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精选5篇)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篇1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李光有在吗?(错)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有受伤吗?(错)受伤没有?(对)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 单音节: AA式

高——高高(的)大——大大(的)

红——红红(的)慢——慢慢(的)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儿的脸”。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

(六)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例如: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例如: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二)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

②他在家里.(动词)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它们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

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①哈哈!我猜着了。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③哦,我想起来了。④喂!现在开会了。⑤嗯!我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

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例如:

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⑥。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

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

(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

辨析: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5).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明天我在家。他在看书。

我比你高一点儿。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他手里那着一本书。6).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如:我和弟弟都去过。

我和弟弟谈话。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7).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如: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拿把菜刀来。(量词)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

☆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 肃立 B.也许 立刻 C.聪明 智慧 D.欣然 果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动词)2.队员们精疲力尽。(名词)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形容词)4.输得精光。(副词)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

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

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副词)除了(介词)始终(副词)依照(介词)沿着(介词)索性(副词)扑通(拟声词)哦(叹词)屡次(副词)何必(副词)自从(介词)砰(拟声词)啊(叹词)却(副词)

七、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词性 愿意(能愿动词)孤寂(形容词)诧异(形容词)壮举(名词)贪婪(形容词)

词性的变化

汉语中的许多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会发生变化,也即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因此,要学好词性,必须掌握语境中的词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1、发明,可作动词或名词。

①这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这里的“发明”指某种成果或产品,是名词。)②科学家发明了计算机。(这里的“发明”指研究开发,是动词。)

2、得,可作动词、助词或名词。

① 这件事你得去。(这里的“得”读děi,表示一种意愿,是能愿动词。)

②工资是我的劳动所得。(这里的“得”读dé,相当于“得到的报酬”,因此是名词。)③这件事你做得对。(这里的“得”读de,用在动词“做”之后,表示补充说明,是结构助词。)

3、上,可作名词或动词。

①桌上有一本书。(这里的“上”,表示处所,是名词。)②昨天我上南京去了。(这里的“上”表示动作行为,是动词。)

4、在,“在”的用法最为灵活,可作动词、副词或介词。

①星期天,我在家。(这里的“在”后面再没有动词,因此只好自己充当动词。)

②星期天,我在家看书。(这里的“在”后面还有动词“看书”,因此只能充当介词,和“家”合在一起,表示处所。)

③星期天,我在复习功课。(这里的“在”相当于“正在”,表示时间,因此它是时间副词。)

5、啊,可作叹词或语气助词。

①啊!祖国多么美!(这里的“啊”单独使用,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是叹词。)

②祖国多么美啊!(这里的“啊”用在句末,表示一种感叹语气,是句末语气助词。)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许多词性用法很灵活,应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下面几题请同学们仔细辨识:

①老师叫你。②昨天你叫老师表扬了。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④明天我要到上海。⑤请把座位让给她。

⑥妈妈让我学做饭。⑦上学时要锁好门。⑧我买了一把锁。

(附参考答案:①动词,②介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动词,⑥动词;⑦动词,⑧名词。)有这样一则

笑话: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上帝住哪儿?”彼得回答:“我知道,上帝住在厕所里。”老师愕然:“住厕所?你怎么知道的?”彼得说:“每天早晨,我都听见爸爸使劲敲厕所的门,一边不停地喊:„上帝呀,你怎么还不出来!‟”这则笑话的可笑之处是因为彼得答非所问,错误地把老师所问的“上帝”与爸爸所喊的“上帝”混为一谈。这实际上牵涉到语言中的词义虚化和词性转化现象。

笑话中,老师所问的“上帝”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一个事物、概念的名称,是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神,是名词;而爸爸在敲打厕所时所喊的“上帝”表示的是一种呼唤或感情,相当于“哎呀”、“唉”,其原来的意思已经虚化,词性也由名词转化为叹词。汉语口语中,有些名词表示的事物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具有至高无上性,如“上帝”、“天”、“地”、“妈妈”等,因此,人们在产生惊讶、赞叹、无奈等感情时,往往会随口呼出,抒发感情。长此以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些名词的本来意思就被虚化,词性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些只表示呼唤应答或某种感情的特殊叹词。这种语言现象在口语中经常出现。如:

“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吧?”(《变色龙》)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篇2

1 名词性习语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衣橱里的骷髅;家丑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空想

a marked man 成为攻击目标的人

life after death 再生

a thin skin 脸皮薄;顾及脸面

例如:Do you believe in life after death?

