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精选12篇)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篇1

【摘要】信息技术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文章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手段来促进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实施模式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应用原则;实施模式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先锋。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日趋丰富,手段也日益完善,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技术可以使教育更有成效、更富有个性,更为迅捷的学习,同时使教育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使受教育机会更加均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惠及到接受教育的每一个人。“我们在为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雀跃得时候,我们那些特殊的同胞正以他们特殊的方式惊喜地关注着信息技术的一举一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那些特殊的同胞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1]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善、促进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将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1 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许多特殊学校的领导认为只要有了计算机,学校就能够进行信息化教学,就达到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只是简单的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建设,更加是软硬件的协同作用,缺少软件的支持,硬件只能是简单的摆设,不可能发挥出其对教学的强大支持作用。因此,为教学提供保障的信息资源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过程中“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矛盾。特殊学校教师在信息化方面的状况(1)特殊学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教师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利用者和执行者,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将影响着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特殊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计算机教育水平,对信息化的内涵理解很肤浅,这与特殊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缓慢有关,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发展比较薄弱的部分,特殊教育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会有相当多的困难,这种现状严重地影响着特殊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目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形成正确的理念。

(2)特殊学校教师接受培训情况

教师参与信息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一项内容,但培训的内容是以普通教育为样本;培训后,教师难以把所学的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再加上特殊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相对落后,没有办法使用。因此,特殊学校的教师必须把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放在教学设计和信息化准备的最重要位置,教师在校内培训过程中,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训练,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3)特殊学校学生在信息化方面的状况

特殊儿童是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使其身心的发展异于正常发展规律,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借助于教育上的特殊帮助,才能充分发展其潜在能力的儿童。特殊儿童也称为发展过程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特殊儿童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在特殊教育中使用的是相对狭义的概念,主要是三类特殊儿童,即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也就是常说的盲、聋、弱智。特殊儿童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特殊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手段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总体上看,特殊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方面起步比普通教育稍晚,进展迟缓,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也阻碍了他们与普通儿童共同通向未来的进程。为了吸引特殊儿童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要考虑他们的兴趣和特殊需要。

二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具有以下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特殊教育中,每个学生的需要都不相同,因此因人而异式的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多媒体计算机强调人机交互,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将自己的体会、疑难、建议及时反馈给多媒体系统,并通过多媒体系统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满足每个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真正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是其它任何教学

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且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简单的单一刺激,而是集图形、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感官于一体的综合刺激。由于特殊儿童的大脑或其它器官受损,使其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具有特殊性,因此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补偿其缺陷是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这对于知识的获取有着非

常重要的意义。从记忆的角度看,同时通过多种感官刺激会明显提高记忆效果,学习者可以自行调控信息呈现速度,重复使用,小步骤、多循环,以增强学习者对知识的保持。多媒体网络可以使盲童、聋童、肢残儿童等存在行为困难的学习者,足不出户就能从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得到有关老师的指导。与全球互联网结合,多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所谓“不受时空限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信息来源不受限制,多媒体的信息来源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如火山爆发、海啸、医学手术等,都可详细真切地呈现在学习者眼前;二是指信息的获得不受时空限制,多媒体信息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实现远距离输送,达到资源共享。

三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原则 1 正确运用缺陷补偿理论

“缺陷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将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3]。比如:听力残疾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为了补偿他们在听觉上的障碍,就需要加强他们的视觉观察力和头脑分析能力;视力残疾的儿童由于丧失了视觉能力,因此要加强他们在听觉和触觉上的能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体现补偿性原则。我们可以在听力残疾儿童的教学中较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音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用不能用语言(手语)表达清楚,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利用教学软件等手段来完成,既回避了繁琐教学语言的重复无效的使用,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感性上对新知识有了认识,从此攻克语言障碍这一难点。在盲童教学中利用他们听觉的发达,对于难于理解的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补偿性原则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显得更加必要和合理。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的教学只能产生表象认识,知识的掌握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以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注意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对一些已有的材料重新组织,编制成教学软件和相应的素材库,它们是记录、存储、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制的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严格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检验教学效果标准的基础,技术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艺术性是为科学性和技术性服务的。三者有机地结合能够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出无穷的魅力。例如: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最年轻的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合理地应用互联网的优势,会使我们的受教育者超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和帮助有特殊需求者回归主流社会。正确把握信息技术的使用尺度原则

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课堂效率。但凡事要讲个“度”,过犹不及。多媒体技术虽然拥有很多优势,但不可能是包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所以那种期望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教师作用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点就不会突出,学生也容易产生厌烦或逆反心理,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实施模式 1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实施模式[4]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根据学生的最大需要,提供给他们能够接受的最适合的服务方式及最有效的处理策略。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等感觉器官,从整体入手注重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理清知识脉络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生动,使得学生能透彻理解,系统掌握,灵活运用。对于就读于普通中小学中的特殊学生我们更要制定个别

辅导计划,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来实施。多种教学策略的针对性的运用将满足特殊学生的身心智力发展。

