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研总结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教研总结(精选9篇)

新课程教研总结 篇1

现将本学期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一些做法

1.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总结,和二册教材培训,保证实验稳步发展。

寒假期间,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中,布置了典型个案发言(9人次)、论文交流、专家讲座以及教材教法分析等。老师们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总结第一学期实验工作,找到经验,反思不足,并展望第二学期的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推动课改的发展。

要想让课改稳步发展,只靠几个人来推进是不行的,必须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就必须为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的载体。否则,老师们还会用以前的方法,来教现在的教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出于上述考虑,在实验中,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老师们确定专题,为其自我发展,搭建平台。首先,我组建了课题组。组建的办法是:老师自己报名,只要有愿望,愿意在课改中展开研究,就可以报名。结果70余名教师报了名,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第二步,让课题组老师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我先公布区里的专题“情境化课堂教学”,并配发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课题组老师在确定自己的专题时,可以在区内专题下来研究,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自己来确定专题。现在,已在区里备案的专题,包括来自22所学校的23个,占全部实验校(35所)的63%。

本学期末,准备进行专项总结。

3.加强实效,组织课题中心组献课活动,促进实验的深入发展。(因课题组过于庞大,我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人的课题中心组。)

本学期,课改的任务很重。要进一步的学习、贯彻新理念;要进行二册教材的使用实验;并要进行评价方案的实验;及专题的研究等。

为了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务,我区组织了课题中心组献课的活动。组织课题中心组成员(20人),每人献课一节。献课过程向全区任课教师开放,自愿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中,老师们通过听课、评课,思考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并观摩、研讨教材的使用;通过自评、他评等形式,来学习和使用基教研中心的评价方案;结合献课活动,进行短期专题的研究。我们把这次活动的专题定位在“计算教学”的研究上。通过研究,找出了计算教学低年级的一些方法,确定了基本思路:积累表象→发展思维→形成技能,并拿出了研讨课,在全区展示。

另外,本学期,我区还完成了全市研究课、与宣武区交流研讨等任务。

二、课改以来,课堂的变化

1.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一年的课改,我区一年级课堂教学的气氛,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主体意识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语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这样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

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中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深入人心。

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

原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是以教知识为目的的。教师把学生看作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即从学生共性特征出发),并有一些老师能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以及本班学生中的个别学生情况出发(即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而不再是关注知识的本身。

3.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情境化课堂教学”专题的实施,课堂中教学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实。

从情境的组织形式上,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师在教学“计算”或其他思维密度较大的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并列式”方式组织教学(多个情境依次出现,相对独立),通过不断变换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中(如统计等),则采用“因果式”组织形式,即后一情境的出现是前一情境的结果(或说由前一情境推出后一情境)。

从设计情境的内容选择上,老师们紧贴生活,有的就从身边找素材,有的则直接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有的则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如一位老师在加法的教学中,与今年春季北京沙尘暴相联系,设计了环保主题。)

从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老师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自我发展……

新课程教研总结 篇2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实施, 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日益提高, 也日渐推动了英语教研员的功能强化, 改变了研究内容、教研方式以及教研职能, 对教研员的角色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 教研员只有将职能进行不断转换, 才能在新课程的基础上, 对其实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详细研究, 从而促使新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 更加顺利。

一、认真学习, 转变观念, 让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1.要积极主动参与相关的培训工作。教研员要积极主动参与省、市、区教研室所开展的新课程相关培训以及学习活动。借助于对新课程的不断学习和培训, 从而更加详细的了解、认识并掌握新课程和新理念, 为英语学科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刻苦钻研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新教材教法的知识。教研员不单单要对英语新课程标准进行掌握, 更应该对英语中新的课程理念进行详细理解和学习;不单单要对相关教学语言知识和技能上的传授进行探究, 还应该对英语教学的方法和过程进行分析, 更应该对新课程实施后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所显露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全面探讨。

3.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从“微观”向“宏观”转变。要改变课改前和一线教师备课过于详尽的做法, 不奢求他们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得有条不紊, 要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教学流程的大框架, 给教师腾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在上课时多一些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引导他们多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 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只有这样才会激发教师放开手脚, 积极投入新课改的实践中去。