你相信死后再生吗?

You shouldn't be in politics if you have such a thin skin.

你若这样顾及颜面就不应从政。

2 动词性习语

foot the bill 负担费用;掏腰包

promise the earth 做出不可能实现的承诺

sweep the board (在比赛中)囊括所有奖项

mark time 等待时机

pick and choose 挑挑拣拣;精挑细选

例如:I'm just marking time in this job.I'm hoping to get into journalism.

我干这项工作只是在等待机会。我希望能从事新闻专业。

You have to take any job you can get.You can't pick and choose.

你只能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你不能挑三拣四了。

3 形容词性习语

dog tired 疲惫不堪

wide of the mark 不准确;离谱

sick to one's stomach 非常着急;忧心忡忡

for real 真实的

on the level 诚实;正当;合法

例如:This is not a fire drill,it's for real.

这不是救火演习,是真失火了。

Are you sure this deal is on the level?

你相信这笔交易合法吗?

4 副词性习语

once and for all 一劳永逸地;一次了结地

once in a blue moon 千载难逢;破天荒地

with flying colors 出色地

to the letter 不折不扣地;丝毫不差地

for the time being 暂时;眼下

例如:I followed your instructions to the letter.

我是严格遵照你的指示办的。

You can leave your suitcase here for the time being.

你可以暂时把衣箱留在这里。

5 介词性习语

by way of 途经;路过

at the mercy of 任由…摆布

on the eve of 在…前夕

by means of 凭借;通过

on the point of 快要;即将

例如:The load was lifted by means of a crane.

重物是用起重机吊起来的。

We were on the point of giving up.

我们当时几乎要放弃了。

6 连接性习语

as well as 既…又…

on condition that 只要…

so as to 以便…

in order to 为了…

according as 取决于…

例如:She arrived early in order to get a good seat.

她到得很早,图的是得个好座位。

Everyone contributes according as he is able.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贡献。

7 感叹习语

By God! 老天作证!

My goodness! 我的天哪!

Lo and behold! (用以表示惊讶)你瞧!真怪!

8 短句结构的习语

That's life.(表示失望但无可奈何)生活就是这样;这就是生活。

Only time will tell. 只有时间会证明。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没有免费的午餐。

The rest is history. 结局尽人皆知;结局如何不必赘述。

There is safety in numbers. 人多保险。

由上述例句可见,英语习语的意义和结构完整明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可分为不同词类的习语,在语法上均能起到句子成分的作用。

摘要:英语习语纷繁浩瀚,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无不展现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从意义和功能的角度对英语习语进行总结和分类,有助于提升英语文化及语言素养,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习语至关重要。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篇3

关键词:非动词性谓语句 成句原因 情境植入 关系侧面 时间侧面

一、引言

请观察下面一组例句:

(1)我买了一本语法书。 (动词性谓语句)

(2)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形容词性谓语句)

(3)他留学生。 (名词性谓语句)

以上三例在汉语中都是完整的限定性小句,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例(1)的谓语是述宾短语;例(2)的谓语由副词与形容词构成;例(3)的谓语则由光杆名词直接充当。根据认知语法观点(Langacker,1987;1991;2008),完整的限定性小句凸显已经植入情境中的过程(grounded process)。而过程被定义为“分布在一系列连续的时间点上的一组构型”,“过程述义具有确定的时间侧面”。(牛保义,2013)

按照这一前提,以上三例凸显的都是过程,应有确定的时间侧面。例(1)的过程性来自于动词,并由其提供时间侧面。但例(2)谓语结构中形容词的语义凸显为非时间性关系,而非过程性关系;例(3)谓语结构中的名词则标示事体(thing)。像例(2)、例(3)这样的限定性小句,其过程性是从何而来的?也就是说,它们的过程性语义是如何构建的?