信息技术解决特殊学习者问题的方式和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课堂中解决学习者问题所发挥的优势。对于这些特殊的学习者,教师可采用直接服务方式或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认知能力不高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取程序教学法,对问题采用小步伐、由易到难地分析解决,每前进一步都给学生积极的反馈,从而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生活技能培训中信息技术实施模式我们进行特殊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教师要尽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比如,定期给老师发E-mail,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查找所需的信息,要充分利用客观环境,适时地激发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积极性和实际需求,加深学生对信

息技术的驾驭能力。还可以使用视音频资料帮助学习者纠正口形、发音;鼓励学习者利用语言进行交往,引导学习者正确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展示给其他学习者。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适时地激发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的需要,激发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这样既能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又能加深对学习者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职业技能培训中信息技术实施模式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特殊学习者回到社会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因此,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分,强化劳动技能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一些技能培训课程,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习者完全理解掌握技能培训的每个要点。

五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建立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1)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换

观念变革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导。教育观念对人们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变革是先导,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质量与效益提高是目标。

在特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涉及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建设,二是特殊教育观念的建设。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出现而产生。

(2)加大特殊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特殊学校的教育经费是由国家统一由财政划拨的,但是所有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提出经费困难。尤其是“买

得起马,配不起鞍”是许多校长的共同问题,有的学校还在配备信息化设备后,要负债前进。政府要在政策上对特殊教育有一定的倾斜,重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增加对特殊学校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特殊教育工作是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3)设立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

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也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在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建立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咨询和指导,协助学校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评估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适合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组合成适用的课件进行教学,对特殊儿童的个别训练和缺陷补偿提供帮助。优化特殊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建立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1)优化特殊学校的信息化设备

开展或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首先要有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装备,需要加强教育的物质技术建设,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针对特殊需要的儿童,除了要有与普通教育相同的信息化设备以外,还要有适应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的设备,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2)建立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5] 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有强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的支持。对于教师来讲,高质量的备课,合理有效地利用积件、课件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师的再学习等等都离不开强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的支持;对于学生来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能力,不仅需要教育信息资源库,而且其质量的高低也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建设内容,根据中国特殊儿童数量多、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

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并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特殊教育学校一次性投资太大等国情,特殊教育的发展区域性明显。信息化教育的开展可以改变这种不均衡,利用网络等信息化方式让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和学生获得同样的教育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必须有系统的、丰富的、科学的教学信息资源的支持,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日益显现出其必要性。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需求。

结束语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突破难点

在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被课程改革的大潮推向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方式不再是死记硬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经过互动与探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手段多样化,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走进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实实在在地解决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详谈信息技术手段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高效的辅助作用。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还有句话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人只有对某一事情有了热爱之心,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学好。教师要深谙这个道理,在数学教学时,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望,实现自主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直方图”的教学时,由于这个概念平时学生接触得不多,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彻底理解“直方图”的概念,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一个短片,内容是在学校广播操比赛中,要从本班学生中选出50名学生参赛,要想了解学生的身高情况,应该怎么办?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学生都是用文字进行描述的,很多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对概念的认识还是有点模糊。这时,教师利用PPT课件展示“直方图”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这种方法的优势所在,同时准确地理解了“直方图”的概念,通过对比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二、巧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尤其是很多专业性强的概念、定理、规律等,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知识积累多了,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感觉数学学习很困难,缺乏学好数学的自信和勇气。为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们数学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趣味化,让学生轻松解决数学学习中的疑难,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比如,在进行“反比例函数”的教学时,学生对函数的理解较为困难,尤其是函数图像,对初学函数的学生来说,弄懂、弄透更需要下较多的工夫。为有效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选择了“几何画板”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画板上动态演示或者对比分析,从中掌握双曲线的性质,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画板的使用,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强调图像在哪个象限的条件的意义。这样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轻松解决数学学习疑难,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仅仅靠对课本上知识的学习很难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很难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农村数学教师应科学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比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教师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拓展探究式学习,遇到不会的知识点,可以利用身边的网络终端进行在线查询,或者是在线讨论与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让学生在那里自由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题训练,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与交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多种证明方法,拓展了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教学改革的春天,我们数学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融合信息技术资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合理,适时适度,不能盲目使用,要为了追求教学目标而使用,使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达到最佳效果,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郭仕忠,沈伟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初探——例谈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4).

[2]王琳.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例谈使用几何画板的教学感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4).

[3]霍荣臻.例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考试周刊,2013(50).

