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程标准

2023-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产业经济学课程标准

基于产业集群经济的目标商业网站收购选择标准初探

[摘要] 国内外出现一些商业网站收购案。这对商业网站的建设和运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应用产业集群经济理论对商业网站收购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在商业网站收购中选择目标商业网站的标准。此标准对顺利开展商业网站收购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网站收购 标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商业网站。由此带来国内外商业网站收购事例的出现。如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内容服务商——搜狐网站,它收购了华人最大的青年社區ChinaRen.com网站。百度收购全球最大的网址站hao123.com。百度出资5000万人民币,外加部分百度股权,双方交易价格属于中国内地涉及较大金额的网站收购案。国内著名民营传媒企业”欢乐传媒”已成功收购著名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这是国内民营传媒企业第一起收购新媒体案,收购涉及金额超过500万美元。搜索巨头Google公司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YouTube公司。类似的网站收购事例还很多。

一、商业网站购并的特点

收购的英文单词为“Acquisition”,意即获得或收获。从中文语义上说,可以将收购理解为购买或买入。如果将收购的中英文含义结合起来,可以将网站收购理解为,一个网站购买其他网站股权或资产的行为。

所谓商业网站购并,是指商业网站股权或资产收购和网站兼并。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商业网站之间的股权与资产收购,二是指商业网站兼并,兼并是指被兼并商业网站的企业法人资格的消失。

商业网站购并是一种投资,但与其他投资相比,这种投资具有特殊性质与功能。概括地说,商业网站购并具有三大基本特性:

首先,商业网站购并是一种产权交易。商业网站购并的对象是目标商业网站的股权或资产。而股权与资产收购的实质是产权交易。

其次,商业网站购并是一种经济资源再配置活动。商业网站购并意味着经济资源的流入与流出,以及资源配置方式与状态的改变。

最后,商业网站购并是生产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二、产业集群经济机制下的商业网站购并

商业网站购并是产业集群的要求。群是理解创新过程和决定使创新处于最佳状态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产业集群经济是商业网站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资本创新的必然。它通过产业集群内相关商业网站的合作来营造创新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一般情况下,商业网站购并的产业集群程度可用产业集中度来度量。即CRn指数

CRn的计算公式:

其中::表示整个产业某一特定指标值;

:为从大到小排序,前n家商业网站某一特定指标和。

CRn指数的特点:

第一,对两个产业的集中度进行比较时,其结果会随着n的取值不同而不同;

第二,CRn指标只反映了特定产业中n最大商业网站的情况,却没有考虑产业中n个商业网站以外的商业网站数量及其规模分布情况。

商业网站规模扩张是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即投资建设与购并其他商业企业网站。与投资扩建相比,商业网站购并扩张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可以节省时间。因为购并扩张不存在投资建设周期;二是商业网站购并扩张不会导致行业供给规模扩大;三是可以节约成本。因为两个商业网站合二为一后,由于机构合并、共用营销网络、统一研发和广告宣传、以及实行大规模采购,所以会导致管理成本、营销成本、研发成本与采购成本的节约。

三、选择购并目标商业网站的标准

商业网站的购并对商业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使得选择合适的目标商业网站进行购并就显得尤为关键。

进行商业网站购并投资而不进行其他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能够获得更高回报。商业网站购并能否获得更高投资回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商业网站是否存在增值潜力或空间。目标商业网站增值潜力或空间的大小,决定商业网站购并投资回报率的高低。

因此,搜寻或选择发展潜力或增值空间较大的目标商业网站,是商业网站购并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选择目标商业网站应当坚持四项标准:

第一,能否形成协同效应(增效作用),包括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等。

第二,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商业网站运行时可获得有形的收入和无形的价值。有形收入是指商业网站通过较高的点击率获得广告收入、用户在网上消耗时长的收入、网上商品与服务收入等。无形价值包括客户资料和商业网站知名度。网民在商业网站注册后,商业网站可获得到客户资料.由此可分析客户的需求,为客户进行定制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商业网站的知名度是通过点击率来体现,点击率的提高可为商业网站带来较高的人气和商业机会。

第三,商业网站市价是否被低估,对商业网站做价值评估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

商业网站中的有形资产包括网站运行所使用的PC机、服务器以及工作间等。评估一般采用成本法与市场法。

商业网站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客户群价值、独特的资源(中国概念、本地化配送体系和网站技术等)和商业网站的商业模式、市场潜力、未来规模扩展性等。评估需要采用收益法来确定。

第四,购并后能否产生垄断效益或减少竞争损失。

参考文献:

[1]龙马工作室:典型商业网站建设实例精讲-(DREAMWEAVER版)(附光盘).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年4月

[2]吴汉洪: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3]韦斯顿:动态财务管理案例:购并及重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牟 静 郭建军

第2篇: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我国 ICT 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7-2019年 ICT产业六类细分行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将其作为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度量指标,实证检验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 ICT 产业六类细分行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由失调变为协调,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耦合协调度;ICT产业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已不再有效,需要把生产要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海因茨认为技术标准化能够保证技术的通用性与互换性,所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和全球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在新的經济结构转换过程中,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重要方面,现阶段我国需要经济数字化提升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要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加强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数字化的基础,在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ICT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关系也逐渐被重视:一方面,技术标准化能提高ICT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成功率和效率,即用技术标准化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重复和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技术标准化能够使ICT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进而缩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即标准化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的效益,实现经济增长。那么我国ICT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怎么样?这种耦合协调度会对ICT产业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文献综述

在已有的研究中,一部分文献着重关注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单向关系。 Swann(2000)认为标准化是微观经济基础设施的一个关键部分,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建立一个强大、开放、组织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它可以促进创新并阻碍不良结果的发生进而更好地进行创新驱动;在标准化过程中也会出现抑制创新活动的现象,但这为之后的创新创造了基础设施条件,而且精心设计的标准能够减少不良结果的发生[2]。王世明等(2009)、刘恩初和李健英(2014)认为技术标准化能提升技术创新效率[3~4],即技术标准化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标准化阻碍了技术创新。Tassey(2000)认为标准化会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逐渐将小型或潜在的创新公司排除体系之外;标准化也能抑制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在技术生命周期过早完成标准化可能会限制创新[5]。王黎萤等(2004)从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角度探讨其对后续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对技术标准的滥用会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6]。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相互影响。Robert 和Sriram(2000)通过四个案例说明了标准与创新之间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标准带来的益处比其带来的限制多[7]。李春田(2004)提出标准化与创新之间看似矛盾,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标准化不仅不会限制创新,还准备了创新所必备的条件[8]。赵树宽等(2012)构建了技术标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长期条件下技术标准会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技术创新对技术标准具有促进作用[9]。陶忠元和夏婧(2015)、陈淑梅和高佳汇(2019)、陈欢和汤易兵(202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相互促进[10~12]。

另一类文献则主要关注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学者把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开研究。DIN(2000)通过对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标准化总体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发现技术标准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都存在促进作用[13]。Blind 和Jungmittag(2008)运用专利和标准数据对欧洲国家的情况进行研究,得到专利存量和技术标准存量都对经济增长有影响[14]。胡彩梅和韦福雷(2011)、宗查查(2014)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都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15~16]。赓金洲(2012)对技术标准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测度分析,结果发现在发展速度上,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速度作用更突出,且技术创新的作用更明显,三者保持着各自的发展规律[17]。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关系研究都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大部分文献以国家层面数据或省际层面数据进行分析,只有少数以具体行业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而且指标单一,不能全面展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水平。因此,本文以2007-2019年ICT产业数据为样本,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ICT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ICT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本文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并将其与中国标准分类(CCS)中对ICT产业的划分进行比较,最终把ICT产业划分为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JSJ)、通信设备制造业(TX)、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GB)、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ST)、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业(DZ)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QT),并参考陶忠元和夏婧(2015)[10]、陈欢和汤易兵(2020)[12]的研究,同时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可操作性与全面性,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构建评价ICT产业六类细分行业技术创新系统与技术标准化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三个方面,产出包括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专业化人才完成,所以选择R&D 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比重衡量人力投入;R&D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技术创新活动,因此用其衡量财力投入;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则能体现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软件与硬件设施情况,即物力水平。创新产出一方面是通过发明专利这种带来间接效益的形式体现,另一方面是通过新产品的销售带来直接效益,因此分别采用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技术标准化系统也是按照相同的原理选择指标,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标准化投入方面选择起草单位数量和委员数量代表物力和人力;标准化产出方面选取每年累计的国家标准数量体现直接产出,选择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的标准研制贡献指数体现标准研制效果,并用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代表标准化国际程度。ICT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根据熵值赋权法计算ICT产业六类细分行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系统的各项评价指标权重,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在创新投入方面,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的权重最高,为0.71349,其次为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产出方面则相反,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的权重最低,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业权重最高,为0.48554。在标准化投入方面,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权重最高,为0.43419,其次是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标准化产出方面,权重最高的是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最低的是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综合来看,六类细分行业的创新投入都高于创新产出,而在技术标准化方面则是标准化投入低于标准化产出。

