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创新的重要性案例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培训创新的重要性案例

干部教育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创新实践

摘要:中央要求干部院校积极探索教育培训内容和教育培训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案例教学被认为是提高于训效果的有效方法。干部教育的案例教学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学院派案例教学的独有特点。文章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总结了新尝试和新经验,并提出了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去改善所面临的新困境、如何去编写高质量的案例,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和高水平的学员参与,从而提升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干训;案例教学;创新

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央要求在干部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上要不断改革和创新。2008年,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校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其中增加案例教学和案例讨论被认为是改善教学,提高干部培训效果,加强干部管理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一、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新尝试

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以专题性为特点的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实践”,对于提高干部培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干部院校一直在探索案例教学,并提出了案例教学的制度建设。但是干训中为什么要实施案例教学,干训中的案例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实施一直是干部教育工作者积极尝试并不断探索的课题。

案例教学初创于19世纪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教授,在20世纪初期哈佛商学院德汉姆院长建立了完整的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这是一套符合企业实际运作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在课程中被大量安排企业主管来校讲授企业经营经验,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哈佛将有价值的企业经营经验发展成教材,并在课堂上以讨论分析的方式进行,以此促使学生在商业经营上获得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干部培训中的案例教学既具有传统学院派案例教学的共性也有其特定的特性。共性在于:一是教学思维转变。注重实践应对训练,而不是理论探讨。通过让学生对既定的案例为直接对象,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进行剖析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从而加深对理论在实际中运用的理解,寻求有效的管理手段、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转变。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催化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员的研究与互动、体验与反思,从而摆脱了填鸭式的满堂灌的做法。三是课堂组织的变化。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激发头脑思维的过程,同时又是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消极型学习方式转变为参与、分析、决策的主动学习方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上培养学生管理与创新的实际能力。

尽管如此,干部教育中的案例教学与学院派的案例教学相比仍然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三种转变上:

(一)在案例教学中实现“把学员转变成教员”

干部培训中参加案例教学的学员不仅具备了高校教育的学历和学位,而且高学历的学者型官员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学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与学院派案例教学中强调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邀请企业管理的高管来授课不同的是,干训中的案例教学则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案例课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学员的主动参与,更要实现学员向教员的转变。让学员根据指定的案例,就“命题作文”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执政理念和行政管理经验。通过“同行评议(peer effect)”的方式相互评点,相互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和自主探索,通过团队的支持和协作解决问题。在干部培训的案例教学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是学员,即学生自身在长期政府工作或者企业管理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实践理念、决策处置能力,而教师就要将他们的这些能力充分激发出来,起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在案例教学中实现“把课堂转变成现场”

案例教学的课堂,通过教师有效的设计案例和组织探讨,将现实工作中存在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实践”融入提前设定的案例中,让学生在探讨、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将问题提炼出来,将观点总结出来,将经验分享出来。因此,干训中案例教学的课堂更像是一个个现实问题呈现的现场,干部们在课堂上当场决策,当场处置,当场评判。学员间的人际互动、集体学习、集体探索的过程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干部培训的效果。因此,围绕相关主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和研讨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到充分的准备,一堂看似轻松、风趣、热烈参与的课程是建立在有效组织的基础上。

(三)在案例教学中实现“把案例转变成问题”

温家宝曾引用古代政论家王充的一番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干部培训中的学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公共管理或者企业管理的经验,但由于长期从事具体单一的工作使得他们的局部意识大于大局意识,地方经验多于全国经验,本土理念强于国际理念,这些都已成为制约领导干部处理复杂问题时发挥综合能力的瓶颈。而案例教学就是将现实中的事件带到课堂中来,采取社会问题做中心,将问题和标准融入课程中。家庭教育重(注重)德,以德为中心,如三字经、弟子规。大学教育重知,以知识为中心,注重通识教育。然而,干部培训重“行”,以行为中心,注重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与专题讲座,现场考察等教学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将案例化作问题让学生探讨,案例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一个个来源于真实事件中的案例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当学生课程结束后,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展示才华,更多的是提升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实在在的能力。

二、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新困境

干部教育中的案例教学不仅在案例数量上而且在教学形式上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新困境亟待认识和改变。

(一)打破案例教学制中“重案例、轻教学”的制约

教学因案例而生动,但案例因教学才有了生命力。我们现在的干部培训中案例写了不少,看上去成果丰厚,但案例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乏味可陈,没有起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而且经过教学演练和探讨过的案例,效果要大打折扣。好的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教学中练出来的,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使用和探讨,我们才可以不断修改,完善案例,提高案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突现干训中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特点,最终实现提高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改变案例编写中“重解构,轻建构”的导向

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汲取了显性外化教学方式中提高学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优点,使学员们通过亲身参与,积极探讨,从案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实现“他人亡羊,我先补牢”的效果。而案例教学中案例编写的目的,绝不是以曝光、鞭笞事件中涉事单位的决策失误、行政不作为等为单一导向,案例编者的目的也绝不应该把博人眼球、哗众取宠作为目的。案例编写的正确意识是强调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有关人员是如何从危机中抓住契机和转机,并在“解构”案例事件的最后结果上应该落实到如何“建构”政府的公信力,“建构”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力,“建构”领导干部的领导力。

