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新理念培训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新课程新理念培训(共8篇)

物理新课程新理念培训 篇1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 显的不同。

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副笔墨。主要内涵有:

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为之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

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目的。

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计,指明发展的路径。

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的教学秩序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尤其在今天大力提倡的 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就更为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讨论并开展其他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各项学习活动得以深入,进而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作为教学的管理者,而且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习伙伴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 探索的积极性。

7、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教师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研究的发现来创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者。

8、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人有意将“教书育人”调整为“育人教书”,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层次的领会与把握。只有注重了育人这个环节,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进而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快速地健康成长。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我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应该从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方面来建构。

1、建构新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具有主体地位和自由意志的“自然人”学生的存在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态的,他的人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是一种潜能的存在我们要为他们的生存创造条件,全面开发他们。行动方法如下: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都有培养的前途,都可以获得成功。

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认识学生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进行加以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独立的完人来看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保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他们对自己、他人、对生活、学习等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建构新教师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等等。教师行动方法如下:

教师要做协调者,为学生学习尽可能多提供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力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3、建构新的学习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新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行动方法如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负责正确引导

尊重孩子大独立性、积极鼓励孩子学习的独立性。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从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各种能力。培养他们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质疑。4、建构新的课程观――让自己成为学生真正的好朋友

让非智力因素――情感感化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那样教育学生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建构新的教学观――受之以“”渔、新的评价观正确、全面、多样人文、多元等等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新课程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重新认识教材及做到“会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近几年教材的格局和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和对教法的不知所措,不时地还在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当“圣经”来教,甚至连自己也觉得教得很别扭;另一方面还不时地诱导学生采用陈旧的学习方法,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来听,使学生觉得学习很乏味。新教材究竟怎么用?怎样教才算用好了教材?怎样学才能体现用活了教材?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用好、用活教材?用旧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要用活教材,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它。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任意改动,数学学科在使用时注意和身边的事物相联系,挖掘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策略

1、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要求,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实施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充分体现出课程综合利用的教学理念模式。以达到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树立新的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参与、达到共同发展。

2、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 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探讨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因为教学策略是引起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全面考与,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注意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注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对教材的处理,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二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三是思维与创新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应考虑到学生理解性的学习过程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如何合理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把“爱”作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的第一条原则。以爱为出发点,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利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对现有的理论不断超越,在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和创造,使之更加完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问题为主线、评价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尤其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一种方式,做有效的学习,解放学习者,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缔造全面学习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应该称之为教学设计。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1、强化自身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

2、激发学生参与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爱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好。

3、给孩子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语课标培训

在中国,随着英语在当今世界的越益重要,学英语的年龄也越催的年轻化了。而有人也开始担心在那么小的年纪就开始教授孩子英语是否得当?为此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让大家都了解这个学习的过程。

一、课程目的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起始年级与课时安排

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三次教学活动。三、四年级以短课时为主;

五、六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目前对小学英语教学共提出两个级别的要求: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目标要求,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超过二级的要求,有困难的地区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级 别 一 级

目标类别 听、做

目标描述

●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能听懂课堂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能根据指令做事情,比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目标类别 说、唱

目标描述

●能听录音并进行模仿

●能相互问候

●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

●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能够根据表演猜意思、说词语

●能唱简单的英语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

●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目标类别 玩、演

目标描述

●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交际

●能做角色表演

●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小红帽等。

目标类别 读、写

目标描述

●能看图识字

●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

●能正确书写单词和句子

目标类别 视听

目标描述

●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文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

级 别 二 级

目标类别 听

目标描述

●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但语调自然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目标类别 说

目标描述

●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重音正确、语调达意

●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能恰当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小故事。

目标类别 读

目标描述

●能认读所学词语

●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目标类别 写

目标描述

●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写句子时能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目标类别 玩、演 视听

目标描述

●能按要求用英语做游戏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单话剧

●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

●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

少于20-25分钟

注:

(1)小学英语的话题范围包括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

(2)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词汇以话题范围为主,总量控制在600-700单词。本教学要求对词汇不作具体规定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

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五、教材与资源

小学英语教材应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语感;要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教材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应尽量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VCD机、广播、电视、网络等设备和技术,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六、教学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试方式,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

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听和读的技能。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不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

物理新课程新理念培训 篇2

一、概念及其联系

1. 物理观察

心理学上的观察是指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体的知觉过程。物理观察则是指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物理现象的知觉过程, 主要是指人们在既定条件下主要依赖机体感觉器官完成的, 以知觉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中的物理因素为目的的一种观察。物理观察不排除使用仪器, 仪器可以认为是感觉器官的延伸。物理观察的基本特征是其知觉过程必须在既定条件下展开, 按既定条件的成因, 它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指在不附加人为控制的自然形成过程中观察;实验观察是指在人为复制或附加人为调控的某一过程中观察。物理观察具有四个客观属性:一是观察内容的真实性, 这是由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彼时彼地的既定条件决定的, 不包括对观察内容的是非判断, 而只是表明在既定空间、时间和条件下, 确实发生过某一现象, 并不随观察者是否参与观察等主观因素改变;二是观察主体的被动性, 指观察者总是在既定的条件具备之后, 现象发生之时才能进行观察;三是观察结论的主观性, 指由于观察者的知识经验、观察方法、主观倾向等引起的观察结论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偏离;四是观察结论的难计量性, 由于在观察中一般不使用计量性实验仪器, 所以观察的结论难于用数学式进行定量描述或计算。

2. 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指人为复制和控制物质运动的状态和过程, 并主要依赖实验仪器进行的、以掌握物理要素及其相互间规律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实验。物理实验有如下五个属性:一是实验主体的主动性, 指实验者可以用不同的实验原理、不同的实验仪器、不同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来完成物理实验过程;二是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 这是指在同样的环境下可以重复实验操作, 重现实验现象和重获实验数据;三是实验结论的可计量性, 这是指实验所得的结果可以用数学式进行描述和定量计算;四是实验结论的客观性, 虽然实验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差, 但依据误差理论的指导, 原则上总可以缩小实验值和真值间的差距, 从而更加接近客观规律;五是实验内容和实验结论的内在联系性, 实验内容和结论可以与前面的实验紧密联系, 表现为前实验的延续、改进、转折或对由前实验提出假设的验证。

从以上概念间的区分和相互属性的解析可以看出, 物理观察与物理实验虽然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有着各自丰富的内涵。在物理教学中仅仅将物理观察理解为对物理实验的观察, 并且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的附属地位上, 这一偏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潜在的。一是掩盖了物理观察的内涵和特殊属性, 将自然观察排除在物理观察的范畴之外, 这样使得对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仅限于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实现, 而忽视了自然观察的重要作用。二是客观上使得物理观察能力成为物理实验能力的一个因素, 因此要想对物理实验能力进行有效测量, 必然要考虑物理观察能力这一指标, 而这必然又使对实验能力的测量变得复杂和困难。

二、区分物理观察和物理实验的意义

1. 引起人们对自然观察的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对物理实验和物理观察没有进行区分, 使得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物理观察中的自然观察, 表现在物理教学中即教师对学生已有的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经验的忽视、不对学生观察的自然现象做具体要求和具体指导。众所周知, 物理学的根源是物理现象, 而自然界中物理现象 (风、雨、雷、电等) 是非常丰富的。从信息理论上讲,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理现象的自然观察将为学生储备大量的关于物理知识的辅助信息, 这些辅助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信息、发展信息以及泛备信息, 而辅助信息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将有助这种转化的发生, 正如下图所示。

当在理论上对物理观察和物理实验进行区分后, 自然观察的重要性被认识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予以重视, 从而有助于物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2. 有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而要落实这一理念, 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生活实际中物理现象的观察, 并能将课本中学到的物理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而对物理观察和物理实验的区分有助于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对这一课程理念的落实。