技术创新系统与技术标准化系统之间的耦合度测量的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关系的强弱。耦合度较高代表着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设Z1为技术创新系统序参量,Z2为技术标准化

系统序参量,Zij(i=1,2;j=1,2,3,…,m)为基础观测指标,wij为各个指标的权重,令 Zi =wijZij为两个系统的外在发展功效函数。借鉴现有的研究文献[12],构建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度模型如下:

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为:

D表示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T表示两个系统的协同调和指数,反映两者的共同贡献程度,a、b为两个系统的重要程度,一般令a=b=0.5,反映两个系统同等重要。王钊等(2020)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调度时把耦合协调度划分为10个等级[18],如表3所示。

通过计算2007-2019年ICT六类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综合贡献值、技术标准化贡献值及耦合度,进一步得到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4和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各行业耦合协调度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逐渐由失调状态转变为协调状态。因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大部分行业的耦合协调度出现了短暂下降,之后隨着国家政策的出台逐渐缓和;2016年我国成功举办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这为ICT 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同步发展创造了准备条件,因此2017年除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外所有行业的耦合协调度都得到提升。此外不同行业的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不同。2007年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其他行业都处于濒临失调状态;随后通信设备制造业2008年以后一直处于协调状态,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14年以后才一直处于协调状态,期间,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增幅最快。

四、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模型设计

为了探究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与产业经济增长关系,本文基于2007-2019年ICT 产业六类细分行业的数据,构建了一个实证模型:

其中,it 表示第i类行业在第t 年的指标值(i=1,2,3,...,6;t=1,2,3,...,13);?为随机误差项;lngdp表示对产业经济增长的衡量;co 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在上文中已经测量出结果;lncontrols为控制变量的对数。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综合影响产业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19]和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规模以上企业的年末就业人数(l)、资本存量(k)、拥有发明专利数(pat)和进出口总额(open)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代表劳动力、资本、研发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其中资本存量采用张军等(2004)[20]的计算方法得到。

本文选取的是我国2007-2019年ICT 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相关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网站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对于少部分缺失数据,采用趋势拟合法以及前后平均法估算得出。

(三)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因为本文使用的是面板数据,包含截面数据和时间数据,为了避免伪回归结果,所以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取的是LLC 检验和IPS 检验,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个变量水平序列平稳,结果如表5所示。

2.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表6显示的是运用上述面板数据模型得到的 OLS、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的基准回归结果。 OLS通常没有控制住个体固定效应,FE模型的优势就在于控制了固定效应,同时为了确定回归方程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对方程进行了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小于0.1,证明固定效应比随机效应更合适,所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

从表6的FE结果可以看出,ICT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系数为0.4936,即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增加1%,产业经济水平相应增长0.4936%。这意味着在ICT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新产品与其他产品之间相互兼容,各项技术创新活动都以现有的技术标准为基准进行研发,当新产品投入并广泛应用于市场后,相关部门为了规避各种低效率适配产品的出现,就会针对产品创新部分制定新的标准,让市场变得更加有序。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化活动通过这样的相互协调过程共同促进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越高,越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3.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本文实证结果的稳健性,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使用主营业务收入(lnin? come)衡量产业经济增长,替换被解释变量之后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通过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替换被解释变量后,ICT 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采用2007-2019年ICT 产业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ICT 产业下辖六类细分行业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情况,并把耦合协调度作为ICT 产业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探讨了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耦合协调发展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研究内容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由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我国ICT 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失调逐渐转变为协调;第二,根据构建的固定效应模型,ICT 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的耦合协调度增加1%会使产业经济水平增长0.4936%。

(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ICT 产业技术创新环节,提高其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比。虽然我国ICT 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是相对于技术创新产出的占比,技术创新投入的占比偏高,技术创新投入大约是技术创新产出的1.4倍①,因此要从ICT 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共同完善。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要注重考察投入项目的可行性,避免盲目投入导致资源的浪费;在技术创新产出方面,要充分发挥创新系统内各个主体的作用,提升技术创新投入的转化率,必要时可以设置相关考核机制,提升创新产出水平,使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逐渐趋向均衡状态。

第二,加强技术标准化建设,促进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体系高度协调发展。我国ICT产业技术标准化投入比技术创新投入低,技术标准化建设也比发达国家晚,所以不仅需要注重技术标准化的投入,还要实现高质量的产出。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学校培养技术标准化人才增设专项资金,接受资金主体要搭建平台让人才充分施展才能,壮大技术标准化建设队伍;另一方面,参与制定技术标准的成员要关注国际标准化动态,在此基础上提升我国ICT产业技术标准产出质量,进而提高我国技术标准国际化程度。

第三,建设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一体化部门,加强ICT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部门之间的联动。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之间具有较强的互动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因此要促进技术创新部门与技术标准化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增强作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化建设主体的企业、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相互联系,支持并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参与其标准的修订工作,实现技术标准与新技术兼容,提升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化体系协调程度,促进ICT产业经济增长。

注释:

①依据表2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的平均值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梁燕君,李晓龙.技术、经济与未来的标准化发展[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5,(8):22-25.

[2] SWANN G M P. 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ization,Final Report for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Directorat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M].Manchester:University of Manchester,2000.

[3]王世明,吕渭济,梅晓仁.自主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40-44.

[4]刘恩初,李健英.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效率关系实证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4):56-66.[5] TasseyG.Standardization in Technology-based Markets[J].Research Policy,2000,29(4):587-602.

[6]王黎萤,陈劲,杨幽红.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2):24-27.

[7] H.A.Robert,D.R.Sriram.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Innov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0,64(6):171-181.

[8]李春田.第五讲标准化与创新——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J].中国标准化,2004,(5):68-72.

[9]赵树宽,余海晴,姜红.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9):1333-1341+1420.

[10]陶忠元,夏婧.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互动效应——基于9类细分行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8):61-66.

[11]陈淑梅,高佳汇.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技术创新与标准的互动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9,(12):1-6.

[12]陈欢,汤易兵.技术创新与标准化耦合协同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15):157-162.

[13] DIN.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tandardization[C]. DIN German Institute for Standardization,2000.

[14] Blind K,JungmittagA.The Impact of Patents and Standards on Macroeconomic Growth:a Panel Approach Covering four Countries and 12 Sectors[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8,29(1):51-60.

[15]胡彩梅,韦福雷.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3):16-20.[16]宗查查.技术标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

[17]赓金洲.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互动机理及测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8]王钊,王良虎,马雅恬.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联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9-78+202.

[19]程名望,贾晓佳,仇焕广.中国经济增长(1978-2015):灵感还是汗水?[J].经济研究,2019,(7):30-46.[2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責任编辑:彭晶晶)

作者:唐志军 吴晓萌

第3篇: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标准的构建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从课程教学标准制订的必要性、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标准.

【关键词】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标准

一、课程教学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目前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课时大部分集中在50~150课时,部分院校甚至取消了该课程.目前,宁夏无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统一教学标准,宁夏全部八所高职学院中高等数学教学情况千差万别,大部分学院没有制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标准,严重制约了高职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要求

课程的性质:高职经济数学是高职以会计、金融专业为主经济大类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1.用数学思想、概念和方法消化吸收经济概念和经济原理的能力;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3.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4.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5.关注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品质,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教学要求: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完善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述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有机整合的综合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学情等因素,对综合教学方法体系中教学方法进行有效选择与组合,旨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的作用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培养学生掌握必要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养成良好品德与个性三个方面协调发展.

(一)注意由实际问题引入基本知识.如导数用驾车的速度(瞬时速度)引入,定积分用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引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带着问题学习.同时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穿插相关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正确、全面地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把数学建模中的一些教学方法移植到数学教学中来,设置教学情境,诱导创新思维,让学生自己推导、发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及开放性思维能力.