(三)突破授课教师“重培训,轻研究”的瓶颈

案例教学中的教师是组织者,也被称为“催化师”,是教学实践的导演。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绝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正如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依赖演员的成功表演的同时,更取决于导演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案例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案例探讨将学员的碎片知识系统化、感性认识理性化、隐形知识显性化、实践知识理论化,在课堂中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问题研究,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咨询。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积累与这些现实问题有关的学术知识,反过来更能够促进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比如,提高与干部的沟通协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决策处置能力、点评提升能力。可以这样说,案例教学的过程是“以课程带动创新,以创新带动教师成长”的过程。

三、干部培训案例教学的建议

案例教学之所以深受干部培训中学员的青睐,其目的就在于“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就是“管用、实用”。那么,如何开展一堂好的案例课程?如何建设一个完善的案例教学制?案例、教师和学员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三大决定性要素,高质量的案例编写、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高水平的学员参与是实现高成效的干部培训案例教学的关键。

(一)案例赋予了教学活动的创造力

1.案例开发要遵循“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的原则。“非新无以为进”是指干训的教师要始终保持敏感度,时刻关注新事件、新问题和新现象,这样在课堂上与学员交流时就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新鲜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案例教学中明确提出“24小时发生的事件进课堂”,案例做得好与不好,有没有创新就在于教师是否比学员在对案例的理解上“多走一步,快走一步,早走一步”。与此同时,“非旧无以为守”是指案例开发一定要做实、做深旧案例。开发一个成功的案例不仅仅是针对单独事件的阶段性描述,而应该是有始有终的全过程总结。一个案例中叙述的事件从发生到最后的全面解决往往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而我们的案例撰写总是截止于某个时间节点,这就要求教师沉住气,耐下心长期关注已有的案例,不断完善,不断修正。

2.案例的选择要符合“七标准”。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课堂使用的案例要符合“故事性、典型性、前瞻性、国际性、开放性、连续性和时效性”等七个标准。选择合适的案例就意味着案例撰写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们在工作中常常看到一些事件在编写成案例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最终变成了一个个工作报告,失去了培训的价值。案例选择和撰写要有故事情节,从而保证了学员研读案例的兴趣;典型性案例的开发可以启发学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案例虽然描述的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在选择案例时要强调事件本身的“新趋势、新实践、新经验”的前瞻性,对未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领导干部综合能力中应该具备“全球思考,本土行动”能力,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不仅对国外发生的事情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而且树立国内问题国际化的意识,对于国内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撰写国外的案例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以问题为导向的干部培训在解决相似或同类问题时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案例选择的开放性使得学员的课堂探讨变得更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案例选择需要教师长期连续关注同一个事件,并与时俱进地赋予案例相应的价值观和理念。

(二)教师赋予了案例教学的凝聚力

对于案例教学课程的教师最大的挑战不在“授道”而在“解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和指导水平一般会彰显无遗。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堂认真组织、课后精彩总结的全流程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将学员通过案例探讨凝聚在一起。

1.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知被知。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采取小题大做,以点对面的策略,聚焦问题讲深讲透,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研究学员,量身定制选取案例,针对性地准备问题,避免“泛泛而谈”、“假大空”。教师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学员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在干部的话语体系中激发他们思考,避免冲突和对立,做到“忠言顺耳”,启发自省。教师需要避免根深蒂固的“学科思维”,追求系统性、逻辑性、学术性的惯性思维。

2.优秀的案例教学的教师是案例开发中成长起来的。缺乏高素质的案例教学教师是制约案例教学的最大因素。一般来讲,干部培训中的案例教学的教师既缺乏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缺乏高层领导干部的决策实践。在干部培训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学院派出生,重学理而轻实践。这种现象使得教师的授课的内容往往“飘在空中”,脱离实践,好听但不管用。如何让教师了解实践,了解基层?最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通过开发案例,撰写案例,研究案例的方法来“接地气”。在案例中接触现实问题,丰富实践经验,提升认识水平。案例带动了教师成长,在课堂上教师同学员对话就能说得进,学员能听得进,从而引起师生共鸣,促进了课堂的凝聚力。

(三)学员赋予了案例教学的生命力

干部培训中最大的财富就是学员,他们在培训中带来了全国各地不同的执政理念和实务操作经验。随着高学历领导干部的比例上升,干部培训往往是“高手过招”,正是这些高水平的学员推动着教师专业水准和个人素养水涨船高。

1.干训学员就是一部部活生生的案例的素材。一些学员自身不仅仅是具体事件的亲历者,而且决策处置过具体事件。教师通过与学员的访谈,把已经写好的案例初稿交给学员亲自指正,或者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避免了仅从媒体上获取信息而造成断章取义,信息缺失甚至误传的风险,极大提高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实用性。

2.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由学员参呈现出来的。案例是对事件的文字描述,即便是视频资料也会因拍摄角度的不同和碎片式的取材造成观者“眼见未必是实”的结果。案例在没有进入课堂前就像是一幅素描或者写生画,是平面的,而学员的参与使得案例中的各个要素、人物细节和现实问题呈现出“人格化”的特点,是立体式的。

