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学教案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进中学教案(精选12篇)

走进中学教案 篇1

大邑县晋原镇城西学校

邹福寿

教材分析

“校园风景线”,包括“校园剪影”、“校史寻踪”、“校训感悟”。考虑到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和过渡,非常需要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始业”教育,让学生熟悉新环境、了解校史、感悟校训,加深他们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校的历史和现状。(知识)

2、理解本校校训的含义和制定校训的意义。(能力)

3、认同校园的文化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课时安排

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谈话:大家已经进入初中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要在这里度

过三年美好的初中生活。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学习方式方面。如果你还是用小学的学习方法,那肯定是不行的。你有信心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吗?然后让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展示图片,让学生看P.4短文《我们的校园》,再做短文后面安排的活动。画图或写短文,要表现我们学校的特色,尽可能在八分钟之内完成。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佳者全班展示,教师适当指点。

2、让学生看P.5课文,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学校是哪一年建立的,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知道学校建立的原因,你有了什么想法?学生谈话后,教师适当指点,提示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3、让学生看P.6李济才的《校训摭(zhí)谈》,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校训?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有什么含义?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后,有了什么想法?学生谈话后,教师做一定指点,再勾画相应语句。

走进中学教案 篇2

一、毕业激疑, 憧憬中学生活

临近毕业的小学生对即将迎来的中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他们希望在中学有更好的表现, 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获得中学老师和中学同学的肯定。然而, 小学生对中学生活比较陌生, 他们只是从别人的描述中对中学生活有一些表面认知。至于中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等与小学有什么区别, 小学生并不了解或只是片面了解。

在教学“中学生活早知道”一课时, 首先, 我让学生思考小学生活和中学生活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自己对中学生活并不了解。其次, 我让学生畅想中学生活。有的学生认为中学校园很大, 有的学生认为应了解中学校规, 有的学生想知道中学里好学生的标准……那么怎样才能全面了解真实的中学生活呢?学生提议到附近的中学进行采访。我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讨论有关中学生活的话题, 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中学课程”“中学校园”和“中学教师”等探究主题, 最后指导学生设计采访提纲、进行小组分工。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关注学生的生活价值。其意义在于, 学校教育无可否认地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1]。因此, 作为教师应为学生顺利进入中学做准备。在学生采访之前, 我给附近某中学的校长写了一封信, 详细提出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安排, 不仅获得那位中学校长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更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探究解惑, 走进中学校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现社会性发展。其实,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好奇, 并总是怀着探秘的热情走向新生活。就这样, 学生走进中学校园, 开始探疑解惑的采访实践。

1. 集体活动, 了解中学概貌

到达中学, 校长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整体情况, 政教处主任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荣誉室, 观看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光荣榜。教师耐心解答学生的询问, 消除学生对中学生活的胆怯心理。一个学生询问一位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您怎么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回答:“学习不好的学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想学习, 又不干扰别人学习的学生, 我会对这类学生降低学习的要求;另一类是自己不想学习, 又干扰别人学习的学生, 我一般会找这类学生的家长谈话。”另一个学生询问一位体育教师:“中学有许多课程, 会不会没有时间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那位体育教师说:“不会。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学校都会举行一些活动, 例如篮球赛和足球赛等。学生有时间参与这些活动, 这些活动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习。”

2. 分组活动, 深度探密校园

接下来是学生分小组采访。在中学教导处, “恒心”小组的成员拿出《小学课程表》和《小学作息时间表》, 教导主任拿出《中学课程表》和《中学作息时间表》。通过对比, 大家发现:中学的课程增多、课时增加。后来, “恒心”小组的成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教导主任为我们分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习差异。在小学是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为重点, 到了中学, 学科增多, 学习负担加重。因此, 进入中学后, 务必要注意听讲, 认真做笔记, 提高自学能力, 注重课外学习。”在初一年级的英语课上, “星光”小组的成员认真记录, 并在课后对上课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采访。后来, “星光”小组的成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在讲评试卷方面, 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存在差异。中学老师主要讲评错误率较高的题目, 并且一道题老师最多讲两遍, 不会再讲第三遍。在考试方面, 中学和小学也完全不同。中学的考试注重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学生进入中学校园和中学课堂, 与中学教师和中学生面对面交流。就这样, 学生了解到小学与中学的诸多不同, 为日后成为中学生做好各方面准备。

