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收获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新理念新收获(精选8篇)

新课程新理念新收获 篇1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高中生物知识的纵深、横向的拓展与延伸。这次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令我受益匪浅。使我进一步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并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点滴滴体会:

一、明确新课程目标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在课堂上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要让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知识并让生物知识网络化在心目中,也一并清晰各个生物学概念的内涵。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培训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知识构建”等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不要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不要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三、在教学中要有效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指导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同时,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更新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一个永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生物老师,他应该是始终站在生物科学技术前沿的号手,把住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脉博;他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与精神垃圾的清道夫。所以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更新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得一次新的补充。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讲座,让我知道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基础出发点;“生物进化”、“免疫学”、“细胞学”的讲座,澄清了一些知识缺陷,巩固了生物知识,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五、结识全区教学名师,促进自身成长。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又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

看一看自己培训记录的听课笔记,翻一翻自己随手记下的的收获、体会,感受颇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试图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

新课程新理念新收获 篇2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观察与即时评价

1.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行为,追踪学生学习进步的历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而不是一张白纸走入学习活动,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从学校里所获得经验比在学校外的日常生活所获得经验更多、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的体现,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思考和发展水平,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多采用课堂观察、学习评价册、成长记录袋、作业分析、日记、真实性评价、书面评价等多种形式,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并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2. 关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即时评价是对学生课堂上学习活动作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的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就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评价语言层出不穷,而到底好在哪、棒在哪,学生不明白,这样的评价,达不到激励的效果。鼓励不是一味地说好,而是应肯定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性格,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优势有所认识。因为人的潜能是多元的,主动评价学生时能发现学生的强项潜能,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起自信,注意对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鼓励性评价十分重要的。这种鼓励的作用十分巨大。这将使他们更自信、更坚定、更乐观地面对生活。即时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

教师的即时评价除了激励性的语言外,还要恰如其分地用好肢体语言———一种无声的评价。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充满尊重的手势———伸出大拇指,犹如催化剂,胜似千言万语,它会使课堂更涌动出生命的灵性。

二、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是学习过程评价的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全面,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1. 学生自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各方面的事实,对照评价标准和目标,对自己的进步、成绩、潜能和不足,进行分析评价,并写出学期评价报告。

2. 学生之间互评

学生之间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学习的竞争者,学生之间彼此互相了解,有问题能面对面直接进行商讨,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方式可以简单灵活,也可以以正规标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友爱合作精神,又融洽了学生之间的关系。

3. 教师测评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围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宗旨,把课后思考练习题、作业题、单元练习题、实践活动作业题等有机结合起来,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主要以上课表现,作业情况为依据。期中期末以试卷为依据,通过考试让学生考出自信,考出成功,考出内动力。

三、评价方式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速度、兴趣爱好存在多样化,因此应做到“层次评价”。例如,面对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学困生答对了,就应及时表扬,让他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但对于优等生来讲,鼓励只能是当他战胜了智力挑战题时才能获得。教师评价时不应只谈优点,应适时提出现实的期望,为学生的进一步努力提供方向,避免固步自封。

四、学习过程评价的几点注意

1. 学习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馈、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甑别和选拔。

2.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应该在轻松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不露声色的进行,而不要使学生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评估。

3.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应以激励、肯定为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不要追求解法的“标准化、统一化、最佳化”, 应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的探索与收获 篇3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情感化的历史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注意历史课堂的情感化,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的状态,学生便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历史是人文学科,它具有浓郁的情感性。只要教师注意选择、合理运用,历史内容中所蕴涵的形形色色的喜、怒、哀、乐以及真、假、美、丑等有血有肉的因素都可成为情感化历史课堂的极佳素材。

例如,在学习必修1中的国共十年对峙、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几节学生熟悉的知识时,我便充分利用手中多年搜集到的历史视频、书籍、卡片等让学生看,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弥补了教师一人独白的缺点。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的马占山、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让学生感动;南京大屠杀的一个又一个场景,细菌战、毒气战的受害者、幸存者的讲述,让学生气愤。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智慧胆识,粟裕、陈毅指挥的山东孟良崮战役的艰苦卓绝,以及对三大战役宏大场面、精彩场景的解说,让学生拍案叫好、对历史充满好奇,对共产党、毛主席创建新中国这段历史兴趣浓厚。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请学生说一说他所了解的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在高昂的情绪下,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被调动出来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理解了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国情出发,发动人民群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由此可见,当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他们就能很快融入课堂教学,较快地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认识。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笔者深入研究历史新课程标准、广泛学习教学理论、认真观摩同行的教学,逐渐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历史;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三个层次都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密切关系。这样,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就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次一个学生的一番话给了我颇多的感触:让他在班上介绍学好历史的方法,他竟然说他很少去背课文,而是经常看课文中的小字内容,如“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然后结合大字内容把有关事件联系起来。由此看来,为什么非要学生去大声读或写呢?我们的目的无非是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师也要有多彩的课堂来满足他们。教学时如果只进行讲授和对部分学生的提问,则只适应于听觉学习者,教学效果不会太理想。如果加上学生阅读课文,教师精心设计板书、绘制图片或利用多媒体声像影片等手段,视觉学习者会开始启动。倘若再加入课堂讨论、课堂表演,那么触觉学习者也会被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会更好。而今,每节课笔者都尝试多种手段的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注重学习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

