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精选8篇)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篇1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发展社区商业,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也可为扩大就业、建设宜居环境与和谐社区奠定物质基础。我县社区商业发展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县城共有6个社区,总面积约16.7平方公里。社区总人口约(含流动人口)10万人,城镇人均消费4000元/人.年,有大型超市5个,综合大市场2个,各类专业市场(家电、建材、小商品、水果等)6个,各类商业网点1620个,营业面积74630平方米,就业人数4540人,商品年销售额56000万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商业设施不断完善。通过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大了对社区环境、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社区商业网点数量大幅增加,设施不断完善,业态日益丰富,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大大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和服务消费。

2、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针对社区消费特点,着力从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上推动老社区商业建设,从完善商业设施配套上着力提升新建社区商业建设,努力使社区居民

生活更加便利、消费更加安全、消费模式更加丰富。

3、吸纳就业功能逐步增强,社会稳定器作用日益显现。随着社区商业设施逐步完善、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社区就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社区商业已经成为吸纳城市低收入人群就业、下岗再就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发挥了很好的社会稳定器作用。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是满足居民消费,构建宜居城市环境,扩大劳动就业,提升城市商业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社区商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水平还不相适应,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商业功能定位不够明晰,特别是对社区菜市场、便民理发店、沐浴、维修等必备性业态的公益功能定位不明晰。社区商业网点建设缺乏规划、业态设置缺乏引导、后续经营缺乏管理。社区商业发展水平不高。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今后发展方向

“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调结构、惠民生、促消费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社区商业建设与民生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发生显著变化,对消费的便利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型、享受型等服务型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社区商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今后我县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便民、利民、为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推进社区商业建设。

一是提高认识,明确社区商业性质和地位。首先,应将社区商业作为社会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行业来明确其地位和功能。从实际情况看,社区商业如菜市场、便民超市等主要功能是便民、惠民,主要是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消费需求,其特点是建筑设施较小、经营规模不大、盈利水平不高,但与居民生活密不可分,不可或缺,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特征。今后要把社区商业作为城市建设、社区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功能,把社区商业作为城市宜居、社会发展、生活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功能来挖掘和提升,通过规划引导、有效监管以及开展各级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真正使社区商业成为社区的生活中心,成为政府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二是加强规划引导,逐步完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社区商业成为满足居民消费的综合载体。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提升社区商业网点的综合配套和服务水平,加快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满足和促进社区居民消费,是社区商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是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住而商,充分考虑社区的规模、类型,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层次、文化品位,以及周边地区的商业环境等多种因素来选择社区商业模式。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篇2

一、保定市社区商业发展现状

2009年, 对保定市内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社区商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市内四区共有居民社区150个, 其中:万人以上社区10个、5000万人社区40个、5000人以下社区110个;基本业态包括连锁超市、便利店、餐饮店、药店、理发店、洗衣店、书报店、维修店、回收站、鲜花店、面包房、美容美发厅。

保定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 社区商业在形态上处于一种传统与现代、自发与规划混杂的局面。目前大部分社区商业建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基本是以菜市场、小型杂货店、小吃店为基本框架, 初步具备了购物、餐饮、娱乐3大功能。近年来, 保定市商品房地产逐渐成熟, 社区商业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从总体看来, 保定市大部分社区商业的建设仍然层次低、功能单一、结构简单, 与大城市的社区商业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保定市发展社区商业的意义

1. 社区商业建设是保定市城市建设新形势的需要。

社区商业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商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新世纪保定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奋进, 城市改造和发展步伐的加快,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08年围绕“绿色生态、古城文化、城市交通、现代商贸、和谐宜居”等五个方面, 保定市将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44项重点工程, 实现城市面貌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2. 社区商业促使零售业的不同业态均衡发展。

大型百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商业圈的竞争逐渐呈现白热化趋势, 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小。相反零售业的其他业态, 例如便利店、专卖店、食杂店、折扣店等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社区商业可以为这些零售业态提供一个相对竞争力小的、宽松的环境, 避开零售业巨头的锋芒。同时随着城市住宅社区化、消费者就近消费, 使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放弃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争夺而进入社区。因此社区商业催生了新的零售业市场, 使得小型零售业态得到了发展空间。

3. 社区商业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社区商业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社区的社会保障程度。近年来, 积极扩大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社区商业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兴产业, 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社区商业所包含的商业业态比较丰富, 既包括理发店、便利店、小吃店、修理店等常见业态, 也包括网吧、书店、歌厅、礼品店等新兴业态, 这些紧密围绕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文化娱乐的服务行业, 对从业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没有过高要求, 通过指导、培训或学徒即可适应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如能合理规划、积极引导, 相信社区商业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能为社会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三、社区商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规划不科学。

我国对社区商业的认识与国外不同, 一般认为, 为居民区服务的商业都属于社区商业, 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街坊商业, 主要坐落在街坊入口, 居民主要途经地, 向居民提供日常必需品和便利品, 属社区便民商业;二是居住区商业, 其商圈范围超过街坊商业, 位于居住区附近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目前在保定存在较多的是属于街坊商业, 这类社区商业集中在住宅小区的出入口主干道两侧这种布局可营造出浓郁的商业氛围, 但随着入住人口的增加购物人流和进出小区的车流、客流汇涌在一起, 造成交通堵塞, 给小区居民的出行和购物带来了困难, 在经营过程中, 噪音、车流、人流等经常扰民, 导致居民不满, 甚至发生冲突。

