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保险监管与发展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保险监管与发展

浅析保险监管与发展 篇1

2.1.1 研究背景

(一)保险监管发展的需要

保险业作为最古老的风险管理办法一种,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因其种类繁多,功能的多样性,一直被大众所喜爱。

但是08年9月美国爆发了严重且全面的金融危机,仅仅半月,好几个历史上有百年根基的金融巨头一个个相继倒下,使危机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再者,遥想98年东南亚金融海啸,致使亚洲很多国家的货币贬值以及受到的各方面冲击,到现在都无法复原。所以说,金融产品是把双刃剑,保险更是首当其冲。所以,对其的监管刻不容缓,也是必然的选择。

(二)机遇与挑战

自1980年改革开放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业从一片空白到日益壮大,从市场规模只占金融业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到开始影响银行业的传统储蓄业务,并通过基金间接入市成为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保险业已真正成长为大金融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保险市场从垄断到竞争,从国内局部竞争到国内全面竞争,从封闭到开放,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也初步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在国际性日益增强的保险市场中,如何进行成本合理、强度适中、有效率的保险监管,有效地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保险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保险监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实践基础

一般来说,保险监管是指国家政府或政府的代理机构对保险机构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包括对保险机构业务范围、市场准入、市场退出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对保险机构内部组织结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立法和执法体系与过程。保险监管,从监管主体上来看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保险监管是指国家保险监管机构依法对保险体系及其活动进行的强制性监督与管理,从另一观点上来看,保险监管还包括行业自律性和社会对保险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对其自身业务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完整保险监管体系共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保机构的内部稽查审核与风险管理;第二方面,利益相关者对保险机构的制约,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对保险业的管制和约束,以及保险业公会与险行业协会的自律;第三方面,具有法律效力上的强制性与惩罚性的监管机构对保险机构与保险市场的监管控

制。

1.2 研究意义

保险业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决定了保险监管中平衡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利益就会是监管在基本原则,也就是监管中的基本的监管利益所在。从根本上讲,保险监管的目标只有一项,就是维护保险业所涉及的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可能地促进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这是监管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监管利益所在。社会利益在保险监管理论中反映为两个相互区别的分析模式,一是监管政治论的分析模式;一是监管经济论的分析模式。监管政治论反映的是保险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者这一功能的实现程度,以及如何来优化它的这一功能。监管经济论强调的是保险行为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追求的满足程度,其中包括了监管机构及组成这些监管机构的个人的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和他们之间的优化与均衡机制。监管政治论与监管经济论都是以市场机制这经济制度基础的,但是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强调能有效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监管机构对市场机制不足的以强制手段进行的纠正,以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监管目标;后者强调的是不同的市场主体通过影响市场价格来分配社会福利以及通过集体选择机制实现的租金的耗散过程中的优化与均衡。

公众选择论认为保险监管不是政府通过行使政府力量保护分散的个别的大众利益,而是维护市场上包括有组织起来的消费者在内的强有力团体的利益。因为,既然保险监督官是由竞选产生或由政府任命,而各种

政治团体会向政府施加压力,因此,保险监督官的监管政策也会相应受到这类团体的影响。

1.3 研究进展

1.3.1.国外保险监管的发展

保险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保障事业需要政府的特殊监管。但从国际保险监管的实践看各国保险监管的侧重点和严格程度有所不同,国际上通常将保险监管方式分为三类:又称为准则主义、公示主义和实体主义,也有以英国型和日德型划分的,但其监管模式不外乎:严格监管、松散监管和折衷监管。

一,严格监管,严格监管是一种传统的监管方式,又称实务监管。在这种监管方式下所有的保险活动都受到了保险监管部门的全面监管,包括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对保险产品的质量即条款和费率的管理,以及对涉及偿付能力方面的资金监督等。严格监管的原因之一是使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做到心中有数,以此弥补其信息劣势。这种制度的一个后果是限制了保险公司创造力,使保险产品的差异变小不利于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和保险公司最大化地分散风险。在欧洲保险市场,以德国为首的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方法。美国则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它的保险市场从初期的少有监管到后来的严格监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历

史的积淀形成了今天的严格监管局面所有这一切的出发点则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

二,松散监管,与严格监管对应的是松散监管。这种形式的监管给予保险公司很大的自由度,同时也给予它们更大的责任。在这种监管形式下,保险公司在确定费率和保险条件时享有很大的余地,监督者的精力集中于公司的财产状况和偿付能力上,只要公司能够保证这一点,它们的经营一般不会受到更多干预。因此,这种制度能更多地发挥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促进保险市场产品的多样化。在欧洲英国和荷兰长期使用

