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作用很大(共11篇)
文/季 钰
摘 要:初中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学重点,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精心研讨,巧妙构思,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探讨论文
★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总结
★ 心育征文范文
★ 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计划
★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
★ 高二下学期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总结
★ 拓展“宽、深、厚”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 预防职务犯罪心思想总结
然而,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 本身即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因此,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也同样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作用, 有以下四项, 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探讨。
一、陶冶情操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第一项重要作用, 是陶冶情操的作用。
所谓“情操”, 是“对客观事物的持续稳定的情感倾向和坚定而持久的行为方式的综合。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与人的世界观和文化修养关系密切。比一般的情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概括性和倾向性。在汉语日常用语中, 情操指情绪与坚定的行为方式的结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抒情性是基本体的审美特征之一。我国西汉时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也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 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匈牙利作曲家兼钢琴家李斯特同样认为:“……音乐是不假任务外力, 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 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 放射光芒。”
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可以使孩子们在自娱自乐中感悟到音乐的情感, 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和教育效果。例如, 教唱歌曲《妈妈教我一支歌》, 会使孩子们热爱中国共产党;教唱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 会使孩子们孕育起革命的纯情。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二、净化心灵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第二项重要作用, 是净化心灵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心灵天真无邪, 如同一张白纸, 不能受到污染。而音乐教育正好净化孩子们心灵的最为有效的路径。通过音乐教育, 使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美、人情美、艺术美、生活美、道德美, 可以净化并塑造美好的心灵。例如, 教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可以增强对母亲的亲情;教唱歌曲《新疆好》, 可以增强对母亲的亲情;教唱歌曲《新疆好》, 可以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可以增强做好人好事的热情;教唱《歌唱祖国》, 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西方当代心理学的许多流派, 都十分注重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艺术的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 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抑或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理想、期待, 等等, 通过艺术欣赏都可以得到完成和满足。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生最高境界是一种“高峰体验”, 在这种时刻里, 人会感到强烈的幸福、狂喜、顿悟、完美, 他列举了听一首感人至深的音乐乐曲时产生的这种“高峰体验”的例证, 认为“高峰体验”就是人处于最佳精神状态时并感到最大快乐得到实现之时, 也是通过自我证实而达到的审美最高境界。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 可以使儿童们的注意力、感知力被吸引到音乐艺术之中, 在享受音乐艺术的过程中, 心灵得到净化。
而在这种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又可以使儿童们互相友爱、加强团结, 增强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
三、美化人格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第三项重要作用, 是美化人格的作用。
所谓“人格”, 在心理学上又称“个性”, 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格倾向性, 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另一个是人格心理特征, 指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倾向性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选择;人格心理特征决定人的行为方式的个人特征。人格倾向性与人格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 使人的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各不相同, 便形成了不同的人格。这种不同的人格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具有某种特点上, 而且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格不是超历史、超现实的现象, 而是本质上人的一种社会物质。”因此, 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要从娃娃抓起。
而学前音乐教育, 正好是美好人格的有效路径。通过音乐教育, 可以使儿童们培养起良好的兴趣、信念, 也可以培养起优秀的音乐能力、艺术气质、美好的性格, 从而使儿童的人格更加美好。
四、培养智力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第四项重要作用, 是培养智力的作用。
无论是音乐表演 (演唱、演奏) , 还是音乐欣赏, 都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 也是一个培养智力、开发、创造力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兴起了一股“音乐胎教”风, 认为人的兴趣、智力等, 可以从胎儿时期就进行音乐教育, 并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这种“音乐胎教”, 涉及到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医学等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依照西方现代的格式域心理学美学理论来分析, 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 都是物理力、生理力、心理力的“三力合一”。
的确如此, 通过学前音乐教育, 可以培养儿童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使他们更加聪明、更加睿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世界上许多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学, 都从学前时开始, 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革命导师列宁, 4岁时就学会弹钢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 也从学前时就学会拉小提琴和弹钢琴, 他特别喜欢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用。在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长时, 为了庆贺, 他曾举办了一个家庭个人音乐会, 他在会上大展其音乐之才。他曾公开讲过:在音乐领域内他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 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 也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像力、创造力, 因此才在科学领域内取得了许多成果。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四项——陶冶情操的作用、净化心灵的作用、美化人格的作用、培养智力的作用。这四大作用构成“四轮定位”的格局, 共同支撑起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辞海 (缩印本)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1198.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上册) [M].北京:中华书局, 1980.130.
