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共8篇)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篇1

芙蓉区双新小学:戴洪林

有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叫作《孟母三迁》。在大家都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能否从中悟到一点什么呢?我认为,优化育人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能起到根本和关键性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橘生南与生北的结果不一样,在人类社会中,将门之后与出自书香门弟的特质不一样,大家闺秀与山村野姑的举止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将门因尚武重义,必然粗犷豪爽,义薄云天;书香世家因习礼明信,必然温文尔雅;大家闺秀一般知书达理,山村野姑一般泼辣直爽。从以上之所言,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环境之中,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所以,我们今天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就想从优化育人环境谈起。

现在青少年的生长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块:家庭、学校、社会。其中尤以学校和家庭重要。我们要搞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首先要改变我们力所能及的地方,即学校和家庭。社会环境是个较复杂的区域,需要政府行为和舆论导向起调节作用,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当然也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正如所有的内容都要有一定的形式作为载体一样,德育工作切不可空谈理论,呆板说教。一定要付诸在行动上,落实在活动之中。下面我想就我们双新小学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几种做法,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讨。

第一、开展“小手牵大手,我和家长有个约”系列活动。“小手”,即小孩自己,“大手”,即他的家庭成员。为什么要“小手牵大手”?这不是要小孩去教育大人吗?的确,这个过程是要小孩去带动大人,但同时小孩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活动之一:“小手牵大手,都讲普通话”。我们知道要让小孩讲好几句普通话容易,要大人讲好普通话却难。在这个活动中,要小孩去保促动大人讲普通话,这样形成了大家都讲普通话的环境,从而形成习惯。讲好了普通话,自然会去掉一些粗俗的痞话,净化了语言环境,这对小孩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于吗?

再如活动之二:“小手牵大手,结队改陋习”。事实上,我们大人的陋习比小孩要多得多,而我们的一些陋习又很容易被小孩所模仿,并根深蒂固地植根下来,如说脏话,高声漫骂,随地吐痰,乱扔东西等。这些陋习在大人看来是很不经意的动作行为,但对小孩却有着终身的影响。在这个活动中,让大人和小孩签好约定,互相监督,互相指正,在大家都改掉陋习的同时,又为小孩的成长赢得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在本期的家长会上,学校正式向家长发出倡议,建立学习型家庭,并按照我们的德育思路,向家长布置了一些作业,如每天陪孩子聊聊天,每周陪孩子出去散散心,每月送孩子一本好书等。事实上,这是促使家庭酿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绝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层面上,而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不会在自己的小孩面前做出不好的榜样。这就是一种育人的环境,是对小孩思想认识的一种潜移默化。

第三,开展《闪光的童年》优点记录活动。在我们双新,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本《闪光的童年》优点记录本。在这个本子上记录的都是学生的闪光点,如一种好的习惯,一种好的精神,哪怕是某时某地一次光彩的举动,一名温馨的话语,都可以记录进来。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本子上对他作出肯定的评价。这样做绝不是为了形成互相吹捧的风气,而是一种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舆论导向,是学生观照自己的一面镜子。让小孩从中明是非,知对错,辨真假,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有了这种互相评价的环境,无形之中就约束了学生的言行,引导其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学校开展绿色家园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提倡每一个班级护理一个花坛,每个学生种植一盆花,大家一起来把学校打扮得漂漂亮亮,让人一进校门就有种幽雅怡人的感觉。这样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绿护绿的意识,从中体会到种花的乐趣,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精神在这个活动中得到净化和升华。我们相信,在美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他的心灵也是美的。

第五,建立学生成长资料记录档案。最近,双新又推出了一个新的举措,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资料记录袋,将学生的每一个成绩都记录下来,让学生能够从记录袋中的情况,不断地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找准发展的方向提高自己,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地帮助。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篇2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 用平常的眼光看, 远离县城, 交通不便。但从教育的角度看, 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我校地处革命老区, 抗日战争期间是淮北民主革命根据地, 这里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42年, 驻守在曹庙乡朱家岗的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的将士, 面对突然来犯的1500名日寇, 以寡敌众, 顽强战斗, 取得了朱家岗守备战的辉煌胜利。这片曾经被革命志士鲜血浸染的土地, 就是我们开展“红色教育”的宝贵基地, 可歌可泣的烈士故事就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珍贵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偏僻的农村小学———遥远的战斗———崇高的德育目标, 看似不相干的因素, 一旦用教育的眼光进行识别和选择, 就能合理衔接、有机协同, 进行科学的整合。近年来, 我校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优势, 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 使德育工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二、以教育的规律利用文化资源

1. 将资源与学校办学方向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视野开阔的同时, 也有拜金、功利、颓废、灰暗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对未成年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的自私脆弱、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差, 少数未成年人信仰迷失、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这些现象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20年过去了, 但《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警示和思考还在, 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是基础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义不容辞的责任。

红色文化蕴含了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的利益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 契合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时代要求, 对实现德育效益的优化具有特殊价值。我校把红色资源与学校办学方向有机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四好少年”的办学理念,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教育力量, 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将资源与教育科研结合

为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规范性和最优化, 2011年, 我校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朱家岗红色文化浸染的校本课程构建实践研究》, 并于2012年1月被江苏教育规划办批准立项。该课题把朱家岗红色文化研究与德育改革联系起来, 以行动研究为主, 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依托朱家岗红色文化, 从学校实际出发,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个性品质和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为目的, 通过校本课程的构建以及课程实施途径等, 建设适应师生发展需求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课题研究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我校要通过课题研究, 提升办学品位, 形成办学特色, 促进我校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促进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 从而使教学质量更快、更好地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教育科研激活了我校的内部资源, 使我校的文化渗透、学科交叉有了更强的条理性、系统性、价值性, 创造了新的资源的动态循环。

