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资源开发潜力

2022-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地热资源开发潜力

开发地热资源 建设美丽宝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的合作,并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要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地热能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对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实现非化石能源目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宝坻地区地热资源储备状况

作为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地热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它的开发利用,既标志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能缓解环境污染。宝坻区地热水质清澈透明,富含硫、硅、钙、铁、镁等多种元素,可广泛用于纺织、印染、造纸、制药、食品加工等行业,还可用于采暖、洗浴、医疗、旅游业和农业孵化、养禽、养鱼、温室种植等。宝坻区的地热资源必将成为未来推动宝坻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独特的优势资源。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天津地区地处Ⅰ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台北缘,以宁河—宝坻断裂为界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区,在华北断陷盆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通过调查,宝坻区的周良庄、城区东南部地热资源丰富。宝坻区共有三个地热异常区,第一个是周良庄异常区,贮热面积达202km2,基岩热水层贮热水l88亿立方米,第三系地热层贮热水6110亿立方米;第二个是县城以东至新安镇异常区,贮热面积达232km2,天然可采量为216亿立方米;第三个是尔王庄地热异常区,贮热面积达95km2。可见,宝坻区完全具备通过地热供暖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周良庄地热异常区面积大、贮热水丰富、温度高,中上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层最高温度达102℃,只要开采方式合理适当,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意义认识不足。地热资源利用领域的拓宽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好处,但是人们对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和产业化开发利用的意义却认识不足,将地热资源混同于一般的矿产资源或水资源。一些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未能建立起具有自己特点的地热产业,使宝贵的地热资源开发停留在低层次、低效益的水平上,且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地区天然的温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被白白浪费;一些开发商对地热资源的特点认识不清,造成地热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热资源是在特定的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由于埋藏深,补给途径远,再生能力弱,其资源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竭。要保持地热资源的长期连续稳定开采,必须做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盲目无序随意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快速枯竭。因此,为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在开发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资源利用中心的高效低耗体系,积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与设施,提高地热开发的科技含量,发展节约型、效益型的开发利用模式,努力提高地热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使地热资源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2对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水污染、热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地面沉降等。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会向大气和水体排放大量的热量,造成周围的空气及水体温度上升,影响周围环境和生物的存活与生长,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热流体中所含的各种有害气体和悬浮物将排入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含盐量较高的地热水排入农田将侵蚀土地、破坏植被,造成严重的土壤板结和盐碱化,同时在地热水中,不同程度的含有氧、铀及钍等放射性元素,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长期开采地热流体而不回灌,将导致地面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所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要正确认识,给予必要的重视,且积极、认真地加以研究,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措施,实行严格监测和防治,是可以解决和控制的。

三、开发宝坻地热资源,建设

美丽宝坻的途径与措施

为了贯彻《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美丽天津建设纲要》(津党发〔2013〕19号),落实《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津政发〔2013〕35号)提出的“加大地热资源利用”的目标要求,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大地热资源利用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落实美丽天津建设纲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创新地热管理,加大地热资源利用,全面提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节能减排,建设美丽天津作出贡献。”

1地热资源用途广泛,要以其提高宝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供暖。用于供暖的地热水温度一般在60℃以上,也有采用50℃—60℃的,50℃以下的则很少采用。地热水供暖的利用率取决于地热水的温度及其供暖后排放水的温度,地热水温度愈高,供暖后的排水温度愈低,则其供暖的利用率越高。二是发电。目前我国用于发电的地热田有西藏羊八井、河北后郝窑、广东邓屋、湖南宁乡灰汤等,借助上述地热田所建电站除西藏羊八井已投入工业利用外,其余均为试验性电站。三是工业利用。地热水用于工业的适用温度是60℃—150℃的中、低温地热水,主要用于烘干、纺织、印染及制革洗涤等方面。四是医疗洗浴。最适于洗浴的地热水温度是40℃—60℃,温度偏高一方面会使人感到不适,另一方面也是对地热水的一种浪费。五是饮用矿泉水。不少低温地热水因其来源于深部未受到人为污染,并含有一些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因此可作为天然饮用矿泉水予以开发利用。六是水产养殖。温度在30℃—45℃,符合TJ35渔业水质标准低矿化的地热水可用于水产养殖。我国目前较多的将地热水用于养殖鳗鱼、罗非鱼、对虾、河蟹、甲鱼等。七是农业利用。既可以利用地热建立温室,种植名贵花卉、蔬菜等作物,也可以用于农田灌溉或给土壤加温。根据目前宝坻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完全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充分开发地热资源以实现上述领域的应用。

2利用地热资源,实现“绿色”革命。推进美丽天津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宝坻城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天津市“发展地热产业,建设生态文明”论坛公布了截至2012年底的最新统计数据,天津全市登记在册的地热开采井共285眼,采灌系统达90个。2012年的总开采量为3250万立方米,开发的地热资源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265万吨(371万吨原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32万吨。天津由地热供暖的小区及公建有213个,成为城市中的“温泉花园”,面积约为1553万平方米,约占全市集中供暖总面积的5%,是全国利用地热资源供暖规模最大的城市,天津已经成为全国地热资源供暖之冠,是名不虚传的地热之城。在这个过程中,宝坻京津新城成功实现地热供暖。作为清洁能源,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效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粉尘的排放。未来,还应继续合理利用地热这一清洁能源,为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3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按照国家对地热开发利用总体部署和天津市提出的美丽天津建设的要求,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大地热资源利用专项实施方案》精神,到2017年,全市地热年开采总量要控制在5000万立方米,其中用于供热的地热年开采量为3800万立方米;地热供热尾水年回灌量为3250万立方米(含利用地表水的回灌量),回灌率由2012年的60%提高到85%;地热供热面积为2450万平方米,较2012年增加900万平方米;开发利用地热最终实现年替代标准煤约39万吨(扣除电能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3万吨,较2012年分别增加13万吨和31万吨;5年累计替代标准煤167万吨(扣除电能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98万吨。这些为宝坻区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采用地热供热改善环境、推动温泉旅游和温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此,一要对宝坻城区地热供暖情况进行可行性调查评价。利用地热资源为宝坻城区供暖将替代燃煤供暖,既节约了大量的煤炭资源,也可降低由于燃煤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发展生态新城建设、近郊生态游及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辅助力量。要通过实地调查,从地热资源的温度、水质和水量、工程技术及经济等方面分析评价宝坻城区地热资源用于供暖的可行性。对宝坻地区地热地质条件进行简述并计算出地下热水的可采量,在此基础上以宝坻地热田为依托,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对宝坻城区地热供暖的可行性及措施等问题展开分析,为本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二要对地热供暖水源区域进行地热详查。依据《地热资源勘查规范》开展地热详查,通过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热钻探及成井、抽水试验、水质测试及地下水动态观测、地质录井、岩芯资料录取等工作,得出热水的产能、压力和温度;进行地质编录、计算该区地热资源的储量、提交地质详查成果报告并评价该区地热资源,为下一步大量布设地热供暖井提出建设方案。三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地热开发利用实施方案。抓组织落实。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地热开发利用实施方案。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管部门,建议由区国土局作为牵头单位,区财政局、发改委、规划局、水务局、有资质的地勘单位直接参与配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争取市政府的资金支持。建立地热能源站。依据市地热资源规划和地热矿业权设置方案,可在宝坻区建立地热能源站,集中开发利用模式,加大对地热、浅层地热能及其他能源的联动应用,实现多能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制定地热开发利用规划。紧密结合天津市地热资源规划总体要求和控制性指标,以能源规划和“十二五”地热规划评估为依据,到2015年完成“十三五”宝坻地热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并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方案,从而形成合理开发地热资源的良好局面,推进美丽宝坻、美丽天津建设。

