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认识

[摘要]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长期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本文从示范校建设出发,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谈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高职院落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校;实践教学

[

[文献标识码]A

[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特别是教育部财政部在高职类院校启动示范校建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新阶段。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改革,而由于各种原因,该课程的改革面临很多困境。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困境

1.1 “工具意识”过强,忽视人文素质的养成

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施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所应承担的基本教育职责。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许多高职院校在实施这种教育的过程中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导致了一种教育的纯“工具意识”,片面地理解“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过多地关注其职业技能而忽略道德、精神、心灵的教育。教育的纯“工具意识”,在我国各种教育层次都普遍存在,只不过高等职业学校尤为突出而已。完整的教育观念,既应有“工具意识”,也应有“教化意识”,在两者之间的保持适当的平衡。如果过于强调其中之一,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误。部分高职院校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对政治课教师采取“非国民待遇”,在强调实用操作技能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非连续性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就是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推行所谓的“订单式”模式。为此,实践教学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实践形式多,实践时间跨度长。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教学组织形式可能会因专业实践阶段性的出现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阶段性的中断,从而影响教学的连贯性和教学的效果。在许多高职院校中专业课实习纯粹是技能性的业务适应,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客观上造成了“两张皮”的现象,极大削弱了思想政治课在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影响力。

1.3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色是它的理论性和时代性。邓小平曾经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客观上,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和知识结构相对薄弱,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在成人高校和中专基础上升格或转轨后,忙于引进专业课教师而疏于引进公共课教师,再加上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带来教学班级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更加繁重,缺乏钻研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教师知识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教案几年不变,课堂上只是用抽象的名词解释抽象的理论,不善于运用理论诠释现实社会问题,或者结合现实社会问题来展开理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索然无味。

1.4 院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受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往往片面强调“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其主要表现就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全部围绕市场和职业转动;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务实”、“实用”的包装下被公开地予以削减或以各种形式变相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获得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行“差别”待遇,如教学工作量要求比专业课教师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律实行合班教学、一两百人甚至三五百人在一起上课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5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上的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实践形式简单化,仅仅以演讲、辩论、观看影视作品等代替实践;实践教学重形式轻效果,仅仅是为实践而实践,有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实践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等。同时学科本身的特点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的组织实施有相当的难度,在实践教学已不单独从总课时中划拨并独立设置课程的情况下,如何使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在学科教育中得以更好地贯彻落实,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2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对策

目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堂讨论、辩论等传统形式为主。这些形式有一定的效果,但离示范校建设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呢?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2.1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难点。目前,我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增加了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室,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数字和影像资料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果,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学生没有真正的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达到真正教育学生的目的。鉴于此,笔者综合自身教学的一些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以下建议:

大学校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发挥课内社会调查的功能,大学所在地的附近或是农村社区、或是城市街道社区、或是商业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课内的社会调查。我们对学校所在地附近的农村社区进行了课堂内的社会调查的尝试,针对课堂的有关内容,事先和学生共同商定了调查提纲,制作了详细的调查问卷,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农村的巨大变化;让村干部介绍了村里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并安排学生两个一组挨家挨户地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在调查中不仅完成了调查表规定的调查任务,还了解了许多农村社会中的干群关系、社会矛盾、环境状况等。学生们和农民朋友促膝谈心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调查之后学生普遍反映:社会调查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学到了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社会调查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感性直观的内容。

此外,还可以邀请校内外名师专家、企业界人士举办理论和形势政策讲座,向学生介绍理论前沿动态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2 探索课余时间思想首先教育的途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高职层次的大学生具有现在大学生所具备的共性,同时又有自身所特有的个性,他们具有思想活跃但知识面较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论素养较低、感性思维能力较强但理性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这些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发挥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精心组织和策划的活动。

比如,有的学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表演“道德小品”的活动。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还可以增强每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锻炼每个参与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表演能力。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暑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暑期实践。

寒暑假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充分了解社会、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可以与院团委进行沟通和合作,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可以每年确立一个调查主题进行主题调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延伸到寒暑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面”与“点”的结合,增强高职学生了解市场、了解社会、获得社会知识的能力。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个性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系统中,程式化的教学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个性是个体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活动,接受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有个体特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如果能运用网络技术。展示教学资源,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安排和选择学习的内容。“因材施教”,既要考虑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起点,又要注意个体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的渐进性,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社会使命,从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何永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6-08-17.

