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民俗的发展与传承——以“徽雕糕”的造物观念为例

2023-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徽雕糕”一种能食的雕刻艺术, 它还有另外一个文雅的称呼:“渔亭糕”。素有“七省通衢”之称的黟县古镇渔亭, 是徽州地区特色传统食品徽雕糕的产地。在这里及周边古村落, 发现了一种代表徽州饮食文化中特有的饮食民俗——“徽雕糕”。

一、地域风土的影响与饮食形成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也正是因着这方水土与人情, 才发展出了后来的徽雕糕。徽雕糕的起源和发展与当地的地域环境是分不开的, 看到这里, 你或许会以为徽州是个风水宝地, 其实不然。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留下一句绝唱:“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 倘若时间停留在明代, 汤显祖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绝非是夸夸其谈。在世人看来, 徽商走到哪都那么光彩照人, 徽州的名气也随着徽商的足迹声名远播。可对古代徽州人来说, 这里真可谓是穷山恶水。由于山地众多、田地极少, 在这样物质贫乏的穷乡僻壤里, 自然不能生产出优质的稻粟, 饮食结构和风格必然会与众不同一些。

徽雕糕的产生最初就是为了耐饥。徽州有句谚语:“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 往外一丢”。大多数徽州人家因为贫穷无法养活自己的后代, 男孩子到十三四岁就外出学徒, 有的甚至外出几十年都杳无音讯。据传徽雕糕与明末著名刀剪的创始人、中国十大徽州商人张小泉具有历史渊源。张小泉自幼随父亲学习制剪工艺, 为求得事业更大发展, 父亲前往杭州, 在大井巷开设“张大隆”剪刀铺。临行前妻子为他擀制了很多徽雕糕作为随身携带的干粮。他和许多外出经商者一样, 包袱里除了贴身携带的衣物、雨伞外便是这徽雕糕干粮了, 每当张小泉吃着糕点时看到糕点上的图案, 就会产生一种思乡的亲情, 心中挂念着家人的殷切嘱托, 进而更有动力在商场上拼搏奋进、吃苦耐劳, 激励自己发扬徽商“徽骆驼”的创业精神。因此徽雕糕不仅是传统糕点上徽州文化的具体体现, 同时是对那个时代徽商生活艰辛的刻画。

二、饮食文化与制作工序

被誉作“徽商商旅上的高级干粮”的徽雕糕, 不仅营养耐饿、食用方便, 还不易变质、便于携带, 并且造型美观。所谓有什么样的物质基础, 就会有什么样的饮食结构。徽雕糕的制作选用最普通的材料、用传统的工艺、最精心的制作, 先后经过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 其做工精致, 配料考究, 入口香酥松脆、口感细腻, 无不体现着自己的个性、品位与民族气质。

在屏山我很幸运地见证了糕点师傅制作徽雕糕的整个过程。它身上包含着显著地区域性、集体性、实用性、功利性、传承性以及可变性。徽雕糕的制作工序大致分为:淘洗芝麻、风干芝麻、烘炒芝麻、碾磨芝麻粉、芝麻粉等原料混合搅拌成糕料并填入糕模、刮去糕模上多余的芝麻粉、用黟县鼓辘碾压成型、徽雕糕敲打出模、黟县火桶烘烤、成品包装。其制作工序中的每个过程都非常重要, 不能马虎。尤其是其中的“烘炒芝麻”和“用黟县鼓辘碾压成型”等道工序, 要格外多加关注。糕店老板告诉我们, 制作徽雕糕最关键的就是烘炒芝麻, “火大了, 炒煳掉徽雕糕就苦了;火小了, 徽雕糕的香味又出不来。”火候要把空得恰到好处, 手上功夫直接影响到徽雕糕的质量。此外, 晾干芝麻也需要花费时间, 还需掌握好气温与湿度。

