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2022-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使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摘要:为了打破数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氛围,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有效性,必须要立足于学生与教材,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有效教学策略,希望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数学学科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要求比较高,学生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是非常理想。特别是伴随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课程教学变革势在必行。

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再满足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需求,尤其是无法充分发挥小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影响了实际的学习效果。在科学数学素养观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双基”教学理念,严格按照“以生为本”的原则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具体就是在充分调查和了解班级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条件,合理制定小学数学教学方案,力求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知识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可以充分体会和感受到小学数学知识的乐趣,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加减法”部分数学知识学习时,为了活跃该堂课教学时的课堂氛围,激发该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一些小木棍或瓶盖等工具,引导学生通过数木棍或瓶盖的数目来达到掌握加减法运算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使该部分数学知识的讲解过程更加简单、更加直观,也可以使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有关数学知识。又如,在平时的数学知识教学环节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兴趣,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贴合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场景或小故事,或者充分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多媒体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设施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有关数学知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宜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切不可以题海战术来使学生强制性记忆有关数学知识,否则容易打击学生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如此一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这些趣味性数学知识,就可以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扎实基础。

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两个学习情况完全相同的学生。可以说,差异性是学生间固有的一个属性。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性,对全班级学生采用同种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使得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使得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感觉到教师所讲知识非常乏味,使得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合理制定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學习完各章节数学知识后,数学教师在进行练习题设计的时候,可以将相关数学练习题设计成基础训练题、巩固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三种类型,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自己现阶段可以胜任的数学练习题,之后指导他们进行一级一级地训练,最终达到使全部学生均可以不断提升自己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部分数学知识后,可以设置如下三种练习题:①一个长宽高分别为3m、1.5m和1.2m的长方体,试求其各个面的面积?②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2m、0.8m和0.6m的木箱,试求制作该木箱需要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是无盖木箱,又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板?③将题目①中所需木板均分成三块后,那么木板表面积可以增加多少?通过三种类型题的训练,可以逐步强化学生对于这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加强评价,及时查漏补缺

为了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数学教师除了要注意围绕学生个体来进行差异化教学外,还要注意加强教学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具体讨论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或者存在的疑虑,之后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最终再统一进行解决,借此来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要注意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元评价策略,借助教师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来明确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了活跃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氛围,彰显数学教学趣味性,必须要立足于核心数学素养,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同时,需要注重教学的评价工作,以便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第六中学小学部)

作者:胡斌

第2篇:有效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小学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原因很多,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无效的重复练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也是重要的原因。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数学课堂教学就会越有效。所以,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实施是一节数学课有效的前提。课堂教学要体现有效性,首先要看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关注了全体学生,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如,教学“辨认方向”一课,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利用一定的固定物,并结合具体情景给定另一个建筑物的方向,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描述某一建筑物所在的空间位置。(3)体验数学的空间位置描述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由于学生已能正确辨认东、西、南、北的方向,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教学情境去探索体验,去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如对方向的认识,在学生知道方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制作方向板,并运用方向板在教室或校园内认出各个建筑物。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探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选择有效的以学案导学、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实地测量图形周长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准备测量物品,如各种形状的纸板片、金属片等,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展开测量数据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找出了测量长方形周长和测量硬币周长的多种不同方法。教学中,还可以分组比赛,看哪一个小组测量的数据最准确。最后,组织学生分享活动成果,通过相互交流各小组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是构建有效学习的关键。

例如,教学“什么是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与研究,不断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先了解知识的学习目标,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初步含义,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对面积计算的认识。然后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在开展综合实践性等操作活动中,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比较面积策略的多样性。最后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这样的活动安排,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使学生经历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目的。

四、选择有效的巩固练习

巩固性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练习,首先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可以根据有效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无穷,让每一个学生思维“飞”起来,使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这节课时,可以创设体育竞赛或其他各种竞赛的情境,并告诉学生:“在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一般用两种方法。一是把所有的得分除以次数;二是把裁判所打的分数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除以次数。”然后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为什么要把裁判所打的分数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2)在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情形?请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3)这样评分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中,通过对熟悉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既帮助他们理解了平均数作为代表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时所存在的缺点——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差异很大时,平均数就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平均水平,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了铺垫。

