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益智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通用14篇)

益智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1

摘 要:益智课堂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益智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以能力素质提升为方向,以文化传播为宗旨,对小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能力益智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到底该进行何种改革才能够更好的开展益智课堂教学呢?

关键词:小学 益智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 教学改革

小学益智课堂教学就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形成完整的认知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改革要以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为中心,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就小学益智课堂教学与数学教学改革谈几点认识。

一、小学数学益智课堂教学

内容和特点小学益智课堂教学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1.小学数学益智课堂教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益智课堂教学身体素质?D?D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社会文化素质品德素质?D?D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知识素质?D?D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D?D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劳动素质?D?D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D?D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D?D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

2.小学数学益智课堂教学的特点

小学数学益智课堂教学与应试教育比较,具有明显的5大特征:

(1)开放性

益智课堂教学要把教育过程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要保持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把单一的封闭的教育逐步改变成开放的格局,逐步建立“班集――学校――社会”的教育系列。

(2)全面性

实施益智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还要提高群体素质。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

(3)基础性

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益智课堂教学,必须从人的发展实质考察。人的发展应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较为稳定的发展。因此,益智课堂教学要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

(4)非功利性

作?榕嘌?人的益智课堂教学是指面向未来,其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5)整体性

一是把益智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学生主体形成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的形态。

二、益智课堂教学

围绕数学教学改革,围绕益智课堂教学的实施这一主题,数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益智课堂教学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益智课堂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益智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2

2013年12月6日至9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急语文教师之所急, 想语文教师之所想将“散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和如何教”以同课异构的形式, 在山东莱芜作专题研讨, 引起全国语文教师的共鸣。笔者也受益匪浅, 并就此文谈谈自己在散文教学中的粗浅见解, 以求抛砖引玉, 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让导入牵动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 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寻幽探秘时, 就特别需要教师 引人入胜 的课堂导入。 成功的导语, 如同徐徐拉开的大幕, 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 使学生一开 始便受到 强烈的感染。 对散文教学而言, 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 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 那些巧妙构思, 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 情和精辟 的见解之中。 因此, 教学时, 必须以情感为纽带, 引起学生的共鸣, 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 去领悟, 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来正确理解文本, 学好文本。

在教学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时, 我曾这样设计导入 :首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 (实景外拍, 配以音乐和解说) ———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 使学生陶醉, 使学生被这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好的, 当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 学生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 学生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逶迤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接着, 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 , 此时我解说道:“瞧, 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 , 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 , 他是谁呢 ? ”最后教师出示课题, 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 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 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 从而初知初春景致, 为课文的学习作感性铺垫。

教学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 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 父爱如山, 正是因为有了父母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 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 等到他们变老了, 两鬓开始变白, 两眼逐渐昏花, 身体不再灵便, 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 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 今天学习了《散步》后, 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在以上的导入中, 教师适时地牵引住学生的心灵, 有利于快速走进文本之中。

二、让关键词句凸显文本内涵

诗有“诗眼”, 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 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关键词, 而且是核心关键词, 是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主题的关键语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 透过它可以感受到作者脉搏的律动, 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 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本, 统摄文本的灵魂内涵。因此, 语文关键词教学, 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 那山、那水、那阳光、那小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的种种神韵, 美景中浓郁情致, 更值得细细玩味欣赏。那么, 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 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条最佳捷径。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 作者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 教学时可把握关键词———“宝地”, 然后再探究原因———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 突出它的“温晴”, 因此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济南冬天特有的美景, 都是与此相联系的。选择关键词, 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语境, 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 体会文本的意义和韵味。

在教学中, 由一个关键句的把握, 统摄全文的内容, 学起来轻松又明白。通过把握关键词句的教学, 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青春语文的首倡者, 王君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

