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法院作文(共11篇)
一、留心观察, 丰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增强观察能力, 交给他们认识世界的钥匙, 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 在观察中感悟。
1、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的自觉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 对事物敏感, 好奇心强, 尤其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有较浓厚的探究兴趣。直观具体, 色彩鲜艳, 形式新颖的事物, 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针对这些特点, 我常常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观察范围, 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和感兴趣的事物, 如观察花开花谢等景象, 观察鸟、兽、虫、鱼等小动物, 观察春、秋、冬四季变化等。通过内容丰富的观察训练, 激发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对生活的关注、热爱之情。
2、教给观察的方法, 提高观察的质量。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兴趣后, 我就逐步把随机观察变为定点观察, 增设观察指导课, 在课内外渗透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比如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观察, 放大局部进行观察等, 分项训练, 逐步落实, 这样就使观察目的更明确, 观察重点更突出, 观察更精细化、具体化, 观察时更能抓住事物特点。
3、利用天时地利, 拓宽观察面。
不同的季节, 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天百花盛开, 生机盎然;夏天似火, 热浪逼人;秋天硕果累累, 金黄一片;冬天寒风刺骨, 冰天雪地。不同的时间, 天气也会瞬息万变, 或是晴空万里, 或是大雨倾盆, 或是大雪纷飞, 老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体验, 捕捉创作灵感。有一次降了一场大雾, 我让学生走出教室, 置身其中, 尽心体会, 学生因而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
每个人生活的周围都有一些特殊的地理优势。有的靠山, 有的临水, 有的可览名胜, 有的可观古迹, 有的可参观高大的建筑, 有的可亲近潺潺的小河, 无论如何, 教师都要因地制宜, 让学生用眼去观察, 用耳去聆听, 用心去感受, 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去感受体验。比如我们镇上的花场、果园风景如画, 我就在不同的时间带领学生前去参观, 观察那儿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景。学生回到教室, 交流起来有声有色, 兴趣盎然, 产生了用笔表达心声的强烈愿望。
二、参与实践, 体验生活
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 每天从家到学校, 再回家, 所见所闻有限。大自然中很多景物学生从未见过, 大千世界中许多事情, 学生闻所未闻。这对学生素材的积累极为不利。我们必须尽力创造机会, 让学生体验, 拓展创作视野。
1、在大自然中体验。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无奇不有。那新颖别致的建筑, 生机勃勃的田园、鬼斧神工的石刻、鲜艳夺目的花朵、寓意深刻的雕塑等, 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远足,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领略那美不胜收的景色,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触发写作灵感和激情。
2、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可引导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家庭小主人”、“我当孝顺的好孩子”、“我是家庭调解员”等活动, 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体验长辈的甘苦, 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又能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要求学生写好体验笔记, 让家庭生活体验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3、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社会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教师可与社区相关部门联系, 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小门卫”、“义务清洁工”、“我是小记者”、“我是社区小主人”、等活动, 引领学生走进社会, 了解社会, 参加各种综合实践, 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 树立正确人生观, 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丰富生活积淀, 丰富写作素材。
4、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小学生天真活泼, 好奇心好胜心强, 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在学校, 我们结合各科教学, 开展各式各样的班队活动,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 做科学实验, 写科学小品文;饲养小动物, 种植花草, 写观察日记;开展运动会, 写活动场面;开展干部竞选, 写演讲稿;开展献爱心活动, 写倡议书;观看电影, 写影评……活动充实学生生活, 陶冶学生情操, 增长学生才干, 积累写作素材。
三、创设情景, 再现生活
作文从生活中来, 作文时, 必须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除了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说一说、议一议, 还可适当通过不同方式, 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1、图片再现。
如教学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时, 我先给学生出示一组图片:有中国女排奋力拼搏, 夺得第二十七届奥运会金牌的场景;有羚羊飞渡时的惊险瞬间;有舍身救落水儿童的老人……一幅幅图片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拉回到真真切切的现实生活中, 引发他们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令人感动的场景的回想。
2、音像再现。