我们的研究对象明确如下:根据传统汉语分类,主谓句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和名词性谓语句;本文限定的研究对象为非动词性谓语句,包括名词性谓语句和形容词性谓语句。

二、文献回顾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对非动词性谓语研究的角度主要有六类:

第一,把它当成动词谓语的某种省略形式。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谓语其实是动词短语,以“是”或“有”为核心,只是动词因为某些原因省略掉了。重要证据之一是这类句子的否定式一定要得到“是”或“有”的支持。根据认知语法观点,语言结构是由对概念内容的识解促动的。因此,不同的语言形式,有不同的语义,不能简单等同。此外,通过实例考察,也发现两类句子并不完全等同,试比较:“我永远版纳勐拜人”“我永远是版纳勐拜人”(叶辛《孽债》)。

第二,列举可以直接充当谓语的名词性短语或形容词性短语的类别。如:表示籍贯、年龄、日期等的名词,以及表示阶层、典型、联想等特征的名词;表示性状本身,重迭式表示性状的分量、程度和估价等的形容词。然而,非动词性谓语涵盖范围极其广泛,任何一种列举方法都无法穷尽其所有的类别。

第三,把非动词性词看成动词。石定栩(2009)认为,充当谓语核心的名词有两种情况:第一,本质发生改变,应该视为形容词;第二,意义发生变化,名词直接用作动词。齐燕荣(1992)认为:“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动词一样既可以表达述谓内容,又可以表达述谓性,因而能单独作谓语。例如:‘今天天气冷。谓语由形容词‘冷充当,形容词在时间和程度上是容许变化的:今天‘冷,明天可能‘更冷,或‘不冷,这种潜在的可变性,使得形容词能够对主语加以描述,能够独立作谓语。”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说明句子的时间性从何而来。

第四,在生成语法框架内,设置空语类或不承认汉语无动词句子的存在。邓思颖(2002)把汉语没有动词的句子分为三类:名词谓语句、空系词分句和空动词句。认为前者属于动词不存在现象,后两者属与空动词现象。这些都受制于经济原则的制约。傅玉(2009)认为汉语中不存在类似于英语的典型动词空缺句。尽管存在一些“表面的”动词空缺句,那是属于情景省略。

第五,从识解角度出发。高航(2008)讨论了名词谓语句的概念基础,发现“谓语名词呈现出动态性,这一性质是主观化和心理扫描的结果。概念化主体在一个抽象路径(即量级)上进行心理扫描,而扫描的终点是主语名词短语所凸画的事物在该路径上的位置”。但并非所有的名词谓语都能表现出量级的动态特点,例如:“鲁迅绍兴人。”

第六,从范畴化和构式角度出发。庞加光(2013)认为“名词谓语是名词成分在构式网络下的重新范畴化。这些名词成分的概念结构通过显影化调节转化为具备特征描写功能的关系成分,从而被形容词谓语句和特征句范畴化”。但是依然没有说明非动词性谓语句的时间侧面从何而来。

根据以上文献回顾,我们认为现代汉语非动词性谓语句的过程性,并非只是根据词汇本身的语义凸显获取的,还有识解层面的情境成分。所以,非动词性谓语句的过程性在概念内容和概念化二者进行识解的互动中获取。

三、理论分析

Langacker(2008)提出并非每个限定性小句都有明确的动词成分。他用Luise?o语进行举例。

该语言中描述现在情形,只用名词+形容词:

(4)awaal oyokval

dog quiet

The dog is quiet.

但描述非现在情形,则需要使用miyx‘be加表时间的形态变化。

(5)awaal oyokval miy-qus;

dog quiet be-PAST

The dog was quiet;

(6)awaal oyokval miyx-maan

dog quiet be-FUT

The dog will be quiet.

