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

2022-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走进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

编者按

紧接总103期“实验区报告之山东篇”、总105期“实验区报告之枣庄篇”之后,本期刊发“实验区报告之学校篇(枣庄一中)”,旨在为读者朋友提供系统深入的高中新课改实验区信息。与前面相对宏观、中观的实验区报告文章相比,本期报告文章内容已细致深化到学校层面。在这个高中新课改实验推进日益深入的时期,为了尽量能够为课改省区学校提供可触、可感的真实参考,本刊愿尽绵薄之力!

山东省枣庄一中于2004年夏季开始实施新课改实验,是全国第一批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级样本校,循着“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谋求新发展、创造新辉煌”的总体思路,两年多来,枣庄一中在课程改革上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探索。

一、课改之初遇到的困难

在课改之初,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是学校教师专业素养与新课程要求差距较大。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原有的教学模式,对新课改理念知之甚少,加之新课改专题培训时间紧张,因此,教师并没有为新课程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给以后高中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种种困难。

二是遭遇初高中课程衔接难题。枣庄一中所在的峄城区2004年秋季才进入义务教育新课改实验,而该校高中即时就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造成学生知识体系不衔接,给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是班额较大,无法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枣庄一中班额一般是60~70人,不利于探究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实施。

四是新课程体系过于理想化,未经教学实践验证,只好“摸石头过河”。①由于新课程体系中开设课程比以前多了,再加上课程内容的增加,致使很多学科无法按照规定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普遍出现“赶课”现象,导致学生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深入。②教材安排不合理,知识系统性较差。学科完整的独立的知识体系被人为地分成两到三块,分解到不同的章节和不同的模块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处理方式既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也加重了教师的讲课负担。而且有些知识点的出现又很突兀,要想让学生学会,教师就需要补讲很多相关联的知识,这也延误了预定的教学进度。③现在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了,经济负担也重了很多,学生承受着学习与经济的双重压力。

五是评价机制一时无法与新课程配套。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实际要求,而新的评价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尤其是高考新方案迟迟未能出台,这些都是高中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二、主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改革

我们把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立足点放在课堂,把解决我们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把全体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主体,把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在这一方面,我们重点做了如下工作。

1.革新备课内容,保证课程实施

传统的备课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且局限于单向的传授。备课时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只是一些知识点的罗列,把教学大纲、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如果新课程下备课的内容不变,那么课程改革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我们认为,“备课”内容的革新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因为它规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程序以及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决定着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用,进而影响甚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改革教学模式

自课改以来,我们重点进行了“自主学习,分层导练,当堂达标,单元过关”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并通过“学案”的编写来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条件。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预习提纲进行自学,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疑难和问题。

小组讨论: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那些经过独立思考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分层导练: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分层次加以指导和点拨,并提供适量的练习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并达到掌握的目的。

当堂达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达标测试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基本实现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布置作业和课后辅导打下基础。

单元过关: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必要的达标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所提供的有关学习的信息,采取必要的矫正措施,以减少知识缺漏的积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良好的认知基础。

3.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我们紧扣教学目标来命制测试题,检查目标达成情况,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反馈信息。我们还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4.大力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我们大力提倡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软件辅助教与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5.切实抓好集体备课

充分重视集体教研,提倡“头脑风暴式”的教研氛围,集思广益编制教案。教案编制采取模式是:各人构思→集中组内交流→每人写出个案→再集中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在集体备课时由一人主讲,组内其余教师参与讨论。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认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教学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技术手段的准备等。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和讨论。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需要把“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等工作结合起来。集体备课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不是为了统一教案。教学方案由静态形式变为动态形式,力求使教师由经验型变为研究型。

(二)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认真做好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先后组织全体校级干部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全国性的新课改培训;骨干教师去外地参加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全员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校组织的校本研训。具体做法分两大方面。

1.积极构筑教师成长的五大支柱

按照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提出“同学生一起成长”的口号,并对教师们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2.积极开展教师评价活动

