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促进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促进

社区护理服务在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人民知识水平提高和国家对医学护理事业的高度重视,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飞跃,更着重关注于居民健康,为社区范围内的居民提供便利、经济、有效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服务能够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健康需求给予真正适合的护理措施,帮助其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在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有利促进作用。同时响应国家口号,积极培养全科护士,为健全社区护理服务完整体系、确保社区全科护士质量保证均产生了深远意义。该文将通过对社区护理服务的现状特点进行阐述,展现社区护理服务在社区居民健康中的促进作用,在减轻医院和国家负担的同时构建社区护理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护理服务 社区居民 健康 生活质量

The Role of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in Promoting the Health of Community Residents

LIN Cong WU Guangxia*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109 China)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存在划纲要》中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的转变及社区护理水平的进步,使得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有效、便捷、经济并服务于社区居民健康的基本医疗服务。社区护理服务立足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极大程度地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整体水平。

1 我国目前社区护理服务的现状

在我国,社区护理服务作为一个基本医疗服务,以家庭为单位,面向居住在社区附近的居民。近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二胎政策的放开,居民对各方面的健康护理需求逐渐增大,使得社区护理成为护理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区护理能够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健康需求制定不同的护理服务,为之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生活质量。但由于我国地域不同,导致社区护理服务的工作范围、社区护士的护理能力和社区护理人群具有一定差异,并未产生系统、统一的护理服务体系[1]。

2 社区护理服务应用于居民健康中的特点

2.1 社区护理服务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根据社区居民不同健康需求提供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服务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居民,主要着重介于健康人群和无明显症状的患病人群[2]。社区护理以促进居民健康作为主要目标,能够尽可能满足社区居民在促进、保护、维持健康方面的需求。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社区护理服务作为一个服务于各类人群健康的医疗手段,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提供不同的健康护理服务,从而能够在为社区居民健康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2.2 社区护理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护理服务

与临床护理不同,社区护理是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指导和计划生育融为一体,向社区居民提供内、外、妇、儿等各科的综合护理[3]。在进行社区护理时,社区护士给予全方面的护理服务,帮助社区居民提早发现疾病,并加以预防和治疗。社区护士也可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增强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进一步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发展。

2.3 社区护理服务的护士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相对于临床护士,社区护士拥有较强的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健康需求,社区护士需积极联系医院专家进行定期出诊、开展健康活动等,将多方资源整合利用,多途径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更好地维护社区居民健康。

2.4 社区护理服务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可及性的特点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决定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正是社区护理服务的存在,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恢复;社区护理服务的可及性要求社区护士对工作高度负责,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宣教活动,让社区居民能够切实感受到社区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帮助社区居民提高健康意识[4]。

3 社区护理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健康作用的方法

3.1 加强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

正确的健康教育是身心健康的基础。社区可积极宣传健康相关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社区居民将知识和行为相结合,将健康观念渗透到每个社区居民身上,在宣传之中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总体水平[5]。由于社区居民在生活习惯、习俗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社区护理需结合个人不同情况进行一定整改。在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时,社区居民也需积极配合,主动接收健康知识,自觉维护自身健康。

3.2 定期進行家庭访视

针对特殊群体或有家庭访视需求的人群,社区护理服务人员定期进行家庭访视,了解其健康基本情况,根据需要提供基础护理技术和康复医疗护理,给予心理、生理上的相关指导[6]。

3.3 协助建立社区健康档案

协助建立社区健康档案,可初步了解社区居民基本健康状况,针对已产生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排查、及时治疗。社区护理人员根据健康档案上健康动态变化做出相应护理干预,准确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3.4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质量和建立完善社区护理服务完整体系

积极培养社区护理优质人才,加强社区护理人员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专业技能能力和不同情况下的应变能力,不断提升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社区护理服务人员的质量保证[7]。同时需根据当地居民居住密集程度和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相匹配的护理服务体系,多方面发展社区护理,使社区护理多元化,确保社区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4 社区护理应用于社区居民健康的意义及发展潜力

伴随着人们对健康方面护理的需求逐渐提高,社区护理也会根据需求波动进行调整,以达到促进居民健康为目的,这也是社区居民为什么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社区护理的原因。社区护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更具有广阔前景和优越性。希望社区护理服务继续大力发展,不定期组织医院专家到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义诊、咨询、体检,让社区居民真正接近健康、了解健康、认识健康;希望国家和政府可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提高社区护士总体素质,以确保社区护理质量,为社区居民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社区护理服务在社区居民健康中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如合理开发必将会为推动社区护理的整体发展,社区将会更加关注社区居民健康,帮助社区居民满足健康需求、提供健康护理干预,真正将健康落实于社区居民每个人身上。

参考文献

[1] 陈奖国,杨明莹,李斗艳,等.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7,15(19):2342-2344.

[2] 金昊.社区护理的现状与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8):43,53.

[3] 王杰.分析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3):203.

[4] 张琳,李冬艳,崔淑芹,等.社区护士工作现状分析及职业素养提升建议[J].德州学院学报,2020,36(2):103-106.

[5] 王婷婷.社区护理服务与居民健康素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A0):297.

[6] 刘国莲,程雪涛,宁艳花.社区访视护理现状分析及访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140-3143.

[7] 舒灵芝,谢莉玲,彭一航,等.基于核心能力的社区护士培训实践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2):137-142.

作者:林丛 吴广霞

第2篇:“大健康”视域下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构建

摘 要:在“大健康”视域下,“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助推器。我国城市社区开展“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通过梳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概况和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体系建设现状,构建“大健康”视域下我国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从创新我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搭建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平台、完善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体系3个维度,构建我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以期为我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

2016年發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1]:“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纲要》发布近几年,学术界展开了关于“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理论探讨,但在全面发挥“体医融合”优势,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健康的“体医融合”服务体系构建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况

“社区”一词作为社会学范畴的概念最早由腾尼斯提出,但目前对“社区”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从有关“社区”的概念内涵的分析可以认为,社区一般包括4个基本要素,即人、社会关系、地域及社区认同感[2]。从这些基本要素而言,社区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自20世纪60年代起,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逐步开始重视城市社区建设,通过发布相关配套政策、激励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促进城市社区发展,以缓解一些社会矛盾[3]。

20世纪30年代,“社区”这一概念在中国学者的学术论文中出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成立了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街道办事处交办的任务[4];20世纪四五十年代,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对象转变为了人民公社[5];1962年后,城市街道办事处所辖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对象又有所变化,社区居委会组织架构调整,设立了居委会主任、治保主任、调解主任和妇联主任。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抓手才开始被进一步重视。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政部开始加强社区服务建设,将“社区服务”理念引入到管理实践中[2]。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6]。之后,我国逐渐兴建了一大批社区服务网点及建有医疗、健身、养老等多种服务设施的社区,且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的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同时,社区管理体制也由计划经济下的“街居制”转变为“社区制”,即社区内的政府各职能部门、不同所有制单位、社会团体和居民组织相互依存、分工合作,协同治理社区公共事务[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8]:“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9]颁布,其中明确提出: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并提出了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10]中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我国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的推动下,如何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元,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方位构建“体医融合”的全民健康促进体系,对城市社区居民科学健身和非医疗健康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体系建设现状

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中明确指出,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1.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11]。同时,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的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左右[12]。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的发展,特别是社区医疗和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等将在促进全民健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1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现状