3. 交流汇报, 解密中学学习

中学探究活动结束后, 学生分小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为此, 我专门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汇报。

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仅能发现信息资料的价值, 而且能很好地为己所用, 赋予信息资料以新的生命, 使之在自己的活动成果中体现出新的价值[2]。学生小林在研究日记中写道:“我来听数学课, 中学老师讲课的速度太快。虽然中学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令人钦佩, 但太快的讲课速度让我较难接受。我该怎么办?”可见, 学生捕捉到信息点后形成了新问题, 我及时告诉学生:“要听懂中学老师的课, 就要事先预习, 每次带着疑问进课堂。只有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学老师的授课内容。”

课堂不仅是教室, 教材不只是课本, 学校所有的空间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例如网上课程资源的检索与交流已逐步变为现实[3]。学生小郑在交流汇报时指出:“中学不同于小学。在语文课上, 中学老师不是逐字逐段地分析文章, 而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数学课上, 中学老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知识。”学生小苗这样描述:“小学和中学相比有三点不同。第一, 小学是班主任全天跟班, 中学主要靠班干部管理。第二, 中学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 除了要听懂老师讲的内容, 还要培养自学能力。第三, 中学的作业量较大, 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写作业大概要用2小时左右的时间, 周六和周日写作业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参观中学学校, 探密中学生活, 不仅是为了顺利实现初小衔接, 为学生欣然走进中学做好心理准备, 更是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还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三、未雨绸缪, 规划中学生活

通过参观和采访, 学生对中学生活有了一定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 组织学生设计中学学习愿景。

在设计中学学习愿景的过程中, 我放手、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做, 他们的表现真的令人欣喜。学生小陈在自己的中学学习愿景中写道:“我现在是班长, 升入中学后, 我还要竞选班长, 暑假就要写好竞选报告。成为中学生后, 我会继续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 并带领班上的新同学一起创建文明集体……”学生小高在自己的中学学习愿景中写道:“升入中学后, 学习更紧张, 因此一定要提高自学能力。另外, 每天要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早点睡觉, 这样第二天上课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实践证明, 只有把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学习活动的取向, 才能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 获得进一步的道德认识。这次实践活动让我看到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 对未来信心满满。

参考文献

[1]梅桃源, 冯长运.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修订本) [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走进“画”中学语文 篇3

案例:《荷花》教学片段

师:作者看着这一池香气袭人、形态各异的荷花,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作者深深陶醉其中,忘记了自己是谁,身在何方,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美美地欣赏感受一番,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再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屏幕显示一池美丽迷人的荷花, 并在柔美的乐曲《采莲曲》中播放第四自然段录音。)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 :我看着池塘里,美丽的荷花,越看越着迷,怎么也看不够。

生 :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生 :我看到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风一吹就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把小鱼和蜻蜓都吸引来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这么美妙、神奇的境界中,你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画一幅画,画出荷花的多姿多彩。

生:我想唱一首歌,歌唱荷花的美丽动人。

生:我想吟诵一首小诗,赞美荷花的美丽、纯洁。

生:我真想变成一朵荷花。

师(惊喜地):想的真好,你们也想变作一朵荷花吗?请想象一下你就是站在荷花池中的一朵荷花,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互相交流一下。(播放一段轻柔、富有幻想的音乐,把一个荷花娃娃头像粘在荷花丛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练说。)

生:我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下,一阵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跳起优美的舞蹈,池水叮叮咚咚地流着,像是在为他们伴奏,我也情不自禁地跟他们一起翩翩起舞。

生: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舒服极了,一阵微风吹来,我掀起用荷叶做的裙子,跳起了欢乐的舞蹈,。风停了,我静静地站着,抬头往上看,看到一只只蜻蜓在我的头上飞来飞去,是那么快活,低头往下看,一条条鱼儿在我的脚下游来游去,好像在玩捉迷藏。