三、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时时现生活。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 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 用心感受生活, 接受多元的感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了。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在“两点一线” 之间 , 哪来生活的感悟呢?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实而情感丰厚的散文———惨淡家境之下, 冬天父子相别, 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 意蕴深远而令人回味无穷。文本中的细节很生活化, 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很平淡, 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 寻找同样感人的生活细节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我在 课前布置 了一道作业———积累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亲情细节, 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发现, 学生的课前积累很感人。有同学这样深情地回忆道:“晚上伴着爸爸此起彼伏的鼾声的响起, 我渐渐进入了梦乡。迷迷糊糊中总听见一声声柔柔的脚步声, 似悦耳的歌声渐渐朝我袭来, 接着便有一双温暖的手 为我轻轻 地盖上被子。 我察觉了, 小眯着眼, 不愿惊扰这夜里静谧的幸福。妈妈的目光里流露着浓浓的爱意, 嘴角一抹浅浅的笑意, 让我仿佛沉浸在爱河里。妈妈又是静悄悄地走了, 这下我发现了, 妈妈踮起脚走路。”还有同学说父亲虽然粗枝大叶, 却能在百忙中惦记着我, 逛了好几家书店, 终于为我 买到我心 仪已久的书, 以致于脚皮都磨破了。课堂上, 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

四、让意境彰显文本魅力

从艺术审美的角 度来看 , 现代散文的魅力在于醇厚的意境。散文世界中, 借景抒情, 情景相生, 成为最常用的写作方式, 人们又常常以意境称之。散文的意境, 具有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种美感, 需要细致地感受一番。在品味意境时, 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体性。其中既有对物象外观的艺术描绘, 又有物象内蕴的传神写照; 既有作者真情实感的倾注, 又隐含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评价。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感受, 切忌把意和境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教学鲁迅先生的写景散文《雪》, 暖国的雪“滋润美艳”, 是那样地纯真美好、生机勃勃, 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坚强不屈”, 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壮阔的场面, 细细品味朔方的雪的顽强不屈, 从而明白这正是作者伟大人格的写照。我们通过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 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并且让学生充满兴致, 充满强烈的探知欲, 走进一个多彩多姿的语文世界。

五、让板书统领文本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 , 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 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散文作为一种意蕴醇厚、文字优美的文学体裁, 倘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写景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中, 我曾根据文本的内容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归纳板书, 清晰明了, 一目了然, 而且统领了各个部分的内容, 又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板书设计:

抒情散文《荔枝蜜》教学中, 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因为文本的主体是蜜蜂, 板书便是一只蜜蜂, 且形式与内容非常吻合, 头对应标题, 身子对应主题, 翅膀对应艺术特色, 蜜蜂的飞翔靠翅膀, 文本的主题显现靠艺术手法。

益智游戏如何走进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益智游戏 数学课堂 兴趣 平衡 规则 原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18

益智游戏不仅具有娱乐性、竞争性和交流性等特性,而且具有丰富的数学内涵。将益智游戏引入数学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观察、思考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那么,如何将益智游戏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我以“四色俱全”游戏为例,谈谈如何将益智游戏引入数学课堂的一些做法。

案例描述:

1.介绍“四色俱全”游戏的文化及规则,激发兴趣

师:游戏“四色俱全”,又名“立刻疯”(如右图),指木框里的四个立体小方块,每一块的四个面具有不全一样的颜色,要求把四块小方块叠放在一起,无论从前、后、左、右哪个方向看,都不重复颜色,就算成功。看上去这个游戏很简单,但因其组合情况众多,有人为了它不吃不喝,日渐憔悴,所以别名为“立刻疯”。

2.师生试玩游戏,激起探究欲望

学生试玩游戏后,师让没玩成功的和玩成功的学生谈感受、经验,然后师玩,让学生思考师玩成功的秘诀。

3.探究、揭示“四色俱全”游戏的原理

(1)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四色俱全”游戏

师:如果我们要把这个游戏玩成功,需要获得哪些信息?(颜色、数量、分布情况)

(2)通过统计、抽象等方法分析“四色俱全”游戏

①统计颜色、数量很简单,数一下就可以了。

②怎样把它们的分布情况记录下来?(用展开图、表格记录)

③用表格法记录并反馈。

④出示记录表(如下),有什么发现?

⑤接下来请同桌合作研究一下,哪些相对面要隐藏放上下面,哪些面要露出来放侧面?(师发记录单)

⑥反馈推理结果。(生边反馈边摆放)

(3)用推理结果帮助继续完成游戏

①通过同桌合作、交流完成游戏。

②小结、梳理研究过程。

4.总结本课

师:学了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师(布置作业):自己制作一个“四色俱全”游戏继续玩,或写一篇上了这节课后的数学日记。

……

教学反思:

1.关注教学目标和认知学情的平衡

益智游戏要引入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四色俱全”游戏,有人研究组合原理及情况,有人研究图论情况,还有人研究游戏的改编。所以,将“四色俱全”游戏引入数学课堂中,就要从学生的认知学情出发来设定教学目标。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经历将游戏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尝试通过推理解决问题;二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2.关注技巧操作和自主感悟的平衡

