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参考文献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业经济学参考文献(精选8篇)

产业经济学参考文献 篇1

[1]田洪川,石美霞.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中国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J].经济评论,,(5):68-78.

[2]Gerefifi,G.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48)37―70.

[3]Kaplinsky,R..GlobalizationandUnequalisation:Whatcanbelearnedfromvaluechainanalysis[J].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37(2):117-145.[4]JohnHumphrey,HubertSchmitz.Governanceandupgrading:linkingindustrialclusterandglobalvaluechainresearch.IDSworkingpaper,i20.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9-86.

[6]Syrqum,CheneryHB.ThreeDecadesofIndustrialization.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s,!989(3):152-153.

[7]希克斯.经济学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RanadevBaneiji.ExportsofManufacturesfromIndia:AnAppraisaloftheEmergingPattem.Kielerstudien.InstitutfurweltwirtschaftanderUniversitatIdel

[9]MaitinZagler.Economicgrowth,structuralchangeandsearchunemployment[J],ViennaUniversityofEcononiics&B.A,2000.

[10]Gali.J.Technology,employmentandbusinesscycle:Dotechnologyshocksexplainaggregatefluctuations?[J].AinericanEconomicReview,1999,89(1)

[11]Labini,PS.WhytheInterpretationoftheCobb-DouglasProductionFunctionMustBeRadicallyChanged?[J].StructuraIChangeandEconomicDynamic,1995,6:485-504.

[12]Hufi5nan,GW,Wynne,MA..TheRoleofIntratemporalAdjustmentCostinaMultisectorEconoinics,I999,43:317-350.

[13]CIower,R.W.TheKeynesianCounter-Revolution:aTheoreticalAppraisal.F.F.HahnandRBrechling(Eds.).TheTheoryofInterestRates.Macmillan,London,1965.

[14]Malinvau(l,E.TheTheoryofUnemploymentTeconsidered.BasilBlackwell,Oxford,1977.

[15]FabienPostel-Vinay.TheDynamicsofTechnonlogicalUnemployment.IntemationalEconomicReview,,43:737-760.

[16]DavidDeaton,PeterNolan.TheNatureofUnemploymentunderTechnicalProgress-inDerekL.Bosworth(Eds).TheEmploymentConsequenceofTechnologicalChange,theMacmillandPressLtd,1986.

[17]WassilyLeontief,FayeDuchin.TheFutureImpactofAutomationonWorker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

[18]DavidSimpson,JimLove,JimWalker.TheChallengeofNewTechnology,WestviewPress,1987.

[19]ZimmennanICTheemploymentconsequencesoftechnologicaladvancedemandandlabourcostsin16GermanIndustries.EmpiricalEconomics.1991.(16):253-266.

[20]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1]Banga,Raslimi.InipactofLiberalisationonWagesandEmploymentinIndianManufacturingIndustries[J].IndianCouncilforResearchonInternationalEconomicReIations(ICRIER).2009.

[22]Aghion,P.andHoritt.P.GrowthandUnemployment.ReviewofEconomicStrdies,1994,61:477-494.

[23]AtharHussain.TheoreticalApproachestotheEffectsofTechnicalChangeonUnemploymentTheEmploymentConsequenceofTechnologicalChange,theMacmillandPressLtd.1983.

[24]DavidDeaton,PeterNolan.TheNatureofUnemploymentunderTechnicalProgress.inDerekL.Bosworth(Eds).TheEmploymentConsequenceofTechnologicalChange,theMacmillandPressLtd,1986.

[25]OECD,Technology,ProductivityandJobCreation,Paris,.

[26]ClasErikssonJsThereaTrade-offbetweenEmploymentandGrowth,OxfordEconomicPapers,,49:77-88.[27]BharatTrehan.ProductivityShocksandtheUnemploymentRate,EconomicReview,,45:13-27.

[28]FemandoDelRio.EmbodiedTechnicalProgressandUnemeployment.UniversitycatholiquedeLouvain,InsitutdeTecherechesEconomiquesETSociales(IRES)DiscussionPaper,,No.031.

[29]Pissarides,C.A.1990.EquilibriumUnemploymentTheory.BasilBlackwell,London.

[30]AghionP,P.HoritLGrowthandUnemployment.ReviewofEconomicStrdies,1994,61:477-494.

