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精选8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1

——简介学校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的情况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一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行,今后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此次课改,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2001年9月,全国有38个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行新课程的实验。到2003年9月,我省有50个实验区,全面启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教材。根据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统一步骤,我县从今年秋季开始,也将在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用新课程。老师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直接关系到能否赋予基础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应有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所以新课程的实施,将赋予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校更多更高的权力和责任,这就意味着新课程的实施将为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具有雄厚的师资水平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更是保障一所学校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所在。于是,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成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每一所学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要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加强师资培训可以说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能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密切联系学校的实际,紧紧围绕“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的培训思路,扎扎实实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并将培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过程。现摄取几个主要方面跟大家作一交流与探讨。

一、解读新课改,走近新课程

从2001年9月起,全国已有38个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入了新课程实验,报刊、杂志等媒体纷纷报道新课改的情况。我们的老师虽然有所获悉,但并没感到太多的压力与紧迫,因为毕竟离我们的教育还有一段距离。惟独这一次,得知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也将进入新课程实验,许多教师特别是我们的中老年教师一下子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常听他们叹息:新课程、新理念,我们都教了几十年了,早已成定势,还能新到哪里去,还是早退休算了。这是事实。这一切,学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几经研究,确定了培训的首要任务是:指导教师解读新课改,让新课程走进每位教师的心里,以解除老师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谋求共同发展之路。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有人说:一个校长,一所学校。我说:一个班子,也是一所学校。所以,我们认为师资培训能否取得显著成效,首先是学校班子成员能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此,早在上学期,我们班子成员就新课改培训问题多次展开讨论,并分析了学校师资状况,最后一致认为:关于师资培训,我们要早作准备,找准切入点。于是,在上学期,我们就利用各种集会向教师宣传新课改,奏响了师资培训工作的序曲。本学期,在开学第一天的教师大会上,我们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就在气氛热烈的新课程实验教师动员大会上拉开了帷幕。在会上,校长、教导主任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通过动员会,使老师们对新课程实验满怀热情,充满信心。这可以从以后的培训中参训率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认真做笔记,积极讨论交流等方面得以证明。

2、学习到位,层层落实。

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是师资培训的主要形式。虽说学习很枯燥,但我们能坚持“学习到位,层层落实”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已构建了多层次的学习网络,就培训层次来讲有校长参加的国家级学习培训、校长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参加的省级培训、中层领导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县级培训、有全体教师参加的镇级培训、学科组成员参加的组内学习、各室成员参加的室内培训,还有教师的个体学习;就学习组织形式来讲有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就培训专题来讲,有课题研究、班队工作、学科教学等。在培训工作中如何来体现学习到位,层层落实呢?那就是坚持几个制度:考勤制、主讲制、汇报制、互动制、检查制。例:校长前不久参加了由局组织的义务考察活动,回来后他就整理了考察笔记,撰写了考察体会,并利用教师大会向全镇教师进行汇报,还要求老师们谈体会。(举例略)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学习活动,现在说起新课程,从领导到教师,从年轻教师到年老教师,已达成了共识:国家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

二、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如果说通过学习培训是帮助教师从理性的角度了解了新课程,那么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则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帮助教师感受新课程,从而有意识地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为此,我们在培训工作中着重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活动。

1、加强调研,剖析现状。

要让教师将学到的新课程理论化为教师的教育新理念,还需有一个内化的心理过程。如何来促进教师的内化过程,我们认为:当教师意识到现有的教育观念将阻碍自身的发展必须由新观念替代旧观念时,是实现内化的好时机。所以,我们就从教学调研开始,帮助教师剖析各种教学现象,对照新课程理念,激发其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的迫切感。当然,这中间,我们也能依据不同对象,做到区别对待。在调研中,对于新教师、年轻教师,我们就要求其找一找自身的哪些教学行为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该怎样改进;对于老教师,我们则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对照新理念提出探讨的地方。调研的形式有:随堂听课、检查备课笔记、参加各级教研活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总之作为领导能加强调研意识,深入到教师、学生中间。通过调研,我们掌握了反映教学现状有关资料,提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把各种调研信息作为培训的案例拿出来让大家讨论,使教师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感到旧观念非改不可,否则就要落伍。

