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共11篇)

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篇1

二是爱心护苗,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与驻境路北实小、开滦第一中学初中部、煤医分院等学校联合开展了“青少年阳光课堂”等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活动,着力构建学校、社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基本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三是专心护航,建立绿色网络环境。社区市民中心建立未成年人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安装了教育局、文体局统一设计的规范电子阅读系统,未成年人可以在网上亲手检索书本上见不到的海量图文信息、文学作品,丰富未成年人知识积累,拓展眼界。

四是开心成长,社区活动丰富多彩。以“与经典为伴,塑造美好心灵”为主题,每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未成年人文化素养。结合社区读书会、老少同乐会等活动载体,开展读书漂流、书画作品交流等活动,促使学生的诵读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升华。

五是齐心共建,编织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立社区、学校、社区警务室等驻境单位联合参与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联席机制。在社区设立家长学校,不定期向不同层面、不同要求的家长进行专题讲座。利用社区未成年人法律教育课堂,定期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提高遵法守法意识。

一是精心建家,建立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社区成立了由社区书记、社工、退休党员、退休教师、驻片民警组成的社区未成年人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民中心开辟专属场所,建立未成年人读书阅览室、青少年之家、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绿色网吧等8个活动单元,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有效解决了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及节假日未成年人的失管失教问题。

二是爱心护苗,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与驻境路北实小、开滦第一中学初中部、煤医分院等学校联合开展了“青少年阳光课堂”等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活动,着力构建学校、社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基本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三是专心护航,建立绿色网络环境。社区市民中心建立未成年人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安装了教育局、文体局统一设计的规范电子阅读系统,未成年人可以在网上亲手检索书本上见不到的海量图文信息、文学作品,丰富未成年人知识积累,拓展眼界。

四是开心成长,社区活动丰富多彩。以“与经典为伴,塑造美好心灵”为主题,每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未成年人文化素养。结合社区读书会、老少同乐会等活动载体,开展读书漂流、书画作品交流等活动,促使学生的诵读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升华。

五是齐心共建,编织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立社区、学校、社区警务室等驻境单位联合参与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联席机制。在社区设立家长学校,不定期向不同层面、不同要求的家长进行专题讲座。利用社区未成年人法律教育课堂,定期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提高遵法守法意识。

一是精心建家,建立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社区成立了由社区书记、社工、退休党员、退休教师、驻片民警组成的社区未成年人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民中心开辟专属场所,建立未成年人读书阅览室、青少年之家、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绿色网吧等8个活动单元,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有效解决了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及节假日未成年人的失管失教问题。

二是爱心护苗,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与驻境路北实小、开滦第一中学初中部、煤医分院等学校联合开展了“青少年阳光课堂”等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活动,着力构建学校、社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基本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三是专心护航,建立绿色网络环境。社区市民中心建立未成年人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安装了教育局、文体局统一设计的规范电子阅读系统,未成年人可以在网上亲手检索书本上见不到的海量图文信息、文学作品,丰富未成年人知识积累,拓展眼界。

四是开心成长,社区活动丰富多彩。以“与经典为伴,塑造美好心灵”为主题,每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未成年人文化素养。结合社区读书会、老少同乐会等活动载体,开展读书漂流、书画作品交流等活动,促使学生的诵读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升华。

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篇2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区,心理健康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指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1]。近年来,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些城市,如上海、杭州、深圳等陆续开始重视社区心理建设,但是见诸于报道的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社区心理建设却鲜有提及,大都是由各级学校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多项研究表明,社区综合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显著改善作用[2,3]。宁波市江东区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健康管理机制,以各类主题活动为载体,逐步构建未成年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探索形成具有江东特色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1 未成年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1.1 未成年人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至少有3 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困扰。国外研究表明在学龄前儿童中有心理障碍的为7.86%左右,我国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总发生率为16.12%[4]。吴怀能等[5]对浙江省8~14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在父母、教师问卷分别为18.5%与13.8%。未成年人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与学习相关问题;儿童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和青少年违法;不良习惯及行为偏异;儿童虐待;孤独症谱系障碍;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儿童青少年心身疾病;其他[6]。

1.2 未成年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问题

当前各地开展的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促进模式,主要集中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多维度综合管理模式[7,8],强调整合社会多部门卫生资源及人力资源,将预防控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关口前移,开展心理健康管理规划。但据何进军[9]的调研分析显示,目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保障性政策;公益性的心理健康公共服务机构严重不足;宣传不够、参与度低,专业人员规模、素质有待提高;缺乏服务系统与可持续性等。