课堂教学的高效、有效,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要想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有效,就必须把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高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

(责编 蓝 天)

作者:祁习超

第3篇:有效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摘要: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新课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模式,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呢?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想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二、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面对我们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面对我们认为的“精彩画面”视而不见?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对某些未学习的新知识的提前接触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认识,都构成了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往往会高于“应该状态”。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如“教学几加几的加法”时,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几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当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5时,问:“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可能很快会说是14,教师往往这时不希望学生直接说出答案,而希望直接过渡到学具的操作,即使有很多学生说出答案也不置可否,其实这时教师可追问:“9+5为什么等于14?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这样引导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数学学习活动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当中,不仅及时巩固了新知识,同时能够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使他们爱学数学。

三、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在学生认识事物规律的基础上,让班级一些同学通过绘画、摆实物等方式自创一些有规律的题目,然后让其他学生动脑筋寻找。这样一来,出题的学生和解题的学生都兴趣大增,他们动手又动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四、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提升学习的效率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始终保持高昂学习激情的有效措施。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也可以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这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问题当中有些是学生的困惑,有些也正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老师再加适当的评价,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赵友文

第4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选择学生有兴趣的人、事、物、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情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以学生有兴趣的事物、故事、游戏、活动,创设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灵魂――多彩的学习活动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精心设计了以下活动。

1.动态演示,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

上课伊始,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一个顶点所作的高剪下来,平移到另一边,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是任意作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沿着高剪下来,平移到另一边也可以拼成长方形。这是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是所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得到的。这是把三角形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来计算。通过复习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应。

2.动手操作,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提出问题:梯形的面积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计算呢?你又准备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一起用课前准备好的梯形纸片进行实验。学生的操作归结为四种:①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④用两个任意的梯形拼不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汇报展示后,教师再用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寻求突破点。最后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3.讨论交流,加深理解

(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梯形上底、下底、高有何关系?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何关系?

通过课堂上演示、操作、展示、交流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还学会了新知识,达成了预期目标。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多样化练习

设计多样化练习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原则和保证。

在 “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制作了这样的一个练习课件:把班上的座位表出示在屏幕上,学生按问题说出座号,被说出座号的学生就站立起来。①座号是最小质数的;②座号是最小合数的;③座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④座号是质数的;⑤座号是合数的;⑥座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⑦站立两次的;⑧只站立一次的。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第一课时时,我设计了“搭火车”的练习题:每组第一个同学说一个分数,后面的每个同学说出和这个分数相等的一个分数,说对的就能搭上火车,说不对的就下一站搭车。这样的练习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责编 金 铃)

第5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总结

东营完全小学

夸卓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总结

东营完全小学夸卓本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学生变得爱问、爱交流,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闪现。现将这一阶段的有效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我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经验的交流,发现问题,调整计划,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努力将课题的思想、课程的理念融入课堂。

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我经常学习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培训等,这些为课题的实践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成效

(一)教学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效引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三、反思总结,全面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问题:

1.无效的情境

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上人为裹的一层糖衣。

2.自主探索的“度”难以把握

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探索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到恰到好处,仍需进一步探索。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显得匆忙、零乱,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规律的掌握、数学方法的运用、数学兴趣的提高等难以达到更高的要求。

四、今后打算

1.进一步检验并应用已研究的成果,让它在教学中起到实际作用。

2.把课题作小、做实,结合本班的实际进行研究以指导教学。

3.注重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同时注意及时提炼、反思总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6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初

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小学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因此,教师要注重搞好有效教学,首先要搞好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就应该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备课为上课服务,有效的课前准备就能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全面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前瞻性地预计到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突然事件;等等。也可以简单地说,备课不是形式,备课确实是为了上好课,这样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设计好教学的框架很重要,如设计教学的流程、组织学生的互动、编制精巧的提问和练习等等,这一切就是要学生在他的引领下逐步使学生朝知识的新领域进军。如讲解口算: 60÷3=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6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根据上述操作过程理解60除以3,可以把60看作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