2、以点带面,营造氛围。

树立新理念也需要一定的氛围。所以,我们也注重营造氛围,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让一部分教师先行。这部分教师包括教研组长、课题组长、学科教学骨干、新教师、教导处成员等。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上课、说课、评课、做讲座、写论文、做课题等形式来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参与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

3、展开竞赛,促使转变。

激烈的竞争更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35周岁青年教师的新课标学习竞赛活动、全镇教师的学习新课程心得体会交流评比、镇教坛新秀的评比等活动。通过竞赛,使大家进一步转变了旧观念,树立了新理念。

三、实践新课标,体验新课堂

学习新课程、树立新观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而教育行为的转变需在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中得以实现。所以,让教师实践新课标,体验新课堂是我们培训的最终目的。

1、欣赏优秀课例,感受新课堂。新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老师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于是,我们就千方百计寻找资源,努力为教师提供新课堂的优秀案例,让老师们能真切感受新课堂的新氛围、新理念。例本学期,我们在四年级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老师们感到很为难,于是教导处就组织教师观看了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录,并展开讨论,通过观看讨论,使教师初步感受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操作过程,同时我们又鼓励教师从模仿开始大胆实践。又如县、市组织的听课活动,尽管学校的教育经费紧张,但我们总尽量派教师积极参与,并要求每次外出听课的教师回来后需向教导处提供听课资料,汇报听课的新感受,以便教导处把有关新课堂的信息及时向广大教师传达,与大家交流。另外,教导处还发动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各种优秀课例,放在校园网上,供教师学习讨论。

2、实践体验,探索新课堂。

有了感受还不行,还得让每位教师勇于实践体验,积极参与新课堂的探索,这样才能让教师在探索中求得驾驭新课堂的能力,这是关键。因此,本学期我们紧紧围绕“实践体验,探索新课堂”的主旋律开展教研、科研活动。让老师们树立老教材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观,这样为下半年新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课堂基础。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讨周活动。(2)新理念下的队课展示周活动。(3)新理念下的优秀课例设计评比活动。希望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让大家都来参与新课堂的实践,共同体验新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从中得到启发,从而牢固树立新课程实验的信心。

3、加强反思,创造新课堂。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反思是取得进步的动力,是创造成功的关键。因此,创造新课堂同样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为了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为了教师能在反思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课堂,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反思活动。写反思型的教案、教后感、学习心得体会,上反思型的课,开展反思型的教研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同时也涌现出一定的优秀课。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2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活”起来呢?通过理论学习与自我课堂教学的反思, 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 适时对教学内容调整与组合

教材内容是死的, 学习过程是活的。我们应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其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 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可对教材中单元之间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 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rite Season中“Good to know”涉及月份, 学生很难学会。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到Unit 3 My Birthday中月份部分学完之后学习。这样的简单调整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单元内的内容安排, 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味按部就班, 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而且那些过于简单或难懂的内容也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如“说唱法”“表演法”等等

1. 说唱法

利用歌谣不但有利于学生记忆,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在学习语法时, 总是不会变化一般疑问句, 我就把所有的句式编成歌谣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一般疑问句, 变化有规律, 句中若含be, 请把其提前。句中含有can, 方法如同前。一般现在时, 两种情况变, 如果是“三单”, “Does”加在前, 动词要还原。如若非“三单”, “Do”在前面现, 动词仍不变。句式一改变, 请你记住“三”, 一是大小写, 二是人称之转换, 三是句号变问号。歌谣牢记在心间, 攻破问句这一关。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 而且还学会了运用。

2. 表演法

英语表演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而且还能使各个层次的学习者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时, 由于这单元学习有关衣服的单词, 于是学完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了“时装表演秀”的展示。他们登台演出, 配上相应的音乐, 并用英语说出自己喜欢的穿着。学生登台演出的那种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 甭提有多高兴了。

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姿多彩, 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 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言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让学生感知语言, 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体验语言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 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利用音乐歌曲创设情境, 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

歌曲以其节奏、音韵之美博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生一些表示时间的单词时, 因为它们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片, 因此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的感觉。此时, 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之上, 我们可以将它们串成歌曲。如在教五年级上册Unit 2 My Days of the Week中表示星期几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用《星期之歌》并配以动作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两遍下来, 学生基本会了, 在不知不觉中将其记住, 经常在嘴边哼哼, 也不容易遗忘。