我们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枣庄一中实际,设计了新的教师评价标准,以教师自评和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评价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主要评价指标有8项:①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②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能积极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获得情感体验,积累文化知识;⑤教学语言清晰、简练、流畅、洪亮,抑扬顿挫,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⑥能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⑦作业量适中,要精选习题,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要把分层布置作业落到实处,要给学生留有批语条,强化作业批改记录的使用;⑧注重形成性检测,能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以利于学生改进学习,获得发展。

(三)革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按照“以学生的成长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经纬,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的纪实为重点,融全面素质的发展于诊断、形成、反馈的过程当中”的思路,初步制订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具体内容有:①个人学习计划;②各学科的期中、期末评价卡,期中、期末考试奖励卡;③日常表现“自评”表,日常表现“他评”表(让学生自己找他最信得过的同学为其测评,使“他评”是通过学生自己主动争取得来的,是交流后的悦纳);④各项活动的获奖卡;⑤最佳作文,发表的作品;⑥最佳实验记录;⑦对科学问题阐明自己主张的论文;⑧研究性学习成果;⑨社会实践活动成果;⑩家长评价表。

(四)借助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

枣庄一中把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同时,也要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把课题融入课程之中,这样能够节省时间,相互促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本课程开发时枣庄一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具体做法有两项。

1.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积极开展资源调查

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可分为:①成立小组;②需求调查;③培训教师;④资源调查;⑤哲学整合;⑥动态调整。按照这一程序,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作了明确分工,通过专项学习和培训,提出明确要求。

成立兴趣小组,挖掘开发地方校本资源。诸如,历史兴趣小组:古峄县悠久的历史研究;地理兴趣小组:古峄县独特的地理景观文化研究;语文兴趣小组:古峄县地名语词文化研究。另外,我们还成立了艺术兴趣小组、考古兴趣小组、校史研究小组。

2.制订枣庄一中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力争2007年底开发出60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

首先把我们两年多来开发的“回味古老峄县历史、感受枣庄地理景观、鉴赏峄县名人名著、观看枣庄境内发生的历史名片、开展黉学文化研究”等系列校本课程更加系统化。

其次,鼓励学生继续选修枣庄一中原有的陶艺制作、服装缝纫、电器维修、艺术摄影、烹饪技术、篮球、体操、铜管器乐、书法绘画等十四门已开设的校本选修课。

再次,计划在2007年底之前进一步借助当地资源,再开发三大门类的校本课程,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具体思路:一是利用当地石榴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的优势,开发有关石榴栽培、管理、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程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二是鉴于当地硅酸盐资源丰富,榴园水泥有限公司是我区的支柱性产业,也是枣庄一中的友好单位,利用这一优势开发有关水泥生产的校本课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为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依托当地东方玩具有限公司开发枣庄一中的校本课程。枣庄一中驻地有一家很大的玩具公司,该公司有72家玩具厂,遍及附近的三个区市,该公司已开发出700多种玩具,现已销往欧美25个国家。该公司有16000多名员工,每年招生都请求枣庄一中推荐考分低无法上大学的学生到该公司就业,我们计划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与该公司联合开发这一系列的校本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和动手能力,为枣庄一中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整合校本资源,开设“可爱的家乡”研究性学习课程

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明确峄县自古便是文明的家园。金陵女娲传颂着峄城百姓补天济世的善良愿望;兰陵荀况给世人留下了千年哲思;匡衡凿壁的光芒照亮了代代学人;故里王良树立了廉正为民的映日风范;西晋刘伶与“竹林七贤”一并筑垒了文学之巅;散金台至今回荡二疏济贫的哗哗银响;养眼楼春秋播撒精忠报国的民族魂种;山泉屋汩汩流淌贾氏三近的博学宏词;“翰林院”历历在目峄人李克敬的编修笔墨;阴平红土部落遗址的发现,再次激活了埋沉万年的文明先祖……峄城境内上溯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时期的各种文化遗存已拥有60多处。它不仅折射着北辛、大汶口、龙山以及秦汉以来历代文化的光芒,而且汇聚和印证了一个从远古阔步壮行而来的文明古国。

“可爱的家乡”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设,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虽然枣庄一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探索之路,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的延伸

