也许我们是生物的一种,不能解脱一切生物对人生的执着,永远要浮沉在尘海中,从纷乱中追求和谐,从灰颓中追求绚烂,从平凡中追求奇迹。

茫茫人海,生命无数,而每个人的生命树却又在哪里植根?浪迹的浮萍,飞舞的秋蓬,注定要终生漂泊。

有人说:人生是挂在地球上的一滴眼泪,但在它风干的过程中会折射出太阳般迷人的光环。人生在世其实只需要几件真正快乐的事情,有可去爱的人,有可做的事, 另外,还要有可期盼的希望。

独自欣赏孤寂的凄美,享受自由呼吸的空旷,在音符的灌溉中进行漫长的洗礼,任思绪乘着风的翅膀,随云流浪在每个曾经幻想的国度……

忧伤的现代儿童诗 篇9

关键词:儿童,电子产品,视觉体验

1 视觉体验的概念

视觉体验是一种普遍而又特定的体验, 是在“看”的基础上, 通过某种特殊的抽象过程而生成的经验。这种经验表明, “看”, 只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与感知活动, 是客观性的叙述与记忆, 对眼前事物进行表层的扫描。视觉是人类接触和感受世界最为直观的一种方式, 儿童对于事物颜色、大小和外形等信心的感知都是通过这种方式, 进而再通过其他接触形成重量、体积等认知, 最终产生多样化的认知, 比如坚硬、柔软, 比如美丽、丑陋等心理感觉, 这些信息的得出都依托于视觉的作用, 因而在感官体验中, 视觉体验占据的比重极高。

2 现代儿童电子产品中视觉体验要素的分类

2.1 儿童电子产品的色彩视觉体验

色彩是会对人类感官形成巨大冲击的一种途径和形式, 并且将会直接影响到人在情感和精神上的认知与取向。在儿童的世界中, 色彩是他们认知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因而也对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的构成要素, 色彩不仅在儿童电子产品设计中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魅力, 色彩的选择和设计还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因此, 儿童电子产品设计应以儿童色彩体验需求为基准进行设计。

相对于其他的儿童产品, 电子产品在人们脑海中总给人一种比较“冰冷”的感觉。因此, 在设计上要打破这种成规, 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组合形成多种新鲜的体验和感受, 让儿童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好奇、新鲜、喜爱等情感, 因此, 产品色彩的设计, 要符合儿童视觉体验的要求, 以单纯简洁、明快完整、鲜艳柔和的配色进行儿童电子产品色彩设计。既做到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又使色调具有赏心悦目、和谐统一的效果, 通过对儿童视觉体验理论的巧妙应用, 在设计中向儿童传达美的感受和体验, 将色彩对于儿童身心成长的积极作用完全发挥, 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愉悦。

2.2 儿童电子产品的形态视觉体验

外观是吸引消费者兴趣的重要因素, 也是互相之间建立情感认知的重要桥梁, 对于儿童来说, 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不仅要能够吸引其兴趣和好奇心, 拉近二者之间的关系, 还要能够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 作出迎合儿童和市场双重需求的优秀产品。因此, 根据儿童形态视觉体验特点, 在设计中以儿童的身心体验和感受为前提进行设计, 将会使他们在使用的感受中获得身心上的双重享受与愉悦。

电子产品在造型选择上, 要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他们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的能力还不够健全, 对产品的具象形态比较敏感。一般来讲,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他们更需要简洁圆润的外形, 或者活泼、或者可爱等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外在形象能够吸引受视觉体验影响的儿童的心理焦点, 在其身心成长阶段,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会使他们喜欢一些造型更加奇特或者具有特殊心理感受的造型。

产品形态上的趣味性也是吸引儿童视线, 在互相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外在形象充满趣味的设计远比一个普通的设计更能吸引孩子们。形态上的趣味设计并非是盲目的、孤立的, 而是要建立在对产品特点深刻认知的基础上, 以一些巧妙的趣味性设计来建立二者沟通的桥梁, 引导儿童更好的去享受产品带来的趣味。美观大方的造型、独特新颖的结构, 有利于儿童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2.3 儿童电子产品的结构视觉体验