(二) 利用动作创设情境, 躬身操作加强理解

在教学生表示动作的单词时, 我们不仅可以靠图片来让学生观察和读, 还可以配以动作让学生练习、感知, 这样学生会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单词。如在教五年级下册Unit 5的flying, running, jumping, sleeping, swimming动词时, 在学生较准地读出单词以后, 教师就可以加上一套自编动作, 让学生听口令做动作, 让他们在亲身感受后, 深刻理解各动词的含义。

(三) 利用图片、多媒体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逼真的图片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图片中物体的感知。多媒体生动活泼的动感、丰富鲜明的色彩以及立体的音响效果, 都能很快地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在学生学完相应的食物单词后, 我设计了去“KFC”购买食物的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现“KFC”的图片场景, 并伴随相应的音乐, 用图片充当食物, 来创设了“KFC”购物的场景, 学生在购买中学会了对单词及句型的运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也在学习中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 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优化评价方式, 激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评价对学生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 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 我灵活运用各种评价, 激励着学生不断地进步。

(一) 教师评价, 激励学生

教师的评语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都很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在课堂我经常用“Clever boy/girl”“Very good”“Wonderful”“Great”“Good job”“Excellent”“Well done”等来表扬学生。有时, 我也会亲切地对学生笑笑, 握握手, 摸摸他们的小脑袋, 发奖章、奖状等。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 都格外得高兴, 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以得到教师更高的评价。

(二) 小组合作评价, 促进发展

小组合作的评价模式可以运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词汇教学中, 小组合作评价可以方便展开辨音和正音练习。由一个学生读, 其他学生听, 发现问题立即指出来, 帮助纠正。每个成员都要接受其他成员的检查才能过关。还有在检查对话背诵时, 可以让两个竞争小组的对手互查评价, 看谁背得又对又好。这样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全班学生的检查。这样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又实实在在收到了好的效果, 学生都很喜欢。还可以让小组就新学的内容来编写练习题, 然后小组之间交换各自的题目, 最后互查互评, 在全班汇报。小组合作评价在教学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家长评价, 帮促督查

家长对孩子的课外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家长和教师一样, 关注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因此,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在家的英语学习情况, 我设计了“家长评价”表, 针对学生在家听读及书写作业让家长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评价。家长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与督查作用。

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而且有助于学生优势潜能的发掘与自我表现的发展, 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 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 激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用新课程理念充实课堂 篇3

一、运用新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象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用一个好的开端令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富有艺术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教师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我经常采用:1、歌曲式导入,2、提问式导入,3、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4、悬念式导入,5、复习式导入等等。例如,在4B Unit7 Buying fruit复习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看配套的碟片,然后再进行自己编对话:一个当顾客,一个当卖主,并带上一定的道具。首先通过看碟片,逼真的情景,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明了、清晰,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与此同时这样有趣的表演复习,学生觉得特别轻松,还由此接触到了许多生活中的新知识。学生还进行了加工创新,丰富其内涵。

二、手段多样化,“栓”住学生的心

1、随机应变,如把“stand up , sit down”。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 , monkey ,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题目为“我的饿生物园”。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自己编小故事。

2、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1)当“小老师”、“模仿秀”。比如说在单词hungry\thirsty\sleepy\tired等单词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 am thirsty.”(可以口渴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very good”,“sit down , please”。

(2)把身体语言带进课堂。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圆,“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圆,“fat”挺起肚子,“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作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并交换。

(3)表演法。例如我常用的表演法,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是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

如:——Hi, Liu Tao. Hello, Mike,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u Tao.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ne, too.