[3]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239.264.
德育的定义主要包含:(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学校教育的一般特征,即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长周期性,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中介的定向影响和培养过程。(2)德育主要解决的矛盾是如何根据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3)学校德育不能满足于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行为规范的机械训练,必须着眼于唤醒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致力于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体现学校教育的性质、制约学生发展的方向,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首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培养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服务。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德育把一定社会、阶级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其具有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它所要解决的是“为谁服务”“能否更好地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因而它是体现学校教育性质的决定因素,占学校教育的首位。我国古代教育以伦理为中心,把德育提高到施政、为政的高度。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对学生的学习也要求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资本主义兴起后,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各国普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依然居于首要的位置。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日趋现代化,许多国家认识到,不仅重视智力投资,更要加强道德教育,这是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生产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美国前总统里根认为,美国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是由于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德育上,主张增加“德育投资”。英国政府认为,只有不吝啬地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够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由此,不论哪个社会,哪个阶级都非常重视德育,总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德育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巩固政权具有极为显著的功能。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贯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曾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指出:“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能否摆正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实质上是能否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
传统的德育观念往往只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德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当作实现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的本身。即没有把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同人的自我完善和个人幸福很好地统一起来,没有把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个体的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德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完美个性的塑造上。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正是通过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来制约学生发展方向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视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思想品德。”可见德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乃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初中阶段教育本身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学校德育的特殊地位。一方面要巩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获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加深他们对道德概念、行为习惯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参加的社会生活、社会劳动紧密的联系起来,为顺利担任社会角色做好准备。从学生心理发展看,初中阶段处于少年期,这是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正处于新旧交替、充满矛盾、变化激烈、动荡分化状态的非常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个时期,不仅早期形成的心理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会出现新的内容,而且会奠定自觉行为的基础;在形成道德观念和社会定势方面会确定总的方向。可见,加强中学德育,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德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代科技的进步促使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需要相应的道德素质,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同样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不是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赋予了它更大的历史责任。所以,学校德育要主动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突破传统德育的狭隘观念,立足于培养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各种素质。
http:///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去创造生活。从这个角度看,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音乐教学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它能很快让求知欲很强的学生产生兴趣。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为此,教师应多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潜在的音乐才能。
而要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则需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总体说来,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感性认识比较容易接受,在音乐教学中应多采用唱歌、弹奏、游戏、故事等方法。
二、有助于学生记忆力发展音乐教学中活泼而丰富的歌曲演唱和器乐演奏,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很有益。当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陶庄小学李艳丽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嗣中学习时.识记乐谱和歌词往往会记得牢,而 记得快.这样,学生也逐渐掌握了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记住知识,避免他们养成“死读书”的习惯。