任何游戏都有规则,一般玩游戏前会告知玩家游戏规则。第一次教学,当学生不能成功时,我就急于将方法教给他们,让学生观察着色情况,然后进行多次操练,使得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游戏。但整节课感觉学生仅仅停留在游戏技巧的熟悉上,更多的是为了会玩游戏,而不是在玩中进行感悟,缺乏数学的思考。第二次教学,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感悟、分析游戏,在分析的基础上去完成游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功能,让学生在玩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3.关注课内教学和课外延伸的平衡

游戏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玩,这就需要关注课内教学和课外延伸的平衡。在教学前一天,我发下“四色俱全”游戏的说明,让学生利用课间和课后时间去玩、去摸索,使学生上课前对游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课堂上的探究,课后我让学生自己更改游戏规则,也可以写一篇课后日记。从学生上交的作品中,我欣喜地发现学生有的在着色情况上做了一些调整,有的将“四色俱全”游戏改成“三色俱全” 游戏、“五色俱全” 游戏,而且课后随处可见学生在玩自制的“四色俱全”游戏。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 篇4

【摘 要】众所周知,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就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而言,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更为深入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在此则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应当如何去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事实上,即使就最为初等的数学内容而言,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数学的抽象特点,而这就已包括了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重要过渡。

也正由于数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抽象的模式而非特殊的现实情景,这就为相应的“纯数学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例如,就以上所提及的加减法运算而言,由于其中涉及三个不同的量(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或被减数、减数与它们的差),因此,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依据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去求取第三个量。例如,就“量的比较”而言,除去两个已知数的直接比较以外,我们显然也可提出:“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较小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或者“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较大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我们在此事实上已由“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量化模式”过渡到了“可能的量化模式”。

综上可见,即使就正整数的加减法此类十分初等的题材而言,就已十分清楚地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一些重要特点,特别是体现了在现实意义与纯数学研究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当然,从理论的角度看,我们在此又应考虑这样的问题,即应当如何去认识所说的纯数学研究的意义。特别是,我们是否应当明确肯定由“日常数学”过渡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或是应当唯一地坚持立足于现实生活。

总的来说,这就应当被看成“数学化”这一思维方式的完整表述,即其不仅直接涉及如何由现实原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或问题,而且也包括了对于数量关系的纯数学研究,以及由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另外,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而言,我们应当更加注意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去掌握“数学化”的思想,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情境设置”与“纯数学研究”的意义。这正如弗赖登塔尔所指出的:“数学化……是一条保证实现数学整体结构的广阔途径……情境和模型,问题与求解这些活动作为必不可少的局部手段是重要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于总的方法。”

一、凝聚:算术思维的基本形式

由以下关于算术思维基本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思维的分析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而言并非某种外加的成分,而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地说,这正是现代关于数学思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即指明了所谓的“凝聚”,也即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化构成了算术以及代数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也就是说,在数学特别是算术和代数中有不少概念在最初是作为一个过程得到引进的,但最终却又转化成了一个对象――对此我们不仅可以具体地研究它们的性质,也可以此为直接对象去施行进一步的运算。

例如,加减法在最初都是作为一种过程得到引进的,即代表了这样的“输入?D输出”过程:由两个加数(被减数与减数)我们就可求得相应的和(差);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运算又逐渐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们已不再仅仅被看成一个过程,而且也被认为是一个特定的数学对象,我们可具体地去指明它们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从而,就其心理表征而言,就已经历了一个“凝聚”的过程,即由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运作过程凝聚成了单一的数学对象。再如,有很多教师认为,分数应当定义为“两个整数相除的值”而不是“两个整数的比”,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包括了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变,这就是说,就分数的掌握而言我们不应停留于整数的除法这样一种运算,而应将其直接看成一种数,我们可以此为对象去实施加减乘除等运算。

二、互补与整合: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以上关于“过程?D对象性思维”的论述显然已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互补与整合这一思维形式对于数学的特殊重要性。以下再以有理数的学习为例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我们应注意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间的互补与整合。

具体地说,与加减法一样,有理数的概念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商,算子或函数,度量,等等;但是,正如人们所已普遍认识到了的,就有理数的理解而言,关键恰又在于不应停留于某种特定的解释,更不能将各种解释看成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的;而应对有理数的各种解释(或者说,相应的心理建构)很好地加以整合,也即应当将所有这些解释都看成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并能根据情况与需要在这些解释之间灵活地作出必要的转换。