三、饮食审美与精神内涵

徽雕糕的形状各式各样, 造型美观, 雕刻图案集中体现了徽州三雕的细腻和精致。主要采用徽派古民居建筑的门楼木窗等木雕特有的人物、花鸟、瑞兽等多达上千种图案刻制出精致的徽州木雕糕模, 活脱脱一件件雕刻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徽雕糕的艺术造型主要依靠模具的形状而定, 制作方便快捷, 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印模, 如胶东地区的花样面塑, 就是使用雕刻出来的专用模子来制作这些面食。

糕模一般用上等的桃木、榆木等雕刻制成, 其上的吉祥图案多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雕镂, 装饰性很强。有玉如意、聚宝盆、麒麟、瑞狮、十二生肖、福禄寿三星、文字符号、树叶、小鸟等等, 一块小小的糕点蕴藏着徽州人民特殊的精神文化内涵。这些图案形状多数是圆形的;还有如鱼形的图案, 代表财富, 丰厚有余;再比如“暗八仙”, 民间有“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的俗语, 比喻各显其能或各凭本领互相竞赛。表现在徽雕糕身上的装饰图案还有很多, 有表现吉祥如意类:反映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祝愿;长寿多福类:象征幸福、富有、长寿;安宁平和类:代表着对现代社会稳定、平和生活的憧憬;家和兴旺类:主要用并蒂莲、白头鸟、鸳鸯、荷叶等表现, 这类图案往往表示夫妻恩爱、家和万事兴。这些传统图案形式多样, 寓意深刻, 数不胜数, 已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直观物质表达形式。在对徽雕糕审美改造的过程中, 更在乎于人们的精神感受。

从表面上看, 中国的“吃”, 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 但实际上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它借“吃”这一形式来表达丰富的心理内涵。徽州建筑到处都刻有象征寓意的典故用以警示后人, 表现在徽雕糕身上亦是如此。如今, 现存的制作徽雕糕的模具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一般都是各家各户祖上世传之宝, 也多亏了一代代制作徽雕糕的传承人把糕模完好的存留下来沿承至今, 才能看得到如此丰富的图案纹样。

四、喜庆节日风俗与饮食传承

徽雕糕是徽州百姓家家户户喜爱吃的地方传统特色美食, 每到腊月时节, 黟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徽雕糕的习俗。每到这个时节, 无处不透着醇香浓郁的香气和悠悠扬扬的敲打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把拌好的糕料擀进刻有各种吉祥造型的模具里, 然后滚平、压实、除去杂边, 最后“啪”的一声响, 将模具往案桌上一拍, 一会儿工夫, 聚宝盆、玉如意、十二生肖等多种造型图案的徽雕糕就陆续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黟县还有一种家家户户餐桌上都少不了的食品——“五香煮豆”, 尤其是早餐吃稀饭时, 它是最好的佐餐食品。徽雕糕与其他饮食一起, 构成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饮食风俗, 在这喜庆的节日里, 与徽雕糕一起端上了餐桌。

徽雕糕这一有着悠远历史的传统手工食品, 现今只有几家百年老店还在经营着, 许多人家为了方便已经采用定做的方式。但徽雕糕还一直在徽州这一地区中延续着, 每逢过年过节, 制作徽雕糕这一习俗从来没有变过。它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徽雕糕代表着徽州文化的精髓, 代表着人们的心灵寄托, 就像我们过春节一样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要:饮食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谓“食、色, 性也”“民以食为天”, 说的就是饮食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理需求和天然本能。不过, 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 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饮食变得不仅仅为了满足人们简单的生理需要, 还附加上了许多风俗和礼仪, 甚至是精神信仰。“徽雕糕”这一民俗也是一种生活文化现象, 是一种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思想和社会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它从古至今, 从产生到传承并不断地发生着变异。

关键词:徽雕糕,民俗,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17-19.

[2] 王彦发.中国民间美术概论[M].郑州:海燕出版社, 2011:111-113.

[3]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55-59.

上一篇:市政道路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运用分析下一篇: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