作者:仇学荣

第2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

[摘 要]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准确把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的认识定位;要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辩证关系,摒弃“对立论”、“无用论”、“接轨论”等错误认识,努力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认知水平;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意识,在学科建设的视域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化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问题,学科建设意识。

[

[文献标识码] A

[

2005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改革的启动,也表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进入新阶段。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好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意见,有必要首先解决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本文拟就几个基础性认识问题谈几点看法。

1 准确把握定位,深化认识

大学生的培养为什么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什么样的作用,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等一系列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老问题”。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和基础。

前些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客观地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曾载文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在领导方面,重视得不够或不科学,有的把对课程和学时的改动视为重视,有的仍习惯于把‘两课’当成专业教育以外的活动,其结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在教师方面,或是把‘两课’混同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当成单纯的专业性课程,其结果都远离了‘两课’教育教学的宗旨;在学生方面,既把‘两课’视为离现实太远的高调,又看成是挣得学分,获取文凭谋取功利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不感兴趣甚至厌学,但又不得不学”[1]。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也曾指出:“关于‘两课’教学应有的地位问题,至今在一些人的认识中还是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有的人主张淡化甚至取消‘两课’教学[2]。等等,这些论述客观地反映出一部分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定位不准确。

回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历来强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准确的认识定位,对于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必要性一贯地给予特别的重视,形成了不乏深刻的认识。早在1979年,教育部就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政治理论课是我们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重要保证。它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充分肯定。”[3]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点之一,那种取消或削弱马列主义理论课程的主张是错误的。1991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又强调,“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由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办学宗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之一”[3]。1995年,国家教委在《关于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高校“两课”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从前述来看,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定位关键在于以下三点: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渠道是相对于其它渠道而言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渠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而并不是说它是唯一渠道,也不是说其它渠道不重要。主渠道地位也是与主导性作用相对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系统整合功能,主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主渠道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必须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来实现,而不能通过其它任何“依附”的方式实现。正如有学者所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而系统的、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不能通过‘附加’在其他课程的方式来实现的,必须通过一定的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4];其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育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一项根本措施和基本途径,从根本上标识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担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5]。这即是说,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共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关乎大学生成长的政治方向,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6],大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确立、科学政治观点的形成,都必须依靠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确保。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容质疑和动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的这三个层面是一个统一体,它们共同注解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客观上需要我们做整体把握,而不能仅仅强调某一方面。

2 科学认识辩证关系,努力提升认知水平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人不能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陷入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倾向性的认识偏差,笔者把它们概括为“对立论”、“无用论”、“接轨论”。所谓“对立论”,主要是指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占用大学生的学时较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形成对立关系,主张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专业课程学习;所谓“无用论”,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讲一些假大空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发展与成长没有多少真正的意义,而专业课程学习才是大学生成长最需要的,从而主张淡化或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再一种是“接轨论”,持有这种认识的人并不否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性,而是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实现,没有必要专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他们看来,取消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对于大学生成长没有什么影响,而且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这些认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从根本上讲都是不正确的、有偏颇的,原因在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性缺乏正确的把握。这些认识的存在,从另一方面讲也提出了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认知水平的现实课题。