其次,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及其互补关系。

众所周知,大力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当然,在大力提倡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这就是说,我们不应停留于对于不同方法在数量上的片面追求,而应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学会鉴别什么是较好的方法,包括如何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去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显然,后者事实上也就从另一个角度更为清楚地表明了“互补与整合”确应被看成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可见,即使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也同样体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数学思维形式及其特征性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作出切实的努力以很好地落实“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益智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人教版新课标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正是当前广大数学教师非常关注的新课题。本文就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谈几点认识。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1.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社会文化素质品德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具体数学教学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2.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具有明显的5大特征:

(1)基础性。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素质教育,必须从人的发展实质考察。人的发展应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较为稳定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

(2)全面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还要提高群体素质。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

(3)整体性。一是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学生主体形成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

xiaoxue.xuekeedu.com

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的形态;三是从素质教育各要素横向联系看,要方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发展;从纵向运动看,要层次清楚,衔接紧密,浑然一体;四是把每一年教育对象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针对素质构成特点,扬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相对的最优发展。

(4)开放性。素质教育要把教育过程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要保持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把单一的封闭的教育逐步改变成开放的格局,逐步建立“班集——学校——社会”的教育系列。

(5)非功利性。作为培养人的素质教育是指面向未来,其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二、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数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国外有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

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最少可以抓如下几个方面:①如何预习;②如何听课;③如何作业;④如何复习;⑤如何课外学习等等。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xiaoxue.xuekeedu.com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5.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篇6

1、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001年1月,教育部在华南师大召开正式启动大会,第八次课程就此拉开,2001年9月全国27个省,38个国家级实验区起始年级(一年级、七年级)展开实验,2002年9月省级实验区500

个县起动实验,占17%。

(1)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须要求 ① 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 数学的发展 ③ 教育本身的发展

(2)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2、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制定的,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两部分,分别阐述各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学段的划分: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7—9年级为第三学段,也即现在的初中阶段。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分三个学段分别给出。各学段设置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四个学习领域。

在内容标准中,每一个内容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教学要求。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第五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一

3、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如何认识数学课程(2)如何认识数学(3)如何认识数学学习(4)如何认识数学教学(5)如何认识数学教育评价

(6)如何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4、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与2000年《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相比,目标有什么变化?(1)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形式(2)加强了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3)调整了数学能力方向的目标内容(4)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5、课程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1)提倡现实的、有教育价值的数学(2)提倡“自主、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

(3)提倡在关注获得知识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4)提倡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等,标准不主张采用“线性安排,一步到位”的模式,而是提倡“螺旋上升,逐步发展”的教材体系

益智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7

一、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分类思想和统计思想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正确的数学思想,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数学概念都有着独特本质,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不同于其他数学概念。这些不同的数学概念,其理论基础也不一样,所以,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利用分组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概念进行分类思想研究。将简单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获得有效的数据,就是统计思想。在表现形式上,统计思想或者是作为统计图的样式,或者是作为表格的样式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小学生实际动手整理一些看似无关联的数据,以制作统计图的方式,或者制作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就是将统计思想在系统的学习统计之前,慢慢地渗入小学生的思想中,以教导小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

2.符号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说明数学内容,用特定的符号(如说字母、数字、图形等)来代表,各种特定的符号,就是数学教学中的符号化思想。符号化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既简便又快捷。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形”的表现形态,将数学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理解数量关系的知识,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图,或一段直线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的意义

数学思想,就像一把钥匙,它开启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就等于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把握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以便于提高学生判断思维能力,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小学生通过有效的分析问题,将知识从课本延伸到书本外,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还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思想,深刻地记忆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帮助他们奠定好数学基础,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为将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小学数学活动的主要特征

小学数学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科学性,二是主体性,三是趣味性,四是实践性。科学性主要指数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和乐趣相结合,偏向于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体性,数学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排第一位。数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一定要突出趣味性,使小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实践应用打基础,实践性是数学活动的根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小学生动手实践,充分给予小学生实践的时间,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数学活动的学习,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数学活动,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传统的枯燥的数学教学相比较,数学活动更趋于实践类的学习,更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小学生,对于提高小学生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的每一次改革,都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数学活动不仅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也符合教学目标,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数学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教育上,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彰显学生的自我独特个性,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教育教学有很大的联系,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对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的结合,教学对象不同,就应该做出相应不同的变化,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也要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教学方法,从而防止以偏概全的现象,实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数学活动