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水平、发展状况对促进全民健康、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城市社区建设,并把社区医疗服务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相继发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全国示范社区服务中心参考指标体系》《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通过近20年建设,我国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27 000个,社区服务站145 00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达35 000个[13],全国范围初步形成了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2.1.1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任务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属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是解决社区主要医疗卫生问题,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健及康养服务。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事项包括:1)社区医疗服务,主要治疗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慢性病防治与管理,主要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3)保健和疾病预防宣传教育,主要是对社区居民进行有织织、有计划的疾病预防教育,诸如社区儿童接种疫苗等;4)社区居民疾病康复,主要为社区内骨伤术后患者及残疾人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工作中,更多的是保健和疾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儿童接种疫苗等常规工作,对社区居民的医疗诊治、慢性病防治服务则相对较少。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健康促進诊疗管理模式,在诊疗时,对个体进行药物治疗、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教育,采用健康促进诊疗管理模式[14];还有一些社区医疗中心在慢性病防治中采用健康教育模式,邀请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在社区举办慢性病防治及健康知识讲座和咨询[15]。这类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干预服务项目较单一,且针对性有待加强。有研究显示[16],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治疗点的需求占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需求的25.6%,对健康咨询点的需求占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需求的19.9%,对预防保健的需求占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需求的18.7%。侯万里 等[17]的研究发现,在社区医疗中心,除儿童疫苗接种率达98%以上外,例如,高血压患者规范治疗率仅为15.0%,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规范治疗率为32.9%。

2.1.2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方式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是由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这一管理方式突出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公共性质,彰显了我国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既便于政府发挥社会保障政策支持作用,又便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18]。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建设水平,多以处理患者的常见疾病和一般症状为主,如果患者病情危急、严重、难以诊断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当地医院进行转诊的渠道尚有待进一步打通,鉴于此,一些省市在探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地级医院的合作,例如:北京首都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与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的“复兴—月坛”医联体,深圳市政府购买的“院办、院管”社区健康服务模式,以上都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医院资源,逐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19-20]。

2.1.3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加强规范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是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前提。2006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从床位、科室设置、人员、房屋、设备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见表1)。目前,从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诊室设置基本达到国家标准[21-22],个别地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房上相对欠缺,其中主要是康复治疗诊室面积不达标[23];多数医疗中心的医用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设置齐全,但有一些医疗设备已陈旧。

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全科医生承担其主要工作任务,但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周期长,一般约需8年时间,每年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相对有限。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缺口较大,一些省份全科医生培养数量低于1/10 000人,截至2017年底,我國全科医生占所有医生总数为7.5%[25]。同时,全科医生所从事的社区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导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占比较低。 2014年,有研究显示[26],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23.8%,大专学历人员占比为1.6%。

综上可见,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社区医疗服务仍是以诊疗、儿童保健与接种疫苗为主,慢性病预防为辅,而运动促进健康等疾病预防服务较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占比小。

2.2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促进全民健康现状

体育运动作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手段已被普遍公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中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27]。我国的社区体育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抓手,其是以社区为地域范围、社区周边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及设施为物质基础,社区部分居民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包括活动场地、活动时间和参与人员等要素[28]。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主要由社会体育组织主办,从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现状来看,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但“体医融合”干预、管理健康的社区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

1)社区体育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多由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供给,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共同组织。同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基层体育组织沟通机制有待健全,且社区体育活动的针对性、多元性有待加强。社区体育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社区体育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28]有待健全,社区体育活动及居民健身锻炼点的管理机制有待明晰。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

2)社区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不足。社区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挥“体医融合”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及设施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间仍存在一些差距,一些城市的社区体育设施较为短缺。例如,截至2017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6 m2[29]。有调查显示,北京市不同年代建成的不同人口规模的社区均存在体育场地及设施不足的情况[30],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存在同样的情况[31-32]。我国不同类型的社区体育场地及设施分布也不均衡,中、高档住宅社区的体育场地及设施相对充裕,而一般社区的体育场地及设施相对缺乏。此外,某些社区的体育设施以简便健身器材为主,主要供老年人群使用;还有一些社区的体育设施相对完备,但适合中青年的体育设施居多,适合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体育设施较少[33]。

3)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有待加强。首先,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必不可少。但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严重不足。据有关统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比例约为1∶3 994,占我国城市社区总人口数量的比例约为1∶1 000[34]。其次,我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的1/3[35-36],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的31.6%,研究生学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约占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的4.2%,且具有体育专业背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只占13.25%。第三,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均没有设置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位。

3 “大健康”视域下我国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构建

我国城市社区的医疗服务和社会体育指导服务对于我国社区居民疾病预防、常见病初步诊疗、慢性病治疗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构“大健康”视域下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发挥对疾病干预的功能具有推动作用。

体系指若干互相关联的事物或思想构成的整体[37]。服务体系是对特定范围的社会组织的一种网络式关联配置[38]。而通过对“大健康”视域下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构建,达到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的目的。本文从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网络式配置的3个层面,即机制、平台及人才队伍3个子系统。

3.1 创新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当前,一些城市社区在积极探索“医”与“体”结合的健康促进运行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2019年,厦门市成立“体医融合示范社区”,建立了医疗系统和体育系统的紧密连接,建立了“医院—社区—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的“体医融合”模式,开展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干预[39];上海市嘉定区、陕西省咸阳市所属社区建立的“体医融合”平台,以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社区机构和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等部门协同方式,在社区进行体质监测、体育指导服务等,对慢性病人群以运动处方形式进行干预防治[40-41]。但是,这些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上尚有待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

“体医融合”是指在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和康复各阶段中,相关人员将医学和体育学的专业知识、方法、手段综合应用,促进全民健康的手段和健康干预模式,“体医融合”是贯穿人的生命全周期的[42]。构建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运行机制,首先要厘清我国城市社区是如何管理、运行的。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是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群众性自治组织多元管理主体相统一,多元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43]。街道办事处或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是社区管理的主导力量;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管理主体。

在上述社区管理体制下,创新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是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行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44]。一般事物运行机制主要涉及资源共享、任务协同、合作模式、制度建设、绩效管理等方面[45],这就要求必须创新管理机制,明确管理部门主要职能和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实施路径。3.1.1 制定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管理机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中尚没有建立起配套的健康管理组织架构[46]。当前,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管理“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部门,形成“专事”“专职”“专办”。

在“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背景下,加强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干预服务模式的顶层设计。由地方政府牵头,召集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探索在多部门协同治理框架下,解放思想,成立“社区健康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由3个部门组成,并隶属于街道办事处。社区健康委员会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决策社区开展“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为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工作开展提供政策支持;“社区健康委员会”直接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实施“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由此,形成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管理机制。

3.1.2 明晰社区健康委员会的职能及工作机制

在构建的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组织架构中,社区健康委员会不仅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协作与融合,同时也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工作层面上实现精准和深度融合。这就要明晰社区健康委员会的职能与各行政管理主体的关系,并制定工作机制(如图1所示)。

社区健康委员会的主要职能:1)制定社区“体医融合”服务评价、激励等相关制度和目标,界定社区“体医融合”服务各管理主体的权责;2)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办事处辖区的社区居委会开展“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工作;3)搭建社区“体医融合”促进平台及提供经费保障,尤其是搭建辖区医疗服务部门与体育公共服务部门共享的居民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创建“体医融合”平台的公共服务职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各自职能、业务角度建言献策,会同街道办事处组建“社区健康委员会”。同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医疗制度改革相关举措,管理与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与地方各级医院对接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及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促进“医”“体”资源深度整合;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和组织社会体育资源向社区居委会配置,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自身医疗资源为依托,结合运动疗法为慢性病患者、术后康复患者提供运动处方;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组织与协调体育行政部门提供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在社区有序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活动,同时,为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的多元需求,拓宽思路,引进和培育社区体育社会组织。

3.1.3 优化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路径

进一步优化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工作路径。基于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重点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和社区中的慢性病患者、术后康复患者建立医疗服务关系,将这些患者的信息录入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对需要医疗服务的患者进行干预,制定运动处方并接受医疗服务中心提供的医疗康复治疗;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体育健身指导专家团队,采集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录入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进行评估和追踪,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数据形成社区居民健康“一体化”档案,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的体育健身指导专家团队为社区病症较轻、且无需进行医疗干预的慢性病患者提供运动干预。同时,协调社区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健身指导。

3.2 搭建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平台

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平台是在我国基层实施“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抓手和路径。当前,我国社区健康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的信息“碎片化”,从而使得社区居民健康信息不易形成共享。因此,在社区健康委员会的统筹治理下,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各自的资源优势,搭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平台。