实际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学习缺乏正确把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认知水平来加以解决。建国后不久,教育部在关于华北区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教学工作的指示中就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改造学生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基本的课程,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并注意建立正规的和完备的教学组织,丰富系统理论的讲授内容,以克服过去有些学校将革命的政治教育和一般业务课程对立起来片面进行、不相联系的现象”[3]。这就表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存在错误认识早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初就已存在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政治路线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业务课的关系被歪曲到了极点,“四人帮”在“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旗帜下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大搞阶级斗争,而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说成是什么“智育第一”、“白专道路”,并加以反对。“四人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破坏异常严重,以致不少人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里没有真理的错误观点,也即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完全对立起来。教育部1979年在对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估时就针对这种情况指出:“粉碎‘四人帮’以来,虽然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四门课程,但林彪‘四人帮’造成的那种‘政治课里没有真理,没有科学’的恶劣印象还没有清除,因之对政治理论课的看法上还存在问题。”[3]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正规化的发展道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很多不正确认识也得到了有效纠正,然而现实中仍有一部分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有偏见,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也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品性,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重要性和科学性,看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同等重要性,从而产生了上述种种倾向性的错误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到底构成什么关系,应该如何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呢?早在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领导在讲话中就强调,培养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每位教师都负有重大责任。要求“一切新中国的教师,不管他们教哪门课程,都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3]。确立教师全面负责的观念。邓小平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7]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注意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尊重知识,尤其尊重把知识传授给他们的教师,这是教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利条件。要提倡既教书又教人,那种认为教师只管教书的看法,是不全面的。”[3]16号文件也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一系列的论述表明: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而且它与专业课学习之间根本不存在对立关系,它们对于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等重要;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不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还有助于大学生以更高的政治自觉搞好专业课学习;第三,各类专业课程蕴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专业课学习不仅不会妨碍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还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3 强化发展意识,推进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至今已走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步由不成熟走向成熟。思想政治理论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程。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侧重点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课程改革等方面。进入新时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面临新境遇,客观上要求强化学科建设意识,在学科建设视域中改革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化发展。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发展史的角度来讲,提出在学科建设视域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几十年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回顾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历程,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以前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曲折发展时期,包括建国初年的顺利发展、“文革”遭受曲折及“文革”后逐渐得以恢复。第二个时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以后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时期,期间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改革,分别是始于1985年和1994年的改革,今天的改革应该算是第三次大的改革了。在第一个大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经历了由一门到多门的发展,教学经历了失误和曲折。在整个这一个时期的发展与建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师资、没有教材等问题,课程建设的侧重点也就在于师资培养和教材编写方面。在第二个大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少的贡献。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它伴随着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办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立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资、教材等方面都有了学科、专业依托。二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两次大的改革,实现了大发展。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本身的不成熟等多方面原因,过去我们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学科建设视野来加强和改进的认识不十分到位、力度也不够,更多的是沿袭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建设的思路在建设。当前,国务院学位办已启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相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无疑将进入新阶段,由此提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学科意识,在学科建设的视域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发展的大势所趋。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学科建设意识,在学科建设视域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面临的现实境遇所提出的客观要求。正如前文所提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欠佳。当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实效不佳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少教师的教学中缺乏科研含量,囿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不能以“抓住根本”的理论说服人、感染人,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之间没有天然的隔阂,青年大学生是不会对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持反感态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从根本上并不与学生相对立。问题的关键在于,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科研含量,充分体现其本身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它便会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便会受到学生欢迎。正如有学者所提出:“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用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8]。也从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这就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发展提出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而要加强理论研究,就必须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学科建设的思路去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实践发展一方面要求加强其所依托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关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需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纳入学科建设的视域。现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设置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将有更有力的学科支撑,无疑为在学科建设的宏观视野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大发展提供了契机。

1979年,教育部在对建国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回顾与总结时曾指出:“不少教师从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搞好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明确肯定每门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1957~1961年,政治理论课所以被取消,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理论课所以被‘四人帮’篡改利用,从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本身来看,原因在于对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认识不足、坚持不力。”[3]回顾思想政治理论课五十多年的发展,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充分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学科地位,而且还要认识到“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9],要在学科建设的视域中努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房玫.深化“两课”改革,提升教学实效.高等教育研究,2002,(2).

2 陈占安.对进一步推动:“两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

3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佘双好.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高校理论战线,2005,(4).

5 胡锦涛.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1-19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陈占安.牢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坚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9 袁贵仁.扎扎实实地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

Several Cognitive Qu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i Xianliang1 Lu Bo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

2.The Communist Youth Committe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Key word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cognitive question,the cognition on major development.

作者:白显良 卢 波

第3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再认识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将规范的教材体系转换成生动的教学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全面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今天,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要从两者关系、转化的必要性、基本原则、路径四个方面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學中,如何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长期以来困扰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05方案”实施以来,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完全按照教材內容来讲授,将教材体系直接等同于教学体系,不做创造性地转换;一种是脱离教材,教师在课堂上任意发挥,根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和知识储备来讲授。这两种情形都没有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要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必须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把规范的教材体系创造性地转换为生动的教学体系。

笔者认为,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新形势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再认识:

一、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一)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教材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课程表现,是指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教材及教材各章节内容所建构和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是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一门学科进行系统阐述而编写的理论体系,是教师完成理论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材料,它以纸质材料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而教学体系则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对象、要求等的不同,适应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而建构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环节进行重新整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过程。教材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文字,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是语言,主要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2)两者的特点和功能不同。教材体系的逻辑结构具有严谨性,内容全而完整,立足整体和全局,知识理论具有学术权威性、理论科学性和表述准确性等特点。教材体系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大纲要求,给教学提供的所应遵循的基本蓝本,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载体,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但它的作用和功能是潜在的,必须依靠教学体系来发挥。而教学体系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问题针对性,根据具体授课对象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是师生深入解读、理解教材体系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主要解决怎么教、怎么学和将课程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3)两者的设计思路不同。在设计教材体系和编写教材时,整体设计上有思考,做到具有核心概念,反映学习过程,体现教育价值。对课程的框架内容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注意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而在设计教学体系时,其主要思路是如何使抽象深奥的思想政治理论让学生清楚明白。设计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提倡多元性,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

(二)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联系

教材体系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基本依据,教学体系是指导教师系统传授教材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一种外在表现。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精心钻研,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对教材体系进行重新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是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的过程。

教材体系是教学的基础,教学体系是教学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 [1]。教师既要完整准确地贯彻教材体系的要求,确保理论教育的完整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准确性;又要在教学体系中主要讲授理论重点与难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热点与焦点,努力做到教学体系既源于教材体系,又使教学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二、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一)实现转化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化功能,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课,有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会形成空洞的说教,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导致教育效果的弱化。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切相关。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使教学失去吸引力、针对性和时代感,也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再次,教材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课程之间有不少交叉重复内容,也与教学课时有限存在一定的矛盾。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作出合理的取舍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具体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二)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考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思政课的教材编写必须能够反映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准,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面对的直接对象是青年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必须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接受能力、思维特点,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教材语言与教学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不同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语言进行加上和处理,完成由教材语言到教案语言再到教学语言的转化。课堂教授中“要求教师提高讲授水平,讲究授课技艺,力求把规范的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2]这个过程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体现时代特色,把教材语言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喜欢的、与大学生语言风格相近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让教材上的理论、思想“活”起来,才能吸引学生、抓住学生,才能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教材,创新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首先要立足教材,同时要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材,既尊重理论的逻辑结构,又不受理论体系的束缚,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材体系的框架下去选择教学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把教材与学生成长、发展、成才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意义及作用。[3]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教学内容创新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二是教学内容要富有时代感。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中,必须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必须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到困惑的问题有哪些?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其次,必须时刻了解时代前沿的思想和理论,及时掌握实践中科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及时调整和扩充教学内容,将理论界和具体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

(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生为本”,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切入点。了解和尊重学生,奠定实现转化的认知、情感基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要强化问题意识,教学中要回答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尤其要把学生最关注、最疑惑的问题摆出来,不能回避问题。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用心去倾听、理解、回应学生的心声和疑惑。教師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因材施教。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相长的原则

从教学层面而言,教师要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有两个层次:一是在备课环节所做的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化(表现形式是教案、讲义等);二是在讲授环节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的转化。在这两个层次的转化中,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照本宣科、根本不联系学生实际’、‘说教式、灌输式’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学模式。”[5]

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

(一)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要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梳理和提炼,这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全面梳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搞清楚各个章节理论之间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找到贯穿全书教材体系的理论逻辑主线,并以此主线为依据,才能形成具体生动的教学思路,从而构建出教学体系。

吃透教材,确保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目标的一致性和转化的整体性,这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前提。教师要在坚持教材理论体系、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的前提下,重新梳理、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

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特长,创造性地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体系的实施,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再度转化。

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载体。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效组合,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的优势,通过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

(三)做好教学设计,写出高质量教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将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高效的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选择和制作、时间安排和步骤等通盘考虑,合理安排,特别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下功夫,多研究多思考。教师要分析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做到要求引导需求,需求体现要求,解决好供给和需要的关系。特别要注意科学确定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落脚点和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内容。

(四)实现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化

教师应注意选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用语和表达习惯,把深奥的理论讲得形象、透彻。少讲“大话”“套话”“空话”,多用真情话语、对话话语,敞开心扉真情交流。要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教师本身还必须具備广博的知识,需要站在理论学术的前沿,善于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体现了思想理论教育具有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

[2]陈虹,王永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10(1)

[3]、[5]姚小玲,“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09(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作者简介:

王开虎(1974~),陕西安康人,安康学院思政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开虎

第4篇:谈谈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点认识

X理论和Y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一对完全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即: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理论。

一、X理论与Y理论所包含的主要观点

X理论是对把人的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的“实利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命名。主要观点是:

1. 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骂;

2. 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

3. 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

4. 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

因此企业管理的唯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所以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Y理论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与X理论相对立。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 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