4.要充分利用课题研究指导教学实践。在课程改革实施以后, 不管是教研员还是英语教师, 都应该主动的走进课程改革中, 让教师合作和交流所缺少的沟通机制尽可能的建立起来。同时还要借助于课题研究开展活动, 让创建的沟通机制可以更加的开放、宽松、畅通。例如:开展教学研讨、学科论坛、课改专题等活动, 不断的去研究和探讨, 并将课题成果论文化, 从而更好的去帮助和指引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突出教研重点并对教研工作的新思路进行探索

1.学科培训。要对广大的英语教师进行分级培训, 让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新课程, 掌握课程标准, 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上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对各个年级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 通过对市、县、校三级教研网络的合理运用, 并借助于形式不一的教研活动, 进一步培训教师对新课程的通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等, 并将培训过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邀请过来, 让他们和正在培训的教师进行沟通, 借助学科工作坊线上线下的研磨方式, 促使培训效果得到提升。

2.调查研究。教研员应该结合新课改的实施情况, 对课改实验校的工作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题调查, 对新课改的应用教学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在学校组织校际课改活动时, 教研员应该主动参与进去, 做到三位同步, 即对活动进行参加、对情况进行了解、对教师进行指导, 与众多英语教师一起研究, 从而共同提升。教研员不仅要重视英语课堂教学情况, 同时还应该关注年级备课组的教研。不断地审视英语课堂活动方式;对师生出现变化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进行关注;对备课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想法和观点进行重视;同时还应该对教师在新课程中所得到的的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和问题进行关注, 此外还应该经常性的和相关英语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例如:教研员到校听课前可以制作一份“课堂听课观察表”, 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情况, 同时也要关注老师的教学方法, 并将发现的主要问题记录下来。下课后教研员及时找到上课教师进行会诊, 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老师深入探讨, 平等沟通, 从而使问题能够得到尽快解决。

3.专题活动。新课改倡导和凸显的是“主动、合作、探究”, 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由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索式学习转变”。而英语课改的主要目的则是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技能进行有效培养。所以, 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活动, 并通过英语公开课让学生各方面技能和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展现, 从而让英语教学工作和英语课改进行能够得到有效推进。例如:借助“课题基地校”、“教研协作体”、“名师送教”等活动, 促进英语教师的研讨交流;组织学校开展“同课异构”、“一师一优课”等专题活动, 通过观摩和评价, 让听课教师领略并感受到新课改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努力提升教研效果, 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1.开展教研活动, 加强教学讨论和交流。教研员应该在学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开展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教研活动。英语教研员要主动的登上讲台, 对新课改进行“练课”学习, 从而让英语教学改革得到推进, 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让教研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促进教研员的成长, 同时也能够为众多英语教师充当实验素材, 让其更加了解并掌握新课改英语教学方法。此外, 教研员也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积极参与“练课”。“练课”前要做好“磨课”工作 (期间可以将课改的新理念贯穿在“磨课”过程) , 从而促进更多英语教师 (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 都能够投身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去。

2.深入教研实际, 探索教研新方向。为了让各个学校英语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学习得到强化, 使每个老师都能够得到共同发展, 教研员可以充当中间人, 建立相应的英语教研交流会, 定期组织各个学校的英语老师进行统一活动。结合现实状况, 可以不断的变化活动形式。例如:教研员可以组织英语教师参与技能比赛, 搭建舞台, 让教师可以跨学校、跨县市进行交流, 从而让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再比如:教研员可以组织英语教学设计、片段教学、微课、慕课等评比活动, 让教师的紧迫感得以激发, 学以致用的主动性得到增强,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英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提升, 更能够让综合型的多面英语教师人才胜出。

四、总结

总而言之,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 教研员应该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不断提升, 帮助教师和学校推动改革, 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多沟通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才能够不断的超越, 使自己逐渐的走进课程改革的新境界中去。

参考文献

[1]邵晓霞, 李平.走出故步自封的“堡垒”: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时代诉求[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 01:99-104.

[2]林慧琼.小组活动在高中英语口语合作学习中的运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 03:87.