根据以上平台的信息系统总体框架结构,采用“互联网+”和多层互联设计,主要包括5部分,分别为“体医融合”的运动健身促进平台、运动康复实施平台、医疗服务干预平台、运动健康知识平台、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前3个平台为递进级的居民健康或疾病干预平台,分别面向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服务。后2个平台为信息共享平台,其中运动健康知识平台面向社区全体居民,普及健康知識,开展健康教育;居民健康信息平台是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平台的“中枢”,对其他平台起支撑作用,以上所有平台的信息均汇集至此平台。

3.2.1 “体医融合”居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

该平台建设主要通过现代信息网络通讯技术搭建“互联网+”的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以社区健康委员会为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协同建设。社区健康委员会预算筹措资金,加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搭建互联网数据平台,为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提供硬件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诊疗和医学检测,采集社区居民的疾病诊疗史、健康体检数据;社区居委会通过体质健康监测和健康体检采集社区居民的体质健康数据,社区健康委员会对社区居民所有健康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各省市分别构建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为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康复保健及为医生临床诊断等提供健康信息支撑。

3.2.2 “体医融合”运动健康知识平台的建设

由社区健康委员会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协同建设运动健康知识平台,其目的是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普及健康知识,使我国居民形成“大健康”理念。社区健康委员会举办健康讲坛,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协同遴选医学、运动康复医学、营养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各方面专家为社区居民开展“百姓+大健康”讲堂,进行健康教育。

3.2.3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干预实践平台的建设

1)“体医融合”的医疗服务干预平台。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康复科室建设,引进运动康复人才和设备,增设运动康复治疗室,接收由全科医生、运动康复医生诊疗后需在运动康复治疗师单独指导下进行治疗的病症严重的慢性病患者,以及社区内需进行运动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患者等。

2)“体医融合”的运动康复实施平台。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共同搭建。社区居委会协调运动康复师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运动干预活动,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症状较轻的慢性病患者, 由运动康复师进行团体辅导性的运动干预。

3)“体医融合”的运动健身促进平台。由社区居委会构建,社区居委会通过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社区中的体育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全民体质健康测试平台、运动技能培训平台,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以此为依据,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

3.3 完善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体系

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体医融合”干预措施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保障和基石。本文从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队伍培养路径和制度保障两方面完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体系。

3.3.1 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培养有多种形式,结合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需求特点,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培养路径一方面是招聘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另一方面是对社区在职人员进行脱产或半脱产“体医融合”的相关知识培训。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47],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基于以上政策,医学院校和专业性体育院校应结合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业人才需求特点,加强“医体结合”的全科医生、运动康复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我国高等学校在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过程中,要立足于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及体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形成与“体医融合”对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各要素的内涵演变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48]。例如:叶春明 等[49]研究认为,我国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将《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融入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计划。 3.3.2 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建立有利于“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及工作平台是“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50],而这一途径的保障就是制度建设。

首先,加强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例如,将“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地方探索“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服务社区的可行性渠道。温州医科大学针对基层全科医生短缺问题,从激励机制、执业资格及教育培训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了“国标省统,县管乡用”的多维联动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为全科医生服务基层建立了一个长效机制[51]。

其次,社区健康委员会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调动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人才激励包括:培训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和晋升激励[52]。培训激励是为提高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在职人员的“体医融合”知识学习为目的,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在职人员提供经费支持,调动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社区健康委员会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和运动健康指导人员建立人才培训制度。物质激励是通过在福利、待遇等方面制定物质激励措施,激发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晋升激励是制定社区人才职业发展制度。例如,建立适合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才发展的职称、职务晋升制度;设置运动康复职位等。情感激励是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部门要形成重视“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人员的氛围,在精神层面制定奖励机制。

4 结束语

立足于“大健康”视域,分析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和社区体育服务的结合现状,从我国城市社区开展“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工作机制、运行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构建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以期为我国城市社区“體医融合”建设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0-02-24].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 李东泉,蓝志勇.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发展的思考[J]. 公共管理学报,2012,10(1):104.

[3] 谢芳. 美国社区[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 .

[4] 高民政. 居民自治与城市治理:建国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创建[J]. 政治学研究,2003,18(1): 96.

[5] 汪鸿波,费梅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工作者形象的变迁与重构:基于上海的历史考察[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 (5): 163.

[6]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2006-04-

09)[2020-02-24]. http://www.gov.cn/zhuanti/2015-06/13/content_28

78969.htm.

[7] 夏建中. 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再到社区治理: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J]. 甘肃社会科学, 2019,40(6):24.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2-11-24)[2020-02-24]. http://dx.njupt.edu.cn/2012/1124/c3410a52388/page.htm.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EB/OL].(2017-06-12) [2020-02-24].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6/12/

content_5201910.htm.

[10] 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2018-03-13) [2020-02-24]. 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11]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EB/OL].(2019-08-22) [2020-02-24]. http://www.gov.cn/xinwen/2019-08/22/

content_5423308.htm.

[12] 国家卫生计生委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报告》举行发布会[EB/OL].(2015-04-10) [2020-02-24]. 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wsb/Document/1414541/1414541.htm.

[13]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2-28) [2020-02-0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6792620240350

80&wfr=spider&for=pc.

[14] 郭建军,郑富强. 体医融合给体育和医疗带来的机遇与展望[J]. 慢性病学杂志,2017,18 (10): 1071.

[15] 张敏,肖月,袁静,等. 我国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现状研究[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9,14(5): 650.

[16] 孙清山,刘盛男,曹思奇,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的医疗卫生需求调查[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32(8): 19.

[17] 侯万里,赵志广,夏挺松,等.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预测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6,19(6): 879.

[18] 杨华杰,周志衡,李芳健,等. “院办院管”及“统一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SWOT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6(3): 172.

[19] 张洪波,王杰萍,佟秀梅,等. 分级诊疗背景下三级医院与社区协作慢病管理分析[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9,26 (9): 815.

[20] 刘军安,程锦泉,夏挺松,等. 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与发展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02,15 (5):4.

[21] 张玮,肖远庆. 重庆市南岸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设备设施运行状况和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 (4): 367.

[22] 魏薇,葛瑜婷. 杭州城西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现状调查与优化措施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19,15(6): 85.

[23] 刘青,陈维云,林小志,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设备配置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 3905.

[2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EB/OL]. (2017-07-01)[2020-02-

24]. http://www.jianbiaoku.com/webarbs/book/56170/1047928.shtml.

[25] 迟春花. “健康中国2030”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J]. 领导科学论坛,2018(12): 76.

[26] 張明妍,丁晓燕,高运生.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2(9):654.

[27] 以“大健康体系”助力美好生活[N]. 人民日报,2019-07-24(5).

[28] 任海,王渡,陈国强.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一[J]. 体育与科学,1998,19 (2): 12.

[29] 朱孔洋,高升. 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公民体育权利实现困境与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2018(9): 38.

[30] 赵立,杨智学,李芾,等. 我国城市新型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法律规制及执行状况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 (4): 346.

[31] 司莉敏. “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背景下的上海市社区体育现状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4 .

[32] 张泳华. 广州地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J]. 体育科技,2016,37 (4): 114.

[33] 石惠欢. 深圳市宝安区社区体育设施的现状及需求研究[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10 .

[34] 郇昌店, 张伟. 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治理的效应与实现路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1): 9.

[35] 袁晋文. 河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 2013 .

[36] 张雯雯. 影响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市民科学化健身的因素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

[37]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

[38] 鄂海红. SSME中服务工程与服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0.

[39] 海西晨报. 厦门市“体医融合示范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启动[EB/OL]. (2016-06-24) [2020-02-24]. http://sports.xm.gov.cn/tyxw/

201906/t20190626_2310824.htm.

[40] 苹平. 体卫结合逐步推出“社区主动健康计划”[EB/OL]. (2016-11-

30)[2020-02-24]. http://www.sport.gov.cn/n316/n343/n1191/c77827

1/content.html.

[41] 张彤. 构建咸阳市城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研究[D]. 陕西:西安体育学院, 2017 .

[42] 刘海平,汪洪波.“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分析与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31 (5): 454.

[43] 戚学森. 城市社区建设思路与方法[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10-211.

[44] 罗兴奇.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区支持运动机制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08.