作者单位: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

责任编辑:朱 健

作者:苏国隽

第2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战略布局

摘 要: 近年来地热形式不断进入到我国居民的生活中,通过不断加大对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多地利用地热资源取代其他城市建筑热能供给,一方面可加大对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对其他缺少资源的使用,推动我国持续、长远发展,并加大对我国地热资源技术的开发,是保证我国综合国力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但由于受到部分因素的阻碍,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为达到理想状态,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现有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对该资源的未来发展造成阻碍的因素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就该资源的未来开发战略布局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不足;未来战略布局

一、我国现有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在全球地热资源利用方式中,直接利用占利用总量的83%,地热发电利用占17%。在地热直接利用方式中,地源热泵占70%,洗浴休闲占13%,地热供暖占11%,温室水产工业利用占6%。我国的地热资源利用也是以直接利用为主,且利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之首,2014年地热资源直接利用量达到48435GW,是美国直接利用量的2倍多。

地热发电技术主要包括干蒸汽发电、闪蒸发电和双工质循环发电。中国于1970年开始投资建设地热发电项目,是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地热发电的国家。30多年来地热发电发展较为缓慢。在高温发电方面,目前仅有西藏羊八井地热站在运行。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为11446兆瓦,中国仅为24兆瓦。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也仅27.88兆瓦,居全球第18位,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的0.2%,与地热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对我国地热资源未来发展产生阻碍的主要因素

1.缺乏地热核心技术,现有科技水平受到限制

地热发电技术无论在开发还是在未来投入使用时都需要有安全技术的支持和保障,而由于我国现有科技水平还未达到发达程度,且我国地热资源开发水平也仍有提升空间,导致我国现有地热资源技术仍未能得到关键性突破。我国地热资源勘查技术、高温地热成井技术以及牙列改造技术等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落后趋势,而这种形式一方面导致我国地热开发部门对于相关地热资源的认知与开发程度均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因受到技术水平限制导致我国大多数地热资源无法达到充分开发与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2.现有相关机制内容仍存在欠缺

虽然近年来我国正不断加大对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相关部门也逐步加大了对该战略发展目标的支持,但由于受到我国现有技术水平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现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机制内容仍旧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我国北京、河北以及其他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大力引入地热资源并扩大了使用规模,但因受到当地相关资源法内容的限制,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当地的地热使用秩序进行规范,但由于其内部条款内容针对地热的相关部分仍旧存在细节上的缺失,且操作较为复杂,因此在一定限度上无法确保地热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使用,同时针对地热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也存在一定制度漏洞,导致整体地热资源的使用和相关机制对我国现有地热资源的开发和未来发展产生了制约。

3.我国政府扶持和支持力度仍旧低下

2013年,《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按照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地热能资源勘查与评估、地热能供热制冷项目、发电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按照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要求,对地热发电商业化运行项目给予电价补贴政策。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地热能利用项目,可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省、区、市结合实际出台具体支持政策。目前北京、烟台、重庆、沈阳、合肥等地均出台了有关地热利用补贴政策,补贴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地源热泵和城市供暖。具体到地热发电,考虑到地热发电的成本要高于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有必要提高补贴标准。

三、关于地热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性布局及建议

1.加大对地热资源开发和规划的重视

《全国“十三五”地热发展规划》最能体现顶层设计理念和思路的纲领性文件。针对目前国内地热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规划》将对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技术路线、战略布局、发展模式、技术规范、产业政策以及地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做出设计和部署。同時鼓励地方政府在参照全国性地热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出台地方地热发展规划,形成中央与地方两级发展的规划体系。前者侧重于发展的大政方针,后者侧重于可操作性与具体实施路径。

2.加大地热资源开发及使用技术研发力度

第一,各地政府在发展城市规模、加大建筑建设力度时,也需要加强对地热资源使用的重视,通过政府拨款或社会筹资等方式加大对地热资源开发技术的资金支持,针对当地相关研究所等提供资金、设备等基础条件,加强对地热成井、梯级利用、保温换热、防垢清理以及发电等相关技术的开发,针对各项技术中的难题和重点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及利用技术整体水平;第二,加大地热资源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在高校、职业院校等相关专业中增加地热资源开发一项,并聘用专业教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从根本加大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的支持,全面提升技术研究效率和整体水平。

3.完善、优化政府相关政策

第一,各地政府在针对公用、民用建筑使用地热资源和地暖系统时,可在供暖等方面为建筑使用者和居民提供部分供暖补贴,降低用户在使用地热资源时产生的资金压力,确保能够在国内大范围使用地热资源,代替传统供暖系统;第二,对城市中未来地热使用发展状况进行布局和规划,并针对地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电价等采取补贴政策,降低发电单位在结合地热资源时产生的阻碍,提升地热资源的利用率;第三,对个别地区的地热资源未来利用战略布局内容进行“区别对待”,并对我国相关地热电站的成功案例和实际特点加以借鉴,以特事特办为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规划不同的战略布局内容,全面提升我国整体地热电站未来发展水平;第四,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企业为了保护运行成本而可能会出现尾水回灌的现象,当地政府也需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按照回灌井相关费用标准对企业进行补贴,保证地热资源未来的开发与使用。

4.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雄县模式为例,为支持雄县地热开发,雄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地热勘探、开发、运行维护、取暖费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从管理体制上积极跟进,成立了地热管理办公室,对地热能的综合利用进行统一管理。同时编制地热发展专项规划,授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地热资源开发特许经营权。实践证明,雄县地热开发利用的体制和管理机制获得了成功。我国地热产业发展应走由点到面、示范工程先行的道路,类似于雄县模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有必要推广。发达国家在地热产业发展初期也非常重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

四、结语

业界需要对目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需要谋划地热资源高水平利用以及地热产业升级等重大战略问题,做好布局规划研究。总之,充分利用好我国丰富的地热资源,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强海洋.北京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8(1).