3. 将资源与学校课程整合

为了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形象生动的教育, 用先烈的精神教育好今天的孩子, 我校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做了有机整合。

首先是编写校本教材。

学校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广泛收集史料, 先后走访了新四军淮北历史研究会、县民政局、新四军老战士、朱家岗烈士陵园管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等, 并征得原泗洪县委、县政府及教育局相关同志的支持, 在县教育局教科室指导和帮助下将朱家岗战斗事迹整理汇编成校本教材《红色朱家岗》。该书资料翔实, 图文并茂, 详细记述了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朱家岗战斗的辉煌历史以及英雄人物事迹。学校利用地方课、思品课在三至六年级实施该教材,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光荣革命历史和先烈的英雄事迹, 培育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由于这些乡土资源写的说的都是本土的人和事, 学生读起来格外亲切、有味, 革命者们的英雄气概、爱国情怀、高风亮节, 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悄然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次是开展专题活动。

在利用校本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 我校把红色教育与庆祝“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结合起来, 与少先队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通过主题班队会、文艺表演、演讲、歌咏、诗歌朗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我校组织教师在纪念碑前进行入党宣誓、学生入队宣誓, 在烈士墓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清明节祭拜革命先烈等活动, 使教育的内涵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升华, 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得到熏陶, 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学校还经常邀请老同志、老革命到校做《发扬革命精神, 立志报效祖国》、《树远大理想, 做四有新人》等专题报告, 定期举行“我们都是小鬼班”系列活动, 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前不久电影《血战朱家岗》在曹庙乡朱家岗开拍, 我县举办了朱家岗战斗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 曹庙小学部分师生走进了镜头, 抒发对革命前辈的深深怀念和传承革命精神的坚定信念。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们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 激发了爱国情感, 树立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意识。同时也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中受到启发, 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勤奋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于是, 丰富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 达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良好效果。

4. 用资源促成学校社区联合

我们学校和朱家岗烈士陵园、泗洪县革命烈士陵园、雪枫陵园、县博物馆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 积极开展红色资源第二课堂, 打造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全方位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小学生加入少先队组织时, 学校都要组织他们到朱家岗烈士陵园参观学习, 了解朱家岗战斗的光辉历史;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学生到本县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 追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暑期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校少先队大队都组织学生赴德育基地开展“学习革命传统、提升精神品质”等主题教育活动。每到节假日, 学校还选派一些师生到红色旅游景点担任义务讲解员, 为游客服务。德育基地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为德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社区联合, 利用红色教育基地, 丰富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 增强了吸引力和说服力, 有利于实现教育效益的最优化。

三、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

德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通过理论的理解与实践的体验结合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得到提升。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德育中来, 整合了教育资源, 拓展了教育渠道, 解决了以往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 实现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乡土性、现实性、实用性等特点, 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直观化加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空间。随着我校“红色教育”的深入推进, 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 有效地将“朱家岗”精神内化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造、加强和改进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品牌, 增强了孩子们的历史使命感, 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境界, 广大师生普遍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思想上始终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 学校始终保持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造就了大批新时期的红色传人。“红色文化教育”让学校行政团结奋进, 廉洁高效, 作风务实;教师团结协作, 静心于教书育人;学生团结互爱,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充分印证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优良革命传统教育的巨大力量。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篇3

1. 德育资源

指可以运用于德育过程、能够给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的因素。

2. 社区德育资源

指以一定社区(本文指海珠区)为主题,有利于开展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资源,包括现实和潜在的各种物质、文化要素和条件。

3. 开发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

本文是指挖掘广州市海珠区潜在的德育资源并进行有效的选择、分类、整理;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实践、道德体验、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二、开发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的策略

1. 组建“港湾之家”

我校组建社区资源同盟——“港湾之家”。下设“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同盟”两大主体。家委会分设班、校两级,由各班老师推荐家长志愿参与;教育同盟分为街道、社区、行业三块,主要由街道、社区的管理人员及各行业的代表组成。我们定期召开会议,通过学校工作计划、讨论商议教育事项、协调家校社工作开展、搭建家校社的沟通桥梁。

2. 开设“流动课堂”

我校自2012年始,就采用“邀请函”的方式,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校举办“德育流动课堂”,结合各中队特色开展的专项特色活动。

3. 创办“真人图书馆”

我们创办了“真人图书馆”——每一个嘉宾就是一本“真人图书”,透过不同职业的“真人图书”,学生们了解到的不仅仅是这位“家长”,更是他身后所代表的职业团体。

4. 搭建“成长平台”

我校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同盟提供的便利,在社区内建立了一批学生们的实践基地。如“一小时社区行”系列,通过大队部的倡议、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利用课余时间由老师带队分别到这些实践基地进行“一小时”的体验活动。

5. 倡导“假日实践”

每个学期,我校少先队大队部都会提倡学生走出校门、家门,主动接触社会。

三、开发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的成效

1. 家校携手,和谐育人——拓宽教育活动的广度

通过开发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家长开放。在相互交流、协作过程中,志愿辅导员、家长委员会、德育流动课堂有序推进,家校社和谐并处,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助推力。家庭、社区、学校的携手,扩大了教育的群体,壮大了教育的力量。

2. 教学相长,优势育人——完善教育资源的深度

家长的资源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扇窗口,可为学校的教育需要提供各项支持和服务,当这些潜在资源与学校资源有机结合时,不仅完善了教育资源的深度,还扩大了教育资源的广度,促进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的教育网络搭建更为完善。