[45] 朱健,李颖凤,王晖. 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6):1.

[46] 吴忠. 推进上海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科学发展,2020(2):100.

[47]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2013-09-

28)[2020-02-24]. http://www.gov.cn/zwgk/2013-10/14/content_250

6399.htm.

[48] 付梦雪. 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

[49] 叶春明,于守娟,杨清杰. “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 2019(1):7.

[50] 王剑峤.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51] 苏强,瞿佳,吕帆,等. 全科医生的“国标省统,县管乡用”培养模式研究[J].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2014,17(19): 2243.

[52] 黄永峰. 基于全科医生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J]. 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0):142.

作者:刘海平 汪洪波

第3篇:健康教育与护理促进对社区妇女卫生保健的干预影响

【摘要】目的:对基础传统和健康教育与护理的两种卫生保健模式下对社区妇女卫生保健工作的指标及效果进行比对,探讨其优劣势及推广意义。方法:随机选择附近社区共60名妇女病患作为观察对象,主要就护理满意程度、卫生保健意识两项作为主要指标进行确认观察,不同干预护理下的各组社区妇女患者数据进行对比,进而得出健康教育与护理对社区妇女卫生保健工作的成效及意义。结果:本期积累数据可知,健康教育与护理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相对被动的卫生保健模式具有显著优势。结论:当今社会下,注重以人为本的主动出击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模式更具优势及推广意义,可有效提高社区妇女的身心健康程度,帮助社区妇女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保健理念。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妇女;卫生保健

当代社会显而易见的是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改善,顺理而言人们的健康问题应得到了进一步保障。然而实际可见,社会群体里的疾病病发率持续上升,且层出不穷的新病症挑战着医护人员的认知和能力,促进着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加深对人体更深层面的了解。借助这些不断完善的健康经验和知识,人们依赖自身思考能力整体和获得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形成了健康教育和护理。

同样,仅仅依靠健康人体患病后医护场所获得的健康教育和护理知识远远不足以支持社会群体的健康。因此,我国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基础卫生保健,使得社区家庭个人在各种途径能够普遍正确的获得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大氛围的、根本的、及时的强调预防性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本次主要选择女性群体作为卫生保健工作的观察对象,结合现阶段下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指导方式,对比不同护理干扰方式下护理成效。选择了共计60例附近社区妇女患者,随机分为两个观察组,分别为基础对照组、健康护理组。通过不同干预护理方式下的观察个体评分的护理满意程度、卫生保健意识方面进行详细记录,积累数据对比得出基础传统的卫生保健方式和健康教育与护理的卫生保健方式干预下的差异性,采取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下的社区妇女各指标可见显著优于基础卫生保健方式下的患者,优势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意义。

1.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对象选择附近社区的2020年4月至10月的60例社区妇女病患。采取随机抽样原则分成均等的两个观察组,其中基础对照组30名社区妇女,健康护理组30名社区妇女。

本次作为观察样本的60名社区妇女均为成年女性,即个体年龄均超过18周岁。基础对照组年龄为23~66岁,平均年龄38.9岁;健康护理组年龄为25~59岁,平均年龄42.2岁。所有观察范围内的社区妇女均无精神异常,自愿接受本次卫生护理观察研究工作,后续试验可持续进行,数据可用。

2.研究方法

本次观察样本内的两组基础对照组、健康护理组各30名社区妇女病患,依照预期的抽样结果分组,经过不同的干预卫生保健模式。详细内容如下。

基础对照组:对整个范围内30名社区妇女开展统一的传统社区卫生保健工作。通过宣传文册、社区宣传栏等方式,发放和推广相关女性卫生保健的知识材料;设置社区女性卫生保健咨询点,确保社区妇女遇到卫生保健工作时有正确的咨询途径。安排专人跟踪记录该组内30名妇女病患在本次观察周期内的护理满意程度、个人卫生保健意识。

健康护理组:基础对照组的卫生保健工作的基础上增加有针对性地、主动的健康教育与护理。(一)、健康教育。采用传统的纸质宣传素材的方式发放妇女卫生保健手册,妇女卫生保健工作相关书籍,同时结合现在社会互联网下的产物,微信、多媒体视频等工具为载体,寓教于乐的方式广而告之社区妇女们自我健康管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妇女生命周期里重要特殊的时期如哺乳期、孕期等阶段,由卫生保健人员提供早期的预防保障工作,提高妇女身心健康程度。(二)、完善妇女健康信息档案。现在的社会卫生健康保障下,结合多媒体网络等方式与社区工作人员合作完成健康档案的完善工作。借助知识竞赛、宣传讲座等方式,主动加强宣传卫生保健力度,让社区女性习惯并形成主动的探究学习女性卫生保健工作的习惯。(三)、护理方式。在传统意义的妇女患者经窗口面对面咨询或找护理单位等直接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增加间接多样方式对妇女患者进行护理。如不仅仅时在妇女患者出现病症之后,针对病症予以相应的护理指导,结合患者诱因提出康复建议,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而且是在各个生理成长阶段均免费前置的发放和告知妇女保健知识,如如何有效避免妇科疾病的发生、合理的避孕方式等。发现异常及时通过网络平台也好、咨询窗口或微信等方式,进行及时咨询和诊治。

综上,观察小组成员依据百分指标,分别记录各组社区妇女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个人卫生保健意识程度。

3.统计学分析

基础对照组和健康护理组分别观察所得社区妇女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个人卫生保健意识两项指标,借助统计水平P值得出不同保健护理方式的差异性。

4.结果

数据表明,采取健康教育与护理方式的健康护理组护理满意程度、个人卫生保健意识均较基础对照组显著优势,P值小于0.05,差异显著。可知,采取健康教育与护理方式对社区妇女卫生保健工作有显著推进意义。

5.讨论

健康教育是家庭和个人在基础卫生保健保障下最大限度地获得并掌握基本疾病和卫生保健的知识,从方方面面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理念,形成人类社会群体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我国不断推行和完善健康教育与护理工作,尤其是妇女健康工作备受重视。随着经济和社会水平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和健康护理模式也在飞速进步和提高。新模式下的卫生保健工作,不局限于地区社会群体,从传统的作用于患者、学生等扩大和完善至全范围的社会群体;不局限于传统的护理方式,因人们需求的提升形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等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不拘泥于健康教育形式,从普通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资料的发放等形式上,提供主动意义上的个性化有针对地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健康危害因素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工作。

经过本期观察,主要针对女性社会群体的卫生保健工作开展,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两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个体满意程度、卫生保健意识指标均差异显著。可知健康教育与护理对于促进社区妇女卫生保健工作有显著影响,具备较高的应用推广意义,能够明显的改善社区妇女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帮助建立和提升社区妇女的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孟疆, 王晓丽. 分析健康教育与护理促进对社区妇女卫生保健的干预影响[J]. 保健文汇, 2019, 000(001):267.

[2] 石春燕. 健康教育与护理促进对社区妇女卫生保健的干预影响研究[J]. 家庭医药, 2019, 000(007):253.

[3] 黄云霞. 健康教育与护理对于社区妇女卫生保健的干預效果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029(032):249.

[4] 章建时.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7卷28期, 149-150页, 2019.