课堂的时间安排非常重要。如何在学生什么状态最佳的时候安排相应的活动。如数学课上课开始5分钟时是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可能在20分钟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劲头最足,安排讨论或探索性的活动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周长问题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又设计了五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黑板四周铝合金边框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2、方桌面四周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3、镜框四周铝合金边框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4、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5、队报版面四周嵌条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测量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的丈量学生能够进行互检、互评,达到了预期的练习效果;丈量较大物体时,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既省时又高效;这样既巩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课堂生成及恰到的处理。课堂很多东西是教师预设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然有着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因次,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思考,思考便会产生争辩。这样的效果也许不是教师所预想的,但看到这样的场面是可喜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便可以是一个支持者和参与者,创设更浓烈的氛围一起探索。只要学生产生的问题是紧扣中心的,也就证明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提升思维的质量。这也就是课堂教学有效的真正表现。

有效的合作。学习尽管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但学会合作也是学习做人和做事的一个基本素质。课堂教学是一个整合的空间,也是一个小社会,需要合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把住机会,让学生一起去探索知识的规律和运用的技巧,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中增进信任和友谊,达到共同提高。

例如教学“克”“千克”时,教师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用天平和台秤实际称一称:橡皮,铅笔,尺,鸡蛋„„的质量,一包食盐的质量两包食盐的质量。小组内同学互相合作,比赛看那个小组称的最快,称的最准确,小组之间互相比较。

第7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嘻哈辰辰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计算,做应用题,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 个性,发挥潜能。针对低年级数学特点,要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从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数的组成在加减中的运用离不开计算。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仍很重视,所不同的是,与 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 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 学生计算的素质。分析目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谈不上有任何学习的兴趣,以致于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心理倾向,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计算有很大关系。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数的组成在加减法中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追求自主创新的学习,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它不仅仅是如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 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 习品质。

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实,我认为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 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 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皮亚杰曾告诉我们:儿童是个主 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其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数学。比如,学习“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屏幕上显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电话报警,一紧张忽然忘了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旁正 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这个画面一下子抓住了每个同学的心,许多同学急得 大声喊:“赶快打119报警啊!”、“再不打119报警,要烧光了!”真是如临其境啊。我趁机说:“同学们真棒,帮叔叔想出了报警电话。瞧,叔叔打通了报 警电话。”果然画面上随着警笛声出现了一辆消防车,哗啦啦,一下子把火浇灭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说:“假如遇到了坏人,要打什么报警电话? 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就自 然地再用语言导入主:“同学们,象1

19、

110、120 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我家住在1号楼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 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陌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早地进入最 佳状态,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年级 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于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 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让学生摆小棒: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摆。先 摆“9+2”,有的学生摆好了就发言: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然后 移动右边的 1 根和左边的9组成10,数一下右边是几根,得数就是十几。这是“凑十”法。还有的学生说是用数的,数一数有几根小棒,得数就是几。接下去又摆了9加

3、

4、

5、

6、7,我也下去巡视,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道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的学习、开展、探索,我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有效性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8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2012-04-15 18:01:39|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学校:箐口小学 教师:赵 惟 时间:2012-3-10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理念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3、有效教学的具体内涵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强调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4)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鉴于此,我校数学组确立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研究旨在克服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构建真实、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让学生自主能动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途径、方法、策略、模式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课前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抓准切入点: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亲历过程: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1、 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

2、 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

3、 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

4、 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1、 动手操作就是探究学习吗?

2、 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吗?

3、 只有数学活动才是体验学习吗?

4、 一问到底才是启发式教学吗?

5、 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了吗?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1、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落住了什么?数学概念是否内化?

2、 通过数学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提升了吗?

3、 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是否得到发展?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

1、 你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了吗?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吗?