[2]马伟斌,龚宇烈,赵黛青,等.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2).

[3]王瑶.H地热开发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6.

作者:齐晓宾

第3篇: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摘要:地热资源作为可再生能源,进入21世纪后开发利用规模迅速扩大。本文介绍了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指出了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缺乏统一规划、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资源浪费等主要问题,对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地热产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建议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资源,但真正意义上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供暖、洗浴等直接利用方式和发电为主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另外由于浅层地温能几乎不受资源限制并且技术日趋成熟,因此近几年利用地源热泵开发浅层地温能进行供暖和制冷在我国各地区发展迅速。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地热直接利用

地热直接利用是指利用中低温地热水进行供暖、洗浴、医疗、旅游、工业烘干和农业养殖等。截至2009年底,我国地热直接利用总装机容量达到3688MWt,居世界第一,年直接利用量12865GWh,分别比2004年高出20.70%和19.3%,发展速度较快。直接利用中,地热供暖占18%、医疗洗浴与娱乐占66%、种植与养殖占9%、其它利用方式占7%。

(1)地热供暖。利用传统的化石燃料供暖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和其他有害气体,对全球温度和环境造成影响。地热能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若处理好地热供暖尾水回灌问题,利用地热供暖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将地下热水经过一定的处理后送入换热器,加热供暖系统中水流,进而热水通过暖气片和地板对千家万户进行供暖。目前全国地热供暖面积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9年已达到。其中天津市地热供暖面积较大,约占全国地热供暖总面积的一半。在北京、咸阳、郑州、鞍山、大庆、德州。河北雄县、霸州、固安等地均有较大规模地热供暖工程。

(2)医疗保健和温泉洗浴。地热流体中含有氟、偏硅酸、偏硼酸以及微量的放射性元素氡等成分,温泉疗养院可以利用地热水进行水疗、气疗和泥疗等,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功能。如北京的小汤山利用地下不足100m深处的55-64℃的热矿泉水进行医疗保健。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开发商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温泉度假村等地热旅游项目。如西藏、云南及四川等地的高温温泉和沸泉区拥有缤纷多彩的地热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由于温泉洗浴的医疗价值、旅游价值以及开发地热的高回报率。地热旅游产业持续吸收投资并促进地热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据统计,在我国医疗保健和温泉洗浴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3)农业温室种植及水产养殖。北方冬季气温低。可利用地热水对温室大棚进行供暖,种植较高档的蔬菜瓜果和花卉等,不但节约常规能源,而且可保证北方地区冬季蔬菜的供应。如北京和天津已经建成20000am2-30000m2并拥有自动控制温度和湿度的地热温室。在南方地区主要利用地热能进行育秧,如湖北英山地区,结实率已提高到98.6%。然而我国温室利用地热的发展速度远不如地热洗浴和医疗保健,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此外全国有多处农田利用低温低矿化度地热水灌溉农田。

北京、天津、广东、湖北、福建等地区利用地热水养殖非洲罗非鱼、鳗鱼、甲鱼、青虾、牛蛙等,每年成年鱼繁殖能力比在普通水域养殖的鱼大100多倍。大量的新鲜鱼类等畅销海内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提高了农民收入。

2.地热发电

(1)高温地热发电。1977年,装机容量为1MW的高温地热电站在羊八井试验成功。直到1991年另外8个总装机容量为24,18MW的发电机组才安装完毕进行发电。但此时的实验机组已经停止发电。在此后的20年间,羊八井地热电站总装机容量没有增加,仍为24.18MW。羊八井地热电站近年发电量持续大幅上升,2008年发电量已经达到143.6GWh,截止2010年4月累计发电量已经达到2400GWh。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先后在西藏那曲、朗久和台湾清水、土场建立了1-3MW的高温地热发电站。但由于设备结垢等问题也都全部停产。

2008年。龙源电力集团在西藏投资建设的羊八井地热发电示范电站第一台1000千瓦双螺杆膨胀动力机发电机组投运,该技术成熟可靠,前景广阔。2010年3月19日,羊八井地热发电示范电站1000千瓦双螺杆膨胀动力机发电机组二期项目开工建设。新技术的应用预示着我国高温地热发电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中低温地热发电。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先后建立了7座中低温地热电站,但由于“经济不可行”的错误观念导致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5座电站停产,仅剩广东丰顺和湖南灰汤两座电厂。2008年,由于设备老化和结垢等问题日益严重,仅剩的2座中低温地热电站也被迫停产。两座电站30年的中低温地热发电证明,在特定地区,中低温发电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是有发展前景的。

3.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

浅层地温能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m)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能,温度一般低于25℃。利用浅部地层进行热能储存。即冬天利用地下热源向建筑物供热,将建筑物交换后的冷源回灌入地层中,夏季将建筑物交换后的热源又回灌到地层中储存。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工程技术、设备、监测和控制系统。

据最新调查成果,截止2009年,全国应用浅层地温能进行供暖和制冷的建筑项目已达2236个,建筑面积近80013万平方米,80%项目集中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北京市采用浅层地热能供暖面积已经达到1500万平方米,沈阳达到3400万平方米,河北省达到920万平方米,天津、大连、西安等城市和山东、甘肃、江苏、内蒙、吉林、江西等地区采用浅层地温能为城市建筑供暖的面积近年来迅速增加,浅层地温能以其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地热开发利用的增长点。

二、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全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规划

目前在我国特别是西部及华北平原地区基本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全国地热资源的总量仅仅是一个概数,尚未取得公认的数据,极大地影响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以及地热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虽然有部分地区已进行系统的勘查规划,但其制定的开发利用规划没有得到严格执行。造成资源开发利用的盲目和无序化。个别地区在没有系统的勘查下,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处于盲目开采状态。

2.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地热资源真正的科学开发利用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尚没有形成大规模集约化、产业化开发,除个别城市外,大部分地区处于粗放式、低效率利用阶段;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地热产品布局、利用方式等存在不合理现象,导致地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例如供暖地热水热量在换热器没有得到充分交换,地热尾水则会温度较高,若不能回灌地下,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会造成热污染和热损失。全国现有地热回灌井261眼,仅占开采井的14.5%,回灌量仅为开采量的5%,很多地区出现水位下降,温度降低,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等问题。如果能够提高热交换率或应用梯级利用技术则会解决上述问题。

3.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问题突出

目前除部分省区市外,我国尚没有全国性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法律法规,没有形成一定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方式、方法及行政主体不清。在《可再生能源法》中虽然提及地热,但内容较少,表述粗略,无法对地热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地热是单一的矿产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热资源的特殊属性等,水务、国土资源等多个行政部门管理地热资源,管理体制和执法主体不够明确,影响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