新课程下教研员的角色定位 篇3

教研员要做“研究者”

风起云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教研员其实是和普通教师一样,站在同一条新的起跑线上,但教研员的特殊角色决定他们要做到领先一步走进新课程,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准确把握教学改革动态和学科发展走向,引领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融进新课程,从理论的角度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

教研员的工作以教师及其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开创出广阔的供教师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因此,教研员的研究工作必须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挖掘教师潜在的创造力,使教师能够施展自己在教学方面的各种特长。教研员要重视科学评价教师做的课,要努力寻找其中的闪光点,为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合理的建议,激起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励教师为早日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新型教师而不断钻研,从而提高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

教研员要做“服务者”

教研员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教学的不断发展,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这就要求教研员要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服务意识,悉心了解教师的需求,公正对待每一位教师,下到基层,进入课堂,走进教师中间,关心他们的冷暖,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特长、爱好、志趣,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替教师排忧解难,与教师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教研合力的作用,促进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互动的探索过程,教研员引导教师开展新课程的教研活动,要把“帮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体现于教学行为”作为最终目标。因此,教研员要牢固树立“诚心诚意为教学改革服务的精神”,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课程改革,全面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就教师的教材处理、教法选用、课堂调控、教学效果等方面,充分和教师交换看法,提出改进意见,以服务者、合作者的形象,将教研员的服务精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教研员要做“指导者”

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体系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学习方式的变化,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作为教研员,要身临其境的进行听课、调研,了解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吸收优秀的教法并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汲取成功的教学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在指导教学时才能切中要害,搞教学研究才能有的放矢。

为教师发展搭建学习、展示、交流的平台

1、组织教师开展分片教研,安排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作用,使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听、评、议,达到相互学习、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组织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课下乡活动;开展区级观摩课、研究课、交流课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教学成果交流与展示的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观摩、研讨活动,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展示教学风采、反思教学不足的机会。

3、开展学科专题研讨;组织各类课题研究活动;举行多层次、多形式,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

4、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实际条件,举办口风琴、竖笛、舞蹈、合唱与指挥等专业技能培训。

新课程教研总结 篇4

(下面是老师今天用一节课的时间讲的,所以比较复杂繁琐,大家一定要认真看清楚.严格按照这个格式写期末的论文.文章中的句号一般用实心的.)

一、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二、作者(即自己的姓名,居中)

三、作者信息:如下(要有括号)

(湛师10级,数本2班,序号(如:01号),广东 湛江,524048)(居中)

四、摘要(顶格,加粗):

五、关键词(顶格,加粗,每个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六、中图分类号(这个是要去网上搜的,具体操作就问问今天有去上课的同学吧,我在这上面也说不清楚):

(以上从“作者——中图分类号”都是用五号楷体)

(中图分类号下面空一行)

七、引言

(另起一行空两个字开始写引言内容,引言也就是课本上的那些论文的第一段,自己看一下课本的文章吧!)

八、正文(这部分内容格式也比较复杂,去问问今天有上课的同学吧!有公式和字母(如:A、B等)的都要用公式编辑器,公式一般都要居中)

1.第一层小标题(顶格,加粗)

(另起一行空两个字写内容,下面一样)

1.1第二层小标题(顶格,若没有就不用写)

(后面依次类推:若有第三层就顶格写1.1.1,然后写小标题内容)

2.„„

2.1„„

3.„„

3.1„„

新课程教研总结 篇5

张顺辉2010年11月

十一月份是本学期本课题的规划之月。从计划的制定,到教材的挖掘整理;从授课中发现的疑点,到实际中的教研探索,都需要我们敏锐地观察切实地研究。现就本月的课题研究进行小结。

1.在教材中挖掘课题视点,结合教材《探索》进行课例设计

本学期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课本给出了十二个《探索》,但对我们学生来讲,可操作性的《探索》案例只有六个,其中《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中国的城市郊区化》、《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区位选择》《调查一个城市的变化》四个,我们计划在教学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相应学段是实施。目前已实施的是《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让学生调查了他们自曾父(母)到祖父(母)到本人各段的家庭子女数量,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人流变化一家庭为单位的变化数量;同时结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国情从中分析人口数量的主观原因。学生对这一课题完成的交好!

2.结合教学活动,从实际出发,自主设计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课题特例 本月,我们针对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内容,在讲授了“人口的概念、分类”后,重点从经济的原因入手学习了“人口迁移”的五大原因。为了使广大学生切实感到人口迁移的影响,我们设计了《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教研子课题,要求学生以时间为纵坐标,调查自己家族人口自曾祖父(母)起到本人,这段时间的家庭居住地变动状况及不同居住地经济条件,并且以询问的方式记录下被调查人口的语录,从中分析家族人口迁移的原因。共收到学生为完成此子课题所进行的调查报告七十余份,还有一部分未完成。不过从中可看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同学热情很高。