参考文献二:

[1]莫辉辉,王姣娥.复杂交通网络一结构、过程与机理(M).北京:北京管理出版社,.

[2]吴建军.城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复杂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3]WattsDJ.The“New”ScienceofNetworks[J].AnnualReviewofSociology,,30:243-270.

[4]Albert.R,BarabASiA.L.StatisticalMechanicsofComplexNetwork[J].ReviewofModemPhysics,2002,74(Jan):7-97.

[5]BaglerG.AnalysisofTheAirportNetworkofIndiaasaComplexWeightedNetwork[J].PhysicaA,2008,387:2972-2980.

[6]周蓓.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100-104.

[7]曾小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中国航空网络结构实证研究与分析P].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8]焦敬娟,王娇娥.海航航空网络空间复杂性及演化研究[J].地理研究,:926-936.

[9]赵鹏,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多方式城市交通网络的协同研究一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10]StefanLammer,BjomGehlsen,DirkHelbmg.ScalingLawsintheSpatialStructureofUrbanRoadNetworks[J].Physica,2006:89-95.

[11]陈明星.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交通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6.

[12]赵金山,狄增如,王大辉.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几何性质的实证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科学,:4548.

[13]赵俊红.天津市公共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14]杨扬.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复杂性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5]王少华,钟耳顺等.北京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及可达性格局历史变化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9-12.

[16]SienkiewiczJ.,HolystJ.A.StatisticalAnalysisof22PublicTransportNetworksinPoland[J].theProfessionalGeographer,1990,42(1):72-83.

[17]李江,郭庆胜.基于空间拓扑关系的城市交通网络层次结构推理[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29-31.

[18]LatoraV,MarchioriM.IstheBostonSubwayaSmaU-worWNetwork[J].PhysicalA,2002,313(1):109-114.

[19]李进.交通网络复杂性及其优化研究[P]天津:天津大学,2009.

[20]王杨超.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33-36.

[21]张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结构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2]王海燕.基于复染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形态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3]刘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交通网络影响.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二009.

[24]胡一.基于复杂网络的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5]王云琴.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连通可靠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26]刘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交通网络影响[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27]BaiTatA.,Barth^lemyM.,Vespignani,A.theEffectsofSpatialConstraintsontheEvolutionofWeightedComplexNetworks[J].JournalofStatisticalMechanics:TheoryandExperiment,2005,5:1-20.

[28]LatoraV,MarchioriM.IstheBostonSubwayaSmall-worldNetwork[J].PhysicalA,2002,313(1):109-114.

[29]鲁斌.几类复杂网络度量性质和拓扑性质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30]刘志谦,宋瑞.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广州轨道交通网络可靠性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5:194-201.

1.中文参考文献

2.MBA参考文献

3.参考文献的写法

4.日语参考文献

5.医学综述参考文献

6.动物医学参考文献

7.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8.文秘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9.动画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产业经济学参考文献 篇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一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开放的经济体中, 一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协调是该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长期平衡发展的重要保证。内部结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 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体现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外部经济主要表现在外贸结构上, 外贸结构的合理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外贸水平和国际经济地位。作为国内经济和外部经济的重要体现, 经济结构和外贸结构的协调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术上的关注。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 再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外贸结构与经济增长

在对外贸易和外贸结构方面, 尽管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被很多国家及学者所验证, 然而众多学者采用不同国家不同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各有差异, 而且就对外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即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的分析也有所不同。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杨全发、舒元 (1998) 利用我国1978年-1995年的相关数据, 并采用巴拉萨和费德等人建立的模型, 实证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 主要制成品出口每增长1%, 就会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减少0.083%, 而初级产品出口每增长1%, 就会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增加0.066%, 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 是因为我国当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是粗放型、数量型的, 外贸结构很不合理;还提出我国出口贸易通过技术进步才能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赖明勇等 (2004) 也认为, 在技术进步日益成为决定各国经济增长的背景下, 应重视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作用, 而且还提出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进步的载体, 在对外贸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王永齐 (2004) 通过构造贸易结构测度指标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模型分析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陈海波、魏啸 (2013) 运用层次分析法, 从商品结构、方式结构、主体结构、国内地域结构、国际市场结构等方面分析外贸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得出结论:五个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分别为12.7%、22.9%、4.7%、43.4%和16.2%。