三、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以及歌唱新生活的歌曲,让学生尽情畅想歌曲中的形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形象思维在音乐学科中应用最广泛,也是音乐学科中最主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接受和感知必须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音乐教学中,经常运用形象思维发展人的表象系统,对提高事物敏感性很有帮助,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能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活动,不但可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协作配合的精神,而且也会增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增强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为其将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基础。
1构建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
创造性应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与艺术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艺术与文化本身潜在的魅力,来发挥艺术对学生的感召力。这是一种新的课程的开发,也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建构。艺术教育的开发必然会对已有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它能够有效地打破分数论和成绩至上的教育模式,构建一种宽容、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我认为加强他们的艺术教育也是目前所必须的,调动他们的艺术细胞,在学习之余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对他们的未来也是有益无害的。艺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必然会造就一种新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方略,它促进了学生发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样这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音乐艺术类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现状
音乐艺术类课与人文素质类课交叉,音乐艺术类课程的种类较少。艺术类课程名义上是说艺术欣赏,而实际上学生们并没有在课堂上获得艺术欣赏带来的新鲜感和轻松感。反而仿佛选修课就只是为了拿到那一个或两个学分而已,交一篇论文或来一次考试,也就是说它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很像一般的基础性课程,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基础艺术教育过于薄弱,即使有了硬件条件可以提供艺术教育,由于在接受新的东西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吃力和枯燥,因此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选修艺术类课程的.积极性。
3改进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当然也有的老师担心,搞这样的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觉得没必要这样做的,可是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艺术团接受艺术教育的同学中有获得省英语口语竞赛一等奖的,同时是学院主持部优秀主持人;有获得省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同时是学院铜管乐团单簧管演奏者;有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同时是学院舞蹈团团长;有更多在艺术团学习的同学考上了多所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实践证明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艺术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舒缓学习压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学特学院 艺术教育系 田甜 10100530207 律动教学在智力落后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田甜 艺术教育专业
【摘要】 :随着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对我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仍然较为落后的事实,本文通过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律动教学的研究,联系《特殊儿童艺术教育》的课程收获以及自己的实践经历,摸索了一些律动教学的方法与意义,希望能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有所启发和帮助。【关键词】 智力落后儿童;律动教学
这学期我们选修了张馨老师的《特殊儿童艺术教育》这门课程。通过前半个学期的学习以及自己查找的一些资料和文献,我们对特殊儿童有了初步的了解: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也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如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儿童等。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有特定学习障碍、智力落后、言语和语言受损、情绪困扰、听力受损、肢体受损、孤独症,大脑受伤、盲但不聋、盲且聋、综合障碍和健康受损等几类的儿童。其中智力落后儿童属于发展障碍儿童中的一类,由某些疾患或其他因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表现为大脑功能发育障碍或迟缓的一种状态。又称智力低下,在医学多称“精神发育不全”。与正常儿童比较,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心理有一下几个特点:学习动机缺乏;需要发展不平衡;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具有偏激的心理状态。此外,固执、自私、冷漠、违拗,性格缺乏灵活性等也是智力落后儿童常见的个性特点。在情感特征方面,他们会有抑郁的情绪、对周围事物恐惧的情绪,还经常乱发脾气。那么这些儿童对音乐有没有兴趣呢?律动音乐教学对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音乐教育现状
弱智学校的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节奏教学和歌唱教学两项。(1)节奏教学。包括律动,如伴随音乐走步和跳跃运动;结合节奏,如用小组合奏形式进行的合作表演活动,用打击乐器为熟悉的歌曲作伴奏式的演奏练习。(2)歌唱教学。弱智儿童的歌唱教学与一般儿童的歌唱教学相比,在学习程度 《律动教学在智力落后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学特学院 艺术教育系 田甜 10100530207 和方法方面要适应他们的实际,困难在于引导他们理解歌词的内容,为此要选择浅易、形象的教材;同一首歌曲要反复多次练习,并借助直观的教学工具(图片、照片、幻灯片、录像等)进行教学。
为了更好好地开展教学,张老师为我们安排了一次实践课程,以亲身的体会、直观的感受来丰富我们的经历。2012年11月5日上午九点半,我们10艺术教育专业的21名同学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长宁辅读学校。校长为我们介绍了特殊学校课程管理与课堂教学手段。教学主要依据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对学科课程进行指导规划。我们大致阅读了学科课程指导纲要,有数学、语文、运动与感知三个大方面。特殊学校还紧缺一个方面的教育——那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是一个让人快乐和容易体现自身满足感和幸福感的课程。比起其他学科,特殊孩子可能对音乐甚至美术有更多的兴趣。同时,艺术也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校长对我们表示期待,希望我们艺术教育专业的同学将来有机会能够从事特殊儿童艺术教育,这不仅对自己是一个挑战,也是对特殊教育的巨大贡献。
可见,音乐教育进入特殊学校,形成教学大纲,有较好的教学成果,还是个很长的摸索实践的过程,需要教师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二、律动教学在音乐教育当中的意义
律动一词的意思表示“良好的节奏感”。音乐律动是一种在聆听声音与音乐的过程中,透过全身的活动去培养人的音乐感及感受力,从而增强人们的听力,集中力,思考力,表达能力及节奏感外,更可以通过参与,理解音乐上的细微差异,培养人们对乐器的兴趣及感受音乐整体上的协调感。