3.学习《多元智能论》、《建构主义与学校教育》、《地理学课的实验方法》三本理论著作。

新课程教研总结 篇6

在学校中,教研组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与研究起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在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已为大家关注与探索的课题。为此,在总结与反思、实践与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教研组建设的不成熟的意见,以与大家共同探讨学校科研兴校、兴教乊方略。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中学基础教学中,近年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不争的亊实,相当多的学校,功利主义教育及其“考试分数万能”仍压倒一切地统率着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在这种背景下。不难发现一些学校在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因而教研组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教研组建设也只能随波逐流。自我陶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该也已初步达成一个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迚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学校的教研“革命”——校本教研,即学校要凸显以校为本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提出了“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迚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然而,教研组无疑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如果失去这一基地,也就是失去了校本教研。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迚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觃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都不能局限于“教研是软仸务、软环境,一时难见效”的认识上。教研组建设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创造,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大创举。迚一步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不但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她仍然是一个广阔天地,只要我们勇于、善于去开拓,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事、探究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学校教研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在现阶段中,确立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内容.是学校和老师们共同面对和必须明白的问题。

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力推迚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升理论;坚持教学、科研、培训

三位一体化,探索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教研新模式:坚持群众路线,重视开发潜能与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坚持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为立足点,努力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与积极性,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研乊路。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从教研组建设现状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出发,认为当前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重点内容是:

1.因校制宜地抓好教研组的组织建设。必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觃模、条件、特点与个性.以提高教研效能为宗旨,实施学校教研机构与组织的调整,幵建立合理、觃范、可行、高效、个性化的教研网络,切实保证教研组的职能不错位、管理不缺位、工作不到位,行动不让位。

2.名副其实地抓好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必须迚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觃范和落实学习计划,奉富学习内容,注重讲究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全员化和终身化。

3.觃范系统地抓好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必须积极推行教学、科研与培训的制度化管理.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觃章制度,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务本求实地抓好教研组的教研平台建设。必须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立足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抓手,切实提高全面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幵搭建起切实可行、行乊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

5.奋勇当先地抓好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坚持课题研究实用主义,反对课题研究功利主义,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迚行研究,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课题研究系统.切实能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素养。

6.切实可行地抓好教研组的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新观念。要按照促迚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总体要求.做好学科内综合和相关课程体系组合(综合)的文章,根据学校校本课程总体觃划,切实制定学科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提出校本课程教材编写意见,落实编写仸务,幵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科校本课程的体系与内容。

7.积极主动地抓好教研组的学科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的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研组.而不应该是学校、学生或其他的意识。教研组加强对考

试命题及评价的研究,根据国家、地方和学校有关指导性意见或《考试大纲》,切实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案或标准。

三、合力开创教研组建设的新局面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本教研与教研组建设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校长或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但归根结底决定于他和他们的教育功能观、价值观和质量观。传统的落后观念的“折磨”,使他和他们丧失了勇气和胆略,难以冲破或阷挡应试教育的重重包围或冲击,对教研组建设自然显得无心、无力而为乊。尽管都会高喊“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仸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但只能听见雷声不见雨点,甚至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能在一夜时间编造出许多教研成果与经验,成了可看可听不可学的东西,这种行为和东西对学校教研氛围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因此,教研组的建设是否得到重视和加强,关键是校长的观念转变,幵能主动接受“挑战”,迚行一次“蜕变”,担仸起“第一责仸人”的责仸,还能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学校有了这样的教研领路人和“领头雁”。幵带领教研组向“校本教研”迚军,走向“科研兴校、兴教和兴学”乊路。如果这样,这就为这不难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也就会有科研思想和思路,有思路就会出措施,有了措施就会出政策,有了政策就会出人才。

2.德才兼备.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在传统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优秀教研组,肯定有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组长,由他带出或培育了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教”出优秀的学科教学质量。然而,在现代学校教育教学中也很少有例外。因此,选聘好、使用好和培养好教研组长是举足轻重,说得严重些同教研组“生死攸关”。德才兼备缺一不可,不搞论资排辈,更不能仸人唯亲。不拘一栺选用教研组长。要定责仸,同时给权力,还要给予同其贡献相对称的利益。作为教研组长,其工作职责和作用的发挥,主要的倒不在于组织安排教研活动与学习.而在于用心、用力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如果有了那种团队精神,说课评课、集体备课、合作研究、师徒结对、资源共享、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都将会和衷共济、纲举目张、集思广益。也许会产生和迚入“办法比困难多”,“我要开课”、“我要听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当然培育团队精神,需要集体的共鸣与默契配合,需要组长及全体付出深重代价,需要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其艰难困苦,也更显得十分的可贵。但只要奉信和实践“教育是亊业,亊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那么,“奇迹”或迟或早、或大或小肯定会发生。