首先,让学生参与课前活动,让他们各展所长,自己去感受、“触摸”历史。笔者的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到图书馆、上互联网搜集资料,进行新课预习。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让他们分别自己动手制作有关教材内容的课件。这样的群体活动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自主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和法律”时,先让学生搜集“古代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的古代建筑家、艺术家、思想家等,在此基础上,请三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充当课堂的主人,这一做法很容易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课堂实践,展示的成果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掌握。在学生讲完后,笔者会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会使每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如沐春风,产生极大的成就感。

最后,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展示才华,以求发挥最佳移情效应。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校园、社区、名胜古迹所在地等都可成为课堂。对于在这样的大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历史教师要积极参加。活动是展示教师才华、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利时机。活动中教师的适时讲解、点拨,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近,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甚至产生崇拜。师生间感情的融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同时,学生把在大课堂中学到的一些知识,如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也可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新课程新理念学习心得 篇4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这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认真解读,增强意识,明确主题。

新《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真务实,实践开拓,角色促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积极创新,挖掘资源,充实教学。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学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教师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收获与反思 篇5

野芦沟完小靳红梅

一、教学理念得到提升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教师普遍对课改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确了数学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重复、练习,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取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具体做法

1、学校教导处经常组织课改年级教师学习课改理念,开展集体备课,教师间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使全体教师有了统一的认识,教学理念也逐渐得到提高。

2、课改教研活动有声有色,我镇经常组织镇内课改年级公开课教学活动,有全校教师参加的示范课,课后,教师间互相探讨,进行公正的评价,并认真书写教学反思。

3、做好学生成长档案的纪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三、主要困惑

1、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还是重考试成绩,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还不够完善,因此,教师在落实课改理念方面有一些难度。

2、注重赏识还要不要惩罚?弘扬个性还要不要纪律?学生两极分化有加大的趋势等都值得探讨。

新课程新理念新收获 篇6

唐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所以,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案例4】下面是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主题单元(2)中《小山村》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介绍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因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⑴ 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⑵ 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⑷ 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⑸ 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教学流程要从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向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转变。

【案例5】以《田忌赛马》为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是一个有关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下面是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

A、导入课文,介绍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

B、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C、学生自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解读教材,学生跟着教案走

D、逐段讲解课文,弄清两次赛马过程;

E、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下面是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

A、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

B、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

C、精读板块:辩论比赛,深入文本。活用教材,教案跟着学生走

D、拓展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简析:从以上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按这样的设计实施的教学进行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

2、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案例6】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流程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新的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课,其教学流程应该有所不同:

精读课:以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流程大致为: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

略读课: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学流程大致为:问题引路,略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重点,以读为主,体会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操练任务,师生分头准备→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练→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

课外阅读展示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课前学生准备→课中交流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新课程新理念新收获 篇7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1. 更新教材观

走进新课程的教师要更新教材观。新课程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作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该是教材的主人。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完全理解,把旧教材的教学模式带进新课标教材的教学中,错误的理解为必须教完教材的所有内容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些教师虽然理解了新课程的教材观,但又担心考试内容会涉及删减或舍弃的部分,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又再充当了“教教材”的教书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霸”着讲,学生被动学,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略,语言实践机会被掠夺,情感得不到激励。而新课程理念是英语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实践各种课堂活动,使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流,实现教学互动。因此教师要按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尝试新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而有选择性地教学,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简化、调整和替换,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语言技能。

2. 更新教师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决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不是教新教材的“教书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定各自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教师应在教学的各方面要做好示范,和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新课程突破了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更新学生观

高中英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公民的外语素质,所以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教学目标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要正确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是有巨大差异的,不能把学生看成成人,要把学生看成孩子;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老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要让学生怎样,他们就会怎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自己“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从而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巧用和活用新教材,做一名创新型教师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如下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和调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科学巧用和活用新教材。

1. 重组单元内的板块

教师可根据单元内的逻辑顺序,对单元内的教学内容重组,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模块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本单元可以调整为,第一课时,把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1、2、3、4作为预习部分,为阅读作铺垫后,将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和Comprehending四部分整合在一起上一节阅读课;第二课时,将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 and talking和Workbook中的Reading Task两个阅读材料组合在一起上一节泛读课;第三课时把Using Language中的Listening and Writing和Workbook中的Listening、Listening Task组合成一节听力课。第四课时,把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和Workbook中的Using Structures整合为一节语法课;第五课时,把Workbook中的Talking和Speaking Task整合在一起上一节口语课;第六课时,把Using Language中的Writing和Workbook中的Writing Task以及Project组合成一节写作课。这样整合单元内容,符合“输入—输出”的规律,完成了“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教材,但不固守教材,最终达到活化教材,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 删减、替换、增加和扩充教材内容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材中一些太难、太简、不适合学生生活,或专业性太强的内容删除或替换,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如模块1 Unit 5中Reading和Reading and Discovering中的两个阅读材料笔者认为不能突出本单元重点,可删掉,而替换一篇题为“Life of Nelson Mandela”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着重了解Mandela的一生,以突出本单元的重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增补和扩展教材内容。教师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上网查资料等手段,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教材中难度大的内容,教师可补增背景材料或简介等,使学生有一些梯度活动而最终完成难度较大的内容。