如在写想象作文“梦中的月亮城堡”时, 我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 边听边想象情景。乐曲开始清新悠扬, 后来伴着各种鸟鸣, 曲调逐渐欢快, 激烈, 澎湃, 时起时伏, 然后再舒缓, 最后到宁静。学生借助音乐展开丰富想象, 一篇篇很有创意的、充满童趣的想象作文顺利写成了。
3、文字再现。
有时也给学生提供相关文字资料, 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 在阅读中内化, 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产生写作需求。如一次作文教学, 我提前一天给学生提供各种关于人类破坏环境、伤害地球的资料, 让学生认真阅读。在作文课上学生先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然后再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 这样学生就会有感而写。
要想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内,面向课外;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充实学生的语言材料,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农村的生活说单调却也丰富多彩:山村小路上与牧归的老牛作伴;山里溪边戏水抓鱼;菜园田野嬉耍玩闹;爬山摘果、下河游泳;春季踏青、秋季野炊等等,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宝贵的经历,也是最好最真实的写作素材。
教师不可到教学作文时才让学生搜肠刮肚地想素材,而是在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有趣的事,并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最简单的方法,是写日记。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因为学生还不善于观察,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细节的观察习惯尚未养成,导致“可写的事儿满街跑,瞪着眼睛看不到,竖着耳朵听不着”。因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目光去寻觅,就能找到很多新颖的写作素材。
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老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深入农村,扎实上好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写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庄稼,让他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步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着鸟语花香;汩汩的流水中,倾诉着无尽的愁思……感悟后的生活原来是那样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总之,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自己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逐步形成“生活对于我有意义”的生活态度。学生只有从生活出发,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
周五下午,太仓日报组织了一次活动——小记者参观法院。我和其他的小记者的心情此时此刻都激动万分,恨不得马上进去瞧一瞧呢。
等了好一会儿,终于可以进去了,在叔叔阿姨的领导下,我们,没有争先恐后,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通过法官姐姐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报案人应该拿着材料先去大厅里报案。然后请律师,打官司……接着,我们来到了未成年人犯法打官司的地方,刚进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圆环桌。我们坐下后,法官姐姐告诉我们,这叫“圆桌法庭”。我看了看在我面前的`牌子,上面写着“公诉人”,再看看别人的,哈哈,我边上坐着一个小“被告人”,见他那后悔莫及的模样,应该是后悔自己坐在那里了吧,现在受到万众瞩目,不知道他心里是什么滋味;再看看坐在我对面的两个“法官”,他们神气活现的,眼神中洋溢着骄傲和快乐,看来他们俩选对位子了……
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正规的大法庭,法官姐姐为我们讲了几个真实的案例,希望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人们都说法院是最庄严最神圣的!今天,我有机会一睹了它的风采。
在没到法院之前,班主任盖老师说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是要上电视的,所以我特别紧张,但也很兴奋,我怀着这两种心情和许多法律问题去了法院。
踏入法院的大门,同行的家长先让我们全体同学列队照了几张集体照片。学生们在法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法院的立案庭、警务装备库、审判法庭、羁押室、审委会会议室和执行指挥中心等。每了解到一个新知识,学生们都兴奋不已。进入法院的办公区域后,法官们就给我们一一讲解,并让我们亲自感受到了坐在法椅上的感觉。我感受了“人民陪审员”这个角色,我们跟着“审判长”一上台,所有被告啊、律师啊,都得一起站起来,我觉得无比骄傲。
参观的后期,我们所有同学统一到最大的审判庭集合,法官们给我们每名同学发了两张法律方面的单子,并问我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班级的一些同学问了几个问题后,参观活动就结束了。
同学们陆续的都走了,我被留了下来,为什么呢?因为我淘气?因为我表现不好?错了,都不是!因为我要接受佳木斯电视台和佳木斯电台的采访。之前自己虽然准备了一些可能被采访的话题,但记者们居然问了几个我没有准备的问题。本来自己之前一直就很紧张,这次又问了我几个没有准备的问题,我紧张的差点晕过去,好在我都从容的答上来了。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和神圣,我以后一定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作者:王梓伊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快乐作文
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 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 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的观察, 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又使学生获得情况的感受, 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