通过观察例句,可以动词miyx使形容词关系具有了时间延展性。这是作为句子中心词的必要条件。但在缺失动词miyx现在时表达式中,句子的时间性是从哪来的呢?

对此,Langacker认为,语言中的规约单位不仅包括构成表达式的方式,还包括将其应用到语篇中的方式。说话人、听话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对台上区域的领会,是任何语言表达语义的一部分。在会话的任一时刻,会话人都要把注意力投射到某一台上实体。对限定小句来说,被聚焦的成分是一个被凸显的过程。小句本身的产生时间限定了话语框架的持续时间,这是凸显的过程被领会并被序列扫描的时长。

这些概念都是规约单位的一部分,用来说明表达式是如何被应用到进行中的语篇。其中的一个规约单位,允许像awaal oyokval一样的结构被理解成句子,并用来描述说话时间内持续的稳定关系。因此,表达式的直接时间范围与当前话语框架相一致。

同样,在这一时间段中,形容词关系中被聚焦的成分一致。这一凸显关系虽非本质上的过程性,但它被会话事件本身给予了时间延伸性。通过把明确表达出来的象征关系锚定在会话人的互动中后,过程得以在合成概念中涌现,并因为会话人的互动而构成了情境。这一过程也是被植入情境中的限定小句。

汉语中亦有很多无动词句子。如:

(7)狗很安静。

(8)她很漂亮。

(9)鲁迅绍兴人。

(10)明天大雾。

(11)昨天星期六。

在尝试用Luise?o的解释分析汉语时,发现例(7)中,形容词关系可以和说话时间一致。因此,它在现在时刻被会话关系赋予了时间性。例(8)、例(9)中被聚焦的关系超出了当前会话时间,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例(10)、例(11)则分别表达将来情况和过去情况,凸显的关系以当前会话时刻为参照。

以上各例,首先在低层级的成分层面,句子各个成分结构(component structure)通过自主依存关系相互联结,形成了合成结构(composite structure)。然后是此合成结构通过植入情境中,和当前话语时间相对应。根据此话语时间或以此话语时间为参照,构成了分布在一系列连续的时间点上的一组构型,从而获得了时间侧面,并具有了过程性。

四、结语

针对以往研究的难题,本文着眼于整体句式,发现“非动词性成分为什么能作谓语”这一问题其实是“非动词性谓语句为什么能够成立”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转换,发现非动词性谓语句并非是动词谓语句的省略结构,其中的非动词性成分也没有经历词性转换而成为谓语。当然,非动词性谓语句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其中的A部分和B部分具有语义联系,并且这一语义联系被植入情境获得了时间侧面。经过这样的认知操作,非动词性谓语句成为被植入情境的结构,凸显了一个时间性关系侧面。

(本文系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现代汉语非动词性谓语句时制系统的认知研究”[Y1325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2]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邓思颖.经济原则和汉语没有动词的句子[J].现代外语,2002,

(1):2-13.

[5]傅玉.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句法结构线性排序研究[J].天津外国语

学院学报,2009,(5):1-10.

[6]高航.名词谓语句的认知解释:主观化与心理扫描[J].外语研究,

2008,(4):31-36.

[7]牛保义等译.蓝盖克.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理论前提[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庞加光.构式视角下的汉语名词谓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6):20-25.

[9]齐燕荣.形容词谓语句的述谓性及其表达手段[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2,(4):56-60.

[10]石定栩.体词谓语句与词类的划分[J].汉语学报,2009,

(1):29-40.