2. 提升社区商业档次和服务水平。

近年居民对消费的需求已经不限于商品的品种和价格, 品牌消费、服务型消费和消费环境等因素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但是, 目前一些社区的购物环境、服务质量和业态配置, 尚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对休闲、娱乐及生活服务等综合消费的需求, 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 对社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表示满意的仅占26.8%, 对购物环境表示满意的只有29.3%。可见社区商业档次、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3. 社区商业业态配置不合理, 类型不够完善。

社区商业在业态选择上应以服务社区为原则, 并尽量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强度差异, 将不同的商业业态设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强度需求商业设施、中度需求商业设施、弱需求商业设施。其中, 强度需求商业设施的比重超过50%, 此类商业设施主要包括综合超市、菜市场、银行金融网点等。以强度需求商业设施中的零售业为例, 零售连锁超市、便利店集团将成为现代社区商业的主体, 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保定市社区连锁店、便利店和折扣店等小型零售业态在社区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商品价格。由于生活用品和食品主要用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消费者主要关注基本效用的满足, 而非奢侈品的外部效用, 所以很注重商品价格。家庭主妇和中老年人是日常社区购物的主体, 对日常消费品的价格高度敏感, 而便利店的价格定位较高且无法议价, 吸引的大多是生活节奏快、价格不敏感的青年人群, 其主要目标群体因价格因素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流失。产品种类。连锁便利店和折扣店经营品种标准化, 商品种类相对较少, 服务项目极度缺乏, 生鲜、小百货、书报等百姓日常即时消费或应急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不能发挥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作用。连锁化程度低, 例如在全世界便利店经营最成功的7-11自1973年发展连锁经营, 截至2006年9月底在全球分店总数为31245家。7-11特许连锁店比重90%。相比之下国内便利店连锁比重都比较小, 只有联华快客在上海的连锁比重为35%, 但在其他地方的比重却不过10%。目前在保定, 比较知名的便利店例如好邻居、杰出等, 虽然有一定的发展, 但连锁程度低, 经营标准不统一, 规模有待扩大。

四、加快保定市社区商业发展的建议

1. 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 探索社区商业规划模式。

结合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实践和国外发展的经验, 保定市政府可采取“政府+专业策划公司+开发商+主力店”的规划模式。首先, 是发挥政府在社区商业发展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政府指导可以从3个层面进行:一是制定社区商业规划;二是政府早期介入开发规程;三是加强地产项目审批, 确保社区商业在规模和结构上相对平衡。其次, 政府在规划过程中要吸纳专业策划公司、开发商、主力店参与, 大型项目还应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如采用听证会制, 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 使社区商业的规划与后期的开发和经营有机结合, 保证商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2. 以市场调查工作为依据。

社区商业应建立在小区居民的生活需要、购买力水平的基础上。第一, 通过客观的市场调研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建设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药店等, 使社区商业的种类与区内居民的需求相适应。第二, 以先前的市场调研为基础, 根据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确定社区商业网点的层次和结构, 使商业中心的设计与居民数量、购买力水平、社会阶层等情况相适应。第三, 使市场调研结果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 根据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品位构建社区商业文化和组建商业配套设施, 商业中心的建筑风格与社区的文化氛围、周边居民素质相适应。第四, 商业中心规模与经济效益相适应, 规模太小了, 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规模大了, 容易形成资产闲置, 出现亏损。

3.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

要积极建设面向社区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 发展网上交易、网上服务, 补充现有网点的不足。引导企业建立客户需求信息系统, 及时采集、分析、存储客户信息, 为居民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提倡社区骨干企业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的“三上门”服务, 延伸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商业企业、物业公司、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建立综合服务站, 开设服务热线, 将商品和服务送到居民家中。目前保定市社区商业信息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正在快速的发展中, 该平台由保定朗天科技开发公司、保定广联数字新媒体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2007年目标客户8万户, 2008年覆盖保定全市32万户家庭, 实现了电话、互联网、数字电视三者互联互通, 居民在家庭可以实现三种媒体的公共信息服务, 方便了人民生活。

4. 社区规划的政策指导。

首先, 政府制定相关建设标准, 积极介入前期规划控制。目前商务部初步拟订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也拟定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保定市政府出台了《保定市商业网点规划》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配套资金, 选择基础条件好的社区, 从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各业态进驻入手, 合理配置商业资源, 优化商业布局和结构,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商业发展。建议目前保定市政府在社区服务事业发展中应在规划控制、财力支持、政策引导方面体现作用。其次, 依据商圈理论确定辐射半径。在实际中, 一般理想社区商业的商圈辐射范围是“51015”:出家门步行5分钟可以到达便利店、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超市和餐饮店、骑车15分钟可到达购物中心。