这一制度。

三,折踪监管这是一种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兼及市场行为监管和信息监管的一种监管方式。随着世界保险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保险监管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国开始由强向弱促进保险市场自由化的要求,向由弱向强加强保险业的偿付能力逐渐转化。在这种监管方式下,对保险险种和费率的预先监管开始取消,只有在技术性要求很强的人寿保险中仍需保持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在某些强制性保险中尚需预先商定保险条件,但是监管机构仍然可以强迫公司修改或撤销有关不合法的保险条件,这样既给予了保险公司一定的自由,同时又有随时约束其行为的权利。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其不利的方面,现实当中一旦监管部门对已发行的不合理保单采取措施将会引起保险市场某种程度的混乱,既不方便顾客也会因此降低公司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折衷式监管方式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从严格监管向宽松监管过渡中的一种监管方式。目前的欧洲市场,保险监管就是使各国从不同的起点向这一方向努力。许多拉美国家在90年代初保险市场

自由化之后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即使是以监管严厉著称的美国目前也开始了其转化历程。

1.3.2.国内保险的监管

因其人口众多,对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已步入世界保险大国的行列,但是因其80年才开始恢复,故保险的监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中国保险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年均增长速度达30%,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一是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22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433亿美元。二是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9家。此外,还有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4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317家。三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中国最大的三家保险公司相继在境外上市。四是保险市场全面开放。目前,共有37家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保险市场。《财富》杂志2003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共有46家保险公司,其中的27家已经在华设立了营业机构。

1.3.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时间短,基础差,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二是保险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保险产品创新不足,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保险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高,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对保险的多样化需求。三是保险业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营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手段仍需改进,信息化水平不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五是风险控制问题仍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风险苗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而且中国保险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和国际保险业发展的新动向,给中国保险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中国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稳定,也给中国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难得机遇:一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保障,这对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制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商业性养老、医疗和健康保险等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大有作为,而且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居民的风险与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需求随之迅速增加。而随着保险需求的增加,保险种类的增加,对其的监管力度与强度也该相应增加。

1.4 发展方向

1.4.1 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方向

继美国之后,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英国等国家的保险业先后采取了以风险为基础的审慎监管方法。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发布的《保险核心原则》也强调了风险管理在保险监管中的重要作用。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逐渐成为了保险监管发展的新趋势。

1.4.2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方向

浅析保险监管与发展 篇2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就是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作为人们的“养命钱”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重、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被赡养,因此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工作刻不容缓。

一、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内涵

(一)社会保险基金概述

所谓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是指国家为暂时失去了工作的人群或者是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不能就业的人群提供相应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险基金主要包括养老、失业、生育、医疗、以及工伤等方面,国家专门设置了社会保险基金准备基金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社会保险基金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国家的政策补贴、企业上缴、以及劳动者自己上缴等部分, 同时还需要增加资金利息等部分。

(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概述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保险人的利益不遭受任何损失, 它主要是指国家重新设立或者指定专门的机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监督和制约,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整体水平,确保其能够在阳光下运行。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遇到的问题

( 一) 社会保险基金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从整个法律层面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因此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自2010 年开始,国家就颁布了相关社会保险基金若干举措,但是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却一直没有得到完善,从而无法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 政策和法律二者之间没有做到同步,法律总是滞后于相关的政策,这就使政策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任何约束力,从而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从整个机构设置来看,社会保险基金应该属于社会保障部分, 但是很多部分之间互相推诿,一旦出现事情都不承担应有的责任,经常出现“右手管左手”的不良事件,政府部分的不仅没有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同时也没有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能, 长此以往,政府部分就会失去公信力,还会给广泛人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产生严重的危害。

(二)社会保险基金主体错位

虽然我国各省市都成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负责各种社会保险金的收支和运行,但是在实际监督的过程中, 经常出现主体错位的情况,而且还有很多机构根本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机构设置形同虚设。 与此同时,我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权利交叉情况较为严重,监管与投资二者相互依存并没有分离, 经常会出现违法违章的情况,权利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协调,这会严重制约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三)社会保险基金工作人员素质低

良好的素质是社会保险基金工作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监督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经常会滥用自身权力,收贿事件频发,监督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工作人员都是靠关系、走后门上岗,没有取得专门的证书也没有经过考核,工作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保险基金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社会保险基金违纪运用

很多管理部分和工作人员都没有明确社会保险基金的实际内容和含义,错误的将其视为政府预算支出的一部分,这使得各地方政府能够随意挪用社会保险基金,只有“有能耐的人才能办上社会保险基金,没有能耐的人失业了也没人管”,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盛行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了这一缺陷经常违规操作、 违纪运用,随意挥霍使用社会保险基金,由于法律约束力和监督能力较低,则助长了这种社会不良风气。

三、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先进经验

( 一) 智利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成功经验

智利建立了专门专人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主要是实行统一集中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运行制度、收支运行制度、活动投资制度等,这种做大不仅能够确保整个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的统一性、系统性,同时还能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但是缺点就在于其成本过高,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 二) 美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成功经验

美国主要实行的是分散式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方法,结合了劳动局、税务局、保险公司等多个部分进行统一的监管,分别对社会保险基金可能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有效的监管,主要是财务部分,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监管的透明率和工作效率,同时还能让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在阳光之下,其优势不言而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散管理很难进行统一,经常会出现权力缺失、职责推诿等情况发生。