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由于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 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经济结构。对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 在理论方面, 周叔莲 (1983) 在其著作《经济结构与经济效果》中有详细的阐述, 用实践来检验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 认为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并注意到经济增长对经济结构的制约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 提出该观点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在实证方面的研究比较多, 刘伟 (2002) 用1990年-2000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果表明, 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制度改革由第三产业拉动的, 但从长期看, 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带动。刘建平 (2006) 和李延军 (2007) 都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广东省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不同经济阶段,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果是不同的, 但是都证实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协同互动关系。黄茂兴、李军军 (2009) 采用多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进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干春晖、郑若谷等 (2011)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 探讨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稳定性, 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 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则不稳定。

四、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

对于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 熊荣植、卢晓媚 (1990) 认为产业结构决定外贸发展类型、规模, 反过来, 产业结构又制约外贸结构的发展。施祥正、吴进红 (2006) 从产业结构软化的角度, 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认为产业结构软化对外贸商品结构的集约化、国际贸易服务的科技含量及技术贸易的层次都有影响。蓝庆新和田海峰 (2002) 将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经济总增长总效应中分离出来, 阐述了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但并没有就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武海峰 (2004) 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和状况, 通过技术进步带来的全要素生产增长与我国的贸易政策有密切关系, 技术进步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要素资源, 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张亚斌 (2000) 把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看成两个不同的系统, 认为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国出口商品结构通常由该国家的生产结构及生产地比较优势决定的。袁欣 (2010) 认为外贸结构是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 认为两者是“原像”和“镜像”的耦合关系, 在中国外贸结构并没有真正反映产业结构, 呈现分离现象。

实证研究方面, 陈建华等 (2009) 利用1978年-2007年的贸易总量中各组成部分增长率与结构变化的乘积等相关数据, 度量了产业结构变化和对外贸易结构变化, 结果发现, 出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进口结构变化不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但是其研究只是注重了外贸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没有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外贸结构的影响。郭利红 (2004) 实证研究了我国外贸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长短期关系,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传导机制。陈虹 (2010) 利用1980年-2008年的结构变动指标数据分析了外贸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 并得出结论, 产业结构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 进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 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主要是以国内业结构为前提的, 并且表现出贸易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提升之间的矛盾。

五、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学者们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地区和数据的差异, 学者对双结构以及其对经济的作用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大多数还是正效应。

在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我国已成为经济第二大国, 外贸总额也超过了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经济结构不合理, 外贸依存度较高, 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在出严重的畸形。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以及外贸结构优化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梳理的众多文献主要是从“量”上进行的研究, 而且对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的偏少, 这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启示。

摘要:开放经济体下, 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作为一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主要体现, 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梳理了外贸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并做了简单的评述, 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外贸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文献评述[J].改革与战略.2010 (08)

[2]杨全发, 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08)

[3]黄茂兴, 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7 (09)

[4]熊荣植, 卢晓媚.产业结构与外贸发展[J].国际贸易.1990 (04)

[5]赖明勇, 许和连等.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问题[J].求索.2004 (03)

[6]杨全发, 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08)

[7]施祥正, 吴进红.产业结构软化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2006 (09)

[8]陈海波, 魏啸.外贸结构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3 (09)

[9]蓝庆新, 田海峰.我国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及现状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 (02)

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155-02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也未能幸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但是危机之外我们也要看到机遇,这次经济危机给了我国一个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升级的绝佳机会,如何在危机中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经济发展并不单单指经济总量上的增长,还应该包括产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优化的过程,产业的发展和运行情况将最终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甚至是走向。因此,研究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必须要以对其产业的研究为基础,然而我国产业转移、优化和升级都要以中心城市为基础开展,中心城市强大的产业聚集、扩散和创新功能也是的中心城市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对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1中心城市形成及功能方面的研究

克鲁格曼(Krugman)开创的新地理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心城市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新地理经济学主要是从“自组织”方面来解释,Krugman比较了第一特征、 第二特征在城市的地址决定中的作用。Fujita and Krugman研究了在什么情况下经济会发展成只有一个中心。Brakman and Garretsen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