3.只有经过学员亲自探讨的案例才有培训价值。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培训中心都非常重视案例开发,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出版了许多案例书籍,但能够进入课堂的为数不多,原因无非是案例脱离实践没有实用性,案例缺少情节没有可读性,案例取材单一缺少信服力。案例的选材和撰写是否成功不是取决于作者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在于事件相关主要人物的参与程度。同样,正是因为学员的参与使得案例教学具有生命力。

作者:李敏

第2篇:案例教学在新时代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创新研究

摘 要: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某个已经发生的事件,即教学案例为媒质,进行了研讨分析,以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一种现代干部教育培训方法。案例教学作为新时代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不仅是推进公安机关干部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案例教学 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 创新研究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公安工作,对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引进和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短时间的教学培训中,启发培养学员多维度、发散型思维,进而提高工作能力,把素质培训与能力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公安部直属机关党校自2012年4月在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进修系挂牌以来,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1期处级党员干部进修班、13期专题研讨班以及青年干部培训班、党务干部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共计3000余人次。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进修系始终把加强案例教学创新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开展调查问卷、调研走访、专题研讨、课题论证、专家评审等形式,系统化、科学化推进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案例教学的创新研究。

1 教学案例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某个已经发生的事件,即教学案例为媒质,进行研讨分析,以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一种现代干部教育培训方法。案例教学作为新时代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不仅是推进公安机关干部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的重要举措。

1.1 教学案例的典型性、普遍性

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必须包含一个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聚焦新时代公安机关实践工作中普遍存在、学员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果教学案例中反映的问题非常特殊,只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领域、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那么这种缺乏普遍性的特殊问题对学员的实际借鉴作用较小,就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案例。

1.2 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可信性

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所描述的问题,要真实可信,应该是学员的工作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真实问题,要让学员读后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如果学员一眼就看出教学案例是虚假的、拼凑的,缺乏現实基础,学员就会质疑该教学案例的讨论分析价值,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吸引力和讨论的实际效果。

1.3 教学案例的矛盾性、复杂性

教学案例不一定只有一个固定标准答案或解决办法,但要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这样才能引起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思想碰撞,才有足够的讨论甚至争论的空间。教学案例的复杂性并不在于案例有多长,而是在于案例所反映出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如果案例选取过于简单,看头便知尾,就不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1.4 教学案例的借鉴性、启发性

选取教学案例,一定要选取能够引起学员关注共鸣,能够产生一定冲击力、震撼力的,对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实践有借鉴意义,对破解公安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启发价值的。这是保证案例教学比其他教学方式更能引发学员兴趣的基础,在公安工作中切实发挥实际指导作用才是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

2 案例教学的实施

整个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中心是由学员展开讨论,学员没有总结出来的,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最后由学员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填写案例教学评估表。

2.1 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

新时代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开展案例教学,学员与老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学员的态度端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学员首先要明确自己作为案例教学的主体地位,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进来、真正“动起来”,把自己放在选择决策方案的核心位置,树立信心和勇气,克服畏难心理,敢于探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和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教师可以在上课的前一晚将案例材料提前发放给学员,让学员前期先仔细研读,熟悉案例,把教学案例理解透彻,分析清楚,提前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与教学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政策、法规,准备案例分析发言提纲,这样可以确保案例教学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2 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

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将案例阅读完后,教师引导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一般来说案例教学的人数应控制在60人左右,并且划分成4~6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每组人数不宜超过15人,讨论时长一般控制在1~1.5h以内,这样便于学员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每名学员都要积极发言,发言要观点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控制好发言时间。其他学员要认真倾听,即便观点不同,也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待对方发言完毕再适时反馈。学员的专业知识、经历、见识和实际经验各不相同,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学员通过积极发言、讨论交流,往往可以弥补个人独立思考和分析的局限和不足,受他人观点的启发,进而加深对案例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2.3 案例教学的总结点评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推动工作,所以教师点评要注重从逻辑起点、关键环节等方面展开,比较同类型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引导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根本方法。为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培训效果,逐步探索创新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案例教学模式,教师可在案例教学中邀请学员中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基层干部走上讲台,教师作为助手配合的模式。同时,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有效检验学员案例分析能力和案例学习效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可长可短,不仅能够总结反思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点评中的收获和感想,还能锻炼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最后学员填写案例教学评估表,对此次案例教学全过程做出客观的、全面的、综合质量评价。

3 案例教学的要求

案例教学在新时代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众多优势,案例教学通常能带给学员以启发或警醒,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深刻的影响力,通过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促使学员提升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3.1 案例教学的政治导向

公安姓党是公安机关的根本政治属性,是公安队伍永远不变的根和魂。新时代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开展案例教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案例教学的政治性、针对性、实效性。

3.2 案例教学的对象导向

新时代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开展案例教学,必须注重案例教学导向与培训对象相吻合。面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同一个教学案例,也可以就事实材料进行剪裁,剪裁的依据是完成教学计划,与学员的认知能力相一致,最终达到培训教学目标。例如,公安机关中高级领导干部与基层普通公安干警,在工作中面对的情况、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案例教学素材也应该有所侧重区别。