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特别强调“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让教师与幼儿更好地交流,而且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幼儿活动,如在音乐欣赏中幼儿跟随音乐做动作时,更深刻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幼儿也就可以有动作的交流,也可增进同伴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
《律动教学在智力落后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学特学院 艺术教育系 田甜 10100530207
三、律动教学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意义
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事物表象十分贫乏,主动地欣赏音乐对他们老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更别说什么想象力和创造力了。智力落后儿童最容易感知的音乐元素就是节奏。在他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起床睡觉、走、跑、吃喝„„处处充满了节奏。节奏就在人们的生活里,弱智儿童的情感从节奏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律动教学有助于促进他们肢体的协调性,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也可以积极主动、潜移默化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因此,他对于智力落后儿童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针对智障设计的律动节奏系列训练使其在视、听、动、想一连串的活动中,丰富了多感官刺激,增加了感知信息,扩大了感知容量,对大脑活动的机能起到不断的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促进了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通过训练还增强了儿童的注意力,音乐的声响直接通过大脑,不需语言直接跳入脑海,所以就能很快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由于听、唱、视、记忆等多种活动交替进行,使注意力得以保持较长时间,注意的持续时间逐渐增长,同时由于有意注意的多种感官参与,锻炼了注意的分配能力,使注意范围扩大,使儿童从无意注意逐渐向有意注意发展;儿童还通过节奏模仿、歌曲记忆增强了中枢神经的控制力,促使儿童的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发展;通过训练还培养了儿童的思维想象与整体协调性,经过看、听、动等感知活动,获得信息进入大脑转为抽象概念,在内心感觉上进行判断组织材料变为指令,经过声带唱出来,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的肢体与大脑的协调性;音乐训练还使儿童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性学习,促进情绪的改变,完成一个学习目标时,就会产生出自信心,使智力落后儿童产生了鲜明的情感体验,使自我的情绪不断改变,从他控变自控,由注重自我到注重整体活动和他人行为;训练活动也体现了智障和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按节奏说话,用旋律记忆歌词,辅助矫正了儿童的语言障碍,促进了智障人际情感方面的交往能力。
四、在智力落后儿童中开展律动教学的方法(1)视听结合,直观感受
《律动教学在智力落后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学特学院 艺术教育系 田甜 10100530207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尤其是对智力落后的儿童来说,直观的感受,形象的画面更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与兴趣。因此,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结合起来,并亲自示范律动动作,通过手偶剧或者是屏幕的播放,让智力落后儿童理解音乐。(2)化难为易,贴近生活
智力落后儿童毕竟和正常的儿童有所区别,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把律动的动作简单化生活化。(3)集体教学,融入社会
对于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来说,集体教学有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提升。对于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来说,集体的教学有助于他们感受自我,体验同伴之间的情感,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总结
律动教学不仅使智力落后儿童在课程中关注自己、提高自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值得在特殊教育的艺术课堂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婧,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师[M],2010.6(总第69期)[2]张玉,弱智儿童音乐教学初探[J],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P841-P843 [3]晋兆琼,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当代教育理论
文献,P843 [4]张庆阳,张乐,音乐教学中探索特殊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人才[M],2011年7月,第10卷第20期
[5]张海涛,音乐体感活动矫治智力落后儿童情感障碍的个案实践[J],音乐治疗实践课程实施途径多样化研究,JXJG-08-9-10
《律动教学在智力落后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大学生正处于成熟与青涩之间的年龄。其生理与心理情况都有较大的区别。所以,教育机构要想确保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得到提升,就应当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分析其生理以及心理状态,再结合到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给大学生构建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就是每周都要上的体育课。由于体育教育独特的教育方式,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水平,还要潜移默化地加入大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由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其日后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其身体素质的培养,并且注重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确保大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良好地生存下去。所以,当前教育机构应当注重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确保大学生在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的同时,在思想上也不落于下风。
1体育教育中贯穿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在大学所有的教学活动当中,思想道德教育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与中学生不同,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看待事情的方法。因此教师就应当开展适当的思想道德教育来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
1 . 1培养起过硬的竞争意识
作为学生在学习当中不能缺失的一项技能,与他人的竞争伴随着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所谓的竞争意识,就是在面对困难、面对他人的时候不轻易认输的精神,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拥有较强竞争意识的大学生,其自身的生存情况也较为乐观。在社会的不断前进中,一个没有竞争意识的学生是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教育所有的科目中,体育是最能锻炼学生相互竞争的科目之一,体育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体能有要求,还要有较强的意志力、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才能在体育赛事中取得优胜。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作为基础。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能够主动去确立目标,有了确定的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即使会面临诸多困难,也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大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能有效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与自身素质水平。不仅能锻炼出一个强劲有力的身体,还能造就一个百折不挠的灵魂。大量体育活动是建立在危险之上的,如学生要有面对危险的准备,慢慢在与危险搏斗当中锻炼出化解危险的能力。这也是一个大学生自身意志品质得到锻炼的过程,走进社会之后才发现受益匪浅。[1]