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 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会和学生一起过一些自创的节日, 如“帽子节”“广告节”“面具节”, 在玩中实现趣写。探究情境也别具情趣。快过年了, 我让学生回忆过年的一幕幕———吃饺子、吃大鱼大肉、拿压岁钱、贴春联、蒸年糕……于是一个个小课题出现了, 比如, 过年为什么蒸年糕?年糕怎么制成?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对联的由来是什么?为了能提交研究报告, 学生上网查询, 四处采访, 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自己的探究过程。有时可以创设畅想情境, 让学生放飞想象, 在想象中感受作文的快乐。欣赏钢琴曲《蝴蝶》时, 教师播放乐曲, 指导学生倾听、欣赏。伴着音乐, 教师启发描述, 学生展想象。音乐给学生畅想的空间, 给了学生表达的灵感。
二、巧拟题目上, 让学生“爱你没商量”
只有让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把作文题目具体命到学生的心坎上, 我们的学生才会“爱你没商量”, 我们的作文课堂才会童心闪烁, 文采飞扬, 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趣”字上下功夫, 是我们出好作文题目的法宝之一。有趣的话题自然引起学生探寻的欲望, 他们到动物园里观察, 在网络上浏览, 到刊物上摘抄, 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心中充满着表达的欲望, 他们体验着下笔从容的快感。此外, 教师还可以常常更换作文题目, 为学生设置有趣的习作练习。
三、创造生活, 展示新天地
1. 设计生活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 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 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 设计人物角色
我们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农民……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细节, 都是未来社会的格局, 他们的敢想敢做, 令人惊叹!
3. 设计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怎样搞才能更有趣味性、生动性、艺术性, 我们让学生出谋划策, 大胆想象。于是从主题到形式, 从内容到过程, 一份份活动方案新颖别致, 让人看了拍案叫绝。
4. 设计美化校园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怎样使校园香化、绿化、美化, 我们发动学生仔细察看校园环境, 针对地形位置勾画创建方案。画廊的安排、雕塑的造型、花坛的装点、喷泉的分布、假山的式样……学生的设计充满童趣, 又具有现代气息, 俨然以学校主人公的身份面对现实, 着眼于未来, 在构思着学校的宏伟蓝图。
另外, 我们还让学生设计课文学法、设计班级园地、设计报刊、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房屋……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同时让他们充实了生活, 美化了生活, 创造了生活, 成了全面发展的“小能人”。
一、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音乐让作文标题靓起来
文章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使读者耳目一新;一个好的题目既能透出内容的风格和品位,又能唤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现在的考场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标题。好的标题能一下子吸引住阅读者,令其饶有兴味地把文章看下去。利用一些歌词,就能够巧妙地拟立出新颖别致的标题。
如表现家人亲情,可用“常回家看看”;呼唤见义勇为的美德,可用“该出手时就出手”;抒发远大的志向,可用“少年壮志不言愁”;评说服务的态度,可用“同志,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谈论上网的利弊,可用“上网,让我欢喜让我忧”。这样的标题无疑胜人一筹,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引用或化用歌词还可拟出“同桌的你”、“平平淡淡不是真”、“好人一生平安”、“父爱绵绵无绝期”、“都是电话惹的祸”等精彩作文题目。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音乐让作文情感真起来
将音乐引入作文教学,通过音乐渲染氛围,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写作思路,从而写出情真意切的美文。
記得有一次作文课,我给学生播放歌曲《亲情电话》:“我多想天天/天天打电话/常常听到妈妈那边声音有点哑/儿是一阵酸哟/不知还说啥/只听妈妈轻轻说/家里挺好的”唱出了满文军真挚的情意。
一根电话线牵扯了两地母子的深情,简单的言语、朴素的情怀,寄托着母子间深深的眷念。学生听着听着慢慢进入歌曲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跟着轻轻唱起来,有的同学眼中还闪现出了晶莹的泪花,这时我满怀深情地将学生引到要写的话题作文《我的父亲母亲》上来,学生借着歌曲情感的传递作用,写出了一篇篇真挚的美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在《青春》、《童年》、《幸福》等话题作文教学中运用了相关的歌曲,也取得了不凡的收获,教学实践证明音乐能让学生的作文情感真起来。
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音乐让作文想象飞起来
利用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教完《你一定会听见的》后,学生学习了作者“用语言描绘声音形象”的写法后,我播放了二胡名曲《听松》,乐曲如泣如诉,让人听得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学生跟随音乐,用心感受,尽情陶醉,渐入佳境,思如泉涌,很快就写出了三四百字的作文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因为有创造性的想象,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写作灵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写作,“闻歌而情动,情动而辞发”。
因听歌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也能成为写作的一种契机。如大家熟悉的《潇洒走一回》,笔者曾用为作文的材料。先是启发学生讨论:人生难道能醉生梦死吗?能否拿青春赌明天?什么才是真正的潇洒?然后再让学生动笔。最后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有感而发,学生普遍写出了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的好文章。
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音乐让语言美起来
1.用在行文中,体现出作文的亮点美。
巧妙地引用歌曲的歌词,可给作文的语言带来形象生动、活泼机智之感,使得文章有文采。请看几个成功的例子:“朋友,‘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从挫折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吧!”“那些唱着‘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浮躁的人们,或许忘记了婚姻是一份幸福的契约,更是心灵的契约,只有用心守护,才能获得幸福的果实。”