(三)精心编写教学案例,设计问题链,以问题链中各个问题的求解过程为铺垫,引出数学知识,再将知识应用于处理实际问题,强化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开发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经济数学教学,可以提供图文声像并茂、色彩鲜明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形象直观地展现经济数学中的各种几何空间关系,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静止内容动态化.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课程考核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本课程考核分三个方面:平时成绩(占30%)+能力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45%).期末考试采取相同教学内容的班级统一命题、闭卷考试的方式,出同等难度与题量的A,B,C三套试卷.

平时成绩及能力考核具体内容设计:

(一)平时成绩

1.考核项目:(1)出勤(2)课后作业(3)课堂表现

2.考核内容:(1)迟到、早退、旷课、事假、病假、上课睡觉.(2)完成作业情况.(3)上课态度、参与程度、处理问题准确度(回答问题正确、到黑板板书做题正确).

3.考核标准:(1)出勤共计10分.学生上课迟到一次扣1分,请事假一次扣1分,病假一次扣0.5分,上课睡觉一次扣1分,旷课一次扣2分,扣完10分为止.(2)课后作业共计10分.少交一次作业扣2分,作业不认真、质量差一次扣1分,扣完10分为止.(3)课堂表现共计10分.上课积极参与,主动并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板书做题正确一次得2分、两次得5分、三次得8分、四次得10分.上课不回答问题或板书解题错误此项得0分.

(二)能力考核

1.考核项目:提交经济问题解决方案或分析报告.

2.考核内容:

(1)第一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经济函数分析报告;

(2)第二章内容学完后提交连续复利公式的推导及经济意义解释报告;

(3)第三章内容学完后提交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4)第四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及总函数改变量,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解决方案.

3.考核标准:

此项共计25分.提交方案或分析报告内容详实、准确,提交一个得6分、提交两个得12分、提交三个得18分、提交四个得25分.一次不提交方案或分析报告扣6分.

五、结 语

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既要考虑高职以会计、金融专业为主经济大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数学自身的科学结构以及经济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教育价值,兼顾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与改革的重要依据,是提高高职经济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建功.二十世纪的数学教育.中国数学教育[J],1952,2.

作者:彭钊

第4篇: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

广西科技大学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 班级********班 姓名*** 学号201401803049 二○一六年六月

我国现行产业系统中既有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化工业、塑料业等传统产业,又有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存的结构特征,但传统产业增长放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又受到传统产业的制约。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是当前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我国亟需解决的。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依存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面临国际经济竞争的压力,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出现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在未来很长时间仍将是我国主导产业。我国传统产业尚处于发展过程中,未来还有很大成长空间。因此,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我国将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的局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继续发展传统产业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是一种类似生物学的依存关系。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传统产业的支撑,传统产业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新兴产业只有在传统

产业的优化升级中才能培育出来。不能脱离传统产业去发展新兴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

(2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转型升级所需的新技术,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传统产业的新、改造和提升,最终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措施(一改变观念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不是替代关系,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协同依存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需要也不能以牺牲传统产业为前提,相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传统产业提供基础。

(二强化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新型化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传统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们要摆脱传统工业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困境,就必须推进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创造的成果,使传统产业降低投入,提高产出,使传统产业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例如,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下降,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发展中遭遇的重大瓶颈,我国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下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生产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的高

速发展促进了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装置的开发和产业化,极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作业效率、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成本攀升的传统产业发展瓶颈。

(三使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

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单位产品高能耗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传统产业亟

需通过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形成新的发展之路。例如,我汽车产业中也暴露出高能耗、高排放、低技术含量等现实问题,汽车产业的发展亟需重大技术创新。建立在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基础上的新能源汽车利用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替代传统汽车的内燃电动机,综合使用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新能源汽车一方面重构了传统汽车的基本结构,甚至引致整个汽车产业链的重构,同时又极大降低了汽车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传统产业的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需求驱动,并促进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依照产业生命周期发展规律,推进产业有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成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传统产业则处于成熟期向衰退期过渡的阶段,两者的产业特征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各自的优势将会出现互补的情况,相互推动发展。根据不同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序列形成良性循环。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增长率高,对经济的影响和拉动作用将越来越大。政府要采取保护和扶植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成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很高的贡献率。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挖掘成熟产业内部潜力,延长其在成熟期的时间,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当一个产业进入衰退期成为衰退产业之后,往往会对经济的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政府应及时采取限制发展的政策。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机制,完善协同界面

政府应协助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组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为一体的产业协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协同程度低的一个很大障碍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多数企业只知道自身行业情况,不知道其它行业有什么技术可以为自己的产品创新服务,也不知道自己的技术可以为哪些行业服务。因此,政府可以组建一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的中介组织,为二者牵线搭桥,收取一定中介费用,这对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共产界面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二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

企业间兼并收购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的可行措施,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之间进行兼并收购。

(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在扶持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重视传统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知识产权保护和鼓励创新方面要加大力度。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环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中介服务机构,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新技术成果能够及时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重视市场培育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度依靠政府扶持,忽视了市场力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这会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政府扶持是必要的,但一般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还得依赖市场,并与传统产业形成协同发展关系。

第5篇:《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产业经济学 2.课程英文名称:Industry Economics 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4.课程学时:总学时34 5.学 分:2 6.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学、发展经济学等 7.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 8.课程负责人:张小兰

二、课程性质与地位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的经济理论,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管理与政策理论等主要内容,揭示了产业发展,组织变化和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它概括和总结了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实践的经验。对于一国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组织重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与优化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强调其应用性。本学科的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产业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会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经济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政府政策部门、企业决策机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教学部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决策型人才。

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并且,在局部领域,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程度交叉。因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34学时,讲授内容依课堂进度会有所微调,另每章均配有各种形式的案例以辅助课堂教学)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4课时

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并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知道产业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的地位,清楚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意义。 第二章 产业关联:2课时

本章从量的角度,静态考察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即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主要介绍产业关联分析的方法、基本工具和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关联涵义和关联方式,掌握投入产出分析法,学会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了解产业波及及产业波及效果。 第三章 产业组织之S-C-P分析范式:4课时

本章主要讲解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围绕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基本研究范畴,介绍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介绍市场价 格行为、广告行为、兼并行为和企业技术进步等四方面市场行为,介绍市场绩效及其评价指标,并进一步探讨SCP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重点掌握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和市场绩效的评价指标以及SCP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市场行为分析的方法。 第四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结构:4课时

本章主要学习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场结构理论。包括以下内容:市场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进入退出壁垒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的基本含义和类型;了解和掌握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掌握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差别化 的概念、相应的度量方法及其影响的因素。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市场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各种对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 第五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行为:2课时

企业市场行为,即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环境要求不断调整战略和策略的行动。企业市场行为主要包括 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包括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的定价行为;以产权变动、组织调整为主要特征的并购行为;以提高竞争力、拓展市 场为目的的促销行为等(前者为价格行为;后两者为非价格行为)。市场协调行为主要是企业合作竞争行为,包括卡特尔、企业战略联盟等(既有价格合作也有非价格合作)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市场行为的性质、特点和种类;掌握并学会运用相关模型分析垄断厂商的定价和决策行为;掌握企业非价格行为的动因及其变化条件。

第六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绩效:2课时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价格、产量、费用、利润、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的状态。市场结构、市 场行为与市场绩效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市场结构是产业内部组织关系的表现形式;市场行为是产业组织状态与结构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量;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 合理化的基本判别标准。本章在阐述评价市场绩效的准则和度量方法的基础上,介绍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着重分析产业技术进步对市场绩效的作用。最后对 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做概括性总结。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掌握并学会运用相关指标评价市场绩效。了解市场绩效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把握市场行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第七章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2课时

本章是产业经济学重要内容之二——产业结构理论的概括性介绍。主要介绍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大家对产业结构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总体性认识。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重点掌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结构的含义、把握产业结构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特点,把握产业结构理论演进的脉络。 第八章 产业结构的演变:4课时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动受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变的含义,正确理解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识和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演变机理和规律。了解已有理论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解释。 第九章 产业结构优化:4课时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包括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以及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机制。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状况可以用相应的经济指标、按照一定的经济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结构优化涵义和表现方式,掌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判定指标和方法。

第十章 产业政策:6课时

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 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产业政策研究理应成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在介绍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包括产业政策的涵义、起 源、存在依据、目标、作用和局限性和产业政策评估原则与标准)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目标和 手段及作用,并通过对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演进考察,阐述产业政策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产业政策的起源、存在依据和分类;掌握产业政策评估的依据与原则;掌握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和手段。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行产业政策。

