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服务需求现状和对策探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备受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关研究主要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入手,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从政府政策引导、高校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本文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入手,并以此探究学校就业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以需求为导向,毕业生不同方面的就业需求,为学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有助于就业队伍改变工作思路,优化工作内容,深化工作内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一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服务需求现状

(一)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方式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方式以公共必须课程为主,但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对就业指导方式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调查显示,相比课程和讲座,学生更青睐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面对面咨询等实用性强、参与性高、体验感足的就业指导方式。

(二)精细化的就业指导内容

传统上,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更强调“就业实现”,但对学生来说,就业更主要是为了发展。就业困难生帮扶、创新创业指导、职业能力测评、就业政策宣讲等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对学生更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内容要精细化,且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三)更落地的就业扶助措施

部分学生会因为学习生活、家庭条件、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就业困难,需要对此类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对于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就业咨询帮助其转变观念,并通过培训提升相关能力;对于家庭经济、身体条件等方面因素导致的就业困难学生,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实质性帮扶,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调查显示,学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推荐、提供免费的求职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一对一的就业辅导等实用性强、效率高的帮扶,而对于经济补助和一对一辅导等帮扶措施的需求程度并不高。

(四)全方位的职业能力素养

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是否满足市场需求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学校教育,学生认为最应获得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但对技能要求、职业道德有较高认可。

二、搭建高职特色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招生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学生就业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不能“按部就班”,应善出新招、奇招和高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最终形成满足需求、特色鲜明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工作效度和满意度。

(一)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时间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多数都是分阶段开展,例如就业指导类课程,一般在大一上学期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在大三毕业前安排就业指导相关内容,对学生职业准备和就业指导缺乏全程化设计,即缺少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涯、满足不同阶段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大一学期,应侧重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习基本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大二学期,依托不同专业开展特色鲜明的职业指导,并在专业实训过程中锻炼技能,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就业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大三学期,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手段推送就业相关资讯,加强对学生岗前实习及求职的实战指导,另需做好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工作,动态掌握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并开展相关服务。

(二)可信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队伍的服务水平直接决定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质量,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支能充分满足学生服务需求的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多级联动,就业指导中心、就业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干部等统筹一致、分工协作、有效联动;能力到位,就业指导队伍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职场实战经验,能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个性特点和职业需求有效开展工作;贴近学生,就业指导队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借助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三)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方式

高职院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多以讲授为主,且是单向灌输式,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因为高职院校学生“重实践轻理论”,动手能力强但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能力差,对实用性较强、参与度较高、体验感较足的就业指导方式更受学生青睐。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应更多样化,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可接纳性,如开展个性化辅导、提高就业互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等。

(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应从“成品包装”转向“产品设计”,以学生的“生涯发展辅导”促进毕业生的“可就业性”。立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使其基于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职业需求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高职院校学生更愿意接受实用性强且内容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因此学校要围绕学生发展设计个性化且形式多样的服务内容,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素养训练活动、就业资讯推送服务的选择上更有自主权。

(五)定制化的就业帮扶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度普遍不足,在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上也存在自卑心理,而对于在学习、家庭、身体方面存在问题的就业困难学生,心理防线更加“不堪一击”。因此,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要充分调研、细致周到,通过调查摸底、建档立卡、个别推荐、求职补贴等手段有步骤地进实施帮扶措施,同时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差,这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同时有效监管,充分利用线上指导、线下训练等方式,组织就业困难学生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

(六)可适应的就业能力培养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一些传统支柱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缺少匹配的人才输出,中小企业生存压力较大,这些因素传导至高校带来毕业生就业压力,虽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较贴近市场需求,但依然对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职业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但较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就业适应能力较差。

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设置专门模块,利用线上平台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就业训练活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七)数据化的就业指导载体

对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大数据使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成为可能。高职院校可通过基础数据收集汇总和整理,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协助学生规划其生涯发展前景,精确匹配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精准推荐就业指导信息与服务。

摘要:通过对天津市部分高职院校近千名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对就业指导方式、就业指导内容、就业帮扶措施、就业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服务需求,由此提出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服务全程化、队伍可信赖、方式多元化、内容个性化、帮扶定制化、能力可适应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桂贞.大数据视域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匹配性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9 (12) :68-71.

[2] 姚晓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取向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8 (20) :81-83.

[3] 李秀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 :101-104.

上一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供配电系统的设计研究下一篇:现有技术抗辩在专利侵权纠纷中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