引歌词入文,用歌词行文,别有一种生动新鲜之感。
2.趣味仿歌词,提高整体语言表达能力。
仿照原歌词进行改写,要求学生能够改动不多的一些字词,使新歌词与原歌词在思想、意蕴、情调或风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给人以新的情趣和新的启发。
例如在笔者上的一节《趣味改歌词——音乐作文游戏》课上,学生把老歌:“请把你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明天明天这歌声,飞遍海角天涯;明天明天这歌声,将是遍野春花”进行了五花八门的改写。
学生A编出新歌词——趣味篇:“请把你的狗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小猫留下。明天明天再见面,就在海角天涯;明天明天再见面,小狗小猫春花。”
学生B编出新歌词——童年篇:“请让我的梦回到我的家,请把我的童年留下。伙伴伙伴梦中见,就在海角天涯;童年童年多美好,笑声野花一片。”
学生C编出新歌词——父母篇:“请把你的火带回你的家,请把我的安静留下。爸爸爸爸老抽烟,污染海角天涯;妈妈妈妈打麻将,我的头皮发麻。”
有趣、好玩、文字、写作……这就是音乐作文游戏,乐中学,学中乐,快乐作文,快乐情感,快乐表达,在作文游戏中提高了整体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把音乐引进作文教学课堂,学生原本被动接受的禁锢的心灵得到了解放,学生的作文思路打开了,他们会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有味。音乐,飞扬的音符;音乐,作文课飞翔的翅膀。只要运用合理,音乐一定能奏出一片美丽的作文天空。
一、贴近儿童生活——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其目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消除小学生恐惧作文的心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鼓励学生放开种种束缚,进行自由表达,写出个性。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贴近学生生活。
1.少些教师命题,多些学生拟题
让学生自主拟题,实质是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不受约束,开拓思路,发散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富有个性化色彩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才会出现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景象。
2.少些教师说教,多些学生观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不要专门向学生大讲、特讲作文技法,而应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勤于思考。学生作文时,不仅有内容可写,还会表现出独特的感受。
3.少些过时练笔,多些及时练笔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练笔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笔习惯,不让学生有等待、依赖心理。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抓住生活中出现的人、事、物,鼓励学生主动练笔,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教师还可抓住刚学的课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
二、走进儿童生活——活动化
1.重视生活实践
在课外,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如组织游戏、观赏、采访、调查、编童话故事、介绍新书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产生习作的欲望。这样,学生习作时,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2.丰富阅读生活
作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著万言文。因此,教师除了着眼于学生课内阅读、积累课内书本语言和思想内容外,还要在课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好读书笔记。儿童语言贫乏,长于记忆,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就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同时还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
3.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合理利用图像、音响、实物、表演、动手创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生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观察、体验、感受,获取习作素材,引发习作动机。
4.鼓励学生之间合作
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成人相比是有区别的,所以,教师要从儿童的认识和语言实际出发,不可以用成人的目光和语言习惯去苛求学生。另外,由于学生的个性有差异,能力有高低,可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习作前和习作后,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空间得到拓展,个性差异得到互补,探究热情得到互促,使学生之间共同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进入儿童内心——儿童化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写作的影响,提出了“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其实质是还小学生作文以本来的面目,进一步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方法,自由谴词造句,畅所欲言,表现出儿童自身纯朴、烂漫、率真的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想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用心去亲近自然,关心社会,品味人生,咀嚼知识,作文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潜心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途径开掘童趣、激活童言、唤起童真。在批改作文时,要尊重学生的原意,关注儿童的心理,呵护儿童的心灵,让儿童解除戒备心理,勇于敞开心扉,在文中真诚地袒露童心、童趣、童真。
一、作文教学病态:形神分离
很多作文课上, 教师过多重视作文模式和技能的训练, 没能给学生一些机会去感受和参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很多学生思维枯竭, 为了凑足字数而言不由衷、东拼西凑。很多时候, 写作被看作是一种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一种将来面对社会工作时应具备的能力。