3.3 案例教学的实践导向

新时代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案例教学开发的根本来源,在于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近年的各类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中,我们始终注意收集、整理、总结全国公安机关在党性教育、基层党建、警务实战、反恐处突、廉政教育、舆情应对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案例教学中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都是來源于基层公安机关,然后被发现、总结和推广。其中,既有成功经验、好的做法,用以提高学员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注重研究剖析一些失败案例,避免重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这些案例都深深植根于公安工作实践之中,通过案例教学组织学员阅读、分组研讨、全班交流、总结点评、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环节,引导学员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寻找理论支撑,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方法论角度对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总结出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公安工作实践中去指导工作。

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警之路,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和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新时代公安工作对公安机关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意义重大。下一步,我们要紧紧围绕“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牢牢把握党在新时代的建警治警方针,聚焦忠诚干净担当,锚定“四个铁一般”标准,以培养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公安队伍为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扎实推进案例教学,培养既熟悉公安工作业务,又善于运用案例教学的教师骨干,进一步加强培训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案例库建设,努力打造公安机关干部教育培训特色品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锻造一支让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为履行好新时代职责使命提供坚强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谢佳燕.对新时期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思路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431.

[2] 李敏.干部教育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创新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3(2):145-147.

[3] 李国彩.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20):217.

作者:马晨

第3篇:钢铁企业职工培训重要性与创新性模式改革对策探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钢铁产业也随之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钢铁企业想要更好适应这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就需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转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本文主要从分析钢铁企业职工培训的重要意义入手,阐述了当前钢铁企业职工培训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职工培训的途径与对策,期以更好开发和利用钢铁企业的人才资源。

一、钢铁企业职工培训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职工培训已成为钢铁企业发展中的重点关注课题,而加强钢铁企业职工培训,创新钢铁企业职工培训模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主要表现为:其一,有助于提升企业职工的专业技能。在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关键点之一是“人”,做好钢铁企业职工培训,能够帮助企业职工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提升职工的专业技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提升职工的专业水准,从而更好实现企业的高质量生产;其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当前,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助力,而企业良好文化的建成与企业职工培训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钢铁企业职工在接受良好高效职工培训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职工思想素质,吸收企业文化价值的过程,同时素质的职工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文化的良性循环;其三,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在众多的职工培训中,安全操作技能往往都会被放在第一课,可见安全的重要性。而加强钢铁企业职工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操作技能与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钢铁企业的安全生产有序进行。

二、钢铁企业职工培训现状

当前,虽然钢铁企业认识到了加强企业职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企业职工培训内容不具有针对性。部分钢铁企业在进行职工培训前,没有针对各部门、各工种作细致调查了解,以至于职工培训的内容太过宽泛,缺少针对性。同时,部分企业的职工培训内容陈旧,多年未更新,以至于培训效果大大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第二,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缺乏时效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市场瞬息万变,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来提升自己。但目前部分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缺乏时效性与前瞻性,不仅培训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培训的效果也没及时进行跟进验证,或者缺乏有效的验证方式、方法。第三,企业职工培训缺乏系统性。在部分钢铁企业职工培训中,存在着职工接受重复培训内容或者培训内容与岗位无关等情况,这使得企业职工培训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职工参与职工培训的积极性。

三、钢铁企业职工培训的创新对策

(一)完善培训内容,细化培训制度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各行各业能够与时俱进,为此,钢铁企业职工培训内容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不断进行完善与更新。同时,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应当细化到各个岗位、工种。让每一位职工能够有侧重、有针对性地接受培训,从而确保培训的时效性。同时,企业应当完善并且细化职工培训制度,为每一位钢铁企业职工创造平等的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如规定每月或者每季度相应的培训内容。此外,可对企业的管理人员、特种作业职工、新入职员工等进行分类培训,尤其是新入职员工,可采取“老带新”的导师带徒的模式,从而促进青年新职工的快速成长,提高整个企业的作业效率和企业凝聚力。

(二)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效果

当前,传统且单一的职工培训模式也不再适应钢铁企业转型中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为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创新企业职工培训模式,以增强钢鐵企业职工培训的效果。首先,可创新采用“学习+讨论”的职工培训模式。在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内容与制度的基础上,企业可按照不同的工种对企业职工进行分类,从而组建相应的学习小组,并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在该模式中的职工培训,能够让职工有较好的沟通机会,及时将新接收到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进行交流。同时,该模式能够为职工提供展示的机会,在学习中总结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让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快速成长。其次,可采用单点式培训的模式,即一天一次,一次一点的培训方法,该模式所占用的培训时间短,且一个重要知识点能够最大限度被职工所理解和吸收,有实践证明,该方式可有效提高技术班成员的水平,帮助技术员有效解决瓶颈问题。

(三)建立健全企业职工评价体系

为了收获更好的职工培训效果,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首先,结合企业发展需要明确各项培训课程,包括“个性化”与“共性化”的课程。其次,有针对性修订课程,帮助企业职工制定个性化的成才计划。最后,需要对每一次的职工培训做好评估反馈工作,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次培训中应进行重点解决,从而更好地帮助职工提升安全生产的专业技能,增强职工全方位的综合素质。(作者单位: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作者:代书娟