2 未成年人社区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

2.1 搭建组织体系

2012年,宁波市市委、市政府将“社会心理健康促进机制的建立健全”列入全市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建设项目。江东区以政府牵头主导,推出政府实事工程建设项目,成立江东区健康管理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强化部门配合,在各中小学校、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有效构建一个以中心为指导基地,学校、医院和社区为平台,心理健康网站、热线为有力补充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其中,江东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及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主要负责未成年人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江东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面积350平方米,分咨询、测量、活动、辅导、治疗5大功能区块。根据未成年人个性特点和心理服务需求,开设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热线,设置咨询面谈室、心理测量室、音乐催眠放松辅导室、情绪疏导室、团体辅导室和沙盘游戏辅导室等7个功能室,配设心理健康测试及评估软件、音乐反馈放松治疗床、智能呐喊敲打宣泄仪等心理健康测试、评估、治疗器材30余套等专业设施,具备开展专题讲座、亲子活动、心理沙龙、家庭疗法、绘画治疗,心理测评、电话咨询、面谈咨询、团体辅导等专业化的设备支持。各功能室围绕“心悦”两字命名,包括心悦热线、心悦书吧、心悦氧吧、动感地带、心悦港湾、心悦经纬和心悦驿站。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面积一般为30平方米,设置沙盘治疗室(亲子活动室)、面谈咨询室,配设心理健康测试及评估软件等。

2.2 培养人才队伍

中心根据工作要求,培养组建一支“工作指导组+专业服务队+爱心志愿者”的三级依次互补心理健康人才队伍。聘请24位省内知名心理专家组成工作指导组,作为心理健康辅导的第一梯队;遴选全区卫生系统实践经验丰富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和部分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计40余人,组成专业服务队,作为心理健康辅导的第二梯队;招募选拔100位经过心理知识培训且热心工作的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作为心理健康辅导的第三梯队。中心打通“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成长”三级培养通道。先后开办二期江东区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鼓励社区全科医生、公卫医师、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考核、培训,培养有志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志愿者。同时,为加强心理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主题培训及实践技能、经验交流活动,有力提升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技能。

2.3 创新服务模式

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育成长规律及其特点,江东区的社区心理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涵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筛查/监测、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心理行为矫正/矫治、心理健康评估与反馈等内容,通过实施“一线、一网、一档、一主题”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首先,开通一条心理热线。接受青少年电话咨询,在青少年咨询、求援过程中,还可转介市级心理援助部门和专家进行即时通话。心理热线咨询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个体化、贴心化特点。其次,开设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及检测。以江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为平台,设立“心悦精灵”心理邮箱、开设在线心理测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栏,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第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整合“心悦热线”和在线咨询平台监测数据,建立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动态监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情况。开展动态监测、定期回访,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切实为青少年打造心理健康管家。第四、立足未成年人身心发育、成长规律、特点及实际需求,以其心理需求为导向,开设多项主题式心理辅导活动,解决未成年人罹患的各种实际问题。如:针对中小学生学习压力问题,开展“中高考减压体验”、“合理减压,松绑生命”主题活动,通过专业心理辅导、沙盘游戏放松等心理功能训练来疏导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针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开展了“护苗行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让小候鸟健康飞翔”、“阳光周末,家庭健康”、“行为训练”、“青少年成长系列公益讲座”等主题活动;针对亲子家庭,开展“相亲相爱1加1,家庭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三进’”,“健康·安全”、‘花朵保护伞计划’、“彩虹成长计划”、“娃娃心理健康”等主题活动。

3 未成年人社区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成效

3.1 服务效果日渐显现

据江东区专项“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江东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稳步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已由2011年的67.2%提高到2015年的87.5%;个体的心理健康评估各项指标较介入管理前均有所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达97.8%;未成年人思想品质不断提升,参与心理健康管理的青少年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认同感和自身素养有所提高,参与志愿服务和捐献帮扶等爱心活动和倡导文明行为的青少年占95%以上。

3.2 社会聚焦影响扩大

通过三年来的多方协作整合运行,江东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以其扎实有效的工作基础、优良的服务作风不断得到媒体社会聚焦,报纸、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累计报道11篇次,省内外不同行业72家团体纷纷组队来学习交流。中心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被确定为宁波市“12355青少年心灵花园”体验中心、“青少年维权岗”、宁波市81890妇女儿童服务心理健康专线,还作为先进典型被列为全国青少年权益工作创新培训会现场考察点,在省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推进会上交流。1名工作人员获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工作先进个人,2名工作人员获得市级“公益心理热线优秀志愿者”。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氛围。

