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产业(精选8篇)
中行镇官坑村的帮扶单位县统计局、县财政局为建立该村贫困户长效脱贫机制,实现农户增产增收,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该村的基础和条件,积极构建与特色主导产业对接、与农业龙头企业对接的产业发展体系,确保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同时,围绕龙头企业的经营,推动贫困户转移就业。目前,已经引进三个龙头企业,发展了三个产业发展基地。
一、平远县万通工贸有限公司油茶产业帮扶基地
平远县统计局和财政局于2010年引进平远县万通工贸有限公司,在官坑村建立千亩油茶产业帮扶示范基地,实现贫困户与企业对接帮扶。该公司利用官坑村平安、天湖的山地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分户经营,种植油茶1030亩。目前,共有31户农户参与,其中贫困户有16户。贫困户管理油茶的肥料、农药等物资由帮扶单位提供。出产后的油茶按市场价格由平远县万通工贸有限公司统一收购,可为每户贫困户年增加收入1.5万元,实现稳定脱贫。
二、梅州市润源实业有限公司银岭油茶基地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帮扶农户发展种植油茶和转移劳动力到基地务工促进农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目前,该基地面积2500多亩,免费提供种苗发展农户种植620多亩,其中贫困户种植180多亩,出产后的油茶按市场价格由梅州市润源实业有限公司统一收购,可为每户贫困户年增加收入1.5万元,;组织劳动力到基地务工35人,其中贫困户12人,可为每个贫困户年增加收入7000多元,实现稳定脱贫。
三、平远县八乡情黑米开发科技有限公司黑米种植基地
1.1 江西三次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阶段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过渡, 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的过程, 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 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转变, 第一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则持续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 进入20世纪以来, 江西省第一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 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到2003年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三产业虽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高, 达到30%以上,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居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 江西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优化升级阶段。
1.2 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 第一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 除2004年有小幅度回升外, 整体上保持了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的23.2%下降到2009年的14.5%。且每年下降的幅度基本保持稳定, 均在1-2个百分点之间。这符合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向, 即“‘十一五’期间, 进一步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 努力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到2009年, 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9.0:47.2:33.8调整为13:52:3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服务业的层次和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2007到2009年, 农业生产总值维持了这种稳步下降的趋势, 说明江西农业生产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不大。
1.3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并成为第一大产业
从表1可以看出, 2001至2008年间, 第二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 已由2001年的36.2%上升到2008年的52.7%, 上升幅度达16.5个百分点, 且在2003年, 第二产业已经超过第三产业, 成为江西省第一大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列次序为二、三、一, 改变了前几年三、二、一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的排列次序, 说明我省的产业结构开始趋于协调, 特别是工业的基础地位开始确立, 使江西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摘掉了农业省的帽子, 且工业化进程不断稳步前进。2009年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 这主要是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工产业及外贸产业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数据上分析, 2009第二产业比2008年仅下降了1.5个百分点, 这说明第二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有限的, 这与江西省外向型经济所占经济总量比重不大有关。
单位%
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08.10。资料来源:江西省统计局网站江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比重渐趋合理化
从表1可以看出, 2001年至2008年第三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从2001年的40.6%下降到了2008年的30.9%。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处于过高阶段, 2001年的甚至超过40%。江西第三产业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的比重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第二产业发展不足是导致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 这说明江西三次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的基础很不牢靠。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说明江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走向协调和稳步前进的状态。截止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为52.7%, 第三产业比重为30.9%, 比例趋于合理, 且接近江西省“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目标。2009年第三产业有所上升, 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
2 江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江西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比较仍有一定差距
从表2可以看出江西的产业结构演变和全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比较而言, 各产业比重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但也有一些不同。第一, 江西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速度快于全国平均下降速度, 比重开始接近, 但2009年仍高于全国水平3.9个百分点;第二, 江西第二产业发展迅猛, 发展速度超过全国水平, 2009比重超过全国4.4个百分点, 但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因此工业基础并不牢靠。第三, 江西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而全国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单位%
资料来源:中华人名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西省统计局网站江西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 第一产业发展虽然较快, 内部结构也有一定的优化, 但距离农业强省还相差较远
江西第一产业的发展一直较快, 在全国确立了农业大省的地位, 且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的结构也已比较协调, 但江西离农业强省地位还相距较远。对第一产业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农林牧渔, 还应从产业垂直关系分析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的关系。根据统计资料计算, 全国规模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 1999、2000、2001年分别是0.77、0.85、0.90, 同口径计算, 江西分别是0.31、0.32、0.28, 即江西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及全国水平的40%。所以, 江西尽管是农业大省, 却远没有成为农业强省。
2.3 江西轻重工业比例欠协调
到2003年, 江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轻工业的企业数为1445家, 总产值为373.11亿元, 而重工业的企业数量为1631家, 总产值为815.69亿元。轻重工业的企业数比例为1:1.13, 总产值之比为1:2.19。而全国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0.96和1:1.55, 江西的重工业水平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江西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有越来越重, 轻工业有越来越轻的变化趋势。这虽然与江西具有的大量矿产资源有关, 但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资是分不开的。
3 江西主导产业选择
3.1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3.1.1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或在工业化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的特征是多层次性、综合性、序列更替性。
3.1.2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基准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趋势原则, 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符合未来发展规律;二是基础支撑原则, 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形成未来的主导产业;三是系统协调的原则, 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具备扩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品质;四是可持续原则, 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是生态、环保, 符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有很多, 表3反应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传统基准。
资料来源: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马利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2009.06。
3.2 江西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江西省第二产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但发展迅猛, 江西省政府在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中指出,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到2010年,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笔者认为江西省应该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省的政策, 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 以第二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迅速发展带动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以推动整个江西省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基础上, 江西省可以选择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本省的主导产业。分析如下:
(1) 选择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江西食品工业已有一定基础, 江西的卤制品, 果汁等食品工业在全国闻名;生态环境良好, 符合支柱产业选择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备了建设有机食品工业的条件, 而且有机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潜力大。要形成有特色的江西食品工业应该做好以下三件大事:一是瞄准市场, 发挥独特资源优势, 重点扶持发展肉禽加工、果蔬加工、米制品加工、绿色森林食品和新型食品辅料等一批优势产业, 力争在全国形成行业规模优势;二是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 通过与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 以资产重组为纽带, 实行大集团战略, 力争培育几个在全国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 使之成为带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的“领头羊”;三是采取官产学研民媒互动战略, 打破条块分割, 促进地区融合发展,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培育一批在全国很有影响,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产品。
(2) 选择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逐渐成为人重要的消费需求, 旅游业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连带性大, 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 一般来说, 旅游业就业每增加一人, 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五个就业岗位。因此, 发展旅游业对于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 扩大就业, 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局网站江西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西省自然条件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 尤其以红色旅游资源最为突出, 江西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全国的60%左右, 具有发展旅游业的雄厚资源基础;旅游业生态环保,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表4可以看出江西省旅游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收入不断快速增长, 发展势头强劲。因此选择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将大大促进江西整体经济的发展。
江西应发挥自然条件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业, 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强化旅游服务体系,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使江西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群众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瀚林.关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兵团建设, 2010, (05) .
