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预测考点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预测考点(精选9篇)

2018年考研政治考点总结 篇1

2018年考研政治考点总结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6、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但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不是可有可无,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3)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7、真理及其客观性、具体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2)真理的具体性或具体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能把所有的真理都证明完毕;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价值观原理。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2)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对同一客体不同主体的评价不同;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3)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页共2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3)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其中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1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相反就阻碍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发展。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就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024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预测考点 篇2

2018年考研政治考点: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

考研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近些年较为流行的词语,所谓和谐,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心态、更新的思路、全面的计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考研政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面老师就带各位同学一起来看一下。

一、必备知识点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顾名思义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实施扩大再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就业

首先要做到千方百计的增加就业岗位,同时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国家大力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协调好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可以说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具体措施是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公平效率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同时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格局,要“提低、扩中、调高,”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

(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制度。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深化企业事业单位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根据经济水平合理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当前主要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首位

二、真题大搜索

【2012年考研政治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C.创新社会管理理念D.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答案】ABCD

2024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预测考点 篇3

2011年高考政治经济学常识考点预测

经济学常识

脉络 :20世纪30年代前

以斯密为代表的 古典经济学 在经济思想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该学派崇尚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市场作用)

20世纪30年代 “大萧条”的发生,直接促成了西方国家主导经济思想向 凯恩斯经济学的重大转型。该学说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政府作用)

20世纪70年代 西方国家出现“滞胀”现象,新自由主义开始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推崇。该学说反对政府干预,主张恢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秩序,极力推行以私有化和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

目前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主张是导致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主张国家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干预。怎么认识:

任何理论都是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为解决问题而产生)对任何一种理论的评价,都应该坚持全面的观点。

1.对当时问题的解决有积极作用,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有局限性。2.理论要发展,要前进

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一、亚当.斯密理论贡献

考点一:经济学的目的和财富的含义

目的有二: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给国家提供充足的收入。财富含义是指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考点二: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1、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2、斯密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

(1)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2)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3)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3、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1)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存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2)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考点三: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1、关于工资与利润的来源。斯密一方面认为,资本出现后,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实际费用的一部分。

2、关于地租的来源。斯密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

3、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斯密的政策主张

■ 考点一:自由放任与市场作用与看不见手的原理

1、“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

2、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为了追求利益,人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这样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社会利益。

3、斯密认为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好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4、斯密看到了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5、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考点二: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1、自由贸易是自由放任的重要内容。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不只限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同样可以给参与国带来利益。

2、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4、评价:

(1)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2)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3)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三、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 考点一:劳动价值论

1、李嘉图不仅科学揭示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而且认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不仅提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而且认识到新价值创造与旧价值转移、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关系。

3、总之,李嘉图继承斯密劳动价值论科学成分的基础上,纠正了其中的不合理成分,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观点,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考点二:收入分配理论

1、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2、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李嘉图的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3、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_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4、李嘉图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观点。

(1)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是工人获得的名义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是工人获得的实际工资。

(2)名义工资上涨,实际工资不一定增加。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

(3)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归因为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四、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考点一: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

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资源配置,国家不应该干预。国家的作用是保护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

■ 考点二:理解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1、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2、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3、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一学说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实际上,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4、对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考点一 商品、货币理论

1、劳动二重学说的含义

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源泉是抽象劳动。

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2、意义

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历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考点二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1)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实现优胜劣汰。

■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他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考点一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得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考点二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考点一 经济危机的理论的主要内容

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考点二: 经济危机的理论的意义 P40 批判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理论;

解释李嘉图“资本主义生产等同物质生产一般”论断; 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一、罗斯福新政

考点一: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目的:为了挽救濒于绝境的美国经济(经济危机爆发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中心措施是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内容包括:(1)整顿金融业。(2)恢复和稳定农业。(3)复兴工业。(4)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考点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显著特点: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

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美国此后连年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办法。罗斯福新政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践需要理论支持,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

二、凯恩斯革命

考点一:凯恩斯革命内容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停产、乃至倒闭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摆脱危机。

考点二: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影响:《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到目前为止,《通论》仍然是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之一,凯恩斯仍然是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者之一。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在农村,社员凭工分参与年终分配,收入差距很小;在城镇,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考点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略)考点二: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略)考点三: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

■ 考点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说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及其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将二者看作社会制度的范畴。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建立、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