现代汉语词性 篇4

现代汉语词性—实词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学会简单的区分词性;

2.初步了解常见实词的语法特点。

活动过程:

活动一:知识讲解

给词分类,可以用不同的标准。为了研究词汇,可以按照词的来源把词分为外来词、方言词、古语词等。语法上区分词类的目的是为了指明词的外部结构关系,说明语言的组织规律,因此,分类的基本根据是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上边。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汉语里大部分词是实词,实词和虚词是词的基本类别。

有了实词,我们就可以造一些简单的句子了。虚词必须依附实词才能进入语句结构。如“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是用实词造成的两个句子,里边不包含虚词。有了虚词,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表达更多的意思。第一句加上虚词以后,说成“他认识你的”、“他认识你了”、“他认识你吗”、“他认识你吧”,意思各不相同。有了虚词,我们还可以把两个分句连接在一起,使它们发生特定的关系,如“他虽然认识你,但是你不认识他”。总之,用上了虚词,句子的变化就多了,表达的意思也更丰富了。

实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词和词的组合能力上边。哪些词可以同哪些词组合,怎样组合,组合起来表示什么关系;哪些词不能同哪些词组合:这里表示出实词的不问类别。

虚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它同实词或词组的关系上边,能同哪些实词或词组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这里表示出虚词的不问类别。

根据各类词的不同词法功能,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可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批评、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会、可以、肯、敢、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回、开、过、起、来、上来、进来、回来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1.动词“是”

I.“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作谓语,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他是个开车的”、今年是个丰收年

II.“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肯定,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2.助动词(能愿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

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秋天到了,天气[应该] 凉快了”。3.趋向动词

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老实、鲁莽、软、硬、苦

表形状的:长、短、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 单音节: AA式

高——高高(的)大——大大(的)

红——红红(的)慢——慢慢(的)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清楚——清清楚楚

或A里AB式

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儿的脸”。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

(四)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例如“一个”、“五本”、“两次”等等。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例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水”“三心两意”等。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

(五)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1)有专用的,如: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磅、吨、元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 集体单位:双、对、群、帮,班、套、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

(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和外语相比,其中量词特别丰富,这就使现代汉语增加了区别同音词的功能和形象化的表达手段,如“一线阳光”,“一小串珠子”。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也有专用和借用两类。专用的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的“次、遍、场、趟”。借用的如“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

(六)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可以称为“包括式”,“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可称为“排除式”。

人称代词:我、咱、你、我们、别人、人家、大伙儿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几、怎样、怎么

指示代词:这、那、这里、这会儿(之、其、此、是、斯)

活动二:合作探究:1.关于“是”的用法

他是学生

当是时

这样做是很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古非今

所言极是

唯利是图

无乃尔是过矣

是非不分

是社稷之臣也

共商国是

2.关于“为”的用法

为 wei 动词

人为刀俎

冰,水为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介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助词

何辞为

何以伐为

何以家为

Wei 介词

对、向、替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之奈何

成语:为所欲为

自以为是

为富不仁

不足为训

为虎作伥

为民请命

第三课时

现代汉语词性——虚词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学会简单的区分词性;

2.能了解常见虚词的语法特点。

活动过程:

活动一:知识讲解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一)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极其、格外、表范围的:都、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 表时间频率的:将、将要、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难怪、大约、幸而 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例如:

①这办法好得< 很>。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比较下边两组词:

白布

老朋友

净水

形容词 白跑一趟

老说不完

身上净是泥

副词

(二)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以、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比过去〕更好(表比较)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

②他在家里.(动词)

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④我们要比干劲,比质量。(动词)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

(四)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语气助词:的、了、吧、呢、嘛、呗、罢了、也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五)叹词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等。

(六)拟声词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活动二:合作探究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如:我和弟弟都去过。

我和弟弟谈话。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活动三:典型题例

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

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活动四:小试牛刀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

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 肃立 B.也许 立刻 C.聪明 智慧 D.欣然 果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

2.队员们精疲力尽。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

4.输得精光。

四、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五、合作探究

yu “欤”

无奈尔是过与

Yu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未得与项羽相见

与人为善

与狼共舞

与虎谋皮

与世无争

Yu

与会

与闻

de 获取,接受:~到

~失

~益

心~

往往有得

适合:~劲

~法。~体。

此言得之(六国论)

