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2023-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应届毕业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 存在着复杂的就业心理, 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我们曾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心理做过调查, 总体情况为:毕业生受家庭和同学影响较大, 以东部地区、大中城市为主要就业去向, 对自身综合能力判断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 当前毕业生普遍没有就业计划和职业生涯设计, 盲从心理较为严重;就业前瞻性意识差, 只顾眼前利益, 缺少超前意识和发展眼光;毕业生存在畏难怕苦心理, 对工作时间长、经常出差、工作强度大的工作有畏惧心理;毕业生普遍要求就业单位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工作稳定性强、专业对口, 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很多毕业生存在自卑或自负心理, 一部分毕业生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在择业时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 对自己的前途持消极态度, 一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 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 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诸多毕业生就业主动性心理差, 依赖心理强, 等待家里安排工作的较多, 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就业的较少。

经过调查, 我们认为毕业生不同程度存在着盲从、自卑、功利、焦虑、自负、观望、依赖、实惠等多种就业心理问题, 在这里我们对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常见心理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1. 就业大环境形势严峻

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 供需失衡导致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政府需要不断完善政策的广度适用性和深度惠及力度, 在制定政策时应注意:一是市场导向, 政府调控的就业大环境下, 过渡期必须有制度等各方面保障为就业保驾护航, 二是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机制需不断健全、力度要不断加大、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2. 用人单位存在歧视

目前在社会上依然普遍存在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 这种歧视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着很大的消极作用。用人单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招聘时对学历有着很高要求。相比较而言, 大学学历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 女大学生越来越成为就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用人单位在招聘女职员时, 会出于增加单位雇佣成本, 降低单位效益, 而且结婚、生育、抚养还会影响到单位工作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安排等利益成本的考虑, 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大学生失去竞争机会。

(二) 高校因素

1. 供需不平衡

按需培养已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体系的设计、实践课程的安排上成为主导, 这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巨大进步。但是具体按需培养的做法有待研究, 仍有部分学校、部分专业注重理论教学, 对社会实际需要没有足够认识, 不能长期的、广泛的坚持调研, 因此就没有符合实际的考察结果, 固步自封, 缺乏创新, 供需不平衡。

2. 心理辅导不到位

从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不完善是高校的普遍现象。一是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辅导教育不够系统和深入, 相关辅导资料匮乏, 辅导与实际结合不密切;二是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教师不专业, 很多高校都是由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或辅导员兼任, 也就达不到预期的辅导质量;三是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 没有真正做到专业人员的配备、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与大学生的沟通。

(三) 学生因素

1. 就业意识不健全

许多高校都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面对就业出现盲从、自卑、自负等心态, 不能把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既缺乏就业创业的主动性, 又没有竞争意识和远大理想, 更多的学生存在消极等待的心理状态。

2. 综合能力不过硬

大众化教育下, 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思想、心态、工作等方面期待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入职。社会期待专业知识水平、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竞争意识等都有很高要求, 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过大, 综合能力又不过硬的复杂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途径

从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中得出, 心理障碍的产生既有外力的影响, 也有个人因素的干扰。因此,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途径应从社会、高校和学生本人等几个大方向出发。

(一) 社会方面

1. 政府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

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实行的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这种政策下, 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应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 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乡村地区去就业, 应当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保障就业者的权益,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应加强与高校的沟通, 搭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 对于大学生就业采取优惠的倾斜政策,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2. 用人单位应全面考虑问题

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的需求方, 应在全局利益上考虑问题, 把眼光放长远些, 正确看待政府出台的政策, 要对社会的全面性长期性发展贡献力量, 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第一, 用人单位需要积极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 与高校联合,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 促使大学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第二, 用人单位应适时调整各学历层次和男女员工录用和升迁的比例, 要看到专科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要合理选用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人才, 要重视女大学生的发展, 努力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作出自身的贡献。第三, 用人单位可以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培养任人唯贤的企业良好管理理念。

(二) 高校因素

1. 有计划分步骤的全程就业指导

正确的就业观念、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就业心理, 是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学习、实践、提高而逐步积累起来的, 因此, 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指导的初期, 主要培养学生进行自我了解, 包括价值观、能力和技能、兴趣、人格类型等多个方面。

在指导的中期, 主要培养学生进行职业和教育信息探索, 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知识、行业的分类、技术发展和全球化等因素对职业的影响以及某些职业的具体信息等。在指导的后期, 主要培养学生进行生涯决策, 这是生涯规划的核心, 包括了解自己的决策风格、学习CASVE决策过程、改善自己的决策技能。

2.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高校应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 针对就业政策与综合管理、职业咨询辅导的理论与实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职业测评、劳动力市场与信息服务、大学生就业市场开发等内容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从而务实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就业心理。同时, 应在师资力量、资金等方面对心理咨询室进行投入和改善, 并主动走进学生中间进行交流, 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 开展个体就业心理咨询服务, 亦可以根据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多种负性心理, 将具有同质或半同质心理问题的成员组成课题小组, 设计不同的辅导主题, 这样的活动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 群体本身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努力提升就业能力。毕业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要将个人意愿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而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面且长期性的积累和培养。首先, 可以通过积极争取担任学生干部, 提高决策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其次, 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 掌握一些沟通技巧, 提高表达和创造能力, 总结和积累经验。第三, 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广泛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 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清晰进行自我定位后, 积极考取相关证书, 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第四, 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 多渠道的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源, 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和发展概况, 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始终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绊脚石, 这与我国当前的就业现状、社会各方面因素以及高校和学生本身都有着密切联系。根据作者与大学生长期的密切接触积累的部分相关内容, 试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系列调查, 从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等几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并总结出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

上一篇:浅析思想品德课启发式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下一篇:浅谈建筑基底隔震设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