2. 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

3.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

4.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

5.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因此,人是“自动人”。激励的办法是: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二、X理论与Y理论区别

从X理论Y理论所强调的主要内容上看,它们截然不同,甚至对立。Y理论是建立在排除外在因素对人性干扰的基础上。在Y理论假设下,人类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的能力。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以挖掘员工的潜力,并使员工在为组织目标贡献力量时,也能实现个人目标。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或监督者,而是辅助者,他的职责就是给员工以支持和帮助,使员工实现自己的愿望乃至梦想。 组织在管理制度方面要留给工人更多的自由空间,实行自我控制,同时吸收员工参与有关自身利益的管理决策,以实现真正的分权。激励则主要来自工作本身,通过让员工担当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的高绩效,同时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概括起来,X理论下,组织和管理是导演;Y理论下,组织和管理给员工提供舞台。

三、一点认识

理论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没有什么理论是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

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我们应该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后,提出一种既结合X理论和Y理论,又不同于是X理论和Y理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环境,员工特点来应变的选择最佳的管理模式。将工作、组织、个人、环境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

相对于技术含量低,员工素质较低的团体,则X理论相对更为适用。多数人适宜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通过增加金钱奖励,来取得更高的产量。同时也很重视惩罚,惩罚是很有效的管理工具。

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团队里高素质人才多,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这样的团队则Y理论更为适用。这里面的员工多数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 团队管理者应该努力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不断挖掘员工的潜力,并使员工在为团队发展贡献力量时,也能实现个人发展。在管理制度方面要留给工人更多的自由空间,吸收员工参与有关自身利益的管理决策,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让员工担当重任,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之,应用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最主要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去使用。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潜能,达到目标的最捷径路径为原则,综合去运用X理论与Y理论,并注重创新。

第5篇:试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赤坎区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李金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为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 1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我们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为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四、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奋斗;共同的奋斗,需要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必须形成能够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起来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兴盛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五、为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一系列严峻考验、从容应对一系列重大事件、胜利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的信念力量和指导作用。在未来新的征途上,只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不动摇,我们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从对这些重大意义的认识中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第6篇: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根据欧洲情况,针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总结出来的。中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分析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极为不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必须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中国的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理论活动的过程,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其时代性上,而且表现在其人民性上。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与有史以来的任何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或者抽掉人民、人民的利益,就会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7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政治业务水平,日前**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求。

一那一世小说网 http://是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选聘配备、培训、学科建设、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

二是整合全省力量,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完善二级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及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

三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完善思政党建评估体系和教师表彰奖励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二级指标,加大其权重和显示度。

四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之中,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省情研究中心”建设,把省情教育和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五是在高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统一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加强**省师资培训中心建设,建立**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专家库,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专项基金,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六是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和改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离魂记 黄巾力士 未来军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第8篇:“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适应“微时代”传播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实现课程教学中的“会讲”、“善讲”、“真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魅力。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课题来源】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网络舆情视域下广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MSZ01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85-02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拓展,针对“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也不断出现,如专题授课、严肃游戏以及实践创新等,这些都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魅力和吸引力做出了贡献。

1.更新观念,适应“微时代”传播的新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因为有国家的强制要求就想当然的“养尊处优”,应该在坚持刚性要求的前提下,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借鉴“微时代”传播载体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课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地位要确保,同时还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一门“全天候”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解决思想认识的课,同时也是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全方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任课教师的课,同时也是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员工“全员”的课程。认识到以上几点,结合“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的特点,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是、时、势”,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是:即规律性。“微时代”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思想发展规律和知识接受规律,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也有着区别传统传播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求是,研究“微时代”学生所思、所想与所惑,通过发挥扣准学生脉搏和触动学生灵魂的隐性教育方法,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时:即时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念老经”,还要有“新唱”。“微时代”强调的就是信息的快捷性和新鲜度,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能用自身理论阐释力去解释现实世界的是是非非,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有高度、有温度和新鲜度的知识,学生自然会欢迎,课程魅力会大为加强。

势:即气势性。在社会主义大学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也必须有其气势,要通过其强大气场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微时代”对主流价值的消解以及人们观念的多元都会产生影响,不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迷茫和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自觉的理论担当和勇气,去主动答疑解惑,以确实如此的解答树立自身的势位。

2.共建课堂,焕发高校思政课课堂生机与活力

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不能以任何借口动摇课堂的主地位,也不能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由,撒手不管,任由课堂散起来,更不能让思政课课堂成了别人的责任田,以奇谈怪论冲淡思政课课堂的红色。