(4)运用边画边说。新教材的最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无论Student book还是Activity book到处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绘画是一项眼、手、脑等并用的活动,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它一则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二则可以帮助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我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是蓝色,blue , blue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white , 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green , green是绿色,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 , 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purple , 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 , black是黑色;对这镜子画自己,黑不溜秋不美丽,哭着闹着找mummy。”在兴趣小组时,我也编了首关于颜色的儿歌:Green , green , green , the spring is green , red , red , red , the summer is red , yellow , yellow , yellow , the autumn is yellow , white , white , white , the winter is white .加上一定的节拍效果特好。

三、“现学现卖”,养成习惯

创造课外英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我们英语老师所追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活跃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轻松愉快,学生听说英语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

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4

所谓教学设计,即指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对教材呈现方式、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教学程序安排、教学传媒运用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谋略。从概念上看,教学设计是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由此看,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应该说,国内外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创立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这些无疑是一些可资借鉴的教学流程。当然,数学教学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经验和能力来决定。学习和研究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对于适应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好的教学实践,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教学设计的特征:

1、实效性: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必须注重实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2、灵活性:课标中说“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一名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新颖性:即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4、培美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5、有趣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设计要形式多样、富有趣味,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及积极性。如低段年级可运用儿歌和小游戏完成教学。

了解了教学设计的特征,我们再来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几种常用的教学设计

二、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

(一)基于思维加工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从外部感知到内化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内部材料在经常得到恰当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使主体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学活动过程即引导学生积极的、有效的提取可利用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促使思维优化的过程。

2、操作框架

创设情境,激起学习“需要——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修正——提供技能运用”的迁移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案例:十几减9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

原教材提供的解题策略;利用减法的意义直接计算(相加算减)。原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示范讲解——练习巩固。教材十分注意示范性,其数学科学依据是减法的定义,其心理依据是学习的迁移规律。原教材也注意到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初等化处理,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内化为心智技能,并通过反复强化训练,达到算法熟练化。但问题在于:有的孩子不会加法,减法也就不会了,并且提供的材料的探究空间较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验证性成分多于体验性、探究性成分。

新教材变得开放性和探索性,为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加工信息留下了空间,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对此的解题策略有相加算减、破十法、连减法、退十加补等。显然,学生能采用什么口算方法,取决于其自身的数学经验。不同知识积累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应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有利于钓用已有知识加工信息、获取新知识的环境。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师:怎样计算15-9?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大家在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每组派代表介绍。

(3)小组全班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师:同学们响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你们最喜欢那种方法呢?小组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2、小组讨论交流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时,教师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教师小结

3、迁移练习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

9、12-

9、14-9,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学具。

(2)让个别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你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教师板书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三)巩固练习(略)

(四)小结(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加工信息的时间,学生结合滋生已有的计算和操作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整理,建立了运算表象。学生的交流是在经过自己思考以后开始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也提供了反思自己的学习机会,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的措施:(1)设当提示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现实和已有的策略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去应用这些策略,使策略由外部监控转变为内部自我调控。(2)留给学生运用策略寻求问题的时间,并组织讨论和反馈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基于“活动、操作”的设计

1、指导思想

学习是学生自主的一种意义建构,知识的获得及心智技能的形成,是由动作结构和活动结构逐步内化的,学生的发展有三条途径:观察、操作、思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并经由心智技能的掌握而促进智能的发展。

2、操作框架

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分析活动结果——概括学习所得——反思”的活动过程,促进学习迁移。

案例:认识图形

一、新、旧教材对比

原教材:直接通过引导学生对具有所学的平面图形形状的事物手帕、照片等的观察,抽象出平面图形。练习内容较单调,呈现方式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新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并注意(1)让学生将实物的面用印泥印、在沙上印、动手画等方式把平面图形表示出来,体会面于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活动操作,形成平面图形的表象,了解基本图形中元素间的关系。(2)建立图形和相应名称的对应关系,运用概念辨析实物;(3)由面想象体,逆向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4)练习从比较复杂的平面图形中分析出简单图形。此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是“能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事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平面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图形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的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二)新授课

1、认识四种平面图形(摸一摸,认一认)

(1)观察已准备好的物体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互相说一说。

(2)小组交流(生说自带无提示有哪些图形围成的,其他人可补充)

(3)班级汇报(学生拿自己的物体上来汇报,边指边说)

2、掌握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画一画,说一说)

(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画长方形、三角形、圆。)(2)学生操作

(3)小组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说出自己画的图形名称;其他生可补充、纠正;评选画得好的贴在黑板上。)

(4)说说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回忆生活中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

4、巩固练习(说一说、连一连、涂一涂、数一数、小游戏)

案例中教师提供条件让学生活动起来。弗莱登塔尔认为,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通过“做”,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动手做”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动手做”的特点:(1)动手实践,从生活中取材。(2)主动学习,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能记住,做过的才能学会。(3)不仅强调知识学习,还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4)提倡合作交流。(5)有一个主题。