第6篇:《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课程代码:H0207934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标准学时:56 课程类型:理论课

《微观经济学》就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是一门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微观经济管理方法的学科。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的学位必修课程,也是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市场营销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等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社会福利达到均衡、市场失灵措施等。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更具体化,为了更好的掌握这门课,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经济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见到的各种经济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模型,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供求关系进行验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宏、微观经济基本性质、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 完善体系,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本课程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述该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注的设计思

2 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材编写建议。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依据: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了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现实经济案例”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标准应以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经管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3. 设计方向

此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注重学生对经济关系的分析能力,联系实际,主要培养学生认知、系统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

认知主要表现在对本课程理论框架熟悉,准确理解基本原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系统归纳主要表现在微观经济消费者、生产者、市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系统分析内外部环境,归纳相应的关系模型。

逻辑推理主要表现在经济模型的正确使用以及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等方面。 4. 注重实效,是学习气氛更浓,职业训练更真实

本课程通过构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经管类专业未来从业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在内容标准中对各单元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雪上积极主动地获取构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案例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构造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构造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微观经

3 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微观经济运行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资源稀缺性、生产可能性曲线、经济学与经济制度;熟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机会成本和选择;熟练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工具、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2. 了解价格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要求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并能较熟练地运用需求定理、供给定理;要求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以及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 重点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掌握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重点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掌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的其他决策;重点掌握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了解企业理论;重点掌握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长期成本概念,了解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4. 重点掌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与自然失业,掌握货币数量论,了解各种经济增长模型;重点掌握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掌握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与原因,了解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重点掌握总需求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掌握消费函数理论,了解投资函数理论。

二、技能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项目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实际经济关系的处理能够利用所学原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进行,体现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三、素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筑企业经济关系发生的分析、讨论,养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渗透素质教育,时期领会各经济参与方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热爱本专业,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使其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4

一、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概况,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重点掌握需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掌握供给理论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了解价格政策;重点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掌握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重点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掌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的其他决策;重点掌握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了解企业理论;重点掌握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长期成本概念,了解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重点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掌握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了解围绕垄断的争论;重点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掌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了解收入分配的一般原则。

二、授课课时:56

三、学习内容

第一章 引论。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本章是微观经济学的重点篇章。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特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市场均衡价格等概念,学会供求图的分析;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以及弹性理论的运用。

第三章 效用论。本章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主要介绍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替代和收入效应等概念和原理。

第四章 生产论。本章是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主要介绍生产函数、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分析,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分析;等产量曲线、规模报酬等概念和原理。

第五章 成本论。本章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主要介绍短期成本、长期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机会成本、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等概念,以及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本章分析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如何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决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包括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本章介绍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介绍博弈论基本模型问题,包括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和静态博弈模型。

5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本章主要介绍收入分配的决定,包括各种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原理,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社会分配问题和有关政策。

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本章介绍交易、生产以及交易与生产同时均衡的条件以及社会福利问题。

第十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本章讨论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及政府干预政策。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实践性,进行各方面的教学改革:

教学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能力训练、支撑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态度养成能力整合;以每次上课两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案编写。课程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实际项目训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评价考核建议 1.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际问题,可以写作小论文形式消化吸收经济原理或理论。

2.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根据考勤、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占70%,然后两个成绩相加就是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教案编写建议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下,编写适合轻松掌握基本技能的教案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教案的编写必须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相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要一致。

2. 教师积极了解行业动态,这使得本课程在内容上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教案在内容上随时更新、补充和完善。

6 3. 必须要有包含上述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讲稿(讲义)或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教案。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 该课程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在强调学生自主性、个别化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讨论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与经验,提出问题大家相互探讨,遇到困难相互鼓励 。学习本课程建议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3. 教学辅导。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面授辅导应不超过总学时数的 1/5 。其他辅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则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以及学习时怎么把握重点等进行辅导。

4.作业。本课程学习要求完成不少于5次作业。教师可根据《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酌量布置5-10次作业,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 ,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并据以评定平时成绩。

第五部分 附录

一、术语解释

需求价格弹性——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大就越富有弹性,反应越小就越缺乏弹性。

二、案例

中新社上海八月二十一日电 ,日本国家旅游局上海事务所所长铃木克明表示,中国赴日游客平均每人消费十六万日元(约合一万四千元人民币),已位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铃木克明是在此间举办的“中日妇女迎世博城市创意旅游经济论坛”上透露这一数据的。他称,其他国家游客人均在日消费八万日元,而中国游客的消费额是其他国家游客的两倍,前几年电器是中国赴日游客最喜欢购买的物品,而近来服装、化妆品有取而代之的势头。

铃木克明说,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影响中国人赴日旅游的热情,2008年赴日中国游客创纪录地达到一百万人。2009年六月甲型H1N1流感爆发,中国赴日游客与其他国家相比下降幅度是最低的,进入七月份以后“下降势头更是趋缓”。

7 日本2009年7月开始对中国游客开放个人旅游签证。

问题:运用有关经济学原理说明中国已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的原因。

。。。。。。。。。。。。。。。。。。。。。。。。。。。

编写人:

编制时间:审核人:

批准时间:8

编制单位:

第7篇:金融学课程标准(经济专业)

陇东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标准

《货币银行学》

1、课程编码:0332308

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总 学 时:54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4、学 分:3学分

5、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6、选用教材:曹龙骐主编《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三版。

7、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8、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金融活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全面系统地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金融运行的机理或规律,并且能够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分析全球范围内金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论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引言、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息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

10、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2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金融的含义、功能的变革及对现代金融业的定位,掌握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金融含义的界定

二、金融功能的变革

三、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四、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货币概述(6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货币“质”与“量”的规定性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与国际货币制度,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内容和货币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

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

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三、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 思考题: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起源的?

2.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述货币“质”的规定性? 3.试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类型。

第二节 货币“量”的规定性

一、西方学者的观点

二、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三、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及其纠正

四、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2.试述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的根源及其后果。 3.什么是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划分的标准和内容如何?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以价格形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二、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

三、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

四、贮藏手段:货币购买力的“暂歇”

五、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思考题:

1.什么是价值尺度?它与价格标准的关系如何? 2.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有哪些特点?

3.与流通手段相比,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有哪些特点? 4.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贮藏作用有哪些进展? 第四节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演变

二、我国的货币制度

三、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

四、国际货币制度 思考题:

1.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 2.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3.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

4.为什么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5.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6. 为什么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金融? 7. 一国两制下香港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8.什么是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谋求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目前解决的状况如何?

9. 试述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及前景。 10. 试述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变发展过程。

第三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6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系统了解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信用制度、信用工具及其类型和利息与利率的基础知识,掌握信用的特征、形式和作用及信用、利息与利率的概念和现值、终值;理解利息的本质和利率理论及利率决定。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一、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二、信用的特征

三、信用制度及信用形式

四、信用的经济职能

五、信用风险防范 思考题:

1.什么是信用?它是怎样产生发展的? 2.试述信用的特征。 3.试述信用的经济职能。 4.试述信用的主要形式。 5.试述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6.试述银行信用的特点。

7.试述信贷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及其相互关系。 8.如何遵循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

第二节 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及其类型

二、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

三、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

四、信用工具的价格

五、金融衍生工具 思考题:

1. 什么是信用工具?它有哪些类型和基本要求? 2. 什么是金融衍生工具?它有哪些基本功能?

第三节

利息和利率

一、利息的本质

二、利息率及其分类

三、利率理论及利率决定

四、利率的经济杠杆功能

五、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思考题:

1.试述马克思对利息本质的论述。 2.什么是利率?它是如何分类的? 3.试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4.试述IS-LM框架下的利率决定理论。 5.试述利率杠杠的功能。

6.试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第四章 金融市场(6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及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金融市场的概念、特性及理论,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类型及功能,掌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和证劵投资基金市场的基本知识及理论。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与特性

二、金融市场的分类

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四、金融市场的功能

五、金融市场的发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金融市场的内涵与外延?它与普通商品市场相比有什么特性? 2.如何对金融市场进行分类?

3.金融市场由哪些要素构成?它们各自的特点如何? 4.试述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

4 5.如何理解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货币市场

一、短期信贷市场

二、同业拆借市场

三、商业票据市场

四、短期债券市场

五、回购市场

六、CDs市场 思考题:

同业拆借市场有哪些主要模式?其共同点何在?