3. 亲子相融,情感育人——增加亲子感情的厚度

社区德育资源的引入,最受益的就是学生。通过家长流动课堂,不少学生发现了自己父母的优势所在,对父母的印象大为改观;在亲子实践中,时空与话题的交融,亲子关系的改善效果明显;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家庭之间的交流互动,反思促进提升,家庭、社区的教育活力得以充分体现。

4. 联盟共建,实践育人——提升资源流动的频度

学校、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场所和载体,只有充分发掘家长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有机融合,从而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赢。家长是社区中的最大资源,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教育参与,就能形成各个行业、各种层次的教育联盟共同体。加上学校不断发掘的社区中的共建单位,也是对学校立体教育网络的有益补充。

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有利于家长和社区的专业成长,也给学校提供了展现办学特色的平台。以身边的社区资源、人力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为我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注入更为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让社区育人、实践育人之路走得更远更宽!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篇4

茆如俊2009.5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在《信息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一文中,我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浅论将校园信息化建设分成三期,即: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应用系统建设与人员培训以及全体参与,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进一步改进、更新和完善信息校园体系。两年过去了,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进展,目前,我校的网络接入带宽为100M,全双工模式,采用千兆防火墙(Topsec Operating System tos_3.3.005.057.1 A0905085614),并加入了市教育城域网;各网点的交换机基本进行了升级,办公室计算机也进行了更新,硬件条件基本到位。应用建设方面有三大支撑,即:学校网站、校内办公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网;其他还有短信平台,以及为课题研究建设的各类专题网站。管理维护方面,各栏目新闻更新都分配到人;资源网各学科都设置了版主;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各终端都安装上了正版的瑞星杀毒软件,校内网络运行正常。其他方面,机房的管理,采用了还原卡、网络克隆,采用了“极域网络教室”;电教设备也有一定程度的升级;网上阅卷系统大大提高了阅卷效率与质量分析能力。

校园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作为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大大宣传了学校办学,提高了管理办公、教育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信息化教育。

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国家信息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国家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时教育信息化也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也使教育模式有所改变,使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有一个很大的跨越式发展。

三、基于信息资源的学校教育

1、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信息资源作为与物质、能源并列的世界三大资源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正取代物质、能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资源。在学校,信息资源建设及优化整合的重要意义在于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提高管理办学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加快教育公平的步伐、促进个性发展及创新性教育。

2、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

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适合我校具体情况、能促进发展、提高效率的经验成果资源,并积累建设的过程性资料与方法,形成良性促进机制。

3、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

学校信息资源包括学校管理、文化、制度、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过程性资料及经验成果,涉及到学校各组成部门工作过程中的各类文档及优秀经验积累。在教学资源方面如:教案设计、课件、积件、试卷、案例、作文随笔、报刊杂志、研究性学习、科研活动记录、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资源、作业、知识背景材料、扩展性资料、展示演示性资料等。

4、基于信息资源的学校教育

(1)教学资源的建设利用

(2)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 learningRBL)

是一种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育中,基于资源的学习是指通过获取和运用各种资源以达到学科知识目标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确定什么是学习目标,知道去哪里查找相关资料以及怎样查找。学会如何对查找到的资料做笔记,学会如何评价信息。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如何评价学习的进展、如何反映学习过程等等。

四、信息管理

1、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

信息资源整合应统一组织领导规划,分头建设,共建共享,共同为了学生发展、为了教育发展。在以联系实际、促进利用、注重实效的目标引导下逐步建立,应在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应各有侧重,以统一与分散相结合,以点带面。

2、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

由学校组织建设以信息中心结合学校各学科、各部门的信息管理体系,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管理,积极学习信息理论,探索信息资源开发、积累和促进信息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利用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形成教学动力。

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是无法想象的,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分子,我们在资源建设中不要求包含所有,关键在于努力开发挖掘,建立包容、共享、可扩充的机制,充分利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有的要做到更方便、更精致,没有的也可以学习吸纳。

3、激励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不主动出击就会滞后,形成学校资源浪费,竞争力下降,不利于学校的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逐步建立合理促进的信息管理机制、运营机制、评价机制,加大投入、加快实施、注重交流、注重积累、注重创新。

五、其他

我校在硬件方面还可以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扩充无线网络,在网络带宽,接入方式上做更多的扩充、升级。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有了更大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一些基本硬件维护知识,能够自行连接和使用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台及音箱、打印机、扫描仪及U盘、移动硬盘等其他外设与移动存储介质。教师要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及其他与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交流、评价等相关的常见软件的使用,如:拍照、摄像、扫描、PHOTOSHOP、FLASH、现今,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程度已相当广泛,掌握这些信息技术已为相当普通的事件。当然,信息中心要定期组织交流培训。

【参考文献】

1、何琍芳,信息资源组织与利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肖希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全胜,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效率;

4、殷晓静,基于资源的学习:信息化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篇5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在校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网络信息技术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武器——新的空间和载体。本文将结合我校德育实际谈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德育工程,构建起网络德育课、网络学科中的德育、网络文化建设、电子阅览室、网上家长学校等德育网络系统,并随着教育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必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构建网络德育课程。

网络具有开放性、信息丰富性、内容及时性与应用自由性、个体交互性、资源共享性、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等优势,这些正是对传统德育教育的有益补充。网络德育课程的编写可以充分吸收这些优势,让新的德育课程做到人物有血有肉,情节跌宕起伏,情景生动刺激,描写刻画到位,语言通俗平实,针对性实效性强。网络德育课程应由三类人编写:

1、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的人;

2、有较强的文学功底的人;