4.国家层面重视不够

目前国家层面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视。出台各项鼓励政策推动其发展。但地热资源没有得到同样的待遇。开发地热资源特别是地热发电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装备,投资大、风险高,据统计2005 2009年间,地热产业投入资金私人占97.7%,政府仅占2.3%。因此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地热发展规划、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引进、建设示范工程、制定优惠政策,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开发地热,推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三、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分析

1.地热产业规模将不断扩大

2007年9月印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满足冬季供热需要。该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我国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将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2008年12月13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从调查评价、编制规划、加强监测3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部署。同时我国也颁布了其他很多包括地热资源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促进办法,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发展前景更广阔。

2.梯级利用地热能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直接利用方式具有50%-70%的热利用效率,而地热发电仅为5%-20%。剩余的热能则伴随地热水回灌到地下或者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不但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热污染。若实行地热梯级利用方式则会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地热水热量,减少环境污染。地热梯级利用是指根据地热流体不同温度进行地热逐级利用。根据温度需求,由高到低进行利用。高温地热水首先用来发电,之后被用作工业烘干、农业育秧养殖、建筑供暖等等,最后较低温度地热水用来洗浴等。经过一系列的利用,尾水达到20度左右。这样就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地热资源。因此梯级利用技术拥有广阔的前景。

3.增强型地热系统全球瞩目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最为关注的两个发展趋势之一。增强型地热系统也叫干热岩地热,原理是从地表往干热岩中打一眼井(注入井),封闭井孔后向井中高压注入温度较低的水在岩体致密无裂隙的情况下,高压水会使岩体大致垂直最小地应力的方向产生许多裂缝。若岩体中本来就有少量天然节理这些高压水使之扩充成更大的裂缝。随着低温水的不断注入,裂缝不断增加、扩大’并相互连通最终形成一个大致呈面状的人工干热岩热储构造。在距注入井合理的位置处钻几口生产井并贯通人工热储构造,用来回收高温水、汽。注入的水沿着裂隙运动并与周边的岩石发生热交换,产生了温度高达200-300℃的高温高压水或水汽混合物。从贯通人工热储构造的生产井中提取高温蒸汽用于地热发电和综合利用。利用之后的温水又通过注入井回灌到干热岩中,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目前,美、德、法、澳、日、瑞等国已经建设了一批试验性增强型地热系统。2010年地热大会各国对开发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增强型地热系统也将成为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4.浅层地温能前景广阔

浅层地温能在我国开发利用具有优势,首先。浅层地温能普遍存在,普遍适用;其次,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无污染,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并有多项政策推动其发展;再次,我国热泵技术发展较为成熟,适合规模化利用浅层地温能。同样也是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最为关注的另外一个发展趋势。

我国北方(14省市区)城镇建筑面积为64亿平方米,需要冬季供暖,其中70%以上的面积为各种规模的集中供暖,供暖天数为lOO-150天。北方城镇单位面积的平均能耗为20kg标准煤(m2·年),总的采暖能耗折合约为每年13亿吨标准煤。长江流域包括山东、河南、陕西三省南部和上海、四川等十省市共40亿平方米的建筑也需要部分采暖。目前,我国浅层地温能的应用面积即使已经超过一亿平方米。也不过是北方城镇建筑面积的1.6%,发展空间还很大,前景广阔。

四、我国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1.加强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指导

国家政府矿产资源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完成全国地热资源评价与规划,摸清全国地热资源家底,制定科学的短、中、长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利用资源,杜绝盲目、无序的地热资源开发。防止资源迅速枯竭和环境地质灾害发生,真正做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大对开发利用企业的指导,推动新技术和梯级利用模式的应用,提高利用效率。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制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法规

在地热产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出现由于地热法律法规不健全而盲目开发导致的地质灾害和环保等问题,制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国家政府需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专门的地热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理清地热行政管理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及监管和惩罚措施,促进地热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提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技术水平

在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涉及到多项关键技术。包括勘探、评价、发电、设备除垢、梯级利用、干热岩利用、地源热泵等技术,但地热技术研发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等特点,单个企业难以投入到地热技术研发中。因此国家需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际合作、政企联合、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地热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

4.加强地热企业的管理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地热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大力推进地热产业化、规模化;要不断完善地热资源勘查的探矿权和开发的矿业权管理办法,保证地热资源开发合理化、秩序化,加强对地热开发市场的监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加强对地热企业回灌、热污染等环境保护问题的监督;建立全国性的地下热水资源监测系统,防止个别企业滥采地热水造成地质灾害:结合各地地热资源利用实际建立地热示范工程,通过新技术应用示范、梯级利用示范等促进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作者:詹 麒 崔 宇

第4篇:天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速

东方网2014/4/19 15:49:01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 吴岗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加大地热资源利用专项实施方案》近日下发执行。

《方案》对今后3年天津地热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包括: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为重点,2014年底前完成全市平原区地热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工作;到2017年,完成3~4处地热田勘查,依据地热资源规划和地热矿业权设置方案,每年推出20个地热矿业权;每年新增地热集中供热面积不少于180万平方米等。

《方案》提出,到2017年,全市地热年开采总量控制在5000万立方米,其中用于供热的地热年开采量为3800万立方米,地热供热面积达到2450万平方米。

第5篇:[国土资源部]大力开发地热资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地热资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具有清洁、环保、就地取用等优势。开发利用地热特别是浅层地热资源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形势,实现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地热资源较早的国家之一,开发利用地热历史悠久。国土资源部门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相继开展了全国温泉、重点地区的地热勘查,积极推进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按目前的开发利用水平估算,全国每年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热水资源总量约68.45亿立方米,其所含热量为9.72×1017焦耳,折合3284.8万吨标准煤的发热量。截至2005年,我国每年实际直接利用地热资源量为44570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中低温地热资源应用广泛,主要是取暖、洗浴疗养、种养殖及烘干等直接利用地热资源。其中地热供暖占18%,医疗洗浴与娱乐健身占65.2%,种植与养殖占9.1%,其它占7.7%。为了加强地热资源的规划管理,引导和促进地热资源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部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提高全国地热资源研究程度。开展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区划,初步摸清现阶段全国地热资源可开发利用的“家底”。进一步勘查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地区,圈定地热开发有利地段。对其中资源条件好,又有市场需求的中心城镇、油区边缘,结合开发进行资源勘查,建立开发示范区。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先进技术与方法的引进和攻关,重点支持地热调查、勘查评价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地热的梯级利用和综合利用、回灌、监测、地源热泵等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研制和推广应用。开展地热水回灌试验研究,建立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