(三)基于探究性学习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究,使之重新“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概念、规则、原理等。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探究式学习应有以下特点:(1)问题。一个好问题的特点:本身具有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调动一形成的策略和模式;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明显的相关概念或技巧;问题有多种解法,或有多种解答方案,各种解法设计不同分支或领域;问题可以加以推广。(2)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说或猜想。(3)证据。在课堂探究中针对问题搜集事实证据。(4)解释。对搜集的证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等,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得出结论,作出解释。(5)评价。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6)交流。学生阐述和论述自己的解释。

探究式教学不一定要包含上述全部基本特征。但不能缺少起核心要素作用的探究性活动内容。这一核心就是建立假说。,它能让我们确定收集证据方向。

3、操作框架

问题情境或研究课题——假设(因果关系)确认(收集资料)实验与发现——验证与问题解决、解释、习得。

案例:商不变的性质(详细过程略)

1、提问(师: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选择板书。

2、组织探究活动。

(1)大胆猜想(同时加上、同时减去、同时乘以、同时除以)(2)验证猜想

3、原理内化。(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他们的商不变)

4、巩固练习(独立练习、辨析练习、发展练习、)在教学中,教师经历了一次发现的过程:(1)让学生面对问题。(2)建立假说。(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3)收集证据,验证猜想。(以16÷8=2为例,小组合作进行验证。)(4)解释。学生解释验证结果(5)交流评价。通过归纳总结,对验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组织和整理,或与教材对比,得出结论。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又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以发散思维为中心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的。有三种水平:

(1)一级水平的探究活动(有结构的探究):探究式给学生提供将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预期结果。学生自己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回问题的答案。

(2)二级水平的探究活动(指导型探究):在探究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弄清楚如何回答探究问题。

(3)三级水平的探究活动(自由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包括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

探究学习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否则,不能较好的完成探究任务。并不是任何新的学习,都要使学生从头探究。所以,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主要方式。其教学结构可以有:操作——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观察——归纳(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方法很多,但无论是那种方法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否则设计的再好,也枉然。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三、进行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一 扎实进行课前准备,使教师大于学生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做好课堂教学过程的预案。问题开放后学生的表现及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使教师的预设大于学生的可能;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准备活动,如收集资料,社会调查,预习教材。三是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教研,使课堂准备集思广益。

第二

着力优化课堂结构,使教师小于学生。

课堂重在于生成。生成的东西大于老师的传授,就发生了裂变效应。如果课堂上教师说的多,学生没有共鸣与共振,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所以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变讲堂为学堂,是教师小于学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

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使学生等于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对自己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每课对教学目标达成要反思,每周对教学中的亮点和失误要有阶段性的总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自己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千万不要以为反思只是教师的事情。在反思这个方面,学生与教师都要同等地作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论文 篇5

一、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

在“传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独白的舞台,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统治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角色,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按预设的方案运行,绝不允许有“脱轨”现象的发生,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封闭的,即使有走马灯式的师生问答环节,看似热闹,但形式化的对话只是将教师的思想借学生之口转述,并不是来自学生思想深处的真实声音。教师应将教学视为师生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话主体,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渗透情感的交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温馨的人文关怀,给学生以陶冶和感染,创设情境使之好奇,设置疑问使之困惑,启发诱导使之顿悟,热情评价使之愉悦。学习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创设了条件,彼此敞开心扉,自由探究,自发讨论,在课堂这个平台上,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展开持续的思想交流,经验共享,精神相融,以沟通合作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堂是问题解决与生成的统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维系教学活动的纽带,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习过程应该是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对立统一,是一个“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的开放循环过程,当然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在循环过程中,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发展中必然会产生新的困惑,从而促使新问题的产生,这是知识迁移的正常规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反映,是下一轮学习活动的起点,是值得褒扬和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具有知识再生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留白”的教学艺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新问题的产生提供沃土,使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例如,在讲“椭圆”时,结合机电专业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工厂里通常用一个直径1cm和一个直径2cm的标准圆柱来检测一个直径为3cm的圆柱。你认为,能否进一步改进这个检测方法,从而提高检测质量,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并绘制图纸。课后,学生俨然成了小工程师,主动请教机械、制图等教师,综合运用了许多知识,提出了较好的方案。如,在两边插入两个直径67cm的标准圆柱,这是任何纯数学题目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课堂是知识与生活的融合