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仍在期末组织全市范围内的期末考试,并给各校成绩排队,为了便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市局便对选修II的课下达了全市的统一进度,这样以来,学校灵活安排选修II的自主权被剥夺,学生选课的自主权也被剥夺。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课的自由已落空,达不到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作用和目的。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已出现把选修课当成负担的苗头,有些学校甚至会为了高考把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的延伸。

2.学分管理制度失去意义

由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还要组织全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并把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定在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上,这样,使学校费尽心思制订的新课改学分管理制度失去了其真实意义。因为,这种机制的存在使学生把学分看得很淡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综合素质评价难以落实

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与当前高校的录取关系不大,教师、学生、家长对此皆重视不够,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难以真实有效地落实。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单靠学校是无法解决的,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改革当前高考录取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对学校的评价制度,让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学生消除高考带来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工作之中,以取得高中新课程的最理想效果。

四、反思与建议

我们今年面临着接受新高考方案的检验,此时教师感到迷茫,学生心中惊慌,家长万分担忧,社会已在观望。“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后教学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领导,切实解决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发现和总结在实施中的成功经验。

二是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改革的理解、认同和领导。因此,校长必须首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成为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为实验提供资源,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

三是教师培训不能走短期突击培训的路子,对教师培训要分层次、分阶段,目标明确,重视在课改的实践中反思,不断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

四是教科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校本研究,明确教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

最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是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不只是课程教材要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要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观、学习方式要变。而目前,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指导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和盲区。

走进新课改,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大,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新课程实践中需要面对的难题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唯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理念,改进教法,精心准备,团结协作,稳妥推进,才能不失战机,抢占新一轮课改的制高点,真正提高枣庄一中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作者:马振芝 刘 勇 单 波

第2篇: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

摘 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同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的基本理念。这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会终身学习成为《新课程标准》中高中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 地理素养 过程与要求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地理素养是个体的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更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理科学知识的素养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例如,地理1(必修)中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学习时,要善于动脑,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学什么?在哪里?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何利弊?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只要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学习,知识就容易掌握了。

二、基本技能的素养

地理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地理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技能的掌握不能脱离地理知识,而地理知识的掌握又促进地理技能的学习。“课标”中对地理技能素养的培养有明确要求,如“运用教具或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归纳世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时,公式机械不好理解,就简化为H=90°-纬度差,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讲有关地球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晨昏线运动及特点时,利用动画演示、课件图片、地球仪等会更生动直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引导纠正。

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养

《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包括地理学习态度、热爱祖国和家乡、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地理组编写了乡土教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进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爱国需认识国情,“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和问题、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标准中有很多关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在教学中需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要求学生多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了解本地污染,土地的利用、人口增长情况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知识学有所用,而要进一步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四、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素养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改变过去的机械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领航的角色,做好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作者单位:定襄县古城职业中学

作者:胡翠兰

第3篇:走进新课程

【摘 要】基于目前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中的地理教学也得紧随时代潮流,走创新教学的路子。本文根据笔者实践教学经验,就现阶段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地理教学;计算机辅助;快乐教学;情景教学

基于目前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有目前的地理教学当中创新能力一直为大家的诟病。近年来大学传统地理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大多数的老师广泛采用,经验表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效果是非常差的,基本上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体现出地理教学的创新,与设计新式方法的紧迫性。再次,笔者谈及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采用各种常规的、非常规的手段,基于反映地理学论理论基础而设计出具有一定真实度的情景,并借助这些情景进行教学的方法。情景教学法应用到传统的地理教学当中,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是那么枯燥无聊。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情绪与潜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不耽搁地理教学的有序稳妥进行。情景教学法是以学生的想象与情感需求进行知识化的情景模式设置,透过这些情景模式的表象,使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