参考文献

益智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数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数学思想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对数学规律、本质的认识。而数学活动强调的是数学的实践性,是在实践应用中体现数学知识,或者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简要探索了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教学的结合。

一、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分类思想和统计思想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正确的数学思想,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数学概念都有着独特本质,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不同于其他数学概念。这些不同的数学概念,其理论基础也不一样,所以,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利用分组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概念进行分类思想研究。将简单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获得有效的数据,就是统计思想。在表现形式上,统计思想或者是作为统计图的样式,或者是作为表格的样式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小学生实际动手整理一些看似无关联的数据,以制作统计图的方式,或者制作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就是将统计思想在系统的学习统计之前,慢慢地渗入小学生的思想中,以教导小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

2.符号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说明数学内容,用特定的符号(如说字母、数字、图形等)来代表,各种特定的符号,就是数学教学中的符号化思想。符号化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既简便又快捷。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形”的表现形态,将数学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理解数量关系的知识,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图,或一段直线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的意义

数学思想,就像一把钥匙,它开启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就等于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把握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以便于提高学生判断思维能力,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小学生通过有效的分析问题,将知识从课本延伸到书本外,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还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思想,深刻地记忆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帮助他们奠定好数学基础,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为将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小学数学活动的主要特征

小学数学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科学性,二是主体性,三是趣味性,四是实践性。科学性主要指数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和乐趣相结合,偏向于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体性,数学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排第一位。数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一定要突出趣味性,使小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实践应用打基础,实践性是数学活动的根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小学生动手实践,充分给予小学生实践的时间,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数学活动的学习,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数学活动,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传统的枯燥的数学教学相比较,数学活动更趋于实践类的学习,更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小学生,对于提高小学生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的每一次改革,都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数学活动不仅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也符合教学目标,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数学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教育上,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彰显学生的自我独特个性,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教育教学有很大的联系,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对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益智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9

1、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1)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就是到了4年级以后,其认知还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所以家庭教育必须考虑这些特点,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做事成功的激励来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否则,苦口婆心讲了许多大道理,效果并不好。(摘自中国中学生联盟网《小学生的认知有哪些特点呢?》)

(2)小学生的思维正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 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摘自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李星云《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

2、小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基本理论:

(1)数学本身的抽象性特征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共同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 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途径。(摘自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李星云《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

(2)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各种活动, 使小学生将新旧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摘自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李星云《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

(3)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笔者添注: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公理化、符号、集合、模型、化归、恒等与不等、数形结合、函数与对应、无限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化、转化与变形、对应、假设、猜想、观察、化简、推理和证明等重要的数学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摘自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基本理念”)

(4)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摘自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基本理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摘自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基本理念”)

(6)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摘自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四部分“教学建议”)

3、小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现实原型→利用生活经验提炼抽象→形成形式化数学表达方式(模型)其中: 现实原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的,或者说是在学生生活实际当中的,学生熟知的,经过教材编辑了的数学素材。

提炼抽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素材中的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不反映数学知识关系的因素去掉,而把本质性的反映数学新知识关系的因素留下来,然后通过研究它们的关系,最后得出某种稳定的能反映某种数学特质的或有实际应用指导意义的数学形式。

提炼抽象的过程就是学生亲历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加工和内化的过程。

4、小学数学教学要做好几个功课

(1)弄清教材编排意图、呈现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材培训资料 教师用书 教材

如:容积和容积单位 a.教学内容 和呈现方式

容积的概念、计量单位(直接提出)→ 升和毫升(通过观察发现)→ 实际感受升和毫升(通过估算和实际操作)b.教学目标

1.理解容积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知道升和毫升是常用的容积单位,是用来计量液体体积的.3.实际感受升和毫升

(2)按内容呈现的顺序教学(在不违反认知规律情况下可根据需要置换): 如“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过程:

1、从教材给出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并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认识“升和毫升”

3、教学“升和毫升”与体积单位的换算

4、小组活动,实际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量(3)让学生亲历建构过程,在建构中亲历亲为。如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过程:

1、建立容积概念、计量单位(10分钟)①出示概念文字,板书关键词“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② 演示,直观感知。

演示一:(出示)盛满水的玻璃杯子(问:杯子的容积是哪部分?)演示二:(出示)未装满水的玻璃杯(问:杯子的容积是哪部分?)演示三:(出示)空粉笔盒(问:粉笔盒的容积是哪部分?)③ 用语言描述容积(先让学生自由描述)

集体整理:用来装物体的那个空间的体积就是这个容器的容积。④ 小组讨论:a.从容积的概念,我们知道计量容积用什么单位? b.如果给一把学生尺,我们怎样计量出粉笔盒的容积?