3. 有利于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测量和培养

要对物理能力进行测量, 理清物理能力的各子能力的内涵和外延是前提和基础, 测量的结果也将为培养和发展能力提供依据。物理观察能力和物理实验能力是物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有效地测量和评价物理观察能力和物理实验能力非常必要, 而要想对二者进行有效测量和评价, 进行区分是前提。关于等价排除法测量物理能力的研究表明, 从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出发, 划分能力的外显与能力水平, 为理顺能力的纵向发展和对能力测量的命题提供了可行性。在等价排除法测量物理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实践中, 从取样范围和行为目标 (萌生、运用、使用、评价) 两个纬度制定出相应能力的双向细目表, 依此进行能力卷的命题、实测, 能有效地测量其物理观察能力和物理实验能力的水平, 这也为教学中的培养提供依据。

4. 有利于完善物理教学理论, 指导物理教学实践

物理教学要切入新课程理念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新课程 理念

物理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的过程,并在体验中去学它,用它。因此在授课前可以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汲取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进物理。教师也可以试着从课本中的阅读书材料引入课题,它可以让我们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相接合,可以掌握一些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了解物理学的科学前沿,能加深知识学习的深度。

物理课程中有许多定律、公式及物理问题可以用图形来描述,常常可使问题简化,而且图形中蕴藏着深刻物理规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构建图形的思维方式,培养构建图形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律、定义,也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位移图像、速度图像既可以说明与时间的关系,其斜率又反应了一个新的物理量,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又对提高分析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物理问题提供了解题途径。

物理学科是一门注重理解和和感悟的学科,要求学生有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有对物理内容理解的深度、融会贯通的程度、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学中总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多思、深思、会思,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让他们思有所学,思有所得,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内容、方法,条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转换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看问题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表面走向本质,养成对物理问题深入探究的习惯。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教育的使命是使每個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能。而物理学科本身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寻找、探索培养创新精神的切入点。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观念,并由此支配自己的教育形为。其次要树立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教育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再次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创造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这是一种能锻练学生信息搜集、问题处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沟通合作,又是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机会,是对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的一次推动。因此有意识地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成为学生课题的研究,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索取知识,从单纯的知识复制到知识发现或知识创新,直至最后能力的提高。让开展课题研究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方式。

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要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并制定计划,采用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整理,从中去感悟、体验并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得更有综合特点的科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它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研究性学习具有生成性,过程中更注重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机智,也更能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其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新性。开放性具有这样的教学功能:开放问题的教学最有利于信息加工技能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封闭性问题条件完备,答案固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开放性问题由于条件的不完备、答案不固定,往往能促成学生作出大胆的假设,得出寻常结果。久而久之学生对现有的知识就会不满足,也必然会促使学生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大胆质疑,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科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以实行创造性教育,可见创新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形成的意义。

习题也是好的探究材料。它能够快捷地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快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从探究的角度来看,习题就是探究的问题,解答则是进行或理论性、应用性的探究。因此要设置与安排一定的探究型习题。可以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让学生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的物理现象。还应增加培养思维方法的习题,从某一物理过程中提炼其中的思维方法,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抽象规律性的方法技巧。

