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表课程表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表课程表(通用8篇)

新课程表课程表 篇1

目前新课程标准改革已经进行到了第十年,我很有幸参加了一轮完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确实是一次大的冲击,因为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其实质是突出人文精神、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我是在边学习新课程标准边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的,因而有些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有很多都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慢慢领悟的。

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记得刚开始时,孩子们上课时对我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答案只是默默地接受,不敢有过多的疑问,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中的主人。这一个理念就得改变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为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由“至高无上的尊师”转为学习的朋友、伙伴。教师不再一言九鼎,学生不再唯唯是从。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有异议、敢于创新。这样就会出现自主、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

正是这样一种理念使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我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见解,我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思想,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开始慢慢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开始对我给出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疑问了,以前是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回答完了就完了,而现在是一个答案往往会引发许多争论。在课程改革的一千多个日夜里,我被学生的创新激情鼓舞着,被思维的火花碰撞着,我和学生一起品尝着成长的果实,一起品尝着学习的乐趣,一起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二、要有充分的时空合作、交流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安排得满满的,学生有异议的也只是走场子,说说、议议,草草收兵,如“蜻蜓点水”。这样常常弄成事倍功半。新课程要求一节课的教学情况要通过实际反馈情况而定,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情况,整体把握课堂,适时改变教学程序,为课堂中有异议、有质疑的问题多腾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发现中升华,在辩解中发展。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记得在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时,本来我没打算展开讲,只想让同学们了解二十年前后不同的杨二嫂变化的社会原因,然而有个学生却提出,杨二嫂能够如此大胆、泼辣,虽然有些过分,但在当时女性倍受压抑的封建社会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这一番新的说法,可是我没有料到的,于是我就此改变了教学思路,让学生进行了一番争论。

三、创设情境,用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出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中许多知识点都是靠模仿、借鉴、发现、创新才掌握的。这就要有个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境,在有物、有意、有情的情境中,学生置身于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激活创新的思维。一句句佳句,一篇篇美文都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的。

因此我尽量将枯燥无味的作业化为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过程中达到练习、复习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让学生们画一幅画来表现课文的内容,上课时,同学们都拿出了自己画的画,于是我挑出了几幅画作道具,拿着画结合课文学习了《春》,图文结合,在图中找文,在文中读画,很快,学生们看着画就能够背诵出课文了。记得《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几乎是在学生们的笑声中结束的,学生们拿着自己做的道具,极尽自己对课文人物的理解,把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活灵活现展现了出来,演完后加上同学们的评论,这篇文章几乎不需要我再过多讲解了就已经很清楚了。还有《范进中举》这一课,为了让同学们对文中的细节描写有更深的理解,我特意让学生上台把细节部分表演出来,结果同学们通过表演对胡屠户这个唯利是图的市侩小人形象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我们还举行了手抄报比赛、辩论赛、格言警句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重视课前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经过语文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参与下,我们总结出指导学生预习要注意的几点:

(一)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样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就高了。比如在教学《伟人细胞》之前,除了布置预习生字词之外,我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并为每件事起一个小标题。这样上起课来学生就提高了兴趣,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比如预习文言文,我就让学生自己先翻译课文,把翻译不出来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更加集中了。

(三)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我校的洋思教学也正是这样提倡的。因此我们力争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教学中尽量少问,让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我们也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中相机指导,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其实这和我们学校所提出的“洋思”教学方式一致的。例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时,我带领学生复习了有关小说的知识之后就没有再多讲,而是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自学,让他们自己找出学习这篇小说的突破口,然后自己去分析--其实孩子们的能力有时候是很难估量的,不妨给他们一些空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讨论了半节课后,他们概括出了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甚至得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这篇小说反映的中心。总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挥其独立精神,奇迹就会出现。

六、拓宽学习渠道,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每个年级的课外阅读量,目的是督促师生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如果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突破,胸有万卷,“书生气”十足,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定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这不是倡导学生像过去私塾教育一样死记硬背,但适当背诵经典作品、优美词句,可以让学生储存语言模型,发现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械,以更好地受到审美感染。因此,我鼓励学生把课外学到的优美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并互相交流。作业时也有的放矢地延伸到课外,如:写出从课外学到的名言、歇后语、儿歌、诗歌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然而,虽然我在教学中>

然而,虽然我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能够运用新课程理念,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也进行了一些进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成为“走场子”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主体,教学设计中处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中教师成为多余的,是“走场子”。仔细观察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这要不要讲呢?起初我是这样认为的,可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发现教师并不是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只让学生畅抒已见而没有教师精当地讲授和适时点拔,学生的思维不能深入;只让学生感受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引导,学生的创新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字析句,学生的学习很难升华。毕竟学生还是学生,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示。要如何适时地讲呢?