5. 发展中小型零售业态的连锁、自选社区超市, 有选择地建立社区生鲜超市或农贸市场。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篇3

一、城中村商业运转模型

城中村商业活动主体主要包括村民、租户、经营者和村外消费者。(经营者也是一类的租户,因其特殊性在此分列出来。本文所提的经营者包括店铺老板和员工。)他们之间的相互经济往来关系构成了城中村特有的商业运转模式,其包括两个部分: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城中村营生的收入用于城中村的消费,它包括三个方面:物业出租是城中村经济的重要特征,村民将房屋租给租户,以及外来经营者,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在村内;租户大多在村外工作,租赁村民的住房居住,并向经营者购买商品;外来经营者一般也租赁村民的住房在城中村内居住,向村民支付租金,并向村民、租户提供一定的生活资料。村民与外来人口的商业往来使得城中村商业初具规模。

公转是指城中村与村外资源的交易及资源流通,主要涉及经营者与村外消费者之间的商业往来关系。城中村商业服务对象并不仅限于本区域的消费者,其所形成的商业街或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所聚集起来的规模效应,以及城中村内大大低于城市商业区的消费成本,吸引了部分城市中心消费求廉购买者。因此,城中村自转基础上形成的商业规模,在由公转带来的消费刺激下进一步扩大。在商业繁荣的城中村社区里,公转消费所带来的收入甚至超过了村内消费所带来的收入,成为城中村财富增长的新的切入点。

二、城中村商业特征

城中村作为另类社区,其商业具有一部分社区商业的特点,但也有独立于社区商业的自身特征。

1.物业出租的特色经济

房屋出租是村民的收入支柱,也是城中村最主要的经济形式,主宰这一经济形式运转的理所当然是“亚当斯密的幽灵:市场规则下的自发秩序”。村民为了补偿其土地收益低于竞争均衡价格的差价,最大化地利用可支配的面积和空间,具体办法就是使住宅向更高层发展,以更高层的空间收益置换目前空间收益,因此形成城中村内密集建筑的“怪物”。麓山村内“握手楼”、“亲嘴楼”等城中村风格建筑的分布让人惊叹。伴随着物业出租的产生和发育,物业出租逐步被纳入“霍布斯的幽灵:公共管理”的范围之内。麓山村村委会成立长沙腾麓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着手规范村内房屋出租、租金等的管理。高桥村在社区统一规划管理下,建立起村民安置小区。在高桥大市场的发展及商业市场的规范管理的惠及下,高桥村租金上涨,村民收入随之增加。

图 城中村商业运转模型图

2.低成本的生活消费

城中村居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数远远大于村民人数,这些来城市打工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了城中村成为城市低成本生活区。据调查麓山村内租户的个人月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经济较为繁荣的高桥村内,月支出1000~2000外来人口占总外来人口的四成左右。这样的收入与长沙市的人均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从经济角度来说,低成本生活区降低了城市的生产成本,为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实际上有助于控制城市的营商成本;从社会角度来说,它们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因此作为低成本生活区的城中村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

低成本的生活区特色在商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廉价的生活消费型商业形态的繁荣。由调查可知,麓山村村内消费者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一日三餐、吃特色小吃、买衣裤鞋帽上面,其中一日三餐的消费人数占总人数的近八成。

3.商业公转的财富

城中村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基数大、密度高、流动性强,使村内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商业形态,从而自发或规划形成商业街或者商业中心。麓山村自发形成麓山村商业文明街,商业服务业辐射整个大学城;高桥村规划建成批发特色的高桥大市场,商业辐射整个中南地区。在这样的城中村内,服务于村内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的店铺基本与普通的城市社区相当,而服务于村外消费者的公转商业却相当发达,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城市社区。据调查,36.5%村外消费者在麓山村的消费频率在每周1次左右。消费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依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吃一日三餐和特色小吃、买精品店内的小商品、买衣裤鞋帽、泡酒吧上网吧等娱乐消闲消费、美容美发等

城中村在通过公转获得财富增长的同时,某些硬伤也阻碍着商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调查,麓山村消费障碍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薄弱、市场管理不规范、安保工作不完善等。而高桥村虽然经过规划安置,村内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已然较为完备,但流动人口的复杂性、密集性导致村内治安十分不理想,每年处理的治安案件达几百起。

4.业态齐全但规模普遍偏小

城中村商业事实上已涉及到商业中心、餐饮店、超市、便利店、维修店、美容美发店、书店音像店、家庭服务等几乎所有社区商业业态,基本形成了一个业态较完备、功能较齐全的城市社区。城中村内业态有以下特征:一是店铺面积不大,装修要求不高;二是商品和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生活消费品;三是经营成本较低,获利能力较大,经营风险小。由此可知,城中村与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可以实现对接。麓山村面积仅400亩,位于一土一金的大学城内,本身并不具有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商业价值和可能,但它通过引入各类商业业态发展了社区商业,实现了自身财富的增长。高桥村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运用社会资本等多种手段,引入便利店、连锁店等业态,对“城中村”旧房屋和设施进行改造,使“城中村”彻底改变面貌。