三是加强地热资源特别是浅层地热资源的规划工作。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和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国地热资源规划,特别是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对全国主要地热田、地热异常带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方式、规模、布局等进行统一规划。

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协助地方政府从各地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扎实有效地推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持续健康发展。

第6篇: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及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热水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流程

地热水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流程

第一步:编制《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及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科学深入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分析、未来价格预测、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节能减排、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从市场、技术、经济、工程等角度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为项目决策提供公正的、可靠的、科学性的投资咨询意见。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收集靶区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分析研究其含水层层位,通过物探手段探测其含水性,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后确定其钻孔位置。

第二步:向国土资源厅申请新立探矿权。办理程序:

1、确定申请勘查范围。

2、确定探矿权是否可以申请,做法是到当地矿产资源主管部门查询申请勘查范围内是否已有其它矿业权(探矿权或采矿权),或申请在先、并且已被矿管部门受理的情况;如果勘查范围发生重叠,则重叠部分不能参与申请探矿权。

3、委托地勘单位编定勘查设计,并准备公司营业执照、资金来源证明、委托勘查合同等材料。将上述材料综合起来,用电子报盘软件生成探矿权申请书。

4、提交申请材料。由于各地、各级矿业管理部门所要求提交的材料不尽相同,可到当地主管部门详细咨询,按照他们的要求,同时提交纸质与电子版材料,其中电子材料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探矿权、采矿权申请资料实行电子文档申报公告规定中的标准》制作。

5、耐心等待通知和公告等一系列过程,大约25天。

第三步:委托有钻探资质的地勘队伍进行地热水钻探工作、并提交完井报告。

第四步:向国土资源厅申请新立采矿权。设立采矿权审批登记程序:

1、申请划定矿区范围,

2、凭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到省水利部门办理取水许可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开发利用方案等。

3、向有权发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交采矿权申请资料,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4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发证或不予发证的决定。将准予发证或不予发证的决定,书面通知采矿权申请人。并发出领证通知书,要求采矿权申请人按规定缴纳有关费用。采矿权申请人在收到领证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持缴费通知单缴纳采矿权使用费、登记费、公告费。开采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产地的矿产资源的,还要缴纳经评估确认的采矿权价款,采矿权申请人凭领证通知及缴费凭据,领取采矿许可证采矿权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领证手续的,由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发出限期领证通知书,逾期仍不领证的,视为自动放弃采矿权申请,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可以受理他人对该区域采矿权的申请。采矿登记管理机关通知矿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由其在接到通知90日内对矿区范围进行公告,并根据采矿权人的申请组织埋设界桩或设置地面标志。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办证资料送地级、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地、州、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办证资科送省、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办证资料送地、州、市、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步:采矿权人领取采矿许可证后,须在30日内申请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并对地热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第7篇:关于黑龙江省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关于我省地热水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的建议

黑龙江省九〇四水勘院

一、研究背景

地热水不仅是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可再生的复合型矿产资源,而且是一种珍贵的清洁能源,更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医疗、化工资源。因其既经济又环保,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政策要求,满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对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黑龙江省是工业大省,是能源消耗大省,也是地热水资源大省。仅林甸县地热田,面积3746平方千米,初步探明其静态储量可达1810亿立方米,相当于44个密云水库,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中低温地热田,通过断裂传导,在林甸、杜蒙、大庆、肇源附近,2000-3000米深度地温大于40-50℃,这些地区聚集储藏了丰富的地热资源,含水层自喷能力强、水量大,是开发地热田的有利地区,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近年来我省除以大庆、林甸等松嫩平原腹地发现大型地热田外,在牡丹江、绥化、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均发现了优质地热田,水温在40至60℃左右,每小时水量为40至100吨。截至目前,我省地热水已应用于供暖供热、洗浴疗养、种植养殖、 —1—

工业利用等领域,形成了以林甸为代表的、独具北方特色的“中国温泉之乡”,并由勘探开发初级阶段向产业化经营转变,由试验示范阶段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

二、存在问题

合理开采和科学利用地下热水,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和资金,还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但地热资源本身极为脆弱,一旦开发不当或管理不善,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由于对地热资源勘探等研究经费减少,地热资源的形成机理研究、地热资源勘探方法、开发利用规划、热储工程学研究等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各地区冒进快上造成了开采施工未能完全建立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规划的基础上。造成了目前我省在地热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地热资源勘察评价程度低、投入不足。地热水资源分布不均。作为地热资源的概念,它也和其它矿产资源一样,有数量和品位的问题。由于人力物力等方面限制,我省大部分地区尚未系统开展地热资源勘察。对现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缺乏可靠依据。

(二)地热水开采缺乏合理规划。地热井过于集中,过量开采现象严重。特别是某些地区私采、乱采现象严重,井位布臵不合理,采热量无控制,开发无序等造成了地热水枯竭趋势 —2—

明显,只采不补现象普遍,致使地热水位持续下降,长此下去严重影响了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局部地区还出现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

(三)地热水资源管理手段落后。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权责不清,体制不顺,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不灵,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大规模开采更急需规范监测、科学指导并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全省地热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为科学规划与指导我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有序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四)地热资源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近年来由于宣传报道力度的加大,人们对地热资源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很快,地热水受到了政府及投资商的热切关注,但大家采热基本只是用于供暖或洗浴等低水平利用方式,然后自然排放,造成热能利用率低。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

三、应对措施

地热水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座宝库,但绝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必须十分珍惜,有效保护,使之造福于子孙后代,在黑龙江省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为指导,结合我省地热资源的实际特点,引起高度重视,切实维护黑龙江省天然地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结合实际,创建完善的地热水资源管理体制。将地 —3—

热资源开发利用纳入我省相关规划中。统一谋划、科学制定黑龙江省地热资源监督管理办法和地热资源管理条例,健全地热资源管理体制。并不断完善地热水资源管理办法,为行政主管部门对地热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依据。

(二)依托规划,开展地热水资源评价和区划。目前我省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总体程度较低,黑龙江省地热资源总量不清,计算评价方法还不完善。地热资源勘察步伐缓慢,完全走商业化道路必然受市场制约,使地热资源勘察成果滞后于经济发展。更难以为地热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撑。因此迫切需要省政府有关部门对全省地热资源组织勘察,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开发利用规划。

(三)重视科技,投入、引进和研究我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在地热资源利用过程中, 可先建立一批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区。加强地热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防止地热水资源的枯竭。利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开发。在投入力量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更应该针对我省地热资源实际情况引进和研究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重视回灌问题,将采灌结合列入对地热水进行科学利用的重要内容。实施新增地热井必须同时建回灌井的管理措施。如果只开采利用而不回灌将会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减少地热水补给等一系列问题;二是要重视地热水资源的综合 —4—