第4篇:教育培训创新案例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化的不断更新,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学习、培训、提升的机会与平台。通过继续培训学习将教师随时做好充电储备能量的准备,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学以致用。

一、背景

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为更好地树立责任意识、紧迫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使学生愉快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就传统教育中缺乏创造性的弊端提出批评,提倡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继续教育必然是教师培训的重点项目。更好地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教学的与时俱进。要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放在首位。为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动力,是教师教育培训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着力破除制约教师教育培训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教师教学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开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1、学习借鉴、探究教学

全县乃至全省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情况大家都心中有数,与先进教育地区相差甚远。我们没有切身的感受,为亲身感受先进教育地区教学改革创新与成效,在我校启动教学改革前,首先我们要学会学习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探究当地的教学实际,整理契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一是向省内先进地区学校学习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坚持和完善了集体备课、网络集体备课、示范观摩、质量评估等机制,案例分析、解读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现场教学、研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以及理论研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二是向外省先进学校学习。学校常选派校级中层干部、教学骨干到上海、

南京、天津大连、广州等地跟班学习,走进校名学习名校的常规管理、教学管理,走进教室学习老师的课堂教学,走进学生群体与孩子们享受课堂的快乐。被选派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必须做跟班学习汇报,让更多的老师感受课堂的创新,体会先进的学习理念。三是请专家到校亲临指导。2010年10月至12月,我校有幸与上海建襄小学形成“对口支援海南基础教育计划”项目授援学校,我校派出3名骨干教师到上海建襄小学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同时上海建襄小学派出1名副校长、两名名师到我校跟班指导,三位名师的到来让我们的校园弥漫着更浓的文化气息,在三位名师的指导与带领下校园有着很大的改观,每位老师都亲身感受到名师的风采,取他人长处补自己的不足,让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得到很大的改观。四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学习,“国培计划”学习是一线教师在家门口与专家、名师面对面学习与交流的大好机会。是将教师的教学理论提高一定的平台,通过案例分析更好提高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五是积极组织教师网络集体备课与在线研讨,通过网络集体备课征集广泛教师的集体智慧,绽放课堂的光彩;在线研讨是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与同行们产生共鸣,为教学更好的服务。

2.加强指导,统一思想。学校召开教职工动员大会,管教学副校长亲自抓,教导处与教研室具体落实。明确教改原则,即一要坚持统筹协调原则。紧紧围绕课改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师教学能力这一目标,整合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二要坚持重点突破原则。教学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体验、尝试中去获取,它既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三要坚持开拓创新的原则。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体制机制,拓宽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不断推进学校教改健康稳步发展。四是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教师要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师课堂改革的开放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3.成立团队,提高整体水平。以课程改革为依托,课堂教学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为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特点,以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组建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成。

4.检查评估,提高完善。建立课改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机制。教学评估制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即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听课评课――总结和考核。实行教学质量评估,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1、教师观念的转变。满堂灌,一问一答式教学是老一套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培训,在走进他人的课堂,专家的亲临指导,我们看到课堂的生机。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培训带来课堂的力量,带来教育的

音符。今天我们看到的课堂,无论是随堂课、研究课、优质课、赛课等,老师们都能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放在首位,课堂上倡导精讲多练。

2、教师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校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每年都有不少老师的论文获得县级、省级评比

一、

二、三等奖;几位年轻教师参加省级录像课评比

一、

二、三等奖;今年冯丽、陈燕娇老师参加省级语文青年教师课堂评比分别荣获

一、二等奖。

通过加强继续教育的培训,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教师们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深切地认识到,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自身生存的需要。在各种培训中既重视教师的理论上高度,又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与锻炼,使学校教师站在讲台上,充满了“底气”与孩子们共舞教育的舞台。

第5篇:金融系统“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党课网上培训

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党课网上培训不断为党员队伍增添新鲜血液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培训,从2000年至今先后举行了六期党课网上培训,共有来自机关和分支机构的740人参加了网上培训,680人通过考试并取得了党委组织部颁发的党课培训结业证书,一大批经过培训的入党积极分子为增添党的新鲜血液夯实了队伍基础。

(一) 背景和起因

海通证券作为一家全国性的证券公司,在遍及全国近百个城市设立了188个营业网点。同时,根据党委垂直领导并将党支部设到基层营业网点的指导思想,在公司系统建立了1个机关党委,3个基层党委,8个党总支,39个直属党支部,93个基层党支部,基层党组织数量达144个。近几年来,在公司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基层单位涌现出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他们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部分业务骨干已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党课培训是发展党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可以进一步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丰富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夯实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思想基础,也是发展党员工作中的必备环节。根据公司单位分散、人员众多、工作定岗等特点,党委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培训,既解决了发展工作中党课培训难的问题,也同时通过培训进一步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不断加深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为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奠定扎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 做法与经过

- 1 -

入党积极分子党课网上培训通过三个结合来开展工作。

一是将网上集中视频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公司在下发培训通知后,根据各支部的报名情况,确定最终的培训人员名单,并根据名单以邮寄方式发放培训教材和辅导资料。公司邀请专家进行视频辅导,参训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方式开展学习。主要培训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十七大以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实际畅谈理想追求,做新时代合格党员。