在中心城市产业功能方面,Krugman研究了创新和集聚与城市分布的关系,他们主要从规模经济和纯市场的角度来解释。Lovely、Rosenthal、Sharma研究了信息、集聚效应与美国出口商总部选址的影响,他们研究表明,如果信息难以获得,则出口商倾向于集聚。Matouschek、Robert -Nicoud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选址的影响。Ciccone研究了欧洲的产业集聚问题。Strumsky等研究了城市规模对发明的影响。

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在《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基本界定》一文中结合影响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和促进因素,从经济和区域两方面提出了中心城市的涵义,同时总结了中心城市同一般城市相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技、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有较大优势的特征。吴顺发、程和侠总结了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创新功能。江西发改委课题组在《江西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研究》中结合江西现状重点分析了江西中心城市是辐射带动作用。而董洁芳、邓椿则在对各阶段中心城市进行研究之后得出城市圈形成初期,中心城市聚集作用最为显著;中期聚集与扩散作用并重;后期,扩散与创新作用为主,聚集为辅。

2 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相关研究

2.1 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

国外的产业演进理论最早是由威廉?配第(William Petter)和克拉克(J.M.Clark)提出的,他们通过对三次产业人均收入和劳动力人数的分析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er)在《政治算术》中指出产业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性,商业可以获得最多的收入,其次是制造业而农业的相对收入最少。但是配第并没有分析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美国的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依据57个国家有关产值中的部门份额的原始资料,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人均国民收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这一结论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决定论。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一是传统社会,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三是“起飞”阶段,四是向成熟挺进阶段,五是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斯托还指出,在任何一个经济成长阶段的众多部门中,总有一定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和带头作用的主导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于此同时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学者关于产业体系的研究也开始与这个时期。

苏东水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将产业演进的进程分为7个阶段,并且总结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导产业,同时他认为产业演进按这7个阶段由低向高发展,任何阶段都是不能逾越的。

李慧中、王海文从服务业产值、单位和从业人员行业分布的角度,运用区位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基于长三角的实践和经验对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变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越是势头强劲,但是与之相反分配性的服务业发展则出现减速的趋势。

何熊、陈攀在《武汉与我国三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中运用区位商和资金利税率偏离度对比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等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武汉同其它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得出武汉产业结构老化,金融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等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并根据这些制约因素制定了武汉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选择。另外鲁奇、张超阳;彭道伦、李乾德、于海洪等分别对河南和重庆等的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隆少秋总结了目前我国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规律,主要包括:产业经济全球化、现代化,产业经济“入世”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并存,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轻重工业并存,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并存,“三、二、一”取代“一、二、三”的产业结构以及绿色生产力取代灰色生产力。

2.2关于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

产业融合是伴随着技术革命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目前由于各个学者对于产业融合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使得产业融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些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美国的Greenstein和Khanna,他们从产业变动的视角将产业融合为为了适应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并将产业融合分为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两类。

Alfonso和Salvatore对电子产业进行的研究表明产业融合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阶段,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

产业融合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马健通过对信息产业融合的研究,运用模仿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揭示产业融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他认为产业融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换,主要是通过产业内的各企业之间和各产业之间的模仿扩散过程实现的。

胡汉辉、刑华通过对美国和中国信息产业的研究,指出产业融合的三种形式即: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周振华研究了产业融合同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开辟了新的市场;增强了产业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就业的增加和人力资本的发展,进而导致产业发展基础、产业之间关联、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组织形态及区域布局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整个经济运行情况产生重大的影响。

马健、葛扬、吴福象等通过研究指出产业融合对服务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通过融合部门对相关产业的溢出以及产业融合对服务业外部化、专业化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产业融合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市场结构性变化以及企业经营行为的转变等方面。

3 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研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和国际上对于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上,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此外城市低碳经济、都市型工业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研究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现代化服务业的支持,现代化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高端的生产要素。反过来,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决于先进制造业对其的需求。

宋文玉阐述了现代产业体系是服务业和制造业良性互动的产业体系,现代化服务业不仅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融集民间资本,为制造业的创新提供智力服务,还可以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而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也大大推动了服务业的创新。

辛章平、张银太(2008)依据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低碳城市这一概念,他们指出低碳城市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而实现低碳城市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康蓉、杨海真、王峰通(2009)过对崇明低碳经济实践的研究,总结出适合在当地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并提出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保证技术创新和设立低碳经济示范区等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产业规划参考单位 篇4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国资委下属的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65年,距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服务范围包括国防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医药等领域。公司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工程咨询单位甲级资格证书(医药、化工类)。

