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健全人格养成中的促进作用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课改视角下新的教育理念呈现差异化的发展,音乐教育工作在全面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以多元化的音乐活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基于此,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和音乐知识水平,充分利用丰富的音乐资源,倡导学生在文化脉络中学习不同的音乐,并优化音乐教育活动与行为,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这对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健全人格;审美素养;

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健全人格的养成和从情感文化方面增强学生的体验等方面有积极作用。结合健全人格的养成,广泛收集教学素材,并最大化地利用不同的音乐资源,拓展音乐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丰富个人素养,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教育、人格养成的功能,通过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浓厚兴趣和对于不同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目的。

一、音乐教育的健全人格养成功能

音乐本身属于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而人文科学是以情感关怀、素质修养等为研究对象。在这一前提下,音乐可以通过其情感感染力,依靠受众在过去、现在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音乐也可以丰富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以音乐知识为基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达到健全人格逐步养成的目的。学生通过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从而达到情感共鸣的状态。音乐作品表现的感情并不是以实际的事物为主,而是以情感体验为中心,通过学生现在或者过去的体验,激发音乐作品联结个人内心体验的敏锐度,帮助学生建立个人情感体验机制。学生通过音乐可以实现情感的具体化联想,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释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强审美主体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这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方面有推动作用。个人综合素质包含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等,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感受世界并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将各种音乐元素组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理性素质和创造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以音乐教育促进健全人格养成的策略

(一)突出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

音乐本身的教化功能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和养成有积极作用,其本身具有深刻的教化意义,对学生人生观、伦理道德等形成有促进作用。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从情感、想象、理解等角度对个人状态进行协调,对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约束学生的个人行为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利用音乐教育健全学生人格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乐曲,感受乐曲中的音色、音高等。在高尚音乐的刺激下,学生处理与分析听觉信息的能力可有所提升。此外,音乐本身的流动性会促使学生意识水平从模糊逐渐向自制的方向发展,可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在突出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时,可通过音乐美育全面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促使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积极作用。音乐教育工作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练习乐器,并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促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努力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我约束能力也可以通过音乐训练的方式进行提升。例如,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可从曲目小节的练习中进行自我约束,拆解练习,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力。自我约束力的提升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音乐学习本身是渐进的过程,在音乐训练中,可促使学生逐渐产生责任感。通过坚持练习乐器和学习其他音乐技能,对学生的乐曲学习乐趣和面对问题的责任感培养有积极作用。

(二)加强音乐鉴赏课程教学

以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以拓展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为基础,提高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以音乐创造、音乐鉴赏为主要目标,将人文教育与健全人格养成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音乐教育的感染力和创造力。通过音乐鉴赏课程,以赏析的形式开展系列化课程,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在音乐艺术方面的知识水平,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达到健全人格养成的目的。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活动开展都应以音乐的聆听、演唱与演奏、音乐创作表现等为中心目标,而且,需要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帮助学生丰富音乐知识,提高技能技巧水平。教师应以音乐识谱能力、表演技巧、音乐听觉能力等具体要求为基础,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实际需求,搭配音乐欣赏课进行课程拓展,在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例如,在音乐鉴赏中,以《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等为载体,引导学生体会曲目中的哲学思想和顽强不屈的意志。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挖掘音乐中的特征,在身心震撼的同时,为学生人生观的树立起到示范的作用。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可以《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为题材,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并逐渐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提高鉴赏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有促进作用。

(三)拓展音乐实践活动

以不同形式拓展音乐实践活动,并从艺术、思想、情感的角度,提高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合唱活动、比赛、声乐器兴趣班、音乐会、艺术节等多种形式,实现音乐实践活动的创新发展。高校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从声乐、器乐等不同角度,开展合唱、合奏等不同训练活动,全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升音乐活动的实际应用效果等方面有现实意义。例如,利用校园网络、有线广播等不同途径,开展音乐专题讲座、播放中外名曲等活动,利用音乐陶冶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从而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在组织合唱活动或者比赛中,可以通过乐器兴趣小组拓展音乐活动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在音乐艺术教育情境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音乐水准,并创设音乐艺术教育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情趣。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并掌握音乐知识,通过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四)以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

高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音乐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审美素养,通过审美状态的提升,促使学生从感性的道德素养逐渐转变为理性的道德素养,这是实现人格塑造的关键。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稳定学生的情绪,并培养学生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通过声音可突出教育的表情性和动情效应,学生可以将理性、情感等融入音乐学习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以音乐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情感,并通过音乐表达自身的“情感动作”,这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综合发展有积极作用。例如,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同身受地抒发自身的情感,而在音乐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情感状态、审美观念等融入音乐中,并释放出来,无形中会形成具有感染力的音乐环境,这对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欣赏《青藏高原》的过程中,可结合音乐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通过分析歌词了解音乐中的人文性,在音乐学习中抒发个人对青藏高原的情怀。在这一过程中,可将音乐、语言、历史、地理和民族学、宗教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多元效应,达到完善学生智力结构的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以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为基础,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发展、锻炼学生的音乐识谱能力、鉴赏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健全学生人格。在完成音乐教育任务的同时,可通过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等多种方式,凸显音乐教育的人格培养功能。提高学生欣赏音乐、鉴别音乐和创造音乐的综合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意识,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质等教学目的,这对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发展有促进作用。

注释

1[1]褚紫硕,王雨欣,周媛.关于音乐教育对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思考[J].艺术家,2020(9):152.

2[2]朱乐.从技能到文化:音乐教育的价值转向[J].美育学刊,2020(3):116-120.

3[3]孙琦.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人文内涵[J].当代音乐,2018(9):20-21.

4[4]张立鸿.“基本功展示活动”视角下的“一体化” 钢琴教学模式探究:以综合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传统钢琴与应用钢琴教学为例[J].中国音乐教育,2019(1):37-41.

5[5]隋天开.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研究: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20(21):88.

6[6]韦民.新时代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研究[J].魅力中国,2019(41):191.

7[7]肖光辉.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初探[J].新校园(上旬),2017(5):26.

8[8]胡雅珂.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J].艺教论坛,2021(11):121-124.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教育下一篇: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