3.自主自立.激活高效的教研机制。无论校本教研建设,还是教研组建设都必须自主自立,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自己的教研天地和春天,才能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实践与经验已经证明。学校教研天地,仅依赖于外力是开拓不起来的,即使由专家实施“移栻”、“施肥”和“修剪”等手术,最理想结果是一花独花.弄不好是拔苗助长,好景不长。这就是“外

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研组建设不要建成“啦啦队”和“陪审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努力争取“外援”的自立自强方针.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要一切从实际和需要出发。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地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最重要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机制,不是涂脂抹粉,画蛇添足。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是机制的源泉,机制又能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是理科类、还是文科类的教研机制,课堂教学的研究无疑是教研机制的核心或焦点,起着主导作用。总乊,要有教研机制,重要的是有生命活力。

4.科学觃范,提供有力的教研保障。教研组建设如果没有学校支持和环境保障,只有画饼充饥,做得更好一点要算搞“模拟演习式”的教研活动。例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果学校不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和条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课程的开发则将毫无意义。又如,要求教师参与教育网或教研平台)、校园网讨论、资源共享或上网学习,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保证,岂不是望梅止渴。再如,由于能者为劳.那些超负荷仸课的老师,忙于备课、改作和辅导,他们还能顾及学习与教学研究?还有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只有精神鼓励.如果没有经费保障显然是难见成效。所谓研究在于求真,只有求实,才能求真。学校、教研组和老师所开展一切教学研究活动,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觃律,必须贯彻教育方针,最大化实现培养目标。因而,学校或职能部门应按照科学觃范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提供和保障教研组建设中自身无法克服的所需要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和工具等。同时。良好的客观条件的争取最佳的途径是主观的积极努力.没有主观愿望与能动作用,提供的条件越优越,则浪费将越严重。只有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互为促迚,教研保障才会更有力度。

新课程教研总结 篇7

新课改给体育教学校本研究带来了新的选题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也给体育教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 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即对体育教育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是历次教育改革所缺少的实质性内容;其次, 新课程改革是把课程放在一个充分自由、开放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之中去实施, 打破了过去相对封闭的课程体制;第三,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在体育教育中关注人的发展, 既关注学生的发展, 也要关注教师的发展, 突出人文性是研究工作的一个新变化。

1. 体育课堂教学研究

体育课堂教学研究是体育校本研究永远的主题。这些研究可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组织教法、教学效果等。例如教学后的研究, 可以在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单元教学后, 在一定理念的指导下, 去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和提升。

2.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析研究为重点

体育与健康标准提出了五大学习领域目标, 要求目标统领内容, 通过内容来实现目标, 二者相互辩证统一。给一线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 由于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 使广大教师不知道如何组织、选择教材教学。所以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体育教师如何“用教材”, 而非如何“教教材”;研究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研究如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 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 教师是“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 其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而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3. 备课、说课研究

体育备课与说课研究非常易被忽视, 备课与说课是大家经常做的教研活动, 但研究备课、说课的较少。如教学目标的表达、功能、分类、教案的设计, 组织教法的实施、教学后记与教师的成长,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说课说什么, 怎么评价说课, 说课与教师的教学能力, 说课与教师的教研能力等。

4. 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课程学习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统一的考试与测评来衡量学生, 这主要是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教育观念, 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不仅应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 还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 并给教师提供评价依据, 以便于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教学实践说明, 体育学习评价就是体育学习中的一个环节, 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如何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使之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地发展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二、体育校本教研的方法

1. 树立与专家对话意识, 以教育专业期刊或教研网络为媒介, 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经验, 教师经过学习, 积极思考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同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参加培训或请骨干教师到学校作讲座、互动交流, 面对面地与专家对话交流。

2. 树立课题研究意识。校本教研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 真实的问题, 课堂中的问题, 使问题转化为课题意识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 提倡课题研究、微型实效、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开展课题研究, 促进教研组体育教师群体在研究中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这次课程改革给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教研组教师的参与下,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计划、系统地研究, 才有可能在教研组教师群体层面上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3. 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在体育教学中处处可见, 但是能引起我们重视的少之又少。教学案例研究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的事件, 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 有利于教师的分析与反思。体育教师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 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 或者是观看自己的、他人的体育课堂教学录像或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示范课后进行案例分析研讨。开展教研活动时, 各位教师可拿出各自的案例, 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 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通过这种案例研究的手段指导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 案例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搭起了一座桥梁, 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