( 三) 德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成功经验

德国是一个民主、自由程度较高的国家,在德国各种事物的管理尊重人们的意识,主张自主管理,从而进行共同管理和专门管理,从而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能够顺利运行。

四、解决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问题的有效策略

( 一)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相关法律法规

任何法律都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订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发展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财政法修正草案与办法》、《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管理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等相关法规,从而逐步使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能够朝着法制化迈进。

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对社会保险基金设置专项法律法规,尽快颁布与之相关的法律条例,从而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监管部门、 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对于出现的违法乱纪现象要进行严厉的惩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

要想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就必须将管理与投资二者相互区分,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分权管理,将权利分散在多个部门,才能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确保权利能够在阳光下运行。与此同时还要明确领导干部问责管理制度, 这种方法有利于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运用法律等相关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领带干部要从重处罚,这样不仅有利于净化我国领导干部体系,同时还能优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工作效果。

( 三) 提高社会保险基金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社会保险基金工作人员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使其树立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工作人员自身也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监管意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认真负责。 与此同时,相关部分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二次培训,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认识到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社会保险基金工作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基金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保障工作质量的优劣,由此可见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够使社会失业人员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同时还能促进我国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稳定团结。总之,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工作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和政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三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张飞,王曦.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任铁争,刘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1).

[3]朱亦红.《社会保险法》实施后国有水务企业用工风险及其应对[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2).

[4]王敏.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

[5]邓大松,丁怡.国际社会保障管理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2(06).

浅析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监管 篇3

【关键词】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监管;对策

一、前言

本文把我國社会中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实际运行情况结合,将着重体现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监管,医疗保险基金在社会实际情况中的缺陷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及建议,希望能为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带来一定的参考。

二、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中的问题

1.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难以保持

在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转型期,存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医疗费用快速上涨,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给基金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极少部分地区出现了当期赤字。究其原因:

收入方面:一是城镇职工医保在职人员转退休增幅加快,实际缴费人员占比下降;二是受经济形势的影响, 我国小型企业的实际的参保程度较低,有些企业即使参保了,仍未能做到全员参保。三是医保险种的多样化,特别是列入民生工程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低,享受待遇高,致使企业的农民工对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积极性不高。

支出方面:一是退休人员不缴费,但随着退休人员占比的提高,平均每月从统筹基金划入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占统筹基金比重上升;二是2015年职工医保新施行的大病保险,加大了职工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三是随着大病保险政策的出台,医疗需求得到极大释放,达统筹基金封顶线人数明显增加;四是医疗费用的刚性增长尤其是外转院的次均费用增长明显。

2.骗保现象时有发生

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进行报销的过程中,有进行骗保与贩卖药品的现象。部分患者到医院就诊与医生进行合伙开出由医保基金所承担的药品,开出的药品非本人服用或由药贩进行收购。

三、加强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监管的对策

1.加强基金收入的监管

对于申保单位,医保机构应加强参保人员、征缴基数的稽核力度,派专人到实地考察,根据申保单位与职工签订的劳务合同、申保单位的工资记录等信息,严格核对职工人数、工资基数,打击那些少报、瞒报参保人员、基数的行为,实现基金征缴的有效管理。

2.加强基金支出的监管

医保经办机构应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完善的网络平台,对本区域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督体系,实时监控每位患者的医疗费用、药物费用以及各项服务费用,监测医保基金的动态情况,同时确保患者享有正常的医保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联合,将两个部门中的优点进行双向管理,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更加合理的进行。针对高速增长的医疗需求,医保经办机构应积极推行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单病种付费等结算方式,以取代以实际发生额支付的结算方式。使医疗机构能主动从源头上控制降低入院标准、过度检查、出院过量带药、长期挂床住院现象。为医保基金正常、有序的运行提供基本的保证。

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水平,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

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在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对全面提高各级经办机构的业务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实事求是地编制基金预算,确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认真分析、检查基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提出解决措施。通过基金的预算管理,可以形成部门间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从而把基金收支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做好基金的预算和分配,严格控制基金的使用,避免基金高额的结余或超支,力争做到基金收支保持平衡。

4.加强财务部门内控制度

医保机构应加强单位财务部门的内控制度,医保基金纳入“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独记账、独立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使领导者能够全面、客观的了解基金的运行状况。银行票据由专人负责保管,领用、填开按规定登记办理;制定印鉴管理制度;建立与财政、税务、银行的定期对账制度。

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加强业务技能的考核,还要重视职业道德的考核。激发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除了管好钱、记好账外,还要提高医疗费发票真伪辨别能力,加强责任心,较大额费用主动与医疗机构联系核实。促进会计人员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职业修养以及法律意识,在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时,敢于指出,用法律武器加以抵制,成为医保基金安全的内在保证。 财务部门的基金管理工作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自觉配合行政的监督和社会的监督。医保机构要加大内控的力度,对于基金的收缴要制定严格的申报和审核制度,对于医疗费用的核报实行初审——复核——稽核——审批四级把关制度。总之,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求会计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确保基金财务的安全管理。

四、结论

根据本文对于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研究与分析,与社会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得出我国医疗保险基金所面临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监管工作的前提,及时采取各种对策,以实现医保基金安全、有序的运行。

参考文献:

[1]任学红.正视医改存在不足加快完善监管机制——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现状及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13,03:20-21.