4 未成年人社区心理健康管理实践启示

4.1 加大社会动员资源整合

大量的工作实践表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管理需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的全方位参与,能有效地预防及控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强有力的促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10,11,12]。同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涉及积极的国家政策支持(如立法、社会卫生资源整合、人才培养及科研投入等)、开展学校和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卫生服务、拓展传统儿科学的工作内容及实践等[13,14]。尽管业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业支撑、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各部门社会资源及人力资源仍需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紧密协作,资源统筹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监测预警,落实健康干预工作。

4.2 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高,只有经过系统培养和大量实践的积累,特别是具有心理学、预防医学、健康管理、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能很好的胜任此项工作。这也揭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快人才培养,培养专业心理健康专业技术人才、有效利用心理健康专家志愿服务团队,不断积累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经验,不断丰富健康管理实践方法与内涵。

4.3 拓展心理健康服务内涵

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篇3

摘 要:在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司法所以及睢宁县司法局的帮助下,对其所属的几个社区进行调查和走访,了解了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独立性强,但人际交往能力偏弱,心理问题突出。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应该受到社会的积极关注。

关键词: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

在对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一群体总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令人担忧,如过度内向、焦虑、自卑等,但是他們也存在着某些很好的心理特质,比如自强、独立、懂事等。

本文从能力人格发展、情绪情感与意志、人际交往三个维度对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一、能力人格发展

1.优势

在能力人格发展过程中,社区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相比同龄人,在生活方面更加独立,考虑事情更为细致周到,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同时他们的抗压能力也要强于同龄人。

2.劣势

在对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有较多的性格缺陷,需要更多的关注。

(1)敏感易怒。因父母一方或双方犯罪获刑,未成年子女遭受着社会的别样对待,尽管是其父母在社区内服刑,仍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变得敏感、易怒。

(2)自卑内向。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未成年子女自信心受损,表现自卑,对自己的能力认知有所偏失,这部分人在慢慢的隐藏自己,逐渐减少跟他人的主动交往,在遇事后通常也是自己忍受,少与他人交谈。

(3)情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因为父母角色的不完善,未成年子女更容易恐惧不安,其之所以独立也是安全感缺失的一种体现。

(4)自我掩饰性强。在交往中,社区服刑人员子女更易表现出讨好型人格,一方面是为了获得他人更多喜爱与关注,另一方面是为了掩饰自我,避免犯错。

二、情绪、情感与意志

1.优势

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相比同龄人,意志力更坚强,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更强。在学习和生活中,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很容易因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感到幸福,幸福标准很低。

2.劣势

调查研究显示,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的部分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常表现为消极体验。

(1)情感稳定性差。在对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团体辅导活动时发现,他们的情感稳定性相比同龄人较差,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强自尊很容易导致他们情绪失控。调查研究显示,近一半的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会对其服刑家长产生不良情绪,有些甚至被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影响了正常生活。

(2)情绪反应冷淡。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的部分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相对迟缓,情绪波动微弱,对自身及其服刑家长表现出不亲近的态度。在闲暇时刻,他们多以沉默来代替交流,与同龄人相比,与同辈、师长交往的频率也较少。

(3)情绪多封闭。在鼓楼区和睢宁县的社区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对陌生人多表现为热情、友好,一些积极的情绪通常能自然流露,但他们会掩盖了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情感体验,再加上其家长或周围人的不敏感,他们的情绪变化很难被发现。

三、人际交往

1.优势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社区服刑人员子女通常表现的有礼貌。在对待同辈时,他们会比同龄人较为懂事,懂得谦让和照顾别人。在对待其亲人时,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较同龄人则更懂得帮家人分担,较少提无理的要求。在对待师长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敬畏,同时也更加自律。

2.劣势

(1)与同辈的交往。在与同辈的交往过程中,尽管他们更会照顾别人,但其敏感易怒的性格特点使其与同辈之间产生隔阂。并且他们虽然表面上对人友好,但是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在与同辈建立关系时通常不会过于亲密。在他们这个年纪,同辈支持的力量不容小觑,而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防御机制过强,这将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2)与亲人的交往。在和家人交往的过程中,社区服刑人员子女通常会独立自主,主动承担责任,但他们中的部分人也会对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产生叛逆情绪,他们认为自己身上的标签是这个家庭带来的,有些人甚至会产生怨恨情绪。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与其服刑父亲或者母亲之间的交往易僵化,情绪的内隐性、封闭化在这时候也更易体现。

(3)与师长的交往。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对待师长的态度上是一种敬畏,但是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少人对他们有歧视和偏见。尽管政府规定对这些未成年人采取保护政策,他们仍有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交往积极性被打破,这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与人交往将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四、调研总结

根据对徐州市鼓楼区和睢宁县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独立性强,但人际交往能力偏弱,他们中的部分人心理问题突出,如敏感易怒、自卑内向、缺乏安全感等,而且他们的情绪波动也很大,稳定性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极易产生偏差,社会交往处于消极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在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中,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自身、家庭社会大环境都有极大的影响,与亲人和同辈的交往不当会导致未成年子女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阻碍其对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也不利于其自我概念的形成,阻碍其增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应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帮助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伦.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行为偏差的社会工作介入探析[D].吉林大学,2015.