在当下高校的地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有了一个十足的发展应用。其中,有一点是最为关键的是地理教学的情景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着重对地理情形进行模拟创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地理教学情景创新设计。首先,是进行地理教学问题的创设,再根据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在地理学这门学科鲜明的特点就摆在面前的情况之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他们用地理思维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尤其重要。问题及任务主导教学的模式仍旧是当前教学模式的主流,为大多数教师广泛采用,即以问题作为引导学生的引子,来完成教学任务。调查显示,目前在国内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为主的情景教学所占比例最大,而且发现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进行情景创设并加以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综合考虑地理问题,逻辑思维能力,推断地理问题的各方面的能力。问题情景的设置主要包括在情景中设置问题悬念,进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达到地理教学的基本目的、综合培养学生的教学目的。问题情景创设法在地理教学实践应用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将伊拉克战争热点情景引导到地理教学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习地理学知识的目的,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全球形式战略思想引发的思考。

其次,地理教学情景设置中情景的感染性及趣味性是两样必不可少的元素。将一些地理热点话题或者是地理奇观现象引入地理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思维引导的作用,但是难以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因此情景教学还应该灵活,同时增加情景的趣味性。通过在情景创设时适当添加一些音频、视频或图片等的手段方式有助于增加情感,学生将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

最后,创设一些直观情景有助于地理的课题教学,以达到帮助学生进行感知理解、最后分析地理问题的目的。高等教育中的地理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空间范围广、综合性较强等特点,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这是普遍现象。创设地理理论直观情景,形成动静结合又内容丰富的教学情景,可帮助学生加深地理理论的直观理解。

2满足学生需求,引入快乐教学法

所谓的快乐教学法,是能够让学生、老师能够以一种愉快的方式来进行互动学习交流,它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时候比多教学生几个知识点更为重要。因此采用快乐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大学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鉴于地理这门学科的信息量如此之大、综合性如此之强的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对于地理知识要有一定的思维跳跃性,快乐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首先,快乐教学可以使学生联系地理实际,发现地理现实,让自己体会地理的存在性,发现“原来地理就在我身边”。如下雨的许多的情形,可以联系到当地的气候,下雨的大多数季节,下雨量每年大约多少,周边的气候特点如何等等。如此一来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一些地理小趣事也有所帮助。这些东西的使用,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去掉学生学习的乏味。例如三国中的,火烧赤壁之战。可以教学生的东西有赤壁在我国的地理位置,风向的作用等等。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联系了历史知识。

最后,设计一些试验小讲堂,让学生身在其中。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成功地体验到快乐教学的成果,加强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理解,而且能够养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然要使学生快乐的、长时间的学习还需要众位老师的继续努力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快乐的学习、教学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达到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3顺应现代化需求,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在高等教育的地理教学当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网络、现代化的新型软件等来辅助地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地理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大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精简实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目的。最近发现,在现在的大多数的校园地理教学当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课时,非常缺乏灵活性,有的老师只是充当一个放映员。有些多媒体的软件在制作过程中调控性能不强,教师无从掌握课堂情况,从而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而在地理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现地理图像、地理视频、地理音频、地理文字,以此来达到提高课堂的信息,提高地理教堂质量。由于地理学的特点,大多数的地理事物是学生没有见过的,有些是学生根本不可能见到的。而借助计算机的平台,教师能创作设计出比传统的教学更为丰富、生动多彩的教学情境,无形中展现了地理思维过程还可以充分展现教师与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让大学地理课堂成为探索式、趣味性课堂。举例来说,可以模拟出一些极地的环境之下的动植物的动态生活场景,创造出虚拟的事物,充分展示地理思维带来的无穷乐趣。还可以通过一些软件(如3DMAX、photoshop、DVDmaker等),丰富、充实、修饰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增加他们学习地理学的兴趣,毕竟兴趣才是对好的老师。

4结语

在本文中提出面对地理学这门学科的突出特点,讲出了地理教学创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文中着重讲述了三种地理教学新方法: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晓春.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 2012(7):95-95

[2]李兆瑞.教学观的新变化——基于学习者视角实施地理情景教学的实践体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40-43

[3]耿雄昌.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充满快乐——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 2011(20):209-209

作者:苏坡

第4篇:走进新课程

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第一节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是否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2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3-5

A、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具备条件5

3、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5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7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9