作者:顾群花

第4篇: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试题(学生用书)

第三章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名词解释

1. 健康

2. 健康教育

3. 健康促进

4. 健康相关行为

5. A型行为模式

二、填空题

1. 影响健康的因素可以分成

2. 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

3. 健康行为包括、预警行为、、避开危险环境及戒除不良嗜好。

4. 危险行为包括、不良疾病行为及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5.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步骤包括需求评估、评价标准。

6. 婴儿期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是

7. 依据对社区居民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选择,应当优先进行健康教育的问题是、、相关危险因素影响面大者、与疾病转归结局有密切联系者。

8. 进行任务分析时能力因素包括、态度,行为技能包括交流技能、与决策技能。

9. 讲授法每次使用时间不宜超过

10. 使用讨论的方法时每组讨论人数以

11. 角色扮演主要用于改善

12. 示教与反示教是培训

13. 依媒介的特性不同,健康教育资料可以分为

三、单选题

1. 个人的健康状态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属于

第三章1

A. 行为因素B. 生物学因素C. 环境因素

D. 生活方式因素E. 健康服务因素

2. 属于C型行为模式的是

A. 吸烟B. 酗酒C. 缺乏运动D. 高脂饮食E. 情绪过分压抑

3. 下列属于基本健康行为的是

A. 平衡膳食B. 定期体检C. 预防意外伤害

D. 保持情绪稳定E. 戒除不良嗜好

4. 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是

A. A型行为模式B. B型行为模式C. C型行为模式

D. D型行为模式E. E型行为模式

5. 为了解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程度,某社区护士抽样调查该社区居民100位。回答正确率达到合格标准者60人,其中包括正确回答所有问题者20人。则该社区高血压知识合格率为

A. 30%B. 40%C. 50%D. 60%E. 70%

6. 为增加糖尿病患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的了解,某社区护士计划开展讲座1次。该护士共管理具有高危因素的居民50人,参加讲座者45人,则该次活动的暴露率为

A. 50%B. 60%C. 70%D. 80%E. 90%

7. 社区护士成功进行健康咨询的基础是

A.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B. 宽松的沟通氛围C. 敏锐的观察能力

D. 丰富的专业知识E. 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健康教育中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是

A. 提问B. 讨论C. 讲授D. 角色扮演E. 案例分析

9. 培训操作技能的最重要的方法是

A. 讲授法B. 角色扮演C. 案例分析

D. 提问与讨论E. 示教与反示教

10. 印刷类宣传品中最常用的是

A. 标语B. 宣传单C. 宣传画D. 录像带E. 电视广告

11. 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渥太华宪章》是在

A. 1948年B. 1968年C. 1975年D. 1986年E. 1996年

12. 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废,2/3的慢性残废的方法是

A. 进行全面健康教育B. 控制不良生活方式C. 修改人类基因信息

D. 消灭病员微生物E. 改善自然环境

13. 直接影响社区居民接受健康教育的动机与愿望的因素是

A. 家庭经济条件B. 居民职业状况C. 受教育程度

D. 生活习惯E. 年龄状况

14. 依据制定健康教育具体目标的要求,以下目标中合格的是

A. 人人保持正常血糖

B. 通过健康教育使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C. 通过健康教育使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

D. 通过一年的健康教育,降低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E. 通过1年的健康教育,使社区内体重指数超过28的老年人中有30%体重指数下降到24以内

15.

A. 具体B. 可信C. 可测量D. 可完成E. 明确方向

16.

A. 对谁

B. 实现什么变化

C. 变化程度多大

D. 如何测量这种变化

E. 在多长时间之内实现这种变化

17

A. 卫生知识合格率B. 卫生知识知晓率C. 干预活动暴露率

D. 行为流行率E. 行为改变率

18. 健康咨询基本步骤中实际上发生在咨询的每一个步骤当中的是

A. 问候B. 询问C. 接受反馈

D. 讲解基本知识及方法E. 帮助咨询对象作出合理的选择

19. 使用讨论法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当保证讨论时间不少于

A. 1分钟B. 1~3分钟C. 3~5分钟D. 5~10分钟E. 10~15分钟

四、多选题

1. 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是

A. 变异性大B. 广泛存在C. 潜伏期长

D. 特异性差E. 协同作用强

2. 下列属于基本健康行为的是

A. 平衡膳食B. 定期体检C. 合理运动

D. 预防意外伤害E. 保持情绪平稳

3. 依据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确认健康问题的依据是

A. 优先选择明确的致病因素进行健康教育

B. 优先选择可测量可定量评价的项目进行健康教育

C. 优先选择能用最低成本达到最大的效果的项目进行健康教育

D. 优先选择社区居民能够接受、操作简便的项目进行健康教育

E. 优先选择可以预防控制、有明确健康效益的项目进行健康教育

4. 下列指标属于健康教育效应评价指标的是

A. 卫生知识合格率B. 卫生知识知晓率C. 干预活动覆盖率

D. 干预活动暴露率E. 行为改变率

5. 提问与讨论适于培训

A. 知识B. 态度C. 交流技能D. 决策技能E. 操作技能

五、简答题

1. 简述健康的含义

2. 简述健康促进的策略

3. 简述制定健康教育具体目标的基本要求

4. 简述健康咨询的基本步骤

5. 简述宣传画的制作要求

六、论述题

1. 结合工作实际论述社区人群评估的内容及意义

2. 结合工作实际论述社区健康教育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

第5篇: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皮包扮康知识、健康行为。(一)健康意识教育健康意识主要是指个人和群体对健康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任何集体的、个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讲卫生的行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这种健康观是。机体—心理—社会—自然—生态—健康”的一种整体现,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健康意识教育应整体地把握现代健康的概念、健康观及健康责任的承担等。健康意识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基础,应予以重视。

(二)社会卫王公德与卫生法律法规教育

通过社会卫生公德教育和城市卫生管理法规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法制意识和卫生道德观念。大力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各级政府颁布的地方性卫生法规,大力倡导良好的卫生道德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促使社区居民自觉遵守卫生管理法规,维护社区卫生,搞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疾病或问题为中心的健康教育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防治。慢性病的防治知识是健康教育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提倡使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行为危险因素,遵从医嘱,积极参加健康咨询、疾病普查普治,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等。

(2)各种传染病的预防。目前,艾滋病、性病、乙型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应加强对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的宣传教育。

(3)常见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知识。如感冒发烧。

(4)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的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状态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如何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如何防止和消除紧张刺激.如何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独生子女的教育等。有利于营造和睦氛围,防止和稍除社会L1理问题,创造和谐社区。

文章摘自:莆田男科医院 莆田生殖医院

第6篇:健康促进社区/村资料清单

一.组织管理(2016)

1、上级相关文件

2、社区简介。

3、健康促进社区/申报表

4、成立主要领导参与的健康社区/村工作协调机制(工作小组),并有职责分工。

5、健康促进社区/村工作实施方案。

6、制定健康促进社区/村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

7、倡导全体居民参与健康促进社区/村建设的公开承诺书

8、制定健康促进社区/村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 二.环境建设

1.建设无烟环境。(含建设无烟环境方案,制度及措施,主要公共场所及醒目位置禁烟标识,开展禁烟相关活动的资料,标识、宣传、活动等相关影相资料等)

2、自然环境整治(整治方案,整治活动影相资料,整治后整洁环境影相资料,不能有露天的垃圾堆或垃圾)

3、健康教育(健康设施(

3种以上)、免费体检场所及设备、健康活动室及其活动器材、健康阵地、健康文化活动中心、宣传栏、橱窗、横幅等影相资料)

4、健康活动室(有电视机、DVD。提供5种以上健康折页,有身高体重计、腰围尺、壁挂BMI转盘、膳食宝塔图等设施,有控油、限盐等支持工具展示,室内设有相关的宣传内容、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等,影相资料)

5、健康阵地(相关设施,室内设有相关的宣传内容、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等上墙的影相资料)

6、健康文化中心(相关设施,室内设有相关的宣传内容、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等上墙的影相资料) 三.活动开展

1、健康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活动情况

2.开展健康素养促进互动,活动形式至少3种。 3.组织开展健康家庭评选。 4.健康生活方式知识讲座。

5.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传活动小结。 6.主题宣传日宣传活动。

7.举办2次以上健康为主题的特色活动。 8.开展健康管理签约式服务。 9.群众健身活动团结及活动。

10.社区/村居民健康知晓率75%,健康行为形成率65%,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70%,健康行为形成率60%。

11.社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名单及指导活动相关资料。

第7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动员全社会和多部门的力量,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在不断发展,并在实践中成为解决现代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核心策略。