[2]马利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N].2009, (06) .
[3]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J].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2008, 08, 10.
[4]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10) .
[5]叶燕.产业转移与江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2005, (06) .
[6]史焕平.刘子英.江西产业结构分析及支柱产业选择[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 (06) .
关键词:主导产业;界定;选择基准;评价方法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地区间的资源和技术各异,这就要求我们将稀缺的资源和有限的技术集中到主导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则成为调结构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拟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行梳理,为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以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 主导产业特点及其界定
按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可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瓶颈产业。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决定着该产业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其特点为:1、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生产成本不断下降;2、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3、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4、产业关联度高,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直接、间接的诱发作用;5、迅速吸收创新成果,具有较高的贡献率。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重要著作《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主导产业的概念,主导产业是这样的产业部门,它能够拉动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并且在一国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发挥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于刃刚(2003年)认为主导产业是指在產业结构中,处于主体性的战略地位,并能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特点,笔者认为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它能有效、迅速吸地收创新成果,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由此而获得较高的和持续的发展速度的产业。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结构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二、主导产业传统选择准则汇总
1、李嘉图比较优势基准
对于选择基本准则上可以返回至古典经济时期的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基本准则。李嘉图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强调:某一产业部门如果具有相对优势,则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部门,进而推动其他相关部门的发展,这一思想演变成后来的主导产业选择的比较优势基准。
这个基准基于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考虑,因为具有规模的主导产业才能充分发挥带头和促进作用,包括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基准。静态比较优势基准是指根据现行生产要素和资源的相对优势来选择主导产业,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然后依此为中心,按照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逐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形成一个能充分利用本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动态比较优势基准是指那些目前比较成本还处于劣势,但未来具有比较成本优势,有可能成为带动本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幼小产业扶持为主导产业[2]。
2、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密集度基准
赫克歇尔俄林提出资源禀赋理论又叫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资源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供给相对充裕、价格较为低廉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供给相对不足、价格较为昂贵的商品,以获得比较利益和更有效地利用本国的生产要素。
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俄林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基准发展为资源禀赋密集度基准,主张以资源禀赋的密集程度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
3、罗斯托基准
罗斯托于1960年在《经济增长阶段》首次提出主导产业的概念。他还首次提出了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即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及旁侧效应原理。他认为一国主导产业应该选择扩散效应最大的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关联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一原理也适用于省级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即罗斯托基准。
4、赫希曼产业关联度基准
产业关联度基准是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具体指某一产业的经济活动能够通过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的活动效应影响其他产业的经济活动。他认为产业关联效应能够扩大资本积累并促使市场产生更大效益,而提出应以产业关联效应的大小为基准来选取主导产业,在直接生产活动部门中产业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部门应该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并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测量产业关联度的大小。在实践操作中,区域中那些产业影响广度深度最大、带动效应最大的产业就应该优先考虑发展为区域主导产业。
5、筱原两基准
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为规划日本产业结构,于1957年在其著名论文《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中时提出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即“筱原两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使产业的需求增长随同国民收入增长且结构相适应的原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某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 该指标系数越大表示某一产业产品市场需求对居民收入的依赖越小,其潜在市场份额也就越大。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从社会供给出发,以各产业生产效率上升的快慢作标准来取舍主导产业。生产率上升率=产出/全部投入要素 这里的“生产率”是指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上升率越大表示投入产出率越高,这样的产业,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成本也会出现大幅下降。应该说上述两条基准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时,这两大指标系数越大的应该优先考虑。
三、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方法
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为综合评价法。而在综合评价方法中应用于主导产业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钻石理论、灰色系统分析法等。
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主要是简化指标之间信息重复的问题,避免主观赋权带来的偏差,但是,该方法在确定主因子个数时,可能导致信息量丢失,指标选取也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对主导产业选择具有系统性、间接性,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可量化不易测量的指标、未消弱原始信息量,也能减少主观定权的偏差。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矩阵的赋值方式是否在整个互反矩 阵确保一致性,当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且权重难以确定。
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该方法利用数学规划进行评价,如线性规划和多目标规划,并且可直接利用输出输入模型分析,使每个决策单元达到优化。但是,DEA对数据的要求较高,投入产出数据必须准确或者是刚性数据,而且指标的重要程度无法反应。
钻石理论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所以需要较多的产业数据。
灰色系统分析法计算较为简介,对数据的要求较低,指标单一。然而该方法对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无法解决,负相关关系也无法得到反映。
四、 结论
在确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方法的过程中,应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考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约束条件,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确定合适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和方法,达到科学合理的选择主导产业的目的。(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于刃刚.主导产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12.