二、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笔者在模拟考试阅卷过程中, 每每在备受生动的套话、大话折磨时感慨:挑不出几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质朴真实的反映生活、触动人心的作文更难以寻觅。因此我在这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 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和关注的生活中积累材料
作文必须植根于自己的生活, 这个生活不是一天到晚、吃饭睡觉的生活, 而是除了个人人生经历之外包括社会生活和我们的见识等等。
教师除了利用课文内容适时地点拨、启发外, 还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生活, 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触角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观察、积累、尝试、体验, “见多识广”是日常积累的最终结果。
2. 唤回学生的本我与个性, 放飞思想情感
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时, 觉得无话可说, 从而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就组织一些套话空话凑足字数交差了事。作文中的很多想法和情感显得莫名其妙, 言不成理。
特级教师王栋生指出:“作为教师, 我不怕学生的幼稚, 只怕他们不像个老老实实的人, 只怕他们戴着面具……如果有一天, 我们能把这一切都颠覆, 还作文本来面目, 让我们每天接触到学生的真情实感, 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作文教学需要唤回学生的本我与个性, 还作文“我手写我心”的本来面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感受自己身边熟悉的一切, 并能抒写个人的感悟, 阐明自己的观点, “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 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 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并在放飞思想与情感的同时找回原来就存在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 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 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
新时代新的选拔人才的标准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老师不仅要不断激励学生课堂作文的兴趣, 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机会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各方面的生活, 关注某一方面并做些思考。笔者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 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做某一方面的社会调查, 或者参与一项社区活动, 通过调查亲朋乡邻、查资料、上网咨询交流等方式充分搜集素材, 写出调查报告。布置亲情互动作业并写出相关作文, 与同学、老师、家长互相交流, 为自己创造吐露心声的空间。这让学生拥有了更多思考的机会, 思想情感从而逐渐深刻而丰富起来, 语言表达也随之丰厚起来。很显然, 从今年各地的中考作文来看, 都强调这方面的要求。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 培养学生的目标, 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常识、手法, 而应当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辨析,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
一、教师批改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首先要明确批改的目的。我认为批改作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学生指出改正作文中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作文时, 教师要来回巡视, 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以及构思方面的毛病, 及时指导学生改正。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有利, 还减轻了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教师批改作文时, 要特别注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对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师要帮他们画出来, 使学生看到自己写作上的进步,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寄予的希望,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而对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 应该从鼓励学生写作、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目的出发, 适当降低一些要求, 不能狠批狠改, 要用商量的口吻提出:“这里换上这个词是否更恰当”“如果能……就好了”等, 让学生从商讨和亲切的语气中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如果刻意求全, 动辄大加砍伐, 甚至一概否定, 无异是当头棒喝, 掐尖扼芽, 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 害怕作文, 从此失去作文兴趣。
这当然不是说应该改的地方也不去改, 而是要有所选择地去改, 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作文修改的地方越来越少时, 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这样做, 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使学生感到温暖、亲切, 慢慢地萌发一种写作的激情。
二、集中批改