新课程教研总结 篇8

一、 腿要勤

所谓腿要勤,指的是教研员要经常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观摩一线教师的课,诊断教师的教学,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商榷教法,交流观课感受,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是教研员角色的应有之义。

令人担忧的是,有的教研员很少把听课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来做,甚至根本没有走进一线教师的课堂,与教师共同探究教育教学。有的教研员上班时间看报纸、喝茶、打毛衣、炒股票,一学年都不到学校进行调研,远离了一线教师,脱离了教学实际。

教研员只有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观摩教师的教学,平等真诚地与教师切磋、探讨、交流,成为一线教师教学业务上的指引者,才能真正发挥教研员的应有作用。其实,一线教师非常渴望得到教研员的帮助和指点迷津,切实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益。

笔者认识的川南某县教研员每学期都要深入到县内的村小听课,每学期到基层学校听课近200节。他从县城乘车转车,有时坐两轮摩托车,有时踩着泥泞小路,有时跋涉在崎岖的山路,县里每所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辞辛劳,深入基层,坐在教室里聆听教师的教学,与广大教师一起探究教学,成为其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毋庸置疑,他是一个“接地气”的教研员,倍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欢与敬仰,获得了“省优秀教研员”的称号。真正的教研员应该如是。

二、 眼要毒

陈钟樑先生曾说,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毒眼”。他所说的“毒”,指的是敏锐和深刻,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学生读不出来的东西。其实,何止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毒眼”,教研员何尝不需要一双“毒眼”。此处的“毒眼”是指教研员的眼光独到深刻,能够一针见血地看出教师课堂的优劣,教学水平的高低,只有教研员自己站得高,才能高屋建瓴地从课程学、学科视野、课程标准等角度诊断教学,解剖课堂,讲出教师教学的优点与不足,道出教师教学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教师重构教学,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这就需要教研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精深的学科理论,正确解读课标的内涵,深刻领悟课标的精神,准确把握学科、年段的具体要求,熟悉相关学科的教材。

笔者多次参加教研活动,发现有的教研员观课评课时对教学现象或教学环节大多就事论事,笼统而不具体,如“教学中小练笔环节设计得很好,起到一定的练笔作用”,“导入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好在哪里,起到了什么作用,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好在哪里,讲不出个一二三来,给不出可行性建议。教研员不能从学科视野和课标的角度来观课评课,而是泛泛而谈,隔靴搔痒,触及不到教学的本质,致使上课教师不明白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参与者获得的只是一些粗糙的教学现象和零星的思想碎片,不能升华为经验和理论,正所谓“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试想,这样的教研员能给执教者和观课教师带去专业上的提升吗?这个区域内的教学质量会有多大的提高呢?

因此,教研员要多读书,尤其是读专业书籍期刊,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开阔自身眼界,夯实专业理论,增强学科素养,及时了解当前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本学科的热点难点。教研员只有这样不断修炼基本功,才能让专业思想“高”起来,学科理念“新”起来,观课评课议课才会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眼光自然就“毒”了。这是每个教研员都需要潜心修炼的看家本领。

三、 嘴要利

此处的“嘴要利”,指教研员口头表达能力要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研员是靠“嘴”吃饭的。

教研员行走于学校,奔走于教师课堂,活跃于各种教研活动,“指点江山”,无论其专业思想、学科观点,或是观课评课、指导帮助他人,都需要有声语言来表达见解,传递思想,传播理念。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笨嘴拙舌”的教研员会把教研工作干好。“口才”对于教研员之重要不言而喻。如北京的吴琳老师就是一个思维敏捷、口吐莲花的教研员。她点评教学深刻独到,字字珠玑,颇能给与会者思考启迪;她主持过很多大型的教研活动,穿插衔接,妙语连珠,各个环节衔接得流畅妥贴,发言令人回味无穷。吴老师深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表达,让教研活动风生水起,带给与会者的是学术的盛宴,思想的享受。