发展“一村一品” 支柱产业,是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平台,是促进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关会议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科学规划建设,特制订“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峪口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岭前镇镇南1公里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辖4个村民小组,312户,1105人。耕地面积2600亩,其中苹果种植1800亩,人均1.3亩,苹果平均每亩收入5100元,当地苹果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利用水资源充足,加快发展养殖业,目前各类养殖户200户,猪羊存栏1800多头、养鸡3500只,规模养殖户5个,利用丰富有机肥源,建成沼气池300口,初步形成“果、畜、沼”良好生态园生产模式。现有果业专业合作社1个,果农协会1个,从事果业技术推广的持证农民技术员25名,果品销售经纪人26人,年销果品2000吨以上。广大果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很高,果园管理技术规范,村两委会一班人积极探索,思路明确,为“一村一品”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依托苹果优生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以苹果产业作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优势产业来抓;以推广四项关键技术为重点,强化果园管理,狠抓结构调整,建全服务体系,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产业”为指导,按照“增优生、稳适生、减次生”的原则,坚持“大量发展早熟,适度发展中、晚熟,增加晚熟”的思路,努力加快苹果产业的开发步伐,使我村果业区域布局得到了优化,品种结构得到了调整,初步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5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5500元,仅果业一项收入5000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90%。
我村围绕苹果产业发展,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注册成立了岭前镇种家福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完善了内部分配、民主管理等制度,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果农专业合作社在苗木提供、病虫防治、果品销售、信息服务等方面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深受果农欢迎。目前,电脑购置及互联网宽带接入工作正在积极的筹备和协调之中,即将实现及时发布果业产销信息,在生产、销售关键时期,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供求信息服务,为果品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果农协会作用,扩展带动全镇果业发展,同时积极加快中早熟新品种更新换代,尽大量地增加果农收入,使我村苹果产
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但苹果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扶持力度不够,投入严重不足;
(二)组织化程度差,市场不规范;
(三)品种结构单一;
(四)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层次低。
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1、改善配套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发挥两委会和果农协会作用,以发展“一村一品”为契机,进村入户做工作,通过算帐、对比,果农现场说教等办法,让果农打消思想顾虑,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改良新品种。以品种结构调整为抓手,准备从2011年起,分批对全村老果园进行示范改造,改良品种,提高授粉率。三年内发展早熟品种示范园150亩,中熟品种粉红女士100亩;改良树种450亩,新增种植面积110亩。
改善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增强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完善渠井双灌,计划新铺设主管道1.1km,完善二支渠二级抽水设施、配套渠系2600m,完成800亩节水灌溉,硬化果区田间道路1900m,配套绿化。建设450亩防雹网示范试验区,防御自然灾害,减少产业损失,总结完善防雹试验区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
提高无公害,打造绿色无公害苹果。力争三年苹果套袋
优袋率达到90%以上,果品商品率从80%提高到90%以上,优果率从70%提高到85%,五年全部实现绿色果品生产。
2、加强培训,提高种植水平
以专业合作社、协会为依托,邀请县果业局科技人员,省果树所的专家举办专题讲课和果园示范,购买光盘进行集中播放,达到每个生产季节和重点管理季节培训一次,以实现适时指导,提高果农种植水平。进一步协商签订与陕西省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联合建设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借助西农苹果试验站的技术力量,依托镇苹果服务站,建立统防统治专业队。每年安排两次外出学习时间,学习技术,学习经验。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今后争取在推广防雹网、诱虫灯、反光膜等新技术的同时,90%的果园实施果园种草,新增家畜400头,建设沼气池80口,在现有“果、畜、沼”模式下积极推广“果、草、畜、沼、肥”五配套模式,生态果园果树下种草,草养猪,猪圈旁建沼气池,沼气照明做饭,沼气渣作为无机肥可上果树,沼液也可作为叶面肥直接喷施果树,既节省肥料支出,又能确保果品绿色安全,大大提高优果率。
在所有果园中,大力推广“四大关键技术”特别是对老园,以彻底解决通风透光问题,并对品质不优的果园进行置换,对于果园大量盲目的施肥,进行全面指导,科学、合理
施肥,增加有机农家肥的使用,在病虫防治中,积极推广果袋套袋,针对虫病的生活习性,加强生物防治,防止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4、服务体系及产业化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宣传作用,注册网站,完善产销信息传输系统。全方位宣传我村苹果优质各项指标和四季无公害管理,建立峪口村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在原有供销市场上积极开拓省市各级市场,积极参加全国各地苹果展销会,利用专业合作社优势与全国大型连锁超市对接,逐步探索“果农-专业合作社-超市”的供销模式,这样大大提高果农收入。申请注册苹果商标,进行初级包装,完善果品贮藏设施,提高果品贮藏科技含量,力争2013年建成储量2000吨冷库一个,新建两座标准化苹果展销厅,推动产业链条的紧密和拉长。根据全镇乃至全县果树发展现状,当务之急成立加工原料基地,逐步引导加工企业进行发展精深,加大提高生产效益,提升产业层次。举办苹果文化相关活动,催生旅游产业,开办农家乐,到十二五末全村建立观光示范园100亩。
5、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强投入
我村在资金筹措方面,将采取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业务部门扶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信用社贷款支持,群众自筹等多方渠道加大对“一村一品”苹果产业的投入。
四、发展目标:
培植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并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经济基础,根据青白江区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和种养习惯,确定特色林果、绿色蔬菜、优质粮油、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为青白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主导产业。5.1特色林果产业
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是青白江区建设成都市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产业,是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景观资源,是成都市绿色或有机干鲜果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5.1.1产业发展基础与特点 5.1.1.1产业发展基础
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适宜多种果树生产,平坝区排灌条件好,丘陵、浅山区排灌条件相对较差,以早熟梨、晚熟桃为代表的伏季水果产业带发展较快。5.1.1.2产业发展特点
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树种多杂,主导产品不突出;种植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管理技术粗放,产品质量差、效益低。5.1.2产业发展方向与前景 5.1.2.1产业发展方向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生态特色果园;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树种、品种和先进管理技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鲜食与干果品种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果品或有机果品;与生态环境建设、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5.1.2.2产业发展前景