[4]田冬梅.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例谈[J].学周刊:A版,2014(10).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教育手段;初中;物理课堂;运用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最初叫做电化教学,《教育大辞典》上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现在所谓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投影、电影、网络资源等资源都属于现代教育技术中的重要资源。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单调的教学模式,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而逐渐被重视。笔者多年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现将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一、备好课做好教学准备

备课是老师的基本功,台上四十分钟,台下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筹划。这不仅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来编写教案,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环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备课。物理的教学在初中阶段从初二才开始接触,学生对物理充满了好奇。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那么再好的教案也只是一纸空文。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每一个知识点的重要性,意义特点等必须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研读课程标准,研读参考资料甚至于要研读练习题。当做到对教材胸有成竹之后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年龄特点是14岁左右的青春前期,他们对物理知识既好奇又可能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中,要解决这个困惑只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依靠幽默的语言和简单的教学手段结合解决。在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多媒体的教学非常接受,不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显得特别轻松。于是,我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在课件的设计上加上一些可爱的图标。比如在课题的首页展示中把QQ聊天中的搞笑图标放在某个角落里,自然很轻松的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特殊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音乐等来调节气氛。比如在设计液体压强的课件中,先讲清楚原理,然后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便放上一小段钢琴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效果很好。

二、上好课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容量大是多媒体的首要特点。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但是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进行课件的取舍甚至是再创造。教学中的情况是以动态的形式出现,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反应、接受程度等等都是影响课件正常运用的因素。因此,教师切忌多媒体教学教师放课件这一错误观点。很多老师的课件做得很美,新颖独特,知识点完备。但是往往容易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热闹,教学效果很差的情况。追其原因,就是教师在运用课件的过程中过分依赖课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课件的精彩美观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学习造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拿到课件之后,首先应该自己演示几遍。看看是否出现错别字病句等低级错误,知识点是否囊括,重难点是否可以通过教学手段达成等等。当这些都没有问题的时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知识点的教学。比如在教学“并联”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和“串联”混淆。当看到有的学生在掌握有困难的时候,我当场用一张空白幻灯片来进行作图演示。然后把我演示的内容删掉,重新让学生上台作图演示,下边的同学找问题。结果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都没能掌握好。于是马上停止后面知识点的教学,当天只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直到把串联和并联的区别弄清楚之后才进行下一个教学步骤。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放课件,更不能赶进度。尤其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接触尽管在生活中有很多,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学习才刚开始。因此,特别是在初二上学期,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两个月之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做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后作业布置要结合生活

现代信息教学手段不仅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也可以运用。课后作业的布置,还要强调对物理答题技巧的训练。答题技巧有很多,比如关键词的划分,格式的书写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反复强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有效的方法进行解答,否则就是做无用功,作业重做。比如我在教学杠杆结束之后,课后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做好记录。我每周有一次通过发电子邮件给学生的作业布置,效果不错。我让学生把发现的物理现象能解释的自己解释,不能解释的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我,我们一起解决。最初学生留给我的问题很多,我耐心解决的同时我建议孩子们自己到网络或者图书馆收集资料进行解决。另外,还要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络,让大家一起在课外讨论物理现象。这样的方式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他们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而且自己解决问题之后他们会有成就感。这比老师和家长的鼓励更幸福。但是,这种方式也不宜太多,如果每天都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容易让学生打着学习物理、查找资料的幌子上网做其他事情。因此,这种作业最好布置在周末。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一个教室的基本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经常利用多媒体的班级比传统教育的孩子所接触到的知识更多,内容更丰富,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多媒体的使用,网络上丰富多彩的课件也让不少老师变得惰性。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形成适合自己学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智慧的使用教学手段,从而增长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所以说,现代信息教育手段进入课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得以更新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黎加厚,郭振江,张中涛,叶建文.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9-07-18

[2]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J].东北师范大学,2003-08-01

[3]张芳琴.浅析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05

[4]蒋健明.让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尽快进入中学数学课堂[J].中学数学教学,2002-08-28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篇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它有丰富的实验、较繁杂的化学式、抽象的概念以及半经验化的理论,这些都决定着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如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思索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技术已逐步被广泛应用。这种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的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一种新兴的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现代化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基础化学一些理论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依靠表格、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增大教学容量。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增强教师本人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能更多地直接参与体会这种创新活动,这种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教师讲清所授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浅谈一下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例如,在绪言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使教师的活动不像以前由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简单电教手段组成,而是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展示微观现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肉用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通常有关晶体结构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不需要过多的课时就能够充分说明,并且效果很好。诸如氯化钠晶体一个晶胞中有多少个钠离子、多少个氯离子,一个钠离子周围距离相等且最近的钠离子有多少个的问题,几乎不费口舌,学生就能搞清楚。

2、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对于一些微观抽象概念传统的口述难于表达清楚,学生会觉得概念很模糊,理解不深。如果利用动画演示学生很轻松的就能明白,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3、一般条件下较难完成的实验和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

一些错误的实验操作可能引起的实验安全事故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碳、各种碱金属单质中Na、K投入水中与水的反应等。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等。