[2]陈旦群.医疗保险基金监管问题探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2015,09:45-46.

浅析保险监管与发展 篇4

摘要:我国延迟退休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必将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产生双向影响,本文基于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对延退改革方案的初步建议,主要分析延退改革下养老保险制度中养老金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浅析延退改革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延迟退休 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金 改革

退休年龄是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参数,近年来,受老龄化日趋严重及社会统筹养老金计划收支失衡现象的影响,国际社会退休年龄延后改革现象日趋普遍,延迟退休改革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OECD(2013)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将陆续出台延退相关政策及改革方案。例如在澳大利亚,1952年后出生人口的退休年龄将在2017―2023年期间从65岁延至67岁;在德国,1964年以后出生人口的退休年龄将在2014―2029年期间从65岁延至67岁。在中国,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始于1978年,男性、女工人、女干部的退休年龄分别为年满60周岁、50周岁和55周岁,特殊职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将退休年龄提前5―10岁。这一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显著低于国际上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预期余寿持续增长,为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将法定退休年龄进行延长。2015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0.16》,其中涉及我国退休年龄改革方案的建议,在当前背景下,中国延迟退休改革势在必行,而对于与退休年龄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势必在改革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分析延迟退休给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一、退休年龄机制的调整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根据《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以下简称《绿皮书》)中相关研究人员阐述的延迟退休方案两步走设想,基本奠定了我国下一步延迟退休改革的基调和大致方向,本文正是基于《绿皮书》对延退改革方案的建议进行分析,其建议如下:

第一步,在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同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女性退休年龄将统一为年满55岁。

第二步,在2018―2045年之间,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同时延迟至年满65岁。

另外绿皮书中的延退方案,提出引入延迟退休弹性机制,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或延迟5年退休,但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挂钩。弹性退休制度意味着个人可通过自身需要选择退休年龄,退休年龄不同所享受的养老金待遇水平有所差异,以此应对不同的养老需求。各国延迟退休改革过程中为了保护不同人群的利益,通常秉承“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理念。因此,我国延退改革实行过程中也会将会根据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及工作时长将参保人员划分为成老中新三个群体。三类人群的分离使得养老保险制度方案走向多样化,以应对人群划分后引起的养老金给付差异问题,这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延退改革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

随着退休年龄的延迟,缴费年限的延长,应退休者的养老金支出将会不断增长。对现行养老金积累制度来讲,养老金账户中个人账户资金持续累积,能够对我国养老保险金统筹与给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引入弹性机制的建议,在目前分性别、分年龄、分时期但不分职业的延退改革建议下,养老金给付方面难以避免引发新的养老待遇不公问题。退休期望与难度的不同造成退休门槛的不同,个人账户积累将出现差异,形成差异的进而会影响到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的运作,如养老金社会统筹方面不能在各行业人群或老中新三类人群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与过渡点,那么公平的问题将逐步显露;此外,根据张熠(2011)的观点,在因退休年龄延迟引发的工作期增长的年限内,参保人的工资待遇水平也将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动持续变动,而现阶段我国工资增长水平高于养老金增长水平,工资变动影响社会统筹部分,这种差异将导致延迟退休后参保人领取的养老金水平提高,养老金支出将会增加。延迟退休一定能够改善养老金收支状况说法过于理想,应辩证客观地分析在延退改革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延退改革对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机遇

(一)延退改革有助于养老金收益水平提高

依照我国现行养老保险金计算公式,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储存额增加,退休后余寿的减少使得养老金计发月数减少,个人账户养老金拿的更多;同时缴费年限增加,基础养老金养老金的收益提高;综合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养老金收益水平将整体提高。

(二)延退改革为养老金收支平衡提供出路

我国养老金并轨制度改革持续进行,但制度的实行无法有效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问题,并且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转轨后的一定时期内对养老金社会统筹方面产生大量隐性债务。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省份养老金面临“空账”的情形成为我国养老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据郑秉文(2013)测算,以现阶段养老金待遇平均水平,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个人年度缴纳养老金可增长40亿元,统筹基金支出可减少160亿元,基金缺口将缓解200亿元。在我国经济形势与劳动力市场变动不大的前提下,延迟退休改革方案能够为现阶段养老金收不抵支问题提供一条出路。

(三)延退改革影响养老金社会统筹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浅析22 篇5

2011-1-20 15:16:07MSN理财共有评论1条进入理财大学

作者:王晓枫

关键词:银行保险 兼业代理 功能型监管

内容提要:目前银行保险的兼业代理形式不符合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本文对制约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作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如建立战略联盟、加强联合监管、加强创新和激励等。

