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对湖南省中高职协调发展影响研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 教育信息化必然成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工具,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评价

1.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涵

在中国知网中以“中高职协调发展”和“中高职衔接”为主题, 检索到1300多条结果, 主要是特点、意义、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内涵界定和基本特征的研究甚少。由此可见, 虽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战略问题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但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 内涵不甚清晰, 也未形成分析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有效框架, 对于什么是“中高职协调发展”、判断“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标准是什么还很难把握。2011年,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衔接’”, 并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和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教学资源、招生考试制度、质量评价、师资、产教合作、集团化办学等10个方面的有效衔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桑锦龙教授研究指出, “教育协调发展”主要是指构成教育发展的诸因素合乎规律的变化、其形成的结构有机统一并与外在环境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处在良性互动时的状态, 是教育发展体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综合鲁昕副部长的“10个有效衔接”和桑锦龙教授的“教育协调发展”的定义, 本文认为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教育环境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等四个方面。教育环境平衡是指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结构和布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产教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等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指中职与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资源、教学、师资配备是否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中职与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是否面向全社会均等;教育质量均衡是指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普遍具备引领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因此,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功能, 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 从内部来看, 资源配置公平能够有效支撑教育功能的实现, 不出现或较少出现“教育冲突”以及“教育差别”等教育病理现象或教育功能障碍现象;其二, 从外部来看, 是指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能较好地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良性状态, 不存在或较少存在“教育危机”或“教育滞后”的现象。

2. 中高职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确定的世界教育指标体系为基础, 参考了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主要观点, 提出以教育环境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等四个因素为一级指标, 对应设计了11项二级指标和47项三级指标, 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三、教育信息化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关系

以湖南省为例, 近年来着力落实国家“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 整体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着力打造以“职教新干线”为核心的湖南职业教育公共信息平台, 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形态和管理理念改革与创新, 逐步实现了教学资源系列化, 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 对湖南省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由此可见, 教育信息化对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本文将从上文所述的中高职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四个因素着手, 探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影响, 辨析教育信息化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关系。

1. 对教育环境的影响

专业结构和布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产教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等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教育环境与区域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信息化环境息息相关。政策法规、现代职教体系规划、中高职协调发展工作推进办法等是政策环境的主要内容;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区域生产总值和区域财政支出的比例是经济环境的主要体现;信息化环境建设既受制于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 同时又能促进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优化。因此, 信息化环境建设有利于优化整个教育环境。2012年9月,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建设好“三通两平台”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是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所以, “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对中职与高职教育环境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2. 对教育资源的影响

教育资源包括一切支持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条件, 包括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本文主要是指中职与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资源、教学、师资配备等。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文字资源、音像资源、教学课件、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 还有近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催生的立体化教育资源“微课”和“慕课”;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的主体地位。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别强调教学资源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所以教育信息化对“中高职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教育资源”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中强调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规划实施中, 湖南省启动“职业院校‘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网络课堂’”“推动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湖南省职业教育微课建设与应用”等系列项目, 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互用、推动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3. 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在职业教育的教育机会均等上, 一方面表现在入学率上, 包括普职入学比例、中职升学比例等;另一方面表现在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入学率方面, 主要通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提高职业院校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与继续学习机会条件。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方面, 教育信息化实现了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也能够得到优质教育资源, 逐步减少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 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教育规模、改善教育质量。因此可以认为教育信息化对“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教育机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湖南省在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中改革试行招生考试制度, 提高初中升中职、中职升高职的入学率。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 以高职带中职的方式, 建成了向全省职业院校免费开放的一批特色技艺教学资源、专业实训教学仿真软件、“名师课堂”空间教学资源、专业“专递课程”教学资源、MOOC课程资源、M OOT资源、微课程资源等, 使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均能享受到发达地区学校和优秀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 大幅提升了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 推动了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4. 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 教育环境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和教育机会均是促进教育质量均衡的基础。因此中高职协调发展工作的推进中, “人人有学上, 人人上好学”是重心, 以信息化技术考评“人人学得好”同样非常关键。教育信息化对“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湖南省教育厅近年来不断强化信息化对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推动了教育质量评价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一是依托空间开展职业教育重点项目评审、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网上跟踪考察;二是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抽查、毕业设计抽查、技能竞赛、学生顶岗实习抽查等质量检测工作相融合;三是通过空间管理, 统计管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情况与效果, 极大提高了培训效益;四是组织毕业生实名注册, 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生就业跟踪、就业数据核查、就业满意度调查统计等。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方法, 有效地保证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客观、科学, 还促进了院校不断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四、教育信息化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影响的评估

为了量化教育信息化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影响的促进作用, 本文制定了如表1所示的“教育信息化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影响量化评估表”。表1中的协调系数是指中职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协调程度, 数量上等于每一项指标的中职数据与高职数据之比, 通常情况下是≤1。按照目前中高职协调发展现状=1的可能性非常小, 本文对系数区间进行划分, 如图2所示。该数据应每年检测并比较, 从中可以分析每一单项直到总体的教育均衡变化状况, 以找出问题寻求对策。综上所述, 本文提出的“中高职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教育信息化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影响量化评估表”可以作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评价工具之一, 进而衡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进程。

摘要:中高职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 教育信息化成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工具。本文在分析中高职协调发展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研究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质量等四个方面对湖南省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影响, 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影响量化评估表”, 用具体数据来量化教育信息化对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高职协调,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孟凡华, 鲁昕.关键是“衔接”——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6) :48-50.

[2] 桑锦龙.“教育协调发展”内涵初探[J].教育学报, 2010 (4) :31-35.

[3]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554-556.

[4] 曾天山, 吴景松, 崔洁芳等.国际教育指标的选择、应用与借鉴[J].教育发展研究, 2015 (1) :21-26.

上一篇: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下一篇:工业废渣应用于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生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