第一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紧紧围绕卫生工作中心任务,结合爱国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治及妇幼卫生保健等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积极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健康教育机构及服务网络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管理体系及覆盖城乡各地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专业理论、专业学科及专业研究队伍;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实现了从单纯的“卫生宣传”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并重的健康行为、政策、环境综合干预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国际合作不断得到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社会化、大众化和规范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我国城乡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也得到了广泛深入地开展,并日益与公共卫生重点工作及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相结合,成为疾病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2002年5月,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05年)》,将“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正式更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将健康教育列为“政府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与人员建设、基本医疗管理规范、疾病预防保健服务”等十大项参考指标之中。2003年,卫生部、全国爱卫会、

1 农业部等7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规划》及《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指导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农村健康教育走上科学规划管理轨道。同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定位为公共卫生体系七项职能之一,并强调各级卫生部门要把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之经常化、制度化。2005年,卫生部首次制定并下发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全面推进了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健康

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维护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实现“人人享有保健”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国家政府都要把人民的健康列为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要维护人权,维护社会公民的健康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需要政府做出的服务。

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及基本要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人类实践健康的过程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实现社区健康的过程是社区自身发展的过程。每一个人不仅要对个人健康负责,而且要对他人、对社区、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承担责任。健康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健康问题不仅要依靠卫生部门,还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维护和增进人们群众的健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1.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人对健康作出了定义,有人说健康是“载道德之舟,载知识之车”,也有说“健康不是一切,有了健康才有一切”。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这种健康观建立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健康观念的改变,要求

2 人们由过去消极地治疗疾病到积极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由个体健康扩大到群体健康,由生理健康发展到心理健康。健康的内涵已经逐步由生物健康的领域扩展到社会健康的领域。

2.健康的三个层次 (1)一级健康 ①满足生存条件;

②无饥寒、无病、满足基本卫生需求; ③有简单防病知识,能采取合理措施。

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需要吃饱、穿暖、需要有住房,需要有基本的卫生条件,所以无饥寒、无病,满足基本卫生需求在基本的生存层次,需要有简单防病知识,能采取合理措施。

(2)二级健康

①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外要有一定的职业和收入,满足经济需求;

②日常生活中享用科技成果; ③自由自在生活。

这是满意度条件。对健康来说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要需要一定的社会保障,一定的职业收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享用科技成果,人们需要自由自在生活,这是健康的第二个层次。

(3)三级健康

①通过适当训练,掌握高层次知识和技术,并且有条件应用这些技术;

②能过着为社会贡献的生活。

是健康的最高层次,这是人们对健康更高层次的追求。在高层次的健康追求上,人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追求各自价值的实现,人们愿意过着能够享受科技成果同时又为社会做贡献的生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3.健康的影响因素

①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其健康也会不同。占60%。 ②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气象变化等。占7%。 ③生物学因素。主要指基因和遗传因素。占15%。

3 ④卫生服务因素。这是医护人员能够解决和应该关注的问题。占8%。

⑤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情绪、人格及人际关系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占10%。

4.健康四大基石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基本基础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的理念。我们在糖尿病、高血压教育中常常提到这个问题,健康的四大基石是:

①合理膳食。膳食要平衡,热量和各种营养要素应该有一个基本平衡。

②适量运动。运动所致的热量消耗应与摄入保持出入量的平衡。 ③戒烟限酒。吸烟对身体没有任何益处,适量饮酒对健康有一定益处。

④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的标准:

①有充分的适应能力;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评估;③生活目标能够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够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⑥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个人基本需求能恰当满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求;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 2.健康教育的基本特征

(1)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传播与教育活动。通过社区诊断,提出周密的教育计划、确定预期目标;采取有效地策略与方法实施健康教育;并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科学评价。

(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追求“知-信-行”的统一,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

(3)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信息传播、行为干预。正确的信息是行为转变的基础,行为干预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手段。健康教育应该提供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服务,帮助个体、群体的行为转变。

(4)健康教育的场所遍及社区、医院、学校、工厂、公共场所等。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目标人群、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3.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 (1)健康教育的形式

①公众会议;②专题讲座;③教育小组;④服务开发信息:发放小册子、彩页吸引、张贴告示;⑤报刊文章、新闻等媒体;⑥电子手段:电子邮件、网站和聊天等形式。

(2)健康教育的方法

①语言教育:讲座、讨论、个别指导、大众传媒 ②形象教育:图画、模型、示范表演 ③电化教育:电影、电视、网络 ④综合教育:展览会、卫生科普 4.健康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 ①需求的评估; ②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

③健康促进项目规划的组织和实施; ④评估健康促进项目的效果; ⑤组织与协调能力; ⑥开拓健康促进资源; ⑦健康传播的能力。

三、健康促进

1.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生态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而支持包括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

2.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1)健康促进是健康与环境的整合,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社会行为、生物遗传、卫生服务等,并在组织、政策、经济、法律等方面提供支持性环境。

(2)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预防。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强调个体和群体有组织地参与。

(3)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即避免暴露于各种行为、心理、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全面增进健康素质,促进健康。

(4)健康促进的核心是社会动员,强调个体、家庭、社区和各种群体积极地参与。

(5)健康促进工作主体不仅是卫生部门,还包括各个领域和有关部门。

3.行为与生活方式 (1)健康促进的行为

①日常健康行为: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 ②保健行为:定期体检、预防接种。 ③避免有害环境:主动回避,积极应对。 ④戒除不良嗜好:戒烟限酒、不滥用药物。

⑤预警行为:预防或事故发生后能正确处理,如系好安全带、自救与互救。

⑥求医行为:主动求医、积极配合。 ⑦遵医行为:配合、服从医疗。

6 ⑧病人角色行为:正确转换角色、积极治疗康复、以正确人生观对待疾病和死亡。

(2)危害健康的行为

①日常危害健康行为:吸烟、酗酒、吸毒、性乱 ②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artery—冠心病易发型

C型cancer—肿瘤易发型

③不良生活习惯:起居、饮食、嗜好

④不良疾病行为:角色行为超前、如过于恐惧;角色行为缺失,即不能够及时进入角色。

(3)WHO总结的基本行为与生活方式

①良好的生活方式:心胸豁达,情绪乐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生活规律,善用闲暇;营养适当,防止肥胖;戒除烟草,饮酒适量;家庭和谐,适应环境;与人为善,自尊自重;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②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服药不适当,体力活动少,饮食高热量、多盐,轻信巫医,社会适应不良,生活节奏破坏。

4.健康促进的策略与步骤 (1) 健康促进的策略

为了实现健康促进的目标所采取方法有健康教育策略、社会策略、环境策略。

①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②创造支持性环境

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

③强化社区行动

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

7 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④发展个人技能

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更重视卫生研究及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

(2)健康促进的步骤

① 通过调查了解社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②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标;

③ 明确受众人群及其特点,如是老年为主还是年轻人为主等; ④ 根据人群特点选择其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 ⑤ 寻找可利用资源; ⑥ 教育与服务同步; ⑦ 监测与评价; ⑧ 制定工作时间和计划。 5.21世纪健康促进的目标 ①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②促进社会的参与,协同相关部门的行动; ③建设和发展健康促进的基础条件; ④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干预策略。 4.健康促进的策略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与意义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①主动争取和有效开发领导决策层,从而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决

8 策;

②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通过发展个人自控能力,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在面临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明智、有效地做出决策;

③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建立广泛的协作和支持系统,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④积极推动卫生服务部门转变观念和职能,从单纯的医疗服务向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是架起公平的桥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干预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包括环境干预和政策干预。

五、卫生宣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中国的健康教育经历了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卫生宣传发展成为健康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阶段。健康促进包含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含卫生宣传。

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卫生宣传指卫生知识、卫生政策的单向传播,知识传播的对象比较泛化,没有针对性,侧重于人们知识的积累,不注重反馈和效果;健康教育是有明确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而不是盲目的、凭主观意愿开展活动。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注重主观参与,人们通过知识、信念的改善,进而改变行为,以教育为主,改变人们知识态度和行为,行政干预少;健康促进融主观参与与客观支持于一体,强调行为改变所需的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持。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失去了基础;健康促进为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因素”,“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行政手段”

第三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设计、实施与评价

9 任何一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都由设计、实施与评价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密不可分。

一、计划设计

(一)设计的原则

目标性、整体性、前瞻性、参与性、弹性与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设计的步骤

1.社区需求评估(了解社区需解决的优先问题)