二是将党委集中部署与党支部检查督促考核相结合。公司党委明确党课网上培训的时间、视频辅导的次数与日期、学习辅导资料、以及制定考核规则和确定试题。参训人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引导、管理和检查,培训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形式由党委组织部下发考试通知和试题进行开卷考试。最终根据考试成绩,对报名参训人员中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党课结业证书,对不参加考试者或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颁发结业证书。从2010年起,网上党课培训在学习方式做了进一步的改进,首次运用了公司远程学习平台,在公司“电子学习平台”上开设了“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课件”,进行网上学习和考试。同时在“海通家园”企业文化网上的党建工作栏目中开设了“网上党课”专栏,上载了各类学习资料,有利于学员更好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及基础知识。

三是将开展理论学习与提升感性认识相结合。在开展党课网上培训的过程中,除了灌输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外,更加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来提高参训人员的感性认识。各基层党支部结合本单

位特点,以专家讲座、开展讨论、书记讲党课、党员示范活动等方式,努力使培训活动取得实效,使学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受到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此外,在每期培训结束时,要求参训者联系实际并结合培训内容,以书面形式向本单位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学习体会,并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明确自己怎样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真正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

(三) 成效与反响

自2000年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网上培训以来,公司党委先后举行了六期党课网上培训,共有来自机关和分支机构的740人参加了网上培训,680人通过考试并取得了党委组织部颁发的党课培训结业证书。党组织将参训人员的考试成绩和参训表现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的重要内容,一大批优秀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逐步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加强党的知识培训日益成为公司系统对入党积极分子增强党性认识,提高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平的重要载体,为加强公司基层党的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连续几年来,公司党委坚持每年制定党员发展计划,把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在本单位作用发挥明显的业务尖子、干部和一线骨干吸收到党内来。经统计,从2004年至今公司党委共发展党员227名,转正党员238名,进一步改善了党员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第6篇:创新的重要性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途径论文

考试时间2012年6月28日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

任课教师

创新的重要性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途径

创新,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必备能力,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以后走向社会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创新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结构和创造性人格。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学习先进科技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信息量,更要有一个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的知识结构。

作为当代大学生,自己也意识到了创新在自己以后学习生涯以及走上

工作岗位的重要性,也试图通过种种途径去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也使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我深知,在目前这人才济济的社会,自己的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这样才不会被这社会淘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谓创新的知识体系,不在于拥有的知识信息量,而在于有一个基础雄 厚布局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打破原来的专业狭窄、文理分家的不合理性,塑新型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结构是指。人在观察、思考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本领。具体由创造性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组成。虽然把自己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课本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把知识运用实践,付诸实践,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感觉到创造性观察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从小对一些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能发现事物的一些基本特点,观察出事物在构造,形状方面的一些创新,创造性思维能力能体现一个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但解决问题方面还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着和其他人所不同的解决思路,这可能受自己自立自强的原因。唯一比较欠缺的就是动手实践能力,由于一直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和课本知识,具备了比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很少自己去动手实践,付诸实践,所以对我来说想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就应该试图去实践和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除了这几个能力以外还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态度倾向和个性心理品质。还要有创新精神,要大胆去创新,敢于去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发现新问题,开辟新思路,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设计等等,要具有敢于创新精神。

影响自己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出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基础、创新环境等。

创新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并结合当前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前提,离开了这个动力基础,人的创新活动就无法开展,创新能力也就无法形成,它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指标。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是形成和发挥创新学习能力的动力和底蕴。个性是滋生创造力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创新动机和树立创新目标,就绝不会产生创新成果。创新学习能力是创新活动者个性品质、能力素质的总和,良好的创新学习能力应该是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善于捕捉新信息、主动更新知识和标新立异等。创造性个性品质是创新者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好奇性、坚忍不拔的毅力、科学理性的独立精神以及热情洋溢的合作精神。而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只是注重理论知识,而没有去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没有去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按部就班的过度依赖课本知识。

创新离不开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它,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创新并不是从无到有全新的东西,而是在对前人的经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从而取得新的突破,产生新的成果。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空间。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也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占有的知识量越大,积累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思路就越开阔,就越能激发其创新思维,释放创新潜能。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突破原有知识结构的局限,除了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广博性之外,还必须使学科专业知识、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基础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定程度并互相补充,

互为所用。虽然自己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有时远远不够,另外,知识大都局限于原有知识结构,创新意识也有所欠缺。

创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成果的思维过程,是创新能力的灵魂和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核心地位。大学生的观察、发现、联想、想象需要创新思维的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目标的确立需要经过创新思维的审视;大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创新思维进行全程判断、分析和验证。由此可见,创新是在创新思维的主导下进行的,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是以创新思维为灵魂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能动的思维发展过程,求新的、无序的、立体的思维方式,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有时,由于懵懂,自己的思维方式有点不当,导致最后一无所获,所以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由于某些原因自己也很少去动手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由于各种顾虑更少去动手操作。所以想要提高创新能力,必须要大胆去实践,动手操作,试图要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动力。