教师在“粗批粗改”全班作文的基础上, 从中选出一两篇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修改。集体讨论修改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要肯定作文的优点, 也就是要学会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然后再讨论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建议。也可以由教师抓住几处有代表性的错误, 当众进行修改, 再由学生自己归纳修改。让学生知道, 作文中遗漏缺少的内容要“增”, 多余的内容要“删”, 凌乱的地方要“梳理”, 错了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要“改”。通过集体修改, 要让学生掌握修改的基本方法, 为以后自己修改作文做好铺垫。最后要让学生把修改后的文章再读一读, 大家就会发现一篇十分普通的习作, 经过修改后居然也会成为不可多得的佳品。这种集中批改的方式, 除了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起示范引领作用外, 还能勾起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欲望。
三、自己修改
学生从集体批改作文的形式中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技巧后, 就会有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欲望, 教师要引导学生检查作文中是否存在集体批改作文时类似的错误等, 要不失时机为学生修改作文当好参谋, 教师可以把要求和步骤抄写在黑板上, 建议的方法有:
1. 仔细阅读。发现作文中的错别字和遗漏的字词, 加以纠正和添补。
2. 感情朗读。靠语感来修改文中的病句。
3. 认真默读。从整体上着眼, 对全篇作文的中心、结构、选材作深入的思考和推敲,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并尽力改好。
4. 将批语和修改符号相结合, 修改时从内容、篇章到词句、标点逐层考虑, 使原文从内容到形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5. 分享成果, 作出总评。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优秀习作读给大家听。对听的学生也要提出要求, 读完后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如可以问:你最欣赏这篇文章的什么部分, 好在哪里?你认为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最后, 教师再对文中的某些写作知识和技巧, 精彩的片断, 恰当的过渡, 巧妙的修辞, 做一个指导性的点评。教师的指点, 激励了学生的比劲, 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水平, 激发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动力。
全文改好后, 教师再将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 根据总的印象, 肯定文章的优点, 指出存在的不足, 并把它写在习作后面, 作出总评, 告诉学生这就是作文的批语。
四、学生互相批改
互相批改作文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批改方式。“互改”是同学间最乐意做的一项练习, 大家有新鲜感、兴致高, 认真劲并不亚于老师。学生互相批改可以是甲改乙、乙改甲, 也可以是甲改乙、乙改丙、丙改丁、丁改甲等形式。我认为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益处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互改”中, 既能扬己之长, 又能取长补短, 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学生在批改其他同学作文时, 随时摘记个别同学作文中的精彩片断, 寻找机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还有, 学生看到同学对自己的作文批语, 特别有新鲜感。这样, 不仅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 提高了每位同学发现错误的能力, 而且使同学之间的研究写作的风气更浓。学生互相批改的方式, 比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与学生交谈, 只顾埋头批改, 把学生当成“局外人”的效果好多了。
五、尝试BBS批改
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为中小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便捷的交流平台。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论坛 (BBS) 、三人行网络班级等使用方便, 交互性强的优势, 运用发帖、跟贴的形式批改作文, 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积极性。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输入电脑并传送到指定的BBS论坛, 如三人行网络班级, 要求每个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文后以跟帖的形式, 发表自己对文章的感想、意见和修改建议。同时, 要求学生随时关注别人对自己文章的点评, 对各种帖子进行归纳整理后, 再来修改自己的作文, 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对生活的感受是作文的基础。为什么同样是写一个题目,有的人可以写得很充实,有的人却感叹生活单调,缺少色彩,认为没啥可写?笔者认为区别就在于对生活感受能力的高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以开放的思想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与生活亲密接触,捕捉写作材料,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使作文变得新鲜、有趣,学生想写、乐写,并逐步成为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一、热爱生活——作文的前提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个取之不竭的写作题材库。孩子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个体,理应让他们融入社会——你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接触、感受、领悟、认识社会。学生的作文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对社会的这种感悟与认识。作文要能充分表达孩子对生活的理解,表白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求得孩子们纯真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的作文教学理念终将使孩子们的作文变得富有童趣而真实,充满生气而富有活力,因此要让学生对生活有热情。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艺术家用大理石雕刻仙女的像。这位艺术家一凿一凿地精心雕刻,将全部的感情倾注于这位仙女的身上。当凿完最后一凿时,雕像竟然活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一个作品要获得成功,就要求作者对于所表现的对象,充满热情。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写好文章,就必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如何去投身生活、拥抱生活呢?