生:我在微风中和荷花姐妹们一道轻歌曼舞。风过了,我们停止了舞蹈;这时,一只蜻蜓飞过来,自豪地对我说:“荷花姐姐,今天清早,我和兄弟姐妹们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害虫,心里真高兴啊。”话音刚落,小鱼儿连忙游过来说:“荷花姐姐,昨天晚上,月亮那样亮,池子里静悄悄的,我甜甜地睡了一觉,还做了一个好梦呢。

师:(满意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还说得那么有声有色,连老师都被深深陶醉了。现在再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配乐朗诵这一段)

……

评析:

《荷花》主要描写了荷花的美丽、迷人。第四节,作者展开了丰富美妙的想象,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这节是全文的精彩片段。教者首先通过多媒体、音响等手段,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中,让学生感知美的意境。接着,教者进一步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你就是一朵荷花,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想象是人的创造性必不可少的因素,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在美妙奇特的意境中,入神地看,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其学习欲望、创造意识得以增强,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引导学生走进”画“中学语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要生动优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教学的效果,尤其是想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教师运用美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去探求真,获得善,享受美,从而使他们在知识上得到充实,智能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得到陶冶,灵魂上得到净化。课堂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形象,最容易将学生引入课文的艺术天地里,使学生的形象力得以发挥,“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一是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平时广为采撷,大量储存,上课时便会涌入脑际,信手拈来。二是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要富有变化,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孩子的联想,精当的设问能造成悬念……。三是语言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给孩子以美的享受。

除了上面语言自身的直观性以外,还必须重视语言的另一种直观性--辅助语言,即体态语,包括手势、姿态、表情等。据研究,人的手势可以作出进两百个不同的意思的动作。至于面部表情,特别是为心灵窗户的眼睛,其表现力则更是丰富了。可见,教师传播信息除了语言这个载体之外,还有眼、手、身等辅助性载体,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辅主载体的作用很大,因为他能弥补语言不足,以直观的动作来表现形象。在语文教学中,用眼睛和手势说话,把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形神俱胜,声形并茂的效果。学生很快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步入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二、教师的情感要真挚充沛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情感刺激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饱满热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使师生共同步入一个情感相融的教学境界。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感情。”要引导学生入情,教师必先入情,只有自己深刻感动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努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此外,还应设计恰当的教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创造一个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让感情弥漫在课堂之中,融汇在学生心田。

三、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展开想象,唤起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如何让孩子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呢?“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图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荷花,在池塘里翩翩起舞……这样,学生真正走进“画”中,与“画”融为了一体,进一步感受、体验到美的意境。

走进中学 篇4

在小学六年级时,我就想过,中学的校园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可曾有小学班主任那样和蔼可亲?科目,作业,都一定增多了不少吧?要是没有和以前的同学分在一班该怎么办?如果成绩没有从前的优秀该如何是好?同学们会不会不接受我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对中学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同时又有些失落的感觉,也不知到底是为了什么…

直到我踏入校园的第一天,才见证了一切。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是那样激动,觉得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新鲜。我真希望马上进入学堂,认识老师,认识同学,虽然仍存在着一种对父母的依恋,但更多的,是期待。

真正开始了中学的生活,我感到与同学,老师相处并不难,只是学习的任务加重了,老师更严了,在家的时间也少了…突然间,我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小学生了!