产品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在儿童电子产品设计时, 既要使产品结构简洁, 又要不失童趣, 同时要符合儿童的体验要求。儿童电子产品内部结构通常由多个电子零件组合装配而成, 结构设计是否合理非常关键。

在儿童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儿童对电子产品的“易用性”因素。儿童由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因操作不当、零部件太多、电子按钮分布密集等因素使产品外部结构损坏;或因注意力不集中、维持度不足等引起电子产品摔落, 破坏内部结构。所以, 在儿童电子产品设计时, 应注重儿童电子产品结构合理性、设计紧密型、产品耐用性及使用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在儿童电子产品设计中尤为重要, 在设计中降低操作的复杂度, 降低不可预料因素造成的影响。儿童电子产品应利用外部机壳把尽可能多的带电部件围封起来, 并且能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以保证对儿童提供足够的安全隔离保护, 要防止儿童自行打开产品机壳, 避免儿童的手指或身体接触到带电件。

2.4 儿童电子产品的材料视觉体验

产品形态的关键是材料, 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特性, 在设计中会展现出不同的魅力和品质, 带给人丰富多彩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因此, 材料的选择, 要合理而巧妙, 更好的获得人们的喜爱。材质的变化对带来视觉体验上的变化或者提升, 这种体验与触觉和行为相结合, 能够在感知的过程中获得多样的感官体验。儿童在经过一定阶段的触觉积累之后, 很多触觉上的感触会抓化为视觉上的间接感受, 在大脑中唤起对此种产品材料的感性记忆。儿童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求在材料选择和外在处理方面要严格谨慎, 避免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或损害。伴随着低碳、绿色、环保等设计理念的出现, 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也要遵循这些原则, 多使用健康环保材料, 开发出性能更为优越, 且兼具时尚潮流等诸多元素的产品。根据产品概念、儿童心理特征, 设计师应通过对不同质感绝缘材料的合理选用, 增强产品的亲和力, 调动儿童的视觉体验特点, 提升其兴趣, 让其能够更加充满乐趣和好奇心, 在与电子产品的互动之间获得优质的享受与体验。

3 结论

儿童获得视觉体验的载体是电子产品本身, 针对儿童设计的电子产品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其喜好才能够被接受, 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儿童视觉体验对电子产品设计的色彩、形态、结构和材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 要在充分迎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更好的诠释产品的性能和优势, 利用多种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成功在儿童电子产品设计中运用视觉体验理论。

参考文献

[1]邬烈炎.视觉体验[M].江苏:江苏美术出本社, 2008.

[2]朱黎婧.与儿童心理发展相适应的产品形态认知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05:16.

[3]吕兵, 肖最, 郝喜海.色彩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6 (9) :70一71.

论儿童社会化及现代教育意义 篇10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 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经由这一过程, 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由此可见,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的过程, 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因此其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它的社会功能即“形成共性”, 指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品质, 成为社会所接受的人。这一功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使出生时为自然人、生物人的个体逐渐获得社会共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社会经验和生活方式, 以便顺利地进入并适应社会。 (2) 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培养起和社会一致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它的个体功能即“发展个性”, 指个体的个性得到逐渐生成、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性的一面。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发展起个体的自我概念。这样个体就能发挥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 使个体的行为不但受外部社会力量的引导, 而且受自我的引导和调控, 即个体能够“倾听自己内部的声音”。 (2) 使个体获得个性。个性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 也决定着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环境、他人和自己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是:传授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教导生活目的, 认识社会地位与角色, 教导和学习行为规范和纪律。

社会化的途径有社会教化和自我内化两个方面, 社会教化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 其中学校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2 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2.1 儿童社会化的两个主要阶段。

儿童社会化不是一次能够完成, 加之人类社会变迁, 造成社会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使个体很难适应社会变迁, 这就要求人必须进行继续社会化, 不断学习社会规范, 掌握技巧技能,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育过程是实现人社会化的过程。实现儿童社会化主要途径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多种形式, 其中, 家庭教育实现儿童初级社会化,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儿童次级社会化。