4、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一堂课40分钟,有的实验时间长,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铁生锈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既节省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人文教育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不仅要有物质因素,即要有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媒体,更要有技术的灵魂,即是理性因素,它包括知识、理论、思想观念、方法和策略等因素。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有灵活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知识,更要结合本门学科的特点备课程、备教材、备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备得一堂完整的、精彩的、凸现本节内容知识重点的好课。例如:初中化学石灰石这课教学中,上课刚开始就用flash播放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一首《石灰吟》,让学生看得精彩,听得聚精会神,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过来了,同时让学生接受了一回爱国主义教育。这时老师再开始石灰石用途的图片展示,紧接着提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引出石灰石的主成分是碳酸钙,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归纳得出碳酸根的检验所需的试剂,写出实验的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探讨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这样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再由ppt展示圆明园遗址,提出汗白玉经过大火焚烧就酥裂开来,这是为什么?接着由实验探究来做出解答。并搜索由贝壳烧制生石灰的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联系出石灰石、生石灰及熟石灰三者之间的联系。教学课堂结束,回到《石灰吟》,请学生来回答这首诗中“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包含的化学原理。整节课的设计前后呼应,紧紧相扣,凸现出了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深深体会到了其在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 优越性,促使教师更好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有力提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和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观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篇5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网上资源创设政治教学情景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习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寓教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和时政热点,为学习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有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被迫地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学生的思维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并能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要求。它可以把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以及恰如其分的音乐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信息容量、知识容量加大,且能通过各种图示、图表、动画等手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通过电脑课件引入大量材料,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德育效应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而正面教育又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原则。用榜样人物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把高深的思想、枯燥的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道德规范,并以此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音像教材能直观地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促进思想、道德和行为的形成,以达到教育要求。

五、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坚持以教学为本。学科教学是主体、目的、根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服务的作用,但不能用信息技术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也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成信息技术课。要避免多媒体课件制作华而不实、技术至上的误区,避免插入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和声音,视频资料应重视剪辑。恰当选材并适时运用。能反映一个主题和观点的多媒体材料可能很多,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最优者”,不能不顾效果统统呈现给学生,这不仅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篇6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描写首都北京夜晚美丽景色的文章,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灯光夜景的词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非常抽象,所以我在做这课的课件中,找了很多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什么样子是华灯高照、银河从天而降、焕然一新等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记忆深刻。

再如:在教学《梅花魂》这节公开课时,我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三段录像,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梅花品格的句子,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然后,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课文《葡萄沟》,课文仅用了几句话叙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和形成原因,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靠教师采用传受、口述等一般媒体设境进行这一段语言文字教学,是难以掌握课文内容的,还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而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进行动画的动态演示,形象生动、逼真,趣味性强,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学们观看葡萄干过程的动画,通过看、读、议、想,顺利地理解在制作过程中关于“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等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葡萄干的形成原因和制作过程一目了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目标。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篇7

一、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辅助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 只有在大量的应用和实践基础上,才会对陈旧的教育模式、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以及对教师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看作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工具,更要掌握其中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因此,幼儿教师既要做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者,又要做一个实践者,唯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但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创新幼儿教学模式,切忌生搬硬套。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切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 合理设计幼儿活动的教学资源,提供活动资料, 设计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切不可盲目地不分适宜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活动中,使得幼儿活动后还不清楚到底学的是什么!

2. 不管是“健康教育”、“科学教育”还是“艺术教育”,都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 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有利于促进幼儿参与游戏和各类活动,并能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和活动中思考和学习。就此而言,笔者认为, 信息技术整合于幼儿园科学启蒙活动中,应努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儿童生活、游戏、活动中的 “玩具”,让幼儿在课余时间中尽情玩乐,在玩乐中探索。

3. 避免科学实践活动被教育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一些科学小实验必须靠幼儿亲手尝试才能培养他们在实验中经受的思维、操作,分析和观察能力的锻炼。目前的多媒体课件只能提供视觉和听觉的信息,根本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不管课件设计得多好,这样做就完全失去了实验“过程”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能够让幼儿观察、体验、尝试的小实验,不适宜选用课件来替代。

二、信息技术为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素材

1. 巧设情景,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对幼儿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前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激起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在学习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显然是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活动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巧妙地引出新的活动。通过科学启蒙VCD和计算机科学软件游戏,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学会使用计算机,更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活动,分享成功与快乐。

2. 互动活动,引导幼儿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幼儿园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认知能力、良好个性、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精神。通过与多媒体互动,开展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和小观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从小就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用科学的态度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提出: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幼儿科学启蒙活动后,适时让幼儿玩计算机科学启蒙的相关软件游戏,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海关商品归类课程;教学

G712;F76-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进出口商品需求日益增大,这就促进了报关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这也给报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职业能力方面来说,报关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报关单填制能力、商品归类能力及与海关沟通交流的三大核心能力。三大核心能力之一的商品归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是否顺利通关及其他海关业务,同时也关系着报关企业的利益。2013 年,海关总署决定取消报关员考试,决定一出,立即引起了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及报关企业强烈的关注。报关员考试的取消对学校、学生及企业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教育界及行业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这样的考试改革背景势必影响海关商品归类目前的课程教学方式。如何更好地适应报关从业人员资质资格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报关从业人员,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一、《商品归类基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商品归类是海关非常重要的基础业务。对货物的准确归类是海关通关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要求报关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而且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商品归类的基本方法。