第二节课程改革的目标

1、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11

2、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2-15

A、三级课程管理的影响1

5第二章课程结构

第一节课程结构的调整

1、为什么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我国课程结构的不足)17下-18

A、课程类型有4种17

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8

3、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20

A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

出,体现在3方面20

4、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的? 22

第二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4、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分科的优缺点及分科课程的

特点 25

5、本次课改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26-28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

7、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是什么?29

8、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0-31

A综合实践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三方面的联系 32

9、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32-34

10、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34-35

A、各门学科有效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这时因为:35

11、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36-38

1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38-40

13、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40-42

A、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特点:42

14、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43-45

第四节绿色证书教育

15、农村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其他技术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

么?46-47

第三章新课程标准

第一节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49

A、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49

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50-51

3、为什么本次课改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有何区别)51-53

第二节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53

2、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是怎样制定的?57-58

3、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61-64

第三节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1、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有什么区别和突破吗?66-109

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本次教学改革的特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111-112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113-114

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15

3、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116

4、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118-119

5、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20-121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6、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22-123

A如何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124

第三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124-127

A为什么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25

2、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128-129

A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如何尊重学生?128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如何促进学呢?128

第四节学习方式

1、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30

A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130-131

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31-133

A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第五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136-137

A现在学校管理存在的弊端 135-136

第六节现代教学技术

1、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138-139

第五章新课程评价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1、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41-144

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课程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145-148

A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教师评价改革重点对课程实施评价改革重点146-147

3、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有哪些?148-149

A课程评价改革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50

B课程评价改革中工作突破口151

第二节学生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51-155

A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151-152

B、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需要的注意点 154

2、作为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的学生评价方法?156-157

A使用成长记录袋,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158-159

B对成长记录袋如何进行评分?159

3、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样的启示?160-161

第三节教师评价

1、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62-167

A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162

2、如何开展教师自评?167-169

3、学生家长如何共同参与教师评价?170

A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掌握一些原则170-171

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174

第四节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

1、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76

A对课程实施情况做出整体的综合的判断,需要注意:177

2、如何通过学校评价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学校评价体系177-178

第五节考试改革

1、评价改革就是考试改革吗?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181-184

2、如何看待这样一种说法: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185-187

3、如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187-189

第六章新课程的管理

第一节: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

1、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在强化集中的时候,我们还要推行权力下放的课程管理政策?192-193

2、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194-195

第二节课程管理政策与制度

1、怎样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96-197

2、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是什么?197-198

3、国家课程只是国家的责任吗?国家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管了?200

4、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200

5、不考试的课程会不会落空?203

6、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什么?205

7、国家有哪些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205-206

8、什么样的人可以编写教材?207

9、教材审定制包括哪些内容?207-208

10、为什么要逐步建立以学校选用为基础的教材管理机制?209

第七章课程资源

第一节:课程资源的意义

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211

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212-213

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213

4、我们有教课书,为什么还要提出课程资源的问题?214-215

第二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平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也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吗?216

2、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217-218

3、新教材有什么特点?220

3、怎样筛选课程资源?220-221

4、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221

A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222-22

3第八章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第一节新课程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与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第二节新课程推进的基本方针与总体规划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方针?229-230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的总体规划是什么?230-231

第三节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任务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31-233

2、不是实验区的地方和学校,应该为不久的将来参与和实验新课程做些什么准备?233-234

第四节新课程的支持保障体系

1、如何做好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工作?234-235

2、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要发生哪些变化?236-238

3、哪些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大学的课程中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职责239

第五节新课程的有效落实

1、如何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实?240-241

第5篇:走进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读后感

纳林希里小学 白建平

暑假,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我深刻地了解新课改,切实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走进新课程》还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也要学习,而且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正如“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而且在这个储备知识中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确实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快、学得好。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把这些方向和价值观传给学生,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让孩子学会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另外我们更要承认,态度和毅力对教师而言同样重要。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有毅力成为一辈子的学习者,这样你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一个知识点讲一遍容易,讲上千遍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心甘情愿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讲上几十遍几百遍同一个知识点。处理一件小事容易,处理无数件小事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做好每天处理成百上千件小事的准备,不能忽视任何一件小事的存在,因为每件小事里可能都写有孩子成长的足迹。 《走进新课程》真的带我进一步走进了新课程,也使我认识到了新课程的深刻性,确实,要想真正读懂新课程,成功成为新课标下的优秀教师,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我想阅读和学习也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第6篇:走进新课程