第三节

资本市场

一、股票市场

二、长期债券市场 思考题:

1.我国公司股票上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从影响股价波动的因素入手,论证稳定股市的政策主张。

3.长期债券市场由哪几部分组成?发展我国长期债券市场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第四节

其他金融市场

一、黄金市场

二、外汇市场

三、保险市场

四、证券投资基金市场

五、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六、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 思考题:

1.我国外汇市场有哪些缺陷?矫正这些缺陷应该采取哪些举措? 2.从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入手,预测未来黄金价格变动的趋势。 3.论述我国保险市场高速发展的动因。 4. 比较分析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异同。 5.简述对冲基金的主要特征。 6.简述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 7.各国创业板市场发展采用了哪些模式?

第五节

国际金融市场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型构成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1. 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必须具备那些基本条件? 2. 简述国际金融市场及其分类。 3. 什么是离岸金融市场?它有哪些特点?

第六节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一、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二、有效市场理论

三、资本结构理论

四、行为金融理论 思考题:

试述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四大理论体系。

第五章 金融机构(4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演变与现状及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状况;解掌握金融金融机构的含义、分类、功能及各金融机构在机构体系中的地位;掌握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状况。

第一节 金融机构概述

一、金融机构及其功能和类型

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思考题:

1.试述金融机构的功能。 2.试述金融机构的基本类型。

3.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哪几种制度形式? 4.西方国家专业银行的特点是什么? 5.什么是投资基金?其组织形式如何?

第二节 中国的金融机构

一、旧中国的金融机构

二、新中国金融机构的建立与演变

三、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 思考题:

1.我国的金融机构与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2.试述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第三节 国际金融机构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世界银行集团

三、国际清算银行

四、区域性金融机构 思考题:

1.试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各自贷款的特点。 2.国际清算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3.亚洲开发银行的主要宗旨是什么?

第六章 商业银行(6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的基础和发展,重点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结构,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主要业务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的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形式 思考题:

1.当代商业银行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2.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如何? 3.如何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 4.商业银行有哪些主要职能?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四、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思考题:

1.试述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组成。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其变迁

三、《巴塞尔协议》系列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思考题:

1.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2.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大小的指标有哪些?

7 3.试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变迁。 4.简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5.简述《巴塞尔协议》到《新巴塞尔协议》的修改过程。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一、中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历程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思考题:

1.简述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历程。 2.简述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 3.简述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4.简述存款保险制度的的作用与问题。

第七章 中央银行(4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和机构设置,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以及其组织形式等基本知识,理解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的地位、中央银行的业务经营原则和金融监管原则,掌握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及清算业务,重点掌握中央银行的特殊职能及中央银行开展的特殊金融业务。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客观要求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

三、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思考题:

1.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 2.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3.试述二战后中央银行发生了哪些变化。 4.试述我国中央银行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独立性问题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思考题:

1.试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2.试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中央银行的资本业务

三、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

四、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思考题:

1.试述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2.试述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3.试述中央银行在支付体系中的作用。 4.试述我国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

第八章 货币需求(2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地位和机构设置;掌握中央银行的业务范围和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熟练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主要类型、职能以及其业务活动的原则。联系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掌握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了解中央银行支付清算制度的内容及作用。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一、货币需求及其理论

二、货币需求的分类

三、货币需求和资金需求 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

2.试述货币需求和资金需求的关系,并弄清这一关系的实际意义?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思考题:

1.试述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2.试述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3.试述剑桥方程式。

4.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5.试述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三节 货币需要量的测算

一、权变法和规则法

二、中国传统的货币需要量确定方法

三、多项挂钩法和单项挂钩法 思考题:

1. 试述权变法和规则法的内容并加以比较。

2. 试述我国传统的货币量测定方法“1:8”的经验数据法。

3. 试述用多项挂钩和单项挂钩法测定货币需要量的方法和遇到的实际困难。

第九章 货币供给(6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全面地把握和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了解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熟练掌握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了解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一、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 思考题:

1. 试述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 试述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一、货币出白银行

二、出白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三、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四、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的? 2.“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会不会导致信贷失控?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一、现金运行机制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思考题:

1.试述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关系。 2.试述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3.试述存款货币的创造在量上有哪些限制因素。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一、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二、基础货币“质”和“量”的规定性

三、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四、货币乘数 思考题:

1.试述基础货币“质”与“量”的规定性。 2.试述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 3.试述影响货币乘数的若干因素。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 思考题:

1.试述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2.试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

第六节 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一、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二、利率、汇率变动与货币供给

三、虚拟经济与货币供给 思考题:

1.试述利息、汇率变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2.试述虚拟经济条件下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供给量有效性的影响。

第十章 货币均衡(2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影响货币供给增减变化的因素,理解和掌握货币供给的通用模型,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以及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掌握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了解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第一节 货币均衡及其理论模型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 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均衡?它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什么关系? 2.货币供求与利率之间有何关系?试以IS―LM模型加以说明。

第二节 货币失衡及其调整途径

一、货币失衡的原因

二、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 思考题:

1.试分析货币失衡的原因。

2.试述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对策。. 第三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

一、国际收支与货币均衡

二、国际储备与货币均衡

三、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均衡 思考题:

1.如何运用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变更政策的配合实现内外均衡? 2.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解决“米德冲突”? 3.试分析我国近年来内外均衡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4.如何判断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我国目前可采取哪些措施消除过度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5.国际资本的流入会给货币均衡带来哪些冲击?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概念,通货膨胀的衡量、分类,掌握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应,熟练掌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治理。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三、通货膨胀的度量

四、通货膨胀的效应 思考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为什么不能将它与货币发行过多、物价上涨、财政赤字划等号? 2.试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3.如何度量通货膨胀?

4.试述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通货膨胀效应的不同评价?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 思考题:

1.试述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

2.货币主义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在治理通货膨胀的主张上有何不同? 3.试述你对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认识。

第三节 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

一、通货紧缩的含义

二、通货紧缩的分类

三、通货紧缩的理论 思考题:

1.什么是通货紧缩?它如何进行分类? 2.试述西方的通货紧缩理论。

第四节 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

一、通货紧缩的成因

二、通货紧缩的治理 思考题:

1.试述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2.谈谈你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形势的看法。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调控(6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目标及相互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了解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掌握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及其选择标准,掌握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和干扰因素。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它有哪些构成要素?

2.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内涵及诸目标之间的矛盾统一。 3.试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特征与选择。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思考题:

1.试述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的内容。

2.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其效果和局限性如何? 3.什么是再贴现政策?它有哪些优缺点?

13 4.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它有哪些优缺点? 5.如何完善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时滞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时滞 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新变化? 2.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它有哪些部分组成?

第四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理论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含义

二、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

三、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

四、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思考题:试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演进过程。

第五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政策的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的实践

思考题: 简述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内涵。

第六节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一、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含义

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动因

三、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基本方法

四、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有效性

五、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思考题: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动因是什么?提高中国货币政策协调的有效性,需要重点解决好哪些问题?

第十三章 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2课时)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二、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思考题:

1.试述格利和萧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 2.试述戈德密斯关于金融发展的要点。

3.试述麦金农对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制度的特点的分析。

第二节 金融压抑、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

一、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

二、金融约束理论

思考题:试述金融深化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第三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创新及其理论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 思考题:

1.试述金融创新的主要包括的内容。 2.试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3.为什么说金融创新既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结构,又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因素? 第四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一、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开放

二、金融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思考题:

1.试述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全球化的形成过程。

2.试述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 课程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出勤、课堂提问及期末闭卷考试。 教学参考资料:

1.《货币银行学》,戴国强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货币金融学》,黄宪、江春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3.《金融学》,王松奇编著,中国金融出版社 4.《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唐旭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 5.《货币金融学》,[美]米什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胡庆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7.《金融学》,张强、乔海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李健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9.《金融学教程》,杨长江、张波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当前金融改革开放中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金融学会编,学林出版社

第8篇:中国传媒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高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传媒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高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招生简章(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国班

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28日。学院现设有三个系:经济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公共管理系,三个研究所(中心:传媒经济研究所、文化贸易研究所和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并设有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十个本科专业。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2个,与学校共享实验室3个;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

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传媒经济与管理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全国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同时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也是传媒经济与管理的学术研究中心和为政府与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先导性理论支持的咨询服务中心。

【课程优势】

优势专业、全国首位:在1998年和2004年间,与社会机构联合进行的全国高等管理教育状况调查中反应,我院的传媒经济学专业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首位。