在历年的报关员资格考试中,查找商品编码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型之一。通过对成绩在分数线以上的考生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绝大多数考生在商品编码这一题型的得分都在20分以上。也就是说,要想顺利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查找商品编码题型的准确率必须在50%以上。

《进出口商品归类》课程的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对申报商品进行准确、快速归类的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取得报关员资格证书(改为:通过相关报关水平测试),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商品归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商品知识匮乏

《进出口商品编码查询手册》共分为21类97章,囊括了进出口贸易中成千上万的商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其本身知识面较窄,很难准确把握商品的基本特性,进而无法找到正确的商品编码。尤其是对于编码手册中的化工类、纺织类、机电类等商品,学生背景知识匮乏,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待归类商品的具体特征,这就给查找商品编码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实物商品时,学生的知识缺陷显得更加明显,往往无法准确识别商品,更不可能给出正确的商品编码[1]。这些问题都对学生参加报关水平测试和技能竞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进出口商品归类工作实操性极强,而大多數高等院校的任课教师都没有在一线从事归类工作的经验,并且很多任课教师也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大多来自于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相近专业,任课教师在商品知识的储备方面和归类规则的运用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实训条件有限,教学效果欠佳

根据实训条件可以将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训条件较好的沿海院校,该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商品归类实训室,提供实物商品供教学使用。但此类院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实训商品种类有限,像大多数机电类商品就很难见到,因此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类就是实训条件较差的内陆院校,该类院校主要依靠 PPT 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虽然极少数学校购置了相关的归类软件,但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实物归类的现场气氛,学习兴趣较低,遇到具体问题经常束手无策。

三、海关商品归类课程定位

《海关商品分类》是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技能课,重点培养学生在海关出版的《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当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商品编码的能力。高职报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报关工作,必须具备快速、准确查找商品编码的能力,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做报关工作,要会填写报关单,如实地申报进出口商品的名称、成交价格、原产地等信息,而报关单上有一项,就是“进出口商品的编码”,海关根据编码来征收关税和进行统计,所以,学生不会查找商品编码,报关单就填不上,关税税率也不知道,自然无法完成报关工作。当前尽管报关员资格考试已经被取消,但是海关改革的趋势将要从海关审单--查验--征税--放行,更一步简化,放行之前的审单、征税环节将由前置变成后置,其中征税环节将会由进出口收发货人(报关人员)自行决定、申报纳税,海关监管的重点将从放行前的审单、征税变成加强放行后的稽查。在这种情况下海关商品归类的正确性将变得尤为重要。

四、《商品归类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一).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概念界定

(1)信息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方法的总称。信息化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信息技术元素注入到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中,基于网络(通讯)空间架构迅捷交互的平台,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改造传统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效能的目标。

(2)教学方法应用

教学方法应用包含了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自身特征,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科学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师生展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记录和考核评价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

《商品归类基础》的课程教学中,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载体,利用 “归类通” “归类达人”和 “2016 年最新海关 HS 编码查询系统”等教学资源,配合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同时布置与具体业务对接的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集资料,用 PPT 形式呈现任务完成情况,以达到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归类方法进行商品归类的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以伞类商品归类为例):

(1)教学导入

首先复习上节课即第12类第65章的相关内容,解答上节课程布置的作业。其次,要求学生利用“归类通”网站,了解第66 章在商品编码查询系统中所处位置及特点。再次,要求学生利用“全关通”网站,学习本章章注的相关规定,并向学生强调其中的重点与难点。最后指导学生利用 “全关通”网站学习第66章的品目结构。

(2)案例教学

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信息量比较大,单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吸收效果不好。通过教师对实践中和历年报关员资格考试中的经典案例进行讲解,可以巩固学生的归类方法,帮助学生捋清归类思路,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信心。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案例让学生练习一部分相关题目,不仅能够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思路,而且可以通过这些题目进一步丰富商品知识,让学生从练习中找到成就感。

例如在对伞类商品归类时,可以利用 PPT 课件讲解具体的商品编码案例 (案例一般来源于报关水平测试真题),通过讲解图片信息、商品特性、归类依据和商品编码等案例要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归类习惯[3]。最后利用 “2016 年最新海关HS编码查询系统”查找与案例商品相关的申报实例,達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现实工作中面对的待归类商品有更直观的认识。

(3)任务训练

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限时 PPT 作业(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制作内容必须与本章商品相关),学生需要搜集相关图片,介绍商品特性,写出归类依据,最终给出商品编码,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和 Office 办公软件完成作业,按时提交。

(4)总结评价

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点评,对于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和强调,并且要求部分学生现场给出自己的理由,通过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纠错过程的印象。最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课后要求学生完成 《商品归类基础实训报告册》,并对本堂课的实训项目进行总结。

五、结语

综上所述,《商品归类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复杂且实践性强的课程,院校方面应积极的利用校内资源,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期,一定要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归类方法。对于内陆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使其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以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荣瑾. 进出口商品归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探析[J]. 中国轻工教育,2008,02:92-94.