社区需求评估包括社区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召开座谈会:通过邀请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爱国卫生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社区管理机构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以及群众代表等参加座谈讨论,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基层群众的要求,分析、研究、确定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

(2)分析文献资料:从当地卫生部门、统计部门公布的信息资料、专题报告、或发表的调查研究文献中获取有关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健康危险因素等方面的资料,分析研究,找出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

(3)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哪些是社区最严重、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和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并分析哪些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引起这些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特别是行为危险因素在社区人群中分布的情况,哪一类人群受影响最大等,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优先项目(如依据对人群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排序) 确定优先项目在于真实地反映社区存在的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以及反映各种特殊人群存在的特殊健康问题,决定最重要、最有效的、所用的人力、资金最少而能达到最高效益的项目。优选的原则是:①对人群健康威胁最严重的问题;②该危险因素通过干预是有效的;③成本低,效益好。

(1)重要性:主要看疾病或健康问题的频度和危害程度,通过分析社区人群中发病率、病残率、死亡率以及疾病或健康问题造成的经济负担、社会负担、康复成本、经济损失等来确定其重要性。

10 (2)有效性:主要看疾病或健康问题是否能够通过健康教育手段得以解决。干预实施后,是否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和社会效益。

(3)可行性:主要分析社会以及政策对疾病或健康问题干预的支持力度和有利条件,包括领导的支持、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人力、物力、技术支援的条件,特别是经济资源的支持;以及健康教育是否会得到社区人群、尤其是干预对象的支持和赞同。

3.确定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最终结果和具体量化指标) 当项目确定后,就要针对项目计划干预的内容,确定干预人群、范围、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要求而制定的各项指标。

(1)制定目标:目标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活动的总方向,即在执行计划后,预期要达到的理想结果。例如:通过本项目计划的实施,使社区内吸烟人数减少,吸烟率降低,与吸烟有关的慢性病发病率得到控制。

(2)制定指标:指标即具体的目标,是目标要达到的具体结果,要求是明确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而又必须达到的指标。通常包括三方面的指标,即教育指标、行为指标和健康指标。

教育指标:是指为实现行为改变所应具备的知识、态度、信念和技巧等。是反映健康教育计划近期干预效果的指标。例如:实施围产期保健健康教育计划1年后,知识方面:100%的孕妇能说出产前检查的好处;信念方面:100%的孕妇相信她们能够用母乳喂养自己的孩子;技能方面:100%的产妇能够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

行为指标:是指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后,干预对象特点行为变化的指标,也是反映计划中期效果的指标。例如:实施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计划2年后,使社区90%的产妇实现母乳喂养。

健康指标:是指通过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反映干预对象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的指标。由于要使干预对象的健康状况改变往往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所以,健康指标反映的通常为远期效果。包括发病率的降低、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平均期望寿命的提高等。例如:执行控烟健康教育计划3年后,使社区内35岁以上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由目前的12.65%下降至8%以下。

4.制定干预策略

11 (1)确定目标人群

高危人群、敏感人群、现患人群、普通人群。 (2)制定教育(干预)策略

①教育策略:信息交流类(讲课、咨询、小组讨论、科普资料);技能培训类(技能讲座、示范、观摩学习);组织方法类(社区开发、社区活动)。

②社会策略:政策、法规、规定、奖惩办法。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商店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等政策。

③环境策略:如工作场所设立明显的吸烟区、公共场所不设售烟亭等。

(3)确定教育场所:幼儿园、学校、医院、工作场所、社区、居民家庭等。

如教育(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确定教育方法;确定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材料;组织与培训。

5.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如抽烟项目干预方案)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评价问题。对监测与评价的活动、指标、方法、工具、时间、监测与评价负责人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组织实施

按照计划去实现目标、获得效果的过程,实施计划是主体工作部分,也是重点和关键。主要环节:社区开发、培训、组织干预活动、制定实施时间表,配备和购买必要的物品、计划执行过程的监测与质量控制。

三、评价

健康教育项目计划的评价是全面监测计划执行情况,控制计划实施质量,确保计划实施成功的关键性措施,也是评估项目计划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特别强调的是:评价不是在计划实施结束后才进行,而是贯穿于计划实施的全过程。根据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方法的不同,评价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形成评价

也称适宜度评价,在计划执行前或执行早期对计划内容所做的评价。评价现行计划目标是否合理、指标是否恰当、执行人员是否具有

12 完成计划的能力等。

内容包括:了解目标人群的基本特征、目标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对问卷的预实验及修改、干预策略预实验等。

(二)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计划的全过程进行的评价。包括监测、评估计划执行中的各项活动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计划实施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及时发现计划执行中的问题,而有针对性地对计划以及干预方法、策略等进行修订,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保证计划执行的质量和目标的实现。

1.过程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教育干预是否适合于教育对象,并为他们所接受;

②教育干预是否按照计划方案的方法、时间、频率进行,干预的质量如何;

③教育材料是否按计划方案要求发放至目标人群,教育覆盖率是否达到要求;

④目标人群是否按计划要求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⑤信息反馈系统是否健全,各项监测记录全面、完整、系统,符合质量要求;

⑥计划实施过程有无重大环境变化和干扰因素,对计划执行的影响如何。

2.过程评价的指标

①项目干预活动的类型、干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等。如发放健康教育材料的种类、批次、数量。

②健康教育材料拥有率 ③干预活动覆盖率

④干预活动暴露率(健康教育培训率) 3. 过程评价的方法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并进行评价。 ②会议交流法:按阶段召开计划管理人员、执行人员会议,交流、讨论各方面的信息,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

13 ③调查法:可采用批质量保证抽样法对目标人群的有关情况进行定量调查,也可进行快速评估法对计划实施情况作定性调查、评估。

④追踪调查法:以跟踪工作日志的形式对各项活动进行调查,主要跟踪记录活动的日期、内容、目的要求、活动地点、持续时间、活动组织者、目标人群参与情况等。

(三)效果评价

根据干预变化的时效性,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效果评价。 1.近期效果指标:近期效果评价主要是对知识、信念态度的变化进行评估。主要指标有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平均分数、健康信念形成率。

2. 中期效果指标:中期效果评价主要是指目标人群的行为改变,评价的指标有健康行为形成率、行为改变率。

3. 远期效果指标:远期效果评价是对健康教育项目计划实施后产生的远期效应进行评价。包括目标人群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评价指标有:

(1)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

①生理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色素、血清胆固醇等。 ②心理指标:包括人格测量指标(E.M.P.L量表)、智力测验指标(智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③疾病与死亡指标:包括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等。

(2)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

包括生活质量指数(PQLI)、ASHA指数、功能状态量表(ADL)、生活质量量表(LSI )

(四)总结评价

是以上3种评价的综合,以及对各方面资料做出总结性的概括,全面反映计划的成败。通过总结评价判断计划完成情况,以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4 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对于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是

A.以调查研究为前提,进行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 B.进行疾病信息的传递 C.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 D.不利于健康行为的干预 E.群众性的健康知识宣传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B.预防疾病 C.促进健康 D.提高生活质量 E.以上都是 3.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

A.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B.预防行为和治疗行为 C.疾病行为与依从行为 D.病人角色行为和遵医行为 E.康复行为与治疗行为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最终目的在于: A.开展健康传播 B.增加卫生保健知识 C.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D.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E.确立正确的求医行为

5.下列哪一项不在影响健康的五大因素之列: A.生物环境因素 B.生态学因素 C.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D.卫生服务因素

15 E.社会(心理)学因素

二、填空题

1.任何一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都由设计、实施与评价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密不可分

2.干预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包括环境干预和政策干预。

三、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1.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健康教育

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方法,促使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3.健康促进

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生态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而支持包括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

四、简答题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与任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其任务为:

①主动争取和有效开发领导决策层,从而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决策;

②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通过发展个人自控能力,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

16 式,使人们在面临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明智、有效地做出决策;

③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建立广泛的协作和支持系统,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④积极推动卫生服务部门转变观念和职能,从单纯的医疗服务向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容