1.2使学会遵守规则
大学是所有人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在进入社会之前,大学生必须要树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社会的运行有着一定的规律, 假若打破了这种规律,大学生是很难适应这个社会的,体育课程能达到这一目标。由于大量的体育项目都需要参加者明白项目进行的规则,并且这种规则是不确定的,可以从参赛者的心理出发,也能以道德为基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课之前学生要向老师致敬, 比赛的时候学生相互之间问好。规则是由人定的,而人也要学会遵守规则。体育比赛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应当在考试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在这门课中必须要懂得遵守老师的指令,与同学相互合作,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体育比赛需要规则,也正是规则造就了体育比赛。运动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从开始到最后踏入奥运会的舞台,都需要系统性的规则来限制运动员的举动,所谓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体育课上,应当学会遵守规则, 适应规则,才能在踏入社会之后取得更大的成功,避免由于自己打破了规则而受到惩罚。
1 . 3培养起良好的团队合作技能
社会上,我们完成一个目标往往会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也就有了良好的责任感。一个团队的目标是一样的,为了缩短完成目标的时间,团队中不同部分的工作人员会完成属于自己的部分,与其他部门相互合作来达成目标,所以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学会团队合作的基本技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能建立起学生对团队合作的好感度,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较大的成就感,进而愿意与同学相互合作解决问题。而体育课也是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的好机会。一个需要很多人参与的团队体育活动正需要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这种体育活动能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团队合作还需要良好的责任感作为基础,每个人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确保目标的完成。由于体育活动中很多都需要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体验体育赛事中不同的角色,建立起良好的自身责任感。[2]
2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方法多种多样,而体育课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学生的影响源远流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仅仅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思想道德水平与身体素质同样重要,体育课上不仅能完成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能完善其思想道德水平。人类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飞速发展,教育越来越多样化,在我国提倡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体育教育也不应当被教育部门所忽视。现在的体育课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内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现代体育教育应当引入大量思想道德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后教学当中,学校应当发挥体育教育的先进性,让体育教育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跳板。
3体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 . 1成为一个爱戴国家的人
1949年,世界上诞生了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国家性质的东方巨人,那就是中国。经过了几代领导人的更替,我国已经迈入了世界大国的阵营。我们应该为国家取得的进步自豪,更应该爱戴自己的国家。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的环境给了体育道德教育全新的发展方向,衍生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内容。为了响应中央这一号召,高校的体育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培养。随着这几年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等赛事上争金夺银,我国的体育力量正在不断壮大,体育也越来越受到平常老百姓的关注。体育赛事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爱国主义情怀。当代大学生应该理解到这一点,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体育赛事的发展,为祖国感到自豪。[3]
3 . 2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
由于体育赛事往往有大量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运动员的行为, 所以学生在参与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守规则。体育活动往往有几个人甚至几十人组成的团体共同完成,参与者是集体的一部分,应当为整个集体的目标做自己应当做出的努力,私心在集体活动中是最为忌讳的存在。教师应当增加集体项目的比重,让学生在不断的团结合作当中领悟团结的力量。渐渐地,学生就能明白在团队当中自己所处的位置,用自己的特长来给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人从出生到老死都处于一个个小团体当中,只有领悟了团队意识的人,才能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成功也就离这个人越近。
3 . 3不抛弃不放弃, 顽强拼搏
在经历了18年的学习与生活之后,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其意志品质也已经初现雏形。但是周遭事物的不断变化仍然会不同程度地撼动大学生不稳固的意志品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成了教学当中的重难点,而体育教育正是攻克这种重难点的先锋。现代社会复杂多变,一个成功人士不仅仅要有过硬的自身素质,还要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冷静,不抛弃不放弃,用顽强的毅力将其攻克。体育赛事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拼搏精神的地方,也正是高校磨练大学生最好的平台。
3 . 4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我们的身体,还能培养起一个冷静、灵活的头脑。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能让你的身体随时处于最佳状态,对学习等活动也有较大的裨益。[4]
4结语
【关键词】班主任;思想品德;作用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项活动、每一件事、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和风细雨、潜滋暗长,长期的感染和熏陶形成的。班主任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他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如何才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情况呢?长期的班主任工作感受最深的是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因材施教,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实际生活中,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这就要班主任在课外活动和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尊重人格,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每个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是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但不指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可以多项多次选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其次是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再次是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最后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三、身先垂范,持之以恒抓常规教育