3、有较高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的专业人员。让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新型课程在网络上为全体学生共享,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学生读物。例如:在在线视听中加入一些优秀的经典歌曲、革命影片和大家喜闻乐见的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或在提供丰富德育资源的网页中做一些关于使用文明用语的宣传标语或FLASH动画等等。建议由信息技术教师协助德育机构(政教处、学校团委)和班主任制作德育多媒体课件,利用每周班会课时间在网络教室或多媒体室上课。学生可以利用学校FTP或学校校园网在网络上调用课件库中的德育课件,有选择性地、自发地感受德育内容。这样,网络德育课就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就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虽然信息技术课被列为高中的必修课程,但是一部分学生对待信息技术课的 态度是“游戏第一,玩字当头”。要把扭转学生的错误思想,把德育思想渗透于信息技术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为学生树立榜样

按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上认真挖掘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把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注意讲究一定的方法,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体如下:

1、提高自身德育渗透意识。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教学理论、德育理论,积累德育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切实的保证。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信息道德和网络道德的修养。

2、落实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的。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在每一课时的备课中,德育目标均要具体体现。此外,优化备课活动,了解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将德育思想融入课堂。

3、改革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上可多采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同时还可采用同伴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各自取长补短,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为目的。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

1、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我们应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机房设备,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就要求课堂上加强思想教育,教师以身作则,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并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

2、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严禁侵权行为,提倡作品原创性。信息技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作品时,可参考网上的信息,但不可照搬照抄,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同时逐步增强对自己作品的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使学生体 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得成功的愉悦。

4、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振兴民族产业,报效祖国的理想。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育人环境。

众所周知,网络文化五花八门,网络上充斥着欺骗,淫秽信息,反动言论,病毒木马,黑客技术等等。这些给网络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校校园网上可以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空间,如:学生论坛,个人博客,电子刊物,交友热线,有奖问答等,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吸收网络文化,合理利用网络,增强其自控能力和鉴别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使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建立自己的家园,以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网络观和健康的网络情感。同时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网站的网址,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四、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功能,拓展学生视野。

学校要开放网络电子阅览室,学校购买一些优秀网络图书馆的特殊使用权,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进入阅览室查找和阅读图书资料。在这里,学生不但可以访问各大网校的网络图书馆,还可以漫游世界各地,领略世界优秀文化,吸收外界的营养成份,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五、充分合理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作。

宜兴市网上家长学校()内容充实,使用方便,并且教师和家长可以互通短信。学校可以及时的把学生情况报告给家长,使家长明白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可以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家长教育情况和学校的工作管理的不足,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学校在校园网上建立家长学校板块,把本校的德育实际,成功的德育方法和经验发布上去,家长在方便的时候可以了解、参考,并可以提出自己在儿童教育上的独到见解,大大加强家校 的联系,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网上心理咨询指导。

在校园网上建立网上心理咨询辅导站(BBS、心理邮箱等形式),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线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谈心,教师能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有一些问题难以启齿,学习压力巨大,心理波动较大。BBS可以帮助同学们以同龄人和陌生人的身份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心理邮箱可以满足学生在绝对隐私的情况下与心理老师单独交流。由于网上交流有很大的隐蔽性,学生不用露面,也可以匿名,当然就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疾患,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求得心理平衡,医治心理疾病。

资源整合汇报工作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国庆长假刚过,省国资委领导不辞辛苦莅临古书院矿,首先热烈欢迎检查工作组的到来,对我公司的资源整合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为我公司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煤炭产业资源整合工作是山西省政府主推的重要工作,晋煤集团高度重视,委托晟泰公司全力推进整合工作,希望通过这次检查指导工作,督促我公司更好完成资源整合工作。

首先对晟泰公司简单介绍,晟泰公司全称山西晋煤集团晟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为晋城煤业集团全资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9年8月,注册资本为60000万元。公司主营业务为煤矿投资、物业服务等项目。晟泰公司成立,主要基于加快落实晋煤集团“构建老矿经济共同体”,推动古书院矿存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其发展思路为:借助古书院矿所拥有的煤炭生产人员、技术等优势,通过对外整合、并购、重组地方小煤矿,尽快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及收益能力,并在条件成熟时择机将古书院矿存续企业资产予以注入,通过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为古书院矿存续企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从而确保古书院矿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其组织框架为:以一个主体(古书院经济共同体)为载体和平台,遵循“一套班子(古矿班子)、两块牌子(古书院矿、晟泰公司)”的原则,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实现古书院矿各经济体和谐并进、成果普惠。晟泰公司为晋煤集团资源整合主体之一,承接临汾市新梦源项目和青洼项目两个资源整合包。

下面就晟泰公司资源整合项目简要情况及整合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临汾新梦源项目

基本概况:新梦源项目是临汾市尧都区第十号规划包,位于临汾市尧都区西北部,与蒲县交界,行政管辖隶属于临汾市尧都区一平垣乡。该整合矿井经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重组办发(2009)88号文批复,由山西梦源煤业有限公司(简称“梦源”)、山西临汾尧都柳沟煤矿有限公司(简称“柳沟”)、山西临汾祥太煤业有限公司(简称“祥太”)和部分公共资源组成,井田面积7.3164平方公里,资源储量7018万吨,规划产能90万吨/年。其中:

1、梦源煤业:生产能力为21万吨/年,属“六证” 齐全生产矿井。采矿许可证号为:1400000722517,采矿权人为山西梦源煤业有限公司,有效期至2012年5月,批准开采2、10煤层,井田面积1.6823km,储量1573万吨。公司注册资本1460万元,是自然人王长明独立出资设立,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王长明。