一、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2)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紧密结合,国内市场的优化配置;(4)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5)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6)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其中,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考点二: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市场主体有企业、家庭、政府,最基本的是企业。考点三: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考点四: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考点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经济体制都有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但从这一体制的各个环节来看需要加以完善。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手段的长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有利于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经济体系,有利于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考点六:理解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保障。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3、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4、深化税收、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6、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024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预测考点 篇4

雷 雨

第一题 全球金融危机

1.经济全球化及其特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2.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原因、办法及中国的主张。

3.结合相关原理分析

(1)矛盾和相互联系的观点。

(2)经济危机理论。

(3)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西方国家“政府救市”的实质及其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区别。

(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本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实质。第二题 改革开放与思想路线

1.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评价。性质、目的、意义、经验、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2.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改革开放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4.思想路线的内涵。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三题 从抗震救灾、奥运成功到“神七”飞天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三鹿奶粉”事件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抗震救灾斗争说明了哪些问题?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有哪些?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

(2)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3)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

(4)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

3.“三鹿奶粉”事件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发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四题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1.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第五题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江泽民的八项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3.台湾问题的性质。

(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2)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3)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4.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第六题 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原理说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社会总资本运行的原理。社会总产品实现内容、价值补偿问题。

3.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4.货币流通规律原理。

第七题 当前物价剧烈变动问题

1.用价值与价格、价值规律原理说明当前一系列物价剧烈变动问题。

2.用股票价格、土地价格理论分析股价、房价变动。

第八题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1.收入差距主要表现有哪些?分析其原因。结合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制度和政策说明原因。

2.怎样看待当前居民收入差距?

3.如何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4.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实现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5.用劳动价值论解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问题。

第九题 科技进步和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用哲学的原理解释。

3.说明我国应对措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

第十题 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及热点问题

1.当前国际形势特点。

2.中国的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3.批判“中国威胁论”。

4.注意几个热点问题。俄格冲突。三大核问题:朝核、伊朗核问题、美印核协议。

5.中美、中欧、中俄关系。

第十一题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及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

第十二题 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1.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2.原因。

3.批“发展中大国责任论”。

4.中国的主张。

5.结合“三农”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说明我国一贯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第十三题 分析说明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陈独秀和王明在这个问题上都犯了什么错误?

第十四题 分析说明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实质和意义都有哪些?

第十五题 分析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十六题?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请分析说明中国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第十七题 哲学的重要原理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三、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四、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五、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六、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七、真理及其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八、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九、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十、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十一、人的价值

2024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预测考点 篇5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2018考研数学之高数考点预测:中值定理证明

中值定理证明是高等数学重点难点,今年很有可能会考到,冲刺时间不多,小编带大家来把这些考点回顾巩固下: 中值定理是考研数学的重难点,这一类型的问题,从待证的结论入手,首先看结论中有无导数,若无导数则采用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来证明(介值或零点定理),若有导数则采用微分中值定理来证明(罗尔、拉格朗日、柯西定理),这个大方向首先要弄准确,接下来就待证结论中有无导数分两块来讲述。

一、结论中无导数的情况

结论中无导数,接下来看要证明的结论中所在的区间是闭区间还是开区间,若为闭区间则考虑用介值定理来证明,若为开区间则考虑用零点定理来证明。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邀请码:8806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邀请码:8806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邀请码:8806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2024考研专业怎么选择 篇6

①你是属于应试突击型还是长程踏实复习型,你对单位时间的学习利用率高还是低;

②你的英语水平高还是低,水平低的话是自小一直不行还是之前行但近期不学导致的水平下降;

③是否喜欢数学,是否擅长数学应试,能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道;

④本身专业课基础是否扎实,能否上手其他相关专业的内容;

⑤政治、哲学、经济学、数学是否有前期的理解基础,是否有快速高效的文科背诵能力;

⑥心态调整能力;

⑦其它复试相关的资源及能力。

报考研辅导班应注意什么

如果要报名考考研辅导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开班时间

一般情况下考研辅导班的开班时间在考研前一年的11月份左右,如24年考研的考研辅导班一般情况下在22年11月份开课,而且考研的备考周期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对于想考研的学员来说,一定要注意考研辅导班的开班时间,尽量早些准备备考。

2、上课类型

上课类型大体分为线上授课、面授与线上+面授三种,有的考研辅导班可能只有线上课,有的考研辅导班可能只有面授课,大家在报考研辅导班时,要注意其上课类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例如受疫情影响,只能上网课的学员要注意想报的考研辅导班支不支持线上授课。