2、教学 “升和毫升”(5分钟)

①学生观察自带瓶子标签说发现 ②观察总结

标签有 “升 毫升” 或“l ml”→装液体 标签没有“升 毫升” 或“l ml”→装其他 ③学生看课文认知“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常用的容积单位,是用来计量液体体积的。

3、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与体积单位的换算(10分钟)

操作理解 1L=1000 ml 学生上讲台确认:1L饮料、500 ml饮料瓶子。

教师将1L饮料注入两只500 ml饮料瓶。c.总结结果:1L=1000 ml.② 估算理解1L=1dm?0?6,1ml=1cm?0?6(略)

5、教学小组活动,实际感受升和毫升(略)(5分钟)

(4)把握好教学进程 把握好教学进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有很多教师拿名师的优秀教案上课,结果事倍功半,其中里面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进程了。因此把握好教学进程是学生认知的重要保障。

1、要时刻注意学生建立新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及时补充。

2、时刻注意学生感受新知的快慢和程度,及时做好启发和适时放停。

3、既注意整体又要照顾个别,随时做好个别增量或辅导。

三年级益智班活动教学计划 篇10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体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魔方的兴趣,引领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阳谷实验小学三年级走班教学益智班特开展魔方教学活动。

由本校王晓萌、张辉两位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使学生对魔方产生浓厚兴趣,获取魔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价值取向等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自信,自信中进取。

一、教学意义:

1、促进大脑发展,普及魔方文化,2、增强人的记忆力,丰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的

以学会还原魔方六面为最终目标

三、培训时间:

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至放学

四、培训地点:

三、三教室

五、活动宗旨:

1.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2.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植学生个性特长的一项重要举措。

六、小组纪律:

1、对所记住拼魔方的技能能及时了解掌握。

2、在教室里学习时,不得随便讲话。

3、不在学习时间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4、能及时清除遗留垃圾。

5、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七、活动措施

1、提高小组成员动手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当中,不断摸索前进的道路,采取学生建议的方式提高活动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辅导学生,激发学生的竞争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涉猎更广的知识面,从另一方面又充分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2、培养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在魔方实践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时可以让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在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使其学到知识是活动的关键。不要被一种模式所束缚,把握住学生的兴趣

八、教学安排 活动内容:

第一周:魔方兴趣小组名单确定,介绍魔方历史,玩魔方的好处。第二周:图解魔方结构,简单介绍层先法。第三周---第六周、:白色中心块的顶层架十字(分小组,每组都会有同学辅导)