成功案例:

浙江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省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浙江省石油化工设计院,是一家以技术为核心的工程设计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业务并举的科技型企业。公司具有多项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及工程总承包甲级资质,业务涉及化工、石化、医药、储运、市政公用工程、工业和民用建筑等多个行业。

成功案例: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园区规划方案,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

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是一家承担工业与民用项目建设的大型国有甲级设计院。主要从事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的工业工程和民用工程的咨询、设计、总承包以及项目管理和相关的技术与管理服务等业务。该院院现持有建设部核准颁发的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甲级设计资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医药、化工类)。

成功案例:

中机系信息技术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所

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专注于全球产业情报监测、市场调研及战略咨询、产业研究、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全产业链服务(规划、设计、投融资、招商、环评),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理事单位、欧洲市场研究业协会会员单位,华北地区最早从事决策咨询的股份制企业之一。该单位拥有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成功案例:临汾市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河工业新区发展规划等。

华东理工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华东理工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环保行业、建筑行业、市政行业的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及工程总承包的工程公司,是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工程设计研究部,同时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具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化工、医药、生态建设专业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成功案例:青海省格尔木市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如东县洋口化学工业园区二期工程规划设计等。

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BHI”)成立于 1998年1月,隶属国家发展改革委,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和中国施工业管理协会联合创办。BHI 是第一批拥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单位,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成员协会会员单位,是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理事单位。

成功案例:北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方案、曹妃甸经济开发区区域规划、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等。

北京华福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1985年,由原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与美国福陆〃丹尼尔工程公司合资组建,2005年12月,被神雾集团全资收购,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石油炼制设计、EPC业务为龙头。公司拥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化工类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成功案例: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国建筑总公司旗下专业公司,2008年,公司收购南京医药化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形成了设计资质齐全、设计专业配套、管理体系完善、设计经验丰富的设计队伍。公司拥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化工类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经济类自考论文的参考文献 篇5

参考文献:

[1] 余永定: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性一步[J].世界经济与政治,(10).

[2] 郭小金: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分析[J].综合管理,(6).

[3] 王珏:人民币升值与加工贸易升级:一个实证结果分析的.结果[J].改革与战略,(1).

[4] 徐立平:人民币升值对外贸易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银企述评,(10).

[5] 何军、胡晓媛: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7).

[6] 郭小金: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分析[J].管理观察,2009(6).

[7] 涂咏梅: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财政监督,(18).

[8] 阳玉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正效应浅析[J].经营管理者,2008(13).

《区域经济学》参考文 献 篇6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2]李京文,《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4]李清泉,《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农村城市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郝寿文,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6]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

[7]吕拉昌,《区域整合与发展》,科学出版社,2003年

[8]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9]谢自强:《政府干预理论与政府经济职能》[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谢一地:《政府规制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孙 荣,许洁:《政府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2]毕世杰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增订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4]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0]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6]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8]连玉明:《中国城市报告(2005)》[R],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19]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0]曾业松:《新农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1]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22]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C],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5]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6]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7]宋奇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8]朱若峰,朱泽:《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9]曾坤生等:《区域经济论——市场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0]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3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2]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3]武友德:《不发达地区经济成长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4]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与动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5]赵苑达:《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6]候景新:《落后地区开发通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7]唐宇文:《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8]王梦奎、李善同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9]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0]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1]冯之浚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2]罗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3]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4]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5]邓翔:《经济趋同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6]金明善,车维汉:《赶超经济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7]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8]邬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9]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0]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1]吴郁文:《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2]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5]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6]保罗 切希尔,埃德温 S 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7]马尔科姆 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58]迈克尔 P 托达罗:《经济发展》[M],黄卫平,彭刚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9]Renaud B,1981.National Urbanization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60]Honderson V.How Urban Concentration Affects Economic Growth.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326,Washing ton D.C.[61]Myrdal,G,1957.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 Duckworth.[62]Schultz,T.W,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2,No.1,March.[63]Schultz,T.W,1979.Investment in Population Quality throughout Low-Income Countries,in World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P.M.Hauser,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64]Eicher,T.S,1996.Interaction between Endogenous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63.[65]Boudeville ,J.R,1996.Proble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66]Friedmann J R,1966.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n.Cambridge, Mass: MIT Press.[67]Hansen NM,ed, 1972.Growth Center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 Free Press.[68]Graham S, Marvin S,1996.Telecommunication and the city: Electronics, Urban Place.London: Pout ledge.[69]Ed.Benjamin Higgins and Donald.J.Savioe,Regj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London,1988.[70]Frank C.Englman and Uwe Walz,Industrial Centers and Regional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local Input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35,NO.1,1995.[71]young S,Hood N,Peters E,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Regional studies, 289(7),1993.[72]胡长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政策与创新思维》,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42期,2-10页。