参考文献

物理新课程培训体会 篇4

物理组陆丹萍

很荣幸初为人师的我可以有机会参加金华市高一物理新课程物理培训,期间让我学到了很多,通过这短暂的培训给我的高中物理必修1的教学有了方向性的认识,同时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在这期间听了几位金华市知名教师的报告。他们分章节的细致报告让我学到了很多。义乌中学王树民老师讲的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对于这个章节的教学他给我们提了满多的建议。其一是多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们听起来,理解起来就会现象,具体生动很多。提到对于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要特别注意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对于矢量的认识,高一的学生也是首次接触,位移—是一矢量的讲解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以些足够的资料去体会与认识。长跑——计量方式是路程(马拉松也是);跳高,跳远——-计量方式是位移。在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一节当中要注意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对于第四节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用一平均速度代替某一瞬时速度的物理含义。王老师的物理课堂总会让学生有一种不得不去听他的讲课的独具魅力,这在义中实习期间让我深有体会(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他的这次报告课同样的让我感受到了这点,在我接下来的教学备课过程当中带着他的这些建议可以做得更好,同时对于第一物理必修1的第一章有了总括性的认识。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是东阳中学的马沪乡老师做的报告,同样的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如何教好这堂课的教学建议。首先,这一章是运动学的核心。他分几个单元给我们讲了,第一个单元主要要弄清楚的是两个关系:一是速度与时间;二是位移与时间。第二单元学习的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一种最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对于这个章节中的位移的表示也从先前的S变更为X,这样其实是有助将位移与路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明确教学要求是,既要学会公式表述,图像表述,同时要知道各自的优点。公式表述更加的准确、详细;图像表述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目了然。同时要强调一些特定的规律都是有条件,在运用这些规律之前一定要注意是否满足该规律特有的条件,这个等同于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推理也是有条件的。同时马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在教学

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的假设,同时要用物理学的观点消除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

金华一中的陶汉斌老师讲的是第三章的相互作用。首先讲到的是学习物理的原则是:由生活走向物理,再由物理走向生活。特别是我们第三章讲的是基本相互作用----力(各种力:重力、摩擦力等),跟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密切。力的作用随时可见,到处可见,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析其作用效果。新课标增加的四种相互作用,跟学生们以宏观的认识。对于摩擦力的教学很了很多好的素材,生活中的素材,摩擦力是力学中最复杂的一种力。对于摩擦力这堂课的引入也可以是让学生们很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比如说两本书把每页都交叉的叠放在一起很难打开就是因为摩擦力的存在。在这一章中的教学中还增加了胡克定律的学习,这点我们要注意。注意初高中力学的异同,初中阶段的二力平衡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而高中阶段的是更广的。

第四章的牛顿运动定律是金一中的吕潮阳老师做的报告,他主要强调就是备课过程要花足功夫。对于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揭示的是运动与力的关系。提到的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绝不是当当就靠我们的实验课得出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是经过一系列的不断的实验探究得出来的。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单位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量纲的分析。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要注意一错误的认识: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运动力学问题的程序。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目标 篇5

一、问题展现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据多年的教学和调查分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定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三、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教学目标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思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桥梁、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结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它不能独立或直接进行,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5、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标准,要适度、恰当,符合学生实际。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让优生能“吃饱”。因此,设计教学目标力求简明、精确、标准、具体、规范、易操作、易检测。

四、教学目标的合理陈述

教学目标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调节、激励和评估作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如初中物理“力的作用”一节的教学目标:通过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现象的能力;通过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现象的能力;促使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引导他们去观察、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这种设计则表现出行为主体模糊。

2、行为动词。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物理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有:(1)、知识与技能---切合课标要求,具有科学性、适切性;知识水平等级分为四级:了解、认识、理解、应用。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技能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初步学会、会、学会、设计。(2)、过程与方法---经历物理学习过程,领悟科学方法;行为动词是:感受、认识、运用;含义是通过亲自感受或探究,经历物理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通常涉及的物理方法有:观察、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理想化、对称、数学、公理化、假设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思想情感、具有科学态度,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行为动词是:体验、感悟、形成。出现的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如下物理教学目标则表现出行为条件不明确:通过设计、观察、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情景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科学猜想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和大组的讨论,培养学生实验归纳能力。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评价检测。

五、设计教学目标的艺术

1、要全面。教学目标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多元化。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要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两点:一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能„”,“画出„的电路图”等;二要体现陈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如中物理“机械运动”教学目标设计为:【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2)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物体运动的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明白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描述可能不同”,感悟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要重点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达到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结果。