新思想的孕育和成长,有赖于宽松、有利的环境;学者的创新精神、创造性的产生离不开自由环境的滋养。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潜在创新能力形成及充分发挥的客观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在基础。没有这些环境就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美国心理学家索里特尔福德认为,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一个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由于受教育制度和环境的影响,我们都比较依赖于理论,而很少去创新。

创新是通过解决问题得以体现,而我们由于怕犯错而在解决问题时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影响了我们创新思想的发展。而自己在面对创新时所面临的障碍和顾虑有很多,具体表现为缺乏主见,知识量的不足,怕犯错误,怕失败等等。

主见虽然可以根据大脑里已有的分类系统,对眼前不充分的材料加以充实,但是它可能是新的感觉组合的严重障碍,自己平时在解决问题时,有时会过度依赖于别人的看法,或者是受理论知识的束缚,而缺乏自己的主见,而如果想要创新缺乏主见是不行的,阻碍了自己的创新。

创新就是得到有价值的成果,而一个人的创新则就是凭借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其加工和重新组合,形成有价值的成果,创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空想,而且知识越多,就容易使人们有能力即可抓住许多思想,并把较多的思想互相比较,从而做出更丰富的综合。相反,知识越少,创新思想就越受限制,难以充分发挥。由于缺乏对创新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必备的基础知识,而无法得到有价值的成果。

真理是每个人都所追求和支持的,我自己也不以为然,因此,平时受真理的约束,而不敢大胆去创新,因为过度追求真理,而害怕失败,怕会遭到旁人嗤笑,这给我们创新时造成巨大的思想压力,没有个性而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做事,这样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挫伤了自己的创新积极性,也就没有了敢于创新精神。

要创新首先在解决问题时要有自己的主见,自信心,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要只专注于理论知识,只专注于课本,希望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模式,改变自己的传统思想,要有一个轻松思考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希望自己创新素质进一步提高,希望得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基础知识,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转眼间,创造学课程已接近尾声,但对这短暂的课程感触很深,也留给了我很多深刻的印象,创造学课程跟以往的那种传统课程相不同,课堂氛围更是愉悦热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更注重于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课程中,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选取搜集那些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和同学们之间进行互动,以回答的形式让学生投入到课程当中去,让同学们积极地去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些课堂上选取的素材均是代表性的范例,更具有创新趣味性的特点,并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同学们课堂上的专注度和课堂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有力资本,自主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而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又得力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

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大学生经过不断的脑力劳动,大脑皮层下产生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产生灵感。然而灵感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会使灵感成为现实。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的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

提高创新能力我们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一方面,在大学里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园囿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

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一个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效率的下调只会使瞬间的灵感顷刻溜走,任何新发现都是在长期的思考论证中得以立足的,搞实验的人必须要有思考的习惯,这是研究的前提所在;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竞赛,在学校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要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潜力,培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更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国华,刘贵仲,陈旭,刘心宇.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28卷第2期2008年4月

[2] 王延臣,张楠,杨振权.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和意义[J].教育经

济研究

[3] 周昌荣 陈国华 刘心宇 江民红 唐艳平 梁炳辉.对构建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年2月第1期

第7篇:产品创新的重要性

产品创新是新经济企业发展的动力

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永远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技术创新的结果便是促动企业不断设计、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各种新产品。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延续和深入。

一个企业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成为决定该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的新经济时代,企业产品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不及时更新产品,就可能导致企业的灭亡。

市场上没有永远畅销的产品,任何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存在都有时间长短之分,这是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决定的。产品是为了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消费者存在不同的消费倾向,所以对产品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在市场上存在;过时的,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失去在市场上存在的理由而被市场所淘汰。一个企业能自觉地迎合市场的变化,开发相应的产品,企业就能够不断发展,否则,企业的生存就面临威胁。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决定了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企业的生命是以其产品为载体的,企业产品的消亡,意味着企业以这种产品作为其史命载体的可能性消失,如果此时企业没有开发出新产品,企业就会随之消亡。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消费者是挑剔的,产品不会因为以前得到过消费者的宠爱,就永远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企业不断开发研制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新产品,是一个企业永跨生命活力。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矗

1、产品创新可以增加获利的机会,降低市场风险,形成新的增长点,有利于产品结构调整。

2、产品创新可积累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增添公司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处理能力,以适应多边的市常

3、不断推出新产品,在细分的市场上,既有大众化的产品,同时有高档产品。在产品宽度和深度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这样加深顾客和公司的亲和力,有利于抢占市场,从而克服了以前靠促销,靠狂轰烂炸的广告战术来形成品牌,转而用战略来赢得品牌。

4、产品创新有利于公司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蓬勃向上的创新氛围,从而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

5、开发新产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这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公司也可用核心竞争力去创造更多的顾客和市场,实现公司的盈利,从而使企业持续发展,做百年老店。

产品部:方寒

第8篇: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及企业创新理念标语

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没有创新的企业,就像风干的大楼,不用说生机,更没有与其他企业一拼的能力。在现代化经济时代中的企业管理者,首要任务便是要紧紧把握住管理创新的要脉,适时的调整发展方式。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等。