青白江伏季水果早、中熟梨和晚熟桃,成熟上市期早,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并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善的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和一批果树栽培管理技术骨干。5.1.3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10~15年的建设,完成青白江区林果产业由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向转变,实现林果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以龙泉山脉青白江段伏季水果产业带建设为重点、“三园一带”建设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将青白江区特色林果产业建设成为成都市伏季水果生产基地、城乡居民休闲观光景区、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青白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5.1.4重点建设内容
5.1.4.1引种示范与苗木繁育中心
在城厢镇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内建设占地面积10公顷的引种示范与无病毒苗木繁育中心,引进和繁育适宜于青白江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优良树种及品种。中心分四个功能区:即引种示范区、苗木繁育区、科研实验区、科技服务区。5.1.4.2伏季水果生产带
在祥福、姚渡、龙王、清泉、福洪、人和6个乡镇现有果树种植布局的基础上,建设伏季水果产业带6700公顷,现有3400公顷,新建果园3300公顷,主要集中在毗河以南乡镇,早熟梨布局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低丘区,晚熟桃布局在立地条件相对差的丘陵或浅山区。5.1.4.3优质干果种植区
在人和、清泉、福洪3个乡镇坡度高、水源条件差的低山丘陵地区,建设优质干果种植区2700公顷,改造现有500公顷低产低效果园,新建果园2200公顷。5.1.4.4低产低效果园改良 对2100公顷低产低效果园需进行品种和技术改良。其中:城厢镇81.1公顷、姚渡镇279.7公顷、祥褔镇44.8公顷、龙王镇76.6公顷、清泉镇481.2公顷、福洪乡337.9公顷、人和乡763.6公顷。
5.1.4.5休闲观光生态果园
重点建设“三园一带”生态休闲观光园。(1)以福洪乡杏花村为核心,建设200~300公顷优质杏、樱桃休闲观光采摘园。(2)以姚度镇龙门山为核心,建设200~300公顷早熟梨、晚熟桃休闲观光采摘园。(3)以清泉镇花园沟为核心,建设200~300公顷早熟梨、晚熟桃休闲观光采摘园。(4)以祥福镇、姚渡镇、城厢镇三镇沿毗河两岸的14个村庄为点,以早熟梨为主题景观树种、配合栽植葡萄、桃、李、樱桃、枇杷、柑桔等树种,建设毗河两岸万亩果树景观带。
5.2绿色蔬菜产业
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是青白江区建设成都市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重要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景观资源。5.2.1产业发展基础与特点 5.2.1.1产业发展基础 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适宜多种蔬菜生产,发展蔬菜生产的排灌条件好,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种植经验丰富,大头菜、贡韭、海椒、火葱、蒜薹、食用菌、菜花等地方特色蔬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5.2.1.2产业发展特点
蔬菜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分散种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自产自销,生产组织化程度低。5.2.2产业发展方向与前景 5.2.2.1产业发展方向
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做强、做精地方特色优势蔬菜;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生产区;季节性生产与常年性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传统生产技术与现代生产手段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有机蔬菜生产。5.2.2.2产业发展前景 传统优势、特色蔬菜产品品质独到,市场前景广阔。青白江区蔬菜栽培历史悠久,传统优势、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已基本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种植方式、成熟经验和相关技术,以及拥有一批熟练掌握这些技术的技术人员和农民。5.2.3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10~15年的建设,完成青白江区蔬菜产业由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向转变,实现蔬菜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以传统优势蔬菜为基础、地方特色蔬菜为主导、名特优新蔬菜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全面建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生产技术先进、产品绿色安全、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绿色蔬菜产业,将青白江区绿色蔬菜产业建设成为成都市绿色蔬菜、有机蔬菜重要的生产基地和青白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5.2.4重点建设内容
5.2.4.1优质食用菌重点生产区
在城厢镇十八湾村建设食用菌产业核心区66.7公顷,发展袋装食用菌1亿袋,占地面积60公顷;在城厢、姚渡两镇建设优质无公害露地蘑菇重点生产区666.7公顷。5.2.4.2特色蔬菜优势生产区
围绕青白江区龙王贡韭、西平大头菜、清泉火葱、祥福翠绿芹菜等区域特色蔬菜品种,建设特色蔬菜优势生产区3000公顷。集中布局在龙王、清泉、祥福3个乡镇。5.2.4.3优质瓜菜优势生产区 围绕青白江区城厢西瓜、二荆条海椒、龙王菜花、云顶早蒜薹以及优新品种引进等优势蔬菜品种,建设优质蔬菜优势生产区2260公顷,集中布局在城厢、龙王、清泉、福洪4个乡镇。5.2.4.4常规普通蔬菜生产区 结合“稻-菜”生产模式的推广,以西红柿、黄瓜、茄子、甘蓝、辣椒等常规普通蔬菜为主,在9个乡镇发展常规普通蔬菜季节性生产区约4000公顷。5.2.4.5优新蔬菜引种示范和良繁基地
在城厢镇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内建设优新蔬菜品种引进、示范及良种繁育生产基地10公顷,包括引种示范区、良种繁育区、工厂化育苗车间等功能区。重点引进适宜保护地生产、具有特殊风味、特殊口感、特殊营养价值或具有观赏价值的蔬菜品种。5.3优质粮油产业
粮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首先,粮食安全是安民治国之根本、经济发展之基础,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区域粮食安全看,青白江区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增长趋势;其次,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持续增长,大力发展能源作物,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建设优质高产粮油生产基地,对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3.1产业发展基础与特点 5.3.1.1产业发展基础
2006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7065.7公顷,其中水稻10274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365公顷,其中油菜面积3819公顷。粮食总产量13.9万吨,其中水稻总产量7.77万吨;油菜0.97万吨。
5.3.1.2产业发展特点
栽培历史悠久,订单种植成效显著;但粮油生产面积呈逐步减少趋势,粮食生产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不稳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5.3.2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 5.3.2.1产业发展方向
贯彻落实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调整优化粮油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以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特种玉米为重点的粮油产业,逐步缩减小麦种植面积;推进粮油生产科技进步,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5.3.2.2产业发展前景