平凉五中高中新课程改革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实施情况汇报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一年多,经过近一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目前我校参与课改的高一高二学生有1100多名,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共投入资金50多万,制定完善各项制度30多项,组织参加各类培训20多场次,印发各种资料80多份,达200多页,组织新课程课堂交流课180多节,基本探索初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思路。

下面围绕我校新课程选修课、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做如下的汇报。

一、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我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活动方面,有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年级组、教研组分别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活动。学习制定了《平凉五中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平凉五中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平凉五中新课程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学分认定办法用于指导综合实践工作的开展。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我校对此非常重视。一是学习开展各种活动,在高一开展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happy english英语歌曲比赛,高二作文竞赛,培养

1 锻炼了一大批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平凉五中报》、《当代五中》、平凉五中校园广播等平台,一方面调动学生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事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三是以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为重点,长期坚持开学典礼、月考表彰大会、周一升国旗仪式、国旗下演讲等活动,进行法制、安全、德育教育。四是结合社区活动,组织高一高二学生一班为单位上街打扫卫生4次,充分利用我校距离平凉市儿童福利院近的特点,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到儿童福利院打扫卫生活动6次,组织我校文艺队参加表演4次,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服务的体验,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五是每届高一新生开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成为学生们的一种宝贵的难得的经历。

我校发给记录卡《平凉五中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表》,要求必须盖有服务单位及社区的章子,学生完成了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学习都予以认定学分并存档。

二、选修模块Ⅰ的开设方案

我校制定了《平凉五中新课程选修制度》等相关文件,将各学科选修模块Ⅰ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整理,在教研组会上根据教师的广泛交流,提出了一件和建议,由学校制定了《平凉五中各学科模块Ⅰ实施意见》《平凉五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提供了要求和保障。 在高二开设选修课的做法是:

1、语文学科目开设的选修课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语

2 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将来从限选得5个系列中选3个模块学习。

2、数学课目前开设的文科是“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方程、倒数及其应用”,理科是“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看见中得向量与立体几何”,将来文科要开设“选修1-2”,理科开设“选修2-

2、2-3”文理科还要在系列3和系列4中选修4个专题学习。

3、英语学科目前开设“英语6”,以后开设“英语7”和“英语8”。

4、物理学科目前开设的是文科“选修1-1”,“理科3-1和3-2”,将来理科学生在“选修2-2或者选修3-

3、选修3-

4、选修3-5”中,至少还应该选择修习2个模块。

5、化学学科目前开设的文科是“选修1:化学与生活”,理科开设“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将来理科学生在选修

2、

3、5中至少选2个模块学习。

6、生物学科将来在理科开设“选修

1、选修3”2个模块中至少选1个模块学习。

7、历史学科将来文科文科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等4个模块中至少选2个模块学习。

8、地理学科将来在文科的3个模块中至少选2个模块学习;理科至少选1个模块学习。

9、政治学科根据新课标高考,暂不开设选修课。

10、体育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结合我校的实际已经在高二开设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田径、武术等选修课。

3

11、音乐开设选修模块的“唱歌”和校本选修的“舞蹈”。

三、开齐开好新课程实验的全部课程,尤其重视技术、实验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十分重视课程的开设工作,我们的原则是有条件的一定开全、开齐,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开设。