[2]林家旭. 商品归类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8:131-132.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篇9

内容简介: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能使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乐学。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只有巧妙结合,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操作不熟练,信息材料选择不合理,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教学效果

注意问题

所谓信息技术,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陈至立同志曾强调“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史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将信息技术信手拈来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这种教学效果的能力。要求教师为了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应具备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及其应用能力。这样就能优化教学过程,尽可能的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也充满信心,愿用毕生精力为之努力。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的选择使用信息技术。你的教学设计无论多完美,仅仅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去完成教学过程,相比之下教学效果会逊色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老师首先一定要学会使用多媒体,逐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据我所知,不少乡村小学的教师不乐意到多功能教室上课,一是部分年龄大的老师不会使用多媒体;再是会使用的部分教师怕麻烦,认为准备费时费精力,影响教学进度。真正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不是很多。而愿去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恰是那些尝到甜头的教师,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运用教学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看是麻烦其实省时省事,磨刀不误砍柴工嘛。随后学校多次开展教研活动,让年轻有为老师上公开课或者观摩课,听课的老师颇有感触,记得一位老师教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大家听后给予好评。她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出课中丰富多彩的主题画面,加上简洁的导入、提问,孩子们的注意力深深被吸引住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寻找画面上的气球、花、小彩旗排列的规律,找对了的小组得“星”,更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个个争先恐后,个个踊跃回答。他们不但找到规律,还根据规律把剩下的空填正确。练习时,老师将拍摄的同学们熟知的奉节长江大桥打出在屏幕上,让学生找桥灯的排列规律,学生完成时对画面产生一种亲切感。后来老师问到:你们也能排列出有规律的图形吗?接着每组发放一小篮子数学教具(各色的塑料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无数片),他们的小手痒痒的,来的正好,又满足他们动手的雅兴。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畅通,完成效果是个个不错!再后来老师还让他们用彩笔画出有规律的画儿,此时思维自由驰骋,画的都有规律,老师还在屏幕上打出画儿让大家欣赏。这堂课教学效果好没得说。孩子不但学到了,还能创新,能举一反三,这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对课堂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孩子在乐中学,玩中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堂课容量大,却节省时间,效率高。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授课老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性和对信息选择利用可见一斑。让听课的老师佩服,产生爱慕之情。而后通过多次听观摩课,老师们感到凭借多媒体上课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老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后来学校要求老师必须到多媒体教室上课,老师们只好认真准备,搞不懂的地方向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最后硬着头皮上,结果绝大多数老师感到效果确实比平时好,凭借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巧妙而富有激情的提问催化了学生的思绪,学得主动。老师有收获也有不足之处,通过反思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师们的教学效果可能参差不齐,但互相听课、评课能取长补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效果就会得到提升。这也正是老师需努力的地方。再是,运用信息技术要注意的问题。其一,教师要力争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否则信息技术是花瓶、摆设,不但不利于教学,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其二,使用时操作要熟练,否则程序混乱,影响教学效果。记得一位老师在上高段数学《圆锥的体积》时,选用的课件非常好,开始,老师置疑似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感知:等底等高的玻璃圆柱体、圆锥体。接着老师操作展示画面:玫瑰红的液体慢慢注入圆锥体,仿佛倒葡萄美酒,能听见水流声,然后将这杯再倒入圆柱体的玻璃容器。再然后重复前面动作两次,当第三杯圆锥体内的液体倒入圆柱体时,圆柱体容器刚好被倒满。这一幕梦幻般的视听盛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专注地观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的容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3倍。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观察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情况时会是怎样呢?当老师再点鼠标时,画面却不听老师的使唤,总是重复前头放过的画面,这样周而复始的进多次,老师着急,时间也不够了,最后只好草草收场,真是龙头蛇尾,很遗憾。问题就出在操作上。其三,别贪多,要精。记得我在上小学二年级数学《五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对课件选用不当,导致练习内容偏多,时间不够,后面该出现的内容没出现,拓展训练欠缺,课堂深度不够,对学生思维训练也做得不充分,课堂显得不完整。真是一步走错,仿佛是满盘皆输。所以要切记!最后,我们老师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能力,明确努力地方向。信息技术深度无限,广度无限,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让教育教学乘着信息技术这艘飞船更上新台阶。教师必须掌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能有益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陈章兰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一、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乐曲里面的各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每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每种乐器从形状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变化不大,教师往往采取先介绍作者、背景、乐器、然后就是听赏每一段后分析情感这个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还能勉强听,到课后能说出点东西来的还不多见。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来学习呢?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浏览性欣赏与增大课堂容量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课例《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教师在欣赏了本课曲目后有让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学生上网搜寻曲目时,必须指定网站并指定内容。如:古典音乐。由于学生平时上网听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手可拣的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让学生欣赏精品音乐,唯有指定范围。这样同时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在欣赏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把一些非造型的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这样不仅歪曲了音乐,同时更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体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视听教学模式而给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篇11