但是,由于商业发展缺乏资金,城中村内店铺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手段原始。而村内存在的内在保护机制又常常限制优势企业的进入,使得城中村商业发展遇到瓶颈。如果可以如高桥村引入企业集团进行开发、经营(如高桥大市场),城中村商业将出现新的局面。

三、城中村商业发展的对策讨论

各个城中村有其特殊性,因此改造措施应立足于村落特征,坚持“一村一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本研究认为对于适宜“加入商业成分”改造模式的城中村,需要通过发展特色社区商业实现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政府实现角色的转换

政府有必要实现一种角色的转换,即从直接参与干预转变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城中村商业发展的环境,具体措施有:①把城中村作为商业据点的方案纳入政府政策与计划,增加其经济价值;②引导市场改造城中村,鼓励主流民间组织与城中村建立企业间的活动;③整治治安的混乱与环境的脏乱差,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和不规范的服务内容的管理与引导,营造一个安全清洁的市场环境。

2. 鼓励商业组织成为促进城中村商业发展的主体

鼓励企业做好探索城中村商业模式的先行者。企业应根据城中村特殊的消费需求、消费偏好以及城中村的具体特征来开发城中村的市场空白点,尤其是与社区商业对接的的零售业、连锁业等。做好践行城中村现代业态的实践者。企业应注意与城中村社区搞好公共关系,如雇佣本地员工、提倡文明消费理念等。同时应避免与传统小作坊、小工厂开展不正当的价格竞争,改变城中村商品消费货品化的消极趋势,生产或销售安全优质的名优产品,要注意自身的长远发展,使城中村作为企业进城下乡的市场中转站而不是终点站。

3.合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

社区组织的角色转型也是很有必要的,即将商业主导地位让位于外来企业,自身充当好协调、协助的角色。具体措施包括:培育好村落社区的市场观念,走出狭隘的地区保护主义思想;引导商业据点的改善与发展,协助政府的环境清理,改善商业环境,协助企业发展商业用地,引导商业中心或者商业街的形成;提高村民的就业意识,鼓励当地村民自主就业,并配合政府做好政府与村民、外来人口的利益关系协调;创造工作准备和推荐就业系统,鼓励村民就业和人口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P187.本模型部分参照谢志岿城中村地下经济模型图,有修改

[2]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M】.三联书店,2005,P315

[3]【美】迈克尔.波特 著.高等第、李明平 译.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01,P323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篇4

【摘要】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银行间相互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的特点逐步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新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这将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中间业务;现状;发展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为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中间业务品种不断增多,中间业务收入总额大幅度增长,中间业务输入比重快速上升。当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了很大发展,在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国内丰富的市场资源,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一)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银行是企业,以提供服务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资产品种单

一、质量低下、筹资成本高;同时,受人民币汇率改

革的影响,存贷利差越来越小,利差收益提高困难,靠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维持生存发展越来越困难。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不仅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分散风险,而且通过增强服务创造效益,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收益的重要来源。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二)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按照《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达8%,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储备,这必然影响银行盈利。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大量资本,增强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和竞争的主要阵地。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对发展中间业务认识不够

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国内一些银行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商业银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仍然把中间业务当成拓展传统存贷款业务的辅助手段,对中间业务思考、研究、投入不多,发展中间业务的主动性、紧迫性不强。

(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弱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代理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但是,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然较少。现有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

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产品上,而在利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方面,则比较欠缺。特别是现金管理、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顾问等政策允许、市场需求较大的业务发展水平较低。另外在中间业务创新不足,不少商业银行奉行拿来主义,抄袭模仿别人的技术,跟着推出类似产品,并辅之以低价策略,不仅导致产品功能相同,而且损害其他银行的利益。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暴露出商业银行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产品管理滞后、营运效果不佳等弱点,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复合型人才短缺,技术突破难以保障

竞争的关键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谁掌握技术,谁就抢占了市场制高点。然而,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操作性强,技术含量高,尤其是高附加值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身的知识密集型业务,需要一大批道德规范、掌握信息技术、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来开拓。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起步晚,经验少,对业务本身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更缺乏对与此业务相关的人才的培养,没有形成对专职人员进行培养的教育模式。因此中间业务的开展无法得到技术保障,削弱了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及技术突破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商业

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中间业务。

(二)细分客户资源,加快创新步伐,开发出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中间业务产品。各商业银行在选择中间业务目标市场时,应该采取差异化策略,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并按不同的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

(三)加强管理,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这是中间业务的关键。金融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中间业务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中间业务管理的细则,制定中间业务收费的标准,明确收费管理权属;并允许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客户、风险、成本等因素有限浮动,防止恶性竞争,同时加大违规的惩罚力度。

(四)注重人才开发,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中间业务利在长远,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间业务,研究探讨和逐渐规范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篇5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在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大教育观、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等视角探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制约因素,并针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试图为全民健身的理论和实践,为实现体育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构建终身体育和体育社会化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学校体育在我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亦是逐渐增多,学校体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迅速发展。而社区体育则是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两种重要途径。它们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之协调发展,对大众体育的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实现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探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是当前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切实而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构建比较完善和谐的全民健身体系,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可以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社区体育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径。