走进中学生活作文 篇5

带着豆蔻的芳芬,我步入了花季的殿堂,踏上了中学的方舟,开始了人生的远航,走进中学生活。

踏出小学的校门,迈进了人生另一个起点——中学,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字眼,可是,我却尝尽了苦头。在小学,每天可以回家品尝妈妈的手艺;每天能对着空调吹;每天都有洗衣机默默无闻地工作;每天都能快乐地对着电脑……可这一切都变了,变得遥远无期。每天都要在学校里度过(星期五晚回家星期日回校);每天只能吃着饭堂里那几道早已吃腻的菜;每天只能8人吹一部风扇……

所以,我哭了,我变得十分绝望,似乎有点度日如年的感觉。最重要的我的成绩竟然一落千丈(从开学的几次测验来看),语文是我的强项,可是,第一次测验,满分60分的试卷,我仅仅得了50分,我傻拉,我哭不出来,却笑了出来,我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我拼命地卡自己,不辛的是,这是事实;语文的.成绩我觉得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数学又失败了,我无法面对小学毕业时老师对我深深地话,对我无限的寄托,对我无限的信任,我真的哭了,我无法面对老师的寄望,好象一个泄了气的气球,我多么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梦,一个很快解开的梦……

可是,一个正班长却改变了这一切,中学生作文《走进中学生活》。老师突然宣布初一(2)班的正班长是我时,我先是一惊,我以为我听错,可老师用深信的目光看着我,说:对,是你,你在小学是非常优秀的班干部,我希望你能成功,快卸开你的包袱吧!”哇,这是多么深的一句话,原来老师一切都看到拉,那我还怕什么,勇敢地走下去吧!

走进中学的初一作文 篇6

进入中学,环境改变了。校园里没有小学的喧闹和沸腾,只是一片宁静。初次,走进九中的校园。浓浓的书香袭鼻而来。同学们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来到班级,心里想着: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光阴似箭,当初还是小学生的自己,已是中学生了!

短短几天的广播操教学,使我懂得了坚持。几个无风的上午,天气十分炎热。耀眼的阳光显得格外威严,照到人的身上就像火烤一样。地上升起的热气,好像划一根火柴就会点着,大家依然坚持着。

在训练时,我看到了友谊。它就像一条红线,把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它像一盏红灯,照亮了你、我、他;它又像一把大伞,为我们遮住了风风雨雨。友谊,是那么伟大,那么纯真,那么深厚!

广播操汇报表演时,我又明白了严肃的定义。在上场的那一瞬间,空气仿佛被凝聚了。只剩下我们全班42位同学,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却是我们这五天半所有努力的成果。

让软式排球运动走进中学校园 篇7

21世纪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竞争的时代, 在人才的诸多素质中, 身体素质是第一位的。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提高其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为此, 要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积极推进体育教学的科学化进程,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增进其身心健康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使学生得到发展。

2. 软式排球运动简介

2.1 软式排球的起源与发展

软式排球是新兴体育项目, 1988年10月诞生于日本的山梨县, 同年8月在神奈川县举行了第一届全日本软式排球学习班。1992年引为日本中小学和部分高校体育教材。目前, 软式排球已从日本传到中国、韩国、新加坡和美国等国家, 1995年北京体育大学排球教研室将软式排球引入我国。1996年中国排协决定在我国大力倡导开展软式排球运动。1999年12月, 国家体育总局下达体排协字 (1999) 016号文件, 要求各省市排协积极开展软式排球运动, 并纳入中小学教材。

2.2 软式排球的主要特性

2.2.1 重量轻、质地软、反弹力低。

2.2.2 球速慢、难度小、趣味性高。

2.2.3 娱乐性强, 老少皆宜, 使用对象有广泛群众性。

2.2.4 不容易受伤、安全、健身价值高。

2.2.5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 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比赛规则。

2.2.6 技术动作要求不高, 易于普遍开展。

2.3 软式排球的健身价值

基于软式排球的特性, 它的健身价值与其他球类项目有很多共同之处, 不仅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发展智力, 促进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 而且可以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此外, 软式排球运动比其他项目如传统排球更容易被接受, 更具娱乐性, 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小学生来说更为适宜。