我国在粮油种植方面已基本形成从良种繁育到生产全过程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完全能够满足优质粮油生产发展的技术需求。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油菜生产水平,关键是加强这些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大农民应用这些技术的培训力度。5.3.3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10~15年的建设,建立起粮油持续增产的稳固基础和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粮油生产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稳定粮油种植面积,调整优化粮油生产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将优质粮油产业建设成为青白江区重要的农业基础产业。5.3.4重点建设内容
5.3.4.1粮油新品种引种、良繁基地 在祥福镇建立优质粮油新品种引种、区试以及良种繁育基地100公顷,其中粮油新品种引进、示范、区试基地40公顷,良种扩繁生产基地60公顷。5.3.4.2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在祥福、城厢、清泉、福洪、大同、龙王、弥牟、姚渡8个乡镇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4500公顷。其中祥福镇1100公顷、城厢1000公顷、清泉650公顷、福洪550公顷、大同400公顷、龙王300公顷、弥牟300公顷、姚渡200公顷。5.3.4.3油菜套种马铃薯生产基地
在姚渡镇光明、黄坭建立粮油轮作套种核心示范区100公顷,在祥福、城厢、大同、弥牟、清泉、姚渡6个乡镇2000公顷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为基础,建设油菜套种马铃薯生产基地2000公顷。
5.3.4.4优质特种玉米生产基地
(1)在人和、清泉、福洪、龙王4个乡镇建设优质菜用玉米生产基地1000公顷,其中人和乡300公顷、清泉镇300公顷、福洪乡200公顷、龙王镇200公顷。
(2)在人和、清泉、福洪4个乡镇建设鲜食玉米生产基地1000公顷,其中人和乡300公顷、清泉镇300公顷、福洪乡400公顷。5.4生态养殖产业 发达的畜牧、水产养殖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青白江区生态养殖产业是成都市优质安全畜禽水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5.4.1产业发展基础与特点 5.4.1.1产业发展基础
畜牧、水产养殖是青白江区的传统产业,近几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6年,全区大畜存栏3079头,其中奶牛存栏659头;生猪存栏16.8万头,出栏33.3万头;家禽存栏134.7万只,出栏310.8万只;肉类总产量3.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856吨,其中养殖水产品水产量1634吨。
5.4.1.2产业发展特点
传统养殖习惯,畜牧、水产养殖业比重较低,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分散养殖,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
5.4.2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 5.4.2.1产业发展方向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切实转变畜牧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实现畜牧水产养殖业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大力倡导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完善技术服务,加强疫病防控。
5.4.2.2产业发展前景
以生猪、柴鸡、名特优水产养殖为重点的生态养殖产业,其产品区域消费市场大、前景好;我国在畜牧、水产养殖技术方面已基本形成从养殖品种繁育到各品种养殖技术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储备上完全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5.4.3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10~15年的建设,完成青白江区畜牧水产养殖业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实现畜牧水产养殖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以生猪、柴鸡、水产养殖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倡导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全面建成产业布局合理、养殖设施完备、养殖技术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济效益显著、生态环境友好的发达畜牧水产养殖产业,成为成都市优质安全畜禽、水产品养殖重要的生产基地和青白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5.4.4重点建设内容
5.4.4.1优质无公害生猪生态养殖
(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以青白江区奇源绿色畜禽殖种场为祖代种猪场,和谐种殖场以及农户良种猪场为二杂种猪场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重点繁育DLY和PIC优质良种猪,形成400头规模的祖代种猪场、年提供10000头二杂母猪、30~35万头商品仔猪的能力。
(2)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布局,在7个乡镇、14个新型社区建设万头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15个,规划占地总面积20~25公顷,猪舍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形成生猪存栏15万头,出栏量30~35万头的能力。重点加强姚渡镇现代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安全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建设。5.4.4.2优质安全柴鸡生态养殖(1)在姚渡镇建立现代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安全柴鸡良种繁育基地1个,占地面积2.0公顷。包括祖代种鸡场(1.2万只)、父母代种鸡场(5万只)、商品代种鸡场(孵化场,1000万羽)、育雏场(1000万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2)生态养殖场建设。在大同、人和、清泉、福洪、龙王、姚渡6个乡镇,建立优质安全柴鸡生态养殖户200户,户均养殖规模4000~6000只,发展规模化生态柴鸡养殖80~120万只。其中山林柴鸡生态养殖户80户,果园柴鸡生态养殖120户。
(3)在青白江区红阳街道建立生态柴鸡饲料基地,主要是建设饲料工厂、饲料加工设备、仓库、办公室等设施。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年生产优质配方柴鸡饲料5万吨。5.4.4.3名特优水产生态养殖
(1)水产养殖科技示范区建设。在龙王镇建立规模化、标准化水产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区,占地面积10公顷。分科技服务区、种苗繁殖区、生态养殖示范区和休闲垂钓区。
(2)水产生态养殖池塘建设。在龙王、清泉、福洪、姚渡、祥福、城厢6个乡镇,建设集休闲、观光、垂钓功能于一体的水产生态养殖池塘,养殖总面积200公顷(3000亩)。5.5农产品加工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5.5.1产业发展基础与特点
青白江区农产品加工原料资源丰富,粮油菜作坊式粗加工历史悠久,虽然农产品加工的工业化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基础薄弱,2006年全区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加工企业不足10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仅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约8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5%左右。目前,全区农产品现代化加工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现代加工企业的进驻,将推动农产品加工整个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有效形成产业集群。5.5.2产业发展方向与前景 5.5.2.1产业发展方向
建设加工技术先进的现代化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向现代都市农业港集中,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原料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
5.5.2.2产业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成品、半成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而且随着迪奥植化、和谐肉食品厂等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进驻,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等措施,青白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具有加速发展的巨大前景。
5.5.3产业发展目标