通用技术课程共4个学分,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技术世界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强调对技术设计的改进与优化,强化对技术的理解和使用。目前我们开设了技术与设计模块一,每周暂开1课时,配备了客人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利用现有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上劲量用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教学光盘、各种辅导资料等手段进行初步的通用技术教学。我校还充分发掘教师资源,技术设计课程,如我校教师郭锐设计开发的《家电维修与校发明》目前已经形成教材并用于课堂教学,在郭锐老师的带动下,在高二学生中开展了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弓收集到作品120多件,学校结果评比对有创意的20位学生进行了表彰奖励,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建设通用技术实验室,一些时间活动无法进行,但是我们将努力最终开全所有的通用技术课程。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为了进一步指导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年课改一开始,我校制定了《平凉五中关于开展“七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首先改变过去的教案为导学案,要求老师明确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自己的导学案。其次,我校要求课堂教学也有原来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使用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解疑、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四个环

4 节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老师把自己编写的导学案印发给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予以展示和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然后合作探究,初步解决导学案中设计的练习,形成合作结果。接着老师对学生有疑问地地方及合作的成果进行精讲点拨,最后进行巩固拓展、布置作业。尽管我校学生的基础薄弱,但是我们在努力的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习惯,逐步推进我校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我们还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下对学生进行了分组结合,以有利于课堂讨论探究。

为了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督察,特别是对“七环节”教学法的督察,我们由课改督察小组负责,实行包级、包组、包科目的办法,对每一个高一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听评,发现亮点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对不过关的老师进行多次的督导,直至完全能够使用新课改理念教学。

本学期,针对课改中暴露的实际问题,为了便于老师操作,我校又将七环节教学法浓缩为“五环节”教学法。五环节是:

1、展示目标,

2、自学探究,

3、合作交流,

4、精讲点拨,

5、巩固检测。每个环节有特定的任务和学习方法,不能随意改变。单位时间内,紧扣任务,周密安排,整堂课要求充满师生互动。要求老师严格按照五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五、举行了新课改现场研讨课、观摩活动,通过公开示范课,进行了新课改研讨交流。

学校举办了2届迎春杯课堂教学赛讲,在全校展开了新课程课堂

5 教学的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五环节课堂教学法,活动中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同课异构”等形式各异的活动,相互讨论交流经验,或同校内商讨,或某一科的课任教师聚集在一起切磋。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学期上好一堂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公开课,写好一篇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对于有特色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我们还在全校的教师会议上进行推广。最后我校对60多名表现优秀的老师进行了表彰奖励,起到了典型引领的作用。

经过实践,我校选派业务能力强,新课改理念精的6名老师参加了区教育局、市教育局举办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获得市级一等奖1个,区级一等奖1个,区级二等奖4个。

六、精心组织校园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强化我校的特色教育,我校成立了体育训练队、启航美术训练队、乐之艺美术训练班,小百灵合唱团、书法培训班等各种学术社团共8个,开展各类活动达20次之多,充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我校还创办了“平凉五中名师讲堂”,每周

二、周五个举办一次,分别安排初中、高中的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积累的老师在多媒体室讲课,有学习方法,经验的讲解,有高考中考的指导,有人生前途的指点,去年有侯志远、魏向卿等老师进行了教材的演讲,今年马四辈演讲了《材料作文的写作》、高晓燕《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郭瑞卿《高考历史与文化常识》、祁镇平《语文让你更具魅力》、崔兆允《高中历史阶梯方法》等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我校老师渊博的知识和

6 风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由专任教师任课。我校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主要分为准备阶段(包括动员、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指导教师精选参考性研究课题,学生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确定小组长,指导教师。选题可以选取老师提供的参考课题也可以是自主选择的其它领域的课题)、实施阶段(包括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初步研究成果汇总、交流、小结等)、结题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我校共印制下发《平凉五中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报告册》120多册,《平凉五中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题库》120多册,给学生提供课题350多个,每班学生以6-8人为一个小组,选取一个课题开展研究,开题研究的课题有71个,目前已经有26个课题完成了研究任务,大部分课题旨在研究之中。

通过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文化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生活

校本课程的开设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基于此,学校成立了平凉五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们目前已开发了六个方面的校本教材,其中《篆刻——微缩的文字景观》及

7 《剪纸艺术》、《钢琴艺术》、《家电维修》《书法》《舞蹈艺术》等教材,而且已经正式编印成册,并且开始给学生上课。

虽然我们为新课改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与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新课程理念和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努力进行新课程的实践工作,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的工作,力争把我们的工作做的更好。

谢谢!