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理论知识是人类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反作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课本知识必然会在现实中找到它的渊源和归宿。中学数学教学不是培养数学的研究者,给学生呈现“学术形态的数学”,而是经过教师加工过的“教育形态的数学”,将知识和相应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在情境化的问题中,融入了个体特定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这样的知识对学习者是熟悉、生动、鲜活的,建立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能对知识进行灵活高效的迁移运用,从而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搭起了“脚手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意识。

四、总结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6

湖州中学 全刚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本文将简要地阐述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的转变及基本追求.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课堂教学

生活性

发展性

生命性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那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的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1. 教学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知识本是生活的结晶,但当我们单纯把它们作为知识传授,而根本就没有顾及它们对生活的意义时,我们所授知识只是一堆与人无关的僵化的东西。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课程,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不懂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新课标也明确要求生物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服务生活。这无不要求生物课堂教学追求生活性。1.1面向生活的教学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生活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相关。例如:“转基因食品、绿色食品、基因诊断与治疗、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组织培养、非典、禽流感”等生物学名词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用加酶洗衣粉洗涤有血渍的衣物很干净,一般的洗衣粉却效果不佳。这些生物学名词和现象虽然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如转基因食品是如何产生的,禽流感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能很好的去除血渍等。课堂教学要面向生活,就是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疑问中引入课题,立足课本知识、使知识具体化、真实化,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对转基因食品的产生过程,对禽流感的产生等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做出决策和了解如何预防禽流感等。1.2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不可缺乏的认知停靠点。生物学教学要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才能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具有趣味性,这样也拉近了生物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教学几乎都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例如在“细胞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原理”的教学中,就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如“用盐腌萝卜盘子里的水会变多,这水是哪儿来的?学生很快回答出:“从萝卜的细胞中渗出来的。”这时要求学生模仿着也举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举出了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细胞内的水份可以从细胞内向外渗。”再如“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了恢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青菜细胞吸水了。”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 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底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利用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烧苗”现象等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与信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学生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停靠点。2.教学的发展性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其发展的内涵而言,是指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这个三维目标的整合,而这个三维目标的核心就是人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1由狭义教学向广义教学转变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主要是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发展的最有效的资源,对于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来讲,它只是提供一个发展基础,可以说知识性教学是“狭义教学”。而“广义教学”,不仅仅是指关于知识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育资源,它应有活动的教学、交往的教学、间接经验的教学、直接经验的教学、环境的教学等,总之包括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狭义教学,新课程强调广义教学。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简单讲述沃森和克里克DNA模型的建构在科学发展和普及中的意义,激发同学们制作DNA模型的动机和热情;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手段查询和收集DNA模型的相关资料;成立合作小组,设计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制作过程;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由同学们做出评价;对自己的模型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出新的灵感。通过这样的互动、合作、交流、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学习了生物学知识,还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2.2由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

在讲授性教学中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自主性的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教师自己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书本中隐含的只能意会的知识时显得困难,只能靠死记硬背。至于学会解题要靠多做练习,自己在练习中去领悟,但只有少数好的学生能真正在练习中领悟到解题策略和方法,多数学生却没有领悟,大量的练习成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厌恶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这些要求都在呼唤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感受性教学的进行主要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某教师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教学中,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甚至到医院去调查。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病种类、外在表现及其遗传规律。如让学生从社区了解常见遗传病到底有哪些种类,有哪些外在表现并通过交流获得比来自书本更为具体的必要信息;了解外耳道多毛症患者是否均为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是不是远远多于女性等。还借助当地医院收集了多份遗传病例、家系图谱,通过已有的遗传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凡是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病案例的遗传特点。又组织学生到遗传咨询中心了解有关优生与遗传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的经历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的方式,还有互动式体验、情景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和艺术陶冶中体验等形式。2.3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变 实现“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念之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进程和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是由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向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发展的过程。高中阶段主要是实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基本独立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怎样教密切相关。有些老师非常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快,反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慢。那么教师如何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实际上是由重教师的 “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 “学”的指导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彻底摆脱传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角色定势的影响,不能以自己预设的思路和方案去取代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生,而是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去参与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看书、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自学形式,指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设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悟出其中的道理,理解所得的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这个“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不断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作用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3. 教学的生命性