2.4 软式排球的基本技术、特点

2.4.1 常用技术

国家软排推广中心曾给软排这样定位:目标定位——娱乐和健身;开展对象定位——大中小学生和中老年人。

2.4.2 技术特点

(1) 击球方法多种多样, 可用掌、头、肩腿等部位击球。

(2) 有脚击球意识, 可用脚背、脚内外侧击球。

(3) 学会控制击球力量。软式排球气压小, 所以击球时应迎击球, 控制好力量。

(4) 手应用技术较多。

(5) 软式排球与硬排技术有许多共性, 软式排球的开展对硬排技术的掌握基本无负面影响, 技术上共性较多, 并有较好的兼容性。

2.5 软式排球的规则

我国现阶段开展的软式排球比赛活动规则均由主办单位自行制定。一般都是在六人排球场或在缩小的场地进行比赛;组队有4男2女混合队或每队5人、6人;要求下手发球, 场地上无位置限制, 但发球有次序;进攻线距网1米;三局两胜制。网高:成年人男2.30米, 男女混合队2.20米, 女2.15米, 小学生男女为2.00—2.10米。规定放宽, 无持球、连击, 无标志杆限制, 人数也可三对三、二对二。

3. 调查与分析

3.1 软排技术较硬排容易掌握

为了了解软式排球对中学生体育教学的适应性, 我对自己所教的四 (3) 班进行为期2周共六节排球教学的实验, 四 (3) 班有男生26名, 女生20名, 教授了正面双手自垫球技术和正面下手发球技术, 传统硬排、软排各一半人数, 在六课时结束后, 分别对他们所学技能进行了测试, 结果如下:

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在同等条件下, 软排技术较硬排技术更容易掌握。由于恐惧心理的存在, 在学习硬排时, 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 延长学习时间, 但自从有了软式排球后, 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尤其在北方的春秋季节, 天气寒冷标准排球变硬, 软式排球的优势显得更为突出, 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教师讲解的技术动作要领贯彻到实际练习中, 技术掌握周期短。由于软式排球与硬排技术有很大的相似性与较好的兼容性, 学习软排技术对学生快速掌握动作、缩短学习周期有很大帮助, 尤其在中学生中效果更为明显, 因此, 在中学校园开展软式排球运动是比较适合的。

3.2 学生的喜好程度

软式排球在中学校园的开展是否可行, 还要看中学生对软式排球的喜好程度的高低, 针对这一问题, 我特别去开展排球运动较广泛的一所职业中学进行了调查, 对该校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60份, 回收60份, 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表明, 在有过硬排与软排基础的学生中, 20%左右的学生喜好传统排球, 另外的80%左右的同学在接触软排后较硬排更喜欢软排。对于学生喜好软式排球的原因, 我作了总结, 大部分同学表示在学习传统排球时, 由于球体重, 易挫伤手指, 碰撞身体之处易出现红肿, 造成疼痛, 从而产生畏惧感, 而软式排球就不一样了, 气压小而轻, 飞行速度慢, 这给排球技术通而不精的中学生创造了长时间判断的机会, 移动和完成击球动作来回增多了, 也增添了乐趣。

4. 结语

软式排球运动是融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 它的出现为全民健身运动和小学生健康教育增加了新的活动内容, 在中学校园中推广应用无疑是我们今天进行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目前各中、中学师资力量、场地设施、学生素质及软式排球运动特征、技术特点而言, 放宽竞赛规则、健身价值, 无疑表明了软式排球运动是能够在中学校园开展的, 也是非常适宜在中学校园开展的, 它将被动的体育锻炼变成娱乐体育, 能有效推动素质教育,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球类运动——排球 (第三版) .

[2]软式排球运动.

[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中小学校软式排球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资料, 2006.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篇8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

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终将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方式的转变。一是教师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即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补充教材内容,并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

此次课改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二、重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落脚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储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这就要求师生在走进新课程时重组师生关系。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只有通过心灵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如历史教学中,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果简单的把结论告诉学生,必然会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

由此可见,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这个过程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发了教师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成为驱动教师的内化动力,其作用相应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和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才能实现“教与学相长”。

三、知识结构的开放是中学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途径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知识内容不变或基本不变的封闭型结构。知识的陈旧和老化已成为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障碍。要构建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每位历史教师随时都要更新知识。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形势急迫,只有不断“充电”,加强教学业务进修,才能从传承走向创新,从主动探知到发现新认识、新信息,在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间架起一座桥梁。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型的中学历史教师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要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对每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科技、文学、宗教、艺术、哲学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所谓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在上课时,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脚本”如同演戏样地“教学表演”,于是这些教师难以跨越传统授课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课标中则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相应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在实现新课程学习方式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关键是能否将“各种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会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来,通过实际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他们提供成功的体验。