[2]李帅,孙维艺. 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行为模式的养成——以河南省T机构为例[J]. 神州,2014,14:162-163.

[3]杨美荣,郭鑫,张聪颖,孙才智,苑杰.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学校卫生,2013,07:866-867.

[4]王庆雨,刘艳雪,张宇飞,陈晋. 对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以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为例[J]. 学理论,2011,20:37-38.

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计划 篇4

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好的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的指导,减少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制定我中心老年人健康管理实施细则。

服务对象:我中心所辖4个街道14个社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

服务内容:为在我中心所辖社区内的65岁以上老年人每2年进行一次免费的体检,体检的时间视情况具体安排,体检项目完全依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行。具体步骤如下:中心组织所辖社区的老年人进行每2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体检日程安排按社区划分。由各团队工作人员通知需要体检的居民,到体检中心进行体检。少数不能到体检中心的居民可以安排医务人员上门体检。体检结果及时录入电脑慢病系统。老年人体检可与慢病体检以及建立健康档案相结合。体检的内容包括健康状况的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4健康状况评估包括: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饮食、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既往病史、遗传病史、现病史及临床表现、治疗和目前用药情况。

5体格检查方面含有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皮肤、淋巴结、心肺听诊、腹部是否有包块、下肢是否水肿、呼吸、体温、脉搏

辅助检查有:每年一次血糖、血脂,有条件的话还应加上血常规、尿常规、B超、心电图、X光片。

6告知老年人健康体检的结果并进行相应的干预。

○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者和2型糖尿病者纳入相应的慢病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但是尚未纳入慢病的居民定期随访。

○对所有的老年人进行慢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防治知识、糖尿病危害的健康教育。

主要工作目标:掌握中心65岁以上老年人的基本资料及健康状况,规范管理率90﹪、2年一次体检率≥90%;健康体检表完成率≥95%。

工作进度:

1.2011年完成50%总人数的老年人体检工作,至2012年12月中旬全部完成。

2.各团队将体检结果及时录入电脑相应的栏目,并及时上报已体检人员名单,以方便中心统计数据,评估工作进度。

社区未成年人教育计划 篇5

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计划切实抓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全面改善和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一是要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培养,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社会性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三是高度重视对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四是积极为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深入挖掘我区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潜在资源,通过广泛宣传和组织参观,激发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组织未成年人参观企业、单位增强未成年人的奋斗思想。

我们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的摸底调查,做到情况详实,管理规范。定期对社区的情况进行核实。同时,结合园区环境工作纵深开展,我们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大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步伐,创造适合未成年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新建书屋、卫生站、远程教育站点等工程,通过这些文化信息平台,一是可以给未成年人提供不断学习,充实文化素质,吸取“精神食量”的机会,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二是通过现代信息应用平台,可以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生存技能培训教育,使其能有

所学、有所做、有所用,更好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三是积极开展扶贫解困和“一对一”帮扶活动,对贫困家庭及未成年人给予一定的国家政策性保障和帮扶,让其对社会生活充满自信心,更多、更好的帮助他们走出一时的困境,鼓励他们勇于创造更好的生活。四是积极发挥共青团、妇代会、治保会等职能机构作用,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员的优良作风,定期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教育工作,开展法律课堂进企业活动,并通过一系列国家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未成年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妇代会也及时的对未成年人给予了关心关爱帮扶,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文化知识培训、生产生活技能知识教育。

总之,社区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未成年人教育协调工作典型和经验,积极探索新时期新阶段未成年人教育协调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从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着手,采取有力措施,开拓创新,狠抓落实。

龙西社区

社区未成年人结对帮扶制度 篇6

**社区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体验教育活动,通过各类社会公德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文明习惯,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青少年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社区以引导未成年人养成文明生活习惯为重点,以关爱困难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单亲儿童为重点,特制订与未成年人结对帮扶制度如下:

一、结对帮扶对象

以社区困难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单亲儿童为帮扶对象,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帮扶服务。

1、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整合社区内资源更好地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为青少年体育活动提供场地(乒乓球室),努力将青少年对游戏的溺爱转移到有意义的益智游戏和学习之中,利用寒暑假开展“第二课堂进社区”活动,开办“博文写作”、“我爱读书”等活动,丰富社区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2、将社区内的青少年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参与社区发展、社区大型文艺活动、社区文明创建的参与和志愿者义务活动,提升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意识。