一流学府、专业平台:2000年在全国首设管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招收了第一届管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至此管理学院成为了国内创建管理学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最早,学科建设最完

整的高等院校。

核心专业、权威课程: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是传媒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拥有一支科学、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较强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010-******** 实战教学、资源独享:案例式,全景互动式教学,开设模拟课堂,专业课被纳入教育部“优质教学资源库”,独享行业中最专业的传媒经济教学资源库。

论坛讲座、搭建人脉:参加课程学习的学员,可共享校内论坛、讲座,提升学识与视野,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学习的同时搭建自己的人脉平台,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与发展。

【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假期班:利用公众假期面授。 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方向 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向 区域文化产业战略管理方向 【入学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大学专科(含及以上学历; 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向

【课程设置】 学位课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西方经济学(3国际经济学(4财政学(5货币银行学 公共课

(1人力资源管理(2市场营销(3媒体经营管理实务(4财务管理(5传媒经济学(6广告经营管理实务

专业课

(1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管理(2文化产业税收政策(3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专题(4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实务(5产业经济学(6金融学(7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8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及分析

注:每年按中国传媒大学最新“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趋势调整设置。 【报名手续】

1、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

2、提供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3、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4、报名费200元,学费22000元、教材资料1200元(两年。 备注:

1、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成学业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习,不退学费。

2、提交报名资料时间:周一至周五早9:30-16:30

【证书授予】

1、完成该进修班课程学习,经考试合格者,颁发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媒体管理学院高级课程进修班证书;

2、符合条件可申请在职硕。 【联系方式】

报名地点: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46号楼

第9篇:产业经济学

单选题

1.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__(D) 产业 2. _____ 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A) 费歇尔

3. SCP理论指的是__(B)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4. 产业组织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__(B) 投入产出分析 5. 产业组织是指 _(A) 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6. 下列活动属于主观的产品差异化影响因素_(A) 加强广告、宣传等劝导性销售活动 7. 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D) 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难取得

8. 假设双寡头面临如下一条线性需求曲线:P=30-Q ,Q为两厂商的总产量,假设边际成本为零,以下结论中正确的一项是__(A) 竞争性均衡时,Q1=Q2=10,产量最高,利润为零

9. 假定双寡头各有固定成本24元,但没有可变成本,并且它们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为:厂商一的需求曲线为:Q1=18-3P1+P2 ,厂商二的需求曲线为:Q2=18-3P2+P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 非串谋时,P1=P2=3.6,Q1=Q2=10.8 10.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__(A) 广告的目的就是广而告之

11. 在产业关联分析的实际中最常用的方式是__(A) 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 12.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是__(C) 投入产出表负

13. 在产业关联分析研究中,下列属于我国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__(A) 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

14. 产业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__(C) 产业结构理论

15.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__(A) 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16.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_____实现的。(C) 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更 17. _____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产业的扩散效应(C) 罗斯托 18. 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___ (C) 韦伯 19. _____提出产品周期理论。(D) 弗农 20. 产业政策一词最早由_____提出。(C) 日本

21. 产业政策评估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原则,其理论依据是__(B) 福利经济学 22. _____是最早直接制定保护竞争法的国家。(B) 英国 23. _____是现代最早的反垄断法。(C) 禁止限制性贸易的合并法

24. 下列对现代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B) 企业内部实行温情主义的家长制管理

25. 在下列国家中哪一个是采用民间主导模式_ (A) 美国

26. 对产品质量和工作环境安全的规制属于下列哪个规制__(C) 行业自律规制

多选题

1. 四次产业分类法把所有的经济活动分为_(A) 农业(B) 工业(C) 服务业系(D) 信息业 2. 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_(A) 同类产品或服务(B) 相互密切竞争相关和替代相关的产品或服务(C) 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D) 产业活动包括是经济性质的政治、社会等活动 3.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指 (A) 农业、工业、服务业(B) 取自于自然的产业、加工取自于自然的产业、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C) 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D) 第一和第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4. 下面哪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组织理论__(A) 张伯伦(B) 梅森(C) 贝恩(D) 谢勒

5. 下列那些属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__(A) 即使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B) 沉没成本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的程度(C) 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6.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_(A) 市场集中度(B) 产品差别化(C) 进入和退出壁垒 (D) 市场需求增长率

7.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_(A) 竞争性行为(B) 协调行为

8. 促成合谋因素有_(A) 提高行业价格水平能力(B) 卡特尔企业间的成本或需求相近(C) 较低组织成本和较低觉察欺骗成本(D) 较低的严厉惩罚预期

9. 对消费群识别的定价方式主要 有_(A) 搭配销售(B) 会员制(C) 折扣(D) 质量选择 10. 古诺双寡头模型对每个寡头的行为及有关条件的假定为__(A) 产品同质(B) 每个厂商都根据对手的行动作出决策(C) 厂商边际成本为常数(D) 两厂商之间不存在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11. 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状况的指标_(A) 消费者剩余竞争性行为(B) 生产者剩余协调行为(C) 社会总剩余企业兼并与重组

12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所依赖的主要因素是__(A) 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B) 生产诱发系数和生产的最终依赖程度(C) 综合就业系数和综合资本系数

13. 投入产出模型中的各项系数包括__(A) 直接消耗系数(B) 直接折旧系数(C) 国民收入系数(D) 劳动报酬系数

14.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_(A) 投入系数表(B) 逆阵系数表

15.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有_(A) 工业化发展阶段规律(B) 主导产业转换规律(C) 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D)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16. 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分析有_(A) 配第-克拉克定理(B)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C) 霍夫曼定理(D) 钱纳理理论

17. 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__(A) 足够的资本积累(C) 充足的市场需求(D)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18. 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有__(A) 地区要素禀赋(B) 需求结构导向(C) 地区间的经济联系(D) 生产的地区集中度

19. 产业结构优化包括__(A) 供给结构的优化(B) 需求结构的优化(C) 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D) 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20. 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方法有__(A) 市场供求判断法(B) 需求适应性判断法(C) 结构效果判断法(D) 影子价格分析法

21. 产业集聚的主要目的__(A) 减少运输成本(B) 降低生产成本(C)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22. 新产业区理论包含_(A) 企业网络与产业区的灵活性(B) 劳动力市场网络与工人合作关系(C) 学习培训网络(D) 创新网络

商业服23. 产业区机构稠密性内涵体现在_(A) 作为社会网络基础的大量机构如贸易协会、务委员会(B) 各机构间建立有机网络,并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C) 各机构有强烈的社区意识(D) 各机构间网络联系

24. 新产业区类型划分标准有_(A) 政府干预程度(B) 所有集权集中程度(C) 内源力 (D) 竞争力和协作程度

25. 大型公司是构成行业的最重要的企业实体的决定性特征是_(A) 集中性(B) 聚合性 26.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有_(A) 知识技术密集(B) 高度的创新精神(C) 产品更新快,竞争性强,信息的作用大(D) 资金密度,风险性大

27. 垄断企业滥用其优势的行为有_____类。(A) 提高价格(B) 掠夺性定价(C) 价格歧视 (D) 拒绝交易

28. 下列哪些是行政规则的作用:__(C) 培养市场(D) 宏观产业指导

29.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主要包括_____。A) 进入规制(B) 价格规制(C) 质量规制 (D) 实行许可制、注册制和申报制

30. 规制的依据有 _(A) 自然垄断(B) 信息不对称(C) 破坏性竞争或过度竞争(D) 再分配合理性

31. 规制目标有_(A) 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和避免收入的再分配(B) 企业财务状况稳定(C) 确保企业内部效率(D) 解决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32. 社会性规制方式包括__(A) 直接限制(B) 行政手段(C) 经济手段(D) 信息提供与公开

33. 规制失灵主要表现在__(A) 产生企业内部低效率(B) 规制滞后使企业蒙受损失(C) 规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判断题

1. 请问,可竞争市场即为完全竞争市场?错误 2. 请问,固定费用越大,则沉没成本越高?错误

3. 市场结构衡量指标最常用的有绝对集中度、相对集中度和赫分因德指数吗?正确 4. 请问,在现实经济中,寡头会意识到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对方的反应,从而意识到,如果它们协调生产与定价,就可通过限制产出和提高市场价格来增加共同利润以及单个利润,这种行为称为合谋吗?错误

5. 请问,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行为吗?正确 6. 请问,投入产出表编制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直接推导法吗?错误