利用与梯级利用,地热供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尾水排放温度过高,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国内外先进经验已经由初期的一次性利用向综合与梯级利用方向转化。可将一次采暖后的尾水,利用水源热泵技术进一步提取其热能等方式,对地热尾水进行能量回收,往往先用于采暖、洗浴,在温度利用后再提纯热水中的可利用成分,生产附加值较高的副产品(如生产浴盐等),同时亦使水质达到环保排放标准。回灌到地热储层中,成为地热田的补给源;或依据建筑物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实行梯级采暖,降低尾水温度,从根本上提高了地热资源的利用率和技术含量。更应注重加强地热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地热井的钻井成本较高,地热水一经采出后,应尽可能的提高其热能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结合国内刚刚兴起的水源热泵技术系统,将其与地热供暖相结合,进行细致的工作和大胆的尝试,在回收地热尾水热能上力争取得突破,在条件成熟时可在全省推广经验。既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又能减少重复建设投资,增加了经济社会效益。

四、提出建议

首先,建议在全省重点具备储热条件的地区开展地热资源详查,查清储量、资源量和可开采量,并编制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其次,建议开展黑龙江省地热水资源开发及尾水处理课题的研究;第三,建议建立地热水资源监测系统,对全省范围 —5—

内地热水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开采量、和排放量、水质、水温等,并依据省情实际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五、结语

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发布,我省即将掀起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的新热潮,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地热水资源开发及尾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大力指导和提倡科学合理地利用地热水资源,做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使地热资源长期造福于人民已经迫在眉睫。希望通过相关领导、专家和人员的努力,能充分利用地热资源,促进节能减排,为地热资源在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奠定基础。—6—

第8篇:南通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潜力

一.导语

目的:了解南通旅游业的情况,以实现其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对象:南通市的经典旅游胜地

时间:2012年10月13日——2012年10月28日

地点:狼山,濠河沿岸风景,文峰公园

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抽样调查

二.旅游资源介绍

南通市滨江临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由长江北岸古沙嘴不断发育、合并若干沙洲而成,属长江下游冲击平原,与上海、苏南隔江相望。约6000多年前,长江从上游夹带大量泥沙不断沉积在江口,南通由此成为陆地,并逐渐延伸扩展,现海安县最早,如皋市其次,南通市区和附近地带古称胡逗洲。独特的地理环境,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南通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2003年南通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省有关部门的验收,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风土民情资源

2003年末,南通市总人口777.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2.70万人,非农业人口234.92万人;共有38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以苗族人口居多。隋以前,南通已是沙洲,人烟稀少,先民“俗尚淳朴,好节约”。至唐,洲上多“流人”,煮盐为业,谦和相处,“性轻扬而尚鬼好祀”。宋时,产盐业发达,移民迁入,商贾往来,“民俗朴厚而不争,好学而文实”,“风土与扬州并盛,号小扬州。”明朝,南通城市繁荣,经济发达,“风土庞厚,民俗淳雅,甲诸维扬。”史志中始有婚丧喜庆的岁时节令记载。如正月初一要“种田”,立春要“烧春”和“打春”,元宵要“放哨火”,端阳吃“和菜”、重阳登狼山、除夕“打囤子”等。清代,蓝印花布、捺印花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料,民间有戏盆景、听僮子戏、放鹞子、做冷蒸、吃脆饼等习俗。

2、江海自然资源

南通是著名的花园城市,濠河静静地环抱着老城区的中心,在她的两岸,有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师范学校等等,现代化城市景致与历史文化建筑巧妙结合,衬托出南通市浓郁的文化底蕴。以此形成了南通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市区长江之畔,有全国佛教八小名山狼山以及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沿江拱形排列组成的狼山风景名胜区。在海安县,有青墩遗址和新四军七战七捷纪念馆,海安县被称为中华花鼓龙舞之乡。在如皋市,有苏北名园水绘园、绿园、定惠寺等旅游景点。在如东县,有海边滩涂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响乐——放风筝之旅”等特色旅游项目。在通州市,有戏剧古镇石港镇和生态休闲农庄。在海门市,有海上奇礁砺蚜山和中国最大的家纺城——叠石桥。在启东市,有中国四大渔港之一吕四渔港,有万里长江入海口——圆陀角,远看水天一色,近看江水海水泾渭分明,自然风光尤为独特。

3、历史人文资源

南通市历代人文荟萃,明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文学家在南通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轶闻逸事。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历史名人均为南通籍人士。特别是100多年前的清末状元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城市建设,以南通城区为主体,构建了“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独特城市格

局,把世界近代城市物质、精神文明的诸多要素包容其中,被誉为“中国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从世界范围看,“一城三镇”格局的近代南通城,比近代城市规划先驱者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理念的提出还早。2002年7月,两院院士、我国规划建设界的泰斗、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在通实地考察后,向海内外学术界提出了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命题。

4、旅游经济运行状况

国际旅游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达8.43万人次(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7位),比2002年增长8.1%,占全省接待总量的3.8%,其中,旅游饭店接待入境旅游者7.53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8.7%,占全省总量的3.6%。从洲际市场看,去年,亚洲、美洲、欧洲、大洋州客源市场均有增长。亚洲增长11.8%,占市场份额的五成多;美洲增长16.5%,占市场份额的近三成;欧洲增长35.2%,占市场份额的一成;大洋洲增长111.6%,占市场份额的2%。从客源国看,日本是南通市第一大客源国,游客数量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入境接待总量的四成多;美国居第二位,增长12.5%,占总量的近三成;其余三大客源国分别是:韩国、德国、英国。随着入境接待人数及能力的提高,2003年旅游外汇收入7972.38万美元(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5位),比2002年增长15.8%,占全省总量的7.0%。

国内旅游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南通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14.97万人次(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8位),比2002年增长14.4%,占全省总量的4.5%。据2002年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1088名来通的国内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占9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旅游者来通平均逗留时间为1.67天,略高于全省1.60天的平均水平。在被调查的过夜国内旅游者中,过一夜的占41.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过2夜的占28.0%,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过3夜的占9.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6个百分点;过4夜及以上的占7.4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2002年国内旅游者在通人均花费为840元,低于全省890元的平均水平,其中,过夜旅游者人均花费938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一日游游客的人均花费212元,比全省383元的平均水平低171元。2002年南通市前三位大客源市场分别是: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他们的市场份额占总量的50%、13.7%和7.3%。另外,2003年国内旅游收入40.24亿元(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9位),比2002年增长14.4%,占全省总量的4.1%