2、 你在预设中为生成留有空间了吗?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3、 你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走出课堂表面繁荣而实质低效的教学误区?

六、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1、 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 (知识技能)

2、 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过程方法)

3、 小心翼翼地呵护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本课题省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加涅是比较早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的人之一,他出版了影响至今的学习心理学著作《学习的条件》,应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心理学思想,形成了一个能解释大部分课堂学习的学习论体系。

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这学习方法要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去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我国新一轮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学就是按一定的价值标准,选择合理的教学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每一方面都有所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有所发展,每一方面都有所发展。教育全球化及国际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国内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显著相关。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课堂上应做什么做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是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达到在数学课 堂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

(四)本课题研究计划(含研究步骤、阶段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不但教师观念转变并行动到位,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技巧及模式。

3.通过教师各种有效途径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及创新素养。 4.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1)提高教师认识,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2)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3)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4)形成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2、研究方法:

调查法。起始阶段,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现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施阶段,再次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的情况,提出改进方法;研究的总结阶段,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的程度,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行动研究法。采取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步骤探索如何加强教师和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通过备课、根据要求、教学经验,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的方法策略,在教学研究活动中运用,并对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果进行考察,通过写教后感、教学随笔对方法的使用进行反思,小结成功和不足之处,再提出新的改进方法,使整个研究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不断总结出如何进行教师和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的方法和教学模式。

个案跟踪法。在研究的启动阶段,确定特定的特长生和后进生作为个案对象,制定跟踪培养方法。在自学方法、实践活动等方面多关注,记录课堂上师生有效性过程和状况,培养他们长期稳定的学习兴趣,并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确立志向。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

1、注重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2、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3、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4、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5、关注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四、课题的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1.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2012年9月——2014年11月) 1.培训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知识。

2.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实验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实验阶段的实验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实验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实验阶段总结。

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制作一批优秀课件,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课例,探索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构建新模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20014年12月——2017年2月) 1.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 调查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后测),撰写《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案例、教案、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多媒体课件,结题展示课、结题报告等。

一、课题的提出。

1、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跨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教育大变革的时代,这场大变革以课程改革为标志。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 2、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目前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模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激情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但无质疑;有探索,但无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更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所以,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课堂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3、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应当是独立于学生生活的“外来物”,不应当是封闭的“知识体系”,更不应当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生活化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正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论证过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

4、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小学生年龄一般在7—13岁之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枯燥的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对直观的、生动的学习材料感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易于唤起注意、提示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这样,才会有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5、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通过多媒体将现实生活情景浓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参与解决问题,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鉴于以上教育教学实际、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方案,以此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课堂变成“小社会”。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发展。本课题在新理念的思想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以使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理论都指出在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和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3、数学建模理论

现代数学界提出的数学建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连的机会,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

4、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第9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湟源县申中卡路学校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创新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符合《心理学》中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该课题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使数学课堂更加的完善和科学,将会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它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增强,将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

教师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①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②有效地研读文本

③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

④有效地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⑥有效地设计练习

⑦科学的分配时间

其主要是指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为主线,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题的研究原则 :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研究过程与操作

(一)制定计划 及时总结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课题研究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有的课题研究甚至只是“闭门造车”。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有实效,我们从成立课题组起,就做到每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教学大计划,结合各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每到学期结束,都及时做好相关总结。

(二)、加强学习 丰富理论

1、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年都自费订阅1——2份专业报刊杂志加强自学,除了组织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双周举行的分组业务学习外,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1——2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承接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结合自己上的公开课,学期结束后每位成员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份案例分析或论文也可)。在几年的课题研究中,各位成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

(三)、目标定位 明确方向

1、认真分析 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生。我们实行“集体研讨——个人调整”的备课流程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的教案模式进行开展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形成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 高 老师解读课标,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能力。

2、抓住重点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下面是 李文娟老师在执教《辨认方向》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辨认方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学生已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景,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李文娟老师是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所在的位置。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景和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李文娟老师开课以学生熟悉的步行街喷泉为中心位置,找出喷泉的东、南、西、北方向的标志性建筑,从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活动中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有效的达成。