传统课堂,教育工作者常把人“物化”,忽视了教育场所中“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忽视,还表现为课堂的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活力。而事实是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个表演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形成“学习的共同体”,通过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促使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次,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面对思维各异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很难扮演的,要开动脑筋,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形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最后,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道德课堂的构建 篇7

一、构建道德课堂的必要性

1.从教育的本质说起——从“失真”到“本真”

当下, 我们正面临着道德的断裂及虚无, 面临着深刻的道德危机。促使被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回归到“本真”教育, 是我们思考道德课堂问题的根本。构建道德课堂是探索和追求本真的教育重要形式, “本真教育是一种既教人怎样生存, 又导人以何为生存的教育。”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

2.从传统课堂道德的缺失说起

在当前“教育=考试, 教育质量=考试成绩”的杠杆指挥下, 多数课堂未能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极少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甚至有强制、压抑、言语暴力、人格不平等、体罚、心罚等现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课堂生活的平等与自由受到挑战;

(2) 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言行不一,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分离, 知识的道德教育价值被遗忘;

(3) 重视课堂生活中的教育选拔和分层, 而忽视学生基础性素质的发展。

(4) 把本应着眼“人”的发展和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 简化为见“分”不见“人”的特殊认识活动。

3.从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践意义说起

道德课堂的构建旨在通过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和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提炼出道德课堂的核心理念、价值追求、评价体系。

二、道德课堂的实践标准

道德课堂是有“人”的课堂、是有“生机”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是有“质量”的课堂、是有“品味”的课堂、是有“特点”的课堂, 是有“创新”的课堂。

有实践者指出:有道德的, 学生主观幸福感高的课堂, 教师应尽量减少如下行为:

(1) 应减少面向全班的教学指导, 如讲授等, 应强调精讲。

(2) 应减少学生的被动活动, 包括静坐、聆听、接受和吸收信息等。

(3) 应减少对教室里的安静状态给予的表扬和奖励。

(4) 应减少给出覆盖每个主题领域中的大量材料, 并对材料只作蜻蜓点水式的介绍。

(5) 应减少死记硬背事实和细节。

(6) 应减少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生之间的竞争。

(7) 应减少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组。

(8) 应减少采用并依赖标准化测验。

有道德的, 学生主观幸福感高的课堂, 教师应尽量增加如下行为:

(1) 增加体验性、引导性、操作性的学习。

(2) 增加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 允许学生操作、讨论和合作, 允许他们的声音和活动充满整个课堂。

(3) 强调学生更高级的思维, 自主学习某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

(4) 增加选定为数不多的几个主题,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使学生掌握研究该领域的方法。

(5) 增加让学生花时间去阅读那些具有完整性、原创性和真实性的书籍, 以及非虚构性的材料。

(6) 增加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责任感, 帮助他们完成设定目标、记录、管理、评估的任务。

(7) 增加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让他们自主决定书籍、写作主题、学习伙伴和研究项目。要增加关注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情感风格。

(8) 增加合作性活动, 将教室建设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学习共同体。

三、怎样构建道德课堂

构建道德课堂的着眼点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大连教育学院的贾荣固老师提出了如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十个着眼点” 。

(1) 在学习动机上, 让学生多一点主动, 少一点被动。

(2) 在学习内容上, 让学生多一点选择, 少一点唯一。

(3) 在学习目标上, 让学生多一点自觉, 少一点盲目。

(4) 在教学活动上, 让学生多一点参与, 少一点旁观。

(5) 在教学关系上, 让学生多一点独立, 少一点依赖。

(6) 在学习机制上, 让学生多一点探究, 少一点接受。

(7) 在思维训练上, 让学生多一点自由, 少一点限制。

(8) 在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多一点开放, 少一点封闭。

(9) 在教学管理上, 让学生多一点自律, 少一点他控。

(10) 在学习反馈上, 给学生多一点鼓舞, 少受一点沮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思辨 篇8