一、引文

银行保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如今已经发展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深层次合作所表现出的一种新制度。银保一体化使得银行与保险各自服务范围都得到了拓宽,彼此利用对方的技术、经验、客户基础和分销渠道,使二者优势互补,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然而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是在回避权属融合的前提下谈银行或保险,实践中表现为: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以自身业务之便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属于保险的兼业代理形式,不符合世界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现就制约我国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应对方案浅析如下。

二、制约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

1、兼业代理模式使银保合作无法深入

国内的银保合作主要是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代销协议,保险公司依赖银行丰富的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银行通过代理保险产品获取中间收入。这种兼业代理模式使双方在合作之初便形成了关注点的分歧:保险公司要抢占银行市场,扩大保费规模;银行要获得更多的手续费获得中间收入。结果便是保险公司同业之间形成手续费用的恶性竞争,而银行也没有把银保合作摆上经营管理议事日程,只是单纯作为增加中间收入的一种渠道,在营销机制和手段上没有加强创新,仅利用网点机构柜面强制个人推销保险的传统销售方式,造成银保合作只能停留在表层。

2、银保产品品种没有吸引力

我国人均保险覆盖率较低,作为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保障型保险的市场最为广泛。而在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中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分红型产品,万能险、两全险,保障功能设计不足;产品同质性较强,无法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投资功能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十分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加上拓展银行市场支付较高手续费,成本提升,必然影响到产品的盈利。

3、销售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保险技术原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使得保险产品的学习和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保险公司培训时多数避重就轻,精于营销话术,致使销售人员对产品本身缺乏辨识度,保险产品原理及内容的掌握不够到位,盲目营销,无法与客户需求匹配,更不能专业解答客户提

出的问题,多数成交保单均为保险公司协助完成,产生售后异议的概率较大。

4、没有科学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

由于银行在代理过程中处于优势,绝大多数情况在签订合作协议的期间内,保险公司只能通过阶段性激励机制(手续费收入)框定保险销售业务的目标,但对于具体目标计划数的落实没有话语权。有的银行一方面没有具体下达任务指标和具体考核和激励措施,另一方面收取的代理手续费全部进入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帐,也影响到网点销售人员的营销激情和能动性。

5、分业监管弊端

银监会和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虽然有对银行保险合作比较完善的监管规定:如手续费支付管理,协议签约主体限定,银行寿险兼业资格及销售人员资格,售后回访及风险评估等等,但规定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实践中实行分业监管银保合作,银监会和保监会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监管作用,无法“越权行动”。虽有规定,但没有明确跨机构跨业务该如何合作加强监管,无疑就出现多重监管和监管真空的情况。

三、应对建议

1、建立长期银保战略联盟,联手提供产品和服务

银行保险双方应建立在长远、战略的高度来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合作双方的地位平等,才能在联合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维护银行保险的销售渠道,更利于建立和培养一支相对专业、稳定的销售队伍,集中精力开发有利双方合作的销售体系,最终双方能够找出一个的共同点来关心、发展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作的模式不是单纯签订产品的短期代理协议,而是银行只跟某一家或两家保险公司建立长期战略联盟,银行可以主动参与银保产品的创新,结合客户需求,联手开发集“储蓄性、保障性、投资性”于一体的特色银保产品,优化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流程,实现共赢局面。

2、加强产品开发创新和人员专业培训

银行应该主动参与到银保产品的开发工作中,给保险公司提供思路和建议,丰富银保产品的内涵:如兼具保障和信托,投资和年金等特色;也可以根据银行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设计满足区域客户群需求的特定产品项目,划分市场,有针对性拓展银保业务。

保险公司对银行销售人员保险专业知识、银保产品销售策略、银行代理专业化销售流程、柜台营销等内容进行培训;销售人员必须具备保险代理人资格,并且按时进行继续教育及产品学习,使其对银保产品像掌握其他银行理财一样清晰;对台柜面人员培训积极主动转介绍客户及高效配合销售人员完成销售操作流程。

3、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的考核为业务开展提供指引导向,而合理的激励机制更是调动能动性的助力。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考核办法,采取奖励与销售业绩以及目标完成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可将收入大帐的保险手续费收入按一定比例发放给到销售员工;保险公司可以将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产品而降低成本所获得的利润适当的与代理银行分享,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代理保险业务突出的人员,并将保险的销售额作为评价银行分支机构业绩的标准,调动哦银行及其员工销售的积极性。对于员工的激励和考核可以不仅局限于直接销售人员,还包括进行客户转介绍的柜员和其他条线的银行员工,对于他们参与团队营销给予充分的肯定,促进合力推动产品销售。

4、完善银保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从长远来看,金融一体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应逐渐突破现行分业监管的模式,实行功能型监管制度。可以根据金融产品的功能即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而不管这个业务由哪个金融机构从事,即由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转变为针对金融产品的监管。一方面在出现金融业务交叉现象时,可以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整体监管,使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关注视野放大,另一方面鉴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据此建立的监管体系和规则更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西方保险监管模式 篇6