3、费用

市场上的考研辅导班有许多,费用高低都有,在报名考研辅导班时要注意其费用是否虚高,超出市场的平均价位,大家可以多对比几家考研辅导班的费用再考虑是否报名。

考研报辅导班有什么效果

考研报一个好的辅导班,对考生的帮助不言而喻:

一是能帮助考生建立复习知识体系,理清复习思路。

二是能帮助考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考点,挖掘自学中的漏点和失点。

三是能帮助考生关注复习的范围,提高复习的效率。

2014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精解 篇7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考研辅导班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2024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预测考点 篇8

国际关系学院公布了2018年政治学理论专业综合考研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32,考试科目名称:政治学理论专业综合。准备报考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综合专业的同学有了备考方向。

一、考核目标

(一)考查考生对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二)考查考生运用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二)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3、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公共行政学】

(一)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2、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发展

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4、行政管理学的本土化

(二)行政环境

1、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分析

2、经济和政治环境

3、文化、民族和宗教环境

4、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三)行政职能

1、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

2、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

(四)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理论及其概述

2、行政组织变革

(五)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概述

2、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和责任

3、行政领导制度

4、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和艺术

5、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及其优化

6、公共领导:行政领导的发展趋向

(六)人事行政

1、人事管理、人事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

2、国家公务员制度

3、当代人事行政的变革

(七)公共预算

1、公共预算概述

2、公共预算过程及其改革

(八)行政信息

1、行政信息管理的内容

2、行政信息开发利用

(九)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

1、政策过程

2、政策分析方法

(十)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沟通、行政协调

1、政府公共关系

2、行政沟通

3、行政协调

(十一)行政伦理

1、行政伦理概述

2、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内容

3、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

4、当代中国行政伦理

(十二)行政法治

1、行政法治概述

2、行政立法

3、我国行政管理的法治化

(十三)行政监督

1、行政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

2、行政监督体系

3、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

(十四)公共危机管理

1、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2、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

3、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

(十五)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

2、公共部门绩效计划与实施

3、公共部门绩效考核

4、公共部门绩效反馈与改进

5、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

(十六)公共行政改革

1、公共行政改革概述

2、公共行政改革的系统分析

3、当代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实践

4、我国公共行政改革

【第二部分

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公共政策的本质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3、公共政策分析

(二)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1、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3、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三)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1、公共政策主体

2、公共政策客体

3、公共政策环境

4、公共政策工具

(四)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1、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2、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3、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

(五)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1、公共决策体制

2、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

3、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4、公共政策合法化

(六)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

1、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方式

(七)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1、公共政策评价概述

2、公共政策评价的操作

3、公共政策的终止

(八)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1、现代科学方法论与模型方法

2、事实、价值、规范与可行性分析

3、利益分析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4、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

(九)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

1、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

2、政策备择方案的优化技术

3、预测及预测方法

4、政策效果评价方法

(十)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

1、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

2、公共政策的理性分析模型

3、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一)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考研政治冲刺 辩证法考点概括 篇9

第二篇 辩证法考点概括

两大特征 三大规律 四对范畴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三大规律”是辩证法的理论主干。

“四对范畴”是对辩证法规律的补充环节。

两大特征

一、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的观点

①定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②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

①内部联系:每一具体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外部联系:每一事物都与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体联系: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中的一环。

(2)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观点“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正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具体体现。

二、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1.系统的涵义

①系统是由普遍联系而形成的事物的存在状态。

②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性质

(1)整体性。

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和功能。

①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

②要素的性质、功能要所处的系统整体的制约,离开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2)结构性。

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其构成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结构。系统结构对于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层次性。

系统的结构具有依次隶属关系,不同层次的地位作用不同。

(4)开放性。

系统与周围环境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三.发展观点与过程论原理

1.发展观

①定位: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②机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变化是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③定义:发展是具有前进和上升性质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④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2.过程论是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①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

②把世界看做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3.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和过程论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

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

它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三大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涵义

①质DD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

②量DD事物的规模、程度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D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④量变DD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⑤质变D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⑥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DD是否超出度。

2.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④割裂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两种形而上学:“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DD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DD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它们割裂了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否认了事物的发展。

3.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适度原则。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②注意事物的数量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

③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涵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矛盾是事物统一体内部的对立因素之间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依靠斗争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②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

①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避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③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思考,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B.实践意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既要重视斗争的一面,也要善于调和和妥协,进而解决矛盾。

③党的十七大深入系统阐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以及“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理念,正是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双方形成矛盾统一体,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包含。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构成了事物的自我发展。

(3)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①促进事物的量变。

上一篇:2019年党委中心组学习下一篇:强化预算管控 提高管理效能