①常见疾病的防治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高警惕防范新老传染病和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

②家庭健康教育包括饮食卫生与营养、家庭急救护理、居室环境卫生知识、生殖卫生教育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③创建健康城市的宣传和动员; ④社会卫生公德与卫生法规教育。

第8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健康: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 2.影响健康的因素:A.生物学因素:遗传、病原微生物、个体的生物学差异、心理因素B.卫生服务因 C.生活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D.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健康促进:是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使人类健康从基本健康状态发展到完美健康状态的过程。是指个人与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5.健康相关行为:指的是人类个体、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

7.危险行为:A.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B.心理行为模式C.不良的疾病行为D.危害健康行为

8.健康教育处方:又称非药物处方,是以医嘱的形式对病人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指

导的文字性材料。是针对某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病人进行常识、用药、生活方式及防治知识方面的指导,使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或疾病缓解期间注意预防保健、自我治疗和自我护理。

9.健康教育处方的原则:A.处方的内容必须科学严谨,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不可凭空捏造B.处方是病人学习的材料,所以其语言应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C.一张处方除要求针对一种疾病外,对于不同的病人,也要求处方内容个性化D.处方中的措施和方法必须易于掌握和操作,在日常生活中可行。

10.编写健康教育处方的方法:A.解释某种疾病B.导中伴随医疗保健活动而实施的健康教育。

12.狭义的医院健康教育:又称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及其家属所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

13.医院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A.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 B.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急症的防治知识教育C.各种检查、化验知识教育D.心理卫生教育E.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

14.医院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A.医务人员健康教育B.病人

健康教育:门诊教育;住院教育;随访教育C.社区健康教育

15.门诊教育又可分为:A.候诊教育B就诊及随诊教育C门诊咨询教育D健康教育处方E 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培训班、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俱乐部等F设立“就医指南”热线咨询电话

16.住院教育又分为:A入院教育B病房教育C出院教育 17.医院健康教育常用方法:A根据健康教育的手段分类: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形象化教育;电化教育;网络教育;民间渠道;综合性教育B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分类:信息传播类;行为干预类;社区组织方法类

18.健康行为模式:A知—信—行模式B健康信念模式C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19.知—信—行模式:简称KABP模式,K是知识、A是态度、B是信念、P是行为的简称。这一理论认为: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的基础,进而才会改变个体的危险行为,而信念和态度则又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致健康问题的原因或危险因素 C.在饮食、运动、生活方式、治疗等方面采取哪些措施能预防或减缓健康问题的发生 11.医院健康教育:泛指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在临床实践的过程

第9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

1 “知信行”模式是有关行为改变教成熟的模式,其间的关系是 A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2 《渥太华宪章》中所指健康基本条件是:E.以上说法都正确 3 1990年,WHO重新颁布了健康的定义为B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方面都健康 4 1990年WHO重新颁布了健康的定义 B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方面都健康 5 不符合健康教育项目规划设计的原则B、回顾性原则6 不属于大众传播常见障碍:C.速度障碍 7 不属于家庭健康教育主要内容的是:C、相关行为教育8 不属于健康教育传播特征的是:A、有特异性9 不属于健康教育领域内运用较为广泛的行为矫正技术是:B.抑制疗法

10 不属于健康相关行为的是D.可以吃零食 11 不属于老年人合理膳食的是A.高脂膳食 12 不属于生物本能行为内容的是:C.后天获得 13 传播效果的最高层次是(D)

14 促进行为转变成功的主要因素:E.以上都是

15 大众传播的特点下列说法哪项是错误的C、针对性 16 大众传播特点是:E.以上均是

17 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正确的是E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和保护健康

18 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不正确的一项是A、婴幼儿无性教育

19 高血压病健康促进规划的结局评价是评估目标人群E 高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20 根据格林健康促进计划模式,在PRECEDE阶段(诊断阶段)强调在环境诊断和评估中应用哪些因素。D.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 21 关于健康促进,下列不正确的叙述是D、健康促进就是卫生保健 22 关于健康促进的论述,不正确的是E 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关于健康教育,不正确的说法是 E、健康教育就是传播医学知识 24 关于健康信念形成中,不属于其主要的因素是: D.集体行动 25 关于人际传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看小折页

26 规划设计中的“目标性原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规划目标要有前瞻性、预见性

27 患者戒烟的强化因素是 (D)医生对患者戒烟表示肯定和赞许28 计划设计的目标必须包括C.3个W和2个H 29 计划设计的原则有下列各项:E借鉴历史出发的原则 30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有E、以上都是

31 家庭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内容是:E、以上均是 32 家庭健康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是 E、生活方式教育

33 驾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B)预警行为34 健康传播的交谈技巧包括:E.以上均是

35 健康促进的涵义是,其中一项不是:B、促进人们维护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

36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括D.个人及政府行为改变

37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为C.包含了个人行为改变、政府行为改变两个方面

38 健康促进的主体是B、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

39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的效应评价内容包括:E.以上均是 40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评价分类中,错误的是:B.干预评价

41 健康教育传播模式中不是传者的主要职能为: D.分析信息

42 健康教育的涵义是,其中一项不是:A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进行健康教育的活动与过程

43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D、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44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C 、行为45 健康教育的人际传播特点不包括:B.趣味性 46 健康教育的实质是:A.实行一种干预措施

47 健康教育的原则中,首要的一项是 E、以上都不是 48 健康教育效果中,属最高层次的是: E.采纳健康行为

49 健康教育要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须的 E.知识、技术与服务

50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规划评价工作贯穿于D、规划设计、实施的全过程

51 健身运动教育属于家庭健康教育中的:A生活方式教育

52 拉斯韦尔模式的正确表述是A 传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53 美国心理学家WOODWORTH最早提出的行为模式为A.S刺激—O有机体—R反应

54 人的外显行为常常由5个基本要素构成,下列不是的 C、行为方式 55 社区划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键是 B取得社区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

56 社区健康促进需要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包括 A、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57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关键是D、取得社区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

58 社区内健康教育的最宝贵资源是:C社区人群参与59 社区需求评估内容包括:E.以上均是 60 生活方式教育不包括 E、性教育

61 下列不良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影响特点中,错误的一项是:B.群体发病明显

62 下列不是确定优先项目的评价标准的是B公益性63 下列不属于家庭的类型 E独立家庭

64 下列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E.吸烟

65 下列关于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中说法正确的是(B)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态学因素

66 下列关于五因素传播模式的其他称谓或表述,哪项是错误的B施拉姆传播模式

67 下列哪条不是大众传播的特点A、双向性68 下列哪项不是大众传播的特点: C速度慢69 下列哪项不是危害健康的行为 E预警行为

70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之一C、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因素 71 下列哪项不属于规划设计的原则B、公认原则72 下列哪项不属于危险行为:D.B型心理行为的模式 73 下列是五因素传播模式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C.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74 下列行为中,属于健康行为的是:C.预警行为75 下列行为中,属于危害行为的是:A,C型行为

76 下面关于5W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C}In Whichchannel是指在多长期限内实现这种变化

77 行为发展包括的阶段为E.以上均是

78 行为改变模式中,KABP是指C、知信行模式

79 行为转变阶段中,个体开始树立必胜信心,做出行为转变承诺的阶段是:C.准备阶段

80 影响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错误的是:E.生活行为因素

81 有效控制生活方式,不属于行为危险因素的措施是:C.心理疏导 82 在健康教育的各种传播媒介中,效果最佳的是:D.电视

83 在健康教育项目规划设计原则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益首要遵循A目标性原则

84 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E以上都是 85 在社区健康传播特点中,错误的是:D.时间不定性 86 在社区健康传播中,不常见的形式:B.个体传播

87 在下列社区健康教育目的中,错误的一项是: D、得到社会支持88 知信行理论模式指的是D、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 89 知一信一行模式中,错误的是:D.动机

90 主干家庭是指B、父母及其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91 属健康教育效果的最高层次是:E、采纳健康行为

92 做好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关键是:A 取得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

上一篇:我的读书感受下一篇:基层中医院基层指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