(一)自主学习之前启发讲。

(二)合作学习之中提示讲。

(三)疑难问题之处明确讲。

(四)总结、归纳时补充讲。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把握一个度

在新课程改革中,力求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天南地北地乱侃一通,结果在短暂的40分钟里讨论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有时课堂中形成互相取笑、互相喧哗的休闲场所,上了几堂这样师生皆大欢喜的课后,我发现不行!这样课堂还是不是学习的主阵地呢?学习还是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呢?学生究竟学会了些什么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度。

(一)形成策略:根据学习任务采用几种相应的策略:1、先明确分工,再合作学习。2、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反应敏捷的会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学困生就有可能窃取别人的学习成果来掩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他们原地踏步。

(二)把握契机:根据学习任务研究该不该分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也要有其价值性、必要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合作更要抓住契机。如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又靠自己不能完成的;如有意见分歧,且相互争执的……

(三)强化指导: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适时地给予点拔、指导,倾听、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学会判断、质疑。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将合作学习开展得更出色、更有成效。

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教材又是在生活当中提取的,它只是一些较典型的,有一定思想内涵的生活素材。学生需要的又是多方面的知识,教材永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一)、灵活地使用教材。为了让教材更切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努力地抓住生活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调整教学内容,让语文学习更具实践性。如:在阳春三月常常下起了淅沥淅沥的小雨,泥土湿漉漉的,树木开始抽新芽,很适合植树。这时,将《春》提前教学,召集学生到雨中看雨、看天、看地、看树,再来学习,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二)、适当地改变教材。适当地改变教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情感活动中,使学生更自主地探索、发现、想象、创新。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也是在大海上,也是一艘快要沉的船,后来船沉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在一只救生艇上展开:这只救生艇最多只能载十人,而此时船上有十七八个人,而且当时海上的风浪很大,要想活下去,就得拼命划船和风浪作斗争,救生艇上的人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一起被海浪掀翻,要么船上就得有几个人自己跳下海去……当时船上有健壮的青年人、奄奄一息的老人、受重伤的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富家小姐,那么究竟谁该跳下海去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有人说还是应该留下老弱病残,因为那是美德,有人说如果老弱病残留下了,划不动船,还是得死,应该让年青人留下,可是那样又很残忍……虽然没有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但这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这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最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在情感价值观上教育了学生。

(三)、大胆地拓展教材。课改中,更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地尝试拓展教材。如: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就让学生再思考生活中有多个答案的事例,结果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学生们的思维竟然那么活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样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对我们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表课程表 篇2

一、新课程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1. 要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 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 它让因循守旧者困惑, 却给真正的改革者释放了智慧的源泉。以往, 只要有现成的教材, 捧一本教参就可以轻车熟路地传道授业解惑, 这是因为课程总是换汤不换药。如今, 课程标准不那么具体精确了, 却多了些弹性空间;而教材, 也不再是经典, 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了。因此, 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 就要不断吸收新思想, 树立新观念, 而要吸收新思想, 树立新观念, 必须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总要触及过去的观念。有些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要被否定了, 习惯的做法可能不宜再用了, 甚至连教师自身的“威风”也要减下去几分了, 又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可以随手拈来。这个时候, 我们该怎么办呢?新课程要求我们要用质疑的眼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 并进行不断的创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智慧, 而新的教学智慧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近年来讨论的学生主体性、教师角色转换、自主建构性学习、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等问题, 如今都将在改革中落实。教师在“死守”或“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上, 首先要作出抉择。要适应新课程, 就要与旧观念决裂, 短时间内, 教师的内心或许会有点慌乱, 行动上也会无所适从, 但从长远的方面来看, 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教师能否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 能否尽快在新课程占有一席之地, 能否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 考验了我们当代教师的学识与智慧。

2. 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

应当看到, 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 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 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 富有开拓精神的人, 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自己也要学会与人合作。

二、新课程教师角色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 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 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 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 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后, 紧接着是一系列的自检、互检、他检、师检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 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作用。

其次,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创设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再次,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服务, 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 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 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 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

三、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 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那么, 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将以书本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 即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 强调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学习。当前课堂教学应从实际出发,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 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 即教师以教为中心, 学生的学围绕着教师的教转, 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个人认为, 教师备课必须备学法, 不要以“教会”为目的, 而要以学生“会学”为目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我很欣赏这个观点。叶老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但令人遗憾的是, 课堂教学中真正重视学法指导的却不多见。