梦源煤业批准开采2、10煤层,采用两斜一竖混合开拓。主斜井倾角9°,宽5 m,高3.0m,斜长180m,采用锚喷支护,##

2##担负运煤、进风、行人、安全出口任务,主斜井采用胶带机运输;副斜井倾角17°,宽3.5 m,高3.0m,斜长140m,料石砌碹支护,担负下料、进风、安全出口任务;回风立井直径2.5m,深68m,担负回风任务,通风方式为机械抽出式通风,大巷及工作面采用木棚支护,运煤采用皮带运输,辅助运输采用小绞车接力运输。回采工作面采用铰接顶梁、液压支柱支护,放炮落煤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井下设有变电所、水仓等。

2、柳沟煤矿:生产能力为21万吨/年,属“六证” 齐全生产矿井。采矿许可证号为:1400000721937,采矿权人为山西临汾尧都柳沟煤矿有限公司,有效期至2012年4月,批准开采

22#煤层,井田面积2.1km,储量172万吨。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现有股东两名,均为自然人股东,王长明出资240万元,占80%的股份;乔敏出资60万元,占20%的股份。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王长明。

柳沟煤矿批准开采2煤层,采用斜井立井混合开拓。主斜井倾角30°,宽2.5 m,高3.0m,斜长300m,采用料石砌碹支护,担负运煤、进风、安全出口任务,主斜井采用强力胶带机运输;副立井深115m,直径3.5m,担负运人、下料、进风、安全出口任务;回风立井深143m,直径2.5m,担负回风任务,通风为机械抽出式通风。大巷采用铁梁木腿支护、工作面顺槽采用金属棚

#支护;运煤采用胶带机运输,辅助运输采用小绞车接力运输。回采工作面采用铰接顶梁、液压支柱支护,放炮落煤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井下设有变电所、水仓等。

3、祥太煤业:生产能力为21万吨/年,属“六证” 齐全生产矿井。采矿许可证号为:1400000721657,采矿权人为山西临汾祥太煤业有限公司,有效期至2012年2月,批准开采2、10

2##煤层,井田面积0.8891km,储量655万吨。公司注册资本1300万元,是自然人郜冯秀独立出资设立,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郜冯秀。

祥太煤业批准开采2、10煤层,采用两个斜井开拓。主斜井倾角18°,断面9.4m,斜长100m,采用料石砌碹支护,安装胶带输送机和轨道,担负矿井运煤、进风、下料、管线铺设等任务;副斜井倾角17°,斜长140m,梯形断面工字钢支护,井筒断面5.8m,担负矿井回风、行人、安全出口等任务;通风方式为机械抽出式通风,大巷及工作面采用木棚支护,大巷运煤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辅助运输采用小绞车接力运输。回采工作面采用铰接顶梁、液压支柱支护,放炮落煤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井下设有变电所、水仓等。

整合方案:原计划柳沟煤矿和祥太煤业做为过渡生产矿井,在2010年进行过渡生产,2010年底关闭。但由于两矿均为炮采,省政府及省煤炭厅一直未对能力核定进行批复,故无法进行过渡生产。

22##梦源煤业做为改扩建矿井,改扩建完成后,新矿井开拓方式采用斜立井混合开拓,新矿井的工业场地利用原梦源煤业的工业场地进行改造,原梦源煤业主斜井、副斜井延伸后作为新矿井的主副井;回风井沿用原梦源煤业和柳沟煤矿的风井(均为立井);采用综采、综掘,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

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2009年11月23日完成了整合煤矿企业名称预核准。预核准名称为:山西晋煤集团临汾晟泰新梦源煤业有限公司。由晟泰公司控股51%,原柳沟、梦源矿主控股49%。

资产评估报告已经通过晋城煤业集团公司评审。资产评估及资源补偿总计11066.2万元,其中梦源资产评估2323.2万元,资源补偿2324万元;柳沟资产评估2045.5万元、资源补偿556.5万元;祥太资产评估1468.9万元,资源补偿2348.6万元。但由于三矿未提供产权证明等相关资料,现仍未出具正式评估报告。

2009年12月,晟泰公司按照兼并重组协议约定已向梦源、柳沟两矿支付了6232万元预付款(含2009年6月晋煤集团支付两矿的股权转让金1232万元),向祥太支付了3000万元预付款,预付资金已经达到了资产评估结果及资源价款补偿金额。其他补偿由于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市、县政府未出具资源、资产补偿会议纪要,未进行补偿。

2010年1月9日,换领了采矿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已办理。2010年2月19日,晟泰公司派“六长”进驻整合矿井,对煤矿安全进行监管。但由于双方交易价未达成一致意见,对整合煤矿未实现全面接管,也未签订移交接管确认书,目前还不能全面负责煤矿的安全、生产、建设、经营等工作。

2011年5月,完成柳沟、祥太煤矿关闭。

建设改造矿井审批情况:补充勘探工程于2011年1月完成,地质报告于2011年3月9日获得省厅批复,初步设计于2011年7月6日获省厅批复,安全专篇于2011年8月22日获省煤监局批复,开工报告于2011年8月31日获省厅批复。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柳沟、梦源矿主不认可原谈判价、不同意承担全部交易税费、溢价部分不能提供依据、新公司注册资金不能按股比出资。

二是祥太矿主也提出不认可原交易价格,要求在原交易价格基础上再增加500万元。

由于与矿主在煤炭交易价格等方面谈判未果,导致目前无法签订资产交易协议和移交接管确认书,也不能进行开工建设。

二、翼城青洼项目

基本概况:山西晋煤集团翼城晟泰青洼煤业有限公司属翼城县11号规划区,位于翼城县西闫镇十河村,由翼城县青洼煤炭开采有限公司和山西翼城东坪煤业有限公司(十关闭矿井)组成,整合后井田面积3.9096平方公里,规划产能60万吨/年,开采2#、3#、9#煤层,资源储量3741万吨,服务年限26.8年。该矿井经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重组办发[2009]89号文《关于临汾市翼城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批准整合主体企业为阳煤集团。2010年9月30日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重组办发(2010)67号文批准,整合主体由阳煤集团变更为晋煤集团。晋煤集团以晋煤集办字 [2010]690号文件授权山西晋煤集团晟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做为主体进行整合,已得到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批准。