3、对需要关照的青少年,如单亲家庭和残疾、留守儿童,经常和儿童及家长保持联系,引导他们多参与社区活动,多关注其健康成长。

二、结对帮扶的内容

1、上门看望困难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单亲儿童每半年至少一次;党支部每年给困难户家庭送温暖至少一次;按因人而异、注重实效的原则,形式多样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2、根据帮扶对象的年龄、文化等具体情况和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篇7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实验,效果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使得人们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同时,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但突出,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社区老年人在独居、空巢以及高龄等因素的影响下,其心理问题日渐突出[1]。本研究将针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模式进行探讨,分析模式实施的机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一2014年12月我社区的老年人317例,男性113例,女性204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55.3±2.7)岁。

1.2 方法

对我社区选取的317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心理健康进行调查,根据其心理健康问题对其施以心理健康模式,对比老年人实施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如下:

1.2.1 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基础方法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想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模式,首先需要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专业的人员到社区进行专题讲座和知识培训,增强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保证社区人员的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为确保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和方式进行规定,使社区人员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对其例会、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以及工作考核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完善。此外,还要注意反馈制度的建立,使社区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改进,保证服务的质量,满足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组织体系。在加强社区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需要扩建社区队伍,保证人员充足能够及时的为老年人进行服务,保证服务的水平,并减轻社区人员的工作量;然后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完善其组织的体系,提高社区人员工作的责任心,使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可以得到有序的开展;同时需要对老年人目前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老年人的确切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其进行服务。

1.2.2 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实施方法

设置心理健康服务室。因为社区人员属于服务人员,工作类型涉及方面比较广,因此为了更好的为老年热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室,增强老年人对于社区人员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的认可,且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的隐私受到保护。对于不能随意行动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老年人普遍都有的问题,利用团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使其能敞开心扉,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统一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

心理问题筛查。以预防为主为服务宗旨,建议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进行身体锻炼,定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组织老年人观看一些健康有益的电影节目,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观察其有无心理疾病,如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干预,使其能够接受更好的治疗,减少老年人烦躁、抑郁、焦虑以及自杀倾向不良心理的产生,并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记录归档[3]。

2 结果

通过对317例老年人实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前后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调查发现,实施前其生活质量评分的感情指数、心理指数、生活指数分别是70.64±2.31、80.11±2.31、79.31±0.56,实施后的感情指数、心理指数、生活指数分别是86.32±1.65、92.31±4.05、90.66±1.92。由此可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实施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社区老年人施以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可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实施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患者施以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感情、心理以及生活指数,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使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

总上所述,不断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制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设置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室,对老年人心理问题进行筛查,有针对性的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明显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心理健康,是老年人能够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桂珍.浅析影响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45):256-257.

[2]付春胜,杨建军,杨桂英等.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C].//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13:874-876.

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篇8

摘 要:本文通过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健康现状,就如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区护理人才以及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对秦皇岛市海港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辖区内的360位老年人的健康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社区对护理需求大,发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结合老年人实际护理需要,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老年人 社区护理 实践教学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出现了一系列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广大老年人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社区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配置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是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社区护理学建设,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每一位社区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进行了健康现状调研,从而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一、调查对象、内容及样本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秦皇岛市海港区老年人,纳入标准:(1)在秦皇岛市海港区相应服务中心(站)内居住1年以上,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2)意识清醒,可用言辞表达;(3)愿意参与本次调查研究。

2.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老年人健康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07,内在一致性Cronbach's系数结果为0.725。

3.调查样本

本研究从海港区7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分层随机抽取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辖区的老年人,从其中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45名老年人,从剩余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30名老年人,共计360人。

二、调查结果

本研究344例有效样本中,性别比例:男性占42. 7% (147人),女性占57. 3% (197人);年龄分布:60~64岁占25.9%,65~69岁占31.1%,70~74岁占26.5%,75~79岁占9.6%,80岁及以上占6.9%;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占9.9%,高中(中专)占16.3%,初中占29.7%,小学占28.8%,小学以下占15.3%;婚姻状况:未婚占0.9%,已婚且配偶健在占76.2%,丧偶和离异分别占22%和0.9%;居住方式:与配偶同住占55.5%,与子女同住占16.9%,与配偶及子女同住占19.2%,独居占8.4%;主要经济来源:离退休养老金占67.2%,子女赡养占17.2%;经济状况:收入大致够用占55.8%,经济比较宽裕占30.5%;此外,82.6%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33.4%的老年人部分或完全不能生活自理,34%的老年人一周内感到中度及以上的焦虑或沮丧,32.6%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打分在60分以下,22.4%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生活以及子女等存在经常性担忧。