5、旅游资源经营状况

旅游景区(点)是发展旅游业的最基本条件,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底,全市共有旅游景区(点)50多处,其中,南通濠河风景区、狼山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分别是:南通博物苑、水绘园、张謇墓;省级文化保护区1处,为南通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1个,为南通狼山森林公园;去年新开放旅游区2处,分别是江海风情园、开沙岛旅游区。

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情况,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市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744.48万人次,年接待量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有:濠河风景区共接待游客265.50万人次,接待量居全省第二位;狼山风景区104.60万人次;南通博物苑50.70万人次。2003年末,全市19个主要旅游景区(点)从业人数393人,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4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6%,实现营业收入2298.03万元,增长13.6%,年门票收入1818.43万元,增长33.9%,上交税金16.42万元,19个主要旅游景区(点)年末共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883.83万元。

6、对外接待能力状况

旅游接待能力反映了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旅行社、宾馆饭店接待量、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底南通市共有旅行社58家,占全省总量的5.7%,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占全省总量的4.2%;国内旅行社5

5家,占全省总量的5.8%;5家旅行社荣获“江苏省诚信旅行社”称号,占全省总量的8.7%。2003年全市3家国际旅行社外联海外旅游者284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329人次。2003年全市旅行社共组团国内游客15.9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68万人次。2003年,全市各类旅行社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上缴税金46.30万元,年末净资产2328.25万元,固定资产537.50万元。

三.旅游业现状

据《2002年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旅游者对南通市自然山水和文物古迹的感兴趣程度分别达42.74%和30.15%,是所有旅游资源中比例最高的,但仍低于全省同类指标47.73%和51.69%的平均水平,以上两项指标值在全省13个城市中分别排第5位和第8位。旅游者对其他列明的旅游资源感兴趣程度依次是:民俗风情18.01%(江苏省为22.29%)、饮食烹饪14.34%(江苏省为21.07%)、海滩14.15%(江苏省为4.85%)、文化艺术13.69%(江苏省为16.59%)、城市风光12.96%(江苏省为26.61%)、节庆活动11.49%(江苏省为8.89%)、旅游购物8.82%(江苏省为14.91%),另外有18.38%(江苏省为9.05%)的旅游者对其他未列名的资源感兴趣。总的来看,旅游者对南通市的旅游资源的感兴趣程度各有侧重,山水风光对旅游者的吸引最大,海滩和节庆活动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游客对南通市旅游资源感兴趣程度不太高,各项抽样调查指标值均未超过50%。

四.南通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以上调查表明,目前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不太具备竞争优势和特色,难以引起游客的注目。客观上分析,南通市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较旅游资源较为贫乏。江苏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旅游资源颇为丰富。据《2003年江苏省旅游业年度报告》显示,截止年底,江苏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0处(南通市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南通市有3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个(南通市无),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南通市无),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南通市未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19个(南通市有省级2个)。可见,南通市既没有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且拥有的省级旅游资源也甚少,自然、人文、古迹、遗址等资源为数不多,知名度低,不具魅力,对游人的吸引力不强。目前,正在建设和待开发的项目较少,而且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现有的旅游线路单

一、项目不够丰富,部分景点缺乏综合性、吃、住、行、游、娱乐等配套设施,难以形成较高质量的旅游产业体系。

南通在长三角都币圈乃至在全国都享有独特的施滞资源优势,目前南通施滞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成绩也比较显著。怛南通的施滞资源不太具备竞争优势和特色,难以引起滞客的注目。主要有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零散分割

南通市现有的景区景点形式功能单,缺少亮点,缺乏特色,具有足够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较少,狼山和淳河风景区也只是区域性的旅游产品,旅游景点分散,目前还不能在全国性范围内形成较大影响。南通的旅游产品如何包装,怎样有机整合,打造成为币场知名度高、受游客欢迎的产品,仍然是篇亟待探化的大文章。

2旅游产品比较单

南通的旅游产品比较单,特别是适合现代旅游要求的休闲度假产品比较缺乏,尤其是体验型、参与型的项目缺乏。如市区濠河及周边环境虽然得到了成功整治以及如东海上迪斯科也有了定的影响力,怛综合性的水上旅游文章还提有做足、做透、做好。提有做优、做强已有的景观,随着新城区的推进,狼山不再是远方的山,而是城市的绿肺和景观的中心,却没

能成为个休闲的五山、景观的五山。濠河比起过去已经很美,但还有很大的扩展休闲功能的空间,却未能将两个AAAA级景区联系起来,所以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和升级是关键的一步。

3旅游要素不够配套

不少景点、景区与交通、食宿不相配套,给游客带来不便。例如苏州千人团来到文化广场或体育广场,找不到吃饭喝水的店铺;外地到南通的游客多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比例偏低,消费带动作用不强;南通的民间文化产品和旅游特色商品也有很多,但至今没有上规模,更不能有效整合。

4宣传促销自缺乏力度

目前南通币旅游业的币场化水平仍然较低,旅游的投入机制、管理机制、促销机制等自未健全。在这方面,仍然是依赖政府主导战略,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吸引社会和外来力量投资旅游业。自于受到经费和旅游产品等因素的制约,旅游市场促销自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旅游整体形象策划等方面仍有待创新。南通作为近代第城,与省内的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完全可以齐名,然而有关部门在这方面持续性宣传力度不够,如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第一城”的自来和底蕴。

5整体包装不够明显

以南通市区为例,不少古迹可以开发利用,有的彼此相距较近,极易形成个旅游观光带,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难看到条便捷完整、具有个性的旅游线路。而在名胜风景区(点)人口处、也较少看见这些名胜的方向箭头及有关简介,这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是不多见的。因为缺乏这种整体包装及方向感,游人常常有身在“福地”不知福的感觉。

五.开发建议

当前,我们应当认清形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抢抓并用好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南通旅游业既快又好的发展。就是要在大旅游、在长三角区域的全盘中去研究南通旅游业要担当的角色,关键是寻找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抓住优势和“闪光点”去开发建设、去优化整合。我认为,发展南通特色旅游业的主要途径是:

1、统一科学规划,推动全市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统一科学规划就是要站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高度,建立战略性规划体系,以提升南通市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为导向,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第一,要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政府主导制定南通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分工、优先项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营造一个优良的旅游发展大环境,为南通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有关部门应尽快对全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摸底、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并就其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详细规划。在详细规划过程中,应本着统一规划的原则、突出特色的原则、市场经济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南通旅游总规划的指导下,彻底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地域概念的限制,统筹安排各县(市)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南通市区和六县(市)都有一些值得开发的景区(点)资源,但要防止景区(点)的重复建设、项目雷同,同时,协调好全市以及各县(市)区旅游发展的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战略优化调整,形成既有地方特色,又相互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有序发展,使南通市旅游产业形成规模效益。这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立足长三角,从战略的高度选准市场目标