为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构建和设想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力图打破过去由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开放性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可以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设想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都将融入了他的智慧和创新。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考试模式的确定,它符合了新课程的特点,必然会反馈学习方式的改进。因此,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这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走进十月中学国旗下讲话 篇9

人生如大海航行,暗流汹涌,好的人生规划,就是我们前进的基本路线。保持了正确的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就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彼岸。但只有目标还不够,我们还要制定计划,并且付出行动。正如周会中朱文鹏主任讲到的,只有目标的毛毛虫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得到苹果,而既有目标,又有计划的那只毛毛虫才得到了苹果,这就告诉我们,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有了计划才有希望。

为自己的人生谋划蓝图,首先要从了解自己开始。认识自己,是一种美德,也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现在有很多大学生说:“我们现在流的汗水和泪水都是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这是因为他们在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时没有考虑到自己,只是盲目跟从了时代的潮流,所以才犯下了这种错误。要想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规划,就要了解你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等,然后对自己作出合理的评估,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我们也许永远不能做到完美,不能看清自己看透自己,但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永不放弃,便是追求真理,谋划人生的过程,只有了解了自我,才能于时代大潮中挺直自己的脊梁。

以我为例,在我刚上高一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目标,也没有计划,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所以那时的生活就是机械式的反复,没有什么意义,就和混日子差不多。因为我缺乏目的性,只是机械地为了完成任务,不迟到,但绝不早到;不早退,但绝不晚走。上课就学,下课就玩,所以成绩很不稳定,我就这样混到了高一下学期。我被班主任冠以“吊儿郎当,嘚嘚瑟瑟”的称号。忽上忽下的成绩也使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树立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计划。无论是水清木华的北方名校,还是小桥流水的南方大学,或是虽名不见经传但为我们所心仪的某个院校,都是我们高中时代最值得拥有的目标。这样我就拥有了目标,然后就应该制定一个计划去实现这个目标。

比如一个课间,我会考虑这10分钟用来干什么最有价值。一节自习课的40分钟该做什么什么也需要计划。一个周末一天多的自习课,作业肯定不少。这样我就在脑子里规划一下这一天多的自习时间,列出一项计划:先做什么作业,再做什么作业。作业做完之后便根据自己的情况有计划地对这一周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与整理。这样会使我们的自习课效率大大提高。考试之前制定一个计划进行复习,主攻自己的薄弱学科。因为这会有更多的提升空间,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更多的分数,也就会给我们更多的自信。虽然制定计划也需要时间,但是磨刀不费砍柴工,有了计划之后就相当于制定了路线,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少做很多无用功,反而会节省我们的时间,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我们还要避免一个问题,那就是树立目标时心里很激动,制定计划是心里很冲动,计划出炉后却一动不动。有些同学在树立目标,制定计划后的几天内,还怀有满腔热血,是要按计划进行,实现目标。可坚持不了几天就泄气了使计划半途而废,所以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要想看到成效我们还要付出实际行动,这样我们的规划才有意义。

走进中学教案 篇10

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省素质教育精神,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在我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经学校研究,今年寒假安排我校七、八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使本次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特制定寒假“走进社区,走进自然”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关心社会发展,用自己的尝试解决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通过活动,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培养能力的目的。

2、活动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

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向老师、家长请教,活动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共同提高心智水平及综合素养。

2、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并选题:题目要结合学科学习及自己的认知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B、找指导教师:一定要找1—2名老师担任指导老师,负责实践活动技术指导及内容把关。C、制定活动计划及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活动名称、成员及分工、活动目的、时间安排及具体活动内容及设计访谈表格、问卷等);

D、实施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等)。E、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柱状图、饼状比例图、折线图等),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总结规律。F、撰写实践调查报告(通过实践活动,收获了哪些,有何心得体会,自己的意见建议等)。