1.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活动是多方面的,植树、打扫卫生、给邻居做好事、加入兴趣小组、参与文体竞赛等。可是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总是把自己关在教室或家里,除了做功课,还是做功课,使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广阔天地。其结果,作文的源头活水给堵住了。打开学生优秀作文选,那些生动的新鲜的独特的故事,大多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得来的。最近读到一组热爱艺术的学生谈音乐的文章,这几篇文章,情文并茂,十分成功。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呢?原因就是: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有益的艺术活动,所以他们对艺术有着特别强的感受力,也就为写出好文章打下了基础。
2.走出校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观访问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有走出校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参观访问,广听博闻,增长见识,在头脑里留下许多难以望怀的小故事。有了这些,作文就有了素材。一位作家这样说过:“人的生活就像条河,没有经历就像干涸的河床没有水的流动。”同学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机会,满怀热情地到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去经风雨、见世面,去采掘生活的矿藏。
二、留心生活——作文的基础
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就是生活,关键是要用你的慧眼对生活进行零距离观察,从生活中留心素材,积累素材。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道路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渐渐变绿,充满生机;马路上的交警不论严寒酷暑,为我们指挥交通……还可以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表象,所以习作无从下笔。
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小题材,让留心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留心生活的同时,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自己的情去感受,用自己的爱去认识生活。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了,也就会有写作的“泉源”,那写作的“溪水”还能不欢快地流淌吗?
三、思考生活——作文的升华
学生留心了生活、也观察了生活,但却写不出很精彩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去思考生活,没有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通过留心观察,认识、了解了一些事物,但是没有思考、没有真情实感,思想贫乏、空洞。而《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在讲解完课文后,让学生就教材的某个或几个问题再作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考。学生凭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再根据自己及周围的生活情境,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感受和思考社会、人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合理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新的佳作来。比如可以让学生改编课本剧、排演课本剧、改写故事结局、续写新的故事、创造新的寓言童话等。
比如一个学生的日记:“今天我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许多人围在一起,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婴儿被遗弃在地上。这个婴儿被花布包包着,很可怜,而周围的人都说这小孩父母狠心。”这只能算是留心或观察了生活,但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后来我让他对观察到的进行思考,加入自己的感想。后来他接着写道:“这是一个多么无辜而可怜的小家伙,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可是命运却将她丢弃在路旁,她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狠心呢?回想起来,我要比她幸运多了,我的爸妈是那么疼爱我,关心我,我真该好好学习,将来……”这样一来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
总之,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你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就积累不起写作所应有的生活素材,也熔铸不出写作必备的充实的感情,你的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作文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生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应该遵循“让作文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的作文教学理念。
对生活的感受是作文的基础。为什么同样是写一个题目, 有的人可以写得很充实, 有的人却感叹生活单调, 缺少色彩, 认为没啥可写?笔者认为区别就在于对生活感受能力的高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因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以开放的思想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留心生活, 与生活亲密接触, 捕捉写作材料, 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 使作文变得新鲜、有趣, 学生想写、乐写, 并逐步成为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一、热爱生活———作文的前提
社会是个大课堂, 是个取之不竭的写作题材库。孩子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个体, 理应让他们融入社会———你经历了什么, 体会了什么, 感受了什么?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接触、感受、领悟、认识社会。学生的作文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对社会的这种感悟与认识。作文要能充分表达孩子对生活的理解, 表白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 求得孩子们纯真的思想和感情,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的作文教学理念终将使孩子们的作文变得富有童趣而真实, 充满生气而富有活力, 因此要让学生对生活有热情。有这样一个传说, 一位艺术家用大理石雕刻仙女的像。这位艺术家一凿一凿地精心雕刻, 将全部的感情倾注于这位仙女的身上。当凿完最后一凿时, 雕像竟然活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一个作品要获得成功, 就要求作者对于所表现的对象, 充满热情。文章是生活的反映, 要写好文章, 就必须热爱生活, 拥抱生活。如何去投身生活、拥抱生活呢?