依托青白江区和成都平原丰富的农产品原料,在现有农产品加工产业起步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肉食加工、蔬菜和食用菌加工、粮油加工、生物化工,形成四大加工产业体系;将加工业重点发展地区姚渡、弥牟、城厢、龙王、开发区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基地,带动全区养殖业、种植业和关联产业发展,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青白江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使青白江区发展为成都市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5.5.4重点建设内容
5.5.4.1姚渡食品加工园区
以姚渡镇芦稿食品加工为重点建设姚渡食品加工园区,占地面积20公顷,按照功能相近、产业关联等基本原则,参照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现状等进行各功能区的布局,拟分为四个功能区,其中:猪肉食品加工分区7公顷、羊肉食品加工区5公顷、果蔬加工区4公顷和粮油加工区4公顷;建设加工厂房5.6万平方米及配套加工设备。5.5.4.2弥牟清真食品加工基地
以川西牦牛重点产区为依托,在弥牟镇建设现代清真食品加工基地,占地面积3公顷。重点建设肉牛屠宰加工厂、牛骨髓保健品厂、皮毛加工厂及其配套加工生产设备。5.5.4.3优质食用菌加工基地 以成都市浩霓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市永玉菌业有限公司和成都市丰泽原菌业有限公司为平台,以城厢镇食用菌园区和姚渡食用菌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优质食用菌加工基地,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
5.5.4.4龙王大头菜加工基地
以清泉镇蜀青泡菜加工厂为平台,以清泉镇、龙王镇、人和乡、福洪乡等大头菜生产基地为依托,扶植农户进行大头菜的腌渍等粗加工,在清泉镇重点建设大头菜加工基地。5.5.4.5生物制品加工基地
(1)以青白江区红旗油脂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食用油加工生产基地,改造传统工艺,引进先进生产线,精心打造“仙餐”和“乡老坎”两个系列食用油品牌。
(2)以成都迪奥植化实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立生化医药原料基地,以鲜橙深加工后的橙皮废品为原料,通过高科技手段提取医药保健品中间体橙皮甙、辛弗林等。5.6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产业
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产业拓展了旅游产业内涵、外延,有利于促进青白江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5.6.1产业发展基础与特点 5.6.1.1产业发展基础
青白江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毗河、西江河、龙泉山脉等自然山水风光,城厢古镇、家珍专祠、绣川书院、八阵图遗址、客家风情、川西明教寺等,历史人文景观荟萃,古迹众多,姚度镇龙门村、清泉镇花园沟、福洪乡杏花村等“农家乐”以及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为青白江区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5.6.1.2产业发展特点
资源丰富,开发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理念、文化、品位和特色;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与布局,没有形成旅游产业的整体集群效应;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道路交通、住宿、餐饮、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不够,品牌创新意识不强,知名度不高。5.6.2产业发展方向与前景 5.6.2.1产业发展方向
坚持与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紧密结合;保护生态、挖掘文化、品牌发展,提升形象;整合资源、联动发展、加强合作,共同繁荣;重点开发山水风光、历史人文、农家乐、农业科技旅游
5.6.2.2产业发展前景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只有近10年的历史,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并呈现出需求多极化、消费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从成都乡村旅游市场看,成都市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成都休闲文化中国特有,成都人历来就有闲适、安逸的特质和自由休闲的生活方式,青白江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市场前景广阔。5.6.3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10~15年的建设,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加大乡村旅游产品深层次开发力度,着力提升旅游产品的自然特色和文化内涵与品位,重点开发山水生态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农家休闲乐和现代农业科技观光旅游四大乡村旅游产品,全面构建青白江区“绿色、悠古、新农、科教”为特征的整体旅游形象,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成为青白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的主导产业,把青白江建设成为成都乡村旅游与农村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的品牌特色区。5.6.4重点建设内容 5.6.4.1旅游产品设计(1)山水生态景观旅游
以毗河、西江河、青白江等自然河流为主,开发建设水体景观、湿地公园,突出河流水系、田园风光、竹林等自然风光;以龙泉山脉山地森林资源、果园为主,开发建设山体森林生态景观。
(2)历史人文景观旅游
以城厢历史古镇、弥牟镇“八阵图”遗址、清真寺,龙王镇客家文化风情等历史人文景观、古迹为主,发展历史人文景观旅游,突出悠久历史、古老文化,挖掘历史文化特色。(3)农家休闲乐景点旅游
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契机,以姚度镇龙门村、清泉镇花园沟、福洪乡杏花村、西江月生态休闲农庄、九峰山田原休闲农庄等景点建设为主,发展农家休闲观光乐园。(4)现代农业科技观光旅游
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西部扶贫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四川省经作所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水产养殖科技示范园、食用菌科技示范园、食品加工园等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景点,全力打造区域性的农业科技旅游品牌。5.6.4.2重要景点建设
(1)毗河水系景观及七星岛
毗河水系景观建设:制定毗河流域水系整体发展规划,分时段开发建设。重点建设毗河两岸道路、林带、生态护坡、休闲观光果园、主题公园、小型公园、健身园等景观。
七星岛景观建设:以岛中现有生态林、竹林及其水系为自然景观,突出河心岛竹海、林海的生态意境,发展以休闲、垂钓、餐饮、度假为主体的休观光旅游。(2)龙泉山自然风景区
加强山体森林、果园等林业景观建设;加强龙泉山上部分文物古迹及遗址景点的建设;加强以山道、危险地段保护、垃圾桶、生态厕所、休息厅、服务店等基础设施建设。(3)历史文化古镇--城厢镇
整体规划开发建设,修复、修缮、保护尚存历史文化古迹,再现城厢历史文化古镇风貌。(4)弥牟镇“八阵图”遗址及清真寺
根据历史资料,原址重建蜀汉三国时期武候诸葛“旱八阵图”;修缮、维护清真寺建筑;加强遗址及清真寺道路、生态环境建设。(5)天府怡都休闲观光走廊
整体规划城太路交通干线两侧的休闲观光走廊建设。(6)龙王镇客家风情
重点加强李家客祠、薛家宗祠、客家碉楼、龙王祭祀等客家文化开发建设,西江河沿岸田园水景风光、西江河橡胶水坝、泰山石桃花源风景区、翠子坛姜太公垂钓台、西江河沿线野生鱼垂钓等景点建设。(7)西江月生态休闲农庄
重点建设欢乐水上大世界、西江月风情街、川西民居建筑、丰收狂欢广场、农业、农事体验园等
(8)九峰山田原休闲山庄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休闲农庄文化品位、经营理念、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软环境建设。(9)清泉花园沟观光采摘园
扩大观光采摘园建设,按照果园田园化设计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平建设观光采摘园,加强果园内外道路、景观、饮食、民居建筑、农家卫生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10)姚渡龙门山观光采摘园
扩大观光采摘园建设,按照果园田园化设计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平建设观光采摘园,加强果园内外道路、景观、饮食、民居建筑、农家卫生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11)福洪杏花村观光采摘园
《灞桥区樱桃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评审答辩提纲
一、项目主要参加单位及负责人基本情况简介 项目名称:灞桥区樱桃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
项目承担单位:西安市灞桥区科技局
陕西双子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
西安白鹿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陕西绿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主持人:王宏举,灞桥区科技局局长,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器工程专业,男、工程师。先后在国营企业技术研发部门,区工业总公司从事科技项目研发、管理等工作。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和项目实施经验。