4、要难易适中。目标的难度,要接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有一个科学的分析。

5、要注意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结合实际做适当的微调,以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分布的均衡。

6、要有弹性。教学目标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统一的目标规定了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目标应体现出有所侧重。二是可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预期目标,如“愿意„”“乐于„”“能坚持„”等。

7、要便于检测。编写教学目标时,物理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项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所制定的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语句来陈述目标。设计教案时要留足检测目标的时间,要制定与每一个具体目标相对应匹配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

物理新课程新理念培训 篇6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

一、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

二、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中心环节,也是课改的实践过程,而教学模式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在新的课 程标准下必须彻底改变过后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一)精彩引入,激发兴趣。

1.用材料引入。一个寓言故事、一篇文章、一段录象、一则笑话都可以成为绝好的材料,经过处理加工、去粗存精,并赋予材料以新的生命力和针对性,为我所用。以其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在“万有引力”教学中,我在上课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神州五号”飞船升 空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录象,全班同学聚精会神,非常投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强了民 族自豪感。

2.用实验引入。由于物理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大多数学生则善于形象、直观思 维,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以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帮助学生由 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如: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在引入时,用牛顿管做了一个羽毛和蜡块谁下落的快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与他们的经验相悖,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后面的教学内容就很自然顺利的完成。

3.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如《电磁感应》一课的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们发 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二千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磁,磁就是电,它们之间是没有联 系的。直到1820年,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电流磁效应,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 流呢?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引人的问题,然后介绍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法拉第是怎样研 究这个问题呢?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是通过回顾物理学史引入 的。任何重要物理现象,规律都有它的时代背景,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使学生就象当年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二)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因 此优化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1、创设和谐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同时更鼓励学生通过交流观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 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 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优化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使学生对这节物理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对重点和难点有更深层的把握,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成就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例如在“机械波“一节介绍了波动规律,在下课时我用“带动”、“重复”“、滞后”来概括波动中前质点和后质点之间的关系,简明扼要,便于记忆,使学生终身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 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获 得自信心,取得良好效果。

3.利用网络平台,拓宽知识面。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发展已经成熟,课后可建议学生在网络上查询一些课外知识,既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更加熟练。例如:在《人造卫星》一节课后,介绍了几个有关卫星的网站,建议学生课后去了解一下有关卫星的发展,学生都乐此不疲,收到了意想不 到的效果。其实,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改造、完善自身学习方式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在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四、积极锻炼,拥有健康的好身体

教师的职业形成了教师自尊心、进取心、荣誉都较强的心理特征,同时教师还存在着评职称、相互 竞争、搞科研、接受上级检查等多种压力。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师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现在咽 喉炎、颈椎病等教师职业病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以我们学校为例,30岁以上的教师几乎都有颈椎增生的症 状;教师讲话很难听到清脆、圆润的声音。所有这些都说明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不希望教 师象“红烛”那样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我们应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就像毛泽 东所说,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是天才也是枉然。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命题 篇7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命题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灵活多样地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考查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命题应当突出以下几点:

1. 源于生活,联系实际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在设置上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在物理命题中应当突出这一基本理念。

例:(2010西双版纳中考题)每逢4月泼水节,都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当选手用桨向后划水时,我们看到龙舟就能向前运动,这表明物体间。在赶摆场上,很远就能闻到烧烤的香味,这是现象。

例题很好地体现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这一基本理念,试题从西双版纳学生常见的“泼水节”活动入手,把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融入到生活情境中来,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今后,利用本土优势资源丰富命题将是物理命题的一个亮点。

2.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命题应注重体现关注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国内外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试题不仅要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能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例:(2011西双版纳中考题)今年6月4日,我国网球运动员李娜夺得法网女单冠军。她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的________。

试题从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事件入手,把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关注科技前沿的新成果

新课程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新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命题时要关注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

例: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为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A.在路基的坡面上铺设一层遮阳板,减小太阳的辐射加热,可防止“冻土”液化