(3)是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体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方面,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和基础阶段,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发展和延伸。

二、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相互关系

(1)概念的界定。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实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社区体育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为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2)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作用。①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影响。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主体是社区内所有成员,包括学校的大、中、小学生。因此,学校体育是我国社区体育的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都必须经历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②学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开展提供人才资源。当前社区体育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而学校里拥有大量的专职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能解决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 (3)社区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①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社区体育是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学校体育的补充。学生不但要参加校内的各种体育活动,而且要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是社区成员之一。因此,社区体育是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②社区体育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树立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新格局;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学生个体最终要走出校园,成为社区的一分子,良好的社区体育活动对于保持和延伸学校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社区体育功能的研究中,还停留在从体育本身中分析,而缺少从教育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这是社区体育理论研究的缺陷。②在传统的观念中,研究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相互作用时,缺少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角度。③我国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教育化特征不明显。社区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效能低下,与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不协调,导致社区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的对策

(1)加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需要理论的研究作强有力支撑。从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协调现象来看,理论研究未能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比较突出的。就目前而言,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理论研究比较滞后,特别是社区体育未能审时度势地意识到自身体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以及目的的实现。

(2)加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和社区体育的教育化建设。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是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下的两个子系统,由于目前两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自为阵,不相往来,没有实现优势上互补的现象,所以加强两者的联系是协调发展的基础。

在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下,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即社区体育要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在这个时代,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学校在体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在体育过程中,学校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全部,社区体育应该是学校体育的拓展和延续。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应该在体育过程中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可能地承担自己的任务。所以,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体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郁建亚.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补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

[2]陈立国.浅谈新时期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3).

社区商业调查报告 篇6

试论社会资本视阈下天津理工大学某超市的运营机制

天津理工大学水房旁小型超市调查报告

一. 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2012年12月29日

调查地点:天津理工大学校本部公寓城水房旁超市 调查对象:超市经营者

调查方法:参与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

调查人:张露文20103916陈婷20103927李珈仪20103893 指导老师:阙跃平二. 报告正文

(一)调查过程

为了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我们采取了重复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

首先,由于我们每天都会因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光顾该超市,因而我们在运用参与观察法时比较灵活,能够较准确地对超市的经营活动进行多次观察后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其次,因为我们经常光顾该超市,因此我们和超市经营者的人际关系相处得较为融洽,在超市人流较少时,我们会以聊天的方式谈及到她的在校经营的日常生活,部分涉及到她的家庭等内容。

在确定了这次调查主题后,我们准备了一些问题,在29号下午客流量较少时在超市内与她进行了聊天式的沟通,非正式访谈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1.户籍2.年龄3.选择此职业的原因4.盈利情况5.已在理工经营时间6.对目前工作的前景和期望等。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又延伸出了许多问题,下面是对这些信息的分类整合。

1.基本情况和职业发展状况

我们调查的超市经营者即这家超市的老板,名字叫彭某,女,今年26岁,户籍为安徽宿州,家中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在理工经营这个超市已经五年了,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她06年初中毕业后,就来到了天津,在提及为何选择天津时,她说因为她的表姐在天津,认为有人照顾比较方便。来到天津后,她说因为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低,于是先从超市收银员做起,然后当年9月份在她大哥的帮助下在天津工业大学的一个奶茶店找到一份工作,07年3月来到该奶茶店位于理工本部的分店,直到08年9月换了工作,选择在理工大学新校区的一个超市里面上班,2009年在外跑了一年的业务,主要负责联系货源,2010年,她从跑业务中认识的老客户手里接手了现在这家超市,凭借在超市当营业员的经验和对超市经营的了解,自己当起了老板,一直到现在。她在交流中坦承得说到:“因为自己一直接触的就是这一类的工作,了解这一行的来龙去脉,熟悉的多,也习惯在超市工作了,在外面打工了这么多年,也是看老板脸色够了,所以想自己当老板,干起来也舒服,心情愉快。” 2.进货渠道

因为平时在对这家超市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店主彭某几乎每天都会进货,整理货源,因此我们谈到了她的进货渠道,她说:“现在都是业务上门,不用自己出去拿货”。在交流中我们得知,她现在和进货商的关系很好,有时进货达到一定数量,进货商还会赠送她半箱或者一箱。显然这对于曾经在外跑过一年货源业务的她来说,并不是一个难题。3.盈利状况:

彭某说这个超市由于是从他人手里接手过来的,所以从她开始经营这个超市就一直是处于盈利状态,也正是这样当年在办理转让的时候多付了4万元给前任经营者。这两年下来,平均每年可净赚达到七到八万元,这也是让彭某感到很高兴的地方。4.经营方法