三、调查分析

1.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中60~74岁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偏高,以年轻老年人口居多。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以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占44.1%,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其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调查显示,老年人在患疾病后,才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占76.2%的老年人已婚且配偶健在,但本调查中丧偶所占比例为22%,丧偶是对老年人最沉重的心理打击,有研究表明丧偶的老年人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与配偶同住及独居老年人分别占55.5%和8.4%,空巢老人居多。经济比较宽裕的老年人占30.5%,大致够用55.8%。经济收入是决定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对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率低。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城区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大多处在中等及偏下水平,他们对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比较谨慎。有82.6%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有33.4%的老年人生活或完全不能自理,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别人的帮助。有34%的老年人有中度及以下焦虑或沮丧。同类研究显示,约有1/3的老年人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出现孤独、寂寞、失落等负面情绪。老年人心理问题突出,开展连续有效的心理保健是对社区护理的一大挑战。有32.6%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打分在60分以下,可能与老年人退休、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变低、患病增多等有关。有22.4%的老年人对家庭生活、身体状况、子女等存在经常性担忧。

2.老年人的健康护理需求

从秦皇岛市老年人人口特征及健康状况,可以客观分析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存在很多需求,发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势在必行,老年人社区护士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社区护理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实用性人才,加大老年人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势在必行。就老年人健康现状,笔者提出以下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1)通过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不同环境下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调整老年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为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2)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社区护理的实践地点不在学校内,在带教质量和配合程度上难以控制,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教学任务,重视带教师资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配合程度。与此同时,政府应将补偿机制向社区护理倾斜,无论机构管理还是经费预算,都应倾向于社区护理的发展。

(3)采用三阶段式循序实践教学法,更快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阶段为设置实验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并结合老年人实际护理需要设定实验内容。以健康教育为例,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前分小组,针对教师选定的主题查询文献,充分获得有关老年人护理的相关知识。实验课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作为宣教者,对其他学生模拟的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和方式。第二阶段为护理专业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见习。通过家庭访问,协助社区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协助组织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帮助带教老师完成社区工作的同时,实际体验社区护理的过程,并培养学生与老年人进行沟通的能力。在第三阶段,在护生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开展讨论课,引导护生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

(4)采用医院实习和社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笔者所在学校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的时间为8个月,可尝试安排7个月的医院实习和1个月的社区服务中心(站)实习。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护生临床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1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护生的传统护理观念,进一步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1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可以使很多实习生不仅体验到社区护理的工作过程,这种实习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老年社区护理人才紧缺的现状,并且带动社区护理水平快速提高。

总之,加强市场调研,充分把握市场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从而以此为依据,调整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这将是培养高质量的社区护理人才的有效手段。

社区暑期未成年人活动计划 篇9

时间如梭,转眼间一个学已经结束,为引导未成年人能过一过健康、向上、富有意义的暑假。社区以"文明、愉快、安全、健康"为主题开展活动,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假期。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积极引导同学们度过一个愉快充实的暑假生活。

二、活动安排

1、开展“暑假安全教育漫画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画展,教育未成年人在假期做到遵纪守法;注意交通安全,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被污染的食物;注意自身安全,防火防盗;注意用电安全,不要随便接触电源、电线,不乱摆弄带电电器、、、2、开展“环保天使在行动”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花池,绿化地带整理草坪、拔杂草,改善环境,美化社区,为争创文明社区做贡献。

3、开展“儿童电影展播”活动,为了让孩子们不出社区就能欣赏到优质的儿童电影,使孩子们能从中汲取到欢乐、惊喜、做人的营养和力量,在心灵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4、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假期里读一本好书,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心得。

5、开展“我是小小办报员”活动,组织学生假期里办一期报纸,自拟题目,宣传安全、绿化、环保,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暑假社区生活等方面。

6、开展“暑假天天练字”活动,要求每天至少20分钟的书法时间,1.2年级以硬笔书法为主,3.4.5年级软、硬笔都要练。

7、开展“小小俱乐部”活动,组织有特长的同学到俱乐部里来,每天坚持练习2小时,每人要有2个熟练的保留节目,为走访军烈属活动做准备。

8、开展“故事演讲活动”,组织有演讲特长的同学讲革命历史故事。

9、开展“主题创编绘画活动”。

10、开展“手工制作科技创意”活动。

三、活动时间

2010年7月15日-8月29日

四、活动要求

1、辖区学生要认真填写好学校、社区教育工作对接反馈卡,并按要求时间到社区报道,积极主动参加社区活动。

2、各项活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家长和组织者要做好孩子安全工作,如遇到突发事件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取