2010年10月18日,由集团公司整合办、财务中心、秘书局、纪委等牵头,晟泰公司组成青洼项目工作组赴翼城县,就青洼项目前期审计、资产评估、项目谈判等事项与县政府及矿方进行对接。至此,晟泰公司全面启动青洼项目兼并重组整合工作。

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已经签订了重组整合协议书和采矿权转让合同。明确了股权比例和股东情况,其中晟泰公司股权比例为60%,临汾市自然人侯兴堂12%;李栋梁8%;侯栋明8%;侯栋琴8%;侯伟4%。企业法人为谢建新。确定以股权方式收购,并完成工商名称变更核准,核准名称为山西晋煤集团翼城晟泰青洼煤业有限公司,2010年12月17日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采矿许可证。

法律尽职调查委托山西祝融万权律师事务所晋城分所完成了前期股权收购法律尽职调查报告,资产评估委托山西晋利审计事务所和山西诚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青洼煤矿进行审计、评估,目前报告已经完成,已由集团公司党政联席会议核准。

目前已向青洼公司支付股权收购预付款5000万元。按临汾市、翼城县政府文件要求向翼城县财政专户支付整合包内十关闭矿井山西翼城东坪煤业有限公司资产补偿款2000万元。

基建矿井审批进展情况:

地质报告于2011年5月13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晋煤规发„2011‟775号文进行了批复。

初初步设计于2011年6月17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晋煤办基发„2011‟940号文进行了批复。

安全专篇于2011年8月15日取得临汾市煤监局批复,批准文号为临煤监字„2011‟172号。

环评专篇等待审批,其中:排污总量已取得省环保厅批复,矿区内文物四圣宫保护方案及国家公益林保护方面正在审批。

施工、监理队伍通过公司招标确定中标单位,并在省煤炭厅正式备案。

2011年9月1日取得开工报告。

青洼项目即将组织开工奠基,正在筹备三会召开。

以上就是我公司和两个矿井整合项目工作的主要情况。资源整合工作的过程非常困难,但我们坚持统筹安排,克服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积极稳步的推进资源整合工作,青洼项目即将开工,并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坚决保证施工安全,并尽快投产见效,为我公司及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新梦源项目经过两年艰苦谈判,期间由集团公司领导带队赴临汾市与矿主谈判,但矿主期望过高,未就交易价格达成一致,无法实质性接管,但我公司还是积极准备,抓紧办理完成了各项前期程序性工作,一旦交易完成,即可开工建设。在此,衷心希望国资委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多做帮助指导,我们将虚心改正不足,切实整改提高,确保资源整合工作依法合规、健康有序。

最后,祝愿各位领导在我公司检查期间,心情愉快,工作顺利!

远程教育德育资源整合的路径创新 篇7

一、德育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提出:“在现代远程教育理论指导下, 发挥电大优势,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建立电大系统中央、地区和学校教学资源学科建设”的建设规划以来, 全国各地远程教育机构开始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设, 整合、建设了一大批涉及多个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资源, 现已取得重大进展,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 现代远程教育在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的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德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 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

1、德育资源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中德育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网络教学视频、多媒体网络课件、网络在线信息资源等。由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使得德育资源整合、优化、管理、建设难度比较大, 部分远程教育机构为了扩大教学规模,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教育范围, 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对德育资源的科学整合、管理, 甚至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性德育资源整合和建设,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个别远程教育机构在对德育资源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整合、管理、建设中, 为了短时间内提高网络课程的数量, 炮制了大量的低质量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 这些克隆出来的粗制滥造的教学资源, 不仅质量无法保证, 且也妨碍了正常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便捷性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 而人们在获取教育资源时发现, 个别远程教育机构完全是为了图省事, 缺乏对德育资源的有序管理和规范建设, 远程教育中充斥着大量的重复命名的德育资源, 甚至有个别德育资源名不副实, 内容粗制滥造, 质量不敢恭维, 使得人们无法及时寻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 从而降低了远程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2、德育资源整合过于关注“形式”, 虚化了内容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点播式互动教育, 其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青睐, 然而, 在突出教育手段优势的同时, 也使得部分远程教育机构过于注重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而忽视或虚化了教育内容。比如, 远程教育机构为了吸引学习者和丰富教学手段, 往往会在德育资源整合、建设中结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 力图使德育资源内容丰富, 形式新颖, 但是, 在突出这些特点的同时, 也使得部分网络课程、教学PPT、教学图片, 动态视频越来越分不清主次, 内容重复,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颠倒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过多的关注了形式上的轻松和有趣, 出现了形式掩盖内容、形式淹没内容、形式虚化内容的现象”。

3、德育资源整合脱离实践, 理论性过强

现有的德育学资源整合中, 过多地注重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致使德育资源在学科理论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而在德育资源整合方面缺少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德育资源和社会实践相脱节, 尤其是在如何运用德育资源来指导社会实践方面过于薄弱, 很难满足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 德育资源内容的过度系统化, 不仅不利于学生分散学习, 而且由于大部分德育资源只是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没有相关的拓展资源, 很难体现出远程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4、德育资源整合过于专业化, 具体化