我们每天从水房打水都可以看到这个小超市很是热闹,而且在购物时也充满欢声笑语,于是就好奇的问道老板有没有什么经营秘诀,彭某说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服务好,作为经营者,她自身的性格十分开朗幽默,喜欢与人交谈和开玩笑,并且平易近人,让同学们在这个超市购物感到愉快,这样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在学生消费者中打下坚实的口碑。另一个方面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在离这个超市200米左右有一个规模稍大的超市,货品也比较齐全,所以这个小超市要有一定的“立足之地”是有一些秘密的。彭某提到:“要做好赔本的心理准备,不要渴望能赚多少钱,在价格方面则是尽量做到最后一个涨价。货价不轻言抬高,这样可以在同学们心中树立一个“物美价廉”的形象,彭某把这个称作“以物换物,先赔后赚”。5.经营优势

谈到彭某的盈利状况比较乐观,我们因此也聊到了她的经营优势,首先是前面提到的进货渠道和经营方法上的优势,除此之外,彭某谈到,因为这家超市属于学校后勤部门管理,而她恰好在这方面拥有一些可以疏通的人际关系,因此就会享受到减免部分房租的好处,在日常的经营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6..经营限制

在交谈中,我谈到了我对超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看法,我认为这家超市的地理位置还比较好,临近水房,学生打水时便会进超市买一些日常所需食物与用品,但是彭某说其实这样的地理位置并不好,相对于学校其它超市来说有些偏僻,有些学生甚至上一年学都不知道水房旁边有这家超市。由于地理位置不好,给她带来了两个方面的经营限制。首先是,客流量不够,只有在打水高峰期时才会有人,晚上较忙,白天基本上没有客流量;其次,因为客流量不如其他家超市高,因此不敢轻易抬高货价,只能靠低价来赢取更多的客流量。除了地理位置带来的限制,还有店面规模的限制,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彭某经营的这家超市店面比较小,因此货品不够齐全,且主要以吃为主,而彭某提到,食物的利润在20%,而生活用品的利润则在40%。7..对目前工作前景和期望

由于老校区即将面临拆迁,我们问到了她将来的工作前景,她提到,自己想去浙江的腾翔大学开一家蛋糕店。聊到其中的原因,彭某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她说自己最近刚刚结婚,而自己的爱人则在浙江打工。并且,她当年刚来天津打工时,曾学习过做蛋糕并且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在聊到她结婚对于她现在经营这家超市有无影响时,她说当然会有,有时两人产生矛盾时自己就会心情不好,影响到了自己对待学生的服务态度。

下面是我们对这家超市的采景,和采访过程中拍下的照片:

在访谈的最后,我们衷心祝愿彭某能够将超市经营得更好。

(二)结果分析 切入视角:社会资本

1.布迪厄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这些资源集与具有一种持久网络有关,该网络由相互了解和认可及某种程度上制度化的关系所构成。该定义认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制度化关系所构成的网络中的资源,其特点是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可用的资源,并且这种资源是处于由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之中的。

2.哈那皮特和戈尔秀将社会资本分为结构性的、关系性的和认知性的。

(1)结构性社会资本指行动者之间的总体关系模式,即你联系谁,如何发生联系。在彭某的这个小超市中,她从跑业务时认识的客户手中盘下这家超市,通过与学校后勤部较熟的关系获取资格维持经营这家超市,联系业务员,给她送货以及提供商品给消费者,即学生,这些总体上是它的结构性社会资本。

(2)关系性社会资本是指人们通过长期互动建立起来的个人关系。比如说彭某的超市之所以能长期在学校经营下去而不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正是因为她和学校后勤部管理这方面的人的关系比较好是它的一个关系性社会资本,除此以外,通过这两年的经营,彭某也为自己建立了一定的消费群体,和同学们关系好也是它的关系性社会资本。

(3)认知性社会资本指为群体提供共享的表达、解释和意义体系的资源,包括共同的语言、规范和叙事。彭某凭借自己的精明干练和从小积累的社会经验,在与消费者相处方面和经营方式上有套自己的想法以及战略方案,这就是它的认知性社会资本。

3.(1)格兰诺维特在《弱关系的力量》中提到,强关系是经常互动的人群,弱关系是不经常互动的人群。

在彭某有关经营这家超市的社会网络关系中,总结出来一共涉及到了五类人,一,是她的大哥二哥,她的大哥在南开大学经营了一家超市,二哥则在超市旁经营一家水果摊。二是她当初跑货源时认识的客户,三是学校后勤部,四是现在的进货商,五是学校同学。这些人中,她的大哥二哥属于强关系,而学校后勤部与客户等则是弱关系。

(2)在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研究中,强关系理论强调集体和封闭社会网络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等资源。

我们看到,彭某当时来到天津涉足零售业是因为她的大哥和二哥都在经营零售业,这体现了一种“联结”(bonding)式的社会资本。(3)弱关系理论强调松散网络和不同社会网络之间的桥梁对促进信息流和影响流具有关键作用。侧重团体外部关系,体现为 “桥梁”(bridging)形式的社会资本。格兰诺维特指出弱关系在信息和影响流通中的作用—为个人流动提供机会,促进社区整合。

在彭某身上我们看到,当初彭某接手这家店的原因是因为她与这家超市的原经营者相识,并且有了几年的关系基础,因而得到了接手这家超市的机会,这体现了弱关系的力量。并且,彭某与进货商的关系和平时与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相处过程中获得的人际关系,都体现了彭某的良好的团体外部关系,也体现了这些弱关系促进了学校这个小社区的整合。