第七周---第十二周:任意色顶层架十字。

第十二---十七周:四个角块归位,巧拼白色层

第十八周---第二十周四个角块归位,拼任意层。第二十一周---二十二周:抓后进,练速度;比赛,评优。

六、活动安排

序号 周次 内容

七、1 2 复习魔方知识

八、2 3 认识魔方,认识各个块和各个面并指出来

九、3 4 巧拼十字,底面白色,顶面黄色,能把一个边块放到底面

十、4 5 巧拼十字,把四个边块都放到底面,四个侧面,相邻的两块颜色相同。

十一、5 6 四个角块归位

十二、6 7 四个角块归位

十三、7 8 中棱归位

十四、8 9 中棱归位

十五、9 10 顶层架十字

十六、10 11 顶层架十字

十七、11 12 顶层架十字

十八、12 13 四角同色

十九、13 14 四角同色

二十、15 15 六面复原

二十一、16 16 六面复原 二

十二、17 17 六面复原

问题解决教学法与小学数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 解决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7-01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填鸭式就学,对学生灌输知识点以及公式结论等,学生知识被动接受,难以真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现在,在科技创新的信息时代,数学教学也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时代。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适应数学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一门工具性学科,可以在很多其他学科上起到辅助性作用,所以要重视数学课程的教学。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的解决为重点,展开阐述,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提出一些看法,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老师,老师是教育的开展者,小学生还很稚嫩,很多问题自己都还没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方式,很多东西自己也想不明白,所以老師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老师正确的引导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会独立思考,慢慢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数学。二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学生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加投入地学习,老师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自己参与到问题思考讨论中来,真正学习到数学思维方法。三是课程及教学本身,数学是一门理科学科,不像语文历史等课程那么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而常常是一些或许有些单调枯燥的公式,而且基本会反反复复地对同一个问题讲解很多遍,有时会让人厌烦。这一点上,老师要考虑学生这种思想,为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所在,学生要接受数学本身的特点,但也应该多看看数学的神奇之处,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针对性,将学生带入一个神奇又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数学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经过一些调查,以及查找了一些国外的小学教学中对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加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解决方法有了一些结论。问题解决教学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叫做一般性方法,是一种简单具体且可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种是思维性方法,是一种抽象的方法,它是我们利用一种数学思维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特有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本文我们主要讲一般性方法。一般性方法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利用图形解决问题很多数学问题文字或公式都难以解决,或难以简明地解决,而当加入一些图形或图表时,可以让问题更清晰直观,解决起来也更简单,这样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图形进行解答。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的应用类题型,它们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地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对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使用的图形是线段图和平面图。小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地作图,或者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都可能陷入一些误区,降低效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做题时题意理解的准确性,宁可让学生放慢解题速度,解题准确,也不要为了快速解题而出错。2.模拟操作性方法解决问题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利用图形也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题意,这时可以通过模拟原题情景来展现问题,让学生看得更直观,可以把一些原本不好理解的问题,展现得更多角度,学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原题不易看出的问题或线索,理解更深,从而更好地解题,这也可以让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3.假设猜想性方法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可能会有很多种答案,或者是看起来有很多种答案,这时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想问题的每一种可能的答案,然后去分析哪些答案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在不断的思考中,可以排除错误答案,得出正确答案。在学生进行猜想时,多是根据一些以往的阅历和经验来猜测的,因此它可能缺乏一些科学性,准确度也没那么高,只针对一部分问题有效。进行猜想的优点是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有助于学生专心听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4.利用倒推法解决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可能会遇到正面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可以利用倒推法进行解决。这尤其在一些证明题中应用比较多。倒推法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你想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难度较大,学生要达到一定的思维水平才能很好的领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正使用好了这一方法,可以巧妙地解决一些难题,正因为如此,老师对于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老师要采用以上所说方法,以及一些本文没有说到的一些好的方法,来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03页

[2]戴再平:“问题解决”,载张奠宙编《数学教育学导论》

[3]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篇12

1. 忽视数学语病现象

语言是人们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数学语言是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 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等语法规则构成的一种科学语言。就小学数学语言而言, 抽象性是特点, 科学性是原则, 准确性是“灵魂”。然而, 数学语病却时有发生。

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位数学教师都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并帮助学生说规范的数学语言,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更能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2. 板书零落现象

在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中, 不难发现几乎没有板书, 更没有学生走上黑板的演算。即便不可或缺的一个课题也由小黑板挂出或用纸片贴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课件的使用, 更主要的是板书的功能已被教师们忽视。而教学需要板书, 数学课堂更应规范。

课堂教学的板书还涉及板书的时机等问题, 执教者要做到时机恰到好处, 书写给予学生示范、启发, 颜色粉笔使用要凸现学生注意的焦点等规范问题。板书的教育功能不容忽视, 它是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

3. 过度使用探究式教学现象

提倡探究, 排斥接受, 认为只有探究才符合建构主义精神, 这是许多教师的片面想法。而探究首先应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 其次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进程中, 对学生的探究时机上一般要注意两点:一是生活经验, 二是逻辑起点。应在矛盾和困难之中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寻找探究的方法, 而不是时时处处皆选择探究学习。

4. 主导半遮面

教是为了不教,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每位教师神圣的使命。在今天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新课堂中, 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多了, 主动探索的空间广了, 但教师却退避于课堂一角, 为避免传授、灌输之嫌不敢多讲解、多评价现象的也随之出现。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就要在学生有疑问的问题上加以点播, 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去指导, 既不简单告诉, 也不含糊回避, 做到点拨到位, 指导有帮助,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反思, 使主体与主导的地位相得益彰。