诚然,教研员的口才有天赋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后天勤奋历练的结果。优秀的“口才”源于扎实的专业、深刻的思想、灵敏的思维,以及对教育教学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感悟。没有“思想”,何来振聋发聩之音;没有“思考”,哪来妙语连珠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磨砺思想的锋芒是教研员日日修炼的功课。这就需要教研员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名师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勤于思考,多角度思考,让头脑永不生锈,为思想引入源头活水。教研员有了深厚的专业底蕴,胸中藏有“千山万壑”,观课评课时讲话就具有含金量,就能传播思想的精髓、教学的精华,这是教研员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体现。

四、 要“下水”

常言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后者指的是教研员不但要善于研究教学,还要亲临教学一线,走上讲台,亲自上课。

如果一个教研员只晓得坐而论道,高谈阔论,而不深入教学阵地,只能是“闭门造车”,脱离教学实际的研究再多也是“空中楼阁”,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倘若教研员不亲自深入课堂去看看教材,了解学生,就不可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知道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和困惑,又如何引领教师成长、助推区域教育的发展呢?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有不少教研员光说不练,凭其身份对一线教师指手画脚,却不敢走上讲台以身示范。这是教研员职能的缺失,也是教研员的悲哀。我们可以想见,这样的教研员无论其说得如何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又有谁会真正信服呢?由于他们没有深入到教学实际中,缺少教学这一课的切身体验,所言往往无关痛痒,难以切中教学关键要旨,指导时会有失偏颇,甚至把与会者的思想引入狭隘与歧途。

一个游泳教练如果光说不练,学员就不可能获得感性的认识。毫不夸张地说,示范就是最好的指导。游泳如此,教学亦然。教研员经常“下下水”,才晓得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切学生,才能了解教学策略是否能突破重难点,才知道行走课堂的深浅,何处该点拨,啥时可拓展。教研员躬身课堂实践,对教学感同身受时,指导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过经过脉”,提醒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尽量让教师少走弯路;教研员有切身的教学体验、直观丰富的教学思考,观课评课的针对性才强,才可能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为执教者提出建设性意见,指明今后教学需要改进努力的方向,同时带给与会者深度的教学思考,促进其专业成长。一言以蔽之,教研员“下水”对教师极具直观的示范指导作用,胜过千言万语。

当前,活跃于教学一线的教研员颇多,如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湖北的余映潮老师、江苏的于永正老师、江西的王玲湘老师,他们身居教研员角色,却经常“下水”,与一线教师同台上课,用课例承载自己的研究,用教学展示自己的思想,知教学的深浅,懂讲台的“高低”,其“且研且教,研教结合”的专业品质深为一线教师喜爱与敬仰,堪为广大教研员学习的榜样。他们勤学善思和“言传身教”,让自己在教研上独树一帜,成果丰硕,帮助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业务上获得很好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教师在专业上获得成长,真是功莫大焉。此当是教研员工作追求的高境界。

五、 笔要勤

教研员由于自身具有扎实的理论及丰厚的专业素养,经常行走于研究与教学之间,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思维的结晶与智慧的火花时常灵光乍现,如果仅仅靠“嘴”传播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其范围是有限的,受益的只是局部或部分教师。教研员的成果若能在更大范围交流,甚至让全国的同仁分享,带给更多的教师思考和借鉴,岂不是中国教育之幸,教师之幸?

怎样扩大教研员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教师受益呢?毋庸置疑,文字能够很好地留存思想,超越时空,让教研员的经验成果传播得很远。当前,资讯发达,网络遍布,信息传播的范围广,速度快。如果教研员能把经验成果化作文字,随着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扩大交流范围,就能让遍布于城市乡村的每一所学校中的教师受益,获得思想的启迪,改变自己,改进教学。

这就要求教研员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善于思考,还要勤于笔耕,及时记录零碎的思想,捕捉智慧的火花,积累教育教学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比较,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炼,形成系统的思考,把一般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放在博客,或向全国的教育教学期刊投稿,在带给更多教师思考借鉴的同时,与广大教师的思维碰撞,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产生良性循环及核能裂变效应。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研员疏于思考研究,很少用笔思考、记录教育教学,更不用说有高质量的经验成果发表在全国性的专业期刊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样的教研员如果在检查教学常规时要求一线教师写好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经验文章,是不是有点可笑?如果有教师让他们指导写教育教学文稿,不知道会不会把教师引入歧途,误导教师,进而毁了教育教学呢?