(4)然而边燕杰指出,在中国社会,强关系更有可能成为帮助者和求职者之间的桥梁。(当影响而非信息通过个人网络流通时)

我们可以看到,彭某初步接触零售业,是因为她大哥先前在大学里的零售业中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通过他的人脉帮助她从收银员转为大学超市经营员,因此这就体现了,她大哥这个强关系是求职者和帮助者之间的桥梁。

总之,彭某较好得利用了弱关系传递的信息与知识等资源,和强关系传递的信任感与影响力等资源和情感支持。

三、总结与反思

哈尔滨市社区商业发展分析与建议 篇7

哈尔滨市的社区商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 基本形成了以菜市场、中型连锁超市、标准化便利店等为基本组成部分的社区商业体系, 发展模式上主要是社区底商模式, 伴随着酒吧、健身中心、专卖店等新型业态的出现, 哈尔滨市社区商业初步实现了综合消费功能。

从社区商业的组织形态看, 哈尔滨市的社区商业主要有社区独立商店和社区连锁商店等。社区独立商店规模一般不大, 资本较少, 多由业主自己从事经营管理, 在哈尔滨市社区商业中存在较多。社区连锁商店是由同一资本拥有, 设立多家分店, 经营管理权集中于总店, 如月亮连锁店。

从经营商品的种类看, 由于市场细分程度越来越高, 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加强, 以商品种类划分的社区店也越来越多。比如百货店、日杂店、蔬菜店、肉食店、化妆品店等等, 在哈尔滨市的社区中随处可见。

从经营商品的范围来看, 哈尔滨市的社区商业中存在着专业社区店与综合社区店。专业社区店主要以经营一种或一类商品为主, 如麦香村蛋糕店、对青烤鹅店等。综合社区店经营的商品多种多样, 如一些社区综合超市等。

依据流通业态的不同, 可分为社区超市、社区便利店、社区折扣店、社区仓储商店、社区购物中心等多种流通业态。其中社区超市、社区便利店等传统业态在哈尔滨市社区周边沿街地带和社区主十道两侧存在较多, 而社区折扣店、社区仓储商店等新型业态主要是选址在商业网点密集, 业态丰富, 交易活动频繁的中心地。

二、哈尔滨市社区商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商业网点零乱, 整体布局不合理

由于哈尔滨市社区商业是在城市化进程中, 随着居民需求而逐步出现的, 缺少整体统一规划, 社区商业发展中存在同质化竞争、商业网点设置临时性、配套条件差和商铺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基本都是沿街布点、商住混杂的布局, 并没有按照商圈的大小、业态的选择, 经营项目的组合等进行社区商业的开发布局。因而独立商业设施规划不足, 在社区商业网点改造中, 又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而导致社区必备网点无法进人社区, 既影响社区环境又无法实现商业的集聚优势和满足社区居民新的消费需求。

(二) 传统社区商业业态设置落后

哈尔滨市主城区市区现有4 9 3个社区, 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社区, 其主要的社区商业服务形式是菜市场和小杂货店、小餐馆等社区商业业态, 没有形成连锁网络, 商业业态选择性小, 个性化商业设施很少, 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及时性的消费需求。这些层次低、规模小的社区商业存在着假冒伪劣商品、偷漏税、服务质量低的问题, 亟需改造升级为现代经营业态的社区商业网点。

(三) 社区商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不足

目前哈尔滨市有些商业网点混杂开设, 饭店的油烟、修理铺的噪音等问题影响居民生活。部分社区的中小商业在商品质量、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等方面不能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社区商业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的不足也制约了社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哈尔滨市社区商业发展的建议

(一) 加强社区商业的开发、布局和配套建设

商业网点合理规划, 是实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 满足不同消费水平、消费特点、消费习惯的前提。社区商业的布局, 必须加强统一规划, 要立足于具体的社区, 使社区商业的规模、组织形态、业态等特征, 与社区商业发展规划以及周边的商业现状相结合, 做到既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又避免重复建设。根据各社区不同的居住规模、人口构成、收入水平、消费习惯, 建设好满足现阶段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最基本的社区商业配套设施和满足居民多元化、高层次的物质和消费需求的社区商业配套设施。

(二) 发展多种社区商业模式, 提升商业业态

哈尔滨市的发展方向是大都市, 要发展满足以家庭为载体的休闲消费、文化消费、娱乐消费、服务消费和逐步发展的体验消费为主流的现代综合消费观, 就要发展以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为重点建设类型的居住小区, 逐步发展购物中心模式的大型社区商业。在业态上以超市为主, 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的组织形态, 并做到新建的社区商业业态适度超前, 建设综合服务设施, 实现集约化经营。

(三) 鼓励房地产开发商、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

连锁经营的商业企业参与社区商业不仅可以获取连锁规模优势, 其品牌效应也将吸引社区居民消费。建议开发商鼓励连锁企业进驻社区, 吸引大型商业集团把先进的商业业态、连锁的商业网点、品牌化的商品引入社区, 并在其周围集聚一批专卖店、专业店、快餐店以及其他文化娱乐企业, 大幅度地提高社区商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商业层次。