实施时间:2016-01-11 至2018-12-31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示范内容
1、灞桥樱桃产业栽培模式创新与示范。引进10-20个国内外大樱桃优良品种和矮化砧木进行试验示范,提出适合灞桥樱桃基地发展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搭配与矮化砧木组合;采用矮化无病苗木,实施大苗建园、宽行密植、设施栽培等技术示范,开展灞桥樱桃产业栽培模式创新,实现早果丰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加快灞桥樱桃产业换代升级。
2、灞桥樱桃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集成细长纺锤形、小冠分层形、两主枝开心形、篱壁架形等省力高效树形,疏花疏果、人工授粉、合理夏剪和水肥管理、反光膜增色、适期采收、精品包装等精品花果管理技术,避雨栽培、促成栽培、防鸟害栽培等设施栽培,以及简化修剪、行间生草、增施有机肥、微灌节水、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樱桃提质增效技术,开展配套组装、集成创新、示范推广,形成灞桥樱桃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来提升灞桥樱桃种植效益、满足市场对高端樱桃产品的需求。
3、灞桥樱桃产业服务体系创新与示范:建设1个灞桥樱桃专家团队,负责灞桥樱桃产业的技术研究与指导;开展灞桥樱桃“三品”认证、樱桃品牌创建以及樱桃产品追溯信息系统,提升灞桥樱桃果品档次;建设1个樱桃产业联盟、1个电商平台等服务体系,解决灞桥樱桃销售问题,通过体系创新与示范,从整体上提升灞桥樱桃产业的发展水平。
项目完成后预期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通过项目实施,完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集成创新,依托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依托产业联盟统一市场销售。建设4个灞桥樱桃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园,完成2000亩老旧樱桃园改造,建成核心示范区1500亩,辐射带动面积35000亩。
三、项目涉及的产业在本区县发展规模及产值。
目前全区樱桃总面积已达3.7万亩、产量4.4万吨,主要分布在席王街办霸陵坡、狄寨街办台塬区和洪庆街办浅山区一带。共涉及全区6个街办42个行政村8600户。其中挂果樱桃面积3.2万余亩,年产量4.1万吨以上,占全市面积、产量的58%和71%。樱桃产值达4.6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1%。2015年樱桃产业户均收入41860元,人均收入13356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3%。
四、项目实施中作为技术依托的专家团队人员简介及技术专长。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西安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
技术负责人:郭晓成,西安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理事、陕西省樱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五、已开展工作情况
我区在樱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参与或主持的科技项目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六、项目实施对促进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灞桥樱桃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可以在白鹿原地区形成一大批观光生态果业,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旅游收入,使白鹿原成为西安大都市名副其实的后花园,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取得的技术成果,通过在灞桥樱桃基地的示范推广,可以带动我市樱桃产业实现换代升级,为西安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七、项目投资预算。申请科技经费及使用预算;项目单位自筹经费,承担单位对项目自筹资金保证能力等。
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申请科技经费30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500万元,4个子项目单位经营情况良好,承担的自筹资金已经到位,完全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国内的主导产业理论始于80年代末, 主导产业从国家层次转入区域层次主要在90年代。1994年国家出台《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 提出要发展石化、机电、汽车、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纲要时纷纷提出本省的主导产业。随后, 许多县、市的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发展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首要的问题是怎样确定主导产业, 也即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在借鉴国外学者的选择基准基础上, 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其他基准, 中国出现了若干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理论。在主导产业选择的应用研究中, 主导产业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应用研究的热点。有关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中文文献有数千篇之多, 这里只选择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一、选择基准及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 给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各种基准。除了借鉴比较有影响力的如“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筱原基准”等。国内学者也根据相应经济理论, 提出了相关的选择基准, 并应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如: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协调状态最佳基准、周振华的增长后劲最大化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
结合对主导产业的不同认识, 研究者们提出不同的基准构成。包括“三基准说”、“四基准说”、“五基准说”、“六基准说”、“七基准说”。各代表性观点简要总结如表1所示:
通过比较这些基准, 有的差别较大。国内学者已有不少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上述基准的可行性提出过疑问 (江小娟, 1996) 。[1]江小娟的三点疑问包括:市场容量大、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为什么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基准测算问题;不同基准之间排序问题。
在主导产业的应用研究中, 研究者需要根据这些基准建立指标体系, 然后利用综合评价方法选出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法最大的优点是可操作性较强, 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 基准的构成不同, 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必然有所差异。此外, 某些指标无法测算, 这样的指标要么利用替代指标, 要么被忽略不计, 这样造成各指标体系差别更大。而不同的指标体系可能对主导产业的选择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某项指标是否应该被包括在该指标体系中, 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各学者的指标体系的巨大差异在此不再赘述。
二、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国内的主导产业选择应用研究主要侧重于指标体系的构建, 然后利用综合评价方法给出排序, 并据此决定主导产业选择。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多目标、多对象的决策问题。国内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常用的方法是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方法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指标体系的选择, 一个是权重的赋予。综合评价方法种类很多, 应用于主导产业选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WOT方法 (李方林等, 2006) 、[13]特尔斐法 (陈忠暖等, 2000) 、[14]熵值法 (冯德雄, 2006) 、[15]主成分分析 (祝兵等, 2005) 、[16]AHP法 (王敏, 2001) [17]等。其中, 最常用的是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AHP) 法, 前者是一种客观赋权法, 后者是一种主观赋权法。因子分析法是利用相关系数矩阵将冗余的信息消除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虽然是一种客观赋权法, 但是, 如果最重要的信息和其它信息相关较弱, 最重要的信息可能被遗漏。层次分析法利用判断矩阵进行赋权, 该判断矩阵需要主观赋权, 不同的研究者的权阵可能差别较大。