3. 调整各单元的顺序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日常活动,重组单元顺序。例如可以在校运会期间进行模块2Unit 2 The Olympic Games的教学;在“十一”黄金周前教学必修模块1 Unit 3 Travel journal和模块2 Unit1 Cultural relics;在学校艺术节期间教学模块2 Unit5 Music。

三、提高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需要英语教师具有较高地驾驭教材并超越教材的专业素养。

1. 练好语言基本功

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较大的词汇量,熟悉并掌握英语语法和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尤其要有说“正宗英语”的技能。例如七级目标中:“说”要达到能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能根据命题,稍作准备后作简短的发言。如果教师的语音、语调准确,能用英语能“说”会“道”,那么教师的口语就是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材料,教学中学生就能模仿,因此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教材。

2. 与课程同行,与课改同成长

新课程给英语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使自己尽快达到新的教育要求,要使自己尽快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具备与新课程所要求的工作方式、教学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3. 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思路 篇8

关键词: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编排特点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学校积极响应课改号召,派教师去参加新课程培训,在课改培训中,我一边学习,一边研读新教材,回来后,我在运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更好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新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一、向学生说明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新教材与旧教材在编排上有明显不同,原先的旧教材以体裁为标准,将文章进行体裁归类分几个单元,现在,新教材的编排是以专题为单位,专题下又包含几个板块,缘于这个原因,我认为学生的预习不可以再像过去那样以单课为单位,而应以一个专题为单位,基于这个想法,开学第一课,我首先向同学说明新教材的编排特点,然后在进行专题一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专题一的主题是:青春,下设三个板块: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都关乎青春的内容,然后让大家通过朗读预习这一专题的所有课文,思考这一篇篇课文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关乎青春的话题的,让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不仅要能整体感知每篇课文的文义,还要能在每篇课文的启发下;自己写一篇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开始单课教学,这种先让学生把握一个专题,再进行具体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而且也对“青春”话题的作文进行了有益指导。

二、课前引课预习,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学期,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我在尝试一种新的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前引课预习法,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下面举几个例子:(1)在《六国论》一课即将学完的总结中,我这样说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白苏洵在他的《六国论》中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来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戒,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即不要向西夏、契丹妥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也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来讽谏北宋王朝,并也在此基础上总结一历史教训。那么,欧阳修意在讽谏北宋王朝的什么?他又为我们总结出怎样一个历史的教训?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预习《伶官传序》,从中找到答案。

在《游褒禅山记》一课教学完成之后,我也因此顺势导入下一课的预习:本课学完之后,我们马上要学到的是苏轼的《石钟山记》,本文也是一篇游记,但与《游褒禅山记》又有不同,与之不同的是,本文是篇考察性游记,它将要考察的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石钟山得名由来,历来说法种种,作者对这些说法持什么态度?通过预习,大家来找找答案。

又如,在讲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时,我有意识地把一堂课结束在“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这一自然段上,并向学生简要提示:这个细节在诗中起“一石三鸟”的作用,让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谈些看法,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答案的内容异乎寻常的丰富。(这样的课前引课预习法,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注重把握课文编排中课与课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并运用于自己平时的写作中。)

三、教学中大胆放手,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如在老舍《想北平》一课的教学中,遵循新课程理念我进行了如下设置:

(1)导语(略)。

(2)请全班同学集体读专题导语:①明确人为什么会有月是故乡明的主观感受。②明确本专题学习方法。同学找到:因家乡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教师补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想被作品中的家园之思所感动,需要从中看到自己的故乡,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补充:同学读作品,要深入其境,联系自己,读出共鸣。)

(3)明确本专题由两个板块组成:板块一:月是故乡明;板块二:乡关何处。

(4)导入新课: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板块二:漂泊旅人中的一篇文章,老舍的《想北平》。

(5)明确题目“想”即“思念”,老舍是怎样想北平的,为什么想北平,带着这个问题,让同学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次,整体感知文意。

(6)简介作者老舍。

(7)写作背景简介。

(8)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划分段落的思考,集体感情朗读课文一次。

(9)在此基础上,小组内合作交流,确定段落及划分依据。

(10)找小组同学回答。同学以我爱北平,为什么爱,抒发对北平的爱为依据,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设置问题,进一步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解决:①对北平的爱,想说而又说不出,这种说不出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②为什么爱北平?③北平有什么特点。④这种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体现出来的。

同学讨论结果:①这种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就像我对母亲的说不出的爱(用类比手法来写)。②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③北平特点:动中有静,布置匀调,接近自然。

主旨概括:通过写北平的特点,抒写对北平说不出的爱与思念。

写作特点归纳:语言通俗。

艺术手法:比较、类比、直接抒情。

上一篇:英雄联盟歌词下一篇:长山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