当前,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视教材的相对性, 开放教材, 充实教材, 超越教材, 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 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握教材不放, 预设的教案也应是灵活的、有弹性的, 在实施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事, 教师就要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大胆地开发和创造, 以达到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提高的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政治课程 教学创新

新课程的改革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那么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努力创造民主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当代教育中师生关系注重的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这就暗示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因此教师就必須要树立民主的思想,关注、赏识每个学生,关注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在上课时总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师生之间展开对话,让学生愉快地听,积极想,进而大胆发言。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时,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于一些奇异的想法,选择适当的角度给予鼓励,表扬性的评价。有时,我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好奇,心理上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地位。

二、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欲望,才能主动学习和掌握好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个生动真实的事例,一句幽默诙谐的语言,一个恰当巧妙的比喻,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解……都会激发学生的细致观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广阔想象,使学生兴趣浓郁,思想活跃,在此基础上置疑启发,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诱导发散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发散思维的培养.早期的创造研究认为: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老师的发散设疑,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能在毫无压力和束缚的自由讨论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比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问:一国两制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缺乏针对性,如果变换角度就比较好些。例如,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你的观点怎麽样?

你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何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方法是什麽?这些问题在书本中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但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联系实际,增强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学生接受的信息增多,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因此,在教学中不宜过多地进行理论分析,而应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引导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掌握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教材,并在观察分析大量材料、信息过程中,悟出道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培养创新思维。

4、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今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要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而且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过程中精心设置练习题使学生在做练习题中进行多元思维,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练习中设置一些开发性题型,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突出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由发挥,为学生的独特创意提供机会。比如在引用了一则“见危不救”的材料后,设题:目前国家对“见危不救” 或“见死不救”尚无法律规定,请你就这方面的立法发表个人看法。要求学生做答时不拘一格,但要言之有理。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点燃了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其次,题目涉及的材料也要体现新意,所选材料要尽量与现代前沿科技和时事热点紧密相连。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实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作为一个政治老师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篇4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具有143年办学历史,系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

四川省体育传统示范学校,巴中市重点项目——跆拳道训练点。,校园占地265亩,有教职工374名,在校学生7823人。

(一)师资情况:现有体育专职教师18人,其中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6人,二级教师6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5人。

(二)学生情况:现有高中教学班77个,学生5478人;初中教学班31个,学生2345人。

(三)场地器材:现有300米和400米塑胶跑道场地各一个,篮球场10个,排球场3个,乒乓球台20张,网球场2个,双杠区、单杠区、联合器材区,体育教学器材齐全。

综合分析,现有师资、场地、器材可供10个班同时上课。

二、课程实施目标

通过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强体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1—2项或更多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力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和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模块设计

现拟定了9个教学模块设计,提出了评价要素及标准,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具体内容详见后附件表1至表11。

四、教学组织形式

(一)必修必选课: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并修满学分。

(二)自主选修课:

(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主选修模块,将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重新组合成新的.教学班。由体育老师开展教学工作。

(2)每一次选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选报人数选择,一般情况下,每一名学生前两次选项不能重复。

(3)选项教学的每一内容分不同的模块内容,具体的模块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基本情况统一制订,以后学生选择高层次的模块学习内容必须以学习过低层次的模块学习内容为基础。

五、教学方法

学生的体能与技能、性格与性别、兴趣与能力的差异,导致课程内容设臵的多选择性和教学中的区别对待,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在男、女分组教学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更有利于提高女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发展基础体能与技能的训练;按基础体能与技能的差异性分层教学。如篮球教学,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能力的学生,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和练习方法,在篮球课学习中让他们自主练习和自我发展,定时检查学习效果。对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由教师组织学习与练习,对于进步较快的学生采用择优提升的方法,进入上一类学生活动的行列;按兴趣、能力分层教学。如必修内容教学的分组练习,采用按学生锻炼兴趣、能力相近的自由组合分组练习,有利于教师指导和相互促进,活跃课堂练习的气氛。

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缺少原理指导和有效的练习方法与手段,常规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追求和成功感。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必修课程内容的教学中采用分项教学,如跳高、跳远、三级跳远的模块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练习方法中发展自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我追求与发展、合作学习与竞争、探究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六、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

依据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四川省巴中中学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办法》的要求,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办法如下。

(一)学习评价

1、评价机制。建立必修必选模块学习、自主选修模块学习、健康教育系列专题模块学习自评机制;建立以班委、学习骨干、分组或选项学习小组的相互评机制;建立过程评价、模块评价和终结评价的师评机制。