满意:~意。扬扬自~。

完成,实现:~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项王自度不得脱

dei 可得注意(必须)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篇5

关键词 德育模式本质分类现代建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道德及德育的客观需要与强烈呼唤,德育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德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德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德育模式的实践形态层出不穷。德育模式作为德育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上承抽象的德育理论,下启具体的德育实践,它不仅是德育理论的范型化与实践化,而且也是具体德育经验的概括化与程序化,是联结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纽带与桥梁。但从已有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来看,德育模式的概念界定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德育模式的实践形态仍过于繁杂、缺乏系统,德育模式的现代建构仍囿于传统、方向不明,这势必影响德育模式自身作用及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德育活动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为此,必须厘清德育模式的本质内涵,明晰德育模式的类型划分,把握德育模式现代建构的对策趋向。

一、德育模式的本质内涵

德育模式的概念界定,是德育模式研究的基本逻辑起点。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杜爱森认为,所谓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1]。班华认为,德育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育模式,是运用“模式”研究法,对在德育现象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为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德育经验加以抽象化和结构化,使之形成特殊的理论形态,亦即在一定德育理念支配下,对德育过程及其组织方式、操作手段、评价机制等作出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2]。黄向阳认为,德育模式实际上就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理论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3]。郑航则认为,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论或观念指导下,对品德培养过程及其组织学生、活动方式、操作程序、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所进行的框架构想和方案设计[4]。从上述德育模式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一方面,德育模式有别于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是构成德育模式的细节,是德育模式具体的智力操作范型,二者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另一方面,德育模式也有别于德育理论和德育理念,它不仅蕴涵了人们的德育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而且还内涵着结构、程序、原则、方法、策略等实践要素。据此,笔者认为,所谓德育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基础上可以参照模仿的、具有操作性的结构性整体。具体而言,德育模式是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德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程序及一整套策略体系。德育模式不仅可以表现为某种德育理论的简约化,运用简明解释或象征性符号反映其所依据的德育理论的本质特性,也还可以表现为对某些德育经验的总结、加工、抽象、概括与优化,是连接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纽带和桥梁,能给德育实践者提供一整套可供参照、借鉴与操作的标准的德育式样。

作为一种既不同于德育理论又不同于德育实践的德育因素,德育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其一是操作性。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任何一种德育模式都不是空洞的理性思辨,而是能够参照模仿和实施运用的程序化、固定化的操作步骤和行为范式。如西方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心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以及我国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欣赏德育模式、探究德育模式等,都有一整套可供模仿和操作的程序、步骤和策略等,具有极为鲜明的操作性特征。其二是优效性。任何一种德育模式的提出和建立,其根本旨归都是为了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如果一种德育模式不是优效而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如传统的注入式模式、灌输式模式、强制性模式等,那它必然会逐渐被边缘化,甚至会退出德育实践的历史舞台。可以说,德育模式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优效性,因而它也是德育模式的生命活力之所在。其三是发展性。发展变化是任何事物的普遍属性,德育模式也不例外,它也是一个开放的、运动的、变化的系统。德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德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德育实践的不断深化,必然会促发和推动德育模式的不断变革、发展和完善。如伴随着注入式、灌输式、强制性模式的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主体性模式、体验式模式、生活化模式等,由于它们更符合道德和德育的本真追求,因而逐渐成为当代德育实践中卓有成效的常用的德育模式。

二、德育模式的类型划分

由于德育文化、德育思想和德育理念的差异,致使德育模式的实践形态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德育模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按照德育模式的功能分类

任何一种德育模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德育功能。如果依据德育模式的不同功能,德育模式可分为主知主义模式、主情主义模式和主行主义模式。“主知主义”模式是西方形成较早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德育模式,它最初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发展完善。这种德育模式注重张扬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智慧,强调发展人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理解、道德思维等道德理性能力,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和独特功能的德育模式。“主情主义”模式最早由英国学者麦克菲尔和诺丁斯提出,后由美国学者吉利根传承和发扬。相对主知主义模式来说,主情主义模式形成时间较晚一些,但由于其对道德情感在人的品德形成中独特作用的珍视,特别强调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和德性成长的源泉和动力支撑,因而成为当今更容易为人们认可和接受的德育模式。“主行主义”模式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道德教育家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模式都属于这种德育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的品德形成不单单是知“道”,更重要的是行“道”,不重视道德行为的养成,或者没有把道德行为置于德育的核心和关键地位,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有效的德育。