1. 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活动是多方面的, 植树、打扫卫生、给邻居做好事、加入兴趣小组、参与文体竞赛等。可是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 总是把自己关在教室或家里, 除了做功课, 还是做功课, 使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广阔天地。其结果, 作文的源头活水给堵住了。打开学生优秀作文选, 那些生动的新鲜的独特的故事, 大多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得来的。最近读到一组热爱艺术的学生谈音乐的文章, 这几篇文章, 情文并茂, 十分成功。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呢?原因就是:他们热爱生活, 积极参加有益的艺术活动, 所以他们对艺术有着特别强的感受力, 也就为写出好文章打下了基础。
2. 走出校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观访问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只有走出校门,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参观访问, 广听博闻, 增长见识, 在头脑里留下许多难以望怀的小故事。有了这些, 作文就有了素材。一位作家这样说过:“人的生活就像条河, 没有经历就像干涸的河床没有水的流动。”同学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 利用各种机会, 满怀热情地到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去经风雨、见世面, 去采掘生活的矿藏。
二、留心生活———作文的基础
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就是生活, 关键是要用你的慧眼对生活进行零距离观察, 从生活中留心素材, 积累素材。每天上学, 只要留心一下, 就会发现:道路本来坑坑洼洼, 现在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渐渐变绿, 充满生机;马路上的交警不论严寒酷暑, 为我们指挥交通……还可以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大千世界, 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 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表象, 所以习作无从下笔。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 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小题材, 让留心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留心生活的同时, 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用自己的情去感受, 用自己的爱去认识生活。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了, 也就会有写作的“泉源”, 那写作的“溪水”还能不欢快地流淌吗?
三、思考生活———作文的升华
学生留心了生活、也观察了生活, 但却写不出很精彩的文章,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去思考生活, 没有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通过留心观察, 认识、了解了一些事物, 但是没有思考、没有真情实感, 思想贫乏、空洞。而《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在讲解完课文后, 让学生就教材的某个或几个问题再作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考。学生凭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再根据自己及周围的生活情境, 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感受和思考社会、人生,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合理的想象,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新的佳作来。比如可以让学生改编课本剧、排演课本剧、改写故事结局、续写新的故事、创造新的寓言童话等。
比如一个学生的日记:“今天我放学回家, 在路上看到许多人围在一起, 我挤进去一看, 原来是一个婴儿被遗弃在地上。这个婴儿被花布包包着, 很可怜, 而周围的人都说这小孩父母狠心。”这只能算是留心或观察了生活, 但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后来我让他对观察到的进行思考, 加入自己的感想。后来他接着写道:“这是一个多么无辜而可怜的小家伙, 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 可是命运却将她丢弃在路旁, 她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狠心呢?回想起来, 我要比她幸运多了, 我的爸妈是那么疼爱我, 关心我, 我真该好好学习, 将来……”这样一来既有感知又有感悟, 思维得到了锻炼, 认识也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