从具体课程而言, 德育资源过于具体化, 专业局限性强。比如:《法律基础》是很多不同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 但因为专业的不同, 它就有许多名称, 如《法律事务》、《法学概论》等, 教材版本也不尽相同, 但本质上它们的基本知识都是一致的。还有法学专科的《经济法学》课程和会计专科、工商管理专科的《经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基本相似, 只是知识学习的角度稍有不同。但是, 远程教育在整合德育资源的时候却要按照不同的专业来建设, 而且要根据专业的角度来对相同的知识进行不同的细化和取舍, 人为地模糊了该门课程基本知识的本来面目, 使它具有了专业主观选择的倾向, 从而增加了德育资源整合的难度。

二、德育资源整合的实现路径

1、培养和发展德育资源整合的创新性思维

德育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对原有德育资源进行叠加, 而是注重对德育资源进行重新筛选, 重组和优化处理, 其前提是必须具备德育资源整合、建设的创新性思维, 这就需要培养和发展德育资源整合、建设的创新思维, 以突破以往德育资源整合、建设的弊端。因此, 德育资源整合的创新思维实质上是从具体课程出发, 通过改革以往的教学设计, 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培育和发展远程教育者进行德育资源开发、设计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 以期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从而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 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培养和发展德育资源整合的创新性思维, 不仅能够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有效规避以往远程教育的弊端, 弥补不足,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效率, 保证理想教学效果的取得。

2、分层次、分类别整合德育资源

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历教育需求, 即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课程考试考查过关, 拿到课程学分, 最终获得毕业文凭;二是职业教育需求, 是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 真正掌握课程知识,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三是实践需求, 即学以致用的需求。但不管是何种需要, 都要求德育教育, 因此, 就要求远程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德育资源进行设计和整合, 形成满足学习者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学模式。同时, 在整合德育资源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习者的层次需求, 整合后的内容不仅能够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 也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层次的学习。另外, 整合的德育资源既要注重以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 进一步的深入和细化, 又要考虑学科前沿问题的探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引导, 这样既满现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又达到了德育资源整合、建设的统一性。

3、加强德育资源交互性变革

尽管要求对德育资源进行分层次整合、建设, 但每一层次的内容还需要通过交互的方式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交互是远程教育学习的基本形式, 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协作的基本形式。目前德育资源大多采用的是静态教学, 比如德育论文、德育报告、及德育教学视频、课件等, 更多的强调传授式教学, 这恰恰忽视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性。从现阶段看, 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学习者, 他们并不太注重德育资源的表现方式, 更多的是关注远程教育学习和资料获取的便捷性, 以及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德育资源能否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德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建设时要避免一味追求形式多样性, 而忽略了德育资源整合、建设的内容和目的, 而要重视德育资源整合与学习者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 也即是在德育资源整合过程中要纳入实践的内容。在德育资源的整合、建设中, 不能只注重视频、图片、课件等素材的整合, 也应重视对具有交互性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加强德育资源的交互性变革, 一方面可以促进德育资源整合和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更为适合的学习指导和内容。

4、组建优秀的德育资源整合、建设团队

优秀的团队是整合优质学习资源的基础, 团队成员明确各自职责及协同工作的流程是团队有效工作的重要保证。团队利用教学平台的多用户角色功能, 按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来分配管理, 按需调配教师, 共同完成德育资源整合、建设中的的各个环节。首先, 团队中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 他们的具体任务是将专业知识按层次进行归纳和设计, 使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也能来查找资源和学习, 想深层拓展专业素养的学习者也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 团队中还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课程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 他们的加入能更好的实现德育资源的完善, 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同时他们和专业知识教师的合作, 也能从多角度提升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交流, 相互促进教师的成长。最后, 团队中还要有通晓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他们按教学设计和学习者需求, 对德育资源进行筛选、优化, 并按照教学设计最终将整合后的德育资源展现在学习平台上。同时, 在后续的德育资源整合、建设过程中, 他们也仍将继续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①潘美意《远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原则与方法探讨》, 《中国电化教育》82页, 总第295期, 2011.8。

②http://www.3edu.net/lw/kczh/lw_33709.html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篇8

关键词:德育资源;合力;成效

古今中外,无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还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放置于一个特殊而崇高的地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巴特曾一针见血地说:“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陶行知先生说:“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做恶就愈大。”由此看来,德育的确是整个教育的灵魂。那么,怎样使德育卓有成效呢?笔者认为必须努力挖掘各种德育资源,寻求合力,强化德育效果,力求德育科学、实效。

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是人类先辈留传下来的社会文化遗产。切实重视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对促进学校德育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代代相传,具体表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集体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谐、厚德育人、勤俭廉正等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也形成了当今我国学校德育继承、发展乃至创新的基础。

“现代”是从“传统”中生长起来的。自觉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有利于学校德育内容的充实和创新。传统文化包含的德育有效方法,对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极具启发意义。例如,我国传统德育注重德智的统一,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在道德践行方面,注意与日常家庭、社会生活的结合,注重要成人先做人的道理,强调日常礼仪等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让人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对于道德意志的磨練,注重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在道德的内在品质方面,强调德性的培养,注重立志与持志的作用,强调道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自省、自律、体察、慎独等。传统道德注重礼乐结合,培养学生的“好德”、“乐道”等情感,注重人伦人际的情感体验。传统德育文化中有关教师的为人师表、身教言教、榜样示范等思想,对学校德育的继承与创新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校园文化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塑造