一、以本体价值引领课堂思辨

1、有疑之处起波澜

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停留于所谓的已确定的答案,珍视学生看似无稽的疑问,点燃起课堂上冲突的火花,才能激发起学生主体间思维的撞击,从而带动学生结合文本,反复品味揣摩,深入地思考,运用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提炼本质,达到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在七年级下半学期执教《丑小鸭》时,我以林清玄的散文《风雨中的椰子树》导入新课,在学生们概述过童话的故事内容后,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对困境最好的抗议,这也是丑小鸭不断追求美的过程。当学生们沉浸在这个幼年时便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去体会幼年时无法领悟的启示时,一个平时上课总是兴致勃勃的男生却眉头紧锁。在我的示意下,他说了自己的困惑:“老师,我觉得丑小鸭并非如您和同学们所说的在追求什么美,其实它一心以为自己丑,就想着去逃避,去死,最后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成为天鹅的。”他的话引起学生们的一片嘘声。显然更多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然而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学生能说出支撑自己看法的原因。面对这种情形,我领着学生就丑小鸭是否执著地追求美这个问题对文章进行了进一步的品读,要求学生紧扣文本找答案。品读过后,有学生引用了课文第三十九、四十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非常抒情地朗读出来,用质问的语气说:“这是丑小鸭眼中的世界,这不美吗?怎么能说丑小鸭不是在追求美呢?”有学生朗读第二十七、三十自然段中丑小鸭对母鸡说的话,读出了丑小鸭对水的渴望,对自然的热爱,对广袤世界的向往。学生们仔细地从文本中找寻自己的论据,对文字细致地推敲起来,从文字中领悟出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从细微处读出了文章的精妙。

2、释疑之时促深化

(1)引导学生真诚思索

有时候,在教学中呈现的轻松、流畅可能仅仅是一种惰性的平衡、低层次的和谐,在出版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各种教辅用书,课后练习的答案可以不经思考而唾手可得,学生口中所谓的正确回答、标准理解,并不能表明他们真正有了自己的感悟,如果教师听到了所希望的答案就以为达成了教学目标,长此以往,就会大大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师应该及时地审时度势,既呵护学生的直觉思维,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瞬间涌现出来的奇思妙想进行审视和甄别,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创见”有些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些是偏离文本的主体价值的,甚至不排除某些学生浮躁的学习心态在作祟。这个时候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者”的角色作用就应该体现出来了,要引导学生真诚地从自己的个体阅读体验出发,正心诚意地思索,而不是故作高论、刻意取巧。

(2)引导学生建构知识

学生的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发现:以前学过的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分析方法,在这儿得到了迁移运用。我就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类知识”的有效建构,启发学生从氛围的营造、对人物性格的烘托、对情节发展的铺垫等方面,来分析叙事性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就会发现这些环境描写有的看似闲来之笔,实际蕴涵深意,学生学到这儿,内心对人物性格的意会更明确了,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更加有条理了,这就是所谓的一般认知能力,对将来的学习具有生发作用。

二、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1、人同此心,换位思考

八年级上学期在执教《台阶》一课,讨论课后练习“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这个问题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品读文本,揣摩描写父亲造好新台阶后不自在表现的一系列文字,得出父亲觉得“不对劲”的原因,是父亲中国式农民长期的自卑心理造成的。我觉得按教参的提示,这样的讨论结果应该是比较圆满的了。“父亲不甘心啊!”一个学生小声的嘀咕漾起了水纹,继而让我看到了精彩的泛滥。为什么而不甘心?“父亲为自己在精神上依旧空虚,依旧不满足而不自在。”我接着问:那么,如何满足?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父亲是希冀子女出人头地。”找到了小说中的语句:“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父辈们劳苦一生只为子女能够光耀门楣,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学生们联系起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期望,纷纷叹父辈的艰辛,悔自己的迟悟。

2、回归生活,提升人格

文学是人学,那是由人来写,写的是人,为人而写的,那是人类用文学手段对个体生命的表现,为的是提高个体生命的层次。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文字的品味过程正是情感教育,人格培养的过程。文字的力量是神奇的,学生从文本中对比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在审视文本的同时审视自己、审视生活,激起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在教材所创设的语言情境的激发下,唤起本体的情感需求,同时,随着情感、道德、意志、信念得到提高,自然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编导实习报告下一篇:以暑假为题的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