3、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王廷志

副组长:孔庆良 宫振新 王威

成员:周长忠 李玉波 李秀海

刘彦红 林艳彬

三、注意事项:

开展活动时,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要有辅导老师陪同,做到安全第一。在开展活动时注意以下方面: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图书资源等各种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做到联系书本知识,学以致用。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四、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风土人情”,“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

为研究方向。

2、社会调查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市区白色污染调查研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市区交通安全隐患及市民对红绿灯规则的认识遵守情况的调查研究

4)中国传统节日调查及过节习俗调查、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变化的调查。

5)调查市民对高铁通车对家乡XX经济的影响

6)我市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业发展的调查

7)中学生的假期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8)春节压岁钱及中小学零用钱的调查

9)中学生吃零食的调查研究

10)素质教育后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变化及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1)春联收集及周围人读书情况的调查

12)调查了解我市的风土人情

3、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安排

(一)、1月1日—10日为班主任宣传发动阶段:学生3—6人组成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每班至少4组),推选出组长自主选题,自己聘请1—2名指导教师(学校教师或家长),初步制定小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地点或线路、器材准备、分工情况、时间安排、注意事项等)。

(二)、1月10日(腊月17)—2月5(正月14)日开展活动

(三)、2月13日前各班向教务处提交下列社会实践总结材料(A4打印纸质或电子稿):

1、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A4打印纸,小四字体);

2、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或方案)(A4打印纸,小四字体)

3、活动照片、录像、录音等资料;

4、实践活动调查、考查报告、论文及ppt文件(A4打印纸,小四字体)。

注意:上交材料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要严格把关,没有辅导老师的、内容不充实、抄袭下载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不进行评比。

(四)、2月11——20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表彰(具体时间待定)

1、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会、板报、专刊、网页等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2、评选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社会实践优秀论文。

3、各班必须保证30%的学生参加。

4、此项活动作为学生评优选先、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5、参与活动的老师根据活动评比结果,给以一定工作量奖励及在考核中适当加分。

XX市实验中学教务处德育处 团委

《走进图形世界》的教案设计 篇1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脱离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苏科版第七册(上)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第一节,原课程中引用的是,体现了时代气息,却远离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此教案中,本人借助《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教学设计来阐述自己的几点见解:1.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制作模型;3.借助计算机制作动画图片,便于突破重难点;4.课堂上的巩固练习数量要少而精;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体现数学的实效性;6.借助课堂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柱体、锥体、球体)。

2.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并能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制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提高兴趣,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并能进行比较分类。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基本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制作具有圆柱、棱柱、棱锥、圆锥、球的几何体的实物

【教学方法】

1.情感体验:通过生活图片或实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的几何体。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学生群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情感和经验。

【教学过程】

一、选择身边的事物,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各种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先让我们来共同欣赏我们美丽的家园。

(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

①吕梁风景区“凤冠山上的凤冠亭”图片;②吕梁风景区“吕梁湖上的风光亭”图片。

然后涉及到两个问题:

1.通过对这些图片的欣赏,你有什么感受?

2.在此图片中,你发现有哪些几何体?

备注:课本中的内容是几张陌生的建筑物的图片,比较适合城市学生,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因此选择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家乡图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二、应用实物模型辅助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让学生们出示课前搜集或自己制作的酒盒和建筑工人用的线坠、易拉罐、地球仪等实物。

1.学生在实物中能找到圆柱、棱柱、棱锥、圆锥、球体的实物,把实物与下列图形对应起来。

2.点、线、面得认识

(1)学生观察不同的几何体,他们分别由哪些面组成?