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物虽小,但其中蕴涵着巨大的德育资源。杨瑞清是一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在他一手创办的学校里,种着八棵意义非同寻常的柿子树。每年柿子熟透的时候,学校都会举办一个柿子节,在柿子节里,面对丰收的柿子,面对着兴高采烈的学生,杨瑞清对学生说:第一,它是劳动之果。劳动最伟大,最有价值,没有劳动就没有丰硕的果实。第二,它是道德之果。没有大家爱护它,柿子早就没了。第三,它是智慧之果,因为围绕着柿子树,同学们可以做数学题、写日记,不是会更加聪明吗?第四,它是艺术之果,它是校园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最普通的果实被杨瑞清赋予了真善美的含义,并且借着这果实,把品德教育带进了教学。学校的每个地方都可以组成庞大的德育磁场。在走廊的墙壁上,布置精心挑选的名人名言、经典古诗文、现代散文诗,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氛围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同时还布置师生的书画作品,让学生用自己创造的美感染自己。校园寓意深刻的雕塑、青翠的树木,典雅的小亭、弯曲的回廊、富有人文气息的“小牌子”,形成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孕育。学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艺术节、运动会和技能大赛的蓬勃开展,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色,让每一个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找到自信、从容和微笑,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三、教师是立校之本,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人力资源

学校德育的一切理念和思想都是通过教师完成的,教师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应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反思,让他们在感悟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融入社会,提高自我,不断获得道德的发展。教师首先是一名德育者,其次才是一名学科教师。教师不能把教育仅仅视为讲知识,而是将智慧最大地扩展,就是以身作则的教育,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教育。当学生勇于表现自我、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之时,是最佳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契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强之时,是最佳的人文关怀的契机;当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逻辑不强,表述不清时,是最佳的训练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契机……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把“钢”使在“刀刃”上——适时把握教育教学的契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心灵感应,去帮助学生填平“代沟”,使学生敢于走近你,乐于走近你,愿意向你倾诉。然后,再艺术地对学生进行点化、暗示,使之顿悟,实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教书育人境界。

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的要求,强调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者”的理念。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德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使学科德育深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以自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直接的影响,也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甚至仪表都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班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德育资源,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课堂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环境。为师者首先是为人者,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班主任,会把自己的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与班级事业一起成长、成功,与学生一起提高、升华,因为这样会给学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亲其师而信其道,尊其师而奉其教,敬其师而效其行,这就是德育的逻辑,班主任的信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往往能将抽象的道理、空洞的说教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活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德育的过程,任何班级都有形成积极班级精神的潜能,任何学生也都有通过教育获得积极发展的需要。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大胆参与设计、安排,并由学生自己及时总结活动的得失。通过活动,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展示,交往的品质、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信、自强、自主的精神得到了培养,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

班主任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宽容学生的无心之过,让学生在感受师爱的温暖中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心理氛围。在班级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勇于展示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学生在班级中积累做人的道理,是他们的心理和情感更加健康。

五、家庭是最直接的道德实践的场所,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课堂,是未成年人的成长摇篮,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和直接教育者,未成年人随时随地都接受父母的言传和身教。父母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不可避免地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造成先入为主的效应,使孩子形成特定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父母微笑的目光能唤起孩子的自信心,点燃起他对学习与劳动的兴趣和热爱,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能换来孩子的信任感。假如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轻声细语,他会真诚地接受,从心底信服。试想,爱迪生的母亲如果没有用鼓励去唤醒被老师遗弃的爱迪生的自信,爱迪生有可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吗?家庭教育是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和谐整体。父母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平等、共同学习的家庭氛围。父母引导孩子善于发现,(下转70页)(上接9页)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做父母的家庭教育的义务,同时家长要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心理要求,督促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生活中让孩子体验相互间的信任与尊重,理解做父母的一片苦心。家庭成员原本就有天生的血缘关系,再加上在共同的环境中一起生活,互相扶持,彼此了解,自然会产生较深的感情。有了这样的感情,家庭成员之间才会互敬互爱、息息相通、休戚与共,如同群山以其峰峦叠嶂相依相靠而绵延深邃一般。

如果家长剥去矫饰的坚强,袒露真实的软弱,不夸耀“无所不能”,不自诩“舍我其谁”,甘为小草,甘为小树,甘为伙伴和朋友,小则请孩子倒杯水,大则向孩子敞开心扉说苦恼,孩子就会果敢地站出来,满怀豪情地做父母的大伞、高山。视孩子为高山,孩子就有突兀眼前、顶天立地的形象,就有重任在肩的成熟与凝重,就有承蒙信赖的感念与激昂,就有至真关爱的细心与柔情,就会步步走向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神圣殿堂。因为那弱小的身躯并不缺乏顽强,那清纯的眼神也不缺乏信心,那稚嫩的胸怀也孕育着与大人一样的温热。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学校,经常向家长讲解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的规范要求以及学校的教育设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取得家长对学校德育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还要与家长共同分析社会思潮对学生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学生的实际表现,共同研究制定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成为称职的孩子德育教育的第一人。

六、社會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

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就是要学生多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正视现实,既要看到正面影响的一面,又要正确对待不足的一面。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一旦接触社会,那时他们对陌生的社会,多样化的世界,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大惊小怪,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前提下,在教育者的指导控制下,教师要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这有助于他们辨真伪,增强免疫力。让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以此为参照来调整、充实自己。

德育应该是学生来自于内心的对自然、人生、客观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也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而提高德育成效,则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郑志超.《勿以事小而不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年6A:30--32.

2.朱文学.《试论传统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运用》[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年12A:17—18

3.霍明宝,董自章.《抓住教育的每一个契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年10:1.

4.李海棠.《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增强学生精神力量》[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年11A:21—22.

5.糜瑞龙.《弹好家庭这首无言的歌》[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年1:54.

6.张映春.《让孩子做高山》[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年2:10.

7.邵林钧.《培养小学生关爱行为的途径》[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年5A:19.

上一篇:用C语言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下一篇:三位一体招生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