个旧积极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 篇10

近年来,个旧市以营造适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目标,以创建“预防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为工作平台,各职能部门群策群力,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措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多措并举,大力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

在创建工作中,个旧善于利用橱窗宣传“四有四好”有关内容,并采用开展法制讲座、座谈会、现场咨询、以案讲法、发放漫画宣传册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该市胜利社区开办了“未成年人法律学校”,定期在社区内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律宣传。截至7月底,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到社区开展讲座7次、法制宣传3次,受教育人数达3000余人。从今年起,该市城区办与市属29个社区签订的综治维稳目标责任书中明确将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列入考核重要内容,与综治维稳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以人为本,努力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只有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群众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实效。个旧市采用社区、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措施对特困家庭和外来务工子女开展帮困助学工作。对“问题青少年”落实关爱人员,实施结对帮困。对失足青少年,启动“关爱”机制,落实“关爱”人员,上门走访谈心,使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积极鼓励和引导其学做人、会做人、做好人,并从关怀入手,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各社区和团市委、关工委等职能部门联动,共救助失学儿童100余名。

净化社会环境,减少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个案矫治;电子设备

目前我国未成年犯罪正在呈现低龄化、暴力化、团体化及手段凶残化的趋势。目前我国社区矫正机构主要以入矫原因为标准,将社区矫正人员为分为管制犯、缓刑犯、假释犯、暂予监外执行犯进行分类管理。但这种做法难以正确区分社区矫正人员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在矫正措施方面也很难有所区别。尤其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年龄阶段,其模仿性、易受暗示性、戏谑性和冲动性,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显著行为特征。①

一、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现状

我国宪法等有关法律,关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法律界限是十分明确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因此在我国,法律中的未成年犯罪人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而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人。未成年人犯罪作为全球性问题一直广受关注。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对未成年人犯罪尽可能地适用非刑事处罚及非监禁刑措施,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201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颁布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使对未成年罪犯采取非监禁性措施并利用社会资源对其实施社区矫正的方针得到实质性落实。

2002年8月,上海市率先开始了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的刑罚方式开始在我国试行。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颁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一些省市开始了试点工作。但是,目前我国试点省市中基本上没有确立适合未成年犯特点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而是与成年犯混同管理矫正,因此在其实施初期便曝露出不少问题,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针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仍是漫漫长路。

安徽省自2006年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累计接收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1554人,占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总数2.1%。其中,缓刑1365人,占87.8%;假释146人,占9.4%;管制43人,占2.8%;重新犯罪8人,占0.51%;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服刑人员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但重新犯罪率高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②

二、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特点

案例:Z某,男,与他人共同抢劫,因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认罪态度较好,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两年。与此同时,Z某与上海市某街道社区矫正小组签订《矫治责任协议书》,开始在社区中服刑。在初期,Z某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矫正小组的要求和规定,在街道的服刑人员中表现比较突出。而且,他还参加了劳动局开办的娱乐器调音维修培训班,拿到了初级证书。之后,街道社区援助员介绍他去某超市做事,但Z某嫌工作枯燥,工资低。去面试后,Z某也没有收到消息。接下来,街道再介绍的培训,他均表现不敢兴趣,工作没有落实,也一直没有经济来源。到了矫正中后期,Z某自律意识开始淡化。连续4个月不交思想汇报,矫正机关也没有时间过问。于是,Z某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认为社区矫正小组的那一套规定只是虚设,自己应付一下就过去了,偶尔钻个空子,他们也发现不了。于是,他的生活作风开始散漫。距缓刑期满还有半年,Z某分别于不同时间连续伙同他人实施盗窃一次、抢劫两次,之后被当地公安局拘留,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Z某即将缓刑期满的时候再次走进监狱。③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区别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一些比较显著的特点:

首先,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均未发育成熟,个人独立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同时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进而影响个人的理性判断,再加上自制力低,因此比较容易产生偏差行为,案例中的Z某生活作风逐渐散漫,再加上与不良群体的频繁接触,就又重新走上了违法犯罪的老路。我们每个人的辨别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育、接受各种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年龄才具有辨认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未成年犯罪人的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其主观罪过性就较成年人小。因此,对未成年犯罪人应科处比成年人更轻的刑罚。④

其次,未成年人各方面都仍处于成长时期,相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的犯罪史一般比较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易于接受教育感化,因此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难度比较小,重新回归社会的概率比较大。刑罚虽具有积极功能,但拘束自由、剥夺财产乃至生命本身是消极的。相对成年人来说,未成年人对刑罚这种消极方面的处罚措施的承受力较弱,刑罚的负作用就表现的更大一些。案例中的Z某年龄上正处于接受正常的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时期,对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实施监禁刑,在与世隔绝的监狱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熏染,导致监狱人格的形成,也对其未来顺利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如果仅以惩罚为目的而加以处罚,不为他们将来回归社会考虑,那么他们在接受完刑罚后年纪尚轻,仍处于高犯罪年龄段,很容易发生重新犯罪的情况。有学者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某种规律,即进监狱时年龄越小,将来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越大。⑤