(一)英国保险监管制度。英国的保险监管制度采用“公开性自由”原则,实行由议会立法、贸工部全面监督管理和保险同业公会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英国现行保险立法是《保险经纪人法》、《1982年保险公司法》和与之有关的保险条例:《1983保险公司财务条例》、《1981年保险公司条例》、《1983年劳合社保险条例》以及贸工部关于收费标准的法律文件、《1990年保险公司法律费用保险条例》和《保险公司修改条例》。

贸工部是国家设立的保险监管机构,保险监管的具体机构是贸工部下设的保险局。保险局与其在贸工部的其它单位如法律处、公司调查处和审计处一起,同保险业界的代表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贸工部监管以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为监管中心,对保险费率、保单条款内容和公司所有权等,一般不进行干预。

英国保险业以高度的行业自律为特色。保险业自律组织负责各自不同的管理范围。行业自律的主要机构有:劳合社理事会、英国经纪人委员会、保险推事局、保险人协会、寿险组织协会和个体保险仲裁服务公司等。英国行业自律管理是在政府宏观管理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保险宏观监管起辅助作用。

(二)美国保险监管制度。美国对保险业实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双重监管制度,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拥有各自独立的保险立法权和管理权。联邦保险局负责联邦洪水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联邦犯罪保险等特定义务。美国各州有自己的保险法,各州保险局在州管辖范围内行使保险监管权,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投保人利益为主要监管内容,但各州保险法对承保过程的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美国保险监管的广泛性和严格性。虽然美国各州的保险法多达55部,但在全美保险监管官协会的努力下,内容上已无多大差别,各州法院通过对保险法的司法审查也发挥着一定的监管作用。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为适应监管的需要,逐渐加强了对保险业的监管。

责任保险市场监管的经济学浅析 篇7

监管者要求公司保持一定的风险,以消除由于有限负债所带来的激励机制。当责任方不能补偿受害方时,第三方如保险公司补偿受害人。当公司不能对他们所造成的损害进行充分补偿时,未补偿的责任使得社会的福利减少。未承保的风险对于社会产生了负的外部性。监管者要求公司去购买充分的保险来阻止这种对社会而言的共同的外在风险。

资产和风险的多样化具有防范功能,可以减小一次事故所带来的严重的资本损失。通过购买保险的多样化,可使得受害人得到足额的公平的赔偿,而且还可以保护公司免于财务危机或破产。对于那些事故产生的原因是意外而非过失或疏忽时效果就更加明显。

1 责任保险市场的双重监管对象

1.1 责任保险市场对保险人的监管

在美国,州保险监管机构为了减小保险机构的破产规定了准备金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将一定量的资产以准备金的方式保留在公司内部。这项措施有效地限制了财产保险公司所签发的保单的数量,从而保证了保险公司对于超过保费收入的索赔也具有理赔能力。

以无风险流动性资产形式存在的强制最低资本金要求被用于限制保险人的过度扩张。保险监管者通过限制保险公司的杠杆作用来减少保险公司破产的可能性。杠杆作用适用于这样的一种业务扩张:保险人用其资本(或盈余)来承保新的业务。新承保的保费与盈余的比例就是衡量杠杆作用的一种方法。

由于保单价值的波动性,责任保险的现金价值是不存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保单的价值就是保险人为了履行保单的理赔义务而在将来要赔付的量。于是保单的价值就是那些能影响未来赔付量的将来未知事件的函数。该价值经常偏离预期值,因为实际的赔付额只有到保单理赔的时候才会清楚。

监管者还会限制保险公司所持有的普通股股票的数量。相比于其他的可选择的投资,比如国库券,普通股股票具有很大的损失风险。保险公司的资本被要求以一定比例的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来持有,以便满足保险理赔的需要。监管的目的并不是禁止市场机制的运行,而是要限制风险的过度扩张。

1.2 责任保险市场对投保人的监管

保险人并不是政府监管的唯一目标。在很多情况下,保单持有人必须依照法律持有保单。监管通过要求私人企业购买保险来避免对其为数众多的员工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这种监管没有到位,那些厌恶风险的公司将不会购买责任保险。在完全有效市场,任何企业发觉面临的是低风险时,他们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都不倾向于购买保险。相应地,如果这种风险是高风险,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将更倾向于购买保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损失。

然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有效地避免那些不合适的或错误的企业决定。如果没有监管,一些企业不计后果的行为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通过制定保险采购的监管法律可以很轻松地消除这种道德上的两难处境。社会或政府发现没有购买保险的伤害行为的负面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强制推行责任保险。

2 责任保险的外部性浅析

责任的存在并不会必然地促使潜在的侵权人去购买充分保额的保险。一家公司的资产表明了其对消费者的侵权或伤害所能承受的最大赔偿额。当赔偿责任超过其资产时,这家公司将不太倾向于购买保险来保护自己,因为他们将会视这种责任为一种恰好相当于公司资产的一种财务罚金。换言之,超出侵权一方资产的责任将不会被侵权方所考虑。如果没有法律所要求的保额的话,对受害方的赔偿将会受到侵权方资产额的限制。侵权方认识到他们仅需用一部分资本就能满足任何必需的赔偿,这就给了这些公司一种不考虑后果而采取放大风险的行为的激励机制。