2.按照德育模式的内容分类

德育模式的选择与运用,必须依据德育内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德育课程。如果据此来划分,德育模式可分为德目主义模式、全面主义模式和混合主义模式[5]。“德目主义”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盛极一时,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影响广泛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主张把德育所要培养的道德品质以条目的形式排列出来,加以系统讲解与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像“德目”所要求那样的道德知识、道德性格和道德能力。科尔伯格所说的“美德之袋”就是对这种德育模式的形象概括。“全面主义”模式也称“形式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颇为盛行的一种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反对单纯的道德知识或道德条目的灌输,反对学校开设独立的学科德育课程,主张以全部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独特的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强调学生对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过程的体悟与理解,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混合主义”模式是对上述两种德育模式各执一端的修正,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在德育目标上强调个体与社会所承担的共同责任,重视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共同需要;在德育内容上突出西方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强调传统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意义,重视开设公民课程和伦理道德课程。

3.按照德育模式的作用方式分类

德育模式作用的发挥,存在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等不同的作用方式,据此可将德育模式划分为外铄型模式和内发型模式[6]。“外铄型”模式认为,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外部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强调从外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利用一定的程序、步骤、策略、手段和方法,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化,从而使学生具备社会所期望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国外流行的社会行动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等,我国传统的灌输模式、讲授模式、社会控制模式等,都属于这一类德育模式。“内发型”模式首先对“外铄型”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这种道德的外部灌输且不说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能力,即使学生获得的道德知识也只是冷藏的、死的知识的简单堆砌,其本身并不具有多么大的德育价值。这种德育模式特别强调学生品德发展和德性成长的根本动力来自于自身的道德需要,只有激发起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变教师“教的要求”为学生“学的需要”,变“要学生学”为学生“我要学”,才能不断实现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国外流行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心模式等,我国目前倡导的主体性模式、生活化模式、体验性模式、欣赏型模式、活动型模式等,都属于这一类德育模式。

三、德育模式的现代建构

德育模式现代建构是德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它是一种以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价值坐标,以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和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为最终旨归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1.由单一走向多元

任何一种德育模式都包括其自成体系的理论、预设的目标、独特的条件资源和具体的操作程序,当然也都各有其特定的功能与局限性,因而单靠一种德育模式有时并不能圆满完成德育任务,需要多种德育模式的有机配合。这首先是由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决定的。因为任何一种德育模式无论多么完美,它也只能侧重于学生品德某一方面的发展,只有多种德育模式协调配合,综合利用,才能完成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发展的任务。其次是由多种德育模式功能互补决定的,因为各种德育模式的功能与局限不同,一种德育模式的功能并不能完全由另一种德育模式所替代。最后也是由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的,当代德育内容涵盖范围愈益宽泛,如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德育、生态德育、网络德育等,这就需要据此建构多元德育模式以适应德育实践的客观要求。现代多种德育模式的并存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模式的现代建构时,既要注意建构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各有其独特功能的德育模式,也要针对德育内容的扩展构建多种德育模式。事实上,我们在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德育模式基础上也正在致力于多元德育模式的建构,如体验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主体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生态德育模式、生命德育模式等。