3、以学定教 有效选择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课题组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 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就有效地选择了教学方式。

(1) 严金芳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课一开始, 严老师就设置了一个玩“猜年龄”的游戏,当学生用a a+23分别表示学生 和 老师的年龄后, 李 老师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是任何数吗?为什么呢?如果用a表示老师的年龄,a又可以表示哪些数呢?为什么呢?”在一连串的求异提问中,挖掘了学生在掌握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还全面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2)杨小青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安排了测量图形周长的活动,杨老师准备了三个测量物品(五角星,长方形纸片、硬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测量活动。首先李老师就以优生带学困生的标准分组,在活动中李老师又亲自到每一个组分层指导,学生找出了5种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3种测量硬币的方法,3种测量五角星的方法,最后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演示测量方法,在这样一面向中间,照顾两头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轻松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让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得到淋漓尽致的表发挥。

(3)经过新课改的洗礼和深入的课题研究,所有课题组老师的评价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上鼓励的语言多了,简单粗暴的批评语言少了,老师们都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4、注重过程 有效选择学习方法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目的。

王生良老师在执教的《什么是面积》一课中,充分选择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进行教学。首先是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含义。然后是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大量实践操作活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策略的多样性。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些重要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5、模拟创新 有效设计练习

通过练习、谈论、独立钻研,以求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并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对知识有新领悟,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

(1)练习的内容要“求活” 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进行练习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让每一个学生 “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要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竟识。如曹国玺老师在执教《商不变性质》时,首先出示[150 ○( )]÷[50○( )]=15÷5=3,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商不变性质。或者编一些相似的题目,由于几个文字的变化,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

(3)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第五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为0。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4)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5)易混知识对比练。例如在教“倍数和因数”时,就出几个数据:

3、

12、

15、

4、

9、1,要求学生用数的整除里的知识说一句话,从说中练习,让学生体会,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互质数的概念。设计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6)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四)细化环节 提高质量

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我们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撰写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认真落实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四个环节,全员参与公开课研究,展开课题研究,从而促进常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备课: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提供研究课的老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课题要求优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说课:这里的说课是课前说课。是提高教研可得老师在上课之前向参加听课的老师进行说课,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每个环节,每句话的分析,修改后方可上课。

(3)上课:上课时,全体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听课,并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

(4)评课:首先由提供教研课的老师谈自己备课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然后由课题组参与评课,主要评议是否达到了深刻的目的,是否实现了课题的要求。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些做法符合课题要求?哪些做法不符合要求?

每次活动我校的小学高级教师王生良老师亲临参与指导,为我们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作了正确积极地引领。在磨课的过程中让执课教师与课题成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七、研究成果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共收集了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60份,案例分析及反思25份,教学论文20篇.在这两年中,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优质公开课。

我们课题组成员上了校级示范课10节,他们分别是

严金芳 老师执教的《左右》、

韦花 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

杨小青 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

李玺邦 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

李文娟 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

王生良 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

李桂秀 老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

赵惠文 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

谈吉 老师执教的《圆柱的认识》、

曹国玺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雷永连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2009年9月—至今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能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而富有个性„„如今大部分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

2、学生的成绩得到明显地提高

在进行课题研究后,最明显的收益就是学生的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在2011年春季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中,成绩全县第一,在2011年冬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成绩全县第二。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杨小青;2009年春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两学期都是全县第一 ,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王生良;2010年四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严金芳;2009年,二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二名,任教二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李桂秀。

3、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能结合学生实际、地方资源、现代媒体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素材。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交替的过程。两年来我们基本完成课题计划与课题研究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衍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仅以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在创新上的意义是无发展潜力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实施需要的。而全面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转向单一的过程性教学目标也是盲目的、过激的。因此,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依托,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合理、可行,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预设的有效性。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反思: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课件的收集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在本学期的开学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上一篇:小龙虾的病害防治下一篇:7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