2.2 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主要是对个体进行有关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本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主要是对个体进行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以及以“社会化的方式转变为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强制性较大的学校社会化方面的系统训练”。所以, 家庭教育保持儿童有机体健康和儿童早期固有特征训练, 主要进行满足常规生活所需基本技能训练, 如吃饭穿衣的技能等, 稍长儿童要逐步学会初步的社会礼仪及道德规范, 进行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教育, 使儿童在与同伴群体的游戏中, 初步理解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的涵义。在学校教育中, 由于儿童体质的强健以及认识能力的发展, 教育内容已逐渐转向系统知识的掌握与习得, 学习强制性社会规范, 发展抽象思维, 有计划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进一步形成。另外, 谢维和认为, 儿童在家庭中进行初级社会化时, 情感是重要因素, 儿童与意义他人的良好情感是实施初级社会化的先决条件, 儿童产生了对意义他人的认同, 这又是儿童认识和形成自我的开始。学校教育中儿童的情感已退居次要位置, 而社会教育中更是潜移默化, 所以儿童的认同和内化已带有抽象性特点, 并不需要完全与具体的某件事、某个人连接在一起。

然而,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其一, 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简单明了, 家庭成员互动频率提高, 父母亲对孩子的关怀次数明显增多, 过分爱护、过分照顾、过分保护、过分期望等“四过现象”普遍存在。其二, 家庭解体严重阻碍儿童社会化过程。其三, 家庭教育忽视儿童品德教育。其四,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学校教育在促进儿童社会化也有了种种不利的问题。其一, 学校过分组织化倾向日趋严重。其二, 教学手段落后。其三, 要认真反思学校教育工作。

社会因素方面, 目前的大众传媒如电视、网络对儿童社会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儿童的许多社会行为都是观察模仿得来的, 所以, 儿童通过这些媒介所目睹的一切将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另外, 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等也主要影响儿童的发展轨迹。

3 应对措施

3.1 家庭教育方面。

重塑家庭教育理念, 构建学习型家庭教育。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 要以保育为基础, 以开发智力为平台, 以养成礼仪、习俗、规范为切入点, 以形成初步良好的人格为要求, 最终形成家庭教育合力, 使儿童初步形成自我意识和社会角色意识,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规范, 智力发达, 体魄强健。为此, 要从构建学习型家庭教育入手, 树立正确的家庭生活观念, 进行有益的家庭生活活动, 根据家庭经济状况, 调整家庭消费结构, 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和谐的家庭气氛;要切实提高家庭成员的基本素养, 保持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在平等、民主、亲切的氛围中实施家庭教育;父母要有现代化意识, 要有科学的亲子观和养育观, 这对于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儿童社会化大有裨益。

3.2 学校教育方面:

重建学校教育目标, 改革学校教育内容, 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实施学校教育效果的社会评价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保证。

低年级阶段的教育目标, 应彻底从系统知识掌握的单一目标中转变过来, 确立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生活基本技能, 形成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的教育理念, 围绕这个理念, 改革学校教育内容, 革新教材体系, 注重社会基本规范教育内容, 把传统的中华人文精神和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结合起来, 提高儿童人文素养, 提升儿童人文精神。为此, 要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以实施活动课为主, 通过游戏, 以符合儿童个性化的社会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加强互动, 增强儿童感性认识, 提高儿童明辨是非能力, 达到教育目标。要把改革学校教育评价机制放在突出位置, 对儿童的教育评价, 要突破学校系统内评价的呆板要求, 应并重对儿童知识学习质量和社会道德规范养成质量的评价, 评价的实施主体应是学校教师和其他从事儿童工作的研究人员和家长, 评价的方式不应是单纯的考试, 要结合儿童在各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综合评定儿童的教育成效。

3.3 社会教育方面。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希望, 所以关注儿童发展不是某个个人的事情, 而是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事业, 要对目前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网络信息进行适当的筛选、控制, 健全适宜儿童学习成长的体制, 从各方面为儿童社会化提供有利条件。

摘要:从社会化概念、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化的内涵及其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启示, 以期对当前社会化理论研究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有所启发。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2000.

[4]马和民.新编社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5]P.墨森, J.卡根等著, 缪小春等译.儿童发展与个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58.

[6]G.R.Patterson, B.D.Debaryshe, &E, Ram-sey,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329-335, 1989.周宗奎,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博士.

上一篇:初中英语完型填空下一篇:堆雪人作文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