保险人的偿付能力应该被清晰地公布,并且其已经成为了监管的主要目标。由于保险合同保障的是一段时间内的风险,所以部分保险人有接受过大风险的倾向。当保险人的这种行为被纵容的时候,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也随之上升。保险监管方了解这种激励机制,然后通过减少保险人接受的风险量来限制保险人的这种倾向。资本准备金要求和投资方向的限制是监管者常用的两种手段。

对于保险人来说,其提供的保额不充分或者没有满足保单持有人的需求,这种激励机制就会呈现。因为责任保险经常是被政府管制的,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它在费率谈判和保额确定方面不具有优势,所以保额是有可能不充分的。

保险公司也是以赢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保险公司为了提高收入,也希望能将闲置的资本进行投资。这种投资是保持保险人的资本、提高偿付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合理的并且常用的资金运用方式。但是,当保险人被高回报吸引而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道德风险就随之产生。投资损失可能会导致保险人不能履行保险合同的赔付责任,甚至会破产。保险人也可进行长期投资,不过如此一来,保险人的资本就被长期投资所占用,而被占用的资本也不能用于理赔,这就造成保险人不能对现有的保单提供充分的保障。

在购买保险的情况下,保单持有人可能不会积极地避免损失。较高的风险对于购买保险的他们而言,并不是很危险的,因为通过保险,他们把风险责任转嫁给保险人,于是出于提高利润的考虑,他们会增加风险投资,客观上使自己的风险增加。

现实的环境使保险人几乎不可能从被保险人那里获取完全、准确的信息。市场条件和被保险人的信息都是经常变动的。随着保险人的不断变化、发展,信息收集的成本和渠道受限的信息很快就会过时,这将使得评估一个被保险人的真实风险变得很困难。

被保险人商业行为的不正确显示可能会降低保险人对单个保单持有人的风险测度。例如:在建筑行业中,保单持有人可能在建筑过程中采用削减支架或使用假冒的建筑材料来降低成本,这时道德风险就产生了。这种负面激励产生的原因就是当保单持有人购买保险后有恃无恐,为了高利润而不择手段。由于不能对保单持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激励。

3 责任保险市场监管的外部性分析

责任保险市场一般是有效运行的,只有当市场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除外。在市场进行调整的时候,保险人赢利能力的下降将会使保险人改变风险责任,并且还可以把矫正市场的压力推给监管者。保险人提高保费,被保险人承受高成本,双方都在就法律和监管的问题进行沟通的时候,通常是整个保险行业处于不景气的阶段。所以保险监管的方法或手段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以防止那些会对整个市场造成冲击的偶然事故的发生。任何法律或监管手段实施之前,都必须弄明白上述实施会对行业周期的每个阶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由于被监管的保险公司都有严密的组织、多样化的财务手段,再加上其对行业最佳运行效率的较深理解,他们常常会尽力地避开那些监管。行业的其他公司由于拥有较少的资源和缺乏组织性而不可能避开监管,所以会对大部分的监管发出抗议。整个行业想以整个社会为代价来获得那些在制度设计和执行起来对自己有利的监管。串通将会破坏监管的目的,使其由基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转变为特定团体的福利最大化。尽管有缺陷,但监管的目的还是提高市场效率,阻止危险行为的发生。

现在假定特定利益集团和市场外部组织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政府干预保险的目的就是解决市场存在的固有的缺陷。监管被用来减少保险人由于资不抵债而破产的可能性。因为保险人的破产会产生连锁反应,不仅会伤害被保险人的利益,还会伤害到那些与保险人无直接关系但是有间接关系的第三方。

侵权法会对责任保险的条款制定和理赔产生很大的影响。它经常由于含糊不清的表述而产生了错误的分配方式。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保险监管的一个目的就是减少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述,首先要做的就是阻止道德风险的产生,此外还要充分地保护那些存在负外部性的没有投保的损失。

与此同时,监管的最低准备金要求限制了保险的供给。资本准备金的减少将会迫使保险人减少保险供给的总量,以维持保费/净资产比例,当保险人降低保险供应量时,在短期内将降低保费收入,但在长期内却使准备金水平达到最低准备金的要求。那就是说,通过减少签发保单的数量甚至提高价格,使保险人在初期降低收入。这样,边际利润很快上升,但较低的业务量又使得准备金缓慢增加。

盈余监管也使保险人有动机通过夸大保险供给的限制来提高保单的价格。在卖方市场上,保险人可以无视市场的需求而降低保单的价值。有限的供给促使保险价格升高,保险公司就可以攫取更高的利润。这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消费者不因保险人破产而遭受损失进行盈余监管的负面效应。责任保险监管的一个负的外部性是延长了卖方市场的持续时间。当然这不是说减小保险人破产的可能性的收益小于成本。如果没有对保险人偿付能力的监管,整个社会将经历比这种负外部性更为糟糕的市场低迷。

摘要:政府监管的目的主要是纠正市场的不足。本文选取责任保险角度对保险监管进行研究,首先阐述责任保险市场对保险人的监管和对投保人的监管,接着分析责任保险的外部。

关键词:责任保险,市场,监管

参考文献

[1]吴定富.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J].中国金融,2004(12):14-15.