三、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评价
我国学者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 提出了各种选择基准, 并作了大量应用研究, 但尚有以下不足: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范围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没有被系统研究;各指标的内在联系讨论不足;同时, 这些基准的测算过于简化。
(一) 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不同。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决策者在经济发展不同的阶段, 决策者的目标函数不同。在起飞阶段以前, 一个能够提供更好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赚取外汇的产业应该得到优先发展, 而关联效应大的产业并不一定是产业政策的重点。而在起飞阶段, 产业的关联效应对工业化过程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的发展将会加快工业化进程。
(二) 不同区域范围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不同。
不同区域层次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不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同区域范围内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侧重点不同。国家范围内和省域范围内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侧重点不同, 即不同区域范围下的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权重不一样。产业的创新能力、比较优势和后向关联在不同的区域层次应赋予不同的权重。就国家的主导产业选择而言, 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在产业层面的具体体现。但是, 县市级的主导产业选择更应考虑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国家层次, 后向关联指标应赋予较大的权重, 而在县市层次, 后向关联指标则应赋予较小的权重。后向关联的大小反映产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的强弱, 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 应大力发展后向关联较大的产业。但是, 县市区域的主导产业所需的原料和机器设备往往来自于区域外, 该部门的拉动作用对区域外重要程度高于本区域, 所以, 对于地理范围较小的区域, 后向关联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中应被赋予较小的权重。
2.按照国家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省一级的主导产业选择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有些省份所选择的主导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其他省份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的发展并不理想。这使得将国家层次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直接应用于区域层次面临挑战。
3.市县级的投入产出表编制比较困难。主导产业可以是世界范围的主导产业, 也可以是国家范围的主导产业、省级的主导产业、市县级的主导产业等等。目前, 我国学说界讨论省域、市域、县域范围的主导产业选择较多。我国每5年编制一次投入产出表。除国家外, 绝大多数省份都编制投入产出表, 但市、县一级地区很少编制投入产出表。这是因为编制投入产出表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作, 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产出表的缺失使得市、县一级的主导产业某些选择基准的测算缺乏必要的依据。
(三) 各指标的内在联系讨论不足。
各指标体系的巨大差异给比较这些研究成果带来困难, 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巨大差异的关键。尽管各指标体系差别较大, 一些指标是大部分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 如:关联度系数、技术进步率、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技术进步率是供给方面的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是需求方面的基准, 而关联基准是即包含了需求方面又包含了供给方面的基准, 讨论这些基准之间的联系, 对于我们构建指标体系有着指导意义。此外, 规模指标有多种, 如产值规模、增加值规模、利税规模、最终需求规模、就业规模等等, 不同规模指标含义不同, 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选择不同的规模指标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会产生影响。
(四) 各指标的测算比较简化。
目前,新一轮的产业政策又卷土重来,在一些发达经济体中,美英以往一直反对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法国则致力于树立本国品牌的“冠军”;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包括巴西和中国也都实行产业政策。为了走出金融危机,甚至是有些國家的中央银行,特别是美联储,也在支持特定的公司和特定类型的资产。
一些政客假借拯救整个经济之名,实际是帮助自己的赞助者,借机推出有倾向性的行业政策。这样做的弊端十分明显。
不论什么样政治派别的经济学家,都同意政府应该对基础学科提供资金。然而,或许出于自用,或许为了是专利或特许证,私人公司也会对研发领域进行投资。这样的话,政府的介入就会阻碍私人公司对研发的投资。
如果界定两者之间的界限呢?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标准:政府涉及的领域应该是非竞争性的,一般性质的科学和技术。政府完成初级基础研发后,如果私营公司预见到有利润的出现,可以用于商业化,他们就会介入进来。
例如,互联网的产生就是由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部门出资建立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将计算机相互连接。但如果政府出资建设某个搜索引擎或是社交网络平台,就显得不太合适了。
同样的,政府也不应该通过补贴、税收、法规、行政命令、贷款和投资来决定行业的胜负。这明显不会起作用,更糟糕的是,它还会排斥或是干扰潜在的、有价值的具有竞争性的科技出现。
1980年代,日本政府就是产业政策的积极倡导者。日本强大的贸易、工业和财政部门来主导运行经济的走向,结局就是泡沫资产的破灭、长达十年的迷失、三次经济衰退,出现了至今为止发达经济国家最高的债务和GDP比。
回顾过去,美国也有一批产业政策的倡导者——他们被称为“雅达利民主党人”。雅达利是早期智力游戏的制造商,如今已是明日黄花——甚至还没有吸取日本的教训,尽管日本投入了对“第五代”计算机和高清电视的研发,但其大量政府补贴并没有用于高科技领域,而投入了过时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例如农业,采矿和重工业等。
在过去几十年里,韩国、西欧和美国同样也有类似的现象。1980年,美国总统卡特为了连任,提出了建立“国家重建银行”的平台:也就是由工会和行业领袖牵头的委员会来决定如何投资数百亿的美元。而在随后的总统竞选中,自由市场派的里根打败了卡特,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如今,即便在美国,行业政策也在死灰复燃。其实,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制定能源和环境总的指导原则,让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来决定什么是最适合他们的。政府应该对和这些问题相关的基础学科研究进行资助。如果没有政府的长期投入,任何一种政策都不可能起到作用。
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危机,临时出台的产业政策的真正效果还不能确定,政府应该制定出相应的退出机制,防止这种政策变成常规条款,更要杜绝政策寻租行为的出现。如今高负债的金融救助意味着未来的加税,这样就会阻碍资本和人力资源自行很好地配置,一旦失去政府这个保护伞,相关的行业就会失去竞争力。
产业政策在1970和1980年代以失败的结局告终,说明让政府来决定行业的优胜劣汰是一个错误的方法。
【主导产业】推荐阅读:
浅谈教师的主导作用07-18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06-21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班级管理06-28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07-07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06-03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10-25
围绕农业产业化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09-29
海洋产业06-12
林业产业论文07-03
烟草产业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