(四) 发展新的社区商业与改造旧的社区商业有效结合

我市城市社区商业处于一种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并存的状态。既有爱建滨江社区这样的现代化社区兴建, 也有一大批旧社区亟待改造。要发展社区商业, 必须引进先进的零售业态、对原有商业设施进行结构调整、增设服务项目、扩大服务领域, 加快对传统模式的改造。同时鼓励发展现代化的社区购物中心, 把社区信息化和商业信息化结合起来, 把社区商业的发展和社区文化事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以此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休闲、娱乐等综合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商务部 《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商改发〔2005〕223号

[2]、郑淑蓉 社区商业的发展模式及其运作 商业经济文荟 2004/03

[3]、鄢雪皎 上海社区商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 商业研究 2003/17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浅析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

1.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可支配资产,已经逐步形成了居民对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和投资形式多元化的新格局,这对于以个人理财为主营业务的商业银行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个人理财市场广阔的前景让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多的商机,另外一方面这也迫使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式下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自我,推出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个人理财业务和相关产品。但是,其中陆续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1.2财产品研发层次相对较低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都推出了理财业务以及相关理财产品,但是总体来看,这些业务从种类,结构以及服务功能上看往往都是大同小异,没有新意,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尽管有一些银行还推出了理财组合套餐,但是这些业务的推出往往没有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比如说理财偏好,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等,这样的形式根本谈不上个性化理财,难以满足客户实际需求。另外一个方面,这些理财业务的资金运作形式效率较低,由于资金运作的渠道不同,因此很难达到客户更深层次的理财目标。

1.3销行为不规范,影响客户有效识别投资风险

营销行为不规范,影响客户有效识别投资风险是目前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尽管理财业务以及相关产品的说明书背面都对业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而一些销售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销售业绩,往往过分的夸大了推荐业务的投资收益,而不能正确客观的客户分析投资风险。结合个人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发现,不少销售人员经常再向客户推销产品时随意评估产品风险,或是在对客户的理财承受能力以及购买力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推荐产品,这无疑是增加了客户的投资风险。与此同时许多商业银行在信息公布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漏洞,没有及时的向客户反馈定制业务的账单以及产品收益情况,再加上由于我国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许多商业银行都没有专业的理财人员对客户购买后行为进行跟踪服务,也没有及时的对产品进行分析,最终导致了客户不能准确客观的了解到购买产品的风险。

1.3财产品的风险管理之后

理财业务是时代快速发展的经济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银行业务,但与此同时理财业务仍然会随着许多客观因素发生变化,存在着许多风险,比如说市场,信用,操作,法律,流动风险等等。目前国际上许多知名商业银行都针对理财业务专门设立了一套具有科学规范化的风险管理计划,从而帮助客户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起步比較缓慢,因此对风险的控制管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正因为缺乏科学机制的理财管理,因此很难根据市场动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识别和计量。截止2010年底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出现了为客户服务的理财产品零收益的尴尬状况。

2.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建议

结合个人多年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过程当中所提到的问题,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从促进和优化理财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升银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1立正确的营销理念,积极培育理财市场

理财业务市场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有秩序的环境。因此新形势下应该要确立一个正确的营销理念,积极培育理财市场。首先各大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比如说广泛的销售网点以及员工或者相关的中介机构,几大对自身推出的理财业务以及相关产品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到理财业务,从而达到拓宽自身业务市场的目的。其次营销人员应该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以及根据客户所能承担的风险能力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与此同时向销售人员还应该向客户推荐便捷的猎才工具,做到让已有或者潜在的客户都能够客观的感受到银行所推出的理财业务,并及时的与客户进行头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向最大程度的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目标奋斗。

2.2新个人理财产品,提升理财产品的竞争力

当前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是许多银行所推出的理财产品都存在着大同小异的弊端,因此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个人理财服务产品,保持市场的活力与生命力。通常情况下,人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财观念,尽管对于同一个客户而言,在不同的时期所作出的理财决策投资也存在着很多差异性,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适时跟进客户的理财需求,并针对客户变化的理财周期特点以及投资性格特征设计出多种理财产品供客户选择。另外一个方面,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应该要充分强调科学人性化,理财项目的设计可以融合信用,汇率,利率等

产品,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比如说股票等等。通过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可以让客户更加的信赖和依赖商业银行,从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加大在竞争激烈的理财市场服务中的竞争优势。

2.3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根据理财投资市场的特点,商业银行应该效仿国际知名的银行的理财管理模式,将理财业务列入到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范畴内,并根据相关的风险管理指标要求,做到准确客观的评价和,识别,计量,检测理财项目的风险。在设立理财业务以及相关产品的同时,既要考虑到有效科学的宣传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对投资以及后续的服务环节进行有效的跟走服务,正确做到一体化全方位的科学风险管理。比如说在位客户评估风险环节的时候,要结合客户的情况,比如说风险承担情况以及财务能力等,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江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与计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9

[2]吴燕京.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9

上一篇:国庆节去长白山人多吗下一篇:砌体结构抗震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