“微时代”重视课堂教学,并非还是照搬传统课堂教学的做法,而是以课堂为阵地,创新教学方法,以新颖、鲜活的教学设计激发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激发教师思想引导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会讲:过去思政课教师由于政策把握、自身水平等原因,对教学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的老一套,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有理有据,没有错误,但是离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却很遥远,于是学生似乎是在听天书。“微时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会讲故事,能用生活化的语言将宏大叙事讲精、讲细、讲生动。正如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那样,经过深入调研和筛选,教学团队从教材的每一章中提炼若干大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和思想上存在的疑点等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讲问题,讲清楚现象背后的理论。这样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议题自然会受到学生追捧,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令人欣慰。

善讲:“微时代”可利用的传播载体非常多,而且大多具有声影兼具、传播迅捷、在线互动等特点。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多维度、重综合的进行授课,不能只是口对耳的语言传送,而是要实现思政课内容对学生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全方位的触动,使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际上,思政课可利用的现实资源很多,但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关切点,善于发现事件的关联,善于利用合适的形式表现。微信中一个传播的画面、微博中一段引人深思的话语、微电影中一段感人至深的情节等等,有了思政课教师巧妙的加工、串联与解读,就会扣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真讲:“微时代”人人持有麦克风,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微媒体记录着。思政课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自己内心产生认同,真正以三尺讲台铸魂学生一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才会得到学生真正的热爱。这一方面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度。就忠诚度而言,没有教师的忠诚,思政课的课堂将会充斥着假话、套话。就胜任度而言,思政课教师要强技增能,有了深度的知识储备和辩证的科学思维,思政课教师才会真正直面现实世界,触动学生灵魂,否则很多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就不敢去涉及。

作者简介:

严博文(1992-),男,山东泰安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

第9篇:大学生对优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标准

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

吴文斌

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就当前国际国内环境而言,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群体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我国又好又快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是要求大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形成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功不可没。

然而,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理论性知识,这导致该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更难于理解和掌握。并且,当下我国社会的开放度较高,学生们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思想更加开放、独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显得尤为重要。

参照同学们对其他学科教师的评价方法,再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我认为,对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任课教师自身是否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不管是哪一个学科的教师,站上讲台,都必须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储备。而作为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还要坚定不移的信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尽管师生在课堂上交流的时间较少,但是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宝贵的言传身教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立场在每一次交流中都能很直接的影响学生,因此,只有任课教师拥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仰,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形势,激励学生的爱国爱党心。成为一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核心的评价标准就是任课教师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二、任课教师是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目,普遍学生对该学科的喜好程度不高,因此课堂也会显得略为枯燥。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适当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力,能够掌控课堂的节奏和局面,能够寓教于乐。一个好的课堂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活动的,但当前的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是不主动的,这是由于在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教师只要能够激发出学生们在课堂上悄悄的抑或是激烈的就某一观点、问题进行讨论,能够主动的向老师发问或回答问题,这个课堂就很成功了,特别是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这会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成为一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就是任课教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任课教师是否能够融洽的进行师生交流。

任课教师,不仅仅只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的成年人。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要能够了解甚至是洞悉学生的内心想法,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考学习上的问题,然后再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要能够在课下像朋友一样的交流,耐心仔细的听取学生的观点,适时适当的给出建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一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学科,任课教师能够知彼,会使课堂教学很有针对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观。良好的师生交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良性的持续发展。成为一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标准之一是要具备通过交流也能达到引导学生产生马克思主义观信仰的能力。

四、任课教师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个人魅力,使课堂内容显得有品质。 任课教师能在课堂内外展现出自身的个人魅力,一定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激起学生们对任课教师所教授学科的兴趣。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教师个人魅力不仅要求教师要学识渊博人品好,还要求教师对各类社会热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眼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魅力不仅能缓解理论学习的枯燥,还能扩展其教学内容,使学生们更多的了解社会现象,吸引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考社会现象。成为一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标准之一是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个人魅力,引起学生好奇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塑造的课程,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其对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标准对整个教学的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1、增加视频教学内容

2、开展课堂讨论

3、就某一社会现象、事件或某一理论著作开展专题讲解

本文观点仅为笔者周围部分同学的想法,如有不足,望指正。

上一篇:各岗位人员安全职责下一篇:乡镇爱国卫生运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