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得到了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四、耐心教育,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充分调动起来。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后进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一、音乐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美妙的音乐能使学生心情偷悦, 这种愉快的情绪能够有效地改善和调整大脑皮层和边缘叶的生理功能, 从而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加完善。古今中外许多名人, 如孔子、歌德、列宁、爱因斯坦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 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音乐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 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 并且可以促智, 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 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器乐演奏中, 手、脑、眼、耳, 视觉、听觉、触觉及整个机体都必须处在协调一致的积极状态, 学生思维、注意力和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能得到锻炼。
二、音乐可以陶冶学生性情
音乐是人们感情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丁人的灵魂, 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 有着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音乐的基本特征, 做到以乐冶情。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一泉映月》可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迫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藏族学生天生能歌善舞、学校应该抓住孩子们的这个天性, 进一步深化音乐教育, 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做人方面有个好性情。
三、音乐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 因音乐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要以乐辅德。
首先, 学会课本里的歌曲。课本里选取的歌曲都是经典的音乐作品。旋律流畅优美、情感真挚朴实、结构严整凝练、风格清新质朴。音乐形象鲜明动人, 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能够激发学生美好愉悦的感情, 对他们能产生深刻的教育作用。如优秀的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可屈服的精神, 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中, 这首歌对一唤醒人民、鼓舞斗志起了很大的作用。《光荣啊, 中国共青团》突出了“我们的青春多么美、我们的理想多么美、我们的人生多么美”的美好主题。从而教育年青一代要热爱生活, 珍惜青春。
其次, 适当学习课本以外的歌曲, 自觉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选取课本以外的反映时代号角、人心声, 好听好记的歌曲教唱。如革命歌曲《走进新时代》、《歌唱祖国》等, 唤起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爱我中华》、《洗衣歌》、《一个妈妈的女儿》等有效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唱叙事歌曲《军民人生产》、《读书郎》、《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 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再次, 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如歌咏比赛、文艺汇演、校园歌手比赛等, 这样的活动都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这种集体活动有共同的日的。共同意识的心理凝聚力, 有共同的纪律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校组织集体活动,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遵守纪律、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股股清泉, 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有的学生说:“和音乐交流, 思想上使我更加平静、沉着、精冲专注。对于调整我的情绪有帮助”。可见, 音乐教育对人的性格、情趣的形成, 以及对学校教育和管理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结论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首先, 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全身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 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 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 能使我们浑身放松, 精神愉快, 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其次, 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秀作品, 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 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第三, 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音乐是一门节奏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授过程中, 学生最易感受到的便是那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乐感, 尤其是在敲打乐、摇滚乐中, 这时, 教师应注意教会学生从身体的协调动作、肌肉反映上去感觉、体验节奏, 并运用到乐理中去, 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双柱.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合作[J].中国音乐教学, 2006 (8) .