放眼当前的专家、名师、优秀教研员,谁不是善于思考,勤于笔耕之人?他们著作等身,把丰硕的教研成果化作文字撒播于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或发表于自己的教育博客,供大江南北的教研员和城市乡村的教师阅读、参考、借鉴,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用笔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一名真正的教研员发挥职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教研员成长的奥秘。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员只有勤学善思,拥有丰富深厚的理论素养、过硬的教学功夫,时常亲临教学一线,时常“下下水”上示范课,修炼一双“毒眼”、一张利嘴,同时把自己的教研成果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去,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业务上的导师、成长的推手,进而为新课改保驾护航。

新课程教研总结 篇9

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中心小学 赵青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我们二年级数学组四位老师精诚团结、扎实从教、深入教研、相互促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教研组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整体情况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的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精诚团结,和谐共处。

我们组四位年轻老师,大家共处一室,生活上彼此关心,工作中互相促进,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精诚团结、和谐共处的氛围,足以使每个成员都倍感温馨。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我们出色完成工作的法宝。

(二)扎实从教,求真务实。

组内每位教师,教学态度端正,教学工作认真,大家都能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上认真落实,精益求精。

本学期中间,在学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之前,我组召开了小组会,专门就常规检查工作进行了前期自行检查。总体情况令人满意。

二、所做工作

教研工作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认真规划,深入实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共同研讨决定,制定合理计划。

本学期初,我们组召开小组会,共同研讨、制订了本学期教研组计划。计划从大处着眼,细节着手,力求符合本组实际,确保计划切实可行。

2.研究教案备写,坚持统分结合。

教案的备写,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不同的章节,由不同教师主要执笔,分工是为了减轻大家的工作量。

3.实施教学研讨,提升课堂效益。

本学期我们共组织了三轮组内课堂教学研讨。

第一轮,9月底到10月中旬,王老师对课本32页的例5《解决问题》开展教学;第二轮,10月底到11月中旬,贾老师实施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第三轮,11月底到12月初,由赵老师执教课本78页的例3《解决问题》。

我们评议研讨的模式是:执教教师先精心准备并实施首次教学活动,组内全部教师积极参与听课研讨,就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评议,肯定教学中的特色,并对其中有待改进的环节提出整改意见,随后,由执教教师精心准备后,在下一周重新实施教学,组内教师再次听课评课,直到小组集体评议满意为止。

在三轮课堂教学研讨之外,我组还经常就教材的重点、难点章节实施精细化备课模式。具体做法是:全体教师梳理出教材的重点、难点章节,统一研讨后,制定教学方案,编订教学课件,由各教师在本班实施教学。教学结束后,我组教师在一起畅所欲言总结本节教学的得失、优劣。通过这一活动,我组精细化备课模式逐渐形成,教研的针对性、深入性明显提高。

4.推行教学开放日,相互借鉴学习。

10月,推行教学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到校随堂听课,通过教学开放日活动,向家长、社会展示我校教师的风采,增进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5.严格月考命题,及时科学评析。

九月底,由张、贾两位老师负责,编制了第一次月考试题。12月,赵和王老师负责,编制了第二次月考试题。

我们编制月考试题的程式是:先由命题负责教师依据课标要求,梳理本次考试的范围,列出要考核的知识要点,确定命题的题型,合理确定各个知识点、各类题型的分数权重,然后据此编制试题。试题编制完成后,由组内教师共同把关、审定后通过。

两次月考结束后,全组老师均及时对月考情况进行了评阅、分析、小结,详细分析了学生的情况,试题的得失,对以后命题和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6.扎实安排备考,落实考试分析。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我组老师均对复习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确定复习的整体思路。考试结束后,及时对学生试卷进行了评阅,对考试情况进行了分析、小结。结合我组负责的市级课题研究《常见错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总结,以便为以后教学工作提供指导。7.重视经验总结,开展论文交流。

教学工作的得失,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以便相互借鉴,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及时组织组内教师,就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或就全面工作,或就某一方面,写出文字材料,精雕细琢形成论文,在组内交流后,择优向上推荐。本学期,我组张和王两位老师的论文推向校级交流。

三、思考与建议

班额过大,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精细化教学力不从心。如何调整或适应,有待于我们共同思考和探索。

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素质教育方向明晰,办促进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任重道远。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是我们坚信,教师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教育的明天是让人充满期待的,因为我们在路上。

以上是我们教研组本学期工作的简单介绍,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市政工程经营成本管理下一篇:六年级毕业班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