未来南通被定义为综合性的特大城市和上海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北上海)。显然,南通

市的定位就是建成旅游强市。以长远的眼光谋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南通市历史渊源、交通枢纽、地大物博、江海风貌等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将南通建设成为上海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南通市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开发、旅游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都应围绕这一市场定位来进行,作到远近互补、长短结合,使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效能。为此,整合南通市特有的旅游资源及开发旅游产品要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要针对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和现代都市人健康生活的新理念,由以资源为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具有南通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包括:文化艺术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绿色农业旅游、长寿健身旅游、港口经济旅游、自助休闲旅游等,并借助南通丰富的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以“看江海风貌、赏田园风光、尝江鲜海鲜”为个性主题,吸引游客来南通休闲观光旅游,逐步把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名副其实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型城市,既上海的“后花园”,迎合当今游客休闲度假旅游的新趋势。

3、加强区域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旅游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趋势,互动合作是其主要模式。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就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层面的交流与协商,就区域旅游合作达成共识,并组织专门的职能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进行研讨和决策。从目前现状看,长三角区域旅游业比较发达,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南京、无锡的旅游产业也较为成熟,我们要抢抓区域旅游发展给南通旅游带来的商机,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加强与上海、苏南旅游企业的合作与联合。第一,要成立区域旅游联合推广机构。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联合推广长三角旅游城市形象,建立长三角旅游信息平台,统一编制区域旅游完成手册等宣传资料,共同营销。第二,开展捆绑式宣传促销。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以联合推介会等形式,开展捆绑式宣传促销活动,在长三角城市各自旅游网站的首页上实现相互链接,并设立城市间协作板块,主动与上海、苏南旅行社、旅游公司合作,抓住旅行社、旅游公司就等于抓住一方市场。第三,加强旅游管理方面的合作交流。上海、苏南发展旅游业的历史比较悠久,旅游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管理水平比较高,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南通应充分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引进其旅游业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在旅游业的宏观、微观层面上,提高南通旅游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最终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客源共享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大旅游的发展新格局。

4、充分利用资源,精心打造“近代第一城”品牌

针对南通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旅游建设资金的筹集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本着对现有景点的改造和新景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旅游部门主要职能的同时,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旅游大开发的合力。可以通过拍卖、转让景点的开发权、经营权,鼓励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南通市旅游开发,特别要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集团参与南通市旅游建设,努力培育发展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在打造旅游产品品牌方面,必须从市情出发,积极应对和参与长三角的合作与发展,重点在品牌策划、特色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首先要充分挖掘南通民族文化,强化特色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南通有独特的张謇文化以及其他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都是极富有新意的旅游产品,体现了南通的旅游形象。要在大力开发、整合、包装南通独有的张謇文化,民间艺术资源上做足文章。如充分利用“近代第一城”文化理念,大力打造南通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形象;大力整合好海安花鼓、通派风筝、通派盆景、蓝印花布、彩锦绣、扎染、红木雕刻等饮誉国内外的民间艺术文化精品。将张謇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有机地融入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尽快拿出一批象征“中国近代第一城”精品特色游线,只有充分挖掘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自然景光融合,丰富光赏内容,才能给游客留下长久的、深刻的印象,体现南通的持久魅力。其次要继

续大力发展商务旅游,把旅游作为展示南通市工农业产品的一个平台,继续办好经贸洽谈会等节庆活动,吸引更多客商来通旅游观光、投资置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南通旅游城市的品味和市场竞争力,并最终实现与上海的有效对接。

5、重视环境保护,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

坚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原则,旅游胜地是游客追求的休闲度假的“天堂”,应该是内涵丰富、风景美丽、环境舒适之地。要使南通市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旅游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破坏了生态环境,失去的不仅是游客,更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旅游资源除人造景点外,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自然风光、古迹等资源一旦被破坏,不复存在,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制定旅游规划、开发与建设旅游项目、包装与整合旅游资源时,需要认真进行环境效应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还应加强对市民的经常性教育,提高市民对城市旅游形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科学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城市和景点的生态环境,并让这些宝贵的资源世代相传,南通才能真正成为一座以人为本、最适合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

第9篇:一、 地热资源开采审批程序

(一) 准备工作阶段:

1、 提供可研分析申请(见勘查地下热水申请书)。

开发商委托一家具备勘查资格的单位(如我公司)对拟开采地的地热地质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并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经专家论证评审通过后,勘查单位协助开发商向市地热管理处提出凿井申请。

2、 编写施工设计书及签订施工合同书。

3、 填写勘查地热井审批表。

4、 签订地热井工程技术监督协议书。

技术监督须由市地热管理处确认具备资格的监督单位实施。费用目前为施工费用总价的1%。

5、 取得勘查地热井许可证。

(二) 施工阶段:

1、钻井施工(以3000米~3500米钻井为例,一般需要半年左右)。

2、测井、洗井。

3、抽水试验(为确保水温、水量、水质等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做两次降深试验,稳定时间要求24~48小时)。

4、钻井竣工验收:开发商、监理、施工单位在市地热处主持下对全井进行验收。

5、封井及建泵房。

6、 取水及水处理设备安装及验收移交。

(三) 开发商向地热管理处申请及办理采水许可证。

二、 甲方须提供的施工条件

1、 施工现场"三通一平"

(1) 基本占地:自备动力钻机1500 ~ 2000m2,使用电力钻机600 m2。

(2) 供电能力:自备动力钻机20KW以上(主要照明),使用电力钻机不少于200KW。

(3) 供水能力100 m3/日。

(4) 35人的食宿用房或相应场地。

(5) 委派专人协调现场事宜。

三、 工程预算费用:

据初步分析,该拟凿井的深度在 米左右。目前据此提交的大概预算费用如下:

1、前期可研调查、测试、分析、研究工作费: 万元。

2、钻井施工综合费用:( 米× 万元/米) 万元。

3、泵房土建、取水和水处理设备安装费用 万元。

合计: 万元。

以上第2项含测、洗井、固井及相应的材料费用,第3项不包括泵房至水处理之间的管道部分。

四、 地热井使用年限及水量水温

目前通过验收的地热井,正常使用一般保证持续在30年以上。实际应用中,如70年代竣交的团结湖、北京站、国棉一厂等地热井至今仍在正常使用中,寿命已超过或接近30年。但须强调的是,在使用或检修过程中如不慎掉入异物或被人投入碎石、砖块等杂物,将直接影响地热井的正常使用。

经初步分析,该拟凿地热井位具备地热的开采条件,预计出水量在 m3/日左右,水温在 ℃左右,最终结论以前期可研报告的综合分析数据为准。

上一篇:财政局会计工作总结下一篇:考研英语新东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