2、评价方法。

(1)学段终结评价:以高中三学年累计获得11个学分或超过11个学分为标准,开展高中学段终结评价。

(2)模块评价:过程评价(50%)和技能评价(50%)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评价,并认定学分。

①过程评价(50%)。

A、自评:每一个教学模块结束,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知能力、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进步度、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健康状况、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态度进行小结与评价。

B、互评:每一个教学模块学习结束,相互评价小组对本小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度、合作学习、健康状况、情感因素、体能与技能的表现力进行等级评价。

C、师评。加强教学的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可选择性,突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做好常规记录、考核记录和评价记录,结合自评和互评,确定每一个学生完成模块学习的过程评价结论,并以分数呈现。

②技能评价(50%)。

根据该模块的评价要求及标准,由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技能进行模块考试,其成绩以分数呈现。

(二)学分认定程序

1、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学生可向任课教师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由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在学生学分认定申请表上填写学分认定意见并报年级部学分认定工作组。

3、年级部学分认定工作组汇总情况后报学校学分认定办公室,由学校学分认定办公室提交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定并公示。若学生对公示的成绩提出异议,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调查复议并作出认定结论。

七、主要措施

(一)加强师培。

教师的观念、态度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制定一份新课标教学理念、课程理论、实施方法与过程的教学计划,学期结束交一份实施成果小结或专题论文。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高中各年级部的管理干部要经常性的组织听课与交流,推广成功的经验,提出新的要求,使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

新课程表课程表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理念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该问题的认识。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我国古时便注重对技能的培养,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的确,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温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学习成绩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次,需要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必然也要改变,我认为应该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参照。该思想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粉笔”“黑板”之于工业社会的教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一样。),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角色问题。

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即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着重点来选择。

四是要符合学生实际,如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是选择方式的重要基础。五是要符合教师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第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以下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解接受方式主要过程为:复习讨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重点总结;练习反馈。其功效是:学生能在教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历史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逐渐接近于历史研究,内容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合理、适度地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构知识内容,建立经验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对认知误区的清理、寻找到认知的依据和范例。例如,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部分对梭伦改革的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是借助于“学思之窗”中的史料来叙述的,十分难懂,只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梭伦改革把公民按收入划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500斗级。那时候青铜铸币还没使用,人们用每年收获的粮食、橄榄油、葡萄酒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要是收入达500斗以上,就是最富的等级,田产至少在30公顷以上,是地主老财。第二等级叫骑士级,岁入300~500斗。达到这个富裕程度的公民就能养得起一匹以上的马。希腊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养匹马是花费昂贵的事,因此是富人的标志。这个等级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富农。头两个等级的人不多,也就1000来人,因为富人毕竟是少数。第三等级叫双牛级,有地约12公顷左右,收入在200~300斗之间,这个收入意味着能养得起两头牛。人数约

1.5万,是城邦里的富裕中农或中农,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把他们称作“中产阶级”,认为这是城邦稳定的基石。最后一个等级是收入200斗以下的少地、无地公民,称日佣级,人数约2万,属于城邦里的“贫雇农”。穷人还是比富人多。同学们一定会问:拥有11顷以下土地的人还算穷人?当然要算。11顷土地对古希腊人来说也就是仅可糊口而已。因为古希腊人耕作技术落后,连施肥、灌溉都不懂,为保持地力,每年还实行休耕轮作,今年种的地明年便休耕,所以用今天的标准看11顷是多了,但放到古代就很可怜了。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就易懂了。

问题探究方式主要过程为: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教师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可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

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教学方式主要过程为:教师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课堂或实景中体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内容,获得历史知识,表达情感。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讲授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一目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教师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州的古建筑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教师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医、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徽商几乎“无货不居”,但最为重视食盐的经营,由此出现了不少盐商巨子。(打出介绍闵世章的一段文字)歙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辍学。长大后发愤自学,精通文史。一日读《史记·蔡泽传》,对蔡泽赤手而取富贵的事迹赞叹不已,遂立志法其所为,只身奔赴扬州,为一家盐商管理账目。数年之间,他摸清了盐业的行情,于是自筹资金,独立业盐,终于成为“家资百万”的大盐商。

除贩盐外,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了他们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放映短片)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今天徽商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自学讨论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历史教学,也可以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主要过程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思考;师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检测反馈;教师总结。自学模式的功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际参观教学方式

我们无锡历史悠久,历史古迹俯拾皆是,如江阴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徐霞客及刘氏三兄弟故居、国民党要塞司令部等,教学时将这些有利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无锡有更大的益处。因此,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历史古迹、遗迹,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学教相长教学方式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