2011-12 -7

第7篇:走进新课程有感

我收获很大。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收获: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组织,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上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感受到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体验。

二、改变评价方式,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主人感。

新课标指出:传统教学过于讲究学生对既定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长期以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师怨天尤人“付出得不到回报”,学生叫苦连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点如何去突破,如何分解教学的难点,要有具体的措施。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不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尽量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去回答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思路、见解,敢于质问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哪怕是一点点创新思维的火花,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公开课上,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提问时随意找了一个学生问答,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原来他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老师领悟了意思,看到这位同学站了起来就给他鼓励,但他始终没有问答,老师却说:“刚才这位同学敢于站起来,说明他自信心很强。同时他皱了眉头,说明他思考了问题,只是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这样的评价,学生还会畏惧教师,害怕上课吗?

此外,教师还应放开胆子,做一个开放型的教师,要在如何引导学生肯学、爱学、会学上来下工夫,使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式的去记忆教师讲授书本知识,而要去自己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开放多变,让学生有灵活感。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和创新的乐趣。

三、教之动情,以情感动学生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机制,要让学生晓之以“理”,必然要用“情”来帮助教学,内化教学过程。也即要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么做呢?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投入情感,投入热情、激情才能有所获。所以,教师得做个有“情”人,在教学中要充满激情。激情是教师手中的潘多拉盒,可以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满堂春色。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活跃充实,别开生面,因为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师生情感交流和谐默契,心灵撞击产生共鸣,又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播下创新的火种。 所以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8篇:走进新课程 探索新理念

孟连县举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竞赛

11月4日下午,为期两天的2011年孟连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说课、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孟连县民族小学圆满结束。来自县属小学及各乡镇小学的9名优秀教师参加了此次比赛,充分展示了孟连县思品研究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全新探索。通过比赛,县民族小学的李梅老师和镇小的李云霞老师荣获本次比赛一等奖。

本次活动由孟连县教育局主办,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杨梅珍主持,县教育局教研室教师许志华、沈志莲、杨梅珍、自弥景作为专家评委并进行指导。竞赛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于11月2日下午,各校教师齐集县民族小学分别就各自的教案进行说课竞赛,并抽签决定所任教学班级。第二轮于11月3日上午开始精彩的现场教学竞赛,展示了《你棒我也棒》、《规则在哪里》、《祖国有多大》、《我爱我家》、《伸出爱的手》、《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等九节生动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整体把握了教学内容及活动结构,灵活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各种关系,突出了创新精神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思想。

县教育局举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说课、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旨在进一步激发广大《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育人先育德,愿全体德育工作者携手共进,共同研究德育主阵地——《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努力发挥德育工作最大化。(

第9篇:走进新课程感受新变化

-------新课程教学新变化过渡性学习心得体会

过渡性学习是对教师培养,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方法,通过本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具备以下的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党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一个好的教师,就要把“教书”和“育人”两副担子一肩挑。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就要把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爱,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要真挚地、深情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生。

(2)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钻研精神反映出教师业务素质如何。教师要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全部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经过精心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教师的个人素质: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走上讲台步入教师角色的过程。事实上,每一个教师实际上所承担的角色范围和程度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就由教师的个人素质所决定。教师的个人素质包括:知识渊博,语言表达能力强,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负责的精神。

2、认真钻研教材,因材施教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区分出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材料;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过渡性练习或者是更好地领会所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只有区分不同性质的材料,才便于确定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恰当的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技能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是有规律可循的。选择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所依据。一节好课,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从直觉上,学生学习情绪很高,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二是从效果上,学生知道怎样去学。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使学生爱学,学会和会学,爱学是学会和会学的动力,只有爱学,才能学会。课堂上一种生气勃勃,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能提高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讲课有气无力,枯燥无味,千篇一律,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存的知识,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通过自己的语言、音调、节奏和表情,用自己对所教知识的情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成为一种和谐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祥符早塘小学陈丽花2013.1.20

上一篇:召开青年员工座谈会下一篇:我将如何书写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