B.路基两旁插有很多管形“热棒”,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

C.“热棒”中氨气上升到上部会液化,液化会吸热

D.铁轨铺在路枕上,可以增大火车对路基的压强

试题中修建青藏铁路的“冻土技术”既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最新的科研成果,此类题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命题,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下,强调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题目中的物理情景应该有实际意义的,应避免故意编造。要避免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烦琐的数学计算。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考试命题的出发点。此外,试题涉及的知识不应超出课程标准的规定。

二、关注“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物理课程改革的又一基本理念,科学探究是物理新课程的重要内容,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物理命题中要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例:(2010西双版纳中考题)打羽毛球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小艳同学对“羽毛球运动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探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A:羽毛球运动的距离可能与球的制作材料有关;

猜想B:羽毛球运动的距离可能与球拍的弹性有关。

(1)根据生活经验,请你提出一个猜想:_______。

(2)同学们对猜想B进行了实验,他们用同一品牌不同磅数(羽弦的松紧用磅数表示)的球拍,用相同的力击打相同的球,得到一组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

(3) 小艳对现象进行了分析, 得出球拍的羽弦张的越紧张力越大, 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它的形变__________, 产生的弹力_______ (选填“越大”或“越小”) , 所以球飞行的距离越短的结论, 并对中学生购买球拍提出了建议:针对中学生手臂力量不是很强, 应购买磅数______ (选填“较低”或“较高”) 的球拍。

试题从羽毛球运动入手,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这几个探究过程作为考查内容。熟悉的生活情境,简单又严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探究型试题编写不要求全面考查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内容可以是探究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或总结规律等,只要从某一个到几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即可。探究活动过程不宜过于复杂,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亲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探究的问题应来源于生产生活。

三、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目标之一。因此,在命题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应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例:(2010西双版纳中考题)“五·一”节期间,小文一家准备开着新买的轿车去旅游。

(1)在爸爸启动轿车时,小文向爸爸提出了两条交通安全建议:

(1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路上,小文的爸爸抱怨路面损坏严重。小文告诉爸爸,很多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让汽车成倍超载,使得汽车对路面的________增大,而汽车与路面的接触面积几乎不变,因而所产生的___________增大而导致路面损毁。

试题从父子对话谈交通规则与路面损坏入手,把遵守交通规则和爱护道路设施作为考点,试题知识落点低,但立意高,既考查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又让学生初步认识了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关注,逐渐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物理新课程提出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以考试的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因此,在分析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命题的同时,还期望广大物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多几把尺子。

物理新课程新理念培训 篇8

一、利用物理实验,再现物理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做好实验就能弥补只见“理”不见“物”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其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其中动作思维是以个体探索外界物体的动作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听、看、嗅、触,从而满足感知的第一阶段的要求,便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论的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化创造了条件。

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自由动手的“做一做”,如戴上有色眼镜、制作针孔照相机、蔬菜和水果怎样保鲜等简单易做、成本又低的小实验,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想像力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这些小实验和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同创设了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作为主体,相对独立地策划、操作、他分析,激起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使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二、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可以“人涉水过清澈的小溪时,为什么溪水会比眼睛看到的深而淹湿了裤腿”这一情境为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半独立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进行探究,使学生逐渐能够学以致用,最终能够独立地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三、利用现代设备,模拟物理情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物理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上了现代教学设备。现代多媒体手段将图示、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有声、可视的效果,它的物理模拟和可重复性,使创设的物理情境更加丰富多彩,可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物理教学更加形象化,缩短了学习上的心理距离,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情绪,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瞬息即逝的短暂过程或现象延缓、拉长、重现,实现“静”变“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抽象”变“具体”。例如在讲分子运动这一节时将每个分子在电脑动画中做成模型,把非常抽象又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变成非常生动的动画,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利用物理故事,创设历史情境

上一篇:孝顺的爸爸下一篇:如何评小学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