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

最后,运用新教学方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化运用,即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整体观、综合观,把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综合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扬长避短。

二是要艺术化地运用,即教学方式要尽量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应尽力让教学方式本身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

三是个性化地运用,即在运用中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个性溶入教学方式之中,使之成为组成教学方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另外,个性的运用需符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据此而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方式。

中小学面临新课程--综合课程 篇6

中小学面临新课程--综合课程

未来的中小学课堂上将出现一种新课程----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综合课程将占重要位置,逐步实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结构化,是新课程的鲜明特征。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据专家分析,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另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精细地分科教学,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过细的分科教学,也给师资配备带来困难,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少教师,一位教师同时兼几门课,一星期写十几个教案,有些课因为缺教师而被砍掉,致使课程计划难以落实。近几年,重新整合学科知识、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学术性课程分科体系,在中国已建立了近百年,人们已基本认识了它们的规律与特点,对知识系统传授有较大价值,对学术性课程的继续深造也有较大帮助,在设计课程方案时,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要看到分科课程不适应现代科学发展与现代人成长的需要的方面,要通过设置综合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来弥补它的不足。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当展,一方面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另一方面,也使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综合。专家预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而只对原有分科课程做一些细节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亟待加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分科课程中难以综合体现,因此,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性加强的必然体现。传统的分科课程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综合课程也有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可以提高人的整体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可以解决课时的有限性与内容的广泛性的矛盾。因此,专家普遍认为,两者不可能相互取代。因此,强调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另外,强调综合性,除了加强综合课程建设,还应包括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两种课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相对独立性,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联系性。综合课程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相反,它是建立在传统分科课程的基础上的。正如一位专家所

[1][2]

高中课程新形态:专门课程 篇7

为促进高中生的志趣聚焦与优势潜能的开发,促使他们形成基于志趣聚焦的未来发展专业指向性领域,我们需要推进高中课程新形态的开发:专门课程。高中专门课程不同于大学专业课程,不需要完整的学术性阐述,但高于现行的高中课程,视野更宽,在某些点上有相当的深度,适合对某一方面感兴趣与有潜质的高中生学习。

专门课程旨在培养高中生的学科悟性与对某一或某些领域的感觉,激励学生围绕某些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不断促进个性化知识构成。为促使高中生未来发展的专业指向性领域的明确,学校(上海中学)还在全国最早设立了科技实验班,在加速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开发科技方面的专门课程供学生选学,其专门课程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工程等五个方向,课程内容相当或略高于国外大学预科课程。为激发对其他方面感兴趣的学生指向性领域的形成,学校设立了金融、法学、微电影、主持与演讲、节能汽车等实验组,开发专门课程供学生选学。如金融实验组的专门课程,一个学期的前半学期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本知识,然后分资本市场利率形成实验、资本市场定价与投机泡沫实验、通货膨胀实验、货币创造实验四个专题进行选学,不是学习系统的、学术性很强的内容,而重点是增进对金融领域的了解并培养兴趣,为这方面有发展潜质的学生形成该专业领域的发展指向性领域提供良好载体。※

摘自:2013年第1期《当代教育科学》

新课程表课程表 篇8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

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首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特有的认知规律。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就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针对小学开设软陶制作;针对初二学生开设书报架制作课程;针对高二学生开设自行车拆装的木工课程等。同样的,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摒弃功利性的教学心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计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关注活动过程。在讲授、演示过程中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觉观察、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充分体现个性的机会,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特点、认知程度、情意特征和个性状况。

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模式,倡导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课程上存在这样一种误区:有一些教师性子比较急,看见学生一时出不来效果、不会做了,就大包大揽地帮助学生完成。笔者认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交流。学生在出现操作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原因,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自觉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获得成功。

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

三、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许多综合实践课程是兼以培养团队合作为目的的,笔者观察发现综合实践课程一些学生不动手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团队合作的介入,不免有个别学生会产生“自己不动手也反正有人做”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作,适当地进行点拨。如提供一些合作比较成功的活动案例、让学生自我反思、讨论,明确目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应该在团队合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了解在团队合作中信任、目的、责任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一个优秀团队应该具备的条件,也是今后融入社会应具备的素质。

四、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采用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都要多元化、多样化。在评价阶段,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想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多元化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激发了学习兴趣。多元化评价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機制,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和升华。

五、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

综合实践课程需要直观教学,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多媒体介绍课题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风筝制作课程中,笔者插入了全国花样风筝比赛的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作环节通过特写镜头把操作环节中的重点、难点凸显出来供学生参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与员工协议下一篇:2024XX党委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