(2)由通过对易拉罐的触摸,感知平面与曲面,并能按含曲面和不含曲面的特点进行分类。

(3)通过触摸感知点、线、面并说出其特征(老师适时地用多媒体制作动态的画面作引导,得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4)知识升华: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棱柱与棱锥有什么区别于联系?二、棱柱与圆柱有什么区别于联系?思考后分组讨论并相互交流。

3.棱柱的认识:

4.棱锥的认识: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请你做一做

1..按组成面的平或曲划分,与圆柱为同一类的几何体是( )

A.圆锥 B.长方体

C.正方体 D.棱柱

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B.棱锥的侧面是三角形

C.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

D.圆锥的底面是多边形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1)圆锥和圆柱的底面都是圆

(2)棱锥底面边数与侧棱数相等

(3)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形状、大小相同的多边形

(4)正方体是四棱柱, 四棱柱是正方体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四、拓展提高

1.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根据下图中该正方体三种状态所显的数字,可以推出“?”处的数字是______。

2.将一个立方体切去一个角,不同的切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几何体,他们各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

此题操作方案有两个步骤:

(1)每组准备几个立方体的萝卜或土豆,现场切去一个角,动手操作,观察各种不同情况。

(2)小组分析、交流讨论,要求学生们用实物与图形相互比较。

五、本课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从三個方面总结,1.知识方面。2.方法方面。3.情感方面。

六、学生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哪些疑问?

七、情感升华

本课最后,制作一段吕梁风光的录像,展现了吕梁的山、水,学生们与之产生共鸣,兴奋地说出这些画面的具体方位,教师借此机会顺势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鼓励学生好好学习,长大后用所学知识设计家乡,美化家乡,发展家乡的旅游事业。

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篇12

一、流行音乐进课堂的措施。

1.正确认识青少年的 心理特征。音乐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 青少年处在智力和心理成长的特殊阶段, 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 喜欢玩,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对人生没有正确的思考, 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还不够。所以音乐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而不是一味地只看课本。由于学生对课本选的歌曲不感兴趣, 上课时也就没有积极性, 更没有兴趣, 导致最后成了老师一个人在独舞。

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结合时代特点, 教给学生一些新鲜的东西, 充分展示歌曲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如教爱国歌曲时, 除了教材选择的《苏牧放羊》外, 还可以添加流行歌曲, 例如,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高枫的《大中国》、孙楠的《红旗飘飘》、屠洪刚的《精忠报国》、彭丽媛的《我的祖国》等。

二、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 并被广大群众喜爱, 广泛传唱或欣赏, 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因此, 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大多数以歌曲形式出现, 因此“流行歌曲”往往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三、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 曲目繁多, 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但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 同样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外, 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 介绍给学生, 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审美品位的责任, 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 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 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 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 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 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流行音乐深受学生喜欢,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时候学生的身心在快速发展, 开始产生独立的欲望和反抗世界的“叛逆”心理, 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思考“自我”, 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 希望用自我语言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流行音乐正好满足学生这种具有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所以, 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所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不能以自己的好恶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也不能让教师过强的自我意识左右教学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更不能因为自己喜欢什么就强迫学生学什么, 而要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教学实际, 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符合音乐 课程标准 , 适合教学 发展。《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 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 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 并予以积极的引导。”《音乐课标解读》也指出:“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 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培养具有音乐审美分辨能力的音乐听众。”由此可见, 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既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又适合教学发展, 关键是教师要摆正心态, 做好准备。

五、找到流行音乐与音乐教材的结合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让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并不是放弃传统音乐教育, 而是将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材相结合, 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旋律, 选取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让学生欣赏, 逐渐补充一些音乐知识, 使流行音乐成为课堂教育有益的、必要的补充。通过慢慢的进步, 拉近学生与传统音乐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走近传统音乐, 学会欣赏传统音乐,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全面了解,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远远大于听、视二者之和, 多媒体技术是集视听于一体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 使学生在欣赏与审美中轻松学习, 既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 同时又补充时下流行的现代音乐。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 不断完善,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 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多媒体使用的“度”,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还能减缓教师的劳动强度, 弥补教师的技能缺陷,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中响起, 音乐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成为一个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 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 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开阔视野, 让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这样, 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丰富了课堂内容, 又提升了音乐审美情趣, 充实了学习音乐的信心, 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一起畅游音乐世界, 充分享受美妙的音乐带来的乐趣。

上一篇:万达集团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创先争优活动推进情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