[2][加]乔克希.21世纪的音乐教学[M].许洪帅, 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电教媒体以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特点, 为幼儿营造了充满情感, 如临其境的氛围, 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幼儿们, 加上幼儿生来就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感情, 这样, 当动态图像与流动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同时呈现在幼儿们面前时, 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中班音乐欣赏《春雨》, 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幼儿来说往往比较抽象, 使幼儿难以理解,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后, 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 细雨从天空中落下来, 春天的大门被徐徐打开, 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盛开了, 小草偷偷地从泥土中钻出来, 树叶变绿了。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中, 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 兴趣更浓厚, 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浓烈的形象性、生动性, 使幼儿能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 爱动脑筋, 积极回答问题, 甚至连平时表现内向的幼儿也变得活跃起来, 这种效果往往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精彩的舞蹈也是如此, 在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偶的舞蹈”中, 活动前, 我们搜集了许多与木偶有关的舞蹈音像资料让幼儿观看, 如《俏夕阳》、《桃夹子》等。幼儿们观看时很快被吸引了, 随着节奏点头、摇摆身子、手舞足蹈, 尽管动作不协调, 但是他们已经从单纯的兴趣转为主动的模仿学习。接着出示各种舞蹈姿势的木偶, 让幼儿们尽情地欣赏、学习、模仿, 有的模仿能力强的幼儿还真跳得不错呢。就是在这轻松的气氛里, 在边看边模仿之中, 幼儿们更加喜爱音乐活动了, 对音乐更加有兴趣了, 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幼儿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许多多的歌曲, 受到音乐的熏陶, 体验到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也增加了幼儿艺术表达的自信心。
唤起了幼儿内心的强烈情感, 激发了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
多媒体中优美的画面, 优美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 在这种如临其境的音乐氛围中, 更容易唤起幼儿内心的强烈情感和对情感的表达。如:“大班音乐《森吉德玛》是一首反映草原生活的乐曲, 旋律优美, 整首曲子有两段风格不同的旋律, 反映了草原上宁静安详与万马奔腾两种情景。幼儿们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 很快把音乐与画面联系到一起, 说出了前一部分音乐优美、安静, 反映了蓝天白云下羊儿吃草的宁静安详;后一部分音乐欢快、热闹似万马奔腾, 一片欢腾。当教师第三遍请幼儿欣赏音乐时, 随着音乐录上自己的朗诵词:“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静静地河滩上羊群在吃草, 羊群好像天上的白云, 伴随着牧童的笛声, 多少宁静安详”。音乐、画面、朗诵三位一体地给幼儿一个美的意境, 使幼儿深深地被优美的音乐所吸引, 也使得难以理解的音乐欣赏变得情真意切、身临其境。通过先进的电教媒体使音乐欣赏课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教师最后请幼儿们根据音乐创编动作时, 幼儿们准确地抓住了音乐的精髓, 做出抚摸羊宝宝、安静休息的姿态, 充分地激发了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开阔了幼儿的知识面, 增强了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 提升了幼儿的艺术表现力
电教媒体的具体形象性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语言与情境相结合的教育环境。通过观看特定情境, 倾听相关语言, 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如歌词“陕乐逍遥”, 通过观看多媒体中动物们的活动、舞蹈, 很快让幼儿理解了歌词的意思。当我们教歌曲《钟》时, 说到钟儿会唱歌时, 幼儿们马上会联想到活动前观看到的影片《皮皮鲁历险记》节选片段中有趣而可爱的钟, 针摆儿嘀哒嘀哒欢唱、欢快摆动的情景。这样, 不但促进了幼儿对歌词和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演唱起来也更有感情, 后来幼儿们还随音乐形象地表现钟儿欢快的动作。
在实践中, 幼儿虽然听到教师的鼓励“动脑筋, 大胆跳, 自己想, 自己做”, 但还是难以表现,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茫然和不知所措。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传授一些表现方法, 并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组织一些音乐活动, 如前面所提到的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偶的舞蹈”中, 幼儿们已表现出对小木偶舞蹈的浓厚兴趣, 将这种表现与音乐元素相融合, 能更好地掌握一些音乐基本元素, 更好地使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匹配, 从中体验到表达、表现的乐趣, 提升了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再如中班音乐活动《玩具进行曲》, 歌词无重复, 较拗口, 幼儿不易记忆, 因而他们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因此, 根据幼儿感知、理解音乐的实际水平, 我们利用电教媒体让幼儿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玩具形象, 并添加作为引子、尾声的音乐以“玩具复活、玩具表演:玩具静止造型”的动作结构表现音乐结构。这种创造情境以游戏的方式组织的活动, 使幼儿仿佛置身于玩具王国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想出符合音乐情绪特点的、具有创意的动作, 积极与音乐互动, 有效提升了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教学方式, 大大提高了幼儿园教学的效果。在视、听、感全方位的刺激下, 使幼儿对音乐活动更加有兴趣, 使幼儿在音乐的熏陶下, 身心更加健康和谐发展。但是, 实践告诉我们:新教学媒体本身并不会产生教学的高效化, 多媒体不可替代教师, 关键仍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要考虑实效性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通过屏幕上图像、录音中音响, 将形、声、色三者结合进来, 作用于幼儿的视听感官, 但总不如直接观察那样, 能将形、声、色、味等多种刺激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觉器官, 可从不同角度更具体、生动、全面地感知事物。为此, 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要考虑实效性, 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 遵循用简不用繁、用易不用难的原则, 明确其为何用、何时用、怎么用。如果人为物役, 则不是我们的初衷。
2.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起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在活动组织中并不能一味地让幼儿看、听, 让机器说话, 教师在活动中的地位仍然是举足轻重的。诱导幼儿积极尝试探索, 通过游戏形式来组织活动, 特别强调教师的提问对幼儿的作用。提问方式的不同, 就会有极为不同的效果。如教师问题直接, 幼儿的思维方式就固定, 呆板;教师提问富启发, 幼儿的思维方式则灵活, 发散。多媒体的运用不是解放了教师的活动准备工作, 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 不仅要求新, 创新, 更要求真求实, 为幼儿的发展付出不懈的努力。
3.警惕现代化教育手段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一、音乐教育在德智体美方面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1. 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能力
音乐,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对塑造审美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提高欣赏音乐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真正的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的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这样音乐才完成了其在美育方面的重要任务。音乐教师的通过心灵的美好,态度的亲和,举止的文雅来进行音乐教学,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音乐教师为学生搭起了一座通向审美的桥梁。通过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音效、音色的赏析,透过音乐去感受和领略音乐的美好意境和美好情愫。
2. 音乐教育引导学生的正确道德标准
音乐教育作为情感和情绪的调节,感动人的心灵,可以跨越种族、跨越文化背景,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轻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通过音乐产生共鸣。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通过对不同种类、不同国家的音乐的学习,学生开始学会体会到他人的幸福,感受到他人的伤感,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3. 音乐教育启迪学生的智力能力