二对布置和批改作业的思考

作业能及时反馈学生当天的学习质量, 因此, 笔者在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作业形式多样。可分为口头、书面、思考、制作、测量、观察、调查等, 力求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第二, 作业的内容要精选。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 重视系统训练, 体现梯度, 做到题量适当, 难易适度, 并注意分层要求。严格按照上级规定, 控制作业总量, 减轻学生负担。课堂作业尽量当堂完成。

第三, 作业的规格要统一。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 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步骤清楚、书面整洁, 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第四, 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细致、不漏批、错批。当天的作业做到当天批改, 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适当加入批语。批语要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 书写要工整。

第五, 作业要及时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要认真分析原因, 及时讲评并予以纠正。对好的作业要加以表扬, 同时督促学生订正错误, 对没有订正错误的学生应进行面批或个别辅导。

三努力方向

1. 小学低年级 (一、二年级) 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学龄初期的儿童, 其心理特点是:感知事物还不够精确, 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较低, 注意力还不够稳定,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 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 主要靠教师的讲授, 以教师教为主, 教师讲得多些, 读得多些, 示范多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教师要认真训练儿童的学习规矩。读书时, 要把书放正, 书与眼睛要相距一尺左右;写字时, 握笔姿势要正确, 头要端正, 眼与纸的距离要适当;读书、写字时坐的姿势要端正等, 使学生懂得学习的基本规范, 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教师还要以训练学生的学习常规为主, 为学生独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年级的儿童, 刚开始识字、读书、计算, 一些学习的基本规则尚未掌握, 更谈不上自学, 即使是到了二年级, 认识了一些字, 初步学会了一些计算, 但理解能力较差, 听、说、读、写、算的能力都还要训练, 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 练一点, 掌握一点。

2. 小学中年级 (三、四年级) 教学

此阶段为学生半独立学习阶段。经过低年级的学习训练, 中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要求, 初步学到了一些学习方法, 应逐渐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面窄, 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阶段, 因此, 数学中的各项训练都还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有变化, 在讲、读、示范各方面都要略低于低年级, 要适当增加提问及其难度, 适当增加独立学习的机会, 增加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3. 小学高年级 (五、六年级) 教学

高年级小学生要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主。因此, 教师主导作用表现为在直接教的程度上、时间上要减少。在启发学生和提问的深度上要加强, 提高思维训练的难度, 学生能独立思考, 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能举一反三。

总之,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的日益提高上。从形式上看, 教师的活动要少, 学生的活动要多;而实质上, 学生始终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重新审视规范, 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与意义 篇13

近年来,由于教学自身的品质发生了变化.数学科学已兼有科学和实验科学的特性.是数学研究的方式有了相应的改变.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也应当有所改变。单靠“一张嘴、一枝笔、一块黑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组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应当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的方法、相关能力的训练. 只有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观察的方法、常识探索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般方法、数学问题的求解技术.等等。

在教《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时,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是8元的商品:帽子、围巾、玩具汽车、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人15元、13元、11元、16元(均有一张整10元币),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2元。“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5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8元,找回2元,还剩7元。即15-8=(),10-8=2,2+5=7,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体会 篇14

一、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概念主要有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

①、空间观念指物体特征抽象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描述画出图形等。

②、几何直观指利用图形的描述和分析,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通过线段、点,以及图形,把事件的过程简单的表现出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清楚,这就是典型的几何直观,就是图形直观。

③、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和确定的规则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二、加深了对小学阶段“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的编排体系的理解。

①、现在的教材,在图形的认识当中,是先讲立体,再讲平面,再回到立体。从历史发展过程上看,实际上我们中国小学的传统教材,最初是按点、线、面、体的逻辑关系讲的。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义务大纲出现就发生变化了,先讲立体以后再讲平面,然后又回到立体。为什么当时要改?因为当时很多老师都反映,高年级孩子,对几何立体图形,本身的识图的能力比较低,认识起来比较困难。这部分是个难点,分阶段安排可以分散难点。

②、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必然是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积累的过程,不能一次到位。在教学上要打破了传统的一步到位,先讲立体图形,要求直观认识,然后中间一段是平面图形,最后再讲立体图形。现在教材也一样,先讲立体,后讲平面,再回到立体,但这两次讲立体层次不同,第一次要求辨认,到第二学段要求是认识。也就是现在教材是“体-形-体”的混合螺旋编排结构。

三、学会了如何通过图形的认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①、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第一学段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第二学段要求“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等,这些要求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上一篇:学习发声亮剑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