[73]陈耀:《中国西部经济:制度性短缺与援助》,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42期,11-19页。

[74]王朝才:《西部开发的难点与对策》,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42期,20-24页。

[75]倪德刚:《小城镇,大战略——“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A],载《理论前沿》,1999年第1期,35—41页。

[76]张孝德:《城市泡沫: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隐患》[N],载《经济参考报》,2004年4月9日。

[77]杨治等:《经济结构的进化与城市化》[J],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82—88页。

[78]徐国弟:《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构想》[J],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0期,7—13页。

[79]李清泉:《构建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良性互动机制》[J],载《理论月刊》,2003年第10期,202—204页。

[80]陈甬军:《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新探索》[A],载《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69-75页。

[8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城镇化战略研究》[J],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35期,14—25页。

[82]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我国农村城市化现状、机制、对策研究》[J],载《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7—10页。

[83]张永贵:《“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战略》[J],载《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9期,47—50页。

[84]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A],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132—138页。

[85]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加快建设地区级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J],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52期,1—48页。

[86]杨洁:《国外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37—41页。

[87]向春玲:《我国西部农村城市化模式探讨》[J],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4期,25—26页。

[88]孔争和:《新世纪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及其实施策略》[J],载《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32—35页。

[89]国家统计局:《2002年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载《新华网》,(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 fu/2003-11/14/content-1178417.htm),2003年2月28日。

[90]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新华网》,(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04/02/content-811795.htm),2003年2月28日。

[91]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产业内贸易:文献综述 篇7

在过去半世纪中, 产业内贸易, 即在同一个产业里同时发生着产品的进口和出口的现象, 吸引了全世界经济学家的注意, 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这些文献着重于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方法及其决定因素。

产业内贸易的最初研究, 如Balassa (1966) 、Grubel (1967) 以及Grubel和Lloyd (1975) , 都带有实证的性质。由于Grubel和Lloyd的证据表明, 工业化国家以及具有相似禀赋的国家之间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这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相矛盾, 因此促成了非完全竞争下的“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以对此进行理论解释。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新贸易理论”模型通常认为, 产业内贸易是同时由国家方面和产业方面的特定因素共同决定的。国家方面的特定因素包括收入水平、经济规模、要素禀赋和地理距离等, 而产业方面的特定因素包括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等。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水平产业内贸易模型, 这类模型解释了水平差异产品的双向贸易, 而水平差异产品是指在相似的质量水平上具有不同特色的产品。第二类是垂直产业内贸易模型, 主要解释了垂直差异产品的双向贸易, 其中的垂直差异产品是指同种产品之间具有质量差异。

首先, 第一类的水平产业内贸易模型可以追溯到Krugman (1979, 1981) 、Lancaster (1980) 和Helpman (1981) 。这些模型中, 水平产业内贸易源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相互作用, 供给方面包括水平产品差异、垄断竞争和递增的规模报酬, 需求方面则是消费者对多样性的特殊偏好。Helpman和Krugman (1985) 还将要素禀赋差异纳入到一个两部门模型中, 其中一个部门生产同质化产品, 另一个部门生产差异化产品, 以此解释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共存的现象。在垄断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下, 他们的结论是, 当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要素禀赋时, 国际贸易的数量, 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的数量, 是两国之间经济规模的相对差异决定的。更进一步, 若两国间的经济规模越接近, 则贸易量就越大。