音乐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智力。有助于提高敏锐的视觉能力,启发思维,开发人类的右脑,活跃人的思维,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志士都会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音乐显然已经成为开发人类更高智慧,使知识结构得到进化的一种原动力。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受到启迪,就会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产生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 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音乐的歌唱、舞蹈,都跟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发展人的体力,增强人体体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的时候,跳舞的时候都锻炼的体育功能。音乐调节了人的身心,调节了人的精神、心里、情绪,促进了身心健康,音乐与体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也有着相得益彰的发展和促进作用。
二、怎样更好的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要想更好地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参与性的音乐课堂。其次,要在音乐课过程中创设新颖的音乐教学情境。第三,改变枯燥老套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实效显著提高。第四,让学生感知音乐与艺术之间密切关系,使学生加深对音乐本质的认识。
1. 音乐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参与性课堂
在原本的教学原理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被动聆听的机会。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才能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有促进,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会音乐的灵魂。改变学生对音乐课的厌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感受和体验,音乐教学也会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2. 音乐教师要学会创设新颖的课堂情境
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优美的情境中,学生会增加对新奇事物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情境中,学生渴求审美,注意审美,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懂得体会到审美的效应。教师要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音乐的情境,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的情境,用优美的歌声将学生引入情境。
3. 音乐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音乐教育要在美好的艺术的氛围中进行,要舍弃原有的枯燥和乏味,改变教学内容和模式,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被影响,被感化,采取被更多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的创作,大胆表现,让整个音乐课堂在活泼健康的氛围中进行。这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音乐教学的实效性。以往的死板教学,虽然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灌输了很多的音乐知识,但是往往学生吸收的只是少量的,大部分已经随着下课时间的到来就流逝了。学生更希望通过轻松的氛围感知音乐,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教师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领悟能力,这样,音乐教学也就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成效。
4. 音乐教师要教会学生感知音乐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音乐的艺术性在于使人们通过音乐来感知世界的丰富性,认识知识的全面性,拥有丰富的情感,使他们眼里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音乐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抚慰着每个人的情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和更多的情趣和色彩。艺术是丰富多彩的,拥有了艺术的人生,也将是五彩缤纷的,音乐教师一定抓住学校里的音乐课堂,使学生有机会去接触音乐,有机会去接近艺术,让学生的思想更加的敏锐,更有观察生活的洞察力,只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运用音乐这门艺术。
三、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音乐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音乐通过自身的艺术性使学生学会领悟人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音乐提现出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音乐是源于生活的,具有很强的亲和性,给不同个性的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共鸣。音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得到舒缓和休息,发挥了它抚慰情感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品味,使学生拥有了理解和尊重多元世界的能力。音乐促进了学生个性和品格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变得有追求,有希望,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音乐有利于学生感情的激发,有助于培养富有情感的全方位人才。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有效的途径。对于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人格的完善,对于学生完美个性的养成都有着很好的促进功效。与此同时,素质教育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给了音乐教育一次发展和腾飞的机会,音乐教育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善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变成有特色的课堂教育,给学生的素质教育贡献更大的力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为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给学生做好榜样。
参考文献
[1]张晓刚.音乐素质教育解读[M].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延洲.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小民.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J];教育论坛.2010年03期.
[4]杜瑞云.论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之间的密切联系[J];东南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王社芳.关于音乐教育育人功能的探讨[J];南京大学文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2期.
【音乐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作用很大】推荐阅读:
音乐教育韵律活动09-22
浅谈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情境创设策略10-08
中班教师音乐活动教育随笔09-20
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11-21
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10-21
谈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06-30
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07-03
音乐活动:拔萝卜07-09
音乐律动活动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