每天相同的开场白,无疑会让学生有思维上的单一惯性和疲劳,一个枯燥无味平淡如水的开头,可能很快失去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课堂上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而学生回应不多,从而课堂效率低下,而一个鲜活的、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导入,则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多媒体数学课件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它所传递的信息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它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刺激学生的感官,形象生动地显示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是一个好方法。例如:必修一的第3.1.2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在引导学生复习完零点存在性定理后,我们备课组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李咏手上拿着一款手机,老师让学生猜测手机价格,“2500元”“高了”“1000元”“低了”“2000元”“高了”“1500元”“低了”……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情绪都上来了,末了,老师总结:刚才采用了“逐步逼近法”,再引入本节课课题“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此环节只用了2分钟,但学习的兴奋劲却持续了一节课,学生会带着好奇、比较的心理学习二分法。而本节课若用传统教学,也能叙述清二分法求近似解的原理,但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难有主动体验的感觉了.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形象地辨析抽象概念

数学概念教学中,有些概念很抽象,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如果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趣味化,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结合起来,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如:必修二的1.1.1节《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概念多,抽象。传统教学一课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且学生易产生思维疲劳,效果往往不理想,课后需补充大量习题才会产生清晰认识。所以我们备课组选用多媒体上本节课,除了利用教材上的实例图外,还加了摩天楼(棱柱型)图,绘制了动画。讲棱柱的每一个小概念时,画面上摩天楼的相应部分就闪动几下。在讲棱锥概念时选用金字塔图,讲棱台概念时设计了一架飞机从金字塔上飞过,带起了一个小金字塔,出现了棱台。这样学生在一片惊叹声中学完了这一节课,印象很深刻.而用传统教学,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师生互动空间

传统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是“是什么”“为什么”老师教学生“怎么办”,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自己体会怎么办(教材难度下调),要学生积极观察、想象、猜测、动手实验,从而必然就需要一定的师生互动。传统教学写知識点和抄习题要花大量时间,而多媒体教学省去了这些时间,就增加了师生互动空间。例:对必修一第3.2.2节《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的第二课时的两个例题,题目长、计算量大,用多媒体教学就不会花抄题和纯计算时间,而把时间花在师生互动分析题意上,花在寻找解题思路上,花在分析这两个例题放在此处的用意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效果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任务繁重的章节,例,必修二的第1.1.1节<<柱,锥,台,球的接构特征>>,也会遇到任务较轻的章节, 例,必修二的第3.2.1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半个小时内可轻松完成任务,这时很多老师自然会补充一两道题,若手抄题,就会费时费力,而用多媒体课件显现出来就方便多了,学生思考讨论时间也多了.课堂效率当然会提高.

四、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检测一个阶段的教学效果时,需要一套符合自己心意的试题,从而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手头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一题一题地选,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此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时间。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保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新课改有许多章节知识点多,知识点的传授又要求学生与老师协作讨论,让学生体验知识点的得到过程,学生又没有象老师一样的对课堂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而用多媒体教学,一堂课的教学题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课后小结都能一一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强学生对本堂知识的印象,有始有终、结构完整。传统教学难以有如此全面。例必修二的第2.3.1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有两个概念(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一个定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两个探究、两个思考,要求一课时完成。而启发学生探讨、探索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要时间,时间一长,趣味性上来了,课时任务完不成了,课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有点问题了。若采用多媒体课件,老师不用书写了,启发学生一起探讨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在与学生探讨完后,在最后两分钟的课后小结上再现一遍,就完整了。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篇12

关键词:情感教育,信息素养,情商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 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伪君子”。从这个意义上说,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如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其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因此, 我们应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 集思广益, 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 采用情商激励使师生双方情感得到充分交流, 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热情,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与能力, 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 这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有效办法, 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一、以“境”生“情”, 激起情感的浪花

上好每一堂课, 让学生乐学,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学科优势,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运用情感的语言, 去激起学生思维中情感的浪花。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 学生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情感熏陶和感染, 从而接受积极的情感教育。那么怎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创设情境, 营造情感氛围

我们知道,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应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很多内容极其抽象性, 要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当中, 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学, 充分利用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得有声有色, 创造性的把文字所传达的开心快乐转为学生的快乐, 变成学生的直观体验, 从而读出快乐。