管理创新是为了更有效地企业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管理创新就是指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各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活动或过程。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

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技术上的创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在企业的竞争中,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就一定能在市场中击败对手,占据优势地位。当然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

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更有效的约束本企业职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产生过程,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它通过激发企业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从而推动企业进步。

对企业来说,创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大胆创新,把握创新的主动权,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做出适合本企业的创新决策,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走上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下面来推荐一些企业创新理念标语、创新标语口号:

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产品创新是任何企业都需要遵循的一个长远发展计划。

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 创新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 诚信立足,创新致远。 坚持科学发展,突出自主创新! 只有创新才有突破,只有突破才能取胜。 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将创新研发转化为新的生产产品。

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离不开坚持,创新离不开积累,创新离不开借鉴,创新离不开落实,创新离不开坚持。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魂,人才是本。

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 在与用户的互动和创意提出中挖掘新的技术。

必须把建设创新型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今日的创新,明日的市场。 创新力决定着未来的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业绩是底线,人才是核心,创新是未来。

人人崇尚成功,事事成于创新。

从定期检查到抽检再到免检,从仿造到制造再到创造,新奥人大踏步前进。

观察趋势,了解趋势,把握趋势,实现创新。

人人参与创新大讨论,个个争当创新先行者。

创新无条件,信手偶得之;创新无诀窍,突发奇想中。

创新才是走自己的路。

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高效率。

时时寻求效率进步,事事讲究方法技术。

人人提案创新,成本自然降低。

探索无止境,发展也无止境,创新更无止境。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和谐社会。

第9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性

形式与政策课程论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性

姓名:蔡腾飞

学号:20143895

院系:电器工程学院

班级:电气11班

时间:2015-05-1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性

蔡腾飞

(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43895)

摘要: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突出成就,但科技发展的水平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距现代化建设要求都相对滞后,我国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还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与人,自主创新乏力,科技人文环境缺失,创新人才缺乏,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都是科技创新需要迫切解决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有效缓解我国在自主创新的不足,鼓励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国;自主创新;现状;解决方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从国际上看,一方面国际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传统产品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那么,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要求增高,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技术含量和使用效能要求增加,对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需求增加,因此,这也必然要求我们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从而稳定和增加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及份额。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国内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经济发展环境“硬约束”进一步加强,那么,我们就必须走集约发展、高科技含量发展、高附加值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必然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全面深入推进,就必然要要通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来支撑和促动体制和机制改革,因此,我们必然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活力。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是推动经济良性良好发展。李克强总理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一方面,只有通过万众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也就才能提高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大众创业,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才能增加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引擎。

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是相互支撑和相互促动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大众”勇敢的创业才能激发、带动和促动“万众”关注创新、思考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只有“大众”创业的市场主体才能创造更多的创新欲求、创新投入和创新探索;另一方面,只有在“万众”创新的基础上的才可能有“大众”愿意创业、能够创业、创得成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包含“创新”的创业才算真正的“创业”,或者说这种创业才有潜力和希望。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首先,重点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科学技术要转化成生产力,关键是如何促进“万众”的创新用于“大众”的创业,这就要求我们减少对创新转化的限制,加强创新转化的对接,增强创新转化的活力,因此,我们就必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直接用于创业,合作参与创业,转让促进创业等。进一步来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在于激励人们主动创造新成果和愿意转化新技术。因此,我们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从而促进科技人员愿意创新、愿意创业、愿意转化。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扩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其次,重点要引导新兴科技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高科技创新的前沿,是高附加值创业的重点。因此,我们要重点支持扶持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引领万众向高科技方向创新,带动大众向高科技新兴产业上创业汇聚,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深层次上转型升级。正如李克强总理说:“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

再次,重点要推进各项产业“互联网化”发展。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各项产业要适应“互联网化”的时代要求,更要求我们各项产业要主动的、广泛的、深度的与互联网结合,在“互联网化”发展中创造更多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正如李克强总理说:“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四、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思考与感悟:我国长期以制造大国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许多外国的大品牌都是由浙江 广州 福建生产再运往全世界出售。这些外国品牌的所有成本 原材料几乎都来自中国或者东南亚等国家。他们赚取大量利润后,剩给制造国家的只是微乎其微的血汗钱。从某种角度上讲我过国的制造业正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位置。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有我国缺乏核心型技术,在中国制造的许多领域里,尤其是一些重大装备制造领域,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处于下游,利润也比较薄。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负荷较高,当前,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高速增长的阶段。我国向世界提供了大宗的基础原材料,以及相对低档次的工业品,而生产这些产品的往往都是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大的行业。这使得中国制造的资源、环境负载非常严重。在某些行业,由于我国加工利用技术不成熟,科研积累不足,因此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的现状一直难以改变,并由此带来了工业废弃物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国缺乏大企业集团,缺少世界品牌,缺少高附加值产品,缺少核心技术,制造生产率低下的情况下。 鼓励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有利于改善我们“大而不强”的尴尬状况。将有效地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想创造大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

《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我国自主创新现状》

上一篇:小古文杨柳教学设计下一篇:四川省大讨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