7. 请问,直接消耗系数也称投入系数,刻画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正确 8. 请问,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所提供的最有效的工具是衡量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波及大小的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它们分别衡量了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受其他产业对自身的影响力?正确

9. 请问,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正确

填空题

1. 产业联系是 _产业活动_ 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物质、信息的交换与流动

2. 生产链_ 是能够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增加价值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基本活动的集合。

3.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形成_全球生产系统_,在局部范围内流动形成局域生产系统4. _帕鲁_ 提出了“抽象的经济空间”。

5. _增长极理论_ 是一种合成理论,指那些通过解释区域发展过程,说明增长中的经济中心诱使周围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各种假说

我国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__6.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柔性生产系统

7. 企业集聚并实现本地化之所以有效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实现了的结合_社会与区域__ 8. _卡特尔_ 协议是为了控制其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而在特定的行业和商品中取得垄断的一种协议。

9. _价格歧视_指货物的出卖人要求购买同一等级同一质量的不同买受人支付不同的价格。 10. _垄断_是限制竞争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

11. 《_谢尔曼法_》是主要针对贸易中存在的垄断问题。

12. 美国反 托拉斯法并不是毫无限制地、同样适用于全体经济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特别法如 _反托拉斯例外法_ 。

13. _施蒂格勒_ 提出了规制需求理论

14. 税收和收费以及补贴属于_社会性_规制经济手段

15. 贝克尔探讨了规制经济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更能的合理性_解释经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_ 16. 政府规制可分为_直接规制___ 和_间接规制__ 17. _激励性规制_就是指那些能给被规制企业提供金融刺激的办法,诱导垄断者去实施某种行动,已达到某个规制目的的规制政策

23. 世界各国放松规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_引入竞争_

名词解释

1. 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2. 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

纵向关系是指两个企业之间在价值链上的前后关系。对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3. 纵向关系:纵向约束的概括。 4. 产业规制:产业规制:简要地说是政府或社会对产业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规制。具体地说,是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或准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5. 进入壁垒:进入是指在某一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潜在进入者会关注在进入某一有利可图的产业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即进入壁垒。

6. 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回收的部分。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7. 市场集中度: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8. 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9. 感应度系数: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10. 反垄断法:一般是指国家调整企业垄断活动或其他限制竞争行为的有关实体法和程序法。该法的名称因国而异。美国称反托拉斯法,德国称卡特尔法等。

11. 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对象,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结构、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地区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认识这些规律的方法。产业经济学就是这些研究所形成的经济理论和相应的政策。

12.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 13.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益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区域之间外部经济的差异;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当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效益差异时,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的原则指导下,产业势必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这就是产业集聚的区域比较优势原理。

14. 主导产业:一般来说,指那些能够迅速和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对其他产业有着广泛影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由此而获得较高的、持续的发展速度的产业 。 15. 国际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结成的合作伙伴关系,它是企业之间达成的超出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并程度的一种合作模式。

16. 产业关联:所谓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17. 可竞争市场理论:(1)提出:鲍莫尔、帕恩查和利格等(2)主要内容: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绩效等市场绩效,在传统的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的竞争企业的存在。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18. “马歇尔冲突”理论: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导致垄断;垄断又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如何维护竞争机制的作用,确保经济的活力,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即如何兼容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性,就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中心课题。这个矛盾最早由马歇尔提出,故而通常又称作“马歇尔冲突”。

19. 价格歧视的条件和类型:条件:(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否则就不可能对消费者收取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2)企业必须了解或者能够推断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且各个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必须是不同的,或者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随购买量而变化的,也就是说,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3)企业必须能够阻止或限制转卖行为,即阻止购买者以低价购买再以高价出售给另外的消费者。(怎样阻止或限制转卖)。类型: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非线性定价: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取一种价格,对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产品收取另一种价格。在非线性定价下,企业具有垄断力量并且能防止或控制消费者之间的转卖活动,但企业不知道每个消费者的需求,它所知道的只是人群中的需求分布,并据此进行非线性定价。其一般形式主要有单一两段收费和两种两段收费。

20. 广告对产品差异化影响:广告作为一种竞争手段,不仅可以传递信息,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而且通过持续的广告投放,可以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对其产品的品牌、商标、信誉等要素的偏好。(1)广告对增加利润的作用 企业投放广告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使消费者增加对其产品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2)广告与搜寻性产品差异化 。一是告诉消费者该商品的存在;二是标识一个产品的特征组合;三是通过一个品牌名称确认该商品的质量。没有这些信息,消费者无法做出决策。因此,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对于搜寻性产品差异化是至关重要的。(3)广告与经验性和信任性产品差异化。对经验性和信任性商品做广告,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偏好。广告使得逍费者更熟悉产品的品牌,熟悉就可能尝试这个品牌。如果对一个品牌用过之后感到满意。熟悉程度也会促使消费者重复购买。广告使公众产生了一种品牌知觉,使消费者的日常习惯具体化,使他意识到在消费中应该保持一定的惯例。

21. 产业间联系方式有哪些类型:所谓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前向关联关系,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后向关联关系,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环向关联关系,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 22. 产品差异化的分类及来源:分类:横向差异(不同产品品牌)和纵向差异(高质量和低质量)。来源 :客观差异。客观差异是指由产品的物理性能、服务和销售地理位置不同带来的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差异。主观差异是指产品客观上是同质的,但由于消费者拥有信息和卖方推销行为的不同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差异

23. 论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的价格形成方式,从而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企业的价格政策、企业的产品策略、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 。市场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成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等方面对市场绩效优劣进行评价。SCP分析框架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从而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

简答题

1. 纵向一体化的动机

参考答案:降低交易成本、降低资产专用性投资的风险、解决有限信息和不确定性问题、提高投入品选择效率、消除市场垄断势力、实施价格歧视、保证重要投入品的供应、消除外部性、避免政府干预。 解题思路:

2. 简述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

参考答案:在影响市场结构的诸多因素中,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是与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并列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分析,主要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考察产业内原有企业和准备进人的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最终反映出来的市场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一般产业组织研究更加重视研究进入壁垒。进入壁垒形成原因:规模经济性,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网络效应。 3.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参考答案:(1)哈佛学派的SCP范式(2)芝加哥学派。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能成立。只要绩效良好,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3)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4)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吸收和融合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果;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致力于“理论化”与“经验性”的平衡;新产业组织理论在运用博弈论方法之后实现了理论范式的创新。 4. 试简述投入产出表的构成

参考答案:(1)中间需求部分: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2)最终需求部分:反映各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最终产品那部分的去向;(3)毛附加价值部分:反映各产业提取折旧基金的价值及其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价值构成,以及国民收入额在各产业部门见的分布比例。 5. 产业政策目标和手段

参考答案: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产业政策的目标也不一样。在经济起飞阶段,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经济赶超;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和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成熟阶段,产业政策的目标是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产业的均衡发展、保持经济稳定。产业政策的手段 (1)直接干预手段。包括政府的直接规制和政府的行政干预。直接规制包含的内容有:市场进入规制、数量规制、价格规制、技术规制、环境规制、安全规制等。行政干预指政府以其权威地位与影响力,通过各种形式协调具体企业的生产经营,使之趋向于政府的有关产业发展意图。(2)间接干预手段。包括经济杠杆干预手段和信息诱导手段。经济杠杆干预手段包括财政手段、金融手段、政府订购等。信息诱导手段包括发展计划、政府信息发布等。 6. 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概念

参考答案: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概念:根植性、机构稠密性、创新性。

(一)根植性,它的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社会关系之中。从社会学角度看,考察经济行为时要注意它的社会网络结构,这是因为只有嵌入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的信息和经济关系,才是经济活动者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所乐意接受的。

(二)理解新产业区的现象必须与当地的社会网络密切联系起来。产业区机构稠密性的内涵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社会网络基础的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地方商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地方势力、发展机构、创新中心、工会、提供基础设施的政府机构、商业服务组织、专业委员会等等;(2)各机构间建立有机的网络,并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3)各机构都有强烈的社区意识。

(三)持久的创新能力是产业区得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7. 论述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的必要性与我国的应有对策