再次,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在校学生人数较多,特别是初中生犯罪人数比重很大且逐年增长。同时犯罪类型也呈现多樣化的特点,其中以聚众斗殴、抢劫、抢夺、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居多。其中财产型犯罪最多,盗窃犯罪占较大比例,案例中的Z某就是从一开始的小偷小摸发展成为抢劫盗窃。犯罪形式以团伙为主,其中有的是经过仔细的预谋计划,犯罪团伙成员之间分工非常细致,有的则是临时起意,特别是抢劫、盗窃、绑架等犯罪都是以结伙形式出现。再加上未成年犯罪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都是初中、高中或中专的在读学生。

由此可以看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社区矫正群体,他们认知能力较低,社会阅历尚浅,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易冲动,因此很容易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发生偏差行为。把握好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这些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方法和措施,对提高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质量、减少和预防其重新犯罪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矫治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思想教育,重塑价值观,开展职业技术培训

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相比成年人更易于教育感化,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时,除采用定期汇报思想和活动、组织公益劳动等措施外,更应侧重于思想矫正,开展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前教育,增强他们参与矫正活动的积极性,定期举办普法教育知识讲座,提高其法律意识水平。

同时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由于年龄小,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应重视未成年矫正对象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劳动技能培训,一方面可以防止其闲散在社会上,重新滑向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也为其将来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生活创造基本条件。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还可以通过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为有就业意向的未成年服刑人员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多学习掌握一些劳动技能,鼓励其自谋职业。

(二)进行分类管理并定期组织心理咨询

分类管理指的是把未成年矫正对象和成年矫正对象分开管理,这样既可以防止矫正对象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又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基层司法所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心理测评,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潜在心理困扰,定期帮他们疏导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未成年矫正对象虽然有偏差行为和性格缺点等问题,但他们同其他同龄人在心理上是有相同点的。因此工作人员在开展矫正工作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情感、耐心帮教,对他们的优点、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对缺点和错误要善意提醒,有效制止,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还要加强家庭、学校、街道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三)重视个体差异,量身定制矫正方案

引入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重视未成年矫正对象的个体差异,进而制定相应的社区矫正,实施差别化管理教育。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无论是从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还是从个性特征和犯罪心理等方面来看都存在不同特征,因此针对不同的矫正对象来量身打造相应的矫正方案,分析其产生偏差行为的原因,寻找其进行犯罪的本质原因。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法是在实践领域中的大量案例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强调针对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采用最适宜的服务方案,来恢复其社会性、挖掘服务对象的个人潜能。未成年矫正对象年纪尚轻,其价值观念、性格和行为模式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社区矫正人员针对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矫正计划,明确矫正工作目标,确保矫正活动的有效开展,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个人能力和优势,使其能早日顺利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四)运用电子设备规范管理

电子手铐从外表上来看类似手表,是一种利用电子设备监控约束社区矫正人员等特定对象行踪的现代信息化监管手段,它可以定位被监控者所在的位置,同时还可以设置矫正对象的活动区域,使被监控者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自由活动,因此这种现代信息化的监管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出现的人机分离现象。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仍采用手机定位监管模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很多弊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机分离问题。未成年矫正对象由于心智尚未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因此采用手机监管模式就更容易发生人机分离的现象,给监管造成困难。

电子手铐一旦遭遇暴力拆卸,就会自动触发报警装置,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管。同时其全方位、全时段的监管模式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在思想上也起到一种震慑作用,使其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能够有效遏制蠢蠢欲动的犯罪意识,减少再次犯罪的发生几率。因此电子手铐这种现代监管方式既可以实现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有效监管,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他们活动上的自由,使他们拥有同其他同龄人相同的社交机会,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本质要求。

注释:

①罗大华、刘帮惠著:《犯罪心理学新编》,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172页。

②数据来源:安徽省铜陵县司法行政综合信息网。

③本个案摘自上海市社区矫正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社区矫正个案》。

④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163一173页。

⑤肖建国:《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和对策的理性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第3期,第5页。

参考文献:

[1]罗大华、刘帮惠.《犯罪心理学新编》.[M].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

[3]肖建国.《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和对策的理性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第3期.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杜景珍.《個案社会工作—理论·实务》.[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

[6]林小培.《行刑社会化: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实践与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第3期.

上一篇: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下一篇:中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