2.由灌输走向对话

现代德育模式是在反对传统道德灌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人们对灌输德育的认识愈益深刻:在性质上,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德育;在目的上,它是一种“无人”的、“非人”的德育;在内容上,它是一种旨在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德育;在方法上,它是一种单向说教和灌输的德育。这种僵化的德育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现代德育模式倡导的是一种对话模式,“对话”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体间性”,它强调主体双方基于各自的“理解”,利用语言作为中介,把沟通、交往、交互和意义作为实践旨趣,从而实现主体双方的“融通”与“融合”。这种德育模式充满了人性,也因此能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使他们获得真正的道德发展。由灌输走向对话,一方面表明了现代德育模式从忽视学生发展全面转向重视人及人的发展。道德教育家杜威、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推动这个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杜威首先反对灌输,他指出灌输的本质是强制性的、封闭人的思想的,是限制了学生道德智慧发展的;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则发展了杜威的认知性发展德育理论,为反对灌输提供了科学支撑,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他们都相信学生是自身道德的建构者,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由灌输走向对话,另一方面也是从“奴化”的德育模式向“自主性”德育模式的转变。道德灌输只能培养奴隶性、顺从性人格,而自主性德育则能培养集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和责任性于一体的道德人格。

3.由自然本位走向以人为本

现代德育模式的历史转型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展开的。传统德育模式与现代德育模式的对抗是德育模式现代转型的基本动力。可以说,德育模式由“自然本位”走向“以人为本”意味着人类个性的大解放,它不仅有利于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现代德育模式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自然本位的德育模式、国家本位的德育模式以及人为本位的德育模式。“自然本位”德育模式强调自然适应性原则,如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儿童的自然就如一块“白板”,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强调“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国家本位”德育模式是德育演进的高一级形式,它强调绝对服从,培养儿童的盲从人格;强调绝对权威,认为皇权、神权、教权不可侵犯;强调德育要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随着现代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对人才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新学校德育运动,人本化德育模式也得以崭露头角。这种德育模式凸显了道德和德育的本真追求,强调学生的精神价值、人格尊严、人性发展和终极幸福。这一时期的德育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心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等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德育模式的改革,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4.由控制封闭走向自主开放

在传统教育观念里,人们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往往仅限于智育,而不包括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德性成长。我们一方面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德育领域中却仍然以听话、顺从作为“好学生”的标准,这不仅会人为地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道德生活需要,而且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性发展,把学生仅仅看作是等待塑造的客体,看成是等待教师任意去装填的“美德之袋”,使学生受到了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形成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控制封闭型的德育模式。其实,道德既是一种客观规范,也是主体的一种内在需要。个体作为道德发展的主体,其品德形成和发展既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他们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实际需要。现代德育模式的建立就是要从主体的道德需要出发,关注主体的道德生活。这种关注主体道德生活的现代德育模式就是自主开放型德育模式。它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其一,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其二,它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其三,它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其四,它主张德育与主体生活的紧密联系。现代德育模式不仅从理论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也重视以各种恰当方法,如价值分析、价值判断、角色扮演、社会模拟、社会探究、问题讨论、社会调查、情感体验等,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这些自主活动,或者作为德育模式实施的一个环节,或者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德育模式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彰显并落到实处。

5.由理想空泛走向理想现实相融合

传统德育模式是高度理想主义的,往往把个人设计成理想化的革命者,这种理想空泛的德育模式虽然曾经鼓舞了人们的革命热情,也培养和造就了一些模范和典型,但它又表现出脱离现实、“假、大、空”和令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弊端。如果把德育提到一般人达不到的程度,就只能培养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圣徒”,它不能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就必然失去了现实功用。特别是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德育由于与现代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因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现代德育模式并非摒弃理想目标,而是特别强调理想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把现实的德育目标内化成理想德育目标的重要部分,以理想目标引领和指导德育实践的活动方向。因为这种理想德育目标一旦缺失,现实的德育目标就会失去了动力和统帅,从而成为一种自然的、盲目的活动。不仅如此,如果忽视德育的现实目标,过分强调理想德育目标的作用与价值,幻想人类期望的道德水平的突然实现,其结果也必然会破坏理想德育目标得以形成的现实根基,理想德育目标只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 杜爱森.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探讨.理论探索,1999(2).

[2] 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 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郑航.学校德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陈洛湘,陈树文,孔琳.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与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

[6] 范树成.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4(7).

[作者:周卫东(1964-),男,江苏睢宁人,江苏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典兵(1966-),男,山东郓城人,江苏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

上一篇:南朝诗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校园招贴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