参考答案: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国际竞争力不强、还没有制定综合性竞争法典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应尽快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期在全球竞争及其国际协调中争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目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有关竞争和跨国竞争的法律体系(1)认真执行《反垄断法》,并设立独立的执法机构。 (2)尽快制定我国的《跨国并购审查法》,以规范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 (3)尽快制定《中国海外企业投资法》,以便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对外并购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跨国竞争有关的其他法律,如证券交易法、企业兼并与破产法、反倾销法等,以便在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加强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1)加强对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及跨国并购审查制度和法律的研究,吸收先进经验,在制定和完善国内竞争法的基础上,与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国家加强关于竞争政策的双边协调。(2)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关于竞争政策的多边协调,尤其是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关于竞争政策的多边框架协议的讨论、研究和制定,以期在未来占据主动,使国际协议能够反映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借助多边组织和国际力量对跨国公司和跨国并购给我国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干预。

8. 综观我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产业政策时间的得失,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1)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基础。一定要深入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而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一厢情愿地搞经济建设。特别要强调注意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2)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而不能只讲产出,不讲投入,搞群众运动,搞“五小”,造成经济效益低下。(3)产业结构的制定在着眼于国内的供需自我平衡的同时,也要能着眼于国际市场,争取进人国际市场大循环,保持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当然这段时期未能加入国际市场也有客观原因的存在。(4)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不能单靠直接的财政支持,而应讲究各种措施并用,特别应多使用间接手段来诱导。(5)产业政策的实施基本单位是企业,要改变以往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提高企业主体地位,增加企业活力。(6)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要改变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区分割。要加强地方与地方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和协作体系。

9. 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参考答案:在工业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起先导作用,除高新技术自身的产业化外,它还担负着改造传统产业和农村经济的任务。高新技术产业是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和主导力量。而且,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成为第一支柱产业。这是因为:(1)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2)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3)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动力。(4)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与效率。正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如此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中之重,予以高度的重视。 10. 简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参考答案:(1)尽管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但最初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其在著作《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学原理》对组织的概念有所论述;

(2)1932年贝利和米恩的《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为以后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3)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同时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 (4)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和马歇尔被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11. 影响产业联系的因素

参考答案:产业类型(新产业、以非标准化或顾客定制产品为主的制造业、生产过程连续性强的产业;企业规模和企业战略;技术(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和生产技术);地方政策(有时企业迫于地方或中央政府的压力,需要增加产业联系的本地化程度);社会文化(近距离的产业联系对于知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而近距离产业联系中面对面交流的质量常常受到地方社会文化的制约);心理因素,从心理因素上看,地理接近可以使企业被相关企业知道并了解,从而增加合作的机会;有时企业对地方的归属感、对本地政府行为规范化的认同、对本地政府官员的信任和熟悉也是造成企业在地方建立产业联系的重要原因;以市场开拓为目的的企

业跨国投资通常首先选择具有相同文化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地区。 12. 政府为什么要规制产业经济?政府规制的类别和目标?

参考答案:在政府.企业.市场所组成的三要素体制中政府基于维护市场效率、维护社会公平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规制产业经济。具体说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原因.另一方面是社会公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直接规制:以防止发生与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非价值物品有关的规制,并且这些规制具有依据由政府机构认可和许可的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决策的特点。间接规制: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仅制约阻碍市场机制发挥职能的行为,并以建立完善的制度,有效发挥市场机制职能为目的。

1、目标: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财务状况稳定,确保企业内部效率,避免收入的再分配,解决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前四个目标属于经济性规制目标,第五个是通过社会性规制来实现的。 13. 简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及其衡量

参考答案: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各大类产业之间、各大类产业内部的具体产业部门之间数量比例合理,投入产出均衡,过剩和短缺现象没有或者不严重,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所需的资源可以得到较好满足,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2)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并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减少以至消除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二者并存的不合理现象。 14.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参考答案:区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益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区域之间外部经济的差异;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当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效益差异时,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的原则指导下,产业势必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这就是产业集聚的区域比较优势原理。 15.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应用

参考答案:产业波及效果分析在我国产业结构关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应用于全国宏观整体的产业结构的关联比较研究,也应用于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产业结构关联研究。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业部门以及第二产业中的采掘部门。而感应度系数大于1,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能源和运输部门等基础产业和传统的加工制造业部门,这些部门受到社会需求压力最大,往往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 16. 依据产业演进规律,如何理解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答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如下: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二)库兹涅茨法则。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无论在产值结构方面还是在劳动力结构方面,都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是趋向上升的,但其上升的速度则不一致。服务业方面,无论是产值的相对比重还是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与工业部门一样,具有上升的趋向。

(三)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①重工业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业化的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即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在第二阶段,虽然消费资料工业生产的规模仍远远大于资本资料工业,但就其发展而言,资本资料工业开始加速;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已与消费资料工业并驾齐驱了;到了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就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②高加工度化过程 ,所谓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表现出的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工业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度逐步下降,中间产品的利用能力不断增加,最终产品中附加价值的比重日益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工业经济不断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我国产业结构目前仍处于初级化阶段。中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能源消耗偏高,产出效率偏低加大了中国能源短缺,因而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17. 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参考答案:(1)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竞争机制被认为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最优组织形式,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2)市场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创造市场秩序和最优经济社会。 (3)政府不要过多敢于经济活动。

18. 试述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确定的?

参考答案:(1)短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所谓短期是指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在这时期内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固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他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即可变成本)的使用量来调整其产销量(即生产规模)。从整个行业看,在短期内,不仅该行业现有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该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

(2)长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所谓长期是指在这段时期内,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厂商能够根据他准备提供的产量选择一个所费总成本(从而平均成本)为最低的厂房设备规模;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发生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加,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势必退出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少。 和短期均衡一样,在长期竞争性调整过程中,行业和厂商的长期均衡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决定的。在这里,行业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该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各厂商根据该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并使其所提供的产量的边际成本等于既定的产品价格。同时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和亏损的厂商退出该行业。这种调整过程会一直进行,直到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的刺激不存在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才会停止。此时该产品的价格、产量和留存下来的厂商数量将不再发生变化,该行业达到均衡状态。与此同时,留存下来的每个厂商都具有最大的经济效率、只能赚取正常利润、所选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最优规模,并且所提供的产量是对应该厂房设备之平均成本为最低点的产量。

19. 中国政府规制的趋势为何由直接式的行政规制转向间接式的行政规制?

参考答案:(1)行政规制的弊端:单一行政规制方式无法保证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的均衡;单一行政手段容易使经济活动被行政规制所“肢解”;单一行政规制无法保证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④ 直接控制下企业严重缺乏活力,致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2)中国行政规制间接化,间接规制具有四方面的优势:在间接规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由企业自主作出,国家并不直接地进行干预,而仅仅通过调节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来促使企业行为符合政府目标;间接控制条件下政府面对的是作为产业经济主体的无数企业,政府对企业一视同仁,有利于打破行政性权力协调所造成的经济壁垒,形成全国范围内一体化的统一市场;间接规制下的政府通过调节经济参数进而调节市场机制,但并不否定市场机制本身;间接规制条件下,政府致力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单纯的指令式的行政规制同时规制宏观与微观决策的两线作战的弊端,使政府精力集中于主要目标。 20. 试述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所使用的基本工具及应用。

参考答案:(1)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所提供的最有效的工具是衡量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波及大小的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等于该产业在逆矩阵中的列系数之和除以全部产业在逆矩阵中的各列系数和的均值。感应度系数又称为产业推动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反映了某个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即其他产业部门发展对该产业部门的诱发程度。即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等于该产业在逆矩阵中的行系数之和除以全部产业在逆矩阵中的各行系数和的均值。(2)投入产出分析应用。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业部门以及第二产业中的采掘部门。采掘部门属于较传统的重工业部门,主要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属于整个产业链中的后向部门,因而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辐射力较小,这些部门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等四大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有21个部门,它们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位于前列的部门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部门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属于高技术产业,它们的发展不但会产生较大的辐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有19个部门,大多集中在原材料、能源和运输部门等基础产业和传统的加工制造业部门,其产品大多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金属矿采选业这两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达到2以上。感应度系数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产业部门大多是第三产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也有少数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其中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部门诸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感应度系数尽管略低,但其系数值接近社会平均水平。

2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应如何调整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答案:我国目前产业组织国际竞争力还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小,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行政垄断严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调整的原则: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推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弹性调整。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完善市场制度环境。(1)培育市场体系(2)推动企业规模扩大(3)促进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分工协作。

二、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1)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2)加强技术引进(3)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一方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同时鼓励各种信息传输与处理软件的开放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技术贸易、技术合作以及对外交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技术和知识,同时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促进信息公开,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扩散。

上一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题下一篇:收入会计准则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