浅析保险监管与发展 篇8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 监督管理难度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方式与难度

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医疗保险健康、高效、可持续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尽完善之处,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不合理的用药、不规范的医疗等现象,致使医疗保险基金风险日益增大。

从现行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看,针对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医保基金使用中的稽核和監管是防止医保基金不当流失的最主要方式。

1.现行常见的监管方式有:

(1)协议、制度管理

由医保经办机构起草、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条款,经医疗服务机构签字盖章,认定为愿意为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定点单位,简称为“医保定点机构”。

(2)日常巡查、违规核扣

医保经办机构安排专人到定点医疗机构核查,遇有违规、超出协议范围外等现象时,及时提醒、制止,对已经发生的不合理费用进行扣减。

(3)费用控制

单病种总费用限额、总额预付、例均费用指标控制等等。

(4)信息化管理,实时监管

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建立网络,数据实时上传,实施网上监控。

从上述监管方式看,医保监管实则是一种狭义的管理、事后的管理,是在参保人员患病后必须使用医疗保险基金时的管理方式。

2.医保监管的难度:

(1)从参保人员角度分析:参保人员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完全不对称,很难对定点医疗机构形成监督。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垄断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人们在医疗服务的选择上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在客观上为定点医疗机构违规提供了条件和方便;另一方面,参保人员认为,患病后医疗费用大部分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个人只需自付比较少的部分。这样也为“小病大养、过度医疗”等违规行为提供了环境和“认可”。

(2)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分析: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即便是公立医院,市场化倾向仍然明显,通过提供医疗服务从患者身上获取利润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医护人员自身收入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造成医护人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夸大医疗需求、诱导检查、诱导治疗;同时,医疗机构竞相扩建病区、建设高档病房,购买先进的检查、治疗设备和仪器等等以增加医疗总费用。但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让患者买单,同时增加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和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并可能直接影响到医疗保险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区域主要定点医疗机构缺乏竞争性。政策制定看起来对医疗机构有一定的“约束性”,而实际上,对一定区域的“主要”医疗机构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一个县、市,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只有一家或者二家,没有竞争环境。这样也为医保定点机构“创造利润”提供了“温床”。“创造利润”就意味着提高费用。

以上现实情况的存在,参保人员的默认、医疗机构的发展、政策的倾向性等都是医保基金监管的难度。而实际上,这种矛盾很难调和,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医疗机构的扩张,医护人员提高待遇,参保人员的权益保障,都是最终应该达到的目的。所以,医疗保险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单从基金监管上很难达到目的。现行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方式是一种狭义的管理,相当于“亡羊补牢”,是参保人员在患病后,使用医疗费用过程中或者费用发生后的管理。这种管理,对医保经办结构来说局限性非常大;对定点医疗机构来说,片面性很强;在参保人员看来,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应该保障的权益。结果导致尽管监管的力度和方式不断在加强,而医疗费用的增长仍然大大的超出了预期,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性风险日益加大。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应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如何才能获得健康呢? 这就需要人们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改变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健康促进是指以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健康促进的目的在于努力改变人们的健康行为,改变为预防性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促进人类健康。如今,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的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健康教育应不仅是让人们知晓卫生知识,更要对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干预,帮助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前,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并造成沉重的医药费用负担,而这些慢性疾病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美国卫生署曾告诫公众和医务界,应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和社区生活条件,还应关注那些支持或影响这些行为或生活条件的政策,其中包括物质滥用、及药瘾(包括烟草和酒精)、饮食卫生、工作习惯以及与不良情绪有关的行为。不良卫生习惯危害健康是肯定的,而其致病过程是渐进的,不易觉察的。“润物细无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全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巨大的。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这是花钱少,获益大的保护人们健康的有效措施,是实现“人人健康”的最佳途径。理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全民族倡导、建立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做到 “防病于未然”,最大限度的降低可预防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让医疗保险基金更多的用于那些不可预防的疑难、危重病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监管机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这样才能更高效的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确保医疗保险体系高效、可持续性的发展。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卫生计生部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更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保障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携手开展健康促进,才能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只有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前提下,加强基金监管,才是保障医疗保险体系安全、稳定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锋.社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估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02).

[2]张梅,乔慧.宁夏中卫市某乡镇卫生院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2).

[3]王啸飞.上海健康传播的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4]吴锦山.苏州工业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李建平,周绍斌.健康教育——农村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的重要内容[J]. 中华护理杂志.2007(08).

[6]曹雷雷.浅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体育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J].知识经济.2015(2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可爱的鼠标教案下一篇:准确审题立意,写好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