在学习photoshop图像缩放、翻转操作和图层的应用这一内容时, 我们学校刚好开展了一个创建《温馨教室》的主题活动, 我把他们布置的教室都拍摄下来并加上音乐, 制作成一段视频, 学生们听着悠扬的乐曲, 看到自己熟悉的教室, 特色创意的布置让他们惊叹不已, 特别激动兴奋, 短片渲染了气氛, 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的直接感受, 深深地融入情景。接着我又播放课件, 创设新的情境——一些与教室有关的设备和学生平时常用的工具, 自然地引出了学习任务——《我的教室我做主》。生动的场景, 亲切的画面, 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想法多多, 纷纷出谋划策。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欲望, 感觉到学习信息技术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同时也释放了自身的情感。从中涌现了许多大量非常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在这课学习最后, 我还让同学们一起评出了“最具创意细节布置”、“最具人气布置”、“最有特色布置”和“最有活力布置”等项奖。

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 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 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态度。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个性。这种情感甚至会延续到课后, 促使学生自由发展。

2、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提升情感价值

信息技术源于生活, 扎根于生活。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为教学锦上添花,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在WORD中制作表格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无所不在, 随处可用, 我对这一章节做了精心编排, 先让学生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表格, 并进行展示,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表格, 表格有什么好处, 我们为什么要制作表格,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表格。再设计一个《低碳生活我们也可以做到》的主题活动,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常见的衣食住行碳排放量的数据和对自己家里的实际使用情况, 设计一张表格。“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充满了浓厚的主动学习气氛,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自主学习表格的制作方法, 互助合作,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表格的制作和修饰。当他们经过努力完成后, 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大屏幕中展播时, 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时, 对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时, 对自己有信心了, 对学习信息技术课更有兴趣了。

这一课既鼓励了学生节约能源, 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 倡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低碳行动中去, 又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就在自己身边, 信息技术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 那么丰富多彩, 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也促进了他们情商的发展。

二、以“情”促“情”, 体验情感的真切

教育是以人为本, 爱是教育最好的调节剂。白居易说:“感受人心者, 莫先乎情。”西方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教师年长于学生, 不论阅历、知识, 还是涵养都胜于学生, 因此对学生的过失, 应该以宽宏之心对待, 接纳他们, 再加以耐心分析讲道理, 而不能操之过急, 进行严厉批评或无理训斥。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学生, 对游戏、QQ聊天和上网情有独钟, 上课铃还没响他就早早地到机房了, 下课抓着鼠标不肯放, 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但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 对课程内容往往敷衍了事, 不仅自己不认真学还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我使出浑身解数施展的幽默在他身上没有产生任何效果。于是我就严厉地批班次他, 一次又一次, 我发现他并没有改正, 反而变本加厉, 干脆连作业也不交了, 偶尔与他的目光相对时, 冷冷的那带有敌意的目光令人心寒。要知道转化有网瘾的学生有多难吗?大家查阅一下期刊和杂志就知道了, 可是我不能放弃他, 这对信息技术课来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从其他老师, 从同学中了解到, 他是一个学习成绩、同学之间人际关系都不错的孩子, 从他的作业中我又发现, 虽然敷衍了事, 但不是很差, 基础知识还是很扎实的。事后, 我根据这一阶段学生好动, 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 重新处理了这件事。一方面在课堂上我通过对网络材料的应用,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用网, 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 对于他的回答、操作给予表扬和激励, 真诚地赏识他, 走进他的心中, 在合适的时机和场合找他谈心, 了解情况, 及时疏通、帮助、调整好他的心态, 并帮助他解决困难, 就这样得到了他的理解和热爱, 也对我产生了亲切感。这时我再巧妙引导, 联系到对他的教育上来, 端正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 让他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 树立网络道德观念, 正确的使用好网络, 为学习服务。从那以后, 在我的课堂上又多了个活跃而积极的身影。同学们都诧异:他变了!老师都惊喜:他进步了!在不久, 我发现:他戴团徽了呢!看来, 这位学生, 真的是变了!

学生的空间是广阔的, 充满灿烂阳光的,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情感教育, 拥有一颗爱心来接纳他们的一切, 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

三、以“德”育“情”, 激发情感的共鸣

要加大情感教育的力度, 提高学生的情商, 教师还必须要言传身教, 做好一个表率作用。“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师不仅应是学识渊博的智者, 更应该是道德修养的典范。教师在学生面前享有很高的威信, 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 他们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进行, 而且直接影响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会大于有形教育。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树立良好的人格榜样呢?首先要热爱学习, 知识渊博。其次, 充满自信, 树立信心。再是, 要有良好的心态。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 教学内容的传播者, 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崇高的思想境界, 优良的敬业精神, 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没有热情和兴趣, 只是人云亦云、随随便便, 这样的教师一定很难激起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感情。所以作为实施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要以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德为学生做表率, 当师生间情感交融, 才能与学生达到情感共鸣。

在信息技术教学日益受到冲击和挑战的今天, 学生迫切需要情感的滋润, 只要我们在自己教学实践中真情浇灌, 勇于创新, 就一定能让这朵艳丽的情感之花, 盛开在信息技术课堂, 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8年

[2]李艺, 钟柏昌.信息素养详解.课程·教材·教法.2003

[3]钟志贤, 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境与问题概念.电化教育研究.2006

[4]李艺, 朱彩兰.走进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教导主任半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查改活动整改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