第二类模型考察的是垂直差异产品。Falvey和Kierzkowski (1987) 在Falvey (1981) 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演示了在没有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条件下, 产业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在此模型中, 供给方面假设了一个两部门经济, 一个部门生产同质产品, 另一部门生产具有不同质量的同种产品。模型还讨论了技术差异, 以及与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度相联系的产品质量。在需求方面, 消费者具有相同偏好, 并且在给定价格条件下, 对每种质量的产品的需求取决于个体收入。在此框架下, 收入水平差距越大, 垂直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 因为收入差距会产生需求差异。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保证了两国对所有质量水平的产品都存在需求。由于高质量产品的生产要求更高的资本密集度, 因此在开放经济中, 资本充裕的国家会出口高质量产品, 而劳动力充足的国家会出口低质量产品, 其结果就是, 在要素禀赋相对差距较大的两个国家之间, 双边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所占的份额就会越大。

总而言之, 这些模型表明了在具有不同要素禀赋 (供给方面) 和不同人均收入 (需求方面) 的国家之间, 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Gullstrand (2002) 还修改了Falvey和Kierzkowski (1987) 的模型的需求方面, 从而证明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和国家间收入差距的直接作用, 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在这个模型中, 平均人均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口中相对高收入人群的份额增加, 能承担高质量品类产品的人群份额也相应增加。但是, 每个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取决于再分配制度, 因此这些制度会影响对高质量和低质量品类产品的需求数量。

三、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的发展基本独立于理论研究。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注重于相关关系而不是决定因素, 因此这些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不是十分清晰。大致上, 除了Helpman (1987) 和Hummels和Levinsohn (1995) 的两份专门检验某一特定理论模型的研究, 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采用了折衷的方法来鉴别和确定理论模型中所共有的性质特点。

沿袭Greenaway和Milner (1989) 的分类, 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检验产业方面的特定性质, 例如市场结构、最小有效规模、产品差异以及外商直接投资, 这类研究包括Pagoulatos和Sorensen (1975) 、Caves (1981) 、Hamilton和Kniest (1991) 、Lundberg (1992) 、Greenaway等人 (1995) 、Aturupane等人 (1999) 、Crespo和Fontoura (2004) 。

第二类检验国家方面的特定性质, 例如要素禀赋、收入水平、发展水平、贸易平衡、距离、贸易条款, 这类研究有Loertsher和Wolter (1980) 、Balassa (1986) 、Helpman (1987) 、Globerman和Dean (1990) 、Ballance等人 (1992) 、Greenaway等人 (1994) 、Montout等人 (2002) 、Reganati和Pittiglio (2005) 等。

第三类则两者兼有, 这类研究包括Somma (1994) 、Greenaway等人 (1999) 、Hu和Ma (1999) 、Blanes和Martin (2000) 、Veeramani (2002) 等。

这些实证研究比较明显的缺陷在于, 在分析行业方面的特定因素时假设了国家间具有同质性, 而在研究国家方面的特定因素时又假定了行业部门间具有同质性。其次, 这些研究在衡量特定产业的特点的时候, 往往是以国内的信息和条件为准, 而不是贸易所涉及的各方, 例如用国内的产业特点来代表样本中的每个国家。而且, 由于假定了部门间也存在同质性, 早期的研究忽视了一个国家内部不同部门间的要素禀赋差异, 例如在产业间假定了国家方面的经济特点是不变的, 因此产业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就被忽视了。

Greenaway等人 (1999) 首先批评了Balassa和Bauwens (1987) 的研究, 他们通过讨论产业特征的决定因素, 指出只有在分析具有相似发展水平的国家时, 这种衡量产业特征的方法是合适的, 而在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时, 这样做明显是不合适的。

实证研究如不考虑这方面影响的话, 就会曲解结论, 其关键原因之一是:产业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会被忽略——这不仅包括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 还包括同一国家内不同部门间的要素禀赋差异。考虑到之前总结的理论文献已经强调了这一因素在决定产业内贸易模式中的重要性, 如继续保留这一假设就会导致结论存有偏误。因此, 供给方面如果存在产业间或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 就会导致国家间存在相对价格差异, 那么即使假设所有国家对不同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都具有相同的偏好模式, 相对价格差异也会导致比较优势模式从而影响产业内贸易。

四、研究方向和展望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入:

首先, 产业内贸易与一般的贸易一样, 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 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科学技术水平, 以及资本投入等。目前关于产业内贸易的文献, 并没有考虑到各产业的要素禀赋差异, 在研究时笼统地使用宏观加总的要素禀赋的数据。将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更细致地区分不同产业的要素禀赋, 对产业内贸易的模式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其次, 产业内贸易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于产业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文献, 都涉及到多个相同或相似的经济变量, 两者的理论和实证文献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产业内贸易和区域经济结构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且两者间的传导机制是如何的?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总而言之, 目前的产业内贸易文献, 试图通过对产业更细致的分类来研究产业内贸易, 但同样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Aturupane, C., S.Djankov and B.Hoekman (1999) ,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European Union’[J].Weltwirtscha ftlichesArchiv, 135, 62-81

[2]Balassa, B. (1986) , ‘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A Cross-country Analysi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0, 27-42

[3]Crespo, N.and M.P.Fontoura (2004) , ‘Intra-Industry Trade by Types:What Can We Learn from Portuguese Data?’[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40, 52-79

[4]Falvey, R. (1981) , ‘Commercial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495-511

[5]Hummels, D.and J.Levinsohn (1995)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Reconsidering the Evid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 799-836

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文献综述 篇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统计体系研究领域的相关结果进行梳理,评述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进程和走向。结果发现:我国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我国体育产业现行指标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统计指标 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关注度飞速上涨,体育魅力与日俱增,体育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为了推动体育产业、优化产业机构、增加就业,各个体育产业发达国家都界定了体育产业相关的概念、定义和范围。现在世界上还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科学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现行体育产业统计指标还不尽完美,了解和掌握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的基本情况和进展,对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完善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文章通过对现有的CNKI数据库收录的24篇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相关的文章为横轴,以“我国各省体育产业统计指标”“问题学说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研究”“中外体育产业对比研究的文本分析”为纵轴,对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一、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对体育产业统计相关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本研究选取了2000年6月30日到2014年10月15日为止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以主题检索方式用“体育产业统计方指标体系”为核心检索到24篇相关文章。通过对文献的归纳研究发现体育产业研究的关键词围绕着“体育产业统计指标”,总体上来看体育产业统计表研究的还是比较少。

二、以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热点文本分析

(一)基于国内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文本分析

在研究期间发现以我国具体城市为代表研究体育产业指标的一共有4篇文章。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俞琳(2007)、刘少英(2012)具有代表性。如俞琳[1]在《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主要立足于宏观理论视角,从统计原则、统计范围与对象、具体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方法、统计指标数据来源渠道建议等反面分析阐述体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刘少英在《湖南省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与实施研究》一文中认为“研究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既要对湖南省体育产而已发展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又要推动湖南省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面向市场具有竞争力。只有尽量选用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代表的核心指标,才能是统计指标更具有科学性”。

(二)基于问题学说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研究

从问题学说的角度反向解决体育产业统计方面的问题,可以更加贴切、科学的完成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建设。在这一领域当中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有张岩(2002)、罗敏华(2005)等。其中张岩在《关于体育产业统计的几个问题——兼评林显鹏先生“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在依据产业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界定体育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产业统计的范围、对象和计算方法,并对某些有关的学术观点和资料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在文中张岩指出国民经济分类是研究体育产业统计问题的基础和依据。并对体育产业统计的范围、对象和计算方法给了相关的界定。罗敏华在《关于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由于在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上认识不统一。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深入探讨,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通过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讨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

(三)基于中外体育产业对比研究的文本分析

相对与我国体育产业一些西方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比较发达,可以给我国提供参考。林显鹏在2000年发表的《国外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对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体育统计指标体育产业统计范围、对象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林显鹏在《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中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对西方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对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旨在为有关决策提供参考。张林在《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一文中认为“为了规范我国体育产业的统计口径和指标体系,提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统计的思路和实施办法,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体育产业统计概况以及国内其他行业统计现状,并从统计工作的角度对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概念、分类、指标、统计实施办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体育产业名录库、开展体育产业专项统计、修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建立我国体育产业动态监测机制、委托专门机构从事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等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三、结语

在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健全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会为体育产业保驾护航。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也要参考体育產业发达国家建立指标体系的方式方法,借鉴外国经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参考文献:

[1] 俞琳,高瑜.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研.2007.02:40-43.

[2] 林显鹏.国外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02:14-17,29.

